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要矛盾变化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三个统一”

来源:优秀文章 发布时间:2023-01-16 点击:

陈 由 登

(福建师范大学, 福州 350117)

党的十九大作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的论断,这必然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产生冲击,衍生出新变化、新问题、新动向。新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从价值、任务、方法三个维度同向发力,实现大学生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以学生为中心价值取向相统一,大学生对多元文化的选择与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相统一,大学生对自由个性的追求与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工作方法相统一,确保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目标不偏移、育人任务不减持、工作方法不弱化。

马克思主义矛盾理论认为,社会是在矛盾运动中不断前行,矛盾是推动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社会主要矛盾是社会发展过程中规定或影响其它矛盾的最主要力量,是多种矛盾中发挥决定性作用的矛盾。“社会主要矛盾体现了矛盾的特殊性,矛盾的特殊性决定了社会主要矛盾的阶段性和发展性”[1]。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2]这是中国共产党人科学把握矛盾运动规律并充分考量我国社会发展现状所作出的重大论断,彰显了卓越的理论自觉和高超的政治智慧。一方面,社会主要矛盾变化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结果,是社会系统内部政治、经济、文化、生态等各类要素整合的产物,是人类社会从低级向高级演进、从野蛮走向文明的过程,是一种量变到质变的矛盾转化;
准确把握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并及时调整社会发展理念、内容和方式,是人类解决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的宝贵经验和根本方法。另一方面,每一次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都会对社会发展进程进行一次新的定位,对社会经济文化以及处于社会经济文化中的人产生巨大冲击,社会个体对自身的物质与精神生活产生更高的需求,人们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也随之发生剧烈震荡和急速转向。

大学生是这个时代中,思维最为活跃、对社会变化最为敏锐、行动最为果敢的一个群体,他们的政治意识、思想观念与行为模式深植于所处时代现实社会的各种思潮与价值取向。社会主要矛盾变化所带来的阶段性特征与现实发展症结在当代大学生身上体现得最为鲜明,大学生们无论是对于外界信息的接收、还是自我认知的判断以及由此引发的各种行为方式,都呈现出与以往时代深刻的差异性。这种情况下,思想政治教育作为调和社会矛盾的工具功能以及人的思想“压舱石”作用愈发凸显。思想政治教育是解决大学生思想、意识和价值观问题的实践活动,是一种主体之于客体的行为,在社会主要矛盾变化过程中,思想政治教育主体通过有意识的思想教育活动,帮助大学生构建起符合时代要求的社会意识和价值观念,引导他们将自己的行为融入这个大变革时代,与时代前进方向同向而行。

新中国成立七十多年来,随着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稳步提升,人民生活质量显著改善,我国由生存型社会逐渐向发展型社会转变,“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期许已经超越了对于物质生活的满足,从生存需求转向了生命意义的言说”[3]。在社会主要矛盾历史性大变革中,大学生同样对自身的发展需要产生了更高的期盼,他们逐步弱化对满足生存需要的纯粹物质索取,开始转向更加美好生活的需要,这种需要包括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全方面、高质量的供给,涵盖政治、经济、文化、生态、精神与个体生命等多个方面完整的样式。

(一)美好生活回应了大学生对自由全面发展的诉求

马克思关于人的需要理论指出,人的需要是社会存在的基础,人的需要由低到高可以分为生存需要、占有需要、自由全面发展需要三个层次,已经得到满足的需要及其围绕实现需要所发生的一切活动又诱发新的需要。社会主要矛盾变化从本质上说即是人的需要升级,人们开始从生存占有需要向个体自由全面发展需要延展。美好生活回应了人们对自由全面发展的诉求,只有个体得到普遍的、全面的、充分的发展,人的本质才能得到最大程度地彰显。思想政治工作从本质上来说是做人的工作,也就是如何将社会个体塑造成社会需要的并且得到全面发展的“人”的样子。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最重要、最直接的手段,关系到“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性问题,最终指向人的全面发展和自由解放的实践活动。促进大学生自由全面发展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鲜明价值导向,美好生活奋斗目标强化了这种价值导向,赋予了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全新内涵。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顺势而为,以美好生活作为工作目标和导向,积极回应大学生对自我全面发展的诉求,增加更加全面、更加优质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供给,培育更加符合当下时代要求的精神文化给养,持续改进“以人为本”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式,以科学的理论武装头脑、以高尚的精神塑造情操、以丰富的文化沁润心灵,使大学生全面自由发展有更实质性的进展。

(二)美好生活内蕴着大学生意识形态引领的基本功能

美好生活是人们对未来理想生活状态的一种描绘,中国共产党把人民过上美好生活作为执政的奋斗目标,这既是一个重大理论与实践问题,更是一个重大政治问题,它承载着党的政治理想以及党对全体人民的庄严政治承诺,事关人民群众的利益福祉,关乎党的前途命运、国家的长治久安、中华民族的向心力和凝聚力。美好生活的目标以解决和满足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需求为价值导向,根源于中国共产党长期以来“执政为民”“发展惠民”的政治理念及实践,具有强大的政治生命力,经得起历史和人民的检验。意识形态引领功能解决的是社会成员思想统一的问题,它主要通过一定的手段使社会成员对社会主流的理想信念、价值取向、行为规范等形成认知与行为认同。美好生活目标的确立,就是当下中国社会的主流价值观,符合历史发展规律和人民群众利益诉求,它所蕴含的理论性、实践性与政治性,决定了其对全体中国人民特别是大学生具有强大的意识形态引领功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确立美好生活的发展目标,这既是中国共产党基于社会发展现实作出的科学判断,更是中国共产党深刻理解人民对于更好生活愿景所作出的政治回应与政策调整。对于这样的政党,它所有的政治纲领和政治目标无不渗透着鲜明的意识形态引领功能,这样的政党也理所当然得到大学生的支持和拥护。

(三)美好生活彰显了中国共产党“人民至上”的价值立场

“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打江山、守江山,守的是人民的心”[4]。中国共产党来自人民、植根人民、服务人民,人民是根基所在、血脉所系。社会主要矛盾发生转变的情况下,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就必须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在十八届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同中外记者见面时,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提到,带领人民创造美好生活,是我们党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必须始终把人民利益摆在至高无上的地位,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朝着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不断迈进。人民立场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政治立场,是党的性质宗旨、初心使命、根本价值、执政追求的生动诠释,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标志,是标定中国共产党一切行动的航标。民心是最大的政治,中国共产党要巩固执政基础,必须要赢得广大青年大学生的拥护和支持。大学生富有朝气、怀揣梦想,更拥有无限创造力,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靠的是行动,行动决定一切,任何的口号都比不过大学生对于社会发展的切身体验。人民至上不是挂在嘴边的口号,它必须落实到大学生的实际生活中,要让大学看得见、摸得着、共享到。因此,必须将坚持为人民谋幸福作为我党的神圣使命,拓展并深化人民至上思想的理论厚度和时代认知,牢牢把握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社会发展的目标要为民所立,社会发展的成果要为民所享,彰显当代中国发展实践的最基本价值追寻,唯有如此才能不断夯实我们党的群众基础。

随着中国社会进入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诸多挑战和机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应贯彻以学生为中心的价值取向,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遵循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方法,确保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目标不偏移、育人任务不减持、工作方法不弱化。

(一)大学生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以学生为中心价值取向相统一

大学生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显著特征,这种向往并非虚幻的想象,而是体现在大学生日常学习生活的现实诉求中,是具体实在的。一是更加关注教育质量改进。持续提供高质量的教育供给是新时代高等教育的重要使命,是美好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改进教育质量是高校办学的关键,也是大学生非常关注的问题。优质的办学质量能够助力大学生获取知识、形塑思想、习得本领,事关大学生全面自由发展。因此,当代大学生对教育质量提升有着迫切的需求。二是更加关注个人职业发展。个人就业和职业发展是大学生最为关心的问题,它涉及到大学生的社会生存发展问题。如今大部分大学生从入学伊始就做好了未来职业规划,并在大学期间为之努力奋斗。学校及社会如何帮助大学生实现个人职业发展,能够提供什么样的职业规划和职业培训,是大学生在学期间非常关注的内容。三是更加关注民主参与。新时代大学生民主参政意识愈发强烈,体现了大学生胸怀国家民族、渴望建功立业的淳朴情怀。对民主参与的要求是一种高层次的需要,参与学校管理和社会治理是大学生政治参与的重要渠道,也是他们反映诉求、争取利益的重要方式。四是更加关注精神生活提升。精神生活是比物质生活更高级别的生活需要,在我国社会生产繁荣发展,人民物质生活充分满足的情况下,大学生对精神生活提出了更高的需要,要求社会能够提供更加丰富多彩的精神文化产品,能够满足大学生多样化和个性化的精神需求。五是更加关注生态环境改善。青山绿水的优美生态环境是美好生活的重要指标,对于丰富改善人们的生活质量具有重要作用,是人们对物质与精神生活外又一重要的生活诉求。大学生始终关注生态环境的改善,对青山绿水的需求更加迫切,在保护环境的行动上也始终走在前列。

大学生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须遵循以学生为中心的价值取向。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大学生在学校里的主体地位,高校的一切教育活动包括思想政治教育应该从大学生的需要出发,体现高等教育办学观念和人才培养目标的转变,回归到高等教育的起点和归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坚持以学生为中心,也就是说要把大学生当做一个具体的“人”来看待,克服过去“抽象人”的教育,要关注学生个体的思想情感和成长成才过程,不能按照同一个模式去塑造学生,要带着情感去教育人而不是去管理人;
要把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和可持续发展贯穿于学校全部工作,落实到学校教育教学活动的全过程,成为广大教师的自觉行动,要始终围绕育人这个中心,尊重大学生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现实诉求,努力创造条件帮助大学生去实现他们的梦想和需求。

(二)大学生对多元文化的选择与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相统一

多元文化指的是“由东方文化与西方文化、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主流文化与非主流文化、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等存在一定冲突的文化所构成的一个系统”[5]。主要表现为人类群体之间价值规范、思想观念乃至行为方式上的差异。多元文化是一把“双刃剑”,它一方面推动不同文化之间的相互交融,增加了个体的选择机会,丰富了人们的精神生活,促进了人类文化与文明的发展;
但另一方面,在文化多元化的进程中,不同文化的彼此激荡与冲突,强势文化的极度扩张,给文化弱势国家的文化安全带来很大冲击, 甚至威胁到这些国家的政权稳定。当前我国社会各种文化样态多元并存、自由发展,充分体现了新时代文化发展的多样性。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从需求角度来看,这就要求社会文化产品供给,样态上要更加丰富、内容要更加多元、形式要更加多样,能够真正满足人民对多元文化样式的需求。

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育人,这是教育区别于其他社会活动的最本质特征。立德树人是对我国几千年教育传统的创造性继承与创新性发展,是对中国共产党人才培养与教育发展经验的高度凝练和系统总结。党在十八大报告中提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是立德树人首次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得以正式确立。党的十九大又再次强调,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推进教育公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新时代,面对纷繁复杂的多元文化带来的冲击和渗透,把立德树人作为人才培养的根本目标,抓住了教育问题的本质,为高校在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的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新要求、指明了方向。当今世界政治经济文化急速交流,各种思想文化交融碰撞更加频繁,文化内容越来越丰富,形式多样多变,加上互联网、手机等新媒体的兴起,对大学生思想和价值观的影响越来越大,大学生中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信仰缺失、理想迷茫、道德失范、心理扭曲等问题和现象。把立德树人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中心工作,是基于对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状况的客观审视,是针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薄弱环节,是为了更好地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三)大学生对自由个性的追求与三全育人工作方法相统一

马克思从人类的社会发展关系角度出发,把人的发展概括为人的依赖关系、物的依赖关系、人的自由个性三种形态。马克思认为,人类自由发展的程度,是一个具有历史发展规律的复杂的延续性过程,同人类过去的劳动分工、实践活动能力以及交往能力紧密结合。自由个性阶段是人得到充分发展的阶段,人们完全控制自己的生存条件,具有充分的能动性,构成人的各种因素包括人的身体、智力、行为等各方面都得到全面成熟。每个社会个体都有自己独特鲜明的个性特点,而这些个性特点的差异是由其思想观念的不同引起的。一个有个性的人能够对社会现实和具体问题做出自己的判断,而不会被别人的思想所左右,并且具有较高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因此社会的发展有赖于人的个性自由发展。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就是对自由个性的追求,对思想独立自主的渴望。追求和促进大学生的自由个性发展是不同时期不同环境下永恒的现实出发点和终极价值目标。大学生对自由个性的追求,不代表大学生在实现个人价值时可以无序索取和盲目任性。在这个过程中,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就显出它的重要性,在工作方法上要遵循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机制,充分体现对学生个性发展的尊重,了解学生的需求和生存状态。

三全育人工作机制是一种协同互动的系统,具有整体性、开放性、动态性等特征,体现思想政治教育在与环境的不断演化过程中,通过长期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灌输性和启发性、建设性和批判性、价值性和知识性、统一性和多样性、主导性和主体性的相互转换,形成机制提升能力的螺旋状发展过程,并呈现出教育内容一脉相承的承继和教育方法与时俱进的创新[6]。全员,是指高校全体教育工作者都自觉地在各自本职工作中对大学生实施直接或间接的思想价值引领,强化育人意识和责任担当;
全过程,是指将立德树人贯穿高校教育教学管理全过程和学生成长成才全过程,融入高校课程设置、教材选择、课堂授课、课后监督、日常管理等各个环节,形成全领域、长时段、持续性的育人机制;
全方位,是指从校内与校外、课内与课外、线上与线下多个维度紧扣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构筑多维并进、互补互动、融合贯通的“大思政”格局[7]。以三全育人工作方法加强对大学生的个性教育,促进大学生个性充分自由发展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这就要求教育工作者在育人实践中,引导大学生实现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和自我反思;
尊重大学生个体之间的差异,建立健全适度的容错机制,努力为大学生创造展示和表现自我的空间和环境;
引导大学生增强创新理念,充分挖掘自己的潜能,运用自己独特的个性优势,以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总的来说,三全育人机制就是要挖掘不同领域中的育人因素、整合不同社会力量的育人功能、探索不同实践载体的育人方式,构成以立德树人为中心的教育整体,助力大学生在实现自由个性的同时,不断成长成才。

猜你喜欢 立德育人政治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中国德育(2022年12期)2022-08-22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教育家(2022年18期)2022-05-13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新班主任(2022年4期)2022-04-27谈初中化学教育的立德树人学习与科普(2022年16期)2022-04-23教育“内卷”如何破解?——教育工作者谈立德树人当代陕西(2022年4期)2022-04-19“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当代陕西(2021年1期)2021-02-01“我们都是CEO”育人模式简介华人时刊(2019年17期)2020-01-06“政治攀附”当代陕西(2019年12期)2019-07-12巧化课堂意外 践行立德树人福建基础教育研究(2019年3期)2019-05-28例谈高中生物学教学中的立德教育福建基础教育研究(2019年4期)2019-05-28推荐访问:主要矛盾 变化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上一篇:湘西黄牛误食塑料制品的防治方法
下一篇:碱性磷酸酶与脑小血管病患者认知功能的相关性研究

Copyright @ 2013 - 2018 优秀啊教育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优秀啊教育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