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特色的一流高校学报与“双一流”建设的融合发展——以《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和《中南大学学报(英文版)》为例

来源:优秀文章 发布时间:2022-12-06 点击:

■秦明阳 何运斌 陈灿华 杨 华 赵 俊

1)中南大学《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编辑部,湖南省长沙市麓山南路932号 410083 2)中南大学《中南大学学报(英文版)》编辑部,湖南省长沙市麓山南路932号 410083

2015年,《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中明确了“双一流”建设的5项建设任务和5项改革任务。前人针对高校学术期刊在“双一流”建设过程中的发展定位与策略、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等方面开展了研究,呼吁将学术期刊纳入“双一流”建设评价体系,加速培育能够承载一流学科成果的一流学术期刊[1-4]。2019年,《关于深化改革 培育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的意见》提出“中英文期刊协同共进”,强调“做精做强专业类、综合类学术期刊”,带动学科和行业发展[5]。新时期,“双一流”建设和培育世界一流科技期刊是高校学术期刊发展的立身所在和重要推动力,同时带来了机遇和挑战[6]。张海生[7]提出,世界一流期刊应该注重刊发论文的学术质量及其所产生的社会效益和经济价值,中国需要坚持特色为王和服务为王的实践模式,将质量、特色和服务融为一体,创建立足本土,具有全球学术引领能力和中国特色的世界一流科技期刊。

高校学报(以“高校+学报”方式命名的期刊)的发展主要依赖主办高校的学术发展,而高校学报也在反哺主办高校的“双一流”建设。当前,“双一流”建设和世界一流科技期刊建设如火如荼,取得了阶段性的进展和成果,前人对二者的交叉融合点,即高校科技期刊(含高校学报)如何参与“双一流”建设和培育世界一流科技期刊进行了诸多的理论性探讨,如:丁佐奇[8]认为高校科技期刊与一流学科建设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科技期刊应该在提升人才培养水平、改进绩效评价体系、推动科技成果转化等方面助力“双一流”建设;
武晓耕等[9]提出了学术期刊参与“双一流”建设的“雪中送炭”和“锦上添花”2种模式,以实现学术期刊与学科发展的“双赢”;
张伟伟等[10]提出借助“双一流”建设打造世界一流学术期刊群,并提出高校学术期刊服务“双一流”建设需要向专业化、国际化、集群化、差异化等方向发展;
熊伟[11]提出,高校学报应努力构建面向特定优势学科的专业知识生产、传播和转化的全服务链;
田爱苹等[12]指出,高校自然科学学报需要在“双一流”建设过程中提高载文的国际合作度,提高期刊的国际知名度;
杨保华等[13]指出,未来高校中文理工类综合性学报的发展定位是培养科研新人、培育新兴学科与交叉学科和服务国家重大发展战略;
王燕等[14]指出,“双一流”建设与世界一流期刊培育之间存在相辅相成的共生关系,“双一流”建设产生的一流科研成果是高校学报进入世界一流科技期刊阵营的动力,而高校学报又通过传播科学文化、培养科研人才来反哺“双一流”建设。

目前第二轮“双一流”建设已经启动,关于高校学报在培育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的进程中服务第一轮“双一流”建设的实践以及成效的研究较少,缺乏相关的系统总结和归纳。国内需要可借鉴、可复制的高校学报发展与“双一流”建设协同共进的实践经验。本文旨在研究培育中国特色一流科技期刊进程中,一流高校学报与“双一流”建设的融合发展与相互促进作用。

1.1 研究对象

高校是主办学术期刊的三大主体之一。作为高校的名片,高校学报是“双一流”建设和培育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的结合点,极具中国特色。《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和《中南大学学报(英文版)》(以下分别简称“《自科版学报》”和“《英文版学报》”,或合称“《学报》”)近年来全方位对接并服务“双一流”建设(含本校和外校),并得到“双一流”建设的反哺,获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自科版学报》和《英文版学报》是由教育部主管、中南大学主办的科学技术综合类期刊,均入选“中国科技期刊卓越行动计划梯队期刊项目”以及“湖南省培育世界一流湘版科技期刊建设工程重点项目”,并入选《科技期刊世界影响力指数(WJCI)报告》,且位居Q1区,连续11年分别入选“中国国际影响力优秀学术期刊”和“中国最具国际影响力学术期刊”,被国内外多个知名数据库(SCIE、EI、Scopus、CSCD等)收录。

《自科版学报》和《英文版学报》期刊名称相似(均含有主办高校的名称),仅载文语种不同;
主编均为黄伯云院士,编委重复度较高,编委会成员主要来自中南大学(约占1/2),并覆盖国内外多个知名高校和科研机构;
载文方向均围绕有色金属学科(链)和轨道交通学科(群)。2种期刊在办刊宗旨以及载文方向等方面完全相同或者高度类似,在办刊实践中形成了“资源共享,信息互通,平台共建,优势互补”的机制[15],具有典型的“姊妹期刊”特征。《学报》发展与中南大学“双一流”建设并驾齐驱、同振共鸣、互利共赢,成为了国内高校学报办刊的典范。

1.2 研究方法

首先,展示《学报》在培养拔尖创新人才、助力师资队伍建设、提升科学研究水平、推进科研成果传播转化、促进交叉学科发展,以及加强国际合作交流6个方面与“双一流”建设融合发展与相互促进的实践。

其次,提出高校学报与“双一流”建设之间“三位一体”的融合模式,包括高校学报参与“双一流”建设的方式,对“双一流”建设发挥的作用以及反哺效果。

习近平总书记在给《文史哲》编辑部的回信中指出:“高品质的学术期刊就是要坚守初心、引领创新,展示高水平研究成果,支持优秀学术人才成长,促进中外学术交流。”高校学报在科学发展史上发挥了三大作用,即促进高校教学科研、培养高科技人才和架起学术交流桥梁[16]。《“双一流”建设大学监测指标体系(试行)》高校填报部分明确了11个检测项目、23个检测要素以及57个核心监测点。其中,高校主办国内外学术期刊清单(C1031)与高校学报直接相关,被列为核心监测点。除此之外,本校师生发表的代表性论文(C0242、C0412)、教师担任国内外重要期刊负责人(C0324)、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C0611)、促进高校成果转化(C0613)、助力学科交叉建设(C0851)等核心监测点也与高校学报密切相关。

2.1 扶持科研新秀起步,培养拔尖创新人才

高校学报作为思想文化传播的阵地,长期担负着教化育人的特殊使命,是人才培养的孵化器和学术道德的守护者,服务于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一方面,针对大部分研究生写作基础差、无学术论文发表经历的情况,《学报》长期在期刊封面、微信公众号以及期刊官网等的醒目位置进行学术诚信宣传,同时提供论文写作培训(线上+线下)和语言润色服务,讲解投稿技巧和科研信息安全等方面的知识,将科学精神、科研评价导向和期刊发展动态等信息传递给广大在校研究生,以期全面提升广大在校研究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和科学素养。另一方面,在校研究生处在学术生涯的起步阶段,其研究成果难以在国内外知名期刊上发表,《学报》为在校研究生提供了科研成果发表的重要平台,支撑优秀研究生的学术生涯发展,许多院士、长江学者等的第一篇论文都发表在高校学报上。据统计,2016—2020年,《自科版学报》和《英文版学报》分别刊登本校论文640篇和405篇,论文第一作者多为在校研究生(约占80%),这为在校研究生学位论文答辩、奖学金申请提供了重要支撑素材(《自科版学报》被中南大学认定为A级期刊)。

2.2 提供教师交流平台,助力师资队伍建设

学术期刊通过建设(青年)编委会,多维助力一流师资队伍建设。《学报》不仅改选并吸纳更多教师进入编委会,而且组建了青年编委会,为青年教师提供参与学术期刊发展、学术交流和学术治理的平台,助力青年人才快速成长,培养了一批跨学科、跨领域的创新人才,成为学术共同体的黏合剂。《学报》在长期的办刊实践中,鼓励主办高校的青年教师投稿,并指导其选题、写作等,助力其提升国际视野、培养科学精神、增强学术诚信意识和创新能力。

《学报》历任主编均为院士。2015年以来,《学报》编委会中有3人(田红旗、姜涛、柴立元)入选中国工程院院士,多人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何旭辉)或者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周子龙、何旭辉)。《学报》编委柴立元院士带领的重金属污染防治教师团队,以及孙伟教授带领的有色金属资源开发利用教师团队先后入选“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青年编委中,有4人是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或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邹应萍、韩海生、国巍和王树英)。许多作者在《学报》的支持下,逐步成长为教授,并担任期刊青年编委(董陇军、任政勇、元强、张佳峰等)。

2.3 荟萃先进科技成果,提升科学研究水平

作为科技发展的记录仪,高校学报集中报道了主办单位的科研成果,是高校对外学术交流的重要窗口。尚利娜等[4]指出,高校学术期刊发展与一流学科建设的匹配度不高;
秦明阳等[17]指出,中文科技期刊与高校的世界一流学科建设未能协调发展;
霍振响等[18]提出了基于学科优势创建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的建设模式。

在长期办刊实践中,《自科版学报》的栏目设置紧紧围绕中南大学第一轮(自主)建设的世界一流学科,如学科A(教育部认定的世界一流学科,包括材料科学与工程、冶金工程、矿业工程)和学科B(中南大学自主认定的世界一流学科,包括机械工程、交通运输工程、土木工程,以及信息化前沿技术学科群),持续、集中地刊登相关领域的具有一流水准的论文。2016—2020年,《自科版学报》和《英文版学报》分别载文2182篇和1504篇,针对学科A的载文比例分别为30.2%和40.5%,针对学科B的载文比例分别为48.6和43.2%,如表1所示。《学报》载文荟萃了国内外大量优秀科技成果(外校投稿约占2/3),刊发了大量关于信息技术、机器人、3D打印、纳米流体、新材料、能源高效利用、机械制造、轨道交通、人工智能,以及能源矿产等领域的原创论文。此外,《学报》荟萃了国内外知名院士(除了本校院士外,还有郑健龙、李根生、李术才、汪旭光、彭金辉、洪明辉、孙金声、孙友宏、王成善等外校院士)的精品论文,使本校师生能够接触国内外前沿的学术成果,助力本校科学研究水平的提升。

表1 《学报》载文的学科分布特征(2016—2020年)

近年来围绕“双一流”学科建设主题,《自科版学报》策划出版了“粉末冶金”“深部岩石力学”和“低碳有色冶金”等专辑;
《英文版学报》策划出版了“生物冶金与矿物资源”“增材制造与粉末冶金”“先进热传递”“能源材料”“激光加工与微纳技术”等专辑。值得注意的是,《学报》重视服务国家重大发展战略、建设自主设定的世界一流学科。针对交通运输工程学科,《自科版学报》策划出版了“高速列车结构安全”专辑,《英文版学报》策划出版了“交通用铝合金”和“车桥系统安全”专辑。2016—2020年,《自科版学报》和《英文版学报》分别累计刊载交通运输工程领域论文344篇和162篇,助力中南大学的交通运输工程学科入选第二轮世界一流学科建设名单。

2.4 引领科技发展方向,推进科研成果传播转化

对于科研工作来讲,科技期刊工作既是“龙尾”,又是“龙头”。同时,科技期刊也是学术创新的风向标。为此,高校学报发展站位要高,要坚持“四个面向”。面向世界科技前沿、聚焦原始创新,《自科版学报》策划了“天然气水合物勘探开发”专辑,《英文版学报》策划出版了“交叉学科:新材料科学+、人工智能与智能制造+”专辑,以推动科技创新发展;
面向国民经济主战场,《学报》紧跟湖南省“三高四新”的战略要求,针对湖南省的机械制造、轨道交通和航空动力这3个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策划了系列专辑,刊载大量学术论文,提升相关产业的影响力;
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自科版学报》策划出版了“页岩油气地质”专辑以对接国家能源安全保障的战略要求,《英文版学报》策划出版了“能源存储与转化”和“能源利用与存储”等专辑对接“碳达峰、碳中和”的时代主题。2019年以来《学报》策划的专辑/专栏如表2所示。

表2 2019年以来《学报》策划的专辑一览

《学报》在引领相关产业科技发展的同时,也在助力科研成果的传播和转化。2018年以来,中南大学以第一完成单位的身份获得10余项国家科技奖。《学报》长期支持并跟踪重大科研项目成果,历年来刊载相关论文数量分别达到380篇和204篇,并助力多项科技成果的转化,推动科技成果应用到祖国现代化建设中(表3)。此外,《自科版学报》和《英文版学报》分别刊载中南大学赖延清教授团队论文41篇和38篇,助力该团队的“高比能锂硫电池技术”获得成果转让费1.4亿元。

表3 《学报》对中南大学重大科研项目的载文贡献

2.5 紧跟学科发展趋势,促进交叉学科发展

伴随着世界科学技术的发展,学科之间正在加速深度融合,新兴学科也在蓬勃发展。自启动“双一流”建设以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电子科技大学和吉林大学等纷纷提出培育交叉学科(群),并培育新兴学科[13]。2020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成立了交叉科学部;
2021年,教育部将交叉学科设定为第14个学科大类,国务院印发了《交叉学科设置与管理办法(试行)》,这为学术期刊的发展提供了一个新的机遇:作为学科建设的推进器,学术期刊需要促进交叉学科增长点的形成,并培养复合型创新人才。

作为综合技术类学术期刊,高校学报在促进交叉学科发展方面具有天然优势。《英文版学报》尊重不同学科的特点,打破传统观念的枷锁,策划并出版了交叉学科专刊,聚焦“新材料+”和“人工智能与智能制造+”这2个热点领域,刊载论文涵盖纳米粒子、陶瓷材料、光电材料、水泥材料、人体组织等多个新材料领域,涉及工业和生活中的智能决策、分析算法和数字设备。

2.6 吸引全球优质稿源,加强国际合作交流

《自科版学报》被EI、Scopus、CSCD等国内外知名数据库收录,入选了有色金属、冶金工程技术与金属材料、铁路运输3个领域的高质量科技期刊分级目录T1级[19]。《英文版学报》被SCI、EI、Scopus、CSCD等国内外知名数据库收录,入选有色金属和铁路运输领域的高质量科技期刊分级目录T1级,入选冶金工程技术以及材料科学综合类高质量科技期刊分级目录T2级。此外,为了适应期刊的国际化发展需求,《学报》组建了国际化的(青年)编委会以吸引全球稿源。

作为学术交流、学术成果传播的新平台,在中南大学组建20周年之际,《英文版学报》出版了“中南大学组建20周年专刊”,向世界展示中南大学代表性优秀科研成果。《英文版学报》海外编委Siavashi Majid策划出版了“纳米流体”和“先进热传递”等专辑,来自新加坡的洪明辉策划出版了“激光加工与微纳技术”专辑,这些由海外编委策划出版的专辑为《英文版学报》吸收了一批国际优质稿源,提升了《英文版学报》的国际影响力。据统计,2016—2020年,《英文版学报》和《自科版学报》分别刊登国际论文433篇和49篇,读者遍布全球。《英文版学报》70%的读者来自海外,包括英国、美国、日本等60多个国家(数据来自Springer Nature网站);
《自科版学报》海外读者覆盖美国、英国、日本、加拿大等国家,海外读者数量占读者总数量的3.14%(来自《自科版学报》官网2021年度的统计数据)。为了进一步服务学校的学科建设,编辑部孵化了TransportationSafetyandEnvironment和AdvancedPowderMaterials2种英文新刊。此外,期刊编辑在学校针对来华学生开展多次科研论文写作讲座,加强了期刊编辑部与国际人员的沟通和交流。

“双一流”建设和培育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给高校学报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学校、学科和学报之间“三位一体”的融合可以促进二者并驾齐驱、互融共生、协调共进。培育一流高校学报与“双一流”建设的“三位一体”融合模式的特征如表4所示。总体上,“双一流”建设会产生一流学术成果、一流人才队伍和一流师资队伍,这为高校学报提供了充足的优质稿源、稳定的核心作者队伍以及一流的编委队伍,奠定了培育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的基础。而世界一流科技期刊又将作为重要窗口,持续、集中地报道和传播一流学科领域的学术成果,促进主办高校的科技成果传播转化、交叉学科建设以及国际交流,提升高校的科学研究水平。人才培养、师资建设、学术研究、成果转化、学科发展,以及国际交流这6个方面是一个有机的整体,相互促进、密不可分。

表4 培育一流高校学报与“双一流”建设的“三位一体”融合模式特征

高校学报长期发挥着人才培养的孵化器、师资队伍的黏合剂、科技发展的记录仪、学术创新的风向标、学科建设的助推器,以及学术交流的新平台等作用;
“双一流”建设也给高校学报带来了核心作者队伍、一流编委队伍、优质稿件来源,并提升其社会服务能力、学术引领能力和国际影响力。如在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方面,高校学报一方面通过传授学术伦理知识和写作技巧、提供成果发表平台等方式扶持科研新秀起步;
另一方面,科研新秀成长为学术专家后,又向高校学报提供优质稿件,反哺高校学报的进一步发展。

作为高校的一张名片,高校学报需要立足中国、面向世界,系统对接“双一流”建设的战略需求,做精做强综合类学术期刊,实现学校、学科和学报“三位一体”的融合。高校学报肩负着培养拔尖创新人才、助力师资队伍建设、提升科学研究水平、推进科研成果传播转化、促进交叉学科发展,以及加强国际合作交流6个方面的重任;
同时,“双一流”建设在这些方面取得的成效又反哺高校学报的发展,将期刊的“质量、特色和服务”融为一体,为期刊带来核心作者队伍、一流编委队伍、优质稿源,提升了其社会服务能力、学术引领能力和国际影响力,塑造具有中国特色的世界一流“名校名刊”。未来将以中南大学主办的期刊集群为研究对象,研究科技期刊发展与“双一流”建设之间的融合促进问题。

猜你喜欢 英文版中南大学科技期刊 数字化出版对我国科技期刊编辑出版发行的影响探究消费电子(2022年7期)2022-10-31第五届世界科技期刊论坛在长沙举办学会(2022年7期)2022-08-04《心理学报》入选《科技期刊世界影响力指数(WJCI)报告》2021版心理学报(2022年7期)2022-07-09《计算机应用》获评“川渝一流科技期刊”计算机应用(2021年12期)2022-01-05中南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安全(2021年4期)2021-05-19书法:人是铁饭是钢粮食科技与经济(2019年10期)2019-09-10艾米莉·狄金森的自然:生态批评的解读文贝:比较文学与比较文化(2015年1期)2015-11-14环球时报 双语新闻  Bilingual stories环球时报(2010-02-23)2010-02-23环球时报 双语新闻  Bilingual stories环球时报(2010-02-21)2010-02-21环球时报 双语新闻Bilingual stories环球时报(2009-12-23)2009-12-23推荐访问:中南 大学学报 为例
上一篇:中文科技期刊术语规范化现状:调查与分析
下一篇:“互联网+”背景下高职院校行政管理的改革创新路径

Copyright @ 2013 - 2018 优秀啊教育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优秀啊教育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