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社会主义社会主要矛盾的历史演进、确立依据及基本经验

来源:优秀文章 发布时间:2023-01-19 点击:

张悦 丁春福

(沈阳工业大学 辽宁沈阳 110870)

新中国成立70多年里,中国共产党围绕世情、国情和民情的变化,对社会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的认识不断深入,主要经过了三个阶段的艰苦探索和实践。一是党的八大对社会主要矛盾的客观判断和反复,二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社会主要矛盾的重新确立,三是党的十九大对社会主要矛盾的丰富和创新。这些探索和实践,对于新时代以及未来解决社会主要矛盾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一)探索时期:社会主要矛盾的正确判断与反复

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之后,我国从新民主主义社会进入到社会主义社会,阶级斗争已经不是主要矛盾,发展生产成为现实要求。第一个五年计划积累了一定建设社会主义的实践经验,但中国仍然没有摆脱农业落后的现状,为了真正满足人民发展落后经济文化的迫切需要,党对社会主要矛盾的判断开始探索。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的报告中对十大矛盾的认识,对党的八大有着理论指导意义。党的八大报告指出:“我们国内的主要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1]这一时期,社会主要矛盾仍然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领域,建设与先进的社会制度相符合的先进工业国,是党和国家一致的建设目标。然而遗憾的是八大对社会主要矛盾的正确判断并没有维持很长时间,由于实践不充分,许多想法受主观、客观条件的限制而发生了反复。1956年之后,由于国际和国内影响,经济建设上出现了“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政治路线上再次强调阶级斗争的重要性,因此发生了“反右”扩大化和长达十年的“文化大革命”。尽管这一时期也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这些错误观念给中国共产党上了沉重的一课,造成了巨大的物质和精神损失,干扰了社会主义建设进程。

(二)稳定阶段:社会主要矛盾的重新确立

“文化大革命”结束以后,1978年12月中国共产党召开了十一届三中全会,这次会议全党实行全面拨乱反正,恢复了思想解放路线,为正确探索社会主要矛盾奠定了思想基础。1981年,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对党的八大概括的社会主要矛盾进行继承发展与精准提炼,表述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2]。至此,党完成了对社会主要矛盾的重新确立。1982年的十二大,肯定了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对社会主要矛盾的判断。在接下来的五年里,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正确的认识,成功地推动了改革开放的发展。1987年召开的党的十三大系统地论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及其内在意义,结合中国发展实际,制定了“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此后的三十多年里,党始终坚持这一基本路线,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

(三)发展阶段:社会主要矛盾的发展和创新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洞察局势,把握现实,引领我国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等方面取得了历史性成就。十九大对社会主要矛盾作出了新表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的矛盾”[3]。新时代的社会主要矛盾包括两层含义,一是美好生活的含义。“美好生活”不仅需要温饱,还需要充分保证衣食住行以及精神文化生活更加丰富,不但要有满足人民幸福美满的物质基础,特别是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使精神生活也得到极大满足。二是不平衡、不充分发展的含义。发展不平衡主要是指发展过程中存在某些方面不平衡的情况,包括区域发展和收入不平衡等;
发展不充分主要指存在发展弱项,包含转变发展方式、发展的创新能力不足和民生短板仍需补齐等问题。新时代党对社会主要矛盾的认识不是凭空而来的,是根据现阶段我国国情和发展方位而判断的,是针对进入新时代的新问题新挑战新要求提出的。习近平关于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新论述,在丰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社会矛盾理论的同时,也丰富、发展了中国过去的社会主要矛盾的认识,是重大的理论创新。

(一)以社会基本矛盾运动规律为依据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是贯穿于人类社会发展过程始终的两大基本矛盾,它的运行是有着客观的规律的。而社会主要矛盾是某个时期的最根本的矛盾,它是围绕着社会的基本矛盾出现的。社会基本矛盾与主要矛盾,前者是后者的本源,后者是前者的体现,也必须是反映前者的要求。比如,在新民主主义革命,革命就是为了解放生产力,而一般而言,在和平年代,建设也是发展生产力,二者是一致的。自从进入社会主义社会,党和国家在建设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过程中,以社会基本矛盾为基础和根本指针,针对社会历史发展不同阶段出现的主要矛盾,集中精力去解决,从而促进社会的向前发展。习近平总书记针对进入新时代中国国情和历史方位,对当今社会的主要矛盾作出了新的判断。由此可见,社会主要矛盾不是随意变化的,而是遵循社会基本矛盾的运动规律,随着社会历史具体条件的变化而变化的。

(二)以我国基本国情为依据

能否准确把握中国的基本国情,是中国共产党判断不同时期社会主要矛盾的现实依据。回顾社会主义社会的历史进程,在社会主义探索初期,党对基本国情的认识是比较明确的,因此确立了当时的社会主要矛盾,但后来,由于党对基本国情的把握出现偏差,造成了无法弥补的损失;
改革开放以来,党和国家重新审视了中国的基本国情,明确了我国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论断,重新明确了社会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相继提出了一些新的政策、理论和原则;
到了新时代,党对中国的基本国情作出了新的、准确的判断,促进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实现。由此可见,全面、清晰地把握我国在不同发展阶段的基本国情,是判断社会主要矛盾的现实依据。我们既不能照搬教科书的结论,也不能照搬其他国家的经验,而是必须根据中国的实际情况来判断社会的主要矛盾。党要辩证地看待中国的基本国情,努力解决老问题,密切关注新问题。

(三)以解决突出问题为依据

通过社会主义社会主要矛盾的三次演进可以看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存在着两大突出问题:一是人民的需求,二是生产力的发展。从人民需求问题来看,人民需求的变化是社会主要矛盾演变的根本依据。中国进入社会主义社会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生产力、物质财富和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都发生了质的变化。新时代的人民已经不能满足于简单的物质文化的需求,而是有着更高层次的需求,开始追求社会公平正义,向往自由和平等。如果不重视“人”的基础,就不能对不同时期的社会主要矛盾作出正确的判断。从生产力发展的角度看,生产力的转变是社会主要矛盾演变的核心依据。通过分析社会主义社会我国生产力发展的实际状况和社会主要矛盾的演进历程,不难看出二者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关系,一方面,生产力发展的实际状况影响着社会主要矛盾的演进历程,是社会主义社会主要矛盾发生演变的客观因素。另一方面,人民群众的现实需求是社会主义社会主要矛盾发生演变的客观因素。能否科学定位社会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归根结底取决于党和国家能否解决人民的需求和生产力发展这两者的关系问题。

(一)必须坚持党的领导

坚持党的领导是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历史的首条经验。党的八大期间,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清楚地认识到中国仍然是一个落后的农业国家,因此主张大力发展生产力以适应先进的社会制度;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以邓小平为代表的共产党人提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来推进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对社会主要矛盾做了重新思考与判断,越来越重视对人民需要的满足,“人民至上”始终牢牢刻在每个共产党人的心间。习近平明确指出:“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最本质特征,是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4]。新时代的中国,在坚持党的领导这个根本性问题上要保持清醒和坚定,决不能含糊其词或犹豫不决。党的百年历史告诫我们,坚持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就能兴党兴国,就能实现中国的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就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反之,这一切都将化为泡影。

(二)必须不断发展社会生产力

生产力是推动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这是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也是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历史的重要经验。人类社会发展的任何阶段,都离不开生产力这一必要条件。解决社会主要矛盾,正如毛泽东在《矛盾论》中就曾指出的“要用全力找出它的主要矛盾”[5],必须根据不同时期的基本国情解决好生产力这个根本问题。在社会主义探索时期,党认识到社会主要矛盾属于“生产与需求”之间的矛盾,是非对抗性的矛盾,所以党大力发展生产力来解决落后的现实问题,虽然遇到很多困难,但还是集中力量办成了很多大事,形成了独立的工业体系以及规模经济体系,为之后的改革开放奠定了物质基础;
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上,共产党人认识到并坚信,生产力的大力发展是解决社会主要矛盾的根本途径,提出了“发展是硬道理”“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的重要论断;
到了新时代,我们党依然坚定不移地与时俱进发展生产力,提出了全新的发展理念和新型的现代化发展道路,使国家整体实力和人民生活的方方面面都有了极大性的改变。目前,中国社会的主要问题是发展不平衡和不充分,因此,我们必须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努力实现共同富裕的实质性进展。

(三)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是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历史的重要经验。“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6]。无论形势如何变化,我们党始终坚持人民利益第一,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解决了人民“站起来”的根本利益,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解决了人民“富起来”的根本利益,以习近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正在解决人民“强起来”的根本利益。从社会主义社会主要矛盾的三次转变可以看出,我们党对人民的需要越来越满足,不但物质上满足人民群众,在精神以及文化上也给予群众极大的满足。新时代我们更是强调,发展是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是全体人民共同的发展,是五个文明的协调发展,这足以说明我们党始终以人民为中心,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制定新时代主要矛盾的过程中,更是始终心系百姓,聚焦于广大人民群众的向往与期盼。积极解决事关民生大计的教育、医疗、住房、养老等各方面工作,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生活需求。

(四)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坚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也是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历史的重要经验。马克思主义是我们党的指导思想。坚持马克思主义必须有效地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不断进行理论创新。只有这样才能,一方面保证马克思主义提供的立场观点方法和基本规律的指导,另一方面,又能结合中国的实际更好地解决各种矛盾,从而更好地指导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新时代,我们党要想准确把握和正确解决社会主要矛盾,就必须立足国情继续坚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党要形成问题意识,紧紧扭住实际,理论联系实际,研究实际问题、解决实际问题;
党要形成时代意识,继续与时代步伐保持一致,把握好新时代我国发展的历史进程;
党要形成守正意识,在保证马克思主义“本色”的基础上,根据中国实际发展“特色”理论;
党要形成创新意识,摆脱教条的束缚进而改变常规思维模式,不断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注入新鲜活力。

猜你喜欢 基本国情生产力中国共产党 《庆祝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散文诗(2022年13期)2022-07-29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颂西江月(2021年3期)2021-11-13中国共产党何以拥有强大的群众组织力?当代陕西(2021年16期)2021-11-02中国共产党100岁啦小天使·一年级语数英综合(2021年8期)2021-08-17提高母猪年生产力的关键措施现代畜牧科技(2021年4期)2021-07-21关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理性思考新生代(2018年19期)2018-11-141949—1952年中国农村建设的历史特征探析卷宗(2017年5期)2017-06-06加强国情教育助推大学生成长成才科教导刊·电子版(2016年30期)2016-12-26浅论初中政治中关于我国基本国情的学习读与写·下旬刊(2016年3期)2016-04-06人口红利与提高生产力海峡姐妹(2015年9期)2015-02-27推荐访问:主要矛盾 演进 确立
上一篇:响应面试验优化碱提酸沉法提取微胚乳玉米蛋白工艺及其组成分析
下一篇:管理学视域下共同富裕的实现路径研究

Copyright @ 2013 - 2018 优秀啊教育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优秀啊教育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