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体视域下培养学生阅读思维能力方法谈

来源:优秀文章 发布时间:2022-12-07 点击:

◎严心意

阅读思维能力指的是人们在阅读中对文字信息进行整合、思考的能力。阅读思维以感知为基础,加入理性分析,让人们进入持续深入的心理状态,它涵盖了读者的阅读智力、能力和情感。在初中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积极展开阅读,并培养他们的阅读思维能力。由于不同的文体阅读切入点不同,体现的隐性思考元素也不一样,所以教师要有文体意识,要基于文体的特点设计教学环节,引导学生有针对性地培养思维能力。

(一)整理信息,生成个性理解

记叙文的特点是以人事景物作为主要写作内容,重在展现事件情节,体现人物形象,展现思乡情感,但是很多学生在细读此类作品的时候,容易被其中的某段细节描写所吸引,但是却忘记了结合整篇文章理解,造成了思维不够连贯。所以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习如何整理归纳信息,并在整体理解的基础上,生成个性化感悟。

在阅读《散步》时,有学生的理解过于片面化,认为“后来发生分歧”展现了家庭不和睦,而母亲选择走小路,体现了对孙子的溺爱。这样的理解有失偏颇,笔者让学生整体化阅读作品,先用图表的形式标注出事情的来龙去脉,并着重思考几个问题:“散步对于母亲来说,有什么积极意义”,“从‘前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中能感受到怎样的氛围?”“整个选路的过程,是否具有民主性?”“选路之后的散步是否更加和谐,一家人的关系是否更加密切?”整合了这些信息后,学生再分析此前的片段,解释得更为连贯:“在生活中总是会有分歧,但是一家人没有自私自利的想法,都想着其他人,这样的家庭给人温馨的感觉。”最后笔者又让学生分析一下最后“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一句,挖掘其中蕴藏的主题思想。

学生可以先熟读课文,并运用思维导图等方式,整理文章的人物、事件,在这个基础上,再来进行文本细读,学生就能将整体思考和细节分析结合在一起,生成的解读也更能体现作品的主题思想,能培养其连贯思维。

(二)研读细节,加强立体思辨

在研读细节的过程中,部分学生只关注到了某个角度,就得出判断,这样的解读虽然不错,但是却不够全面,容易忽略真正的重点。所以教师要引导学生试着从多种角度入手思考,通过语言、外貌、动作、行为等各种不同的角度入手,立体化地分析人物形象,体会其行为的合理性,进而发展思辨能力。

阅读《秋天的怀念》时,有学生在分析人物形象的时候产生了困惑:“孩子是一个容易暴怒的人,为何母亲还要对他如此好,还要一切都迁就他呢?”学生对母亲和“我”的理解都不够全面,笔者让他们分别找出形容“我”和母亲的细节描写,并说说从中能否感受到人物的魅力。如对于“我”,在阅读“我狠命地捶打这两条可恨的腿”等动作细节描写后,学生认识到“我”命运多舛,他的性格变异,也和他的命运有关。从“我可活什么劲儿”等语言描写中,学生看到“我”有消极悲观的心理,如果母亲在言语上“冒犯”了“我”,很有可能引发自杀等后果,这样就能理解母亲为何一再迁就“我”。在立体化思辨后,学生认识到“我”是一个可怜的人,他身患残疾,对生活失去了信心,而母亲却用默默的关怀照顾着“我”,母亲的死如同当头棒喝一般,让“我”幡然醒悟,积极应对人生。

在立体思辨的过程中,学生的理性思维能力更强,他们认识到不能片面地看待人物形象,而要运用连贯思维,从各种不同的角度入手思考,这样认识到的人物形象更具有完整性,对人物的理解也呈现出立体性。

(三)发散再读,获得读者意义

学生在感悟人物形象的时候,体会常常是模糊的,他们的思维着力点也分散无序。教师可以让学生运用批注法,在初读的时候发散思考,想到什么就写下什么,在复读中整理批注的内容,基于连贯性思维来分析这些批注,看看哪些是正确的观点,哪些有失偏颇。这种发散后再读的方式能更好地获得读者意义,解读作品内涵。

阅读《背影》时,笔者让学生采用批注法,一边读,一边写下阅读感受。如有学生在读到“我”认为父亲说话不太漂亮的时候,批注:“‘我’对待父亲似乎不太尊重。”读到父亲穿越铁路买橘子的时候批注:“为什么不提前买好,穿越铁路太危险了。”在读到“我”看到父亲的背影流泪时批注:“‘我’太多愁善感,不像男子汉。”在完成阅读后,笔者让他们交流彼此的批注,并看看自己的批注中是否有彼此矛盾之处,再回过头来阅读。

在发散思考的基础上,学生回顾了作品,将各种观点连贯、整合起来思考,他们不仅读懂了作者想要表达的意图,而且还反思了自己的阅读过程,认识到自己在阅读哪些地方时,理解不深刻,探究其原因是什么,从而提升阅读能力。

(一)分析结构要素,推理判断

说明文的文体特点是结构的逻辑性、语言的严谨性和内容的知识性,所以教师要从这些写作要素入手,让学生在分析的基础上整合归纳,总结说明文写作特点,从而提升整合思维。学生分析文章的结构特点,并试着从题目、文章首尾、每段的首句等角度入手,推理后续所写的内容,从而提升推理判断能力。

在阅读《大自然的语言》时,笔者让学生结合文章的标题猜测一下,“大自然的语言”具体指的是什么,然后阅读课文的开头、结尾,思考哪些部分详细地解释了“物候”的概念,并引出下文。学生发现作者没有直接介绍什么是“物候”,而是先展现了大自然中的各种现象,再引出“物候”的概念,这样就会让人觉得十分亲切。此后笔者又让学生试着给文章划分段落,看看哪些段落的首句有统摄全段的作用,并结合它们猜测一下作者会如何写。如“物候现象的来临取决于哪些因素呢”,结合这个句子,学生猜测后续作者会详细介绍物候现象的产生条件。在后续阅读中,他们发现作者写了纬度、经度、高下等集中不同的因素。在猜读的过程中,学生推理判断了作者的写作内容,并理清了文章的结构。

结合文章结构,推理文章的内容,这样能让说明文阅读变得更有趣味性,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同时,这也能提升学生的整合思维,让他们结合文章的信息进行推理判断,得出正确的认识。

(二)分析语言要素,深度鉴赏

说明文的语言特点以平实严谨为主,但是同时也具有一定的生动性。教师可以让学生结合作品的词句深入分析,感受其写作特点,在体会到作品严谨性的同时,也感受到生动趣味,打破错误的思维定式,展开深度鉴赏。

《时间的脚印》是一篇说明文,笔者引导学生专注分析作品的语言特点,首先找出作品中哪些词句体现了作者的严谨性,又有哪些地方体现了作者的文采。学生发现文章中运用了列数字的方法,说明了多长时间岩石能生成多厚,这样的手法体现了严谨性。同时,作者还引用了成语,如“真的有‘海枯石烂’的时候”,这里用了“海枯石烂”的字面意思,引出了“岩石也是会变化的”这个主题,同时也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还有学生发现,作者用“像书页一样平卧着”等比喻句来展现出岩石的生长状态,给人生动细腻的感觉。笔者让学生说说作者为何要将生动的修辞手法和严谨的文辞结合在一起。他们认识到这样能让文章更吸引人,有助于起到科普的效果。

若有条件,教师还可以让学生采用对比分析的方式,对比说明文和记叙文的语言特点,这样不仅能让学生更深刻地体会说明文的特点,还能帮助他们整合说明文、记叙文的知识,提升思维的整合性。

(三)分析顺序要素,揭示规律

说明事物的时候有先后顺序,探究作者的写作顺序,也能让学生整体分析作者的创作思路,并举一反三,总结说明文的写作规律。学生可以先总结归纳文章的写作顺序,并试着调换顺序,看看给人感受有什么不同,这样他们就能理清思路,总结写作规律。

在学习《大雁归来》的时候笔者引导学生思考:“这是一篇具有文学色彩的观察笔记,作者写了自己对雁群的观察和分析,那么你能否在阅读后,总结作者的写作顺序呢?同学们可以试着调换部分文字,看看这样修改是否好。”学生发现,作者是按照时间顺序来写的,先写了大雁归来时的情境,然后写大雁归来后的日常生活,最后写大雁的联合迁徙。他们认为这样的写作顺序是和作者的观察时间紧密相连的,如果随意交换顺序,则会显得观察顺序十分混乱。我们还可以让学生思考除了时间顺序以外,还有哪些说明顺序等问题。

在分析文章写作顺序的过程中,学生认识到作者常常按照空间顺序、时间顺序、逻辑顺序、重要性顺序等不同的顺序来写作。那样他们在自主创作说明文的时候也会积极探究写作顺序,产生更好的表达效果。

(一)联系现实问题,激活体验

议论文的文体特点是剖析事理具有一定的逻辑性,引导学生阅读并创作议论文能提升他们的发散思维。教师要引导学生阅读议论文,说说作品中运用了哪些现实例子,然后运用发散思维,想一下在日常生活中还有哪些例子也同样论证了这个观点。这样能激活学生的内心体验,让他们学会结合现实生活寻找例证。

如在学习《敬业与乐业》的时候,笔者让学生先说说作者运用了哪些具体的例子,如:“作者为何一开始要先用《礼记》《老子》中的格言呢?”“作者引用孔子的话和百丈禅师的例子,目的是什么呢?”此后再让学生总结作者的观点:“你认为作者是否说清楚了什么是敬业和乐业了呢?在日常生活中,你看到过哪些具体的例子,体现出了敬业和乐业呢?能否说说自己对其的理解。”如有学生提出:“我曾经看到一张照片,在秋天的时候,清洁工在清扫落叶的时候,把黄色的树叶摆放成了心形图案,我认为从这个例子中,就能看出清洁工具有乐业的精神。”还有学生提出:“在疫情期间,我听到一则新闻,一名志愿者在高温下连续工作好多个小时,最后差点累晕过去,我认为她的身上就具有敬业的态度。”结合具体的生活例子,学生获得了更深刻的体验。

在读写结合的活动中,学生认识到议论文创作中要聚焦现实问题,运用现实生活中的例证,这样才能激发更多人的共鸣,提升他们的阅读效果。

(二)组织多元互动,深化认知

教师要组织学生参与到多元互动中,引导他们围绕文章中的关键进行辩论,说说自己是否同意作者的观点,能否运用发散思维,从其他不同的角度入手思考问题,提出更为新颖的观点。这样能让他们深化认知,找到多样化的写作角度。

学习《论教养》的时候,笔者组织学生展开多元互动:“作者一开始就强调‘什么是真正的教养’,那么,你认为真正的教养和伪教养之间有什么区别呢,能否从各种不同的角度入手,说说自己的观点呢?”学生参与到互动讨论中,从慎独、对待家人的关系、在公共场所的态度等各种不同的角度入手,表达了对“教养”的观点。笔者让他们对照课文,看看有哪些角度是作者也考虑到的,并思考是否能找出一些作者也没有考虑到的角度。如有学生认为:“我认为,在面对他人的错误观点时,为了保持修养而隐忍不说,这并不是有教养的具体表现,而要有理有据地向对方说明自己的观点,还要避免让对方产生反感,这才是真正有修养的人。所以,一个有修养的人,必然是一名语言大师,知道如何表达观点。”笔者肯定了学生的观点,并鼓励他有条理地将自己的想法写下来。

教师要创设线上线下多元互动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围绕特定的主题发散思考,提出独具特色的观点。在头脑风暴类的活动中,学生交流了彼此的想法,从他人的观点中得到启迪,进而体会到积极思维的成就感。

(三)设计开放辩题,拓展时空

在发散思考的过程中,学生由于思考角度不一样,必然会产生各种不同的观点。教师要引导他们围绕开放性辩题展开便利活动,拓展思维的时空。在辩论中,教师要让学生打破对书本和权威的迷信,大胆地提出自己的个性化观点,并在尝试论证的过程中认识到自己思维的薄弱点,并加以调整。

在阅读《论教养》后,笔者组织学生开放思路,参与到拓展辩论中,看看从是否有教养能拓展出哪些不同的话题。如有学生提出:“这个世界真的需要有教养的人吗?我认为需要的应该是真诚的人。”还有学生在他的观点基础上提出质疑:“真诚的人就是没有教养的人吗?我认为真诚和有教养之间并没有矛盾。”“有教养是一种美德,但是却并不是在任何时候都需要教养,比如在战争年代,就不能讲究教养。”笔者鼓励学生整合这些观点,票选出最感兴趣的主题,并进行辩论活动。学生围绕“时代是否需要有教养的人”为主题,探讨了当今时代真正需要的是怎样的人才,有教养是否是必要的素质,除了有教养以外,人类还需要哪些素养。

教师可以让学生从提出质疑性问题开始,逐步总结出自己的观点,试着寻找例证证明观点。同时,在相互质疑、发难的过程中,学生也认识到了一些自己思维中忽略的地方,他们可以在创作议论文的时候迁移吸收,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

在初中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基于各种不同文体的特点,设计教学环节,让学生通过阅读感知、阅读理解、阅读记忆、阅读分析、阅读评价和阅读创新等各种不同的方式,提升阅读思维能力。这样学生就能在细读文本、逻辑分析等环节中提升思维的连贯性、整合性和发散性,全面提升阅读思维能力。

猜你喜欢 教养说明文观点 来来来,一起装修数据库——说明文也能很生动儿童时代(2022年4期)2022-04-19说明文阅读专练快乐作文(7.8年级)(2022年2期)2022-04-15更多观点,请扫码阅读。南方周末(2020-05-14)2020-05-14更多观点,请扫码阅读南方周末(2020-05-07)2020-05-07更多观点,请扫码阅读。南方周末(2020-04-30)2020-04-30跟踪导练(三)时代英语·高一(2019年5期)2019-09-03使人高贵的是根植于内心的教养创新作文·初中版(2017年6期)2017-12-06所谓教养,不过是细节时代青年(上半月)(2016年7期)2016-08-23十二位果敢妈妈不同寻常的教养笔记人生十六七(2015年4期)2015-02-28观点参考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09年9期)2009-09-29推荐访问:视域 培养学生 文体
上一篇:《林教头风雪山神庙》“冰”与“火”的二重世界
下一篇:《孔雀东南飞》教学设计——基于“绿色文言”理念下的教学尝试

Copyright @ 2013 - 2018 优秀啊教育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优秀啊教育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