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民族艺术遗产教育传承路径研究

来源:优秀文章 发布时间:2023-01-16 点击:

吴凤婷

(东北石油大学艺术学院,黑龙江 大庆 163000)

当前,艺术遗产存在诸多传承方式,首当其冲的就是教育,这一传承方式总是可以在艺术遗产传承方式中给出一些新的探索。对区域民族艺术进行概念的阐释,以区域的划分方式来对该区域的民族进行归类,将有相似特征的多个少数民族融合研究的方法,这样的方法采取启发来源于人类学、民族学、“文化创造生态学”及艺术地理学等研究方法的观点,进而提出用区域民族艺术的概念来研究艺术遗产的传承问题。艺术遗产现如今在公众的关注下,有社会关注度的加持,但要解决实际问题还需要进一步的学术研究的支持,传承保护是如今迫切需要相关从业人员、专家学者、社会人士等努力完善。对文化传承最直接有效的方式是教育,在最基本艺术遗产教育传承方式上大多以家庭内的教育传承为主,而辅助的方式一般为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从对教育的有效探索,对艺术遗产保护与拓宽形成良性引导。

如今文化的蓬勃发展,社会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关注热度,使艺术遗产纷纷走向大众视野。不管是物质的还是非物质的,都是广博文化的表达,艺术遗产不只限制于艺术门类当,文化是有共通性的,艺术是文化的一种表现形式,各民族的文化渗透在各类艺术形式之中。

(一)区域民族地域范围界定

区域是一个关于客观描述空间的词,它是人们观念上对抽象的地域空间划分概念,它没有严格的范畴和边界以及确定的方位,它是根据一定的目的和原则来划分地球表面的空间范围。区域这一概念,在空间经济学中被提出,极易被主流经济学所忽视,而区域、交通、土地等在民族艺术遗产的拓宽方面也是局限要素,由此引申到区域民族的地域划分是十分有必要的[1]。

中国以汉文化为主、以少数民族文化为辅的多民族、多文化的大杂居小聚居的国度。在中国对民族的认定识别中共同的经济生活也是一大标志,民族的经济生活使它成为民族的重要标志,那么经济对民族来说是个不可忽视的要素。由此及彼,文化与经济之间相互影响和作用,我们要探索民族艺术遗产发展之路,就可以借鉴经济与文化的相互作用关系,来研究民族艺术遗产的区域划分问题。在区域史、民族史的研究工作中采用区域的方式来研究民族史也不在少数,这样的细则划分及提出,同在艺术地理学的地域艺术史编撰书写方式研究上有异曲同工之处,地方历史及文化发展以特定的区域的范围为研究对象,是一个新的人文艺术史、艺术民族志等的编撰方向。

诚然,很多地方文化都会使用一定的时空概念来进行对历史、文化、思的研究,如已出版的书籍《齐鲁文化通史》《江浙吴越文化》《江南文化》等,都是采用此类地域文化划分方式进行研究。但同样的地域文化划分方式不太适用于民族艺术遗产的划分。首先,民间民俗文化和少数民族文化是有区别的,大多的地域文化是汉文化的分支,多以民间民俗为主,同少数民族习俗习性不太相符;
其次,探索民族艺术遗产发展为的是在保护的基础上适应市场与社会需求,要解决少数民族地区的汉族人民和少数民族人们的生活水平的提升,经济消费市场的区域划分更符合发展需求;
再次,就是国家在划分少数民族自治区、州、县的等区域上有一定的合理性,更适合少数民族民族特点和民族文化聚合性。最后,在中国对民族的认定识别中就已经区分了地域与民族的联系与区别,被认定为“制度上的民族”的民族的一大标志就是有共同的地域,那么也就说明地域文化已经与民族文化有所区分了。

(二)民族艺术遗产范围界定

艺术遗产被物质及非物质文化艺术遗产包含着,艺术是文化的一部分。艺术遗产是人类艺术史发展长河中流传,经过审美积淀而保留下来的文化珍宝,包括民歌、古歌、器乐、戏剧、舞蹈、曲艺、工艺美术、建筑艺术等内容,艺术包含了许多遗产的门类,内容很广泛,可发展、运用、书写的内容十分丰富。尽管一些组成部分,如习俗习惯、服饰、游戏、礼仪、民间故事传说、民间谚语、口述类作品、民间文学等,与艺术遗产是有很多共通的,但如果没有艺术门类的具体细分,它们就是交织在一起的一张文明网,蛛丝马迹都能找到它们的关联性。

部分少数民族的语言是贯穿整个民族的命脉,人口稀少、发展较弱的少数民族,对他们本民族的艺术遗产来说,语言的交流保存是保护艺术遗产的基础。如果缺少了语言,那么该民族的文化基本也就流失殆尽了,艺术遗产与口述类文化遗产是相辅相成的,艺术遗产离不开非物质文化艺术遗产保护。艺术遗产门类众多,每个民族曾经都有一个完整的民族文明,有他们自己的一套系统的族群认同体系,一个完整的民族文化有小型社会生活的逻辑和准则,那么基于事物间的对立统一关系,民族间既有差异性也有共同性。

大致来看每个民族都有自己本民族的音乐、舞蹈、建筑、语言等,那么在民族的构成要素、民族溯源、地域气候、人口数量等多方面的影响来看,部分民族间确实存在共通性。如中国东北地区蒙古族、达斡尔族、鄂温克族、鄂伦春族等少数民族他们一些部落信奉萨满教,也有流传创作的具有五声音阶特性的民间音乐及宗教音乐,传统的草原牧歌、山林文化的影响使其创作也有一些相似之处,音乐的创作离不开其历史渊源和地域特征。那么如此看来,我们可以将相似的几个民族艺术遗产按艺术门类以区域的方式来进行汇总梳理,由几个民族共同打造该区域的特征鲜明的艺术,既有同一性又有差异性。除此之外,还可以将不同民族的多种艺术遗产集合起来,形成该地区的鲜明区域民族文化,突出该区域的民族形象和民族影响。

在已有类似文化背景、地貌特征、水文气候等区域范围内,由于区域人民民族特征相似,民族形象、民族符号也就很多会受到内部民族思维、外部自然环境的影响,从而产生不同区域之间类似社会形态、图腾信仰、祖先崇拜、宗教文化的融合,区域文化艺术遗产融合呈现之后总是体现出较有鲜明特色的统一性。

(一)不同地域民族文化融合情况

我国目前由于人口流动、民族聚居、交通运输、城镇化、现代化等方面的进步发展,民族人口融合大团结,在人本身的民族身份上没有大的差别,民族文化还是依靠某一区域的本土在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得以发展。那么地域性民族文化发展也就是主要的保护基础性结构,对少数民族区域的少数民族人民和汉族人民来说,都同样希望所在地区的经济、文化、科技等方面能发展起来,这是民众对幸福生活的殷切期盼和对该地区文化传承的渴求,中国民族共同体建设及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民族聚居区域的工作者也是在各种现实问题的基础上充分了解百姓的生计、人文需求等进行统筹工作,地方志、民族史的编撰书写为民族地区的人们带来了文化肯定与记忆保留,在促进地区的经济建设方面,国家出台多项保护政策,当地自治权的合理使用规划,使人民在生活上有所改善,人们期待的该民族的传统民风民俗、艺术遗产的传承也在逐步进行。

提出区域民族这个界定划分多个少数民族所在的地区,对少数民族的自身发展是有益处的,它能解决少数民族普遍的文化没落、民族地区经济建设问题,促进民族团结、互惠合作,在该区域政治组织、学术界、人民大众等的共同努力下完善民族研究工作、直面现实问题、促进少数民族的保护与发展工作的开展等。云南省是一个少数民族分布较多的省份,其汉族与少数民族文化融合共同发展在《史记》中便有所记载,交错杂居的民族分布格局和不间断的交流融合,云南的民族艺术就是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得以传承发展的[2]。除了西南地区的云南,贵州、四川、重庆、西藏少数民族资源都异常丰富,四川更是唯一有着五十六个民族的多民族省份。

(二)艺术遗产发展现状

党的十八大以来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程度进一步加强,国家在民族地区对民族特色文化产业的支持,给民族文化带来了新的传承发展契机。民族文艺创作也在逐步向繁荣发展,但民族文化传承有一定的差异性,文化认同度较高、文化进取心较强、文化自觉意识较好的民族地区及传承人对相关文化传承的热情更高,也存在部分民族文化当事人积极性不高,主动意识不强的问题,另外在聚居较为分散的区域,受到主流文化的影响较大,传承意识就弱一些,出现年龄民族文化断层现象。

相对目前主流的流行歌舞来说,手工艺、器乐、民歌、曲艺、舞蹈等艺术遗产的学习难易度、语言的复杂性、耗费的时长、文化的理解力等都需要较为系统复杂的学习,加之艺术遗产大部分在如今市场上所占的的份额比例不大,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是有一定的科学性,面对最基本的生存问题没有人能真正忽视。当然有了解到老一辈的一些传承人,如贵州仡佬族傩堂戏因为传承的信仰问题,遵从本心精神从学习开始就是免费的被邀请去乡民家中上演,正因如此使传承没落了,已老迈的传承人在交谈中也看出一些无奈和遗憾。生产生活方式的变迁、器物语言的流失、服饰礼仪的演变、外来文化的冲击等民族戏剧、歌曲、舞蹈等文化艺术束之高阁,逐渐边缘化。

民族艺术遗产在呈现出来的形式中,都是各类艺术的汇集,节庆活动中部落族群的人们穿着佩戴特有民族的服装首饰,依据习俗习惯准备场地、器物、饮食等,上演本民族的特色歌曲、器乐、舞蹈、戏剧等共同守护各自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在一些自治区域聚居区也不是只有一个民族,各族人民都在文化交融中生活着,共同维护守当地文化习惯,共同关照地区民族文化在地性的共同守护与延续。基于区域多民族艺术遗产的共同融合情境,探索有关区域民族艺术遗产社会、家庭、学校的教育传承方式。

(一)从社会教育的角度平铺传承路径

社会教育的能量是巨大的,在社会上民族问题是需要被关注的,现代社会的创新离不开民族文化元素的汲取,戏剧戏曲艺术遗产演员的服饰是最能体现中国民族文化元素的应用,人们会觉得服饰纹样精致、色彩丰富,但是却不能准确完整地了解到这与中国传统民族文化艺术的关联。因此,汇集各民族艺术遗产进行文字、语音、视频等方式的较为完善的记录保存完善数据库,无论是公开课、纪录片、展演活动等,无论是免费知识讲解还是付费知识传播,只要能发展传承保护民族艺术遗产就是一种好的方式。在经济上尊重自然、尊重民族文化是要坚守的底线,过度的开发不一定是保护,在追求商业价值与利益时,也要学会与文化风貌、民族特色、自然环境和谐相处,达到一种动态平衡。前人栽树后人乘凉,后代看到、听到、感受到的是前人多民族艺术遗产的尊重和敬畏,这是有潜移默化的教育意义的,发挥榜样带头作用、严守社会教育基本底线。

(二)从家庭教育的角度叙述传承路径

民族艺术遗产的基本传承习俗习惯,由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状况所决定,大部分还是口承文化。民族文化以族群、聚落、社区传播传承为主要方式,而大部分传统艺术非遗,还是以家庭传承为主。不过,近些年来由于传承断代原因,保存遗产在各方力量的鼓励支持下,外界希望还是需要让非遗传承人找到合适的接班人、多培养新生力量,不要受制于“传亲不传外”的传统因素,在尊重文化的基础上稍微开放拓宽传承的人群。家庭教育也是要从横向、纵向的角度加强拓宽民族艺术遗产的文化传承传播方向,在当地可以将附近的本地居民纳入到学习当中,就如同家庭作坊式的传承教育;
子女他们善于使用新兴媒体与科技手段,有意愿的可以将家庭教育做的更好。在传播、知识性、操作能力等方面年轻人是有优势的,不论是文字还是视频方式的呈现是现在大众最容易接受和接触到的。好的文化需要传播才能得到更多的关注,在传承中找到平衡与创新点,从而优化家庭教育路径。

(三)从学校教育的角度建构传承路径

一是由于艺术遗产的整体性特点,不能片面的截取某一部分作为教学内容,强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就是要充分了解内容意义再投入实践,这样才能发挥传承民族艺术遗产整体性文化构建的作用;
二是系统性的输出对民族艺术遗产发展是有良好作用的,误解、误用、误读的现象比比皆是,更多的还是需要人们对文化元素的系统认识,文化输入后才有产出,教育是一个重要手段;
三是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的渗透潜移默化的影响,这样的影响才是深刻的,教育观念的积极转变,教学内容的合理规划,教学手段的更新,教学体验的体系化,对学校教育的基础性要求在不断提高;
四是科技的加持,丰富了艺术遗产的保存形式,将其运用至民族艺术遗产的学习中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
五是传承人的传承不只是单纯的遗产保存,还要有新的元素创新融合,在教学中能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可以反向给予传承人以传承方式上的启发;
六是在分区域发展民族艺术遗产教育传承时要注重地方特色,通过特色课程、特色校本、特色文艺等活动来体现艺术遗产的在地性是民族区域概念提出的初衷。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非遗的传承保护方式也同样需要思考多样性,要规范艺术遗产保护,除了法律法规的完善更重要的是适合中国艺术遗产的发展之路。中国的民族艺术遗产不是分散零碎的,其他国家的非物质物化遗产不是像我们国家一样是多民族的情况,他们的申遗的项目本身就是国家整体文化中的其中一种习俗文化,而我国民族众多,各自有自成一套的文化再共同组成中华五十六个民族的中国文明史,割裂民族式的传统保护方式不适应中国的环境,要用整体的思维来传承民族艺术遗产。

由于区域的各少数民族受自然环境、文化构成、群体心理等的影响,该区域相应的呈现出一致性、同步性,这就是区域民族文化可被运用的优势所在,使用区域的概念来划分各民族艺术遗产的研究方式,来探寻民族艺术遗产的发展及文化传承新的可能。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有的民族特征,在民族内部也是各有分支,各个分支部落在保持着大团结、大融合的同时,也不放弃自己部落祖辈传承下来的民族文化,就如恒星被行星所包围而共同构成了行星系。正如此,从外部来看他们的民族形象便是一体的,在融合中期盼各民族艺术遗产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大家庭中始终能熠熠生辉。

猜你喜欢 遗产少数民族民族 少数民族的传统节日家教世界(2022年10期)2022-05-06遗产怎么分小天使·五年级语数英综合(2020年10期)2020-12-23一个民族的水上行走人民交通(2019年16期)2019-12-20MINORITY REPORT汉语世界(The World of Chinese)(2019年5期)2019-11-11少数民族的服装作文周刊·小学二年级版(2019年36期)2019-10-17我认识的少数民族小学生学习指导(低年级)(2019年3期)2019-04-22千万遗产儿童故事画报·智力大王(2017年10期)2018-03-14求真务实 民族之光文史春秋(2016年2期)2016-12-01被民族风玩转的春夏潮流Coco薇(2015年12期)2015-12-10遗产之谜学生天地·小学低年级版(2014年4期)2014-07-23推荐访问:传承 遗产 路径
上一篇:小学美术色彩教育的发展策略—基于“双减”政策背景下的探究
下一篇:大数据视角下高校教师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的现状研究——以苏州工业园区服务外包职业学院为例

Copyright @ 2013 - 2018 优秀啊教育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优秀啊教育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