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的梦是复原一艘中国古船——《造舟记》评介

来源:优秀文章 发布时间:2023-01-15 点击:

文/中国造船工程学会船史委 沈毅敏

人的一生,注定要和某些事物有着难以言说的缘分。这缘分,让他花费精力,牵肠挂肚,劳心劳神,乐此不疲。

许路,就是这样一个人。多年来,他怀着保存古老造船工艺与航海技术的梦想,在福建沿海做田野调查。在这里,没有官方指令,没有项目启动资金,也没有报销费用的渠道,完全是自发、自愿、自筹(资金)。他有复原重建中国古船的心愿,有驾船跨洋远航的设想,有验证古代技术的理想,这些交织为一个完整的中国帆船梦。

《造舟记》(见图1)就是他撰写的这样一本书。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一个海边长大的孩子,怀着对大帆船和航海的憧憬,梦想有一艘真正属于自己的船。于是,他和伙伴们历时8年,和造船师傅们一起,复原了一艘明朝的战船,并且让这艘船驶向太平洋。这本书用这么一个复原建造中国

图1 《造舟记》护封

古帆船的故事,把有关中国帆船的历史、出海航行的故事、传统《船谱》的解读和造船世家口头传授的造船技艺都串联在一起。

《造舟记》这本书的结构非常有趣,它是由散文体的回忆和技术性的资料混编而成的。

开篇是荷兰汉学家包乐史教授为本书写的“序言”。包乐史教授在序言中以英格兰历史学家柯林伍德的父亲为例,阐述了业余历史考古学者对于当地早期历史研究的杰出贡献。他说:“如果没有这种民间非职业考古学家开创性的研究,我们对于过去的了解就会少得多。”包乐史对本书作了高度评价。他说:“这正是为什么这本专著对于所有对中国航海历史感兴趣的读者都有极大的价值。在中国传统帆船濒临消亡的最后时刻,本书作者投入自己的大部分时间进行中式帆船遗存的调查与搜集,作为一名参与式的调查者,他不仅在位于福建南部的最后的帆船上航行,还进行测绘并研究了其历史。”

包乐史教授感叹,现在研究中国造船航海历史的环境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但是那些木帆船建造技术和航海知识与经验几乎已经完全消失了。所以,许路这些年来在传承中国传统木帆船建造技术方面所做的工作是起到了铺路石的作用。

接下来是一个“辞典”。在这个微型辞典中,对于“中式帆船”“福船”“牵风”“册封舟”“赶缯船”“设计模数”“实验考古学”和“古船复原实验”等8个名词进行了解说。这里,我们要特别留意的是“设计模数”这个概念。许路指出,最早在中国船史研究范畴内提出“木帆船设计模数”这个概念的是周世德先生,这是中式木帆船技术史从定性研究发展到计量研究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在第一章里,作者回顾了幼年时期在厦门,跟随父亲到那些从老家诏安来到厦门港的大帆船上做客,也曾跟随父亲回老家诏安探亲。那些身材魁梧、声音洪亮的船老大,那种充满了海腥味有节奏的海涛声,在高大蓬帆和缭绳上跳跃的橘色夕阳。童年梦是金色的,即使后来的生活中没有了大帆船,《金银岛》一类的海洋小说和专著也会填补这个空白。在他的记忆里,总有一艘木制大帆船的身影,时时出现在他的脑海里。美好的回忆,构筑了他向往海洋的梦想,也培育了作者追求航海文化的原动力。

在第二章里,作者回顾了“金华兴”号(见图2)的发现、测绘,以及随船从福建东山航行到深圳的历程。

图2 “金华兴”号帆船和它的开孔舵

“金华兴”号长28.5 m,宽8.2 m,主桅杆高23.5 m,排水量约200 t。据考证,“金华兴”号是整个中国海岸线最后一艘保存下来的三桅古式帆船,也是当时发现的造型最大、保存最为完整的木制帆船。该船船体庞大,船艏尖而低,船艉圆满而高翘。目前尚保留8个舱房、16个铺位。专家认为“金华兴”号的意外发现开阔了中国近代航海史、传统木制帆船研究和水上居民研究的视野,更为重要的是,“金华兴”号作为唯一成功保留下来的老帆船。其历史价值和文物价值是任何海事博物馆中仿古帆船无法比拟的。

作为在2004年“金华兴”号发现者之一,许路表示,“金华兴”号上保存有广船的水密隔舱、多孔舵、轴转舵、平衡硬式斜桁四角帆等多个标志性创造发明,堪称一个“活标本”,具有不可再生的历史文化价值。为了避免被拆毁的命运,“金华兴”号匆忙易主,并从福建东山转移到广东珠海。百年老船在途中又遇到了大风浪,作者作为随船航行的亲历者,给我们展现了一幕幕惊险的场景。

紧接着第二章的后面,作者附上了“插页一”即“金华兴”号考析。这是一份地道的学术考察报告,有数据,有图纸,有分析。具体内容恕不“剧透”。

在第三章里,作者叙述了他在闽南漳州海澄县月港考察、发掘中国造船史研究的经历。

漳州月港是闽南除泉州之外另一处重要的贸易港口,曾有过“小苏杭”的美誉。只是在入清以后,厦门港代替了月港而兴起。九龙江长流不息,养育了一代又一代人民,包括那些在水上漂泊作业的连家船渔民。海澄就处在九龙江河口地区,这里沙洲岛屿遍布,樯桅林立。这里的海洋社会经济的传统,也体现于长期领先于全国的造船、航海技术。造船世家郑氏就居住在这里,而许路先生和郑氏家族结缘就缘起一本《船谱》。

2005年底,许路和他人在进行福建沿海传统木帆船造船地调查时,获悉厦门郑成功纪念馆藏有一本由漳州海澄当地造船师傅手绘的造船图谱副本。这本船谱详细记载了1919年至1937年间所建造的16种各式运输船、渔船和客船的详细情况。图谱对船体结构方面的主要尺度、基本造型要素以及船身装饰等方面都有详细记录。经过多次诚心诚意的走访与请教,郑俩招师傅也敞开心扉,收下关门徒弟。

在第三章的后面,是“插页二”,内容是图文并茂的“漳州海澄郑氏造船图谱解读”。

在第四章里,作者介绍了“厦门”号等一系列走出中国的传统帆船。“厦门”号形制为闽南渔船,是一百年前从厦门开出去,横跨太平洋到达美国。“厦门”号上两代人的浪漫故事进一步地激发了许路驾船横跨太平洋远航的愿望。

在第五章里,介绍了作者在闽南东山岛、厦门港等地走访造船师傅,进行田野调查和查阅文献资料的经历。在这一章第183页上,作者披露了一个重要的信息:在一本黄家族谱上看到了“造船黄”家族于明代初年承造了一艘总长达到了60 m的帆船。这可能是现实生活中所记录的最大中国帆船了。

在第五章后面的“插页三——册封舟解读”。册封舟是明清两朝派出使臣赴琉球进行册封活动的外交使船。

在第六章里,作者介绍了自己怎样在老前辈杨熺先生指导下,开始对于中国造船与航海史资料进行系统的研究。在书斋钻研和田野调查之后,复原一艘福建“赶缯船”的心愿渐渐成形。

在第六章后面是“插页四——赶缯船解读”。赶缯船是典型的福建木帆船,清朝前期的水师战船就是利用福建赶缯船进行改建而成。由于清政府对于战船建造的管理比较严格,因此有一系列官方档案史料流传下来,例如《闽省水师各标镇协营战哨船只图说》(见图3)《钦定福建省外海战船则例》,这些资料虽然偏重于工料定额的管理,但由于记录详细准确,实在是不可多得的珍贵资料。

图3 《闽省水师各标镇协营战哨船只图说》目录和插图

在第七章里,详细记录了“太平公主”号(见图4、图5)建造过程。许路先生担任了这艘船的策划和监造。经过了前面一系列的铺垫,这里应该是全书的高潮。一帮人自己筹资,组织造船工匠,历时10个月之久,复原建造了这艘福建赶缯船。该船总长15.5 m,船宽4.56 m,吃水深1.5 m,排水量25 t,共有13间船舱,为三桅风帆,全木结构,且完全依靠风力航行。因其目标是要横越太平洋,故而取名为“太平公主”号。

图4 陈芳财师傅与“太平公主”号

图5 航行中的“太平公主”号

在第八章里,简略介绍了“太平公主”号下水以后的一系列工作:完成竖桅、绑帆、压舱、试航与交船等一系列工作。因为种种原因,许路先生没有参与这次跨洋航行。而“太平公主”号帆船由香港开始,到台湾基隆,沿途经过琉球那霸市、横滨市。跨越太平洋到达美国旧金山,随后由旧金山出发进入返程,经过夏威夷、威克岛、塞班岛、琉球,预备南下中国台湾地区。就在即将完成历时10个多月的横渡太平洋的壮举之时,在中国台湾东部海面被一艘利比里亚籍的挪威商船“冠军快船”号Champion Express撞成两截。所幸的是木船没有散架,船员全部生还,见图6。

图6 被撞成两截的“太平公主”号,右图为电视屏幕截图(前半段船体)

在第8章后面的“插页五——福建省外海战船则例”介绍了清代有关文献的主要内容。

在书的附录包含三个内容:

1.中式帆船术语表

2.“太平公主”号复原工程相关人物表

3.参考书目

最后的“插页六—— 福建赶缯战船复原三维视觉模型”(见图7)则用一组三维图像分步骤地介绍了福建民间所采用的“四母营法”建造木帆船的工序(作者在这里其实是暗藏了一组翻页动画)。

图7 赶缯船的3D数字模型

纵观全书,贯穿着一条“田野调查”和“古船复原”的活动路线。

近几十年,特别是在纪念郑和下西洋600周年以后,在各地的博物馆或主题公园里出现了一些仿古的中国船。这些船高大威猛,使得参观者对于中国传统文化充满了怀古之幽情。但仔细推敲一下的话,有的船离开实际的真船总有那么一点距离,只能称之为古船的仿真模型。因为在这些模型在建造时是否经过了严格的科学论证方面是值得怀疑的。

按照学界普遍的看法,建造一艘复原古船应该做好以下资料的收集工作:

1.考古与实物资料。是指通过考古活动挖掘或打捞出来的船舶,民间收藏的船模及相关实物,这些都是船史研究的最重要的第一手资料。

2.文献资料。记录有舟船知识的一切以文字、图像等形式来记录的舟船面貌的资料,尤其是在民间家族内传承的《船谱》《法式》资料。

3.口头传承资料。口头传承资料即那些通过口头或行为传承下来的工艺方法与经验、风俗习惯等,特别是在家族世代流传下来的造船口诀、窍门。

而在过去,对于考古资料和文献资料是比较重视的,而对于民间口头传承的资料就没有那么重视。这样做的结果是,在实际工作中,会遇到很多具体的困惑。其一是在多种古代典籍之中,对于造船工艺,只有零星的记载。而且,这些文字记载大多过于简略,仅有只言片语,或绘图过于写意,甚至找不到任何记载。其二,考古发现能够提供某些可靠的第一手资料,但其内容显然是有限的。出土(或出水)的沉船往往只有一个桅杆断裂,船体变形的残骸,上面的构件毁坏散落。其三,文献上对于造船工艺的介绍或一笔带过或轻描淡写,因为文献作者本身对于这些工艺或是走马看花并不十分了解。

许路在实践中深深感到,这些文献和文物资料的缺陷限制了我们对中国传统造船技术的产生和发展历程的认识,因此需要我们采取田野调查的方法,搜集、整理隐藏在民间的传统造船工艺技术,特别是那些“祖传秘籍”式的《船谱》和《法式》之类的资料和口口相传的秘诀和经验。

笔者在前文里已经谈到,我们往往习惯于主要以考古文物和历史文献资料作为依据来研究造船史,而对于走出书斋的听取民间口述造船史还缺乏正确的认识。而在中国科技史上,对于民间口述史还是有着许多有益的经验的。

北魏贾思勰在《齐民要术》的自序中说他的书是“采捃经传,爰及歌谣,询之老成,验之行事”而写成的,即搜集口头传说、民谣、谚语,访问有经验的老农,并亲身实验。现代研究证明,《齐民要术》的确使用了不少口述史料。

明代医学家李时珍在撰写《本草纲目》一书时,也非常重视采用口述调查的方法搜集民间医药资料。他走遍大江南北,虚心向有经验的老农、渔翁、猎人、樵夫请教。许多药物的记载,都是通过采访劳动人民而得来的。对于民间行之有效的药方,李时珍均着意采访,认真记录。

民间的造船经验和知识,在过去士大夫的眼里是不登大雅之堂的雕虫小技。造船工匠一般都不识字,各地的方言土语又很难直接变成文字,偶有零星的记录,也是临时造了不少怪字生僻字。而且,木帆船建造的传统方式都没有精确的图纸和数据,而是由造船师傅凭借经验现场决定各种构件的形状和尺寸。加上师傅们深知“教会徒弟饿死师傅”的生存法则,对赖以谋生的技术诀窍绝不外传。

在最近几十年里,船史界在传统造船技艺这个“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方面已经做了一些工作,但对于博大精深的中国造船史研究来说是远远不够的。随着木帆船的日渐式微,造船师傅的逐年衰老,许路在实践中深深体会到这是一项与时间赛跑的抢救工作。

在怎样消除思想隔阂和师傅们打成一片,许路做了许多工作,而且知行合一身体力行。他充分发挥了乡土派学者比较接地气的优势,结合了对于历史资料的学习和对于“太平公主”号的策划与监造,在每个建造环节,对于每个零部件都追根寻底,诚心诚意地向师傅们学习。显然,这种浸润式的刨根问底,和那种蜻蜓点水般的调查相比,所产生的效果是完全不同的。至少在我们读者看来,这本书干货满满,信息量很大。

我们期望许路能够再接再厉,把对于中国传统造船技艺的研究更上一层楼,为我们提供更多的研究成果。我们相信,《造舟记》仅仅是序幕。

猜你喜欢 帆船造船资料 Party Time考试与评价·八年级版(2020年4期)2020-10-26PAIRS & TWOS考试与评价·八年级版(2020年1期)2020-10-26JUST A THOUGHT考试与评价·八年级版(2020年1期)2020-10-26帆船小天使·二年级语数英综合(2018年7期)2018-09-11环保小帆船阅读与作文(小学低年级版)(2016年6期)2016-11-14找帆船小学生导刊(低年级)(2016年11期)2016-11-141~2月中日韩造船三大指标实现情况广东造船(2016年2期)2016-05-04SPP造船洽商10艘MR型成品油轮建造合同航运交易公报(2016年8期)2016-03-21不惧的船公务员文萃(2015年11期)2015-11-20帆船小朋友·快乐手工(2015年10期)2015-11-02推荐访问:评介 复原 一艘
上一篇:2022年喜剧宠物摄影奖
下一篇:智能按摩椅健康云平台与使用许可研究

Copyright @ 2013 - 2018 优秀啊教育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优秀啊教育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