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分层视域下青少年体育锻炼的学校因素研究

来源:优秀文章 发布时间:2023-01-19 点击:

白胜超,姚辉波,郝霖霖,赵景磊

(1.南京理工大学 体育部,江苏 南京 210094;
2.复旦大学 体育教学部,上海 200433;
3.上海交通大学 体育系,上海 200240)

2021年10月国家体育总局发布《“十四五”体育发展规划》,2022年4月教育部印发《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22年版)》,这些文件从顶层设计层面指出了青少年体育锻炼的重要性。许多研究也表明体育锻炼不仅对青少年身体健康具有重要影响[1],同时也存在其他溢出效应,例如积极适度地进行运动可以提高学业表现[2]64。然而,我国青少年体育锻炼的参与现状依然不容乐观[3]76,是什么原因导致这一状况,目前尚未有比较系统全面的解释,还需要不断地进行深入探究。

国内众多专家学者采用社会生态分析方法从学校、家庭、个人、环境等角度进行了针对性的研究[4-6],取得较多实质性的科研成果,有助于认识到青少年体育锻炼的本质问题,其中我国基础教育阶段学校层面的地域区位、学校性质、体育设施等是影响青少年体育参与的重要因素[3]83。国外从功能主义的社会分层理论视角进行的研究较多,如法国社会学家布迪厄提出的“惯习是阶层所独有的内在的具身化性情的系统,决定了个体的体育参与以及进行哪种类型的体育活动”[7]。基于这一理论框架,有学者指出家庭阶层对青少年的体育锻炼有重要的影响[8-10],社会阶层较高的子女有更为活跃的运动表现,这在比利时、巴西、澳大利亚等许多国家的研究中均有证实[9-11]。国内也有学者从社会分层角度进行了青少年体育参与的研究,例如对城市和农村中流动儿童青少年的研究中发现,两者体育参与的机制不同,城市中更受学校分层的影响,而农村中的分层则主要受制度和家庭文化资本的作用[12]50,这在一定程度上也说明,我国青少年的体育参与受到制度、家庭、学校多重分层的影响。

根据国内外许多学者的定义,学校阶层分割是指来自不同阶层的学生聚集在不同学校,导致学校之间存在显著的阶层构成差异,而非指学校质量的高低。由于优质的教育资源是社会各阶层相互争夺的对象,社会经济地位(Socio-Economic Status,SES)指数较高的家庭凭借经济资本、社会资本和文化资本的优势获得优先权,导致学校之间产生了阶层构成差异[13-15]。从以往国内外较多研究中均可发现,青少年的体育锻炼会受阶层影响,社会阶层越高时家庭越会增加体育方面的投入[16],提高子女的体育参与程度[17]606,成为各个阶层培养子代阶层优势以及固化阶层的一种方式。由于家庭社会经济地位较高的子女更会选择高质量的学校就读,导致在优质学校中家庭基础较好的学生更容易出现聚集现象,这在一定程度上使得学校学生整体体育锻炼时间较多。同时,办学质量较好的学校在体育师资、体育设施场馆、地域位置等诸多方面占据优势,也促使学生进行更多的体育运动。另外,学校在体育方面具有优势以及学生更加注重体育锻炼时,学生间也存在“同辈群体效应”[18]33,更容易形成良性循环,能够进一步放大学校阶层的作用。

综合以上几个方面来看,学生阶层地位差异会导致学校出现阶层分割现象,这可能已成为在学校层面影响我国青少年体育锻炼的另一重要因素,即学校整体学生的阶层地位越高时学生进行体育锻炼的时间可能会更多。这与教育公平问题密切相关,理应引起多方重视,而目前关于此方面尚未有明确的结论,还需要进行深入研究。基于此问题,本研究根据“中国教育追踪调查(CEPS)”数据,在社会分层视域下明确学校的阶层构成是否会对学生体育锻炼时间产生影响,并探究这种影响在不同类型的学生群体间是否存有差异。本研究能够与以往社会生态学角度分析的学校因素形成互补,可以更加清晰全面了解学生体育锻炼的参与机制,以及在“双减”政策实施背景下为探寻青少年体质健康的促进方式提供新的理论思路。

我国基础教育的入学政策和制度问题导致学校出现阶层分割现象,这在许多研究中已得到证实[13]112,由于本研究是基于该假设成立的基础上进行体育方面的探究,因此还需要验证“中国教育追踪调查”的数据结果是否支持该结论(假设1)。由于学生个体、家庭等方面均会对体育锻炼时间产生影响,因此还需要对这些方面的变量进行解释和控制(假设2)。学校的阶层构成差异对学生有许多显性影响,鉴于教育过程的普遍规律,本研究估计在体育锻炼时间方面可能也存在类似的影响(假设3a)。考虑到学生的类群不同,学校阶层的差异对学生体育锻炼时间的影响效果可能在不同群体间也存在显著区别,即哪些群体更易受到这种影响(假设3b)。根据以上问题,提出以下假设:

假设1:我国初中学校之间具有显著的阶层构成差异,出现分割现象,并存在地域区别。

假设2:个体和家庭因素对学生体育锻炼的时间具有显著作用。

假设3:a)学校的阶层构成差异对青少年体育锻炼时间有显著影响;
b)这种影响在不同学生群体中存在显著差异。

2.1 数据

本研究数据来自于“中国教育追踪调查”数据(2014—2015),由中国人民大学中国调查与数据中心设计与实施,是具有全国代表性的大型追踪调查数据。该数据在初中阶段进行逐年追踪调查,并在初中毕业后的1、3、4、7、8、17、27年继续长期追踪。本研究中使用的是初中阶段的第二期数据,为目前较多研究使用的最新版本[2-3,12],共10 750 个样本。根据本研究需要,对问卷中无效样本和缺失核心变量的数据进行个案删除,对于每周运动时间超过2 000 min 的极限数据也进行删除[2]65,剩余样本8 644 个。

2.2 变量

2.2.1 因变量 每周体育锻炼时间(min)。“中国教育追踪调查”数据中提供了每周锻炼天数、每次锻炼时间等具体信息,根据本研究需要将两项结果相乘,并以分钟作为计量单位。

2.2.2 核心自变量 第一层:个体与家庭因素。指标的选取与处理主要采用胡鹏辉等[3]78的方式进行,具体为以下方面:

身体健康状况。调查问卷中设计题目为“你现在的整体健康情况如何”,分为1 ~5 的次序等级,并作为定距变量使用。

学业压力。根据周一到周五课外活动花在与学业有关的事情上的时间,共3 个选项,并将从“没有”到“约4h 以上”共6 级分别赋值0、0.5、1.5、2.5、3.5、4.5 来作为衡量指标。

家长受教育程度。根据问卷中家长受教育的学历水平从“没受过任何教育”到“研究生及以上”依次转化为0、6、9、11、12、15、16、19 等受教育年限数值,形成连续变量。

家庭经济状况。较多研究表明家庭的经济状况成为影响青少年体育锻炼的重要方面[19],问卷中的结果为调查者自评,分为“非常困难”到“很富裕”1 ~5 级。

另外还包括性别、户口、独生子女身份、锻炼兴趣、住宿情况等指标。其中性别为0 =女生、1 =男生;
户口为1 =农业户口、2 =非农户口、3 =居民户口、4 =没有户口;
独生子女身份为0 =否、1 =是;
锻炼兴趣为0 =无兴趣、1 =有兴趣;
住宿情况为0 =不住宿、1 =住宿。

第二层:学校因素。学校的阶层构成主要参照Wu 等[13]122的研究,具体为以下方面:

首先计算学生家庭的社会经济地位指数,根据家长受教育水平、政治面貌、家庭收入、职业地位指数4 项通过主成分分析方法计算得分并转为百分制[20-21],数值越大表示家庭的社会经济地位指数越高,其中家长信息缺失的使用目前监护人信息进行代替,家长双方信息不一致的取较高方进行计算。家长受教育水平计算同上;
政治面貌为虚拟变量,1代表共产党和民主党派,0 代表无党派身份;
家庭收入计算同上;
职业地位指数由问卷中家长的职业类型转化而来,具体方式根据李春玲的国内职业类型地位数值表查找得到[22-23]。根据学生SES 计算每所学校的平均值,作为学校整体学生的平均阶层地位数值,为衡量学校阶层构成的重要指标[17]608,数值越高表明该校整体学生阶层地位越高。所有变量的详细描述见表1。

表1 变量的描述统计(n =8 644)Table 1 Descriptive statistics of variables(n =8 644)

2.3 分析步骤

“中国教育追踪调查”的抽样数据来自112 所学校,学生体育锻炼时间的差异不仅受个体和家庭的影响,也受学校层面的影响,存在分层嵌套效应。因此,本研究首先计算学生家庭的社会经济地位指数,其次计算学校整体学生的阶层平均数,最后使用多层线性模型(Hierachical Linear Model,HLM)分析学校阶层差异对学生体育锻炼的影响。

第一层模型:

公式(1)中Yij表示j所学校i学生的每周锻炼时间,β0j为截距项,代表j所学校解释变量为0 时的锻炼时间,Xkij为解释变量和控制变量,βkj为变量对应的系数,εij为个体层次的随机误差项。

第二层模型:

γ0是学校变量为0 时的锻炼时间即截距项,Waj为学校层次的变量,γ0a为对应的系数,μ0j为学校层次的随机误差项。将公式(2)和(3)代入公式(1)中,得到完整模型如下:

其中随机误差项μ0j和εij均假定服从正态分布且相互独立。

3.1 学校阶层的分析结果

3.1.1 学生家庭的社会经济地位指数 家长受教育程度、家长职业、家庭经济水平、家长政治面貌分别命名为SES1-4。因子检验结果显示KMO 达到0.7,Bartlett 球形检验也在0.01 水平上具有显著性,说明适合进行分析。因子分析抽取阈值设置为0.6,共提取3 个成分,最终因子分析结果见表2。根据系数矩阵和方差贡献率进行线性组合,并加权平均归一化处理计算出主成分得分,作为最终家庭的社会经济地位指数。

表2 因子分析结果Table 2 Results of factors analysis

3.1.2 学校阶层构成的整体现状 描述性统计主要包括学校均值的差异和学校间阶层分割程度的差异,其中计算学校阶层分割程度采用目前较为常用的方法[24],由维姆斯提出的基于多层次统计模型的分割指数,将学生SES 得分的方差分解为学校间和学校内两部分成分,计算学校间占总方差成分的比例(ρ),可以从整体上进行量化,数值越小代表学校间的阶层差异越小,表明学校之间阶层分割程度较小,反之则说明阶层分割程度越大。

在我国优势阶层的学生更多选择优质学校[25],这对社会结构固化和两极分化产生潜在影响。从研究结果看,全国ρ值为0.359,表明存在学校阶层分割现象。从学校分布的地域上看,学校的阶层均值和分割程度都存有差异,位于城市中心的阶层均值和ρ值最大,其次为边缘城区及城乡接合部与乡镇农村,且均值显著低于中心地区。从地区上看,中西部地区学校阶层均值显著低于东部地区,而学校间阶层分割程度上中西部高于东部地区。在学校质量方面,排名最好的学校阶层均值最高,其次为中上、中等及以下,且与最好的学校相比差异显著,在学校阶层分割程度上排名中上的学校最明显。

这些结果说明在我国不管是整体上还是分地域、地区、质量,学校的阶层均值和分割程度均不相同(表3)。这符合我国的教育现状,同时也与以往的研究结果一致[13]122,说明本研究涉及到的学校阶层构成差异是合理准确的,可用于后续模型分析。由于本文主要探讨青少年的体育锻炼问题,因此对于具体的社会阶层分割现状不再进行过多讨论,感兴趣者可以查阅Wu 等的相关研究[13]112。

表3 学校阶层构成差异的多种分布Table 3 Distributions of school hierarchy structure

3.2 学校阶层构成对青少年体育锻炼的影响

3.2.1 学校阶层构成与青少年体育锻炼时间的差异 为了便于观察学校阶层不同时,青少年体育锻炼的时间是否有明显的差异,本研究根据学生家庭的社会经济地位指数均值的高低依次排序,按照三分位数分为高、中、低3 个阶层。将各个学校的锻炼时间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发现学校阶层构成不同,青少年体育锻炼时间存在显著不同(P<0.001),并且中阶层和高阶层学校均显著高于低阶层学校(P<0.01),其中低阶层与高阶层之间锻炼时间均值相差大约83 min(表4、图1)。

表4 不同阶层构成的学校青少年体育锻炼差异Table 4 Physical exercise differences of teenagers among different ranking schools

图1 不同阶层构成的学校青少年体育锻炼时间Figure 1 Teenagers’ physical exercise time of schools with different rankings

3.2.2 青少年体育锻炼的学校阶层效应分析 为了进一步探究学校阶层的作用,本研究使用多层线性模型对学校阶层因素进行分析。表5 为详细结果,模型1 为空模型(零模型),其中ICC(1)为0.1( >0.059)[26], 表明该模型适用, ICC(2) 为0.874( >0.7),表明具有较高的信度。模型2 为基准模型,用于估计学生个体和家庭层面(第一层)的作用效果,单纯进行层-1 计算时,健康意识、学习压力、父母教育水平、性别、锻炼兴趣、健康教育课程、住宿等方面均具有显著作用。模型3 为截距模型,用于估计学校层面(第二层)的作用效果,表明学校阶层构成的差异对青少年体育锻炼有显著的影响,且为正向作用。模型4 为完整模型,用于估计第一层和第二层共同的作用效果,其中各变量的显著性及方向未有明显改变,学校阶层产生的作用显著,表明学校中家庭社会经济地位指数较高的学生聚集越多,体育锻炼时间整体越多。

表5 学校阶层分割对青少年体育锻炼的影响Table 5 Influence of stratification of school hierarchy on physical exercise of teenagers

3.2.3 学校阶层构成影响青少年体育锻炼的群体异质性分析 学校的阶层构成差异对青少年的体育锻炼产生重要影响,其影响效果是所有群体均一致,还是群体间存在差异,即在不同的学生群体中影响效果是否相同,还需要进一步分析。本研究对上一结果中有显著作用的性别(模型1)、锻炼兴趣(模型2)、健康教育课程(模型3)、住宿(模型4)等分别进行交互作用分析,以检验群体间差异性,零模型、基准模型、截距模型与前述一致,故省略。其中在性别、健康教育课程、住宿等方面学校阶层的影响在群体间无显著差异;
在锻炼兴趣方面,学校阶层构成对青少年体育锻炼的影响存在显著差异,即在对锻炼感兴趣的群体中,学校阶层的影响程度更为明显(表6)。

表6 学校阶层分割影响青少年体育锻炼的群体差异Table 6 Group differences of stratification of school hierarchy influencing physical activities of teenagers

4.1 学校之间阶层构成存在差异

由于我国历史上出现过重点学校和非重点学校的划分,在当时环境下提高了人才培养效率,却使学校间拉开了层次差距[27]。随着“小升初”的制度逐渐被“就近入学”取代,政府也采取禁止择校政策来保证公平,但与之出现的问题是基础教育资源被“资本化”到房价中[28],社会经济地位指数较高的家庭可以通过购买学区房来获得优质教育资源,而普通家庭却难以承受高昂房价,导致在优质学校里高阶层家庭的学生聚集较多。在民办学校方面,分为普通民办和依托重点学校举办或是整体专制民办[29],而后者在市场化运作下更需要雄厚的家庭经济实力,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普通阶层家庭进入的可能。以上这些均可能是导致我国基础教育阶段学校出现阶层构成差异的重要原因[30]。由于学校平均阶层地位的高低与学生的个人发展具有重要关系,例如学业成就、教育期望等,潜在影响着社会阶层结构固化以及形成两极分化,这显然已成为不可忽视的现实问题。

4.2 学校阶层差异影响青少年体育运动

教育公平既要考虑学生的学业成绩,也要关注其余“四育”是否平等,齐头发展才是长久之计。体育作为其中一育,是教育对健康影响的重要中介机制[31],对青少年的成长发育至关重要,成为保障学生体质健康的核心要素。“双减”政策已实施,学生有更充足的时间进行体育运动,学校在学生体质健康促进上发挥的作用也更加明显。然而学校之间在体育方面的公平性已成为无法回避的问题,体现在体育设施不同、体育师资力量不同、学校区位不同、学校性质不同等诸多方面[3]76,这也使得家庭资源丰富的学生更容易聚集在优质学校,导致学校阶层构成差异与学生体育运动产生了密切联系。

本研究发现学校之间阶层构成的差异与青少年体育锻炼时间有关,尤其是当学生有锻炼兴趣时这种差异产生的影响更为明显。学生整体阶层均值较高的学校锻炼时间明显多于中阶层和低阶层的学校,说明学校间学生阶层不同是影响体育锻炼时间的一个重要方面,学生整体阶层地位越高的学校体育锻炼时间越多。导致这一结果的原因可能如下:首先,家庭教育理念不同,有研究表明中上阶层父母更重视体育,愿意选择体育的协作手段促进子女社会化和引导其高尚的行为方式[23]88,这使得不同阶层的父母对待体育的态度也有区别。另外,社会阶层高的家庭更有可能提供较大的体育支出,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提高子女体育锻炼的积极性[32],进而增加体育运动时间[33],导致精英阶层家庭的子女锻炼时间明显高于普通家庭[34]。由于子女的身体活动受家庭的影响较大,在精英阶层较多的学校势必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时间较多。其次,学校区隔的结果也使得学校教育理念和教育质量不同,而学校质量也是导致学校阶层差异的重要原因[35-36]。由于高阶层家庭拥有较强的市场能力和较多的资本,在学校选择上会更倾向于更高质量的学校[37-38]。而高质量的学校更加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重视学生的体育素质和健康素养,同时拥有较多的体育资源,在对待体育锻炼的态度上也更为重视,使得学生整体锻炼时间偏多。最后,学生的“同辈群体效应”发挥放大作用,同辈群体间的互动可传递社会规范、价值观等,并对互动者以及其他同学产生影响。已有研究指出,在大学生中存在体育锻炼的群体效应[18]33,这种同伴的影响在阶层地位较高的学校更能够起到促进作用,使前两种原因引起的效果进一步得到放大。这些均可能是由学校阶层构成导致学生体育锻炼出现差异的重要原因。学校阶层构成对于体育锻炼的影响效果在性别、健康教育课程、住宿等方面均未有明显区别,但在锻炼兴趣上差异明显。有锻炼兴趣的学生在阶层越高的学校锻炼的实际需求更能够得到满足,这种影响要比无锻炼兴趣的学生高出接近一半,这也提示有锻炼兴趣的学生更容易受到阶层的影响,会强化学校阶层的作用效果。

本文仍有不足之处。首先,本研究使用的是“中国教育追踪调查”数据,受测量内容所限,虽然能够从社会分层的视域下明确学校阶层的差异对青少年体育锻炼产生实际影响,但若是要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究深层次的原因,还需要进行专门性的调查研究。其次,本研究对象为初中阶段,未进行小学阶段的研究,无法形成系统的解释,对机制的探索不够全面。这些将在后续的研究中进一步探究。

5.1 结论

1)在社会分层视域下,学生的阶层差异和阶层聚集导致学校之间出现明显的阶层分割现象,并呈现地域维度区别。2)学校的阶层异质性已成为影响青少年体育运动的重要因素,高、低社会阶层的学校在学生体育运动时间上具有明显差异,学校学生的整体阶层均值越高,相应的锻炼时间越多。3)学校这种分层所致的运动差异,其效应也因群体特征而异,学生有运动兴趣情况下学校的整体影响会更大。

5.2 建议

1)教育公平问题下学校阶层构成对学生运动的影响不容忽视,促进青少年体育锻炼,需要充分认识到这种阶层差异带来的影响。学校可以通过定期举办多校联合的大型体育赛事等活动,加强校际体育文化交流和宣传,缩小学校阶层对体育运动产生的影响。2)普通学校更应加强对学生中较低阶层群体的关注和运动锻炼的引导,需要探索更多可行的方式来改善因社会结构区隔导致的这种学校体育差异。一方面,体育教师要多进行宣讲活动,加强对低阶层学生的引导,尤其鼓励平时少动的学生走向操场。另一方面,可以在学生群体中设立体育兴趣互助组,树立运动榜样,发挥积极的“同辈群体效应”,使具有明显阶层差异的学生能够进行广泛且深入的交流互动,形成潜移默化的影响,发挥传递带动作用,以此提高青少年的锻炼时间。

猜你喜欢 阶层体育锻炼差异 黄永峰:追梦互联网新蓝海 彰显新阶层新担当华人时刊(2022年15期)2022-10-27当“非遗”遇上“新阶层”华人时刊(2022年15期)2022-10-27JT/T 782的2020版与2010版的差异分析汽车实用技术(2022年10期)2022-06-09相似与差异音乐探索(2022年2期)2022-05-30怎样激发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甘肃教育(2021年12期)2021-11-02美国大学招生行贿丑闻凸显其阶层割裂英语文摘(2019年7期)2019-09-23找句子差异小天使·一年级语数英综合(2019年8期)2019-08-27男女生的思维差异37°女人(2019年7期)2019-07-12大众富裕阶层如何理财瞭望东方周刊(2017年45期)2017-12-08滇辽两省城镇居民体育锻炼行为的比较研究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2014年6期)2014-03-11推荐访问:视域 分层 体育锻炼
上一篇:协同育人理念下高职院校公共体育课教学改革探索——以南充文化旅游职业学院为例
下一篇:退役运动员就业质量的幸福效应

Copyright @ 2013 - 2018 优秀啊教育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优秀啊教育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