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民宿带动下的徽州乡村可持续发展策略研究

来源:优秀文章 发布时间:2022-12-10 点击:

姚景艳 (安徽师范大学地理与旅游学院,安徽 芜湖 241002)

近年来,由于城镇化速度加快,乡村价值凸显,在连续休假模式的日益完善以及交通设施快速发展的带动下,乡村旅游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各级地方政府也希望通过旅游业带动乡村发展振兴,民宿产业作为其中一种新兴产业犹如破竹之势在旅游乡村蔓延,并不断优化升级。

2019年出台的旅游行业标准《旅游民宿基本要求与评价》(LB/T 065—2019)中对旅游民宿(homestay inn)进行了定义,即“利用当地民居等相关闲置资源,经营用客房不超过4层、建筑面积不超过800㎡,主人参与接待,为游客提供体验当地自然、文化与生产生活方式的小型住宿设施”。从定义中可以看出,首先,强调民宿的产生是源于对民居等闲置资源的利用,这对于古建筑林立,但已不再符合现代居住功能的徽州地区来说,有大量的民居资源可利用;
其次,要求经营的主体即民居主人应该参与接待的过程,且规模为小型住宿设施,并规定了层数与建筑面积的上限,因此经营规模相对于酒店来说较小;
其三,“为游客提供体验当地自然、文化与生产生活方式”是民宿区别于其他酒店等住宿设施的关键,灿烂的徽州文化、优美的自然风光、有别于城市的慢生活,使徽州成为许多人向往的应许之地。标准中最后还指出“其中根据所处地域的不同可分为城镇民宿和乡村民宿”,很显然在徽州的民宿更多的是乡村民宿。目前乡村民宿还没有国家标准,但2015年由德清县旅游委员会、德清县市场监督管理局、浙江省标准化研究院、国际休闲产业协会休闲乡村专业委员会、伴城伴乡上海城乡互动发展促进中心共同起草的国内第一部《乡村民宿服务质量等级划分与评定》地方标准发布,对乡村民宿提出了定义,即“经营者利用乡村房屋,结合当地人文、自然景观、生态环境及乡村资源加以设计改造,倡导低碳环保、地产地销、绿色消费、乡土特色,并以旅游经营的方式,提供乡村住宿、餐饮及乡村体验的场所”。在定义中特别指出了“乡村房屋”“乡村资源”“乡土特色”“乡村体验”四项内容,由于旅游活动最本质的区别源于差异,这些内容是决定了乡村民宿与城镇民宿的本质区别,也是主要的竞争优势来源,是民宿品质的高低与能否吸引客源的关键所在。

古徽州“山垠壤隔,民不染它俗”,外有崇山峻岭,内有沃土良田,生活在这片世外桃源之地的士族后裔们以商养文、以文入仕、以仕促商,这种独特的徽州模式如同滚滚向前的车轮,将古徽州推向了商业、教育、政治的巅峰,更是形成与“敦煌学”和“藏学”三足鼎立的“徽学”这一学科,璀璨悠久、博大精深的徽州文化成为中国地域文化中的一大瑰宝。但这片辉煌了数百年的土地没能扛过历史风云的巨变,逐渐走向了衰落,沉寂之后徽州之名不复存在,徽州文化也散落于两省三地包括安徽省黄山市、安徽省宣城市绩溪县以及江西省上饶市婺源县。

近年来随着中国城镇化人口达到半数以上、城市人口的人均收入快速增长、区域交通的改善以及个体出行能力的飞速提升、城市环境恶化、环境意识和生命健康意识的觉醒、乡土景观特别是传统村落的再发现等[1],越来越多的城市人群向往乡村的慢生活,促进城市资源向乡村流动,尤其是近年来已演变为一场不可忽视的、爆发式的浪潮——“新上山下乡运动”[1],有识之士扎根环境优美的乡村,一栋栋老房子被改造成理想的居住环境,落寞的小村庄开始灯火通明,门庭若市,来自五湖四海的人们在这里畅谈人生……随着旅游消费升级,作为一种新兴的非标准住宿产品——民宿,有别于传统酒店、饭店、宾馆,结合了地域文化特色与市场需要,提供全方位、个性化的体验服务,给游客温馨、亲切的家的感觉,广受追捧,成为一种热潮。

曾是许多人应许之地的徽州也是如此,随着游客逐年增加,旅游经济快速增长,越来越多不同身份的外来人士投资徽州乡村民宿,使民如雨后春笋般涌现,让徽州古村落面貌焕然一新。据统计新冠疫情前2018年名山古村并立的黄山市全年接待人数超过5700万人次,有188个行政村从事乡村旅游接待服务,全市民宿客栈近2000家,占全省总量的四分之三以上,精品民宿更是达到300多家,带动黄山乡村旅游转型升级[2]。此外徽州民宿类型也多种多样,有政府扶持型、非政府组织型、产业联合型、公司机构组织型等。一方面,有通过对古民居的保护和改造利用的高端民宿,类似于精品酒店,如徽州民宿创始者西递的猪栏酒吧乡村客栈、安徽省旅游集团与法国弗朗什孔泰大区合作开发的国际乡村旅游示范项目——唐模的法国家庭旅馆、被誉为中国古村落文化实验样本的御前侍卫精品酒店,房价大都远高于本地五星级酒店,但仍旧十分畅销,旺季时一房难求;
另一方面,更为普遍的农家乐、洋家乐也是属于民宿的一种,因为价格相对低廉更受欢迎,但设施较为简陋缺乏体验感;
还有“公司或政府+农户”模式,依托企业或政府(包括社区)统一管理,与农户互为依托,如篁岭等。相比之下高端民宿的经营者大多为能人志士,带着对美好乡村生活的向往从大城市来到异乡,成为徽州的“新乡贤”。在改造设计中特别注重对建筑的修旧如故和活态保护,力图将徽州文化融入设计,但内部符合现代人的需求,装修得精致而又现代,不得不说这种改造模式,在一定程度上既保护了老祖宗的“筋骨肉”,又传承了徽文化的“精气神”,让古老的徽州文化在传承中再一次熠熠生辉。

因此,作为一种新颖的旅游接待设施,乡村民宿是人们体验旅游地风俗和文化的载体,是乡村旅游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改善农村生活水平、带动本地就业、促进城乡一体化的重要途径,已经逐渐成为乡村旅游地体验休闲活动的重要载体。在民宿的带动下,乡村休闲度假已成为乡村旅游发展的关键,乡村旅游发展带动当地乡村的产业发展、农民就业,盘活了大量的闲置住宅建筑和其他空置资源,促进了周边乡村居民的就业,使居民重新认识到乡村的价值,提高了对乡村文化的获得感和自信心,不断推动农村产业经济绿色发展,特别是对于消除名存实亡的“空心村”有着重生般的推进作用,成为精准扶贫的新实践之路,古徽州大地已逐步成为乡村振兴的样本、成为美丽中国的典范、成为人们向往的幸福家园,进入了“文艺复兴”。

近年来乡村在各级政府支持下大力开展美好乡村建设,实施“四改四化”的制度,包括改厕、改水、改厨、改圈和道路硬化、村庄绿化、环境美化、路灯亮化,对村容环境的基本整治成效显著,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乡村的村容村貌,可惜常态化、长效化管护却难以实现,更为重要的是一些村庄经济产业仍缺乏动力,想要长久维持,全靠政府补贴不现实,需要增强造血功能和内生动力。在资源禀赋和休闲需求的驱动下,乡村旅游蓬勃发展,通过主客交往、供需关系和示范效应的作用机制,可以有效带动乡村的发展。村民在游客到来后,逐渐参与到旅游相关的经营活动中,尤其是民宿吸引了当地农民直接或间接参与住宿接待、旅游服务、农产品零售等行业,职业结构渐渐向非农化转变,生产生活方式越来越趋同于城市,思想观念也随之发生变化,增加了农民的就业机会,有效促进了富余劳动力向非农领域转移,让农民收入呈现多元结构,生活质量大幅提高,乡村旅游培养了乡村“造血”机能,走上“绿色”的新型城镇化道路。

随着各类资本的注入,徽州乡村旅游整体向前大步迈进,民宿经济带动了乡村旅游逐渐转型提升,农村一、二、三产不断融合,活跃了乡村经济,提升了游客体验,对振兴乡村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但目前乡村的发展仍存在不均衡的现象,旅游资源丰富的村发展较好,如西递、宏村、呈坎等,其他旅游资源一般的村仍较为萧条,离总书记提出的“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目标差距较大,从物质更新到功能复兴的全方位转型还需要很长的路要走。例如御前侍卫艺术精品酒店所在的屏山村依靠学生艺术写生,目前已形成一定规模的产业链;
塔川村以秋景而闻名遐迩,但其余季节人烟稀少,仅有的几家民宿脱离了当地的居民及其生活,只是小众的享乐之地,并未实现农民充分就业。不远处的关麓村号称“中国古代私塾文化博物馆”,虽然拥有极具特色的汪氏“八大家”住宅群和“米塑”“砖雕”和“海底木”三绝,唯一的民宿“关麓小筑”却门可罗雀。

在快速发展的同时,民宿还存在档次、服务品质、人均消费参差不齐的现象,最重要的是很多经营户缺乏自己独特的经营理念,民宿开发同质化现象严重。原因在于经营者和决策者只顾眼前利益,缺乏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等制度保障,在设计中重模仿轻创意,忽视消费群体的差异性。另外,虽然外来精英或工商资本为乡村旅游的发展带来了雄厚的资金支持,但容易造成在有限的民宿资源中一家独大,独享垄断当地的旅游经营利益,农村公共资源的主体受到制约和挤压,造成公平性的丧失,容易引发本地居民的排外心理,对乡村经济造成了一定的冲击。乡村建设中的另一大矛盾来自民宿发展过快与公共服务配套设施不足,诸如停车难等相似的民宿周边交通设施建设问题,再加上民宿的经营者素质参差不齐,服务乡村意识低下等,种种问题均有碍于民宿正常经营和规模化发展。

因此,如何转变农业生产发展方式,多渠道发展,塑造更完整、更稳定、更丰厚的产业结构,拓宽增收渠道,从根本上提高农民的生活质量;
如何在注重乡村价值的现代传承与保护中,守护徽州文化价值的灵魂,挖掘乡村价值的时代内涵,并加以创造性应用,让徽州文化得以充分释放,都成为徽州地区乡村发展的难题。

乡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是乡村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范畴,也是改变当前较为常见的乡村衰退现象,逐渐恢复乡村活力的重要基础[3]。而民宿经济作为乡村经济中最具有代表性的类型,在带动乡村可持续发展的过程中,还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5.1 乡村振兴,规划先行

近年来,乡村的规划设计工作如火如荼,市场巨大,但设计乱象丛生,导致乡村建设不尽如人意。以乡村民宿为代表的乡村建设,在发展中存在着缺少前瞻性、整体性的规划设计、乡村空间碎片化,地景风貌丧失,缺乏乡土文化内涵等问题,加上房屋和土地容易出现产权问题,发展举步维艰,后劲不足。

《城乡规划法》第十八条明确提出城乡规划、村庄规划应当从农村实际出发,尊重村民意愿,体现地方和农村特色。虽然在现代化的大潮下传统村落也要实现现代化,但应该避免民宿为代表的乡土建筑建设的城市化倾向。对传统建筑的保护与利用,其策略、途径以及设计与建造,应该用有机更新的方式,鼓励传统要素和现代功能的有机结合,在发展之中保护,把遗产活化作为徽州村庄保护和发展的关键策略。防止民宿的建设让渐进的村庄建设直接突变,失去了对村庄肌理和风貌的控制,造成村庄内部系统混乱,增加矛盾,因此应该保证村庄发展的渐进性和可持续性。在徽州的乡村规划中应把传统村落作为整个生产空间保留下来,传承是活化的根本,是处理好保护与发展的关键。

5.2 多元化业态,丰富乡村造血功能

不同类型的乡村在规模、产业类型、空间形态、形象特色等方面表现出不同特点,因此乡村发展的动力机制不尽相同。虽然乡村民宿给乡村带来了变化,村民的职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都已经发生了转变,思想观念也逐步现代化,避免了耕地浪费、乡村“空心化”等问题,但由于区位、经济等因素,乡村缺乏发展工业的基础和条件,也没有政策上的引导和支持,除了这些相对丰富的旅游资源外,没有引导城镇化实现的原生动力,新型城镇化道路还需要持久的动力。因此在民宿的建设中应优选投资主体,并要跳脱出单一的消费方式,打造文化体验、乡村风光和休闲度假功能于一体的新业态,带动了“旅+农”“旅+林”“旅+渔”等特色旅游,促进产业多元化发展,走农村新型工业化、社区化道路,转变村民就业方式,加强政府监管,促进劳动力迁移,从而带动徽州乡村转型。

对于民宿产业本身,应该营造健康的新环境,吸引更多优质资本投资,但要谨慎对待外来资本对原有市场竞争格局的冲击,保证农村公共资源主体的有效参与。因此,应注意鼓励投资模式创新,如由本土资本为主转向本土资本与外来资本共同投资,转变单一农户自主投资的方式,推动乡村集体经济、农业龙头企业、工商企业、个体经营户和众筹资金共同经营投资的多元格局,促进外来文化和本土文化不断交融,催生新的民宿经营模式,使民宿经济业态更丰富、结构更优化,以此来推动乡村旅游更好地为民、惠民,为乡村经济保持持续发展提供动力。

5.3 保留乡村民宿的乡村性

乡村旅游作为徽州乡村的重要产业之一,其发展动力主要来自区位优势、资源禀赋、政府推动、居民参与、文化异质及旅游消费刺激等方面,游客来到乡村,旅游动机多为休闲度假、释放工作压力、获得新奇体验等,除了观赏旅游景观外,游客更想融入到恬静和舒适的环境中去,针对愉悦身心和交往动机的消费需求,乡村性成为乡村旅游的核心,过于城市化的住宿、餐饮、游玩项目等旅游设施严重水土不服,部分地区在一些民宿发展后乡村性逐渐消失,主要表现在其标准管理、规模经营以及经营者的“飞地化”[4]。因此,在民宿的建设中,除了要注意保护整体风貌和加强基础设施建设,还应重视文化植入、民风传承,如农耕文化、民俗节庆及乡村传统工艺的体验,促进农村整体人居环境改善和文化韵味的升级。

5.4 实现差异化发展

从乡村旅游、乡村观光到乡村度假,徽州村落作为度假吸引物,要突出当地的生态特色、文化特色、民俗特色,实现差异化,保持个性化,避免民宿开发同质化,是传统村落可供旅游消费体验的价值所在。

5.5 改善民宿发展过快与公共服务配套设施不足的矛盾

提升完善公共设施服务配套是民宿提质转型的重要环节,加强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美化村容村貌,保证乡村旅游的道路交通通畅,增加停车设施,加强供水、供电、污水处理等市政基础设施、消防安全设施和服务设施建设,提高旅游配套服务水平。此外,还需要加强重点村的商贸物流体系建设,提升网络通信水平。

5.6 加快积累乡村旅游人力资本

乡贤在徽州古已有之,大多数古徽州的乡贤都是为了躲避中原的战火和灾难外迁至此的大量士族后裔,浓郁的乡贤文化、乡土气息、乡愁情结一直以来都是徽州重要的意识形态,乡贤们身体力行经久的传统。目前,徽州乡村在一些本地“乡贤”或者新“乡贤”的带动下,在传承中不断创新,活化徽州古老的文化,但这种力量还过于微薄,应该尽快建立民宿设计专家库,提供专业的指导服务;
动员和培训有理念、技能或资金的人士回流乡村,修复、植入和培育多元化的社会组织;
鼓励艺术和科技专业毕业生、青年志愿者驻村帮扶,培养乡村旅游与民宿专业人才。这样才能让更多热爱徽州、热爱乡村、热爱文化的创意人才坚守,从人口和社会层面推动乡村地区可持续发展。

目前中国的城乡关系已发生深刻的改变,这需要对乡村的价值有重新的认识,乡村的重要性除了体现在干净的水、食物和气候外,还应该作为旅游服务、生态景观服务的消费场所,让生态、景观、食宿等乡村资源产生新的利用价值,诸如乡村精神、审美启智、休闲服务等,这将成为未来乡村管理和设计的核心目标,乡村经济才能有可持续发展的新活力。此外,应促进乡村文化、生态与经济的和谐发展,实现对传统古村落、古建筑的“活态”保护,实现文化传承以及满足个性化、体验化的旅游市场需求。望能扎根热土成为新“徽州人”,与绿水青山同伴同行、与徽州文化相守相望、与时代变迁共进共融。

猜你喜欢 徽州民宿旅游 无梦到徽州作文与考试·高中版(2022年21期)2022-07-04孪生院子民宿现代装饰(2022年2期)2022-05-23徽州人摄影世界(2021年6期)2021-06-18黄健美 艺商结合催生“网红”民宿海峡姐妹(2020年7期)2020-08-13Chinese Perch:Dream Beauty Portrayedin Art, Poetry文化交流(2019年1期)2019-01-11你是民宿达人吗瞭望东方周刊(2017年23期)2017-06-28旅游今古传奇·故事版(2016年24期)2017-02-07走徽州中华手工(2015年2期)2015-03-11出国旅游的42个表达海外英语(2013年8期)2013-11-22户外旅游十件贴身带人生与伴侣·共同关注(2009年18期)2009-08-31推荐访问:徽州 乡村 可持续发展
上一篇: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发作风险的关系
下一篇:虎红平板凝集试验与试管凝集试验在布鲁菌病抗体检测中的应用对比

Copyright @ 2013 - 2018 优秀啊教育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优秀啊教育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