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托“微故事”做实小学班会资源开发与运用

来源:优秀文章 发布时间:2023-01-20 点击:

甘肃省武威市民勤县西关小学 张金辉

小学班会创新乃至于德育创新意义重大——是对学生学习、生活、成长等的负责,也是对家庭、学校和社会的负责。德育创新必须要有一定的依托。其中依托“微故事”开发班会资源应被提倡。“微故事”,顾名思义,是指内容短小的故事。好的“微故事”具有聚焦、短小和形象之优势,意蕴十足,细读进去能够起到开悟、浸润、警醒学生的作用。当学生不是接受纯理论,当“微故事”以一种更为柔软、温润、灵活的方式去和学生的心灵对接时,学生道德的生成是不是更自然一点呢?答案是肯定的。教师应该“破解‘去情境化’‘例证式’‘走过场式’的情境误区”[1],选择能够强化小学生责任感的“微故事”,为学生的成长助力,为班级管理的高效助力,为德育的内涵式改革助力。

高质量的“微故事”需要教师去甄别、开发和重组。“微故事”很多,应该选择稍稍倾斜于学生德性纯化方面的“微故事”。教师要善于利用“问题链”开发“微故事”。所谓“问题链”是连续的、递进的、互为因果关系的一系列问题。利用“问题链”开发的“微故事”,针对性强,能够在问题细化中指向责任。

比如“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正是一个典型的“微故事”:东汉时期有一个少年叫陈蕃,理想远大,力争做“扫除天下”的大事,不想做打扫卫生这样的小事。他的好朋友薛勤来访,见到屋子内的脏乱差问题,忍不住提醒他:“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这一句话让陈蕃无以应对。

故事中的陈蕃有责任心吗?有,但是他的所谓的责任心指向的范围是对的吗?真正的责任心应该是如何的?通过这样的“问题链”,一步步引出责任感的多重指向,逐步引出“情境”“认知”和“反应”等,在氤氲出浓浓“情境味”的同时,认识到责任感不能特别的空,不能特别的宏大——毕竟“扫除天下”离学生太远了,唯有从小事做起,从身边做起,才能一点一滴地强化做事的责任感。

教师还可以利用“脚手架”开发“微情境”。所谓“脚手架”就是为学生提供更清晰地认识自己的“支架或梯子”。比如:一个三口之家,人人都很忙碌,无人操持家务,家里狼藉一片。家中的男主人实在看不过眼,就留下纸条:“打扫卫生,人人有责。”儿子放学回家后发现纸条,认为自己的主要任务是学习,而且年龄尚小,没有承担家务的能力,于是改写纸条:“打扫卫生,大人有责。”男主人回来后,又急又气,但又不好责怪儿子,只好再次改写:“打扫卫生,夫人有责。”家中的女主人回来后,因为工作太忙,没有时间,也不好责怪别人,只好打电话叫家政公司的人来帮忙……故事的三个人中就有学生,学生意识到自己也应该有义务和责任打扫卫生。这就是“脚手架”的作用。

摇曳生姿的“微故事”,或来源于教材本身,或来源于学生实际,或来源于影视网络。教师选择“微故事”时应该坚持几个原则。一是以“趣”为主。毕竟小学生道德的生成需要“趣”的营造。二是以班会或德育的创新为指向。教师要善于甄别并筛选“微故事”,尽可能朝着现实的轨迹渗透,从儿童立场出发,尽可能能够针对小学生的实际,指向班会或德育资源的创新开发及运用。

1.演故事,促心胸开阔

“心灵沟通有两扇门,一是情绪情感,二是言语意义……唯有通过第一扇门才能够有机会打开第二扇门[2]。”在打开“情绪情感”之门与品味“微故事”之间建立高效关联,考验着教师,当然也考验着学生。其中,考验的方式之一就是让学生去“演故事”。别开生面的课本剧、摇曳生姿的情景剧、独出心裁的故事会、慷慨激昂的演讲会等,不妨让学生真正演一演,以此介入到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强化中,真正达到“疏之、拨之、导之”的作用。当学生亲力亲为时,尽管感同身受不那么明显,但毕竟其辐射意义进入了学生的认知结构,而且这种“进入”不是强迫或者霸道的,而是不经意间发生的,能够产生润物细无声的效果。例如,可以演一演越王勾践《卧薪尝胆》的故事,钟南山“逆向而行”的情境,司马迁遭受宫刑后写出鸿篇巨著《史记》的情境……情境演练活动中,并不是让优等生频频出头,而是力争让学困生也“上上镜”,让他们亲自“排”、亲自“演”、亲自“琢磨”,推己及人,或许更能取得“身临其境”般的效果。或许排演结果已不再重要,期间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形成、情感世界的开阔和心灵世界的健全,才是小学班会资源开发及运用中更加孜孜以求的理想境界。

2.品故事,促能量正向

情境呈现后,在情境所指向的德育的维度方面,在情境所折射出的哲理方面,在情境与现实的对接方面,引领学生高效地“品故事”,必将升华情境,真正达到明理导行的效果,促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强化。比如,教师呈现《责任》的故事情境:“五岁的汉克与哥哥和父母亲去外面干活,不料大雨倾盆。四人中只有一把雨伞,怎么办?大家让来让去,最终,雨伞落到了五岁孩子汉克的身上,爸爸、妈妈和哥哥互相‘让伞’的理由都相同:‘我比你更强壮,保护弱小是天经地义的。’当汉克明白这一点时,把雨伞顺手撑开举在身边一朵娇弱的花朵的上面……”情境呈现后,教师应该“促成现场体验的生成”[3],引领学生大面积地品味:“因为每一个人都有保护弱小的责任,所以发生了一次又一次让伞的经历。”做精做实做细这样的自我品味,必将更好地深入到学生的内心深处,在浓浓的现实味中强化社会责任感。

1.点面穿插

“微故事”应该既做细“点”,又做实“面”,通过点面糅合,助力于小学生道德的生成。这样的架构方式既要运用于“微故事”的制作阶段,亦要运用到“微故事”出示以后的班会和德育的创新过程中。比如“卧薪尝胆”的故事,不妨先“由面到点”,抛开越王勾践的一大堆“闪闪发光”的正向资料而不管,专门出示他以柴草卧铺、舔尝苦胆的情境。然后“由点到面”,出示勾践因为战争失败企图自杀的情境,投降之后被逼迫放牛牧羊的情境,经过十年的艰苦奋斗终于反败为胜的情境。情境出示后,引领学生联系自己实际情况先从“点”上畅谈:自己的经历和越王勾践相比,几乎不算什么,仅仅可能是粗心,反应较慢,责任感不强等,完全不必沉浸在所谓的“失败”境地中而灰心丧气。紧接着,再引领从“面”上畅谈:勾践能够忍辱负重,是因为对自己的祖国有责任,对自己国家的人民有责任。古往今来,无数抛头颅洒热血的仁人志士,都因为巨大的责任感而促使他们做出这样或那样的决定。如此,通过点面穿插,达到做实德育的目的。

2.远近对比

发掘自身的力量并不排斥借助外力,正所谓:“众人拾柴火焰高。”可以制作与学生身边的人比一比的微故事视频,巧妙借助外力促社会责任感的建立,并借此引发一系列实践活动。可以引领学生关注身边的微故事。还别说,部分学生真的找到了:刘同学的妈妈因为糖尿病而视力模糊,已经无法为他及时做早点,他每天得自己做饭,于是,背英语的时间少了,但是他的学习成绩并没有落下。教师还可以通过多媒体准备几个“远处的故事”或“时政热点”,加工或重组为“微视频”,介入到社会责任感的强化中。在比较中,在同情中,在“他山之石”的印证中,学生不知不觉增强了责任意识。所有这一切,均可以通过“微故事”的形式呈现出来,达到形象、快捷和高效的目的。

好的“微故事”,能够让学生“产生情感扩散、泛化,实现情感的积极迁移”。打开儿童的第一扇门——“情绪情感”之门需要“微故事”,需要视角的转换,真正实现“成人视角”向“学生视角”的巧妙过渡;
需要内与外的转换,真正实现理论与现实的深刻共鸣;
需要方法的转换,真正实现“强硬尖锐”到“大道无痕”的自然推进。一旦打开第一扇门,那么,“第二扇门”的敞开变得简单轻松。一旦敞开,小学班会和德育的精彩,必将变成希望的现实。

猜你喜欢 打扫卫生指向责任感 英国“大爷”的责任感华人时刊(2022年5期)2022-06-05打扫卫生快乐语文(2021年36期)2022-01-18科学备考新指向——不等式选讲篇中学生数理化(高中版.高考数学)(2021年6期)2021-07-28我和妈妈打扫卫生小天使·一年级语数英综合(2021年2期)2021-05-08打扫卫生小天使·一年级语数英综合(2020年11期)2020-12-16国企如何实现“高质量”发展——要有“等不起”的紧迫感,“慢不得”的责任感当代陕西(2019年18期)2019-10-17浅谈提高新闻媒体社会责任感的对策活力(2019年15期)2019-09-25中年级“生本写作”教学的“三个指向”福建基础教育研究(2019年6期)2019-05-28责任感油然而生中国火炬(2009年10期)2009-10-17推荐访问:班会 资源开发 依托
上一篇:素养进阶:“大概念”支持下整体性教学
下一篇:基于BIM技术的古建筑保护云平台研究

Copyright @ 2013 - 2018 优秀啊教育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优秀啊教育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