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范类专业认证下体育教育实习体系构建的向度、困境及进路

来源:优秀文章 发布时间:2022-12-05 点击:

高前通 赵胜国 周雪华

(1.西安体育学院 研究生部,陕西 西安 710068;
2.巢湖学院 体育学院,安徽 合肥 238024)

2017年10月,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要求“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培养高素质教师队伍”。2017年10月26日,教育部颁布了《普通高等学校师范类专业认证实施办法(暂行)》(以下简称《办法》),在该文件中指出了师范类专业认证中所要遵循 “学习中心、产出导向、持续改进”的核心理念,要求师范类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要融入该核心理念,推进教师教育培养体系的建设。[1]同时,2019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中指出要建设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队伍,着力提高教育质量。[2]由此可见,提高师范生培养质量,建设高质量、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当前以及未来重要的教育战略之一。体育教育专业作为师范类专业之一,是为教育事业培养专职体育教育人才,并且在教育事业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同时,在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体育强国的时代要求下,高质量、高素质的体育教师人才更是已经成为教育事业的迫切需求。体育教育实习作为体育教育专业培养体育教师人才的重要实践课程,主要分为见习、实习和研习三个实践环节进行,其效果能够直接反映体育师范生本科四年期间的学习程度,更准确地说它像是一种对体育师范生教育培养的质检方式。然而,在实际过程中,体育教育实习的开展程度却是严重不足的。在见习与研习两个环节中,体育师范生往往是缺少参与的,这样导致学生前期缺乏对体育教学课堂的基本认知,且后期教学自我反思力度不够,以至于培养质量较低、教学能力提升较慢。并且在实习环节中也存在着体育师范生参与度不够的严重现象,实习形式只是简单的备课与上课,缺少其他实习内容,如:班主任工作、课外体育指导等等,这严重导致了体育师范生实习内容不全面,且培养质量逐渐下滑,难以实现高素质体育教师人才的产出。

专业认证出自美国,是高等教育的重要评估体系之一。[3]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时,美国就已实施教师教育认证。在二十世纪末时,专业认证逐渐传入到我国,最先主要应用于工程教育与医学教育领域。学者樊陈琳指出我国在2007年正式启动了药学类专业认证,促使我国药学类专业认证体系得到了进一步的完善,并且在认证机构、标准与程序等都形成了独特的特征,促使人才培养质量大幅度提升。[4]随着工程教育与医学教育专业认证的开展,师范类专业认证也开始逐渐起步。但尽管师范类专业认证取得了积极性进展,但依然呈现出师范生培养质量参差不齐、学科专业发展不均衡等问题。教育部为引导和规范师范类学科专业的建设以及提高师范生培养质量,在2014年底,首先在江苏和广西两地开展师范类专业认证试点的筹划安排[5]。随着《办法》文件的出台,关于师范类专业认证的研究成果取得了显著成效,主要涉及到了学科专业建设(刘冰2021)[6]、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与完善(曾造2022)[7]、体育课程思政(董翠香2022)[8]以及教师教育课程改革(房艳梅2020)[9]等方面。

综上所述,师范类专业认证的开展促进了教育事业的良性发展,为高质量人才队伍的培养提供了重要的保障措施。但是从已有的研究成果来看,与体育教育实习的相关研究还是较少,并且遵循师范类专业认证核心教育理念的体育教育实习的研究尚未出现。体育教育实习作为体育教育专业认证指标,它的开展程度与体育师范生培养质量是呈正相关的关系。因此,本研究遵循师范类专业认证的核心理念,分别从理想、现实及未来三个层面来分析当前体育教育实习体系构建的应然向度、实然困境及使然进路,主要解决的问题是体育教育实习在师范类专业认证中应该是如何的、实际上是怎样的以及未来该如何改进与完善。

师范类专业认证是一种外部评价,它是由专门的教育认证机构根据既定标准对师范生培养质量进行检测,并且检验师范专业在当前和未来中能否达到所要求的人才培养质量标准。[10]在认证过程中“合作与实践”是其中重要的一项认证指标。体育教育实习作为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的重要实践课程,其实践效果能够真实反映体育师范生的培养质量,并且在面对师范类专业认证的需求中,体育教育实习要求更加专业化、规范化。师范类专业认证的实施旨在推进专业建设、完善人才培养体系,促进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重点考察专业能否达到预期培养目的、学生能否符合社会发展需求。[11]《办法》文件中提出的核心教育理念,为体育教育专业认证工作的开展指明了前进的方向,同时也为体育教育实习体系构建的应然向度提供了重要的教育思想。关于体育教育实习体系构建如何遵循核心教育理念,分别从以下三个方面展开分析:

1.1 坚持“学生中心”的价值取向

“学生中心”是以学生的学习和发展为中心,着眼于学生发展、学生学习以及学习的效果。[12]师范类专业认证的开展,要求“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贯彻专业认证的全过程:一方面有助于推进普通高等师范类院校的自身发展;
另一方面有助于构建学生为主体的人才培养模式,提高学生学习效率、改善学生学习体验。“学生中心”是现代教育模式中应推崇的核心教育理念,与传统教育模式相比,教师为主体的教育模式已经成为过去,要将过去以教师为中心的教育理念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用学生“学习目标”替代教师“教学目标”,这是现代教育最为重要的价值取向。

体育教育实习是在指导教师引导下体育师范生独自进行的实践教学活动,是促进体育师范生全面发展的重要举措。在指导过程中体育师范生既扮演着“学生”身份,又扮演着“教师”身份,这就要求指导教师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能够突出体育师范生在体育教育实习中的主次关系。“学生中心”的体育教学理念不再是以往体育教师为主的“教师说、学生听”“ 教师教、学生学”的知识灌输形式,而是转变成体育教师为引领、学生为主的发散性思维体育教育形式,重点关注学生“学什么、如何学、学的怎么样”的问题。以学生为中心的体育教育实习,在课程上完善了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体系。在教学上提高体育师范生的实践教学能力。在体育教育实习中,体育师范生扮演着“学生”身份,指导教师要充分体现体育师范生的主体地位,调动实践教学的积极性与主观能动性;
在实践教学中,体育师范生又扮演着“教师”身份,要积极发挥体育课堂上学生的主体作用,提高学生参与锻炼的积极性。

1.2 突出“产出导向”的目标指向

“产出导向”也被称为“成果导向”,它提倡课程与教学的目的是使学生通过教育过程取得期望的学生学习效果[13]。在《办法》中指出了要坚持以提高学生学习效果为目的,提升师范人才培养质量[14]。体育教育实习作为一门实践类课程,其实习效果直接反映出体育教育专业培养学生的出口规格和标准。在“产出导向”理念下的体育教育实习是以体育师范生为主的实践教学,重点聚焦于人才培养目标和毕业要求,关注体育师范生实习后能获得什么、能做什么、做的怎么样,这也正是体育教育专业培养学生的出口规格和标准的目标指向。

“产出导向”的教育理念,强调人才培养过程中应关注的是“学生学了什么”而不是“教师教了什么”。在该教育理念下,结合体育教育实习内容来实现体育师范生的三个目标导向,分别是在见习中以形成基本教学认知为导向、在实习中以形成基本教学能力为导向、在研习中以形成基本教学研究意识为导向。体育教育实习旨在培养体育师范生的教学认知、能力及研究意识,这恰好与“产出导向”的教育理念相符合。因此,坚持这一教育理念是体育教育实习体系构建过程中所必须遵循的。体育教育专业培养的学生主要面向中小学教育需求,这在一定程度上就要求在构建体育教育实习体系过程中应考虑到中小学教育的需求是什么。也就是说,师范类院校对于体育师范生培养的具体要求应结合中小学教育的需求来合理的设定培养内容,这就促使师范类院校要进行反向设计,构建以产出高质量体育教师为导向的体育教育实习体系。

1.3 强化“持续改进”的过程导向

“持续改进”是依据专业培养标准,对专业人才培养的各个主要环节实施动态监测及评估,以改进教学工作和持续提升教学质量为主要目的。[15]体育教育实习是一门具有较强实践性质、阶段性质的课程,主要包含见习、实习和研习三个实践环节。“持续改进”作为师范类专业认证的核心理念,在体育教育实习体系中要求多方面、多阶段的评价体育师范生实践教学,且依据评价结果来改进体育教学,促使自身实践教学能力的不断提升。因此,要想实现体育师范生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坚持“持续改进”的过程导向。

“持续改进”是《办法》中对教师提出的新要求,是提高教师教学质量的重要理念。那么,如何持续改进呢?这是作为教师值得深思的问题。师范类专业认证中的“持续改进”理念其实是一种对教师教学的“评价—反馈—改进—再评价”的闭环模式,使教师不断改进自身教学,以至教学能力的持续提升。体育师范生通过教育实习来达到教学能力的提升并非一朝一夕,需要通过他人对自身教学进行多方面、多阶段的评价。在体育教育实习中体育师范生若想改进自身教学方法、提升自身教学能力,其主要的渠道是通过他人或自己对自身教学进行评价与反思,以达到持续改进的目的。这种评价主要分为两方面,一方面是来自外部的评价,即:学生课后评价、实习学校指导教师的教学检查评价等;
另一方面是来自内部的自我反思,即:体育师范生自我的教学内容反思、教学组织反思、教学后的心得以及见习其他体育教师教学后的观摩反思等,并且最终将评价与反思结果反馈给体育师范生用于体育教学的持续改进。“持续改进”的理念在体育教育实习体系构建中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它为体育师范生教学能力提升的过程起到引导和指向作用。

2022年3月教育部发布了“2021全国教育事业统计主要结果”,且根据历年统计数据后制作图1。根据图中数据显示,我国高等教育在学总规模及毛入学率逐年增加。高等教育毛入学率是高等教育在学人数与适龄人口(18岁—22岁)之比,15%为精英教育、15%—50%为大众化教育、50%以上为普及化教育。因此,由图1可知,我国高等教育已经进入了普及化阶段。普及化教育的到来充分彰显了我国经济水平的提升,但同时也不可避免的带来了负面危机,如:高等教育学生培养质量下降的问题。目前,随着社会不断向前发展,高质量人才已经成为促进社会前进的主要动力。在体育教育中,高质量的体育教师人才是为体育事业培养后备人才的关键枢纽,而体育教育实习正是培养高质量体育教师人才的重要途径之一。但体育教育实习在实际开展过程中却出现诸多现实困境,导致培养体育教师人才队伍质量不高,很难满足中小学体育教师标准要求。因此,就当前体育教育实习体系在师范类专业认证下存在的实然困境分别从见习、实习和研习三个部分来进行分析与探讨。

图1 全国高等教育在学总规模及毛入学率

2.1 以学生为中心的理想教育与现实冲击之间的矛盾

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是师范专业学生培养过程中的价值取向。体育教育实习作为体育教育专业认证的重要指标,与体育教育专业的发展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并且也是培养合格体育教师的重要环节。在师范类专业认证的影响下要求体育教育实习要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的核心教育理念,分别在见习、实习及研习三个实践环节中凸显体育师范生的主体性特征,以期实现国家、社会、学校所追求的理想教育。但由于现实中诸多因素的影响,导致学生中心的教育理念在体育教育实习中并没有得到有效的落实。

教育见习(见习)是指师范生自身有了一定的专业基础知识后,在指导教师的带领下,对中小学体育教师的课堂教学进行现场的体验、观察和了解。[16]在见习期间,指导教师要以体育师范生为主体,引导他们观察学习其他体育教师的授课过程,使体育师范生对体育教学形成初步的感性认识。但目前,我国师范类院校关于见习还未有明确的标准及具体要求。因此,见习实践环节开展情况并不理想,甚至出现体育师范生缺少这一环节。这就导致体育师范生在实习、研习期间会出现一系列的实践教学问题。1)体育师范生对见习的认识不足,无法形成以学生为主的重要教育理念。体育师范生自入学以来,学校没有给出见习的相关安排及要求和标准,没有在思想上给体育师范生树立见习的观念。因此,体育师范生无法正确认识见习的重要性,以为只是简单的听听课而已,导致体育师范生在见习过程中积极性不高、效果低,甚至导致体育师范生拒绝参加见习。2)体育师范生在实习中作为体育教师的身份,没有树立学生中心的教学观念。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体育师范生通常惯用传统的体育教学模式“教师教、学生学”的形式来教授学生,这种教学模式与学生中心的理念是相背离的,无法实现教学效果达到最大化。3)指导教师指导力度较为松懈,以体育师范生为主体的观念性不强。在整个体育教育实习中,指导教师起着引领、督促、管理的作用,并以组织者的身份组织体育师范生参加见习、实习及研习。但由于指导教师们其本身具有其他教学任务且研习考核评价机制不健全等因素的影响,大多数指导教师会以撰写总结报告的形式来结束研习环节。因此,以学生为中心的理想教育在体育教育实习现实问题的冲击下,未能得到有效的实现,导致体育师范生的培养质量出现了下滑趋势。

2.2 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实施力不足,导致难以实现产出导向

产出导向的教育理念是培养师范专业学生的目标指向。体育教育实习中见习、实习及研习均是将理论应用到实践中去的环节,并且是以产出高质量体育教师为最终目标。在这期间,需分配有多年教学经验的指导教师指导体育师范生从事实践教学活动,重点培养体育师范生实践教学能力。但实际在整个体育教育实习过程中呈现出两方面的严重问题:一方面体现为体育师范生自身能力不足、积极性不高;
另一方面表现为指导教师其指导力度不够,且责任心不强。这两方面问题导致了体育师范生教育实习力度不够,甚至出现缺少实习内容,致使体育师范生教育实习过程不完整。这也在很大程度上反映出体育教育专业对于人才培养的实施力是不足的,导致难以实现产出高质量体育教师。

1)见习是实习的前期准备。在见习期间,体育师范生应思考的是如何将自身所学的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但随着见习环节被忽视的情况下,体育师范生也随之失去更多的实践机会,无法将所学的理论联系到实际中去,这也为后期实习增添了难度。2)教育实习(实习)是在指导教师指导下,将自身所学的教育理论、专业理论以及专业技能应用到实践教学中去的一种教育活动。实习是教育实践课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实习生教学能力的关键阶段,许多高校体育教育实践一直沿用传统的实习模式,采用一次性的实习模式,实习效果不理想,比较突出的问题是理论与实践相脱节。[17]我国普通高等师范类院校体育教育专业普遍都是将教育实习安排在大四(上或下)学期,在前三学年期间体育师范生主要学习专业理论知识及技能,且学院要定期安排实践周组织学生进行实践教学。然而,学院并未实质上真正的组织学生课下进行实践教学。体育师范生本身所学到的专业理论知识及技能就较为浅薄,由于长期未得到实践的锻炼,对于已学到的知识与技能理解深度不够,导致体育师范生在后期实习过程中难以运用到教学中去。3)研习亦是如此。研习注重的是培养体育师范生将理论与实际联系过程中的反思能力,要求不断进行自我反思,以达到教学能力提升为目的。但是大多数研习的方式都是采用以撰写实习总结报告的形式来进行。这未能做到真正意义上的研习,无法培养学生自我反思的能力,教学能力也很难得到较大的提升。总的来说,这些问题的产生归结于体育教育专业对人才培养目标的实施力不足,没有真正认清体育教育专业要培养什么样的学生以及教育事业需要什么样的体育教师。

2.3 实习总结与反思教育的形式化,致使教学缺乏持续性改进

持续改进的教育理念可以说是提升师范类专业学生教学能力的过程导向。体育教育实习在持续改进的理念下更加强调的是体育师范生在实践教学过程中要对自身教学进行总结与反思,以达到教学能力的持续提升。体育教育实习中研习环节更加注重的是教学反思、教学总结,提高体育师范生自身教学研究意识;
但由于研习环节所涉及到的知识范围较广,对体育师范生整体素质要求较高,且操作性难度较大。因此,在实际过程中研习往往趋于形式化,甚至被指导教师和体育师范生们所忽视,这就致使体育师范生没有真正的落实教育反思与总结,从而导致教学缺乏持续性改进。

教育研习(研习)是师范类学生在完成教学实践后,针对实践过程中发现的问题与不足,并进行反思与总结,以补缺、补差的方式,不断提高和完善自身的知识结构。是对教学实践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进行深入的探究,提高自身对教育教学的理性认识。[18]体育师范生作为刚刚走进体育教学课堂的实习生,其本身具备的体育教学研究意识与体育教学研究能力较弱,这就需要具有丰富教学经验的指导教师来引领与指导。但实际上指导教师并没有做到真正意义上的指导,反而将它逐渐形式化。其原因归结于两点:1)由于体育师范生基数较大,指导教师基数较小,导致师生分配比例差异较大,指导教师很难认真指导每一位学生;
2)由于指导教师本身具有其他教学任务且研习考核评价机制不健全,大多以撰写总结报告的形式来进行研习,并且大多数学生通过网络搜集他人实习总结,掺水现象较严重,无法做到真正意义上的实习总结与反思。此外,由于体育师范生在本科四年期间并没有参与实质性的教学研究,从而教学研究意识薄弱、知识面不广、思考能力较低、积极性不高,致使指导教师往往会忽略对体育师范生研习这个过程,逐渐将实习总结与反思当做一种形式上的教学任务去完成。正因如此,体育师范生在培养过程中缺乏研习环节,其实践教学能力停滞不前,难以实现持续改进。

依据师范类专业认证的三大理念,同时结合了体育教育实习中见习、实习和研习三个环节,构建符合于师范类专业认证要求的体育教育实习体系。体育师范生在教育实习过程中虽是主体,但实际上对教育实习的整个过程却是模糊不清的。因此,在构建过程中,设置双导师制度,即专业方向指导教师与实习学校指导教师,共同指导体育师范生正确参与见习、实习和研习。本研究依据师范类专业认证的三大理念并结合体育教育实习的三个环节,深入探索和完善体育教育实习体系,提升体育师范生人才培养质量的出口规格和标准。

3.1 实施以体育师范生为中心的观摩、教学及反思,凸显主体性特征

观摩:体育师范生进行课堂观摩主要是在见习环节开始实施,是由指导教师带领学生进入中小学观摩其他体育教师上课过程。见习通常也被称为认识型实习,是师范生教育实习中重要组成部分之一,通过观摩的形式能够使体育师范生对体育教学课堂形成初步的认识。普通高等师范类院校应根据见习的相关要求,设置相应标准及要求,使师范生树立见习的重要观念。在见习过程中,专业方向指导教师要时刻发挥体育师范生的主体性,积极引导他们仔细观摩、认真记录笔记。在观摩结束后专业方向指导教师应以提问的形式,让体育师范生之间互相讨论,并进行师生之间面对面交流。与此同时,专业方向指导教师还应引导体育师范生利用所学的专业理论知识及专业技能,设计一节与自身专业相符合的课堂教学,并写好教案后与同组学生之间相互真实模拟体育课堂教学,使体育师范生在观摩时要“看有所学、学有所感”。

教学:体育师范生进行实践教学主要是在实习环节,在这期间,体育师范生是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可以充分发挥自身所学的相关体育知识与专业技能。在实践教学之前,专业方向指导教师应先考察体育师范生体育教育基础理论知识的掌握情况,考察的形式可以是“笔试”,或是“问答”的形式。体育教育基础理论知识是为实践教学能力的提高奠定理论基础,即包括教育类基础理论课程,例如心理学、教育学等。也包括体育专业基础理论课程,例如学校体育学、体育心理学等等。[19]这些基础教育理论课程为体育师范生的实践教学提供了多种体育教学方法,帮助他们不断提高自身的实践教学能力。

反思:体育师范生进行反思主要是以自身为主,对见习中观摩后的感想以及实践教学过程中所出现的问题进行深度反思。体育师范生教育实习时主要面对的大都是中小学的学生,教师课堂中的言行举止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体育师范生需时刻反思自己在体育课堂中上课的流程、语言组织、语气转换、教学姿态、课堂氛围等,并以文字的形式记录下来。专业方向指导教师要定期开展教学研讨会,师生之间互相交流体育教学过程中所出现的具体问题。同时,体育师范生在反思过程中应进行反向设计教学内容,要求从实践中发现问题,从问题中寻找方法,从方法中优化设计教学内容,进而改进实践教学。

3.2 坚持以培养高质量体育师范生为导向,建设高标准体育教师人才队伍

实习是体育教育专业教育实践中最具有实践性特征的环节。教育部2011年颁布《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中明确提出了教师教育课程“实践取向”的基本理念,设立“教育实践与体验”的目标领域。[20]实现这一目标关键一步在于指导教师的正确引导,体育师范生作为刚刚走进教学课堂的新教师,其自身对体育教学的过程处于空白状态,这就需要教师来进行辅助引导。因此,我们需要在教育实习期间采用双导师制。实习前采用专业方向指导教师负责形式,实习时采用以实习学校指导教师为主、专业方向指导教师为辅的指导形式、实习后采用两位指导教师共同指导形式。体育教育专业培养的学生,其发展定位于中小学体育教师职业,培养高质量体育教师实践教学能力的关键一步在于实习环节。体育师范生与其他专业师范生有所不同,体育师范生不仅有体育课堂教学,还有指导学生课外体育锻炼、组织竞赛以及班主任工作等。因此,在培养高质量体育师范生过程中,不仅要注意实践教学能力的培养,还应注意班级管理能力、组织学生训练及竞赛能力的培养。

普通高等师范类院校在第七学期安排体育师范生进入实习学校进行为期十八周的实践教学,并在实习学校中听从实习学校指导教师的工作安排。实习的有效开展与体育师范生前期的准备工作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所谓前期准备工作指的是要求体育师范生需掌握基本的实际教学能力。通过以下两点进行前期准备:1)学校或学院每学期或每学年定期开展为期1—2周的实践周,并且在这期间,由专业方向指导教师负责组织学生进行相关体育实践教学活动,培养学生体育教师职业意识,并锻炼他们体育课堂基本口令的使用及队列队形的转换;
2)专业方向指导教师还需组织学生进行课堂教学设计、说课稿件以及制作上课需要使用的教学PTT和微视频。体育师范生开始实习时,由学院分配不同实习学校,并指定分配实习学校指导教师。体育师范生进入实习学校后,实习学校指导教师需向他们详细介绍本校的体育教学目标以及学生的上课基本情况。实习学校指导教师要定期检查体育师范生备课、教案、实践教学工作开展情况以及观看体育师范生试讲,并对试讲中出现的问题提出解决方案。在实习环节,体育师范生不仅要上课,还要听课,且需要写听课记录并交给实习学校指导教师进行评议。在课外体育工作开展中,体育师范生要协助实习学校指导教师开展早操与课间操、体育竞赛活动以及运动训练等,提高自身综合实践能力。在班主任工作开展中,体育师范生要协助班主任组织班集体活动,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和组织管理,同时还至少需要一周主持一次班会,并随机抽取1-2名学生进行家访,使体育师范生对班主任工作形成具体的认识和了解。体育师范生在完成基本的实践教学任务的同时,还必须要完成相应的实习材料,如:实习日志、教案、听课记录、教育调查报告、实习总结等,使体育师范生养成注意积累资料,归纳和总结教育、教学工作经验与问题的良好习惯和能力。

3.3 强化以提升体育师范生科研意识为目标,持续改进体育教学质量水平

在教育实习中,研习是一种自我反思的方式,这种方式由点到面、点面相结合,研习的具体途径主要是对实习成果的评价,说课以及教学专题研究。[21]研习作为体育师范生教育实习重要环节之一,其途径与方式多种多样,学校或学院可根据自身情况设定研习方式。据了解,普通高等师范类院校将教育研习放在教育实习结束后的一个月内进行,研习方式是以撰写报告的形式进行。教育研习(研习)旨在培养师范生的教育研究能力与意识以及创新突破的行为准备状态,它具有前瞻性、针对性、实效性和个体化特点。[22]在研习过程中应摒弃以往撰写报告的形式,应通过观摩学习、反思交流、教育研讨、专题报告四个环节来进行,旨在加强体育师范生实践教学的积极性、反思性和探究性,促使体育师范生有意识的将理论与实践结合在一起,发展他们的理性研究意识。对于体育教育师范生而言,其教学实践能力相对较好,但理论性研究能力则相对较差,科研探究能力相对薄弱。因此,通过以上研习的四个环节,能够有效的增强体育师范生科研探究能力,最后由两位指导教师根据体育师范生在研习的四个环节中的表现以及研习的程度给出相应的评价分数。

观摩学习:观摩是每一位体育师范生都必须要进行的环节。观摩能够为体育师范生树立基本的体育教学模式观念,通过观摩学习其他体育教师上课方式,从而逐渐形成自身独特的教学方式。与此同时,观摩也并不是完全的听课与看课,更重要的是要求体育师范生在观摩其他体育教师上课过程中,把自己在实践教学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带到观摩中去,从观摩中寻找与发现解决问题的方法。这就需要两位指导教师要求学生记录听课内容以及听课感悟与总结,遇到实际问题及时与两位指导教师进行研讨,寻找解决方案。

反思交流:反思是体育师范生的自我反思,在教育实习的每个环节都要培养反思意识,这是每一位体育师范生所必须经历的重要环节,同时这也是帮助体育师范生持续提升教学能力的有效方法。在反思过程中,体育师范生能够深刻地认识到自身在教学中存在的一些具体问题,且要求他们在实践教学结束后将反思总结出的具体问题进行归类,并在两位指导教师的帮助下与同组学生之间进行交流。通过反思和交流能够更好地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而且在与他人交流过程中,可以了解到对待同一个问题存在着不同的看法和见解,能够有效地帮助体育师范生真正意义上的解决了教学过程中出现的实际问题。

教育研讨:教育研讨在实习结束返校后进行,由专业方向指导教师主持,负责带领本组学生开展教育实践研讨会。专业方向指导教师针对体育师范生在见习、实习以及部分研习过程中常出现的实践教学问题、生活问题以及未来工作发展问题开展研讨会,为体育师范生的整个教育实践过程做出结束性总结。

专题报告:专题报告是以纸质版的形式进行的最后研习环节,要求体育师范生根据自身在见习、实习和研习过程中的所见、所感、所悟,以专题报告的形式进行文字撰写,并且撰写过程中要对教育实习的每一个阶段过程列举一个实例进行描述——以自己亲身经历的事件为主。专题报告旨在培养体育师范生教学研究、思维创新、自我反思以及文字撰写能力,同时还培养他们积极探索的精神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师范类专业认证是国家对师范院校培养高质量人才的重大要求,同时也是师范类专业更好发展的重要保障措施。体育教育专业为体育教育事业培养专职体育教师,其培养质量的好与坏直接影响着体育教育事业的发展。本研究通过对体育教育实习体系的构建,旨在培养高质量、高素质的体育教师人才队伍。在教育实习体系构建过程中,首先,依据师范类专业认证的核心理念解析了体育教育实习体系的应然向度,剖析了核心理念在体育教育实习体系所发挥的重要性;
其次,根据当前体育教育实习所处的实然困境,分析出体育师范生在见习和研习环节中出现认识不足、参与力度不够的问题,甚至缺少此环节的培养;
最后,依据核心理念在体育教育实习体系的重要性以及当前所出现的问题与不足,阐明了体育教育实习体系构建的使然进路,主要从见习、实习和研习三个实践环节构建了以体育师范生为主体、以培养高质量体育教师人才队伍为导向、以持续提升体育教师教学质量水平的体育教育实习体系,这在一定程度上为提高体育师范生培养质量提供了参考价值。体育教育实习与师范类专业认证的结合,带来的既是机遇,也是挑战。因此,我们需要抓住机遇,直面困境挑战。

猜你喜欢 研习师范类师范生 研习式心理健康教师成长工作坊的探索历程与实践模式江苏教育(2022年72期)2022-11-24——以河南师范大学为例">师范类大学生体育素养现状研究
——以河南师范大学为例少年体育训练(2022年4期)2022-05-06教师资格证国考背景下师范类专科体育教学优化研究运动精品(2022年1期)2022-04-29师生共生研习 点燃课堂活力理科爱好者(教育教学版)(2022年1期)2022-04-14“寻访身边的好老师”课堂内外·好老师(2021年10期)2021-11-30构建“两翼三维四能”师范生培养模式课程教育研究(2021年14期)2021-04-132018年公费师范生招生专业及计划数山西教育·招考(2019年10期)2019-09-10论师范生教育实践能力培养下的课程整合探析现代职业教育·高职高专(2018年11期)2018-06-11师范类专业将实行三级监测认证广西教育·D版(2017年12期)2017-12-25中小学师范类与非师范类教师的教学能力差异状况及成因分析中学政史地·教学指导版(2015年9期)2015-10-12推荐访问:进路 困境 类专业
上一篇:优秀皮艇运动员腰椎X线影像及测量分析
下一篇:体教融合视阈下青少年“三大球”发展的现实困境与路径选择

Copyright @ 2013 - 2018 优秀啊教育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优秀啊教育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