协同创新视域下卓越教师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来源:优秀文章 发布时间:2023-01-16 点击:

王 春

(北京教育学院, 北京 100120)

2019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以教育现代化为主题的中长期战略规划——《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提出培养高素质教师队伍,健全以师范院校为主体、高水平非师范院校参与、优质中小学(幼儿园)为实践基地的开放、协同、联动的中国特色教师教育体系。强化职前教师培养和职后教师发展的有机衔接,夯实教师专业发展体系,推动教师终身学习和专业自主发展。当前,我国教师队伍的数量已不再是制约我国教育发展的主要问题,着力培养造就一批专业基础扎实、教育情怀深厚、勇于创新教学、具有终身学习发展能力的高素质专业化和创新型教师已逐步成为当前我国教师队伍建设的主要任务。

本文基于笔者承担由北京市教育委员会和北京教育学院联合开展的“协同创新学校计划”项目中关于卓越教师培养的亲身体验,就如何有效构建协同创新机制下卓越教师培养模式并开展相关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的体会,旨在与同行进行交流探讨。

(一)协同理论

协同理论较早由德国物理学家赫尔曼·哈肯(Harman Haken)于1977 年创作的《协同学导论》中提出的,这一理论指出系统的有序性是要靠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协调、共同作用而形成的,是系统有序结构的内部作用结果。后来这一理论被引入到教育领域中,指参与到教育系统的各个子系统,既相互独立,又相互合作,从而产生良好协同作用。

(二)教师专业发展理论

从教师个体角度看,教师专业发展内涵是指通过系统的努力来改变教师的专业实践和专业信念以及对学校和学生的理解;
从群体的角度看,教师专业发展内涵是指教师这个职业群体符合专业标准的程度,即职业专业化过程。教师专业发展最大的特征是提倡教师职前培养与职后培训一体化发展,提倡教师的终身学习。教师专业发展的根本目的是要提高教师自主发展的意识、提高教师自身业务素质能力。

(三)终身教育理论

终身教育的概念较早由法国成人教育专家保罗·郎格朗于1965年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召开的巴黎国际成人教育大会上提交的《关于终身教育》的提案中提出的。终身教育是指“贯穿人一生的全面的、持续不断的教育过程,包括人发展的各个阶段及各个方面的教育活动,是人们在一生中所受到的各种培养的总和。终身教育特征主要体现在教育过程具有终身性,教育对象的全民性和开放性,教育形式和内容的灵活多样性和教育的实用性。

《教育部关于实施卓越教师培养计划的意见》(教师〔2014〕5号)提出了建立高校与地方政府、中小学三位一体协同培养新机制,鼓励实施高等院校与地方政府、中小学协同培养教师新机制,鼓励三方在培养目标、课程体系、课程资源、教学团队、实践基地、教学研究及培养质量评价等方面开展全方位协同创新。本文现结合笔者所负责的卓越教师培训项目梳理一下协同创新机制下如何进行构建卓越教师培养模式。

(一)积极构建卓越教师多方协同培养工作模式

我国卓越教师人才培养改革的重要途径与着力点从单一的教师培养模式已逐步转向多方协同式教师培训模式。建立省市级教育委员会、高等院校与地方教育部门、中小学多方协同培养机制,确定高等院校与地方教育部门、中小学协同培养的具体内容、达成人才培养方向性一致的卓越教师培养目标,明确多方权利和职责,优化和整合教师教育师资队伍,形成持续发展的有效机制,是有效协同开展教师教育工作的新举措。

2020年5月,以“新时代、新课程、新质量”基本理念为指导,北京市教育委员会和北京教育学院联合开启北京市卓越教师人才培养计划,旨在通过多方协同合作,招收一批北京市区级和市级骨干教师,通过为期两年的培养,帮助教师提升师德修养水平、教育理论水平、教育科研能力和教育改革创新能力,形成教育教学风格特色,培养造就一批在区域内进行引领的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卓越教师。本文探讨的协同创新机制下的卓越教师培养模式,正是借助高等院校、区县教委和中小学校三方协同机制,即通过高等院校和区县教委对卓越教师的职后培训进行多方面分工协作,区县教委和中小学校进行协同组织,高等院校与中小学校进行联动实践,根本目的是形成高等院校与区县教委、中小学校共同参与卓越教师培养培训,提高卓越中小学教师培养质量,打造适应基础教育发展的卓越中小学教师队伍。其多方协同创新培养模式如图1所示。

图1 基于多方协同创新机制下卓越教师培养模式

(二)积极构建卓越教师协同培养课程理论框架

卓越教师的培养过程具有渐进性。因此,需要从整体层面科学化、系统化对卓越教师培养的课程加以设计,要根据教师的特点和需求分阶段、分层次、分模块合理设置教师教育培训课程,同时需要兼顾各类课程设置的比例。

为满足卓越教师所必备的知识群,北京教育学院教务处联合卓越教师培养工作室项目负责人召开多轮次课程设置讨论会,从提升卓越教师的高度、广度、深度、变化度等方面设置四类课程模块。所设置的课程理论框架强调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结合,社会实践课程与教育实践课程结合,对象性(外在性)课程与本体性(反身性)课程结合,教育类课程与学科类课程结合。各专业课程在设计卓越教师培养课程过程中在不改变课程模块、课程结构、总学时(含面授学时和自主学时)、课程名称和学时比例的前提下,在课程内容上注重突出学科特点,构建出“理论课程模块+拓展课程模块+教改课程模块+研究课程模块”四位一体、互通互联的课程体系,构建学科专业知识与教师教育专业知识并重发展的课程体系。具体课程设置内容见图2所示。

图2 基于协同创新机制下卓越教师培养课程设置

(一)做好前期调研,创建全方位协同的卓越教师培养目标体系

卓越教师培养目标体系的制定需要高等院校与区县教委、中小学校针对本区域教育实际现状与实际需求共同商讨制定。高等院校与区县教委应以建设教育现代化示范区的需求为导向,开展全方位协同合作,共同为区域性教师教育发展打造一批学科素养优秀、创新能力突出、潜力巨大且能适应和引领基础教育教学改革的卓越教师。

2020年3月,笔者深入北京市部分城区示范性学校、普通中学和郊区县示范性学校及农村校进行调研,通过访谈和问卷调查的方式深入了解老师们的培训需求,特别是一些骨干教师的专业发展需求。经过调研分析后,与区县教委负责教师培训负责人制定相关区域性卓越教师培养目标,其中总目标为:以“新时代、新课程、新质量”基本理念为指导,通过为期两年的培养,帮助骨干教师提升师德修养水平、教育理论水平、教育科研能力和教育改革创新能力,形成自己的教育教学风格特色,着力打造一批教育理念先进、人文科学素养高、专业知识扎实,能在区域范围内进行引领示范的专业化和创新型卓越教师。

(二)精心制订方案,创建全方位协同的卓越教师培养招生体系

卓越教师培养对象的遴选是实现卓越教师培养目标的关键,为了遴选出符合培养需求的教师,需要高等院校与区县教委、中小学校多方协同完成招生和选拔工作,制定相应的选拔程序,精心设计选拔试题,并根据选拔结果做好人才培养个性化方案设计。

为培养造就一批在区域能引领、在北京市有影响的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卓越教师,北京教育学院联合北京市教育委员会人事科制定卓越教师培养招生简章,并下发至各区县教师培训管理中心,并由区县教师培训管理部门下发给各中小学,并规定报名参加选拔的基本条件和基本要求。与此同时,负责卓越教师培训项目的学科负责人进行构建选拔团队,制定选拔依据,命制相关面试和笔试试题。待各项前期准备工作就绪后,学院统一安排面试答辩和纸笔测试,其中面试试题涉及教师职业道德和教学理念等方面内容,面试选拔方式由相关学科专家进行现场提问,参加测试的教师进行现场答辩;
笔试试题主要涉及教师学科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方面内容,笔试选拔的方式采用现场纸笔答题测试。待相关测评工作结束后,由项目负责人将综合测试成绩向学院教务处提交,经综合评定后将选拔结果上交到市教委,然后下发通知到各区县,区县将通知下发到相关教师所在学校。

(三)整合优质资源,创建全方位协同的卓越教师培养师资团队

卓越教师的培养离不开优秀的师资团队,在构建优秀的教师培训团队过程中,需要高等院校与区县教委、中小学校协同打造一批优良的卓越教师培养队伍,切实提高卓越教师培养的质量。负责卓越教师培养的部门可以积极组建一线特高教师、区县教科室的研究人员、高校的基础教育研究人员的教育研究队伍,凸显协同机制在卓越教师培养中的地位和作用。

北京教育学院在实施卓越教师培养计划过程中,强调理论与实践结合,辅导与自主学习结合,注重通过任务驱动学习与研究,遵循教师学习与提升的心理逻辑。培养方式采取双导师制,即设立理论导师和实践导师,项目以班为单位,由理论导师负责课程内容的安排、课程教学和研究活动的指导等;
实践导师提供教学观摩、指导教学改革实践,双导师制度的实施在卓越教师培养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起到了良好的效果。

(四)做好整体规划,创建全方位协同的卓越教师培养组织管理

卓越教师的培养离不开有序的组织和管理,需要通过多方协同规划建立完整的组织管理体系以提供保障,确保协同培养机制的有效运行。

为使卓越教师培养方案及实施计划顺利进行,北京市教育委员会及北京教育学院和北京市各区县协同任务分工和组织管理。北京市教育委员会负责组织区县推荐学员等环节,加强宏观管理和指导,北京教育学院负责制订总体方案,统筹招生组班,指导实施,协调重要环节和课程研制,提供各类资源保障,组织检查评估。北京教育学院各二级学院负责制订学科具体培养方案,研制课程方案,研究培养对象,组织力量落实,保障培养质量。北京市各区县和学校负责推荐培养对象,并协助确定参加卓越计划培养的教师调整其授课课程表,以保证教师能顺利参加培训,同时积极配合北京教育学院提供外出考察交流活动等学习支持。

综上所述,基于协同创新视域下的卓越教师培养是个系统工程。高等院校、区县教委和中小学校的协同创新培养不仅实现了卓越人才培养目标的融合,还实现了教师教育理论与职后培训及教学实践的结合。高等院校教师教育者与中小学学校教师的直接对接,有效促进了在职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提升了人才培养质量,打造了一批高水平的教师队伍,有效地提升了师资教学水平,促进了我国教育事业的进步与发展,这将为教师教育体系的重构以及教师培养模式的创新提供了富有借鉴意义的参考。▲

猜你喜欢 教委区县卓越 泸州市绿色天府(2022年3期)2022-11-23泉州市各区县关工委亮点工作分布图中国火炬(2021年9期)2021-09-22创优阳江 追求卓越中国核电(2021年3期)2021-08-13在偏城的山坡上鸭绿江·华夏诗歌(2020年6期)2020-08-06从优秀到卓越门店需做好12项修炼(上)汽车维修与保养(2020年11期)2020-06-09融媒体时代区县台主持人转型升级与能力提升科技传播(2019年24期)2019-06-15以人为本 追求卓越——福州十中简介之一福建基础教育研究(2019年8期)2019-05-28防范校园欺凌决不能“捂盖子”湖北教育·综合资讯(2017年7期)2017-07-29全市各区县选民登记工作全面启动上海人大月刊(2016年10期)2016-09-10中国人民大学附属小学与海淀区教委签订承办亮甲店小学协议中国教师(2016年4期)2016-05-14推荐访问:视域 协同 培养模式
上一篇:自动模切机新技术的应用与发展
下一篇:基于质谱及分子对接探究大黄褐变机理

Copyright @ 2013 - 2018 优秀啊教育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优秀啊教育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