基于CiteSpace,的农村环境治理PPP,模式可视化分析

来源:优秀文章 发布时间:2023-01-23 点击:

高 明,孟圣翔

(武汉工程大学 管理学院,湖北 武汉 430205)

近年来,国家相继出台了《农业农村污染治理攻坚战行动计划》《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动方案(2021—2025 年)》等政策文件,加大农村环境治理工作的支持力度[1]。

在国家政策推动下,全国农村环境宜居水平得到提升。

但是从整体上来看,农村生态环境存在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较差、村民参与的无序性和被动性较为突显等问题[2]。

基于此,探索与中国农村发展现状相匹配的长效环境治理模式是一个复杂又具有现实意义的重要课题。

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简称PPP 模式)是指政府在公共服务领域与私人部门达成特许权协议,并共同参与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的一种社会治理模式。

截至2018 年3 月,全国美丽乡村PPP项目投资总额382.17 亿元,PPP 模式正逐渐成为农村环境治理的重要工具。

在此背景下,本研究采用科学计量法,以我国农村环境治理PPP 模式为主题,围绕相关核心期刊资料开展图谱量化分析工作,注重分析农村环境治理PPP 模式相关领域的研究变化趋势、核心内容,厘清当前该领域研究现状,以期为该领域相关政策制定提供借鉴。

1.1 数据采集

为了保证原始数据全面准确并具有较高的解释度、真实度和可信度,在样本数据选取方面,将CSSCI 期刊以及CNKI 收录的学术论文作为数据来源[3]。

因为,目前以农村环境治理PPP 模式为单一研究主题的学术研究数量有限,多数研究人员往往是在农村环境治理相关的研究工作中涉及到PPP 模式的。

所以,在分析过程中笔者选择“农村环境治理”“农村环境治理模式”“农村环境治理PPP 模式”作为文献检索词,以“篇关摘”为途径进行检索,时间跨度为 2005—2021 年,共得到636 篇文献。

在检索结果的初步处理环节,通过剔除报纸报道、图书辑刊等无关条目,整理得到有效样本文献437 篇,所有文献中作者、关键词、摘要等重要信息均确保准确无误。

设定的检索时间为2021 年11 月15 日,随后运用CiteSpace 软件对导出的Refworks 格式的数据进行分析处理。

1.2 数据分析软件

CiteSpace 软件主要应用于科学文献识别分析工作之中,能够详细展现科学发展的新趋势和动态。

该软件的主要作用在于能够准确展现对应学科前沿研究趋势以及知识关联情况[4]。

此外该软件能够在转换数据文件格式的基础上,绘制相应的知识图谱,并且结合网络连接度、节点大小等要素,展现相应领域研究趋势以及重点布局情况[5]。

此次研究中选用CiteSpaceⅤ软件用于信息可视化分析,版本为2021 年8 月29 日更新的5.8.R5.(64-bit)。

2.1 研究总体发展态势

2.1.1 文献发表数量情况分析

发文数量年度分析统计结果如图1 所示,有关农村环境治理PPP 模式的文献发表数量大致可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为2005—2013 年(文献发表的初始期),该阶段每年发表的论文数量较少,这表明研究人员尚未重视该领域发展。

第二阶段是2014—2017 年(文献发表的发展期),该阶段文献发表数量呈现出逐年递增的趋势,这表明研究人员开始结合PPP 模式在农村环境治理实践领域的应用,开展相关研究工作。

第三阶段是2018—2020 年(文献发表的繁荣期),在文献发表数量方面实现陡增,表明学者们不但越来越重视农村环境治理PPP 模式的相关研究,而且注重探索高效的农村环境治理模式。

第四阶段是2020—2021 年,这一阶段的文献发表数量较上一阶段明显减少,但从发文总量上看其文献数量也有59 篇,高于2017 年,表明农村环境治理PPP模式领域逐渐成为学术界的研究热点。

图1 发文量年度分布

2.1.2 发文作者和发文机构合作网络分析

在期刊上发表的论文总数能够侧面反映作者在该领域的学术地位,作者合作网络也能清晰反映农村环境治理PPP 模式相关研究的核心作者群体及其合作关系。

此次研究中运用CiteSpace软件对数据文件进行可视化分析,关于文献作者以及合作网络知识图谱如图2 所示。

整体而言,结合知识图谱情况,其中存在31条连线、60 个节点,网络密度达到0.017 5,说明农村环境治理模式研究领域的作者间合作网络较弱。

较为显著的作者合作群体由杜焱强和吴娜伟等人组成。

从研究作者的发文量上看,单位作者的发文量并不大,发文量最多的为杜焱强、赵展慧,仅有10 位作者发表文章总数超过3 篇。

从研究作者的合作度上看,主要作者中仅有杜焱强、郜国玉、郑智敏的合作度较高,其余大多作者的合作度较低。

结合图2,虽然合作网络连线较多,但并不密集,且年份跨度不大,可以认为在相关领域内并未形成严密成熟的合作网络。

由此可见,学者们主要是独立开展农村环境治理PPP 模式的相关研究,相互之间的合作较少。

图2 作者及合作网络知识图谱

研究机构合作网络图谱能够诠释该领域研究力量的空间分布,直观地反映机构间的合作情况,进而为科学地评价机构在该学术领域的影响力提供参考。

运用CiteSpace 软件进行可视化分析,其中 将 Time Slicing 设 定 为“ 2005—2021 ”,YearsPerSlice 设为“1”,NodeTypes 面板选择“Institution”,其他选项为系统默认选项,运行可得到农村环境治理PPP 模式文献的研究机构分布网络图谱,如图3 所示。

图3 机构及合作网络知识图

总体来看,研究农村环境治理相关问题的机构较多,但研究机构间的合作强度比较弱,未形成较强且广泛的合作网络关系。

目前已形成比较明显的机构合作网络主要由南京农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和生态环保部环境发展中心等机构组成。

从单位的合作度来看,南京农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南开大学经济学院、合肥学院生物与环境工程系的合作密度较高,其余均为2 篇以下。

通过图3开展深入的数据分析发现:首先,南京农业大学管理学员以及生态环保部环境发展中心的发文数量最多。

其次,研究成果排名前三的机构合作网络关系并不显著,说明研究单位作为高产机构,与其他研究机构合作关系并不密切。

上述分析结果表明,目前国内学者关于农村环境治理模式的研究多是以独立机构进行,机构间仍有较大合作空间,有待从跨学科、跨区域建立更为深入的研究机构合作关系。

2.2 研究的主要议题

围绕关键词内容运用CiteSpace 软件进行分析能够切实反映研究主题的变化情况,能够准确把握不同时期学术界的研究重点。

2.2.1 研究关键词分析

此次研究工作中围绕关键词进行图谱分析,能够发现关键词一共有135 个,形成了183 条连线。

首先,高频关键词前五位分别为:农村人居环境、农村生活垃圾、农村、乡村振兴、PPP 模式。这表明,农村人居环境、农村生活垃圾成为研究重要议题,研究人员主要结合乡村振兴需求提出政策性建议。

其次,关键词中心度指标衡量结果表明:在所有关键词中“农村人居环境”中心度最高,“乡村振兴”和“乡村振兴战略”次之。

这进一步表明农村环境治理研究的政策性较强,学者们的研究重点在于围绕乡村振兴建设思路,注重实现生态宜居乡村,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的目标。

图4 关键词共现图谱

最后,通过关键词出现的中介中心性能够侧面反映学者们关注的焦点以及研究领域的热点内容。

从代表节点促进作用的中心性指标来看,“农村人居环境”“乡村振兴战略”和“对策”三个关键词的中介中心性大于0.4,与其他热点关键词之间的通信较强。

同时可以看到“农村”“乡村振兴”“PPP 模式”等关键词的频次虽然不高,但其中心性较高,说明其经常处于和其他关键词通信的路径中,对文献之间的互引关系产生积极作用。

2.2.2 研究路径演化分

关键词时间线图谱能依据文献发表的时间先后顺序以及文献间的相互关系,清晰地展示在以时间为横轴的二维坐标中。

由图5 可知,农村环境治理PPP 模式相关研究具有明显的政策导向性,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

图5 关键词时间线图谱

2.2.2.1 第一阶段:理论形成以及研究早期阶段(2005—2014 年)

“农村生活垃圾”“农村人居环境”等成为这一时期出现的代表性关键词。

这表明关于PPP模式在农村环境治理方面的应用研究,处于早期阶段。

学者们关注的重点主要是农村环境问题及其缘由。

乡村工业化建设导致大量工程迁移至农村地区,但是农村环保体制机制相对落后,从而引发了一系列农村环境问题[6]。

随后PPP 模式应用于农村环境治理活动的必要性分析中。

PPP模式的引入能够促使社会资本参与农村环境治理,进一步提高政府的效率和资源的充分利用[7]。总之,这一时期PPP 模式在中国农村环境治理领域应用还处于一个探索期,多数文献并未围绕农村环境治理PPP 模式开展针对性的分析。

2.2.2.2 第二阶段:机制构建与实践应用阶段(2015—2019 年)

这一阶段的关键词有“PPP 模式”“乡村振兴”“美丽乡村”“农村生活垃圾”“治理模式”等。

该阶段的研究主要涉及以下内容:一是围绕美丽乡村建设、垃圾处理等问题,开展有关PPP 模式的机制构建研究。

黄盼盼等[8]提出应当通过订立明确的环保制度,从而逐步实现环境优化的目标。

袁璨等[9]强调PPP 模式能够促使政府和社会各方主体形成发展合力,从而提升整体收益。

二是在实践层面,探究农村环境治理PPP 模式的开展路径。

于沁等[10]指出应当注重完善律法机制,订立明确的管理制度,注重开展宣传教育活动。

除此之外,部分研究人员围绕PPP模式实践模式,论述了协同治理、合作治理等全新模式。

例如,杜焱强等[11]结合生命周期理论,指出PPP 模式的应用具有结构性优势。

总之这一时期有关农村环境治理PPP 模式的研究主要关注的是美丽乡村建设和农村垃圾处理中PPP 模式的机制构建与实践问题。

2.2.2.3 第三阶段:理论反思、重构模式阶段(2020 年— )

这一时期的研究关键词主要包括“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农村人居环境”“协同治理”等。

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生态宜居”成为农村环境治理的重点目标以及分析对象。

因此这一时期学者们注重从国家建设以及民众生活需求的视角出发分析PPP 模式。

一是对存在的PPP 模式进行反思,探究新时代背景下,农村环境治理PPP 模式的新作用和新机制。

如杜焱强等[12]提出在市场机制的影响下,PPP 模式具有明显的灵活性、创新性。

曲延春[13]认为在农村环境治理中政府应作为PPP 模式的设计和监督者,以监督责任强化为重点保障PPP 模式实施。

二是农村环境治理PPP 模式的理论反思。

学者们分别从合作治理、协同治理等视角对PPP 模式进行分析。

2.3 研究主要内容

2.3.1 农村环境治理PPP 模式的概念与主体

围绕农村环境治理PPP 模式的含义,各学者纷纷从各自研究领域出发进行定义。

杜焱强等[14]认为PPP 模式能够确保环境治理多元化合作要求得到充分满足。

傅晶晶[15]强调由于农村环境综合治理活动同时具有竞争性和非排他性,因此,可将社会资本作为准公共物品的建设者,有效解决环境公益的有效供给的问题。

农村环境治理PPP 模式中,不同的行为主体发挥着不同的功能,公私合营开展PPP 项目是治理农村环境问题的一个重要手段[16]。

在开展PPP 项目建设过程中,应当保障民众的监督权,促使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得到兼顾[17]。

2.3.2 农村环境治理PPP 模式的研究领域

部分发达国家在农村环境治理工作应用PPP模式较早,同时在农村生态管理、农业服务等方面应用。

比如,美国分散式生活垃圾处理项目中,政府或社区购买私营企业服务的数量占比达到38%。

对比之下,我国在PPP 模式应用层面依旧处于早期阶段,但目前已有较多学者从形成背景、涵义、定价价值等方面展开了探讨和分析。

从时间发展顺序来看,不同时期国家和政策对农村环境治理的领域和目标有所差异。

整体而言,目前国内研究领域主要涉及:农村生活环境优化、生活垃圾治理、生活污水治理、乡村面貌改善等方面。加快推进农村环境治理PPP 模式,完善农村环境多元治理建设,基本解决农村环境问题、完善建设和管护机制等。

2.3.3 农村环境治理PPP 模式的机制与风险

首先,农村环境治理PPP 模式及其机制构建是学者们分析PPP 项目运作的核心目标。

已有的研究发现,农村环境治理PPP 模式存在着“合作治理机制”“协同治理机制”以及“元治理机制”等。

不仅如此,政策支撑机制方面也得到了研究人员的关注。

同时,在农村治理过程中应用PPP模式存在的风险也是研究人员关注的核心。

在应对风险的过程中,首先应当注重学习PPP 模式的相关知识,可以邀请专业机构开展决策支持工作,从而提高决策的专业化水平[18]。

其次,做好市场调查,确保相关主体,掌握准确的决策信息。

最后,在风险的分担方面,要针对风险的不同类别,明确不同参与主体的责任边界。

3.1 研究结论

本研究基于CiteSpace 图谱量化分析,探索了中国农村环境治理PPP 模式相关研究的现状,结论如下:

(1)虽然有关农村环境治理PPP 模式的研究起步较晚,但发展趋势良好,整体呈现上升趋势。从发文作者及机构角度看,研究以独立为主,作者之间合作较少,核心网络雏形尚未显现。

从研究的学科视角来看,现有成果依赖于学者的多学科背景,进一步发展具有不同专业学科背景的多学科合作十分必要。

从关键词线性拟合散点图看,农村环境治理PPP 模式的研究主要聚焦在农村人居环境、农村生活垃圾、乡村振兴、PPP 模式四个方面。

(2)农村环境治理PPP 模式相关研究呈现出理论探索和研究起步(2005—2014 年)、机制构建与实践应用(2015—2019 年)、模式重构与理论反思(2020 年— )的路径演化。

从关键词时间线图谱上看,研究的演化路径显示出良好的连续性,研究主题也愈发多元和丰富。

通过研究路径演化可以看出,一方面目前中国农村环境治理领域的研究热点集中在生态文明背景下的生态环境协同治理和公众参与,同时强调将PPP 模式应用于农村环境治理之中的必要性、可行性。

另一方面,围绕PPP 模式的应用形式开展研究还具有一定政策导向性。

研究的主要领域先后集中在美丽乡村建设、垃圾处理、农村生活垃圾、人居环境治理、生态环境治理等。

此外,由于实践和研究较晚,有关农村环境治理PPP 模式存在的风险和监督机制尚不明晰。

(3)目前针对农村环境治理PPP 模式开展的研究依然存在较大空缺和不足,并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研究缺乏系统性、规范性。

当前PPP 模式在农村环境治理领域的应用较少,实践情况有待深入分析。

同时,缺少对农村环境治理PPP 模式的针对性和系统性的研究。

第二,理论探讨较多,实证分析较少。

当前在PPP 模式在农村环境治理工作中的应用状况分析主要是案例分析和理论研究,实证类研究工作数量有限。

第三,学科融合不够,分析视角欠缺。

农村环境治理工作属于复杂的生态系统问题,在农学、生态学、经济学、社会学等领域都有所涉及,因此,多学科、多视角的融合分析路径是未来有关农村环境治理研究的重要发展方向。

3.2 研究展望

基于上述分析,笔者认为后续研究应重点关注以下几个方面:

3.2.1 构建适应新时代的农村环境治理PPP 模式多元主体参与机制

新时期国家对乡村环境发展提出了新要求,PPP 模式应该重构相适应的多元主体参与机制。在开展农村环境治理工作中,政府应当充分把握农村环境治理应用以及发展PPP 模式的机会,注重开展风险管理、绩效考核、契约履行等相关工作,从而推动市场管理机制的建设、优化和改进。此外,应当注重调动当地民众参与到建设之中,促使农村居民了解农村环境治理PPP 模式的应用和实施,从而提高治理工作的成效。

3.2.2 农村环境治理PPP 模式的风险机制和监管机制

由于当前我国并未围绕农村环境治理工作组建相应的管理部门,所以在后续研究工作中可以围绕PPP 项目的监管机制和风险机制开展研究工作。

首先,应当界定政府有关部门的监管职能。其次,关注PPP 模式的可操作性,从制度层面入手进行保障。

最后,建立健全农村环境治理PPP模式的法律管控和约束作用,从立法高度明确各个责任主体的职权和义务。

PPP 模式顺利实施的关键是风险机制的构建,在充分发挥参与主体优势的基础上,确定政府以及其他主体的风险责任,从而及时规避有关风险。

3.2.3 多学科融合视角下的农村环境治理PPP模式

农村环境治理PPP 模式是一项复杂的工程,涉及人类社会和自然界的方方面面,需要多学科的合作交流才能建设人与自然和谐的农村环境。一方面,应当积极开展基于历史数据的纵向研究,提升研究结论的归因能力和指导能力。

另一方面,应当基于学科融合持续展开研究,努力探索新的研究视角,为更全面和细致地分析PPP 模式对中国农村环境治理的影响提供证据。

猜你喜欢 环境治理农村分析 农村积分制治理何以成功今日农业(2022年1期)2022-11-16渤海海洋环境治理的演化博弈分析海洋通报(2022年2期)2022-06-30国家乡村环境治理科技创新联盟农业资源与环境学报(2022年2期)2022-03-31“煤超疯”不消停 今冬农村取暖怎么办今日农业(2021年21期)2022-01-12城市水环境治理问题及对策探讨铁道建筑技术(2021年3期)2021-07-21隐蔽失效适航要求符合性验证分析民用飞机设计与研究(2020年4期)2021-01-21联合国环境治理体制绿色中国(2019年13期)2019-11-26电力系统不平衡分析电子制作(2018年18期)2018-11-14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发展趋势分析山东工业技术(2016年15期)2016-12-01在农村采访中的那些事中国记者(2014年2期)2014-03-01推荐访问:可视化 环境治理 农村
上一篇:财政部门预算绩效评价结果应用案例分析——以S市两区为例
下一篇:《分析测试技术与仪器》第一届青年编委会委员名单

Copyright @ 2013 - 2018 优秀啊教育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优秀啊教育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