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同富裕视角下社会保障课程思政融入教学研究

来源:优秀文章 发布时间:2023-01-23 点击:

李志鹏

(常州大学 瞿秋白政府管理学院,江苏 常州 213159)

党和国家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为最广泛的人民群众谋求福祉。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社会保障是经济社会发展的稳定器,以及公共政策制定与实现民生治理目标的重要载体,有序推动构建多层次社会保障制度体系,更要加强基础性、普惠性、兜底性民生保障建设,改善劳动安全卫生条件,才能使广大劳动者共建共享改革发展成果落在实处,以更有效的举措不断推进共同富裕,也必然是新时代发展理念的实践体现。因此,社会保障专业人才培养是践行共同富裕治理理念和改革完善创新社会保障制度的重要基础[1],唯有坚持立德树人的根本性教育理念,推动社会保障课程思政融入教学设计,才是培养未来专业人才的应有之义。

2019年3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的讲话强调:“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思政课作用不可替代,思政课教师队伍责任重大。”[2]社会保障专业课程思政融入教学关系到人才培养的关键环节,更是核心价值观培养的重要载体。社会保障课程思政设计的体系化建设需要深度融入人才的思想品德素养、核心价值观认同、理想信念树立等多方面维度,在培养学生构建专业学科知识结构的过程中,更要通过课程思政设计完成最终品德育人使命,不仅在培养过程中给予学生专业的基础常识、理论方法、学科视野,通过课程思政环节提升专业教育育人的学习效果,更要予以学生深度的人文关怀与国家情怀教育[3]。

(一)有利于培养学生将家国情怀结合专业志向

通过系统回顾国家社会保障制度建设的历史过程,使学生能深入理解以人民为中心的核心价值观念,从客观实际国情出发,以社会保障专业理论为基础,促进学生国民身份认同和国家意识的形成,孕育捍卫国家尊严、主权和利益的思想价值观念。通过掌握我国社会保障制度改革过程中的基本事实,深刻理解社会保障政策变迁过程中的内在制度动因和价值取向,了解中国共产党脚踏实地为人民服务的辉煌历史和光荣传统,促使学生从内心深处深切认同党的行动纲领和政策方针,真正理解并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通过课程思政设计的教学,使学生将中国社会保障事业取得的伟大成就置于国际国别比较视角,具备全球国际视野和包容开放意识,了解社会保障世界发展前沿动态,以学科专业的视角,熟悉国际社会保障发展的历史过程,能够理解多元文化的差异性和多样性,从文化历史和制度发展的角度,理解不同国家社会制度政策形成的缘起与演进,以此关注社会保障领域人类共同面临的全球性挑战,真正理解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内涵与价值,形成远大的社会保障专业志向[4],引领专业知识的构建,实践家国情怀的抱负,激发担当使命的预期。

(二)有利于培育学生将道德修养融入理想信念

立德树人是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务,德才兼备才能担负起远大志向、家国情怀。培养学生德行成长是高等教育的首要任务,尽管国内外并没有课程思政的统一说法,但国外高等教育对学生的道德教育、国家认同教育、公民教育、情感教育、价值观教育进行了大量的通识课程和专业课程设计教育实践工作,主要被称为“道德教育”,这些教育理念、课程实践与教学模式,实质上都是发挥了课程思政的作用与功能[5]。比如美国的教育实施与教育改革的重点,侧重于培养爱国主义、公民意识,以及结合不同的专业课程,培养学生的社会意识;
日本在不同的教育实践环节更强调“教养教育”的相关内容;
英国国家课程的教育目标在于道德价值观;
新加坡课程设置与教学紧紧围绕公民意识。由于社会保障专业的特殊性,融合大量法学、社会学、经济学、公共管理学等领域前沿最新成果,社会保障专业课程更应重视强调学科人文的道德伦理,特别是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确定为核心的思想道德塑造教学任务,这对于帮助学生培养道德素养、融入未来人生的理想信念至关重要。

(三)有利于构建学生知识结构融合人文素养

教育教学课程设计内容都将构建学生全面系统的专业知识结构作为基本出发点,帮助学生形成独立健全的人格品质,逐步积淀积累人文素养。在专业课程培养方案中的课程结构对应不同的培养目标,课程思政可以引领不同的教学目标,聚焦于知识结构的构建与人文素养的培养两个核心目标。社会保障专业课程涉及众多的人文学科专业知识结构,人文素养更是强调能力素质和精神素养两个维度。能力素质体现为专业知识、批判思维和科学方法论的掌握,精神素养包括独立的人格发展、对道德生命的敬畏与认知、自信自爱旷达乐观的品质、自我管理积极心理的养成、坚忍不拔创新执行的能力等方面。社会保障专业课程思政蕴含的内在价值逻辑,就是通过深度学习挖掘专业课知识,培养学生掌握科学思维能力和学科方法论,充分挖掘学生的学业潜力,发挥社会保障专业课程关注社会民生发展的人文情怀特征,助力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

课程思政融入的难点与重点在于通过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教研设计优化,将全面系统的专业知识结构经过学生自身批判性思维的过程,建立起稳固的思想道德观念。社会保障学科发展迅速,积累了大量的教学案例,通过创新教学模式,进行社会保障领域理论与实践的多角度场景呈现,以及学科历史的回顾与梳理,通过学生自身的思维思辨过程,形成对社会保障领域制度政策基本事实真正意义上的消化、理解、吸收,最终实现思想观念塑造的教学目标。

(一)以社会保障领域基本事实和现实国情,回顾我国社会保障事业取得伟大成就的艰辛历程

我国医疗保障体系建设过程可以作为社会保障课程思政设计的重要切入点。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我国建设了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农村三级医疗体系、赤脚医生制度,即“三大法宝”,结合爱国卫生运动,建立了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体系,为广大农村居民提供初级卫生保健服务,以极为低廉的治理成本,最大限度增进了健康收益,为改革开放后经济高速增长造就了坚实健康的人力资本,成为广受赞誉的“发展中国家解决卫生经费唯一典范”,亦对1978年“阿拉木图宣言”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世界卫生组织将中国的医疗卫生体制推崇为世界范围基层卫生推动计划的模范,为不发达国家提高医疗卫生水平提供了模范样板。在物质医疗资源十分匮乏年代的政策行动,让学生切实理解国家时刻以人民中心发展卫生体制的决心与实践。2009年,“新医改”明确提出减轻城乡居民医疗费用负担,缓解了“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基本医保、大病保险、医疗救助三重医疗保障制度体系不断发展完善,全民覆盖率不断上升,2015年基本医疗保险覆盖率已达到95%以上,城乡医保整合的实施改善了城乡间医保受益不公的问题。针对农村居民的因病致贫问题,2015年国家实施了健康扶贫工程等一系列政策举措,健康扶贫实施效果显著,农村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就诊人数持续上升,自付医疗费用不断下降。逐步探索健康扶贫的长效机制,国家始终将人民健康放在第一位。通过多种事实和国情叙事,让学生自主把不同时间点医疗保障体系改革连接成逻辑主线,深刻理解社会保障制度建设对人民群众安全感和福祉的重要性,也进一步体会社会保障制度完善落实了共同富裕的治理理念。

(二)以社会保障学科历史和国际比较视野,阐明社会保障政策制度的演进逻辑

我国打赢扶贫攻坚战是一场人类奋斗的伟大史诗,解决了绝对贫困,更加注重相对贫困全面治理,为全球减贫事业做出了重大历史性贡献。20世纪80年代末,我国的扶贫政策不断调整,从“救济扶贫”到“开发扶贫”,再到“整村扶贫”“进村入户”“精准扶贫”。我国扶贫政策分为五个阶段。第一阶段:1986—1993年,认识贫困,面对贫困,始于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的建立。第二阶段:1994—2000年,持续投入。国家政府持续不断地投入扶贫资金,出台了标志性的“八七扶贫攻坚计划”。第三阶段:2001—2010年,从县到村。国家扶贫策略更加注重让更多贫困地区的贫困人口受益问题。第四阶段:2010—2018年,精准扶贫。为了有力应对扶贫瞄准问题,精准扶贫工作机制应运而生。第五阶段:2019年至今。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建立解决相对贫困的长效机制,国家扶贫工作的重点从绝对贫困转向相对贫困。通过对扶贫攻坚历程的学习,向学生呈现国家政府直面扶贫路上千难万阻的勇气与担当、扶贫工作干部前仆后继的奉献精神,更要从社会保障专业的角度理解,分析梳理扶贫攻坚政策瞄准越来越聚焦的内在事实原因,这其中彰显了国家政府政策制定的治理能力,蕴含着以人民为中心的扶贫发展理念。通过国际基本事实的比较学习,帮助学生了解到过去四十年世界减贫成绩主要是由中国贡献,最终让学生从自身的逻辑思维出发,认识到我国社会保障事业所取得的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来之不易[6]。

(三)以国内外社会保障动态的前沿发展,理解社会保障对于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作用与功能

2021年世界卫生组织发布了《2020—2025年数字卫生保健全球战略》,强调数字技术正在塑造全球卫生的未来[7],以及信息、通信、互联网技术将深度影响医疗卫生领域,最终改善健康结果。实际上先进科学技术不仅仅可以应用到医疗服务领域,在社会保障扶贫救助实践政策领域也有着广泛巨大的应用潜力。医疗保障、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健康扶贫等政策的实施一直都存在扶贫瞄准,高标准保障兜底待遇产生的“棘轮效应”,不利于贫困人口主动脱贫的政策激励。由于贫困人口和贫困边缘人口保障待遇的“悬崖效应”等相关问题,亟须解决社会保障政策在实际实施执行中所遇到的困境与难题,社会保障政策评估也面临着诸多的问题与挑战。依托智慧城市的迅速发展,地方政府民政部门开始利用大数据信息平台,探索智慧救助在扶贫救助领域发挥重要的突破性作用,比如对困难家庭的精准识别瞄准与及时响应救助,从“两不愁、三保障”国家贫困标准出发,整合教育、医疗、住房、民政、就业、残联等多部门信息救助帮扶资源,制定引导政策实现社会组织力量对接,引入专业社会工作服务,聚集成社会救助合力。智慧救助在实践中通过信息共享机制可以助力提升扶贫瞄准精确度和救助退出机制效率,大数据智能系统对潜在相对贫困家庭可能发生的困境做出提前预判预警,为缓解“悬崖效应”提供政策空间,也会对社会救助工作政策效果评估产生积极的影响。

(四)以深入实地田野调研的教学方法,把握社会保障公共政策理论背景与实施效果

在贯彻立德树人的专业培养过程中,除了理论学习掌握,社会保障学科本身也具有实践和应用的重要属性[8]。社会保障专业融入课程思政元素,不仅限于课堂理论的授课,还可以深度结合专业认知实习等多样化的培养模式,走出学校理论课堂,走进经济社会生活田野中实践,立足客观世界现实情景,理解社会保障制度细节与公共政策实施效果,切身体会社会保障制度政策的现实效果。在地方政府社会保障机构中,学习掌握社会保险的运行与监管;
在民政、妇幼残联部门,熟悉社会救助工作的全过程;
在基层社区组织,深入了解基层工作人员对养老托育工作的辛勤付出。通过实地走访调研,引导学生自发将地方政府主管部门制定公共政策的过程、基层工作人员的工作场景、困难老百姓的家庭作为课程思政教育的新课堂,以脚踏实地的态度,鼓励学生构建从社会保障专业理论到现实政策实施的知识桥梁,更要深刻体会社会保障所蕴含的人文关怀,激励青年学生坚定地将专业志向与家国情怀相互融合,励志成为社会保障领域的专业人才,最终实现课程思政对学生思维道德观念塑造的教育作用与培养功能。

猜你喜欢 社会保障思政专业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当代陕西(2022年4期)2022-04-19一句话惹毛一个专业意林(2021年15期)2021-08-27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活力(2021年6期)2021-08-05思政课“需求侧”当代陕西(2019年15期)2019-09-02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当代陕西(2019年9期)2019-05-20专业降噪很简单!摄影之友(影像视觉)(2019年3期)2019-03-30专业化解医疗纠纷人民调解(2019年3期)2019-03-16山东省社会保障水平适度性分析长江丛刊(2018年25期)2018-09-12更聚焦、更深入、更专业的数据分析领导决策信息(2018年50期)2018-02-22中国社会保障支出增长原因分析人间(2015年11期)2016-01-09推荐访问:教学研究 社会保障 视角
上一篇: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现状研究——基于黑龙江省高校调查
下一篇:粘合树脂在阻燃钢丝绳芯输送带胶料中的应用

Copyright @ 2013 - 2018 优秀啊教育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优秀啊教育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