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防控常态下北京市3~6岁幼儿居家身体活动和体质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

来源:优秀文章 发布时间:2022-12-10 点击:

胡鑫,宾晓亮,姜桂萍

(1.南京体育学院运动训练学院,江苏 南京 210033;
2.北京大学医学部幼儿园,北京 100191;
3.北京师范大学体育与运动学院,北京 10084)

2020年初,一场由新型冠状病毒引发的严重疫情在全国各地蔓延。时至今日,尽管疫情在中国得到了有效防控,但各地猝不及防的疫情让形势再次紧张,国内疫情防控进入常态化阶段。受疫情影响,儿童的身体活动更少,视屏时间更长,睡眠更不规律,饮食更不健康,从而导致超重肥胖、近视、心理压力增加等健康问题频频出现[1-2]。学前儿童尚处于相对不成熟状态,抵御病毒侵袭能力较弱,是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易感人群[3],在这样的特殊环境下,保障学前儿童体质健康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本研究从定性定量的角度分析疫情防控常态下北京市幼儿居家的身体活动和体质现状,为家长和一线教师进行幼儿身体活动提供科学理论依据和现实指导建议。

1.1 研究对象

问卷调查对象:为了解疫情防控常态下北京市3~6岁幼儿身体活动和体质现状,采用整体分层抽样的方式,在北京市的首都功能核心区、城市功能拓展区、城市发展新区和生态涵养发展区4类区域,每个区域各抽取3所公立幼儿园。由幼儿园向家长说明问卷调查的目的并得到同意后,发放问卷星并由幼儿监护人填写。问卷共计收回1 792份,有效1 730份,回收有效率为97%,且上述4个区域回收有效问卷比:7.8:42.7:39.1:10.4,基本符合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关于北京市1~9岁儿童4类区域的数量比[4]。其中3~6岁人数依次为192、510、648、380。体质监测对象:对北京市某一公立幼儿园入园的70名大班幼儿进行体质监测。实验已通过北京师范大学伦理委员会的审批(202110210061)。

1.2 研究方法

文 献 资 料 法:查 阅 美 国(2011)[5]、澳 大 利 亚(2017)[6]、WHO(2019)[7]以及中国[8]等陆续颁布的《早期儿童身体活动指南》相关文献,对儿童身体活动所涉及的维度进行系统梳理,为编制问卷内容和分析调查结果提供理论依据。

问卷调查法:学前教育质量评估和体质健康促进方面澳大利亚的研究成果在国际上影响力很高[9-10]。学前儿童身体活动问卷是为衡量澳大利亚家庭环境下幼儿身体活动开展状况而开发的,旨在测量幼儿在家庭环境中的身体活动行为和久坐行为。DWYER等[11]验证了该问卷具有很好的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研究在参考国内外早期儿童身体活动指南的基础上对问卷进行适当改良,自编了《学前儿童居家身体活动现状调查问卷》,该问卷包括学前儿童基本人口学信息、身体活动状况两个维度,其中视屏时间是《早期儿童身体活动指南》和身体活动问卷的行为研究范畴,因此将其纳入。

体质测试法:对《国民体质监测(幼儿部分)》的10m折返跑、坐位体前屈、立定跳远、网球掷远、平衡木和双脚连续跳6个指标进行测试[12]。

1.3 测试原理

BMI指数=体重(kg)/身高2(m2),根据丁宗一等[13]研究0~7岁幼儿的BMI/Kaup指数分布,将BMI指数=18作为幼儿肥胖的切点值。将问卷调查得出的身体形态学结果,以及入园的70名大班幼儿体质监测结果与北京市幼儿体测数据对比,分析疫情防控常态下北京市3~6岁幼儿的体质现状。

1.4 质量控制

(1)问卷质量控制:为了减少文字描述带来的理解差异,问卷部分内容采用图文并茂的形式,同时聘请4位教授验证问卷内容效度和结构效度。问卷回收后,将答题时间≤3min剔除。(2)体质测试质量控制:为了减小误差,测试统一采用统一顺序,先练习1次,正式测试2次,再取最优成绩。

1.5 统计学方法

运用SPSS 24.0对测试数据进行分析,与北京市教委最后公布的《2014年北京市3~6岁幼儿体质监测结果公报》[14]比较时采用单样本t检验分析,BMI指数差异性采用性别×年龄双因素方差分析,率的比较采用x2检验,显著性水平为P=0.05。

2.1 疫情防控常态下北京市3~6岁幼儿身体形态的现状调查

2.1.1 身体形态学指标状况

通过比较(见表1),可知身高在各年龄组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
体重方面3岁男童表现出显著性差异(P<0.05),3岁女童、4岁男童和5岁男、女童均表现出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其他年龄组虽没有表现出统计学意义,但从描述性统计结果可知,也有增加趋势。说明较之公报中的数据,疫情防控常态下北京市3~6岁幼儿身高变化不显著,体重均有明显增加。

表1 北京市3~6岁幼儿身体形态学状况对比Table 1 Comparison of body morphology of aged 3~6 in Beijing

2.1.2 BMI指数分布和肥胖检出率

通过计算得出BMI指数(见表2),可知疫情防控常态下北京市3~6岁BMI指数男童最小值是11.4,最大值是33.9;
女童最小值是10.6,最大值是32.3。通过双因素方差分析BMI指数的差异性,可知性别差异显著(F=6.45,P<0.05),男童BMI值>女童[(16.9±3.6)vs|(16.2±3.1)]。年龄组差异(F=1.73)和年龄×性别的交互效应(F=1.51)均不显著(P>0.05)。

表2 北京市3~6岁幼儿BMI相关指数分布状况(kg/m2)Table 2 BMI-related index distribution of aged 3~6 in Beijing(kg/m2)

为探讨肥胖检出率与年龄、性别的关系,以BMI指数=18作为幼儿是否肥胖的切点[13],分为BMI<18和BMI≥18两组(见表3),可知3~6岁肥胖检出率依次是:16.8%、17.9%、22.8%、17.9%,男、女童肥胖检出率依次是21.9%、18.0%。经卡方检验,年龄组之间肥胖检出率没有统计学意义(x2=2.43,P>0.05),性别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x2=5.75,P<0.05)。

表3 北京市3~6岁幼儿肥胖检出率(%)Table 3 Obesity detection rate of aged 3~6 in Beijing(%)

2.2 疫情防控常态下北京市3~6岁幼儿居家身体活动和身体素质的现状

2.2.1 居家身体活动形式的现状

疫情防控常态下,北京市3~6岁幼儿居家身体活动类型方面,日常步行的为82.8%,跑跳的为60.3%,家务活动的为54.8%,骑各类车的为47.3%,玩耍游戏的为44.1%,爬山的为31.2%,球类运动的为30.4%,舞蹈运动的为27.2%,参加有组织训练的为4.3%,其他的为16.8%。活动组织形式方面,94.4%为亲子活动,23.6%为独自活动,17.7%为同伴活动。说明疫情防控常态下,北京市3-6岁幼儿居家身体活动形式大都是自由安排,总体82.6%为自由非结构化活动,6.4%为结构化活动,混合式的为11.0%。

2.2.2 居家身体活动量的现状

对平均每日身体活动时间、户外活动时间和视屏时间、活动频率和平均活动强度分别进行等级赋值,再根据描述统计频率,可知3~6岁的幼儿每日活动时间在3小时以上的为69.3%,平均每日户外活动时间在2小时以上的为57.2%,平均每日视屏时间1小时以内的为68.2%,基本每天都活动的为87.8%,平均活动强度在比较吃力以上等级的为10.8%。通过卡方检验,发现各年龄组之间、性别之间在身体活动时间、户外活动时间、活动频率和活动强度方面均不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年龄组之间在视屏时间方面不存在显著性差异(x2=2.35,P>0.05),但性别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x2=4.82,P<0.05)。

2.2.3 身体素质的现状

通过比较(见表4),疫情防控常态下北京市5~6岁幼儿在10m折返跑、立定跳远、平衡木和双脚连续跳均存在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上手掷远和坐位体前屈差异性不显著(P>0.05),但表现出测试成绩的下降趋势,因此疫情防控常态下,5~6岁幼儿在下肢力量、灵敏、平衡和协调素质方面均表现出明显下降。

表4 北京市3~6岁幼儿身体素质状况分析Table 4 Comparison of physical fitness of aged 3~6 in Beijing

本研究旨在疫情防控常态化下北京市3~6岁幼儿居家身体活动现状和体质状况,结合《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流行期间0~6岁居家儿童运动指导建议》[15]提出有针对性意见。

调查发现,与此前相比,疫情防控常态下北京市3~6岁幼儿的身高没有差异性,体重均显著性增加。BMI指数男童显著大于女童(P<0.05),男女童肥胖检出率(21.9%、18.0%)远高于北京市疫情前男女童肥胖率(11.8%、10.8%)[14],且性别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说明疫情防控常态下北京市3~5岁幼儿体重在增加,男女肥胖率均在上升,且男童的肥胖率高于女童,这与疫情期间广州市幼儿肥胖率的性别差异一致[16]。分析发现,肥胖的产生受多种因素的影响,不仅与遗传有关,而且与社会环境密切相关研究。儿童不上学期间,身体活动时间降低,视屏时间更长,其中男童每天的视屏时间高于女童[15,17],而过长的视屏时间易导致体重增加,尤其是疫情发生以来,久居家中的幼儿活动空间较小,身体活动量下降,更易产生以上结果。

疫情防控常态下3~6幼儿身体活动类型多样,较之体育活动,主要以日常活动和休闲活动为主;
较之同伴活动,主要以亲子活动为主;
较之有组织的结构化训练,活动目的主要以游戏、娱乐性项目等非结构化活动为主。美国[5]、WHO[7]和中国[8]《学前儿童运动指南》建议:学前儿童每天身体活动时间至少3小时,户外运动时间至少2小时,视屏时间每日控制在1小时以内,中等以上活动强度至少1小时。疫情防控常态下幼儿基本可保障每天都有身体活动,但活动时间和户外活动时间满足《指南》要求的为69.3%、57.2%,视屏时间在1小时以内的31.8%,且男童视屏时间大于女童(P<0.05),身体活动强度水平达到中等以上的为10.8%。其原因是疫情常态下人们活动场所受到限制,使得活动形式随之受限,同时中国父母对活动强度的认识有待改善[18]。国家体育总局体育科学研究所主任郭建军称,家长经常会担心运动会让孩子累着,但学前儿童每天进行一定时间中等强度身体活动对其运动能力以及骨骼发育都有积极影响[19]。身体素质方面,较之此前,大班幼儿平衡性和柔韧性没有显著性变化(P>0.05),但灵敏性、上下肢力量和协调性均下降显著(P<0.05)。其原因可能是灵敏性、上下肢力量和协调性有关的跑跳练习、拍球等对运动空间场所要求较高、平衡性和柔韧性练习受之影响较小所致。

幼儿早期的超重肥胖会影响幼儿体格发育,增加其成年后患慢病的风险率[20]。身体活动是儿童最佳成长和发展的先决条件,对预防肥胖和慢性病很重要[11]。研究发现,低久坐行为和高运动量是促进幼儿早期健康的最佳组合[21]。疫情防控常态化背景下,家庭成为身体活动的重要场所,父母作为幼儿身体活动的支持者和引领者,首先,可通过家长共同参与、增加亲子活动频率的方式改善幼儿生活习惯,降低视屏时间,也可充分利用家庭环境,因地制宜、创造性地为幼儿提供居家活动环境;
其次,通过增加幼儿活动练习次数、提高练习难度的形式,循序渐进提高中高强度活动时间,并通过幼儿体育活动强度表自评[22]。在活动形式上,非结构化活动具有娱乐性特点,有助于激发幼儿参与的兴趣;
结构化活动具有教学目的,有助于幼儿学习各种动作技能[17]。动作技能是日后参与各种身体活动的先决条件,也是世界上不同国家规定幼儿早期需学习的内容[5,8]。因此,结构化活动是幼儿身体活动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具体可通过家、园合作共育的形式,幼儿园推出线上系列结构化活动对家长的做法给予辅助。

猜你喜欢 显著性常态问卷 一种结合多尺度特征融合与像素损失加权的显著性目标检测方法黑龙江大学自然科学学报(2022年1期)2022-03-29视频序列中视觉显著性图像区域自动提取仿真计算机仿真(2021年7期)2021-11-17做到监督常在 形成监督常态当代陕西(2019年12期)2019-07-12智珠二则领导文萃(2019年8期)2019-04-19欧盟法院判决明确欧盟商标通过使用获得显著性的地域认定标准中国知识产权(2018年12期)2018-12-29“5+2”“白+黑”是否应鼓励?党员生活(2017年8期)2017-09-25商标显著性的司法判断(一)中国知识产权(2017年5期)2017-05-25问卷大调查创新作文·初中版(2015年1期)2015-03-11新常态报道要认识四种关系避免两个极端声屏世界(2015年5期)2015-02-28问卷你做主创新作文·初中版(2014年5期)2014-07-18推荐访问:北京市 常态 疫情
上一篇:基于赛教融合高职高等数学教学改革研究*
下一篇:联合国少数民族教育政策的发展历程、特征与启示

Copyright @ 2013 - 2018 优秀啊教育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优秀啊教育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