荒漠绿洲麦区小麦白粉病发生危害及药效评价

来源:优秀文章 发布时间:2022-12-04 点击:

陈 利, 沈煜洋, 崔燕华, 张 航, 杨安沛,范贵强, 雷钧杰, 李广阔, 高海峰

(1.新疆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农业部西北荒漠绿洲作物有害生物综合治理重点实验室/农业部库尔勒作物有害生物科学观测实验站,乌鲁木齐 830091;
2.新疆农业科学院综合试验场,乌鲁木齐 830012;
3. 新疆农业科学院粮食作物研究所,乌鲁木齐 830091)

【研究意义】由专性寄生菌Blumeriagraminisf.sp.tritici引起的小麦白粉病是一种典型气传病害,是我国小麦生产上的重要病害之一[1],在新疆小麦主产区均有发生,一般年份减产5%~10%,严重年份减产20%以上[2-3]。种植抗病品种是防治小麦白粉病最经济、有效的措施[4-6],但新疆小麦主栽品种对小麦白粉病均表现为感病[7]。目前药剂防治是控制小麦白粉病危害最有效的措施。【前人研究进展】小麦白粉病在新疆发生危害较重,尤其是果树小麦间作模式加重了小麦白粉病的发生危害,其病情指数最高达46.67[2]。小麦白粉病在新疆海拔669~1 916.2 m处自生麦苗上可安全越夏,易造成秋苗感染,加重翌年小麦白粉病发生危害[8]。三唑酮、丙环唑、戊唑醇、乙嘧酚、苯并烯氟菌唑、嘧菌酯、醚菌酯等是防治小麦白粉病常用的化学药剂[1,2,9-11]。【本研究切入点】近年来,受气候条件变化、栽培模式改变、菌种变异等因素的影响,导致小麦白粉病在新疆各麦区发生危害较为严重,有必要筛选对小麦白粉病具有较好防效的药剂,建立高效、低毒、环境友好型且持效期长的防控技术。【拟解决的关键问题】采用普查方法,调查新疆不同生态区小麦白粉病发生危害情况,采用随机区组方法,定点调查各小区小麦白粉病发生情况,分析不同区域小麦白粉病发生危害情况,筛选对白粉病具有较好防效的化学药剂,为新疆荒漠绿洲生态区白粉病的防控提供科学依据。

1.1 材 料

小麦白粉病发生为害调查区域为新疆昌吉回族自治州奇台县、木垒县、吉木萨尔县、阜康市,塔城地区塔城市、托里县、额敏县、裕民县,阿克苏地区温宿县、拜城县、阿瓦提县,喀什地区泽普县、莎车县,和田地区皮山县、洛浦县、墨玉县。药剂筛选试验地位于奇台县西北湾乡柳树河子村,小麦品种为新冬22号,土壤肥力较好,栽培管理条件一致。

供试杀菌剂为240 g/L氯氟醚·吡唑酯乳油(巴斯夫欧洲公司);
23%醚菌·氟环唑悬浮剂(巴斯夫欧洲公司);
430 g/L戊唑醇悬浮剂(拜尔股份有限公司);
19%啶氧·丙环唑悬浮剂(美国杜邦公司);
42%苯菌酮悬浮剂(巴斯夫欧洲公司);
43%氟嘧·戊唑醇悬浮剂(爱利思达生物化学品北美有限公司);
48%苯甲·嘧菌酯悬浮剂(惠州市银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75%肟菌·戊唑醇水分散粒剂(拜尔股份有限公司);
40%腈菌唑可湿性粉剂(美国陶氏益农公司)。

1.2 方 法

1.2.1 试验设计

试验共设10个处理,分别为处理1:240 g/L氯氟醚·吡唑酯EC 180.00 g/hm2;
处理2:23%醚菌·氟环唑SC 103.50 g/hm2;
处理3:430 g/L戊唑醇SC 129.00 g/hm2;
处理4:19%啶氧·丙环唑SC 199.50 g/hm2;
处理5:42%苯菌酮SC 189.00 g/hm2;
处理6:43%氟嘧·戊唑醇SC 129.00 g/hm2;
处理7:48%苯甲·嘧菌酯SC 216.00 g/hm2;
处理8:75%肟菌·戊唑醇WG 202.50 g/hm2;
处理9:40%腈菌唑WP 202.50 g/hm2;
处理10:空白对照(CK)。

处理随机区组排列,4次重复,小区面积24 m2,小区间设保护行。于2020年6月25日施药,小麦品种为新冬22号,使用3WBS-16型喷雾器施药,2次稀释配药,药液量为450 kg/hm2。

1.2.2 小麦白粉病发生危害调查

每个县在不同乡镇调查8个点,每个点5点取样调查,每点调查10株,每株调查旗叶及旗叶下2片叶,分级调查[12],计算病情指数(I)[12]。小麦白粉病发生程度分级标准[13]:1级为I≤10;
2级为103级为204级为305级为I>40。

药效筛选试验于施药当天及药后7、10和14 d分别调查各小区小麦白粉病发生情况,小区随机选取有代表性的5点取样调查,每点调查10株,每株调查旗叶及旗叶下2片叶。分级调查,计算病情指数和防治效果[2]。

1.3 数据处理

将小麦品种作为固定效应变量,调查时间作为随机效应变量,用约束最大似然估计法拟合混合效应线性模型,分析小麦品种对小麦白粉病病情指数的影响。用似然比卡方检验分析各处理对小麦白粉病病情指数的显著性影响。利用Tukey检验法进行多重比较,检验不同品种间的差异显著性。数据处理使用Office 2007、和IBM SPSS Statistics 22.0软件和R软件(R Version 3.2.1)。

2.1 小麦白粉病发生危害

研究表明,奇台县小麦白粉病发生危害最重,病情指数为19.82,显著高于木垒县、吉木萨尔县和阜康市;
阜康市小麦白粉病发生危害相对较重,病情指数为8.56,显著高于木垒县和吉木萨尔县;
木垒县和吉木萨尔县小麦白粉病发生危害较轻,病情指数分别为5.80和5.33。额敏县小麦白粉病发生危害最重,病情指数为8.74,显著高于塔城市、托里县和裕民县;
托里县和塔城市小麦白粉病发生危害相对较重,病情指数分别为5.22和4.62,高于裕民县,但三者之间无显著性差异;
裕民县小麦白粉病发生危害较轻,病情指数为1.48。拜城县、温宿县和阿瓦提县小麦白粉病发生危害相对较重,病情指数分别为33.06、29.99和29.20,三者之间无显著性差异。莎车县小麦白粉病发生危害最重,病情指数为38.39,显著高于泽普县;
泽普县小麦白粉病发生危害相对较重,病情指数为32.88。皮山县和洛浦县小麦白粉病发生危害最重,病情指数分别为38.55和37.25,显著高于墨玉县;
墨玉县小麦白粉病发生危害相对较重,病情指数为31.15。

和田地区、喀什地区和阿克苏地区小麦白粉病发生危害较重,病情指数分别为35.65、35.63和30.82,显著高于昌吉回族自治州和塔城地区;
昌吉回族自治州和塔城地区小麦白粉病发生危害较轻,病情指数分别为9.95和6.00,二者之间无显著性差异。新疆北部地区各县市小麦白粉病发生危害相对较轻,发生程度多为1~2级,少数为3级。新疆南部地区小麦白粉病发生危害重于北部地区,发生程度为3~5级。图1

图1 不同区域小麦白粉病发生危害情况Fig.1 Occurrence and damage of wheat powdery mildew in different regions

2.2 供试药剂对小麦白粉病的防治效果

研究表明,药后7 d,240 g/L氯氟醚·吡唑酯EC 180.00 g/hm2和19%啶氧·丙环唑SC 199.50 g/hm2对小麦白粉病的防效分别为69.64%和72.08%,显著高于23%醚菌·氟环唑SC、430 g/L戊唑醇SC、42%苯菌酮SC、43%氟嘧·戊唑醇SC、48%苯甲·嘧菌酯SC、75%肟菌·戊唑醇WG和40%腈菌唑WP的防效。43%氟嘧·戊唑醇SC 129.00 g/hm2、48%苯甲·嘧菌酯SC 216.00 g/hm2和23%醚菌·氟环唑SC 103.50 g/hm2对小麦白粉病的防效分别为64.96%、62.57%和61.06%,显著高于430 g/L戊唑醇SC、42%苯菌酮SC、75%肟菌·戊唑醇WG和40%腈菌唑WP的防效。

药后10 d,240 g/L氯氟醚·吡唑酯EC 180.00 g/hm2和19%啶氧·丙环唑SC 199.50 g/hm2对小麦白粉病的防效分别为84.94%和82.77%,显著高于23%醚菌·氟环唑SC、430 g/L戊唑醇SC、42%苯菌酮SC、43%氟嘧·戊唑醇SC、48%苯甲·嘧菌酯SC、75%肟菌·戊唑醇WG和40%腈菌唑WP的防效。23%醚菌·氟环唑SC 103.50 g/hm2对小麦白粉病的防效为71.12%,显著高于40%腈菌唑WP的防效,与430 g/L戊唑醇SC、42%苯菌酮SC、43%氟嘧·戊唑醇SC、48%苯甲·嘧菌酯SC和75%肟菌·戊唑醇WG的防效之间无显著性差异。430 g/L戊唑醇SC、42%苯菌酮SC、43%氟嘧·戊唑醇SC、48%苯甲·嘧菌酯SC和75%肟菌·戊唑醇WG对小麦白粉病的防效为66.28%~69.69%。

药后14 d,240 g/L氯氟醚·吡唑酯EC 180.00 g/hm2对小麦白粉病的防效为83.63%,显著高于其余各处理的防效。19%啶氧·丙环唑SC 199.50 g/hm2对小麦白粉病的防效为75.72%,显著高于23%醚菌·氟环唑SC、430 g/L戊唑醇SC、42%苯菌酮SC、43%氟嘧·戊唑醇SC、48%苯甲·嘧菌酯SC、75%肟菌·戊唑醇WG和40%腈菌唑WP的防效。23%醚菌·氟环唑SC和43%氟嘧·戊唑醇SC对小麦白粉病的防效分别为69.58%和68.48%,显著高于40%腈菌唑WP的防效,与430 g/L戊唑醇SC、42%苯菌酮SC、48%苯甲·嘧菌酯SC 216.00 g/hm2和75%肟菌·戊唑醇WG的防效之间无显著性差异。430 g/L戊唑醇SC、42%苯菌酮SC、48%苯甲·嘧菌酯SC 216.00 g/hm2和75%肟菌·戊唑醇WG对小麦白粉病的防效在64.22%~65.93%。表1

表1 不同杀菌剂下小麦白粉病的防治效果比较Table 1 The control effects of different fungicides on wheat powdery mildew

近年来,受种植模式改变[14]、部分品种抗性丧失[15]、病原菌变异[16]和抗药性增强[17-20]等因素的影响,小麦白粉病发生危害日益严重。核桃小麦间作和红枣小麦间作模式下小麦白粉病病情指数最高达46.67和40.00[3],研究发现和田地区、喀什地区和阿克苏地区部分县市小麦白粉病病情指数最高分别为38.55、38.39和33.06,且新疆南部地区小麦白粉病发生危害显著重于北部地区,可能是因为新疆北部地区种植水平和用药水平较高,对白粉病防治效果较好。

种植抗病品种是防治小麦白粉病最经济、有效的措施[6],但新疆小麦主栽品种对小麦白粉病均表现为感病[7],药剂防治仍然是控制小麦白粉病危害最有效的措施。研究发现药后10 d,240 g/L氯氟醚·吡唑酯EC 180.00 g/hm2和19%啶氧·丙环唑SC 199.50 g/hm2对小麦白粉病的防效最好,防效分别为84.94%和82.77%,23%醚菌·氟环唑SC、430 g/L戊唑醇SC、42%苯菌酮SC、43%氟嘧·戊唑醇SC、48%苯甲·嘧菌酯SC、75%肟菌·戊唑醇WG和40%腈菌唑WP对小麦白粉病的防效为64.57%~71.12%。药后14 d,各药剂的防效均有一定程度的降低,而当地防治小麦白粉病普遍施药2次,即第1次施药后7~10 d进行第2次施药,可有效控制白粉病的危害。研究只考察了不同杀菌剂施药1次对白粉病防治效果的影响,在后续的研究中应开展2次施药后防效评价、抗药性监测、化肥农药减施等不同因素对白粉病防效的影响。

新疆南部地区小麦白粉病发生危害显著重于北部地区,发生程度为3~5级。新疆北部地区小麦白粉病发生危害相对较轻,发生程度多为1~2级。240 g/L氯氟醚·吡唑酯EC、19%啶氧·丙环唑SC、23%醚菌·氟环唑SC、430 g/L戊唑醇SC、42%苯菌酮SC、43%氟嘧·戊唑醇SC、48%苯甲·嘧菌酯SC、75%肟菌·戊唑醇WG和40%腈菌唑WP可有效防治小麦白粉病,且对小麦生长安全,可在大田轮换使用。

猜你喜欢 白粉病病情危害 生防菌剂防治葡萄白粉病中国果业信息(2022年9期)2022-11-19降低烧烤带来的危害今日农业(2022年15期)2022-09-20200 g/L氟酰羟·苯甲唑悬浮剂防治草莓白粉病效果示范分析上海农业科技(2022年2期)2022-05-13药+酒 危害大海峡姐妹(2020年12期)2021-01-18THE FAREWELL汉语世界(The World of Chinese)(2019年5期)2019-11-11听诊器儿童故事画报(2017年4期)2017-05-26变叶木新病害白粉病病原菌生物学特性测定湖北农业科学(2016年21期)2017-03-18“久坐”的危害有多大你知道吗?民生周刊(2016年9期)2016-05-21黄瓜为什么易感白粉病?农村农业农民·B版(2011年5期)2011-06-16推荐访问:白粉病 药效 荒漠
上一篇:降解多菌灵和啶虫脒残留的复合菌剂研发及初步应用①
下一篇:紫色土区不同秸秆还田量对土壤酶活性的影响

Copyright @ 2013 - 2018 优秀啊教育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优秀啊教育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