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路径研究——以北京工业大学“四六四五”教育模式为例

来源:优秀文章 发布时间:2023-01-22 点击:

黄荟宇, 杜 娜

(1.北京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北京 100875;
2.北京工业大学 党委学生工作部,北京 100124)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摆在突出位置,而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作是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效的重要举措。近年来,北京工业大学在借鉴以往研究和总结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扩大“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培养覆盖面,丰富“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培养内容,把开展大学生青年马克思主义思想教育工作作为学生培养的重要阵地,为学校党委强化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做出了有效探索,积累了宝贵经验,形成了品牌特色。

开展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作是高校为坚守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提升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的有益探索,对于高校筑牢青年大学生跟党走中国特色社主义道路的信念、凝聚广大学生的思想共识、培养理想信念坚定的学生队伍等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是满足高校学生发展需求的重要举措。

(一)满足国家社会运转的现实需要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思想政治工作从根本上说是做人的工作,必须围绕学生、关照学生、服务学生,不断提高学生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文化素养,让学生成为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人才。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高度概括了全党、全社会对大学生的期望,这种期望也是思想政治教育传播者的使命和目的所在。高校必须教育学生正确认识世界和中国发展趋势,在重大事件和国际比较中引导学生认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增强青年对于中国共产党执政地位、能力、水平的认同,并以实际行动做到“两个维护”。

(二)坚定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的价值体现

面对“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为谁培养人”“办什么样的大学、怎样办好大学”这两个根本性问题,学校要以“始终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坚定信仰者和忠实实践者”“努力引导学生成为坚定的青年马克思主义者”为指导,引导学生勇担历史重任,克服青年个体需求差异,凝聚共识,汇聚力量,使无序、松散的学生个体形成统一的社会认识,主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遵守和维护全社会共同的价值理念和运行规则,成长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是坚定和保障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的重要举措。

(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协同育人的实践探索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专业课教师、行政管理者等都肩负着全面、系统传授新科学、新知识、新技能、新理念、新方法,传播中国传统文化和世界文明的神圣使命。这些多元主体必须加强协作配合,以德育德,成为青年严谨笃学、追求真理的楷模。要在学校党委的坚强领导下,强化党委学工部、研工部、校团委、马克思主义学院联动及相关单位的共同支持,要统筹校内外资源,形成育人合力。尤其要加强与马克思主义学院及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协作,探索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阵地”和“主渠道”协同育人机制,努力实现“主阵地”和“主渠道”同向同行,构建“大思政”格局,不断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质量。

(四)基于大学生思想行为特点的现实需求

习近平总书记曾提出“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1]。以“95后”“00后”为主体的部分大学生,在思想和行为方面体现出过度理性和过度务实的特征[2],无论是从青年大学生的知识需求、精神需求还是发展需求看,都要求教育管理者对学生开展教育引导,满足他们渴求找准前进方向、科学规划人生蓝图的成长需求,都必须激发青年学生将内化的思想教育成果不断转化成为外化的行动实践,并在内化与外化的反复修炼中,辐射带动更多学生认真学习宣传贯彻马克思主义理论,增强广大青年为共产主义远大理想而奋斗的信念和决心,激励学生投身民族复兴大业,不负全党和全社会的期望。

实践证明引领青年, 很重要的是要引领他们中的优秀分子。[3]所以,学校通过选拔学生代表进行重点培养,使其成长为坚定的青年马克思主义者,辐射带动全体大学生认真学习宣传贯彻马克思主义理论,为培养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提供坚强保证。

北京工业大学通过对现有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作进行梳理和整合,形成了“四六四五”教育模式,即搭建“四阶段”塔式贯穿培养结构、坚持“六结合”科学平衡培养理念、建强“四团队”多元联动培养主体、制定“五素养”综合发展培养目标,形成科学、良性循环的培养流程,建立起从低年级到高年级,不同阶段各有侧重、各具特色、层层递进的综合培养体系。

(一)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四六四五”模式的体系构建

1.搭建“四阶段”塔式贯穿培养结构

(1)起航阶段,每年推荐选拔300名左右本科新生开展“新生英才计划”;
(2)助航阶段,每年推荐选拔200名左右团学骨干参与“高级团校”;
(3)领航阶段,每年推荐选拔150名学生干部代表、学生党支部骨干参加“学生骨干计划”;
(4)远航阶段,每年选拔30名留校继续深造读研的学生代表参加“风华共进团队”。“四阶段”各有侧重、分级定位。起航阶段重点为大学适应和思想行为引导,助航阶段侧重领导力提升,领航阶段侧重增强政治素养和理论水平,远航阶段侧重工作实操。此外,还建立了四个阶段之间的“绿色通道”, 按比例推荐学生直接进阶下一个培训班,实现了精准定位、贯穿培养。

2.坚持“六结合”科学平衡培养理念

坚持教学与研讨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自学与指导相结合、集中与分类相结合、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管理与服务相结合。依托多维、立体的培养理念,尝试通过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的教育活动,完善学校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体系。同时,以科学的培养理论为指导,全方位、多形式地对学生进行综合培养。

3.建强“四团队”多元联动培养主体

组建“管理队伍+教学队伍+理论指导教师队伍+实践锻炼指导教师队伍”的“四团队”模式,即建立以班主任、班委会为主体的管理队伍,负责活动组织和日常管理,充分调动学生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管理的积极性;
组建以校内外专家为主的教学队伍,负责开设理论课程、举办理论讲座;
成立以校内青年教师为主的理论指导教师队伍,指导学生开展社会调查研究;
组织由相关职能部(处)教师和学部(院)辅导员担任的实践锻炼指导教师队伍,专题指导学生开展岗位锻炼。校内人员的调动是由学工部牵头,初步建立起与组织部、宣传部、校团委、研究生工作部、马克思主义学院等多个工作单位合作的协同工作平台。

4.制定“五素养”综合发展培养目标

以提升学生的“五大核心素养”作为培养目标,即“提升政治理论素养、坚定理想信念、增强社会实践能力、提高科学研究水平、彰显群体示范引领”,围绕“五个素养”来设计培养方案、安排培养环节、提供锻炼平台,力求把知识传授、技能提升和价值引领结合起来。培养活动结束后,继续以“五素养”的发展情况作为培养效果的考核评估内容。

(二)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四六四五”模式的教育形式

围绕“四六四五”教育模式的理念和教育目标,创新教育形式、丰富教育内容,固定了几种常见的教育形式,不断提升教育实效。

1.主题突出的理论学习

浓厚的学习兴趣和踏实的学习作风是新时代青年马克思主义者成长的主观条件。[4]“四六四五”教育模式把提升政治素养、提高理论水平放在首位,通过举办专家讲座、阅读红色经典书籍、组织理论学习读书会等形式,让全体学员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理想信念。同时,围绕学生骨干领导力提升相关内容开展专题培训。根据问卷调查显示,学生普遍认为参加培养活动后,思想道德水准和综合素质得到较大提升,理想信念和入党意愿更加坚定。

2.浸润体验的实地教学

为实现由传统基于“灌输”理论的单向度教育理念向基于“互动”理论的教育者与被教育者双向互动教育理念转变,[5]加大实地教学在培养活动中的比重。以爱国主义教育为核心,通过组织学生前往井冈山、延安、西柏坡、正定等革命教育基地和京郊贫困乡镇等地开展学习交流和考察,把党的基本路线和社会主义建设成就作为最现实、最生动的教材,通过现场教学和参观体验,让“革命精神于胸中,实践行动在脚下”的教诲牢牢扎根在学生心中。

3.知行合一的岗位锻炼

对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的培养是一个系统复杂的过程,在培养的过程中必须要回归实践。[6]以提升学生基本工作能力、职业责任意识和思想道德修养等素养为目的,安排部分学生在学校相关职能部处、学部(院)参与学校工作,在教师的指导下,协助或独立完成相关学生工作,综合提升了学生团队协作、独立思考、决策沟通等多方面的能力,为学生正式踏入社会、进入工作岗位提供素养储备。

4.专业指导的社会调研

调研主题围绕学校发展热点、社会时政热点,以提升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和科学研究的能力为目的,在专业教师的指导下完成课题申报和课题研究,最终形成研究报告。学生在社会调研的过程中,通过参加完整的课题研究流程,掌握基本的学术规范和研究能力。同时,通过社会调研,学生团队围绕学生关切热点,去发现问题并提出解决问题的意见和建议,为保障学生权益、推动学校发展建言献策,提供多角度的智力支持。

5.层次多样的社会服务

学生青马班积极投身学校建设和祖国发展,参与国家和社会发展重大活动,服务首都“四个中心”功能建设、积极参加脱贫攻坚工作、参与社会志愿服务,如新中国成立七十周年庆祝活动、冬奥会、北京工业大学建校六十周年活动等。特别是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为了更好地守护我们共同的家园,学生青马班积极参与到家乡的防控工作中去,在实践中彰显青马先锋的风采。近年来,学校培养的很多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已经毕业,投身到经济建设、社会发展、基层攻坚的第一线,发挥着基石作用,成为党最坚实的后备力量,做新时代的奋斗者和开拓者,做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者与传播者,切实肩负起民族复兴大任。

6.丰富多彩的班级活动

通过定期组织早操锻炼、读书会、主题班会、观影、参观等形式多样的活动,激发学生活力,增强班级凝聚力;
加强不同阶段的学生青马之间、教师青马和学生青马之间的沟通交流,传承学校青马精神;
提供校级及以上级别的活动平台,让学生在丰富的实践中不断扩展视野。通过非常规的班级建制,为参与培养活动的学生搭建起新的组织建设平台,在与不同专业背景、不同年级学生的思想碰撞之中,逐渐提升组织的凝聚力,进一步拓宽学生成长成才空间。

(一)围绕学生发展特点和需求,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政治上的坚定源于理论上的清醒, 这就需要我们多吸“理论之氧”。[7]目前,高校学生大部分为“00后”,这代人是伴随互联网的发展成长起来的一代,思想较为开放、包容,受各种社会思潮影响较大。因此,在培养内容的设计上,要以主流意识形态的传播和教育为重点,结合实践经验分享,引发学生自身的深层次思考,激发师生共鸣。同时,在学习形式和学习平台的选择上,要充分利用现代互联网技术和多媒体技术,多采取启发式教育,多组织师生互动,调动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积极性。

(二)加强育人主体协同合力,增强三全育人实效

学生培养是综合能力和素质的提升,应该是学校多部门、多学院共同承担育人责任。从工作实施的角度来看,学生青马班由学校党委领导,建立专门的工作组,工作小组成员应该包括党委学生工作部、党委研究生工作部、党委宣传部、党委组织部、校团委、马克思主义学院等相关部门,同时选拔学院的辅导员代表协助工作,其他学校主要职能部门参与工作、提供岗位实践锻炼平台,有效整合优质教育资源、专业资源和校友资源,为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的培养提供坚实保障。协同育人机制的建立,一方面可以减少学生青马班工作过程中的沟通成本。另一方面,多部门协作可以为学生青马班提供更多的平台和资源,青马班学生通过实践锻炼加入各部门参与学校工作,不断增强学生青马班的影响力,形成学生青马班建设的良性循环。

(三)增强学生骨干服务能力,激发示范引领作用

学生青马班学生不论是思想、学业还是生活、作风,都是大学生中的佼佼者,可以在学生群体中起到表率作用。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在学习、研究和传播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上也要尽责尽力。[8]在培养的过程中,学校应该更加注重提升学生的服务意识和服务能力,在学生群体里中树立良好的形象。通过引导学生青马班学员依托组织学生活动、参与学校学生工作,在体验中落实服务学生行动、提升服务学生能力,在广大学生中创建“学生青马服务品牌”,发出声音、做出亮点,不断发挥示范引领作用,营造良好的校园氛围。

(四)完善培养评价体系,建设长效闭环育人机制

学生青马班的培养在入口和过程管理上,一般都能做出自己的特色,但在学生考核、效果追踪调查、工作反馈等方面容易出现薄弱环节。学校在为学生提供良好的教学资源和环境的基础上,需要设计全面的考核指标体系,严把出口关;
保证定时、定期地对学生开展培养效果和学生发展调查,掌握学生成长状态;
开展多方面、多角度的意见搜集,建立有效的沟通渠道,不断改进工作方式方法。例如,从学生政治素养、学业成绩、学生干部经历等综合方面严格选拔;
在培养过程中,对不遵守学生管理规定的予以淘汰,有特殊情况的可以申请退出等;
建立跟踪反馈机制,综合管理人员、参训学生、指导教师等多方意见。

猜你喜欢 马克思主义者青马思想 创新“青马工程”实践持续夯实“青马工程”广州模式中国共青团(2022年19期)2022-10-14思想之光照耀奋进之路华人时刊(2022年7期)2022-06-05思想与“剑”当代陕西(2021年13期)2021-08-06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融入高校“青马工程”的意义现代企业(2021年2期)2021-07-20参考答案作文周刊·高二版(2019年27期)2019-11-21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人大建设(2019年4期)2019-07-13“思想是什么”当代陕西(2019年12期)2019-07-12李大钊及其早期马克思主义思想戏剧之家(2018年3期)2018-05-24高君宇与早期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学理论·下(2017年8期)2018-03-30毛泽东日常谈话中的马克思主义观解读中州学刊(2017年1期)2017-03-08推荐访问:为例 路径 北京工业大学
上一篇:主题出版精品化的实践与思考——以江西人民出版社“2020中国好书”《琵琶围》为例
下一篇:非遗视域下福建畲族民俗传统文化保护与发展研究

Copyright @ 2013 - 2018 优秀啊教育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优秀啊教育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