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空间”视角下城市群的研究进展

来源:优秀文章 发布时间:2022-12-06 点击:

黄柳倩, 胡 蝶, 赵亚博,2

(1.广东工业大学 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广州 510090;

2.自然资源部 城市国土资源监测与仿真重点实验室, 广东 深圳 518034)

全球化背景下城市的多层级网络体系逐步形成[1],“流空间”理论基础上的城市联系研究能客观地反映城市网络联系[2]。城市群中各城市之间的要素流动为城市群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动力,也是城市群中经济、文化要素与人类社会活动在空间上的集聚与扩散。城市群作为城镇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目前社会发展中最具时代特色的一种区域形态,一直是地理学研究中的重要对象之一[3]。随着城市群的联系不断增加,各种要素资源在城市群网络空间的主要节点之间流动与配置,城市群中联系更为复杂多样,城市群逐渐发展为一个多层次、多极化的网络空间[4]。随着“流空间”理论在城市群研究中不断应用,城市间的联系被更详细与准确地刻画,“流空间”成为城市群研究的重要视角,得到了各界学者的广泛关注。

中国学者从“流空间”的多个方面对城市群进行了研究。从学科分布来看,涉及学科主要有经济学、管理学、地理学与城乡规划学。在实证研究中,从研究案例来看,所研究的城市群数量不断增加,覆盖与涉及范围更广,同时所研究的城市群尺度也朝着多尺度方向发展[5-6];
从研究主题来看,通过“流空间”对城市群的网络格局[7]、网络演变[8-9]及其影响因素[10]等城市空间联系问题展开研究;
从“流”类型来看,从社会、经济与文化分为三大类,社会类具体表现为人流[11-12]、旅游流[13-14]、交通流与物流等,经济类主要表征为经济流[15-17]、资金流[18],文化类主要表现为技术流[10,19]、创新流[20-21];
从研究数据来源来看,从替代数据向实测的流发展,如物流网络的POI(兴趣点)等替代数据转向快递物流信息数据[22],人流的车次与荷载人数计算结果转向迁徙大数据[23-24];
从研究方法上看,主要利用引力模型对城市间的联系进行计算[25]。

中国城市群正处于快速发展时期,城市群间各要素流动的研究能更直观与清晰地反映城市联系与网络格局,从“流空间”视角对城市群进行研究有利于推动城市群要素整合。当前,关于“流空间”相关研究的综述不少[26],对其研究进展与现状总结的也较全面,但综述对象多以单个流研究为主[27-30],同时鲜少有对“流空间”视角下城市群的研究进行综述的成果。因此,为了了解目前“流空间”视角下的城市群研究发展动态,基于文献分析法并结合CiteSpace对其进行综述十分有必要。研究首先对流空间与城市群的定义进行归纳整理;
接着对相关文献进行检索与筛选,并运用CiteSpace对其进行分析,梳理“流空间”视角下城市群研究的历程,以此来了解研究的进展与现状。在以上基础上,对研究现状进行思考并对未来研究进行展望。

1.1 流空间

美国学者卡斯特在其著作中将网络引入空间进行研究,首次提出流空间概念[31],并对流空间的概念进一步阐述[32],认为流空间是不必邻接即可通过流动运作实现时间共享,是一种社会实践的物质组织。这也是目前最广泛采用的流空间定义。但由于信息时代历史不长,难以获取真实流数据,实证研究止步不前。英国GaWC研究小组首次通过总部和分部的空间关系来表征其内部联系,并考察运作流动特点,采用参数替代的方式对流空间进行相关实证研究,突破了真实流数据难以获取和测度的困难[33]。

有关于流空间的概念,目前中国学者对流空间的研究集中在流空间的中国化及概念补充。孙中伟等从地理学角度对流空间的形成机制与特征进行了探讨,并就流空间基本性质展开地理学透视,同时提出了流空间是基于信息引导下传统位空间的新表征形式的观点[34]。高鑫等在城市地理学框架下阐述了流空间基本含义,对“流空间”概念进行本土化探究,并指出概念中国化基本途径,认为流空间是信息流引导下的一系列流及各种流不断运作形成的空间载体或场域[35]。艾少伟、苗长虹针对目前流空间研究存在片面化的问题,从行动者网络理论出发,认为可以统一对场所空间与流空间进行理解,将其作为由时间所产生的行动者网络空间[36]。目前,中国有关流空间最常用的概念是沈丽珍等对于流空间的定义,认为流空间是围绕多种要素流动而建立的空间,通过依托信息技术的网络流线与快速交通流线,创造一种有目的的、反复的、可程式化的动态运动[37]。

1.2 城市群

关于城市群的研究历史不长,其思想萌芽约在19世纪末,最早可追溯到1898年英国学者霍华德对田园城市群组合模式的设想,即由田园城市构成的城市组群,并提出城镇集群概念[38]。1915年英国苏格兰学者格迪斯在西方发达国家快速郊区化的背景下出版《进化中的城市》,格迪斯发现郊区化造成城市范围扩张,在交通节点处易形成空间上的聚集,工业在此快速集聚发展,书中称这些区域为城市群、城市集群[39]。Gottmann在进行美国东北海岸地区城市化研究时提出大都市带(Megalopolis)概念,认为在巨大的城市化区域内,支配空间经济形式不再仅局限于单一大城市或者都市区,而是聚集若干都市区,在人口和经济活动等方面拥有密切联系并形成一个巨大整体[40]。

中国学者对于城市群概念的探讨始于20世纪80、90年代。21世纪以来,中国学术界对城市群概念的研究注重与本土城市发展实际相结合,部分学者建议统一城市群概念,通过学者们的不断探讨,关于城市群的相似概念也日益明晰。顾朝林1995年出版的《中国城镇体系》一书中提出,“城市群”是由多个中心城市凭借其特有的经济社会功能,以此形成一个社会、经济、技术一体化的具有亲和力的有机网络[41]。史育龙、周一星建议用都市区(Metropolitan Area)和大都市带(Megalopolis)对国外已有的各种类似的概念进行统一[42]。姚士谋等对城市群进行了较为完整且全面定义[43-44]。目前中国关于城市群采用较为广泛的定义是由方创琳提出的,认为城市群指的是在特定区域范围内,一个以上特大城市为核心,同时至少3个以上大城市为构成单元,借助发达的交通通信等基础设施网络,以此形成的空间组织紧凑、经济联系密切、并最终实现高度同城化与高度一体化的城市群体。

2.1 论文检索与筛选

在中国知网中文核心数据库中,使用专业检索功能对目标论文进行筛选,检索字段为SU=“城市群”AND(KY%=“旅游流”+“流空间”+“物流网络”+“技术流”+“经济流”+“人口迁徙”+“人口流动”+“通信流”+“交通流”+“城市网络”+“人流”+“信息流”+“物流”+“资金流”+“社会网络”+“知识流”+“创新流”),文献发表时间不限,检索时间为2022年3月24日,检索得到848条信息,检索尽可能地考虑各种流空间要素,虽然难免有所遗漏,但是不影响整体的结果分析。在此基础上,剔除与主题不符的文献,挑选“流空间”视角下城市群研究,共739篇文章,在CiteSpace软件中进行除重,最终筛选到738篇文献。

2.2 研究脉络与特征

研究论文发表数量能在一定程度上对该领域研究的热度与关注度进行反映,从1999年至2022年3月的发文量来看(图1),总体呈现上升态势,表明“流空间”视角下城市群研究关注度不断增加。自1999年开始,中国开始“流空间”视角下的城市群进行研究。2015年国务院发布关于长江中游城市群发展规划的批复,2016年发布关于成渝城市群、长三角城市群、中原城市群等多个城市群的发展规划批复,因此受相关政策影响,对于城市群的研究以2015年为节点,在此之后呈现“井喷式”增长,学者们跟紧政策热点,从2016年开始每年发文量均破50,从2020年开始发文量破100,并在2021年达到118篇的新高。

图1 1999—2022年“流空间”视角下城市群研究核心期刊发文量

图2 1999—2022年“流空间”视角下城市群研究关键词时区图分阶段分析

20世纪80年代中国开始对城市群进行研究,主要从概念解析、发展阶段、规模结构、空间特征、类型划分等方面进行研究。20世纪90年代末,学者们开始对城市群空间结构进行研究,紧接着城市网络相关研究开始起步,“流空间”理论在城市群研究中逐渐发展。结合1999—2022年发文量与关键词的时区变化过程,研究经历“起步探索-多元探索-深入探索”3个阶段(图2)。

起步探索阶段(1999—2007年)。该阶段发文量较少,研究内容相对单一。城市群研究以网络城市主题为起点,城市化、物流、人流等主题的文献逐渐增多,研究内容侧重物流、人流的空间结构分析,受数据获取难度影响,整个研究都处在初步探索阶段,研究内容的广度与深度难以提高,研究方法也还不够成熟。

多元探索阶段(2008—2015年)。该阶段发文量增多,研究内容呈现多元化特征。人流主题仍然具有一定热度,所研究的流类型增多且频次较高,出现了经济流、信息流、交通流等,同时开始关注多中心、中心城市研究;
研究对象主要集中在长三角城市群、京津冀城市群、珠三角城市群,2008年国务院发布了《推进长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意见》,从分析图中可见2009年对于长三角的研究热度较高;
研究方法逐步成熟,引力模型与复杂网络分析法得到各学者的广泛运用,在对空间联系进行测度时,多采用统计年鉴等数据,此类数据具有一定局限性与滞后性。

深入探索阶段(2016—2022年)。该阶段发文量激增,研究内容不断深化,并朝着空间结构方向发展。同时涉及时空演化、空间模拟、圈层结构分析等更深入的研究;
研究对象中黄河流域等中西部城市群的关注度有所提高,呈现出由东南沿海城市群向内陆城市群扩散的特征。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与数据获取渠道的更新,研究数据的来源更为多元化,基于百度指数等新型大数据的研究关注度也明显增高。

2.3 研究主题

关键词是文献内容的简明概括与凝练总结,通过对文献中关键词的共现网络进行词频统计,有利于理清研究脉络和发展趋势[45]。通过软件VOSviewer生成关键词共线网络(图3),阈值设置为5,删除英文翻译关键词,得到共95个关键词,768条联系。关键词聚焦于城市群的研究内容,“流”数据类型、分析方式以及城市群的热点研究区域。

图3 “流空间”视角下城市群研究的关键词共现网络

随着城市间的相互作用及关联程度的提升,流空间理论下关于城市群的研究聚焦于城市群的空间格局、结构特征、时空演变。在研究方法上多采用定量的社会网络分析,由于实际的空间流动数据获取较难,数据获取上多采用参数替代,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流空间的研究深度。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为流空间的研究带来了机遇。大数据作为流空间研究的新数据源,比传统统计数据更直接客观的提供各种“流”的时空动态信息,大数据下的流空间理论的城市群研究是目前热点。大数据下的“流”数据包括与物流产业相关的物流数据、高铁和高速铁路等交通流数据、经济联系等经济流数据、以百度指数为代表的信息流数据,数据来源丰富、种类多样。研究尺度集中于全国尺度不同城市群的对比与市域尺度的详细分析,研究地点多聚焦于中国大型城市群,其中长三角城市群、京津冀城市群、珠三角城市群作为中国三大传统城市群是热点研究地区,且有关于长三角城市群的研究热度高于其他两大城市群。同时学者也十分关注长江经济带沿线的城市群,如成渝城市群、长株潭城市群、武汉城市圈,且对长株潭城市群的研究较多。随着中国城市群迅速发展,国家注重对城市群的培育和优化,学者对于城市群研究的关注也逐渐向其他具有发展潜力的新兴城市群扩散。

2.4 研究热点

尽管关键词时区图能在一定程度反映研究脉络,但受限于时区图使用频次进行统计的逻辑,一些在某个时间段关注度突然增加,但频次未高到一定程度的关键词可能未体现出来,而突现词则对这一部分关键词进行分析,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科研人员在那个时间段关注的较为前沿的科学问题。从图4可看出,“流空间”视角下城市群研究的热点经历了研究内容由“物流”转向综合的“流空间”,研究主题向城市群空间组织发展。初期,前两个突现词“区域物流”和“物流”都与物流相关,时间跨度从2007年到2011年,这与政策以及时代潮流密切相关,2006年“大力发展物流业”被写入“十一五”规划,2009年《物流业调整及振兴规划》发布,物流配送行业也受到多种政策支持,促进了中国物流快速发展,同时这个时间段网络购物兴起,如2006年发展迅速的淘宝一跃成为亚洲最大的购物网站,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物流业的发展,也为研究提供了较为可靠的新兴数据,因此在这个时间段,部分地理学背景的研究人员从“流空间”视角下对城市群物流网络进行分析。近10年,研究主题由单一的物流转向综合的流空间,流的类型更丰富;
研究内容向“复杂网络”“网络分析”“空间结构”“空间关联”等城市群空间组织结构发展,2013年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占比超过第二产业达到46.7%,工业化与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对城市群产业结构、空间结构产生影响,要素的流动与聚集更显著,因此这个阶段“流空间”视角下城市群研究趋势朝着空间结构方向发展。

图4 “流空间”视角下城市群研究突现词(top10)

图5 “流空间”视角下城市群研究的作者合作网络图谱

2.5 研究作者与机构

为了解流空间视角下城市群研究的学者特征,采用CiteSpace工具对筛选出的738篇核心期刊文件的研究作者和研究机构进行分析。通过对作者进行共现分析,对领域内核心作者进行识别,同时对其合作联系与强度进行分析,由此得到作者合作图谱(图5)。图谱共有468个节点,335条连接,网络密度为0.003 1,连接线越粗表示合作越密切。在发文量上,在流空间理论下城市群研究这一领域,发文量最多的是江西师范大学的冯兴华8篇,其次是钟业喜、李夏苗、袁旭、王郑丰等发文量为7篇,姚士谋、曾刚、李涛等发文量紧随其后。从作者群看,相对集中的作者群有冯兴华和钟业喜等组成的学术团队、李夏苗和胡正东等组成的学术团队以及刘静玉等组成的学术团队,这些作者群都为同一机构或者地域邻近机构,不同单位之间的作者群学术联系较弱,日后有待加强。在作者合作上,目前学者间合作少,整体呈现散点状分布,作者间的合作多为同一机构内部的合作,跨区域跨机构合作较少,不同机构和学者间学术交流不多。

从发文量上看,发文量最大的机构是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发文量为24篇,其次是中国科学院大学的18篇和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以及华东师范大学城市与区域科学学院的13篇,南京大学地理科学学院、东北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发文量在10篇及以上,河南大学环境与规划学院、中国科学院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中南大学交通运输工程学院紧随其后,成为流空间视角下城市群研究的代表性机构。在研究机构属性上,高校和科研院所是流空间理论下城市群研究的重要力量,原因在于城市群和流空间的理论相对复杂,对专业知识要求高,学术性较强,这需要高水平院校参与其中。机构在空间分布上也存在显著的地缘相关性,发文量较多的研究机构多位于中国东南沿海及长江沿岸,且都处于中国重要的城市群中,良好的地理位置有利于机构了解所在城市群的发展动态,也便于进行实地调研。发文量前10的机构中,有70%处于中国三大城市群中(表1),城市群进程快、发展较为成熟,这反映出学者对邻近地域问题和焦点的关注,同时也表明对于流空间理论下城市群的研究在一定程度上受地理区位影响。

表1 “流空间”视角下城市群研究的发文量前10机构

基于以上分析研究发现:①从发文特征来看具有显著的阶段性,该领域的发文量整体上呈现上升趋势,结合时区图可将其划分为起步探索阶段(1999—2007年)、多元探索阶段(2008—2015年)、与深入探索阶段(2016—2022年),且在深入探索阶段发文量出现大幅度增长。②从研究主题来看,研究聚焦于城市群的空间格局、结构特征、时空演变等主题,与社会技术发展及政策指向密切相关,大数据的发展为研究提供了可靠的数据来源,同时政策指向也为城市群研究提供有力支撑。③从研究热点与脉络来看,研究内容由人流、交通流、经济流等单一流向两个流或多元流的对比研究演化,多元流的对比及融合研究趋势显著;
研究数据来源由传统数据转向动态联系数据,传统数据通过代入引力模型对城市流进行测度,动态联系数据直接对实际的联系数据进行获取,如百度迁徙人流、物流、百度搜索指数等数据;
研究方法不断优化与完善,主要为社会网络分析法,所运用的引力模型在研究过程中不断被优化与改进,所使用的分析软件主要为Ucinet与Gephi;
研究区域由早期的珠三角、长三角、京津冀等东部沿海城市群向长株潭、成渝等中西部城市群拓展。④从作者与机构来看,研究作者整体呈现“部分集中,整体分散”的特点,作者群都为同一机构或者地域邻近机构,作者跨机构合作有待加强;
高校和科研院所是研究的主力,发文量较多的研究机构多位于中国东南沿海及长江沿岸,且都处于中国重要的城市群中,优越的地理位置有利于机构及时了解所在城市群的发展动态。

通过对中国有关“流空间”视角下城市群研究的梳理,发现目前中国现有研究也存在一些不足:首先,流空间所包含的方面众多,如何选取流的数据,以及多元流的选取指标是否能合理反映城市群网络联系,不同类型流之间是否存在关联性在下一步研究中都值得探讨;
其次,从尺度上来看,目前研究大多数还是集中在城市群市一级联系,或者全国范围内各个城市群的对比研究,受数据获取限制,对于县域尺度的研究不多,在未来可以考虑多尺度研究。

猜你喜欢 发文城市群空间 七部门联合发文 进一步完善和落实积极生育支持措施今日农业(2022年16期)2022-11-09空间是什么?大科技·百科新说(2021年1期)2021-03-29创享空间动漫界·幼教365(中班)(2020年8期)2020-06-29长三角城市群今年将有很多大动作领导决策信息(2018年7期)2018-05-22校园拾趣阅读(低年级)(2018年10期)2018-05-14爷孙趣事阅读(低年级)(2018年11期)2018-05-14以牙还牙阅读(低年级)(2018年12期)2018-03-23《关中平原城市群发展规划》获批发布新西部(2018年3期)2018-03-2119城市群规划2017年将完成中国经济周刊(2017年2期)2017-01-24中国将形成5个超级城市群绿色中国·B(2015年4期)2015-06-16推荐访问:研究进展 视角 城市群
上一篇:基于数据驱动的电网工程竣工结算自动审核系统
下一篇:山东省农产品地理标志空间分布及影响因素分析

Copyright @ 2013 - 2018 优秀啊教育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优秀啊教育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