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学报编辑学术素养能力提升策略研究

来源:优秀文章 发布时间:2022-12-08 点击:

刘炜

(《广西大学学报》编辑部,广西 南宁 530004)

对于学术期刊的发展来说,编辑的素质能力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编辑水平的高低,决定了期刊质量的优劣。高校学报是典型的学术刊物,学术型期刊就必须要有学术型编辑来支撑[1]。“优秀期刊都提倡‘学者型编辑’的培养,把学术素养看作是科技期刊编辑的一项重要素质。”[2]然而,当前高校学报编辑的现状却与国家对学术期刊编辑素养能力的要求呈现出悖反的状态,一方面高校学报编辑普遍地被“边缘化”,“编辑人员地位边缘化,相较于科研、教学人员,待遇低、晋升难,属于‘边缘群体’;
学术期刊界面临全面的人才短缺,既缺乏高层次领军人才,也缺乏专家型、复合型人才以及新媒体人才”[3]。另一方面新时代高质量的学术发展,对高校学报编辑素养的要求不断提升,“学术期刊编辑不仅要具备过硬的政治素质,良好的职业道德,扎实的编辑业务知识,还要具备较高的学术背景和专业知识”[4]。高校学报编辑的学术能力、学术品位是决定高校学报学术水平的轴心。高校学报编辑的边缘性地位亟待解决,编辑的学术素养能力急需重视。

2019年,中国科协等四部门联合印发了《关于深化改革培育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的意见》,提出了我国培育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的建设目标:未来五年“跻身世界一流阵营的科技期刊数量明显增加,科技期刊的学术组织力、人才凝聚力、创新引领力、国际影响力明显提高”[5]。中国科协对我国科技期刊提出了高标准的学术性要求,要求学术期刊充分利用学术评价、学术传播的平台,充分发挥其学术组织的功能,凝聚学术人才,发掘学术新人,推动学术创新,提高我国科技期刊的学术影响力。新时代,高校学报如何担负起引领国家学术水平的使命?本文立足于《广西大学学报》编辑的素养能力分析,探索培育学术型编辑的基本路径与策略。

学术型编辑的学术能力素养构成,需从学术成果在高校学报的产出过程、环节来看,高校学报编辑的学术能力素养体现于期刊编辑的全过程、各环节。整体来看,高校学报编辑的学术能力素养主要体现在学术追求、学术眼光、学术规范和学术研究能力四个方面。

(一)学术追求:学术把关的“魂”

“学术刊物作为学术成果发表与传播的集散地,是学术论文刊布的主要平台,也是考核学术成果品质的最后‘把关人’”[6]。什么样的作品能在高校学报上发表、传播,编辑的学术追求起着关键性的作用。

编辑的学术追求是把控期刊学术水准的“魂”。作为学术期刊的编辑人员,主要职责和责任就是提高期刊质量,编辑人员是期刊编辑活动全过程的直接责任人,对保证和维护期刊质量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7]。高校学报编辑的学术追求,体现在对“学术成果”的“工匠精神”。为追求成果的学术先进性、创新性、科学性而不断打磨完善作品,不断挑选学术精品、不断发掘具有创新价值的学术论文。科学研究只有具备了“三新”——新思想、新方法、新结果(至少满足一新)才算是科研取得了一定的成果,才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学术追求时刻提醒高校学报编辑自觉做好“把关人”“守门员”,只有具有一定学术创新,能产生学术影响力的成果才能被刊发、传播。

同时,高校学报承担着反映高校学术研究水平、培育学者成长、促进学科建设和专业发展的使命,是学术界了解高校学术能力、水平的主要窗口,也是提升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平台。编辑既要承担起“学术把关人”的义务,也应承担起高校“学术规范和学风建设”的重大责任,坚决杜绝学术失范、学术腐败,严防数据作假、注释作伪,避免刊发低水平重复论文。

“学术追求”是高校期刊编辑谨慎使用手中“学术权力”、降低期刊“学术风险”、担负期刊“学术使命”的紧箍咒,是每一位学术期刊编辑应有的最基本的职业精神。

(二)学术眼光:学术发现的“根”

“高品质的学术期刊就是要引领创新,展示高水平研究成果,支持优秀学术人才成长,促进中外学术交流。”[8]高校学报能否引领创新,展示高水平研究成果,关键取决于编辑是否具有学术眼光。高校学报编辑的学术眼光,主要包括以下3个方面:

其一,编辑具有“慧眼识珠”的能力。高校学报编辑要熟悉期刊栏目所覆盖专业的学术动态、学术前沿,关注的学术热点、难点、焦点问题,在众多的来稿中能筛选出具有真正学术价值的稿件,讨论真问题的稿件,能推动学术争鸣、学术进展的稿件,与已有成果能相互补充的稿件,具有学术新秀潜力的稿件,等等。其二,编辑善于“知人善用”。能否客观地评价一篇稿件的学术价值,挑选出合适的外审专家是保证期刊稿件质量的关键。高校学报编辑要对评审专家库中各个专家的研究领域、研究特长熟稔于心,能迅速地挑选出与送审稿件的研究方向、研究专长高度匹配的评审专家。高校学报编辑要了解学术动态,与专业领域的学术权威、学术前沿、学术新进展的专家保持密切的联系,并及时将他们纳入评审专家库,定期更新、补充专家库的专家。

其三,编辑还需“善解人意”。高校学报编辑要准确地理解评审专家的评审意见;
能综合考量、全面权衡多位评审专家意见,尤其是相左、相差较大的评审意见;
能迅速判断评审专家意见是否切中论文要害。同时,高校学报编辑的学术眼光还体现在如何将评审专家的评审意见有效、真实、准确地传达给作者,以便作者进一步修改完善学术研究成果,产生出具有创新价值和学术影响力的学术论文。

编辑的学术眼光是保障学术期刊学术品质和学术影响力的根本要素,是不断吸引读者关注、评审专家青睐的关键因素。

(三)学术规范:学术素养能力的“基”

学术研究与一般的创作不一样,有其自身的规范。“学术规范是人们在长期的学术实践活动中所逐步形成的被学术界公认的一些行为规则。……集中表现为道德规范、法律规范、技术规范三个基本组成部分。”[9]严格落实学术规范,是学术期刊质量把关的“基础”。高校学报编辑应遵循的学术规范既包括严格遵守学术成果质量评价的评审规范——“三审三校”,也包括严格落实学术成果要件的规范。

从期刊出版环节来看,“三审三校”制度是目前各学术期刊必须遵循的基本学术质量把关机制。责任编辑初审选稿、外审专家二审学术评价、主编三审综合评价,只有顺利通过“三审”的稿件才可能刊发出版。通过“三审”层层把控稿件的学术质量,“三审”相互权衡、相互参照,避免学术腐败,降低学术风险,共担维护期刊学术质量的使命。“三校”即通过三次及以上的校对,不断修改完善稿件,避免出现纰漏,严格把控文字规范、论证科学、意识形态观念正确等环节。

此外,学术研究是通过有效有序的学术对话、学术积累而达致的学术创新,文献综述、参考文献、注释等是学术规范的基本要件。为规范学术风气,1999年《历史研究》等7家史学研究学术期刊共同发表《关于遵守学术规范的联合声明》,其中明确表达:“学术研究必须尊重前人研究成果:凡专题研究论文,应就主要的研究内容,概略说明或介绍前人研究的主要成果或研究状况;
此种说明或介绍,可以列入正文,亦可采用注释的形式;
完全没有此种说明或介绍的来稿,各刊编辑部将不予受理。”[6]可见,学术史回顾是学术研究不可或缺的环节,它既可以避免作者闭门造车,进行低水平重复,也可使编辑辨别作者的学术创新,判断作者的学术继承。

参考文献能反映论文的起点、深度和广度,从侧面反映论文的学术水平和学术视野。“参考文献是科研工作的基础和起点,也是评价科研成果的一个参照系”[10]。规范的学术论文,参考文献必须做到“实引”和“合理引用”,严防“注释的形式化”,即“在次要地方注释很认真,而在重要、关键地方不做注释,对注释有意遗漏”。[11]“注释的形式化”是典型的不尊重他人学术成果,在一定程度上形同抄袭剽窃。当然,引用参考文献,需要注重文献的时效性、相关性、权威性、经典性等特征。如此才能保障学术研究的深度、广度和前沿性。

此外,学术规范也包括概念准确规范、图文形式规范、计量单位、公式、标点符号等书写符号规范,外文翻译准确规范等形式要件的规范。

只有在内容和形式上均严格落实学术规范,才能保障学术期刊的学术性品味。学术规范是学术型编辑学术能力素养的基础。

(四)学术研究:学术能力提升的“质”

高校学报编辑的工作不只是编排论文、校验对错,当然也不仅仅是以学术眼光发现有价值的稿件,以学术规范指正、建议作者的纰漏,更是要以成熟的学术研究能力与作者进行学术对话。

高校学报编辑要有学术的“火眼金睛”,能以丰富的研究经验判断来稿中的实验成果、数据、结论是否准确、客观、真实,从而避免刊发学术不端的论文;
能对稿件的创新性、研究方法、理论水平给出准确的判断,这样才能避免埋没学术新秀,且不断发掘高水平的作者。同时,高校学报编辑还需有一定的学术见地,能对来稿中的不妥之处提出中肯的、具体的修改建议。可以说,每一篇优秀的学术研究成果的面世,都离不开高水平的编辑的指导和建议。甚至有的时候,正是编辑的一个建议,点拨了作者久思不得其解的疑惑,激发了作者新的创新点。高校学报的学术影响力、刊发成果的学术水平,与编辑的学术水平、学术能力有着本质的联系。可以说,编辑的学术能力是高校学报学术影响力高低的关键性因素。

高校学报编辑只有具备学术追求、学术眼光、学术规范、学术研究能力等基本素质能力,才能保障学术性期刊持续刊发高水平的学术成果,才能推动高校学术期刊为高校学科发展、人才培养作出应有的贡献。

高校学报编辑的学术素养能力高低与学校对学报编辑的选拔、考核机制密切相关。据笔者对同行的调研、观察,高校学报的机构设置、编辑队伍在高校普遍被置于边缘位置,编辑的学术素养能力也普遍被高校所领导忽视。

(一)高校学报编辑队伍结构:学术型人才缺乏

高校学报编辑部虽然在学校机构设置中通常设置为科研单位,但在实际工作中,编辑的配备却并未重视。

首先,编辑人员配备严重不足。据调研,当前高校学报,一个刊物,不论是双月刊还是单月刊,平均配备的编辑多为3~4名。如某大学主办的综合性自然科学类期刊(双月刊),每年大约刊发180篇文章,共1800-1900页码。如此大量的工作,仅配备了3名编辑。3名编辑中还有1位是即将退休的老编辑,若要新进编辑,也需等待老编辑退休后才会提上日程。另一专业性期刊存在同样的问题,该专业性期刊为月刊,每年大约发600篇文章,6000个页码左右,只配备了4名编辑。另收稿、送审、校对、出版、发行、联系作者、寄送审稿专家、费用发放等一应工作基本上全由编辑完成。编辑人力严重不足,应付正常的编辑出版工作尚且困难,要求编辑时常参与学术会议、开展学术研究、关注学术前沿几乎不太可能。

其次,编辑来源芜杂,大部分缺少规范的学术训练。在“双一流”高校建设过程,大量引进高水平人才,学报则成了安排引进人才配偶的常去之处。或者在学校“优胜劣汰”的考核机制下,学报也成了那些无法完成考核指标的“转岗”人员的去处。在对同行调查中,学报编辑部中具有博士学位学历的编辑很少,具有博士学位的副教授、教授职称的编辑则更少。在从事编辑工作的同时,依然还从事教学科研一线工作的更是凤毛麟角。据统计,“青年编辑中只有1/3的人在从事编辑工作的同时还从事教学或科研工作”[12]。由于来源芜杂,绝大部分编辑没有经历过严格的学术训练,也没有独立或参与学术研究的经验。学术研究能力偏低,学术对话能力不足,是当前学报编辑队伍普遍存在的“软肋”。

(二)学报编辑考评:重职业技能,轻学术素养

对学报编辑素养能力的考评,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职称晋升,二是年终工作考核。这两个考核对学报编辑能力提升起着重要的导向作用。

职称评聘条件对高校学报编辑专业发展具有很强的导向作用,评聘时既要考虑编辑的出版通识性,也要考虑学科领域研究的学术性。因此,应将学科专业研究成果纳入编辑对应的副编审、编审职称评聘条件,或设置学术性专业成果视同编辑出版类成果的条件且使其占一定比重[13]。只有在职称晋升的资格条件中,重视编辑学科专业研究能力,才能从方向上引导编辑重视专业、学科的学术研究,从根本上培育编辑的学术研究能力。但据笔者了解,当前具有专业副教授职称的编辑要想评编审职称,要先转换为“副编审”职称,然后才能参与编审职称的晋升。副编审、编审职称考核的主要业绩成果指标仅仅是与编辑或出版等专业或工作密切相关的学术成果,而对非编辑出版专业的学术研究成果则只字未提。在职称晋升考核上,主要重视作为编辑职业的职业技能及成果总结,完全忽视学报编辑的专业学术研究能力。这几乎消解了新时代国家对编辑学术能力素养的要求。

此外,高校学报编辑部对编辑的年终考核,也主要是考核思想政治素养、考核一年的编辑工作量是否达标,而对编辑当年是否策划出优秀的栏目、选题,是否推送出有学术影响力的文章,或者编辑自身是否产出高水平的学术研究成果,是否参与学术会议、学术论坛等学术素养能力的训练活动等则毫不在意。这样的年终考核当然也无法激励编辑自觉提升学术能力。

从对编辑的职称晋升、年终考核的逐项指标来看,目前新闻出版局、高校都未真正重视学报编辑的学术能力素养,都还只是把编辑看成是编排文章的“工匠”,完全忽视了学术期刊编辑作为优秀学术成果“助产士”的功能和价值。编辑的学术能力完全被看作“可有可无”“无关紧要”的素养。

高校学报编辑要真正承担起“学术把关人”的义务,重视并提升其学术素养能力是关键。高校学报编辑学术能力提升,一方面要从考评指标改革入手,通过考评这一指挥棒引导编辑能力素养培育的方向;
另一方面可丰富编辑继续教育的内容,将参与学术会议、学术能力训练等内容作为编辑继续教育不可或缺的内容之一。

(一)改革编辑考核指标:编研并重

培育和提升高校学报编辑学术素养能力,首先期刊主管部门和学校主管部门要释放出重视编辑专业学术素养能力的信号,要从考核评价方向上进行引导。

对于编辑职称晋升的业绩成果考核,不仅将与编辑、出版学相关的学术成果归为业绩成果类,编辑的专业、学科科研的学术成果也应计算在业绩成果范围内。特别是对非编辑学、出版学专业出身的编辑,对其所学专业学术研究成果的考核应在职称晋升业绩成果中占有恰当的比例,以此督促学术型编辑不能只重编辑职业而丢掉学术能力。或者相反,只顾个人的学术研究,而忽视编辑工作的反思和总结。高校学报编辑的专业结构逐渐体现出二重性特征,即包括编辑出版通识性专业和研究领域学术性专业,前者强调“博”“通”,后者注重“专”“深”[13]。新时代对编辑提出新的要求,编辑的职称晋升考核这一指挥棒也应体现“编研并重”“编研均衡”的特征。

在日常和年终工作考核中,对于编辑的考核,不应只关注编辑的差错率、工作量、考勤等内容,对于在出色完成编辑工作任务的基础上,仍然在开展学术研究、不断有学术成果产出的编辑,学校或学报编辑部应给予奖励,给予其优秀评价。这样就能在学报编辑部内部形成重视编辑学术素养能力的氛围,激励编辑队伍“编研并重”,在不断提高编辑业务能力的同时,不断提升自身的学术水平。

“编研并重”是新时代对编辑素养能力的重要要求,也是保障高校学报“学术常新”的重要途径,更是提升学报和学校学术影响力的重要路径。

(二)夯实继续教育内容:学术能力培育成为不可或缺的内容

学术能力素养的形成是在日积月累中积淀而成的,日常学习和继续教育培训是提升编辑学术素养能力的重要途径。目前编辑每年都需完成不低于90个学时的继续教育,但这些继续教育的内容主要集中在编辑业务培训和思想政治教育,主要培训和提升编辑的政治把关能力和编辑规范把关能力,基本忽视了编辑的学术把关能力的培养。

当前,编辑的继续教育形式单一,内容固定,流于形式。编辑普遍反映兴趣不大,能真正学到的东西不多。培训主管部门应该拓宽丰富继续教育的形式和内容,除继续要求编辑完成政治把关能力培训和编辑业务能力培训外,也将编辑的学术素养提升活动作为继续教育必不可少的内容,且有定量的课时要求。

当然,编辑参与学术研究活动的继续教育形式可以丰富多样。

其一,每年组织或参与1-2场专业的学术研讨会。组织或参与学术研讨会,对推进高校专业发展建设,提升专业、学科学术影响力大有裨益。在学术研讨会上,既可以了解学术前沿专业学科的发展趋势,又能认识当前学术研究的活跃人士、权威专家。这样的学术活动既拓展了编辑的学术视野,也是编辑邀约优质稿件、发现学术新秀的机会,更是期刊发现、从而增加外审专家库专家的绝好平台。

其二,为保持编辑的学术敏感性,依托高校丰富的学术资源,编辑应经常参与专业的学术研讨会、学术讲座。如此,编辑即便从教学一线退下来,也可以保证与科研活动不脱节。同时编辑的丰富选稿经验,可为研究生的学术选题提供建议,从而实现编辑与学术的“双赢”。

其三,编辑自身保持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充足的学习动力。如每天阅读一篇专业权威期刊的论文,保持与学术研究前沿、学术动态、学术新人不脱节。利用现代多媒体技术,随时关注国内外同行优秀期刊的动态,了解他们的特色栏目和办刊特色;
随时关注各大期刊推送的优质论文,训练自己的学术眼光和学术研究能力,始终保持自己的学术研究兴趣和学术敏感。

编辑们自觉的学术行为和有组织的学术活动都可以纳入他们的继续教育范围之内。

学术期刊的生命力在于其学术性,其可持续发展的动力来源于其学术影响力的持续增长。高校学报学术影响力提升的关键要素是编辑的学术素养能力。一是高校学报编辑要有强烈的学术追求,以提升期刊的学术影响力、推出优质的学术成果为办刊宗旨;
要有敏感的学术眼光,能从大量的稿件中筛选出具有较高学术水平和学术价值的论文,能准确地将送审论文与外审专家进行精准匹配。二是高校学报编辑要以严格的学术规范来规范、完善每一篇刊发的论文,严格遵守学术伦理。编辑需具备一定的学术研究能力,能将专家的评审意见准确、具体地传递给作者,给作者以具体、可操作的修改建议。三是编辑的学术素养能力的培育和提升。学术能力是新时代国家科技发展对编辑提出的必备能力之一,务必高度重视。期刊主管部门和学校主管部门可从考核指标改革这一指挥棒上进行方向引导,也可创新继续教育形式,将编辑的学术活动作为继续教育不可或缺的内容。从外在压力和内在动力双向提升编辑的学术能力素养,保障高校学报的学术创新能力和学术影响力。

猜你喜欢 学术研究学报学术期刊 《中国老年学杂志》再次被评为RCCSE中国权威学术期刊(A+)中国老年学杂志(2022年19期)2022-11-21哈尔滨音乐学院“学术期刊”创刊暨《北方音乐》改版启事中国音乐学(2022年1期)2022-11-16《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征稿简则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2022年8期)2022-08-31《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征稿简则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2022年5期)2022-06-06哈尔滨音乐学院“学术期刊”创刊暨《北方音乐》改版启事天津音乐学院学报(2022年1期)2022-05-23《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征稿简则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2021年4期)2021-11-24《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征稿简则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2021年9期)2021-11-02辽宁兴城觉华岛历史学术研究综述辽宁省博物馆馆刊(2021年0期)2021-07-23学术史是学术研究的第一道门槛——以《红楼梦》新近失范研究为例红楼梦学刊(2019年2期)2019-04-12Analysis on the importance of autonomous learning ability in university English校园英语·中旬(2017年13期)2017-12-19推荐访问:学报 素养 提升
上一篇:化学反应热测定仪的研制及实验影响因素探讨
下一篇:Strain,of,2D,materials,via,substrate,engineering

Copyright @ 2013 - 2018 优秀啊教育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优秀啊教育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