诺奖获得者的摇篮

来源:优秀文章 发布时间:2022-12-07 点击:

叶克飞

这座始建于1472 年的大学,在19 世纪初为了纪念学校创始人H.路德维希大公和后来的马克西米利安一世,改名为Ludovico Maximilianes,后来又将这个拉丁文的名字更改为德文的Ludwig-Maximilian-Muenchen Unitversitaet,即路德维希-马克西米利安-慕尼黑大学。

这所大学曾走出36位诺贝尔奖得主,其中13位为在校期间获得。仅仅是诺贝尔化学奖得主,从慕尼黑大学走出的便有14位,时间跨度从1902年到200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同样有14位,时间跨度从1901年到2005年。此外,还有7位诺贝尔医学奖获得者。总理阿登纳曾在慕尼黑大学的法学院和经济学院学习,这里还诞生了3位总统、1位总理,此外还有1位希腊总理、1位立陶宛总理、1位欧共体主席……

作为一个中国人,更感亲切的是,慕尼黑大学曾经培养出6 位中科院院士,其中包括中国病理学奠基人之一梁伯强,神经科学和生物物理学家郭爱克,分析化学家梁树权,认知科学和实验心理学家陈霖,中国外科之父裘法祖,有机化学家、中国抗生素研究先驱汪猷。中国第一位女数学博士、曾在二战初期拯救过数以千计的犹太人的徐瑞云,被誉为中国“辛德勒”的何凤山也都是该校毕业生。

不过,在这个校园里,你见不到那些诺贝尔奖得主以及政治家们的纪念碑或雕像,即使是阿登纳这位对当代德国影响最大的人物也没有任何痕迹。在一块草地上的一棵大树下,有一座小小的石碑,陈旧斑驳,无论头像还是字迹都有些模糊,全无修葺,这是校园里唯一的纪念碑。

碑上的名字是“KARL GAYER”(卡尔·盖耶尔),孤陋寡闻如我,自然不知道他是谁。后来查资料才知道,他是“近自然林业理论”的创立者,德国林业科学先驱。所谓近自然林业,是现代林业的基本模式,本质特征是自然林系统和人工林系统的生态平衡,这一理论是世界林业科学的基础。

欧洲工业革命一度造成生态危机和木材危机,到了18世纪末,德国森林资源蓄积量降到历史最低点,人们不得不反思固有观念。19世纪初,德国开始以人工造林的方法来恢复失去的森林资源,使森林面积不断增加,但树种单一又导致森林稳定性差、抗灾能力弱。19世纪80年代的风灾和大气污染曾导致德国近2/3 的森林受到损害。因此,德国林学界认识到人类应该依照森林的原貌来保护和建设森林,要正视自然规律。1898年,卡尔·盖耶尔在对残存的天然林进行研究后,提出近自然林业理论。

盖耶尔出生于1822年,高中时成为孤儿,继承遗产后前往慕尼黑理工学院学习建筑和数学。1843 年,由于经济原因,他不得不放弃学业,成为一名护林员。1845年,他成为一名林业精算师,1851年升任区林务官,1855年任巴伐利亚皇家林学院教授。1878年,他获得慕尼黑大学会计系名誉博士学位,并被任命为负责林业生产教学的全职教授。1889年,盖耶尔开始担任慕尼黑大学校长,1892年退休后仍继续担任枢密院议员并完成了多部林业专著,直到1907年病逝于巴伐利亚。这座纪念碑上的文字,便简单记录了他从一名护林员成为林学家、经济学家和作家的过程。

与许多人想象的不同,校长在德国大学里的权力不像中国这般大。所以,慕尼黑大学的老校长的石碑尽管长驻此地,所倚仗的也非权力,而是学术和品德。

那时的慕尼黑大学已经是教授治校的典范。从19世纪初起,慕尼黑大学逐步形成了民主管理的制度。目前,学校议事决策的权力机构是评议大会,其成员由民主选举产生。在每届的与会代表中,教授代表为36人,其他学术人员代表为12人,学生代表为12人,非学术人员代表为6人。校长等校务领导委员会的5 名成员也是评议大会的成员。评议大会的成员每两年选举一次,其中学生代表每年选举一次。

此外还有评议会,其是评议大会休会期间所设的常务机构,其成员包括:教授代表12 人,其他学术人员代表4 人,非学术人员代表2人,各团体都按评议大会代表1/3的名额选出评议会成员。此外,校务领导委员会的5 名成员,也是评议会的成员,参加日常会议。

各种人员在评议大会和评议会中的比例,是根据巴伐利亚州《高等教育法》中规定的比例而设置的,教授多于其他人员的总和,即所谓“教授治校”。此外,让学生参加学校的管理,学生的比例和其他学术人员相同,多于非学术人员。大学的机构设置、课程安排、活动组织都倾听学生的意见——这是“学生本位制”的体现。

校长的职能是领导校务领导委员会的工作,同时统筹、协调全校各个学院的教学科研工作。几百年来,当选的校长一般都是德高望重的教授。学校校长不是纯行政职务,只是“兼职”,任职期间仍不放弃教学和科研,从校长职位上“退休”后,还回到学院或研究所去继续从事他的本行。

小智识

名誉高处

余秋雨

我们原本是寻常之人,周围突然响起了喝彩声,抬头一看居然是针对自己的,不免有点惊慌,那就定定神,点头表示感谢,然后继续低头做自己的事吧。如果觉得要为喝彩声负责,那么今后的劳作也就成了表演。万万不可为延续喝彩而表演,因为哗众取宠从来就没有好结果。

按一般规律,喝彩声刚刚过去,往往又会传来起哄声和叫骂声。面对这种情况,仍然要气定神闲地把持住自己,好在未曾进入过表演状态,你对这种声音也就没有义务去关注。但是,尽管你不予理会,一阵阵声浪仍会使你渐渐孤独。这种孤独不会导致自闭,因为你心中还有终极原则,还有茫茫众生。

一个人,如果能够领悟名誉和寂寞之间的关系,两相淡然,他也就走出了病态,既不会萎缩,也不会嚣张了。

(摘自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4年版《君子之道》)

猜你喜欢 慕尼黑评议学术 强化述职评议 落实主体责任江苏安全生产(2022年9期)2022-11-02基于特征数据的开放式同行评议关键因素的实证分析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22年8期)2022-10-11学术动态产经评论(2021年3期)2021-08-12Chinese Traditional Medicine考试与评价·高一版(2020年3期)2020-11-02人大“评议+询问”:助推漯河转轨发展“快车道”人大建设(2019年3期)2019-07-13啤酒节畅饮21世纪商业评论(2018年10期)2018-10-22喝高了环球时报(2016-09-28)2016-09-28学术出版创新:基于大数据的知识服务现代出版(2014年6期)2014-03-20董进霞 治的是学术 过的是生活中国体育(2004年3期)2004-11-11推荐访问:获得者 摇篮
上一篇:先学会尊重下属才能领导下属
下一篇:“三不”一体化推进背景下高校廉洁文化培育研究

Copyright @ 2013 - 2018 优秀啊教育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优秀啊教育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