饼:面食中的古代生活

来源:优秀文章 发布时间:2023-01-19 点击:

蒋清宇

作为一种常见的主食,饼很早就出现在中国人的日常生活中。小麦是饼的主要原料,考古成果提示,中国人种植和食用小麦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晚期。20 世纪50 年代在安徽亳县钓鱼台新石器时代的遗址中,人们发现了装有小麦的陶鬲[1]。直至今日,饼仍然习见于北方家庭的餐桌之上。

《说文解字》曰:“饼,面餈也,从食并声。”这体现了“饼”是一种面食。饼是一个形声字,由“饣(食)”和“并”构成,“食”是“饼”字的义符,表示饼是一种食物。“并”是“饼”的声符,同时又表示相合之意,表示“饼”字的读音由“并”来,而且“饼”是水和面混合而制成的食物。与《说文解字》同时代的另一部训诂专书《释名》中说:“饼,并也,溲面使合并也。”[2]“溲”是“用水浸泡”的意思,这条解释强调的即是“饼”制作时要用水辅助面的混合。值得注意的是,从东汉起,“饼”一直都被当作各种面食的总称,我们熟知的面条、面片、饺子、馄饨等食物古时的名称都与“饼”相关[3],直到现代,饼才从面食的总称变为对圆形固体面食的称呼。根据烹饪方法,古人所言的“饼”又分为烧饼、汤饼、蒸饼、笼饼等,北宋黄朝英在《缃素杂记》中对饼的分类和命名有一段简明的概括:“余谓凡以面为食具者,皆谓之饼。故火烧而食者呼为烧饼,水瀹而食者呼为汤饼,笼蒸而食者呼为蒸饼,而馒头谓之笼饼宜矣。”[4]由此观之,“饼”字背后是中国古代历史悠久的面食文化。

唐代彩绘泥俑群,表现唐代女子制作面饼的场景(1972年新疆吐鲁番唐代墓葬出土)

胡饼是经火炉烘烤制成的芝麻饼,在汉代与唐代都曾风靡一时。大约在西汉中期,随着“丝绸之路”的开辟,胡饼与芝麻一起传入了中原[5]。胡饼的命名体现的是它的来源,古代许多随着“丝绸之路”自西域传入中原的事物,名称中常有“胡”字,比如芝麻曾被称为“胡麻”,西北游牧民族穿着的便于骑射的服装被称为“胡服”,在《世说新语》和三国故事中常见的便携坐具名为“胡床”[6],旅居长安酒肆表演歌舞的西域女子被称为“胡姬”[7],等等。使用“胡麻”制作的“胡饼”,带着西域文化的种种特质,在餐桌上逐渐与中原文化水乳交融。

张骞从西域带回芝麻的种子后,芝麻在中原开始大面积种植[8],这极大方便了胡饼的制作。汉代人对胡饼的喜爱和追捧,在史书记载中有迹可循,《太平御览》八百六十卷引用过《续汉书》中的记载:“灵帝好胡饼,京师皆食胡饼。”[9]汉灵帝刘宏喜欢吃胡饼,受其影响,在当时的都城洛阳,人人都吃胡饼。汉灵帝是一个非常喜欢西域文化的皇帝,《后汉书》中记载,汉灵帝不光喜欢吃胡饼,而且穿衣喜欢穿胡服,坐具喜欢用胡床,闲暇听曲喜欢听胡箜篌、胡笛,还喜欢看胡姬跳胡舞,这引得京都洛阳的贵族、外戚纷纷效仿,一时间,洛阳贵族圈中胡文化风行一时[10]。战国时,赵武灵王曾经推行“胡服骑射”,带头穿着方便骑马作战的胡服,学习胡人骑射,并在军队中大力推广胡服,在当时引起了朝臣的论争。汉灵帝是继赵武灵王之后另一个推崇胡文化的君主,但是二人在历史上获得的评价截然不同。赵武灵王当政时,赵国三面与游牧民族所在的区域相接,在考察过白狄、林胡等周边游牧民族状况后,赵武灵王作出了“胡服骑射”的决策,背后是一国之君的深思熟虑。而汉灵帝即位时,东汉王朝正走向衰微。宦官外戚轮流当权,皇权旁落,作为一个“傀儡皇帝”,他无力改变这种境况,只能在享乐中放任自己。汉灵帝吃胡饼、用胡床、听胡曲、看胡舞的行为是一种个人享乐,背后是对时局的逃避和不理智。在史书中,吃胡饼这一行为被看作“后董卓拥胡兵破京师之应”[11],也就是说史官认为汉灵帝吃“胡饼”是董卓与“胡兵”一道进京的预兆。然而,不可否认的是,是汉灵帝让胡饼这种食物在洛阳一带流行开来,贵族及百姓的跟随和效仿让中原汉文化和西域少数民族游牧文化在餐桌上开始发生交融。可以说,胡饼进入中原寻常人家的餐桌,汉灵帝所带来的“名人效应”功不可没。

如果说东汉时洛阳上下对胡饼的追捧,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汉灵帝的影响,两晋文人雅士对胡饼自发的喜爱就更能说明这种食物的魅力之大了。《晋书》记载,西晋时,四川广汉一带的士人王长文,自幼就因为才学出众颇具名气,地方官府多次表达想征召他做官的意愿,但他一直没有答应,好不容易出山当了别驾(两晋时的官职,州刺史的僚属之一),却经常换上常服,偷偷离开官府出游,没有人知道他出游时究竟去了哪里。直到有一日,王长文在成都闹市里,非常随意地蹲坐在大路边上啃胡饼,被人认了出来,事情才暴露。通过这件事,州刺史知道了王长文确实不爱在官府工作,就按照礼节送他回家了[12]。东晋著名文人王羲之同样是胡饼爱好者,《太平御览》引用王隐《晋书》的记载,说王羲之自幼就风度不凡。东晋重臣郗鉴听说琅琊王氏青年才俊辈出,提出想在王家子侄中为自己的女儿选择一位佳婿,便派下属到王家相看王氏诸子。诸子都铆足了劲打扮自己,希望能被选中,唯独王羲之侧躺在东床上,露出肚皮,神色自若地捧着一张胡饼吃。郗鉴得知后,对王羲之十分中意,将女儿嫁给了他[13],这就是日后为人熟知的“东床快婿”的典故。魏晋是一个士人尚风度、尚个性的时代,有许多不拘一格的故事被记载了下来。不论是王长文坐在成都闹市中啃胡饼,还是王羲之在郗鉴择婿时躺在床上吃胡饼,都体现出胡饼是时人平常随处可见的食物,而故事主人公自然的、未经雕饰的行为,流露出的正是他们对胡饼深切的喜爱。而这两个故事中的主人公,王长文在蜀中,王羲之在江东,很可能说明,从东汉到两晋,胡饼的流行范围已经逐渐从中原蔓延到了西南地区和长江下游沿岸。

到了唐代,胡饼受到了全国上下的青睐,成为了最受欢迎的食品之一。全民吃胡饼的风潮推动了胡饼制作方法的丰富。刚传入中原时,胡饼是没有馅的,制作简单,只需要用水和面做成坯饼,撒上芝麻放到炉中烤制即可。而在唐代的文言轶事小说《唐语林》中记载了一种叫作“古楼子”的食物:做一个巨大的面坯,撒上芝麻。准备一斤羊肉,将其与豆豉、辣椒拌匀,用油过一遍处理好的羊肉,夹入面坯之中,放入炉中烘烤到羊肉半熟即可食用。从制作方法上不难看出,“古楼子”实际上就是夹了羊肉馅的胡饼[14]。除了馅的改良,唐代人还丰富了胡饼的烹饪方法,除了烘烤之外亦可蒸食。《刘宾客嘉话录》中记载,唐代宗时仆射刘晏冬日天还未亮时上朝,路过一家卖蒸胡饼的早餐店,店里的蒸笼冒着腾腾热气,他让随从买来,用朝服的袖子包着无比珍惜地吃了,还跟一起上朝的官员感叹,说这饼“美不可言,美不可言”[15]。

不独刘仆射这样的官员喜爱胡饼,在唐代,从帝王到平民百姓,几乎人人都喜爱胡饼,胡饼几乎成为了“国民食物”。安史之乱刚刚发生时,玄宗和唐王朝诸多臣子对形势过于乐观。后来洛阳、潼关相继失守,都城长安离被攻陷仅一步之遥,为求保全,玄宗只能接受杨国忠的提议,离开长安,仓皇逃往成都[16]。虽然唐玄宗是帝王,逃亡路上也是手忙脚乱。到了吃午饭的时候,一行人终于到达了咸阳望贤宫。玄宗在出逃之前,提前让王洛卿到咸阳安排布置,谁知道王洛卿和咸阳本地的官员都逃光了,等众人到达,连午饭吃什么都没有着落,玄宗见状只能坐在树下叹气。杨国忠见了,赶紧到市集为玄宗寻找食物。咸阳市集商品不比长安品类丰富,但好在还有售卖胡饼的摊点。买到胡饼后,杨国忠快跑回到玄宗身边。战火纷飞,江山不保,玄宗吃着胡饼,不禁泪如雨下[17]。如果不是深得玄宗的信任,单凭杨贵妃族兄的身份,杨国忠也无法坐上宰相的职位,所以他对玄宗的喜好一定了如指掌。只是这逃难时的胡饼,不知吃起来有多少辛酸的滋味。

唐朝人对胡饼的喜爱,使得诗歌和小说里也不乏这种食物的踪迹。白居易写有一首名为《寄胡饼与杨万州》的诗,诗中称赞长安的胡饼“面脆油香新出炉”,还说“胡麻饼样学京都”,认为全国的饼店都应该以长安胡饼为榜样[18]。在讲述李靖布衣时故事的唐传奇《虬髯客传》里,虬髯客第一次与李靖相见时,李靖买来招待虬髯客的食物就是胡饼和羊肉[19]。

自汉至唐的一千余年,是中国民族大融合的时期,西域游牧文明与中原农耕文明有着诸多差异,在交流中难免有冲突和对峙,但也无法抵挡民族融合的历史潮流。随着唐王朝搁置“夷夏大防”的观念,对边疆各族持开放、包容的态度[20],民族间的交流和融合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从洛阳一地到风靡西南,从贵族独爱到成为“国民食物”,胡饼逐渐深入古人的生活,这或可给我们观察民族融合提供一个文化史的视角。

汤饼是带汤面食的总称。最早在汉代文献中,便能看到关于汤饼的记载[21]。曹魏时期文献《齐民要术》中有一篇《饼法》,记录了当时各色面食,提到了两种汤饼:把面揉到“如箸大,一尺一断,盘中盛水浸”[22]的是今天所说的面条,揉到“如大指许,二寸一断”[23]的是今天所说的面片儿。随着历史发展,汤饼的品种不断丰富,今日我们熟悉的饺子、馄饨、汤圆等在古代都可被称作汤饼[24]。种类丰富的汤饼家族中衍生出了许多节庆美食,比如我们熟知的正月十五的元宵和冬至的饺子,直到今日仍然是家家户户佳节盛宴上的常客。除了元宵和饺子,在古代能被归入汤饼的许多食物同样深入参与了年节时令饮食习俗的形成。

在文献记载中,较早与汤饼有关的节日习俗是“伏日汤饼”,即伏日吃汤面的习俗。“伏日”指三伏天,这段时间在夏至过后,一般是每年夏季气温最高的一段时间。南朝时的文献《荆楚岁时记》记载,三国时,民间流行起三伏天吃汤面的习俗,当时人们把热汤面叫作“辟恶饼”[25],希望热汤面能祛除暑气和疫病。在一则关于以容貌俊美著称的魏晋名士何晏的轶事中,伏日汤饼发挥了妙用。何晏是曹魏时期的文学家、经学家,他的祖父是东汉的将军何进,到了何晏这一代,家道中落,父亲早逝,他被曹操收为养子。《世说新语》里记载,何晏自小就长相俊美,七岁时就“明慧若神”,深得曹操的喜爱[26],被允许穿和曹操长子曹丕一样的衣服。曹丕对此又嫉妒又愤怒,见面时叫他“假子”[27]。后来何晏长成了远近闻名的美男子,肤色很白。同父亲曹丕一样,魏明帝曹叡对何晏这副“美姿容”态度也不以为然,认为何晏的肤色是假的,之所以看着比女子还白,是因为他擦了粉。为了验证何晏肤色的真假,魏明帝在炎炎夏日给何晏端上了一碗热气腾腾的汤饼,等着看何晏吃完擦汗时把粉擦掉。何晏吃完满头大汗,用朱红的衣袖擦拭脸上的汗水,肤色看起来反而更白了[28]。魏明帝质疑何晏擦了粉,或与当时的社会风气有关。大约从汉末时起,大众审美开始认为皮肤白是男子貌美的标志,随即出现了男子化妆的风气。《汉书》中记载,孝惠帝时期,朝中甚至出现了官员擦了脂粉才来上朝的现象[29]。

到了宋代,汤饼被选为冬至和过年期间祭祖用的食物。《武林旧事》中记载,冬至的时候,人们会给先祖供奉馄饨,贵族的仪式较平民更隆重,会在祭器中同时放十多种颜色的馄饨,被称作“百味馄饨”[30]。当时有谚语说“冬馄饨,年馎饦”,说的正是冬至用馄饨、正月用馎饦来祭享祖先的习俗。“馎饦”指的是哪种面食呢?《齐民要术》中说馎饦的做法是将面揉成如大拇指粗细,切成两寸,放到水盆中浸泡后煮熟食用[31],从做法上看,馎饦就是今天说的“面片儿”。陆游诗《岁首书事》(其二)中有一句“中夕祭余分馎饦”,在诗句后的注文中,他记录了除夕分食馎饦的习俗:每到除夕夜,在祭祖仪式结束后,会把供给祖先的食物撤下,家中长幼在年夜饭时分食,并且在正月期间也一定会吃汤饼[32]。

除了节庆食物,从唐代开始,汤饼还参与到与出生相关的习俗中。《新唐书》记载,唐玄宗有一段时间宠爱武惠妃,王皇后心有不平,说了一些不满的话。玄宗知道后有废后的打算,王皇后感到非常不安,向玄宗哭诉,问玄宗还记不记得之前没有即位的时候,皇后的父亲没钱给玄宗庆生,便典当自己的衣服换面做生日汤饼的事情,玄宗听闻,想起了过去的时光,心中动容,便不提废后的事了[33]。唐代还有一种名为“三朝会”的风俗,指的是婴儿出生三天后有一个宴请宾客的仪式,在三朝会上,热汤面是用来待客的必选食物,所以三朝会又名“汤饼会”。刘禹锡在诗《送张盥赴举》中写“引箸举汤饼,祝词天麒麟”[34],形容的正是自己当年参加张盥三朝会的场景:赴宴的众人举起手中的面碗,给新生儿送出祝福。刘禹锡是张盥父亲的朋友,从三朝会开始看着张盥长大成人,进京赶考,许多感慨尽陈诗篇。在三朝会上,之所以会选择用面条庆贺生日,或许与面条这种食物外表的“长瘦”与“长寿”谐音有关[35]。

节庆习俗是民族文化的重要部分。三伏天的热汤面、冬至夜祭祖之后的面片儿、除夕夜的饺子、生日的一碗长寿面,这些汤饼家族里留名千载的节庆食物,今天仍能在佳节良辰出现在千家万户的餐桌上,讲述着文化传承的故事。

大约从战国开始,史书文献中常常能见到一些市井平民的传说,他们所从事的职业十分平凡,然而却与不同的历史潮流产生碰撞,命运也由此改变。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屠夫。战国文献《淮南子》有姜太公曾经做过屠夫的记载[36];
《史记》中说,战国时替严仲子刺杀韩相侠累的刺客聂政原本是一名屠夫[37];
在魏公子信陵君窃符救赵的故事中,信陵君拿到兵符后为其摆平魏军质疑的能人朱亥亦是市井屠夫[38]。汉代以后,随着饼类食物的流行,“卖饼人”在文学作品中开始出现。为了谋生,他们需要与不同类型的社会群体接触,但由于自身力量较弱,难以掌握自己的命运。由此,他们的命运受到多重社会因素的影响,他们的人生故事也成为了时代背景、社会中平民生活的缩影。

史传文献中第一个名留后世的卖饼人,应是东汉的经学家赵岐。赵岐曾因逃难,在北海以贩卖胡饼为生。《后汉书》记载,汉桓帝时,一向反对宦官专权的赵岐得罪了宦官唐衡的哥哥唐玹,唐玹当上京兆尹后,下令抓捕赵岐和其家属宗亲,赵岐被迫逃亡到北海(今山东潍坊一带),打扮成普通小商贩的样子,隐姓埋名,卖胡饼为生。当时家住北海郡下辖安丘县的名士孙嵩,在乘车游市时见到赵岐,觉得赵岐的容貌气度不俗,于是请赵岐上车,表明自己看出了赵岐不是普通的卖饼人,愿意相助。赵岐据实以告,孙嵩将他接到家中,在墙壁中藏了数年,直至唐氏一族的势力被消灭,赵岐才能重新出世为官,担任了并州刺史等职务[39],后来赵岐有《孟子章句》等著作传世,影响深远,泽被后学。孙嵩义救赵岐的故事,一时传为美谈。直到今日,在孙嵩的故里安丘,仍能见到二人的塑像。

公元9 年,王莽自立新朝,取代汉室。新朝建立,王莽任命了11名重臣,其中将军王盛比较特别,他的上一份职业是在长安卖饼,所以王盛又被叫作“卖饼将军”。王盛能当上将军,并非因为他真的有将帅之才,而是他的名字与王莽用来为新朝正名的预言正好能对上。《汉书》中记载,王莽有意代汉自立,为了名正言顺地建立新王朝,四处寻找能自己被天命承认的证据,其中有两份承认王莽为“真天子”的文件非常受王莽的重视,一份为图,一份为书,图和书中列出了王莽的11 名臣子,名单中有王盛,此前王莽并不知道王盛是谁,但为了符合图与书的预言,王莽只能让名字和长相都与预言相符的长安卖饼人王盛当上了将军[40]。

到唐代,卖饼人的形象亦与诗歌创作发生关联。《本事诗》记载,唐睿宗李旦的长子宁王家宅一侧有一个饼店,卖饼人的妻子面容姣好,宁王见过一次就难以忘怀,给了卖饼人丰厚的钱财把他的妻子娶入府中,宠爱非常。过了一年,宁王在宴会上问这名女子是否还记得卖饼人,女子沉默。宁王把卖饼人召入府,女子默默看着卖饼人,两行清泪流到双颊,当时在座的十多名客人无不被这无声的场景打动。王维写下诗句:“莫以今时宠,宁忘旧日恩。看花满目泪,不共楚王言。”[41]“看花满目泪,不共楚王言”用了息夫人的典故,春秋时楚文王灭息国,将息夫人带回楚国,息夫人与楚王生育了两个孩子,息夫人没有办法选择离开故国,被迫嫁给两任丈夫,只能用不与楚王说话来表达自己的心志[42]。可见,虽有一些卖饼人改变了自身的命运,但更多的卖饼人仍然经受着压迫,是当时平民生活的缩影。

从汉代到唐代,因为饼的流行和普及,卖饼人成为了市井街头常见的平民职业,这个寻常的职业与不寻常的历史际遇发生碰撞,让与卖饼人相关的故事变得富有张力,更容易引起人们口口相传。“卖饼人”的形象和故事生动描摹了饼这种食物参与古人生活的方式,面食文化在故事中显现出了盎然生机。

“饼”近五千年的历史,是中国古代面食的发展史,更是一部古代社会和文化的变迁史。胡饼的流行体现着汉唐民族融合,汤饼的流传丰富了民间节庆文化,卖饼人丰富了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饼”与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饮食文化,言之不尽,蔚为大观。

注释:

[1]洪光住:《中国食品科技史稿》上册,中国商业出版社1985 年版,第23 页。

[2](汉)刘熙撰,愚若点校:《释名》,中华书局 2020年版,第58 页。

[3]王宁先生在《餐桌上的训诂》中对此有详细论述,详见王宁:《餐桌上的训诂》,中华书局2022 年版,第142—145 页。

[4](宋)黄朝英:《缃素杂记》,大象出版社2019 年版,第83 页。

[5]胡饼与烧饼都是由西域传入的食物,两者虽然烹饪过程相似,却是两种不同的食物。关于烧饼、胡饼与麻饼的关系,有学者认为:“‘烧饼’该是现在的‘馅儿饼’。现在面上有芝麻的‘烧饼’,本来称为‘胡饼’;
传说石虎才把它改称为‘麻饼’”,详见(北魏)贾思勰撰,石汉声校释:《齐民要术今释》下册,中华书局2009 年版,第921 页。亦可参见曾维华:《中国古史与名物》,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7年版,第306—313页。

[6]南朝诗人庾肩吾所作《咏胡床应教诗》曰 “传名乃外域,入用信中京”,体现了“胡床”由于这种坐具由外域传入的特征而得名。

[7]胡姬侍酒不是唐代才有的现象,在汉代辛延年《羽林郎》诗中就可以见到“胡姬年十五,春日独当垆”的记载。

[8]芝麻非常适应中原一带的土壤和气候,直至今日,河南省仍然是我国重要的芝麻产地。

[9][11](宋)李昉等编撰:《太平御览》第三册,中华书局1960 年版,第3818 页,第3818 页。

[10]《后汉书》志第十三:“灵帝好胡服、胡帐、胡床、胡坐、胡饭、胡空侯、胡笛、胡舞,京都贵戚皆竞为之。”(晋)司马彪撰,(南朝梁)刘昭注补:《续汉书志》,见(南朝宋)范晔撰,(唐)李贤等注:《汉书》第十一册,中华书局1965 年版,第3272 页。

[12]《晋书》卷八十二:“王长文字德叡,广汉郪人也。少以才学知名,而放荡不羁,州府辟命皆不就。州辟别驾,乃微服窃出,举州莫知所之。后于成都市中蹲踞啮胡饼。刺史知其不屈,礼遣之。”(唐)房玄龄等撰:《晋书》第七册,中华书局1974 年版,第2138 页。

[13]《太平御览》卷八百六十引王隐《晋书》:“王羲之幼有风操。郗虞卿闻王氏诸子皆后(当作俊),令使选婿。诸子皆饰容以待客,羲之独坦腹东床,啮胡饼,神色自若。使具以告。虞卿曰:‘此真吾子婿也!’问为谁?果是逸少。乃妻之。”(宋)李昉等编撰:《太平御览》,中华书局1960 年版,第 3818 页。

[14]《唐语林》:“时豪家食次,起羊肉一斤,层布于巨胡饼,隔中以椒豉,润以酥,入炉迫之,候肉半熟食之,呼为‘古楼子’。”(宋)王谠撰,周勋初校证:《唐语林校证》下册,中华书局2008 年版,第556 页。

[15]《刘宾客嘉话录》:“刘仆射晏五鼓入朝,时寒,中路见卖烝胡饼之处,热气上腾,使人买之,以袍袖包裙帽底啖之,且谓同列曰:‘美不可言,美不可言。’”(唐)韦绚撰,陶敏、陶红雨校注:《刘宾客嘉话录》,中华书局2019 年版,第41 页。

[16](宋)司马光编撰,(元)胡三省音注:《资治通鉴》,中华书局1956 年版,第6963—6971 页。

[17]《资治通鉴》二百一十八卷:“上过便桥,杨国忠使人焚桥。上曰:‘士庶各避贼求生,奈何绝其路!’留内侍监高力士,使扑灭乃来。上遣宦者王洛卿前行,吿谕郡县置顿。食时,至咸阳望贤宫,洛卿与县令俱逃,中使征召,吏民莫有应者。日向中,上犹未食,杨国忠自市胡饼以献……众皆哭,上亦掩泣。”(宋)司马光编撰,(元)胡三省音注:《资治通鉴》,中华书局1956 年版,第6972 页。

[18]白居易《寄胡饼与杨万州》:“胡麻饼样学京都,面脆油香新出炉。寄与饥馋杨大使,尝看得似辅兴无?”(唐)白居易撰,谢思炜校注:《白居易诗集校注》第三册,中华书局 2006 年版,第1445 页。

[19]《虬髯客传》:“公出市胡饼,客抽腰间匕首,切肉共食。”李剑国辑校:《唐五代传奇集》第五册,中华书局2015 年版,第2455 页。

[20]唐太宗:“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宋)司马光编撰,(元)胡三省音注:《资治通鉴》,中华书局1956 年版,第6247 页。

[21]汉代训诂专书《释名·释饮食》:“蒸饼、汤饼、蝎饼、髓饼、金饼、索饼之属,皆随形而名之也。”(汉)刘熙撰,愚若点校:《释名》,中华书局2020 年版,第58 页。

[22][23](北魏)贾思勰撰,石汉声校释:《齐民要术今释》下册,中华书局2009 年版,第923 页,第924 页。

[24]关于汤饼与面皮、面片儿、饺子、馄饨的相关文献,王宁先生在《餐桌上的训诂·说汤饼》中有详细介绍,见王宁:《餐桌上的训诂》,中华书局2022 年版,第142—145 页。

[25]《荆楚岁时记》:“六月伏日,并作汤饼,名为辟恶饼……则伏日汤饼,自魏已来有之。”(梁)宗懔撰,(隋)杜公瞻注,姜彦稚辑校:《荆楚岁时记》,中华书局2018 年版,第54 页。

[26]《世说新语·夙慧》:“何晏七岁,明惠若神,魏武奇爱之。”(南朝宋)刘义庆撰,(南朝梁)刘孝标注,余嘉锡笺疏,周祖谟、余淑宜、周士琦整理:《世说新语笺疏》,中华书局2007 年版,第693 页。

[27]《三国志》卷九裴松之注引《魏略》:“晏无所顾惮,服饰拟于太子,故文帝特憎之,每不呼其姓字,尝谓之为‘假子’。”(晋)陈寿撰,裴松之注:《三国志》第一册,中华书局1982 年版,第292 页。

[28]《世说新语·容止》:“何平叔美姿仪,面至白;
魏明帝疑其傅粉。正夏月,与热汤饼。既啖,大汗出,以朱衣自拭,色转皎然。”(南朝宋)刘义庆撰,徐震堮校笺:《世说新语校笺》下册,中华书局1984 年版,第333 页。

[29]《汉书》卷九十三:“孝惠时,郎侍中皆冠鵔鸃,贝带,傅脂粉。”参见(汉)班固撰,(唐)颜师古注:《汉书》,中华书局1962 年版,第3721 页。

[30]“(冬至)享先则以馄饨……贵家求奇,一器凡十余色,谓之‘百味馄饨’。”(宋)周密撰,杨瑞点校:《武林旧事》,浙江古籍出版社2015 年版,第61 页。

[31]《齐民要术》:“挼如大指许,二寸一断,着水盆中浸。宜以手向盆旁,挼使极薄。”(北魏)贾思勰撰,石汉声校释:《齐民要术今释》下册,中华书局2009 年版,第924 页。

[32]诗“中夕祭余分馎饦”下注“乡俗以夜分毕祭享,长幼共饭其余,又岁日必用汤饼,谓之冬馄饨、年馎饦”。(宋)陆游撰,钱仲联、马亚中主编:《陆游全集校注》第一册,浙江古籍出版社2015 年版,第97 页。

[33]《新唐书》卷七十六:“(王皇后)久无子,而武妃稍有宠,后不平,显诋之……帝密欲废后,以语姜晈……始,后以爱弛,不自安。承间泣曰:‘陛下独不念阿忠脱紫半臂易斗面,为生日汤饼邪?’帝悯然动容。阿忠,后呼其父仁皎云。”(宋)欧阳修、宋祁撰:《新唐书》第十一册,中华书局1975 年版,第3490—3491 页。

[34](唐)刘禹锡撰,陶敏、陶红雨校注:《刘禹锡全集编年校注》第二册,中华书局2019 年版,第550 页。

[35]详见王宁先生在《训诂学原理》中的论述,王宁:《训诂学原理》,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1996 年版,第329 页。

[36]《淮南子》卷十三“太公之鼓刀”,汉代刘安注:“太公河内汲人,有屠钓之困,卒为文王佐,翼武王伐纣也。”(汉)刘安编,何宁整理:《淮南子集释》,中华书局1998 年版,第967 页。另《战国策》也有姜太公是“朝歌之废屠”的说法。

[37]《史记》:“聂政者,轵深井里人也……以屠为事。”(汉)司马迁撰,(南朝宋)裴骃集解,(唐)司马贞索引,(唐)张守节正义:《史记》第八册,中华书局1982 年版,第2522 页。

[38]《史记》:“臣所过屠者朱亥,此子贤者,世莫能知。”(汉)司马迁撰,(南朝宋)裴骃集解,(唐)司马贞索引,(唐)张守节正义:《史记》第七册,中华书局1982 年版,第2379 页。

[39]详见《后汉书》卷六十四《赵岐传》,(南朝宋)范晔撰,(唐)李贤等注:《后汉书》第八册,中华书局1965 年版,第2122—2123 页。

[40]《汉书》卷九十九《王莽传》:“王盛者,卖饼。莽按符命求得此姓名十余人,两人容貌应卜相,径从布衣登用,以视神焉。”(汉)班固撰,(唐)颜师古注:《汉书》第十二册,中华书局1962 年版,第4101 页。

[41] 《本事诗》:“宁王曼贵盛,宠妓数十人,皆绝艺上色。宅左有卖饼者妻,纤白明媚。王一见属目,厚遗其夫,取之,宠惜逾等。环岁,因问之:‘汝复忆饼师否?’默然不对。王召饼师,使见之。其妻注视,双泪垂颊,若不胜情。时王座客十余人,皆当时文士,无不凄异。王命赋诗,王右丞维诗先成:‘莫以今时宠,宁忘旧日恩。看花满目泪,不共楚王言。’”(唐)孟启撰,董希平、程艳梅、王思静评注:《本事诗》,中华书局2014 年版,第20 页。

[42]事见《左传·庄公十四年》。(清)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嘉庆刊本》第四册,中华书局2009 年版,第3845 页。

猜你喜欢 胡饼中华书局 论胡饼在唐代社会中的流行唐都学刊(2022年2期)2022-04-27民国初期商务印书馆、中华书局报刊的知识传播与知识青年的阅读中国出版史研究(2021年2期)2021-09-10民国初期商务印书馆、中华书局报刊的知识传播与知识青年的阅读中国出版史研究(2020年2期)2020-09-10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s Function in Daily Life青年生活(2020年23期)2020-08-04潜心磨砺 精益求精出版参考(2019年2期)2019-03-25陆费逵的出版生活史述论出版参考(2019年2期)2019-03-25浅谈中华书局企业文化对中国近代化的影响现代企业文化·理论版(2017年17期)2018-01-08胡饼、麻饼与烧饼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2017年7期)2017-07-25别让钱卷走快乐思维与智慧·上半月(2016年2期)2016-02-16中秋佳节话“胡饼”中华活页文选·高二版(2014年9期)2014-09-12推荐访问:面食 古代 生活
上一篇:查干木伦河的灰椋鸟
下一篇:贾想的诗

Copyright @ 2013 - 2018 优秀啊教育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优秀啊教育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