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语与致歉语内在关联的跨语言考察*

来源:优秀文章 发布时间:2023-01-15 点击:

张爱玲

(江苏师范大学 文学院,江苏 徐州 221116)

致谢和致歉是言语交际中最重要的礼貌性言语行为,对于和谐人际关系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是推进交际顺利进行的重要手段。所谓致谢,是指对他人发出的有益于己方的行为或好意(如馈赠、帮助、服务、祝贺、表扬、问候、建议、承诺等)表示感激的言语行为。致谢行为有直接致谢和间接致谢之分。直接致谢指使用有致谢语力的言语行为动词(如“谢谢”“多谢”等)执行的致谢;
间接致谢,指通过叙事、抒情、归功/庆幸、致歉、赞扬、祝福、承诺报答等手段来实施的致谢(见表1)。致歉是指言者就己方已经或即将对他人做出的冒犯向受冒犯方表达悔意或歉意的言语行为。致歉行为有直接致歉和间接致歉之分。直接致歉指用有致歉语力的言语行为动词(如“谨此致歉”等)来执行的道歉。间接致歉指通过叙事、抒情、归咎/认错/自责、请求原谅、解释说明、承诺克制等手段来实施的致歉(见表2)。执行致谢/致歉行为的话语是致谢/致歉语。致谢/致歉语可以是程式语(套话),如致谢语“多承/蒙VP”、回信中的致歉语“迟复为歉”,也可以是临时组织出来的自由语;
可以是独词句,也可以是非独词句。

表1 汉语致谢语举隅

表2 汉语致歉语举隅

致谢、致歉虽然是两个独立的言语行为,但二者之间又存在着密切的联系。二者的真诚条件存在相通性,很多时候,致谢者在对施惠方怀有感激的同时,也会因为不当领受(比如无功受禄或施惠方地位高于自己)而感到愧疚,如曾巩在写给他的老师欧阳修的感谢信《寄欧阳舍人书》中说“感与惭并”[1]。这跟致歉者因冒犯对方而怀有对对方的愧疚是相通的,差别只在于,是因受益、欠人人情而觉得愧疚,还是因冒犯他人而觉得愧疚。正是因为致谢和致歉之间存在密切的联系,所以致谢和致歉可以采用相同的语用策略。间接致谢策略有叙事、抒情、承诺、归功、道歉、赞扬、责备。间接致歉策略有叙事、抒情、承诺、归咎/认错、担责、求谅、供偿、解说、劝说等。(1)间接致谢和间接致歉策略系统,分别详见张爱玲《国内外致谢语研究述评》,《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对外汉语教学与研究版)》2017年第2期第86~92页;
张爱玲《国内外致歉语研究述评》,《海外华文教育》2018年第5期第131~137页。由此可见,叙事、抒情、承诺、归因(含归功、归咎)是致谢和致歉共用的语用策略。这也是崇尚含蓄内敛的东方民族常常采用的间接致谢和间接致歉的语用策略。采用“谢谢”“感谢”“多谢”等词来致谢的属于直接致谢,采用“对不起”“不好意思”“对不住”等词来致歉的属于直接致歉。[2]因此上面的致谢、致歉策略都是间接实施致谢、致歉的策略。

那么,致谢与致歉的内在关联在语言中是如何体现的呢?本文主要从一词两用、两语共答、语义演变三个方面加以探讨。(2)本文所采用的语料除个别自拟外,主要来自北京大学中国语言学研究中心(CCL)语料库、北京语言大学汉语语料库(BCC)、读秀、辞书等。

笔者经考察发现,世界上很多语言(如汉语、日语、英语等)都存在一词两用的现象,即一词兼有致谢和致歉两种用法的现象。

(一)汉语中的一词两用现象

在汉语史上,“谢”“称谢”“罪过”“惭愧”“得罪”都兼有致谢和致歉两种用法。例如:

(1)雎从箦中谓守者曰:“公能出我,我必厚谢公。”(汉·司马迁(3)以下所有语料若出处相同,作者及其朝代只在第一次出现时标出。《史记·范雎蔡泽列传》)

(2)操闻言,改容下席而谢曰:“某见事不明,误犯尊威,幸勿挂怀。”(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47回)

(3)操下席而谢曰:“非先生良谋,安能破吴耶!”(《三国演义》第47回)

例(1)(2)中的“谢”用于致谢,相当于“感谢”,例(3)中的“谢”表示致歉,相当于“道歉”。例(2)和例(3)中,“谢”都用在“(操)下席而谢曰”中,都是施为动词,一个表示致谢,一个表示致歉。这两例中道歉和感谢言语行为的伴随动作都是“下席”,这表明道歉和感谢确有相通之处。

(4)那呆子十分欢喜,称谢不尽。(明·吴承恩《西游记》第58回)

(5)二客替他称谢道:“此兄姓蒋,少年轻肆,得罪老丈,休得计较!”(明·凌濛初《初刻拍案惊奇》第12卷)

“称谢”在例(4)中表示致谢,而在例(5)中表示致歉。

(6)罪过渠侬商略秋,从朝至暮不曾休。(宋·杨万里《听蝉》)

(7)肖月乃道:“……适闻捉拿狄公,贫僧知他素抱干国之忠,故前来相救。不料开杀戒,罪过,罪过!”(明·吴炳《绿牡丹》第61回)

据张相、廖珣英的研究,例(6)中“罪过”表示“多谢”义,整句意谓“感谢蝉儿为大自然营造出秋的意境,从早到晚叫个不停”[3];
例(7)中“罪过”意即“抱歉”[4],肖月和尚用“罪过,罪过”为自己大开杀戒的行为道歉。

(8)惭愧情人远相访,此身虽异性常存。(唐·袁郊《甘泽谣》)

(9)(净丑呆立)(末)客长怎地不动?惭愧!我且担担走了。(宋·九山书会才人《张协状元》第8出)

“惭愧”在例(8)中表示致谢,在例(9)中表示致歉。钱南扬也认为例(9)中的“惭愧”应作“抱歉”解。[5]

(10)余性爽直,落拓不羁,芸若腐儒,迂拘多礼,偶为披衣整袖,必连声道“得罪”。(清·沈复《浮生六记》第1卷)

(11)郭排军吃他相问得无言可答,只道得一声“得罪”。(宋·无名氏《京本通俗小说》第10卷)

例(10)中的“得罪”,《汉语大词典》释为“对不起”[6],张茂华和亓宏昌则释为“表谢之意”[7]。笔者赞同后一种看法,该例中的“得罪”表示“有劳”义,可随文释作“谢谢”,因为从“偶为披衣整袖”可知,“得罪”是说话人得到他人帮助时所说。可资旁证的是,徐朝友把该例中的“得罪”译为so much obliged(如此感激)[8]。例(11)中的“得罪”表示致歉,相当于“抱歉”。

“罪过”“惭愧”“得罪”的致谢、致歉用法在现代方言中仍有保留。[2]此外,现代汉语方言中,“有偏”既可用来致歉(如在湖北武汉话中),又可用来致谢(如在湖北仙桃话中)。[2,9]

(二)外语中的一词两用现象

在日语中,すみません既可表示“谢谢”义,又可表示“对不起”义。例如:

(12)[信子帮山田寄信后,山田说]

どうもすみませんでした。

实在 感谢 系词—过去时

(非常感谢!)

(13)[山田踩到了久雄的脚,山田说]

どうもすみませんでした。

实在 对不起 系词—过去时

(实在抱歉/对不起!)

例(12)中,信子用すみません句来对山田代自己寄信的施惠行为致谢,该例用すみません,表示信子看到的是己方的受益所伴随的对方的受损(如山田花费了时间和精力),因而在感激之中暗含愧疚。换用ありがどう(谢谢)则没有这样的语用含义。例(13)中,山田用すみません句为自己踩到久雄的脚这种冒犯行为致歉。

如此 我 眷顾 你 惭愧/感激 是

(您如此眷顾我,我感到很惭愧/感激。)

经常 拜访 能够—否定 惭愧 是

(没能常来拜访您,很惭愧/对不起。)

正因为致歉行为和致谢行为有密切联系,所以致谢语和致歉语可共用一个应答语,简称“两语共答”。

(一)汉语中的两语共答现象

在现代汉语中,听话人对他人的致谢和致歉都可以用“不(用)客气”“没关系”“没事(儿)”“没什么”来回应。例如:

第一组:

(16)“哦,那么,我先替她谢谢你。” “不客气的,真的能帮到阿潮,我很高兴!”(罗洁《我是你的肩头的落花》)

(17)甲:对不起,让你久等了。

乙:不用客气,我们是老朋友了!

第二组:

(18)“嗨,卢克,”我满怀歉意地说,“谢谢你来接我,希望没让你久等。”“哦,没关系,”他毫不在意地说,“我提前打了电话,知道飞机晚点了。”(雨辰、木菁《关于友谊的演讲与朗诵》)

(19)凯西:“对不起。我放屁了。我不是故意的,但太大声了。”

弗雷德:“没关系。放屁又不是你能控制的。”(《生活英语微对话》)

第三组:

(20)谢永强:“太谢谢你了,王哥。”王技术员:“没事儿。”(《乡村爱情2》)

(21)盛超:“刘大侠,对不起,耽误您练功夫了。”刘星:“没事儿。”(《家有儿女》)

第四组:

(22)甲:谢谢你啊!

乙:不存在。(犹言“没事”)

甲:对不起啊!

乙:不存在。(犹言“没关系”)(重庆江津话)

第五组:

(23)我连忙致歉,并连说几声“谢谢”。我还解释说,那天是因为女儿被救后的兴奋而疏于对他表示谢意了。他朗朗笑说,没什么,现在听到我亲口说的“谢谢”,就足够了。(葛闪《请对我说一声“谢谢”》)

(24)姑娘抬头看看对方,有点儿不好意思:“二哥,真对不起您!”

“嘿,这没什么。”这赵二抬头一看姑娘,嘿,漂亮!(刘英男、贾德臣《中国传统相声大全》)

在台湾,致谢、致歉的回应语都是“不会”。例如:

(25)甲:谢谢你。

乙:不会。

(26)甲:对不起,对不起。

乙:不会。

近代汉语也存在致谢、致歉语同用一回应语的现象。例如:

(27)(付白)秦小官,难得有你这样好人,老身谢之不尽。

(生)好说,告辞了。(清·华广生《白雪遗音·独占》)

(28)(城)既如此,有罪了。

(乡)好说。(《白雪遗音·银钮丝》)

上两例中的“好说”分别是致谢回应语和致歉回应语,可分别随文释作“不用谢”和“没关系”。

(二)外语中的两语共答现象

在英语、德语、法语、希腊语、日语中,致谢、致歉用同一回应语的现象也很常见。

1.英语

(29)甲:Thank you so much.(感激不尽。)

乙:That’s all right.(不用谢。)

甲:Excuse me, please!(请见谅!)

乙:That’s all right.(没关系。)

(30)甲:Thanks a lot.(多谢。)

乙:Not at all.(不用谢。)

甲:I’m sorry.(抱歉。)

乙:Not at all.(没关系。)

(31)甲: Thank you.(谢谢你。)

乙: Forget it/Never mind.(忘了它/不必挂怀/不用谢。)

甲: Sorry.(对不起。)

乙: Forget it/Never mind.(忘了它/不必挂怀/没关系。)

除了That’s all right和Not at all,That’s OK,It’s nothing,Don’t mention it,Forget it,No problem也都可用于回应致谢语、致歉语。

2.德语

(32)甲:Recht herzlichen Dank.(Thank you very much,非常感谢你。)

乙:Aber ich bitte Sie.(But I ask you/这怎么行呢?真是岂有此理。)

甲:Ich bitte vielmals um Entschuldigung.(非常抱歉。)

乙:Aber ich bitte Sie.(But I ask you/这怎么行呢?真是岂有此理。)

(33)甲:Danke.(Thanks,谢谢!)

乙:Schon gut.(All right,不用谢!)

甲:Entschuldige.(Excuse me,见谅!)

乙:Schon gut.(All right,没关系!)

3.法语

(34)甲:Merci Monsieur.(谢谢,先生!)

乙:De rien.(You are welcome,不客气。)

甲:Excusez moi.(见谅!)

乙:De rien.(You are welcome,不客气。)

(35)甲:Merci beaucoup.(非常感谢你。)

乙:Pas de quoi.(Don’t mention it,不客气。)

甲:Pardon.(见谅!)

乙:Pas de quoi.(Don’t mention it,不客气。)

4.希腊语

(36)甲:Efcharisto.(谢谢!)

乙:Tipote.(Nothing,没事。)

甲:Me sichorite.(见谅!)

乙:Tipote.(Nothing,没事。)

5.日语

(37)甲:ありがとう ございます。(谢谢。)

乙:いいえ、どういたしまして。[字面义:不,(我)没做多少。意译:不客气。]

甲:どうも 申し訳 ありません。(非常抱歉。)

乙:いいえ、どういたしまして。[字面义:不,(您)没做多严重。意译:不客气。]

在日语中,日本人对感谢语ありがとう及致歉语すみません的回答也可以是一致的。

分析例(16)(17)(18)(19)(23)(24)(25)(26)(27)(28)(34)(37)及上文正文所提示例可知,汉语、日语、英语、德语、法语、希腊语等语言普遍存在致谢语和致歉语共用同一个程式回应语的现象。其回应策略概括起来包括五种(见表3)。

表3 致谢语和致歉语共用回应策略及对应程式语

语言之所以会出现一词兼有致谢和致歉两种用法、致谢语和致歉语同用一回应语的现象,是因为人们可以通过致歉来表达致谢。这在世界诸多语言中都有体现,汉族,日本的大和民族,英美的盎格鲁-撒克逊、美利坚等民族习惯通过致歉来间接表达致谢。很多致谢用法是从致歉用法发展而来的,当然这并不意味着所有致谢词都是从致歉词演变而来的,有些致谢词是有其他语源、循其他路径演变而来的。

(一)汉语史上的相关语义演变

汉语致谢词“谢”在历史上经历了从致歉用法发展出致谢用法的演变。“谢”,许慎《说文解字》释为“辞去也”,段玉裁注曰:“辞,不受也。《曲礼》:‘大夫七十而致事。若不得谢,则必赐之几杖。’此谢之本义也。”[10]高增霞说,“谢”的“推辞”义和“道歉”义在战国时期都已出现,这两种用法孰先孰后尚不得而知。她推测,表“推辞”义的“谢”和表“道歉”义的“谢”是多义而非同音关系。[11]笔者赞同高增霞的这一观点。我们推测“谢”的“道歉”义来源于“推辞”义,因为推辞与道歉之间的语用关联显而易见,我们拒绝别人的邀请或馈赠时,通常要向对方表示歉意。换言之,推辞和道歉常相伴随。这样,“谢”完全可以从“推辞”义引申出“道歉”义。下例就反映了“谢”从“推辞”义向“道歉”义的过渡。

(38)黔敖左奉食,右执饮,曰:“嗟,来食!”扬其目而视之曰:“予唯不食嗟来之食,以至于斯也。”从而谢焉。终不食而死。(《礼记·檀弓下》)

该例中“谢”是表示饿者的推辞行为,还是表示黔敖的道歉行为?李文学释为“推辞”[12];
朱正义和林开甲、程红梅释为“道歉”[13-14]。笔者赞同后一种观点,因为“谢”字句后有曾子说的“其嗟也可去,其谢也可食”,谓“其”(饿者)在黔敖“嗟”时可去,在黔敖“谢”(道歉)时可食。但这并不能推翻把“从而谢焉”中的“谢”释为“推辞”的观点,因为这时主语是饿者,跟前句、后句主语一致,语篇更连贯。可见周代时“谢”已初步具备从表推辞演变为表道歉的语境条件,战国时期,“谢”就真的出现了“道歉”义用法。例如:

(39)召之而谢过焉。(《左传·襄公三十年》)

(40)惠公既即位,乃背秦赂。使丕郑聘于秦,且谢之。(《国语·晋语三》)

(41)天下共割韩上地十城以谢秦,解其兵。(《韩非子·存韩》)

战国时期,在仇将恩报、以德报怨的语境中,有些表示“感谢”义的“谢”仍然滞留一丝“道歉”义。例如:

(42)解狐举邢伯柳为上党守,柳往谢之曰:“子释罪,敢不再拜。”曰:“举子,公也;
怨子,私也。子往矣,怨子如初也。”(《韩非子·外储说左下》)

例(42)中“谢”虽宜作“感谢”义解,但也可勉强解为“道歉”义。解狐的仇人因解狐推荐他为上党太守(即解狐以德报怨)而感到过去跟解狐结仇不对,遂前去向解狐谢罪。起初,谢狐的仇人可能是通过致歉的方式来间接向谢狐表示感谢,因为道歉和致谢的真诚条件相通,言者都会感到心里不安。这种间接致谢策略用多了,自然会导致例(42)中“谢”被解读出“感谢”义。从汉代起,“谢”的“感谢”义用例开始大规模出现,一直延续到现代汉语中。例如:

(43)雎从箦中谓守者曰:“公能出我,我必厚谢公。”(《史记·范雎蔡泽列传》)

(44)尝有所荐,其人来谢。安世大恨,以为举贤达能,岂有私谢邪? (汉·班固《汉书·张安世传》)

(45)则与斗卮酒。哙拜谢,起,立而饮之。(《史记·项羽本纪》)

(46)明夜还梦见八人来,跪谢恩。(晋·无名氏《搜神后记》)

(47)女悲泣且谢,曰:“负载珍重,不复言矣。脱获回耗,虽死必谢。君不许,何敢言。既许而问,则洞庭之与京邑,不足为异也。”(唐·李朝威《柳毅传》)

(48)行至曲阿,有一老人,自称姓干,名休,叩头言曰:“事久必变,愿殿下速行。”休谢之。(《三国演义》第113回)

“得罪”在历史上也经历了从用作致歉语向用作间接致谢语的演变,此处不再赘述。(4)详见张爱玲《汉语致谢词语和致歉词语的共时用法与历时演变》,南京师范大学2016年博士论文。

(二)外语史上的相关语义演变

考察可知,日语すみません本表示“惭愧,对不起”义,后来引申出“谢谢”义。熊取谷哲夫(Kumadoriarni Tetsuo)考察发现,すみません是在请求对方做某事且对方按说话人意愿做了某事之后的语境中,从“惭愧,对不起”义引申出“谢谢”义的[15],因为请人做事是对他人负向面子(行动自由不受他人干涉)的威胁,所以,当被请求者按请求者意愿做了某事,请求者说的すみません本表示道歉,意即“不好意思(麻烦你了)”,但被请求者会把它误解为“谢谢”,在以后的交际中就可能用すみません表示“谢谢”义。这种语用创新被更多人模仿,久而久之,就会导致すみません获得“谢谢”义用法。虽然すみません已有致谢动词用法了,但因语义滞留原则的作用,它比近义词ありがどう更凸显致谢方的感激心理。すみません获得致谢词用法以后,它发生语境扩展(contextual expansion),扩展到那些施惠者主动(而不是在说话人请求下)做出惠及说话人行为的语境中,继而进一步扩展到那些施惠方无明显损失的语境中。例如:

(49)[公交车上,乘客A和正要下车的乘客B的对话]

A:傘 忘れました よ。

伞 忘记—敬体—过去时 提示语气

(你伞忘拿了哟。)

B:ああ、どおも すみません。

啊 实在 谢谢

(啊,多谢!)

爱森斯坦(Eisenstein)和博德曼(Bodman)指出,日语致歉语很多时候也可用来致谢[17],所以有些语句若缺少足够的语境信息的启发,很难判定它实施的是致歉行为还是致谢行为。比如,据山度·罗克珊娜(Sandu Roxana)的研究,日语有些语句中某词到底是在致歉还是在致谢很难说清,言者可能是在同时实施两种行为[18],说明致谢和致歉之间存在密切联系。御端顺(Ohashi Jun)指出,日语致谢词还常用来回应交际对方的感谢。[19]英语偶尔也会用Sorry,I am sorry表示感谢。

在自然语言中,之所以会出现一词两用(同一个词兼有致谢和致歉两种用法)、两语共答(致谢语和致歉语共用同一回应语)、语义演变(从致歉用法发展出致谢用法)现象,是因为致歉和致谢这两种行为存在密切联系。把感谢和道歉连在一起的纽带是感到欠人人情(indebtedness)的心理。[20]感谢和道歉根本相似处是两者都属于表情性言语行为(expressive speech act),表达说话者对某人某事的一种心理状态,或感激某人,或愧对某人,或庆幸某事未发生,或后悔做了某事。[21]在不当受益或意外受惠语境中,受惠者对施惠者可能兼有愧疚和感激两种心理,诉诸言语行为时可能想同时执行致歉和致谢。致谢和致歉的密切联系还表现在,伴随它们的手势、身姿等副语言有时是相同的,如跪拜、双手合十、握手等。古代汉族人感激度最高的致谢和愧疚度最高的致歉,可能都会伴有下跪的身姿动作。泰国人的合十礼(双手合掌,举至胸/鼻/额前,并低头弯腰。手举得越高,腰弯得越低,表示对对方越尊敬)本是到人家或离开时行的礼,后发展为见面问候礼,甚至致谢礼和致歉礼。可见,泰国人通过表示对对方的尊敬达到致谢或致歉的目的。这说明致谢和致歉不仅可以共享相同的心理(愧疚心理),还可以借助相同的手段(如表示尊敬)来实现。综上所述,一词两用、两语共答、语义演变现象都可从致谢和致歉的内在关联角度做出合理解释。

猜你喜欢 罪过山田日语 从推量助动词看日语表达的暧昧性科技信息·学术版(2022年8期)2022-02-25不会被打败意林(2021年21期)2021-11-26赢在耐心作文评点报·作文素材小学版(2020年10期)2020-04-15关于日语中汉语声调最新变化的考察智富时代(2019年6期)2019-07-24关于日语中汉语声调最新变化的考察智富时代(2019年6期)2019-07-24行止作文与考试·高中版(2018年23期)2018-09-10看漫画,学日语小火炬·阅读作文(2009年10期)2009-11-10滥用职权罪主观罪过探析魅力中国(2009年32期)2009-05-14世上几人“不差钱”微型计算机(2009年5期)2009-01-26对局中的平衡观棋艺(2001年9期)2001-07-17推荐访问:致歉 致谢 内在
上一篇:新工科背景下冶金特色翻译人才培养研究
下一篇:新冠肺炎疫情背景下风险认知对自主学习和拖延行为的影响:心理资本的中介作用*

Copyright @ 2013 - 2018 优秀啊教育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优秀啊教育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