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介化时代,以新人文教育引领可持续发展

来源:优秀文章 发布时间:2022-12-04 点击:

吴刚|华东师范大学教育高等研究院副院长

当今世界错综复杂,如何超越狭隘的功利主义和经济主义,以应对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可持续性发展的挑战?这既是政策议题,也是教育问题。呼应新人文主义关于尊重生命和人格尊严、权利平等和社会正义、文化和社会多样性的主张,倡导新人文教育已成为时代之选。

在西方教育史上,人文主义一词来源于拉丁文humanitas,它是希腊教育观念的罗马形式,由罗马政治家和演说家西塞罗翻译而成。西塞罗认为教育是发扬那些纯粹属于人和人性的品质的必要途径,换言之,只有受过教育的人才能称为人性的人或一个真正的人。这个源自希腊和罗马的文化传统对西方教育史产生了深刻影响。古希腊思想的特点是以人为中心,而不是以神或上帝为中心。古希腊人的教育是基于人文学科的“自由(liberal)教育”,即面向自由人的、解放心智以获得心灵自由的教育,其主要学习内容是被后来的罗马人称为“自由七艺”,即:文法、修辞、逻辑、算术、几何、天文和音乐。其源头之一在于柏拉图于公元前387年建立的阿卡德米学园。柏拉图强调纯粹的理论真理,认为这些学科能将灵魂引向真善美的学问,而这些学问能够使人超越眼前具体的事物,学习并探究一种普遍性的法则,进而使学习者超越功利目的,转而关心内在的价值并实现内心自由。到中世纪,随着原先散布在法国和意大利的主教座堂学校逐渐成为大学,“自由七艺”在中世纪大学教育体系中占据着基础地位,并通过后续的欧洲大学延展为今天的“博雅教育”。

基于希腊人对人性的辩证发展的概念,人的社会性发展在传统人文学科相关的研究领域中被系统化。一些特定的学科学习会产生一种人文主义的价值观,一种对人类及其文化成就的承诺。实际上,人文教育提出了一个中心议题:人性,即模仿古希腊和古罗马的成就,最大限度地培养人的创造力。不过,这种创造力只有在教化和开发后才能产生。也就是说,人们只能通过教化来发挥他们的全部潜力,正是这种信念使得人文教育的价值观和方法成为教育史上的关键事件之一。

中国传统中的“人文”出自《易经》,说是“小利有攸往,天文也;
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指依据天象所示的“文明”之道。这里的人文之“人”,是人世间,不是单个具体的人;
人文之“文”,是对人的天性的文饰。如孔子所言:“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实际上,中国教育在传统上并无神权的介入,始终是世俗的教育;
但其核心在于培养深谙人伦关系的“君子”,所谓“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故而强调人性的自我约束和遵循等级关系的言行,又不同于我们前面所谈的解放心灵、个人自主的“人文教育”。

人文教育旨在培养学生通过理性精神和人的能力进行自由探究,创造更人性化的社会。但是,这种人文教育也给我们带来了一种紧张的社会关联模式。由于其前提是强调个人成就、竞争、抽象知识形式的获取、英才治国的神话以及根据能力的界定对人类进行筛选和分类,导致了人与人之间、人与文化之间、人与自然环境之间以及人与劳动之间关系的紧张。

作为对自由人文主义模式的反思,印度哲学家萨卡尔于1982年提出了一种“新人文主义”,其原则主要包括三个方面:把爱的范围扩大到所有人所有事;
将思想从教条中解放出来,培养一种心胸开阔和富有同情心的理性,这是实现我们个人和集体潜能的途径;
通过无私服务的实践,唤醒社会和环境正义的愿望,将价值观转化为行动。近年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也不断倡导基于可持续发展目标的“新人文主义”概念,可持续发展及其三大支柱——经济、社会和环境,已成为2015年后可持续发展议程的核心。其中社会发展强调包容性,赋予教育在社会发展过程中的首要地位,唤起文化间的对话和相互理解,从而建立全球人文主义文化的基础;
环境发展敦促改变心态,克服自私、利己和不可持续的消费方式,转而注重保护我们的星球和全球社会的福祉;
经济的可持续性强调团结和社会保护最低标准。

“新人文教育”是对“新人文主义”主张的教育回应。“新人文教育”假设增进人类发展、福祉和尊严是所有人类思想和行动的最终目的,即优先重视人的成长、尊严、平等和团结的价值。它承诺建设一种多元而公正的民主社会秩序,致力于人的基本权利和社会凝聚,为每个人提供公平的机会,使其享受充分而自主的生活。教育是促进人类发展的道德事业,“新人文教育”应为实现这样的社会发展愿景而努力。

同时,今天的教育又全面受制于媒介化的人文环境。媒介化指媒体传播和社会文化变化之间的依赖性,媒体通过符号、观点和格式进行运作,并帮助受众构建社会现实。媒体逻辑不仅能够指导个人行为,还能够指导制度进程,有能力决定什么是正常的、典型的或被社会接受的。媒体深入介入社会的各个领域,无处不在的数字化和数据化媒体已成为人类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因此,对于媒体的批判性审视尤为必要。其实,法国学者埃德加·莫兰很早就注意到三种彼此分离的文化:一是人文学科,它们不知道如何与可验证的来源(科学)或日常知识来源(媒体)联系起来并反映在一个空间中;
二是科学文化,由于其原则、方法和结构,它无法从整体上看待问题并反思自身;
三是媒体文化,它有效地记录甚至构造了当今世界、事件和新闻,却缺乏整合和反映的手段。三种文化彼此相距甚远,产生了错位,而这种错位必须通过批判和反思来弥合。

基于上述思考,新人文教育建立在以下原则上:

激发学生对知识的渴望及自我实现的动力。每个学生都有一种与生俱来的学习和发展自己的愿望。教育要努力唤醒其内心已存的求知欲,基于尊重的与环境互动的适当方式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满足他们的个人需求。

唤起自主性和意识觉醒。让学生相信世界是一个整体,唤起一种自我和他人的相互依存感和深层联系感。自主性不是孤立的能动性,而是一个人与他人的关系,它意味着为你自己的生活和你自己的想法承担责任的可能性;
意识觉醒在于关心所有的创造,并鼓励每个学生去了解“我是谁”“我在人类文化、社会、历史中处于什么位置”“我的命运是什么”。

建立科学、历史、人文、艺术和技术之间的新联盟,扩展跨学科综合学习方法。学校将被赋予以下任务:教授如何从复杂性角度重组重大的知识对象,以克服学科的分散性,将它们整合到新的整体框架中;
促进对新人文主义的了解,提高理解问题本质的能力,了解科学和技术新发展对人类状况的影响,评估知识的极限和可能性;
宣传当前人类状况的主要问题不仅可以通过国家间的密切合作,也可以通过学科和文化之间的密切合作来处理和解决。鼓励多学科探索,让学生理解世界是一个动态的、相互关联的经验过程,并鼓励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学会平等交流、协作探索和解决真实问题。

培养可持续发展的社会意识。从生态学角度去理解人类,重新平衡我们与地球这颗生命星球之间的关系,传授负责任地管理地球资源所必需的技能和价值观,有助于孩子们与他们周围的生活网络建立亲密的、鲜活的关系、学习如何为未来建设一个可持续发展的社会。

全面渗透审美经验。将审美和体验渗透到学习的各个方面,以发展学生创造性的想象力,通过音乐、美术、文学等领域对美的微妙表达提升学生对人类生活品质的理解。

认可和包容多元文化。承认文化在形成个人的自我形象和自尊方面的重要性,承认所有文化的独特性和重要性,让学生们学会欣赏和拥抱不同文化的相似性和多样性。

扩展社会参与行动和正义感。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变革,培养学生的社会参与意识和正义感。

加强媒体素养教育。理解媒介的社会空间条件变化,培养一种批判意识,对高度技术化的环境保持警惕,监测媒体的发展,并敏锐地意识到它对人类的影响。

培养服务精神。教育不是获得声望和特权的通行证,而是服务他人的责任。艺术、科学和知识致力于为所有人服务和谋福利,鼓励孩子学会努力帮助他人,养成仁慈的品性。

概言之,新人文教育旨在建立增进人类可持续发展的合理知识、技能和能力,以形成新的生态和经济社会意识,以及人们对自然、人类在自然中的位置及其相互作用的新世界观。这种知识必须有效和创新地传达给学习过程的所有参与者,以促进追求面向社会永续、经济可行和环境平衡的生活方式。

猜你喜欢 人文主义人文人类 美在山水,魂在人文初中生之友·中旬刊(2022年5期)2022-05-25最朴素的人文初中生之友·中旬刊(2022年5期)2022-05-25人类能否一觉到未来?大科技·百科新说(2021年6期)2021-09-12人类第一杀手好孩子画报(2020年5期)2020-06-27西方文论关键词:后人文主义社会观察(2019年9期)2019-11-171100亿个人类的清明意林·全彩Color(2019年6期)2019-07-24人格权位置之合理性分析商(2016年33期)2016-11-24人文主义视野下的高职教育研究职业(2016年10期)2016-10-20人文社科全国新书目(2016年5期)2016-06-08人类正在消灭自然奥秘(2015年2期)2015-09-10推荐访问:媒介 可持续发展 引领
上一篇:基于核心素养的体验式心理主题班会课程开发
下一篇:在语文教学中涵养丰富的人文底蕴

Copyright @ 2013 - 2018 优秀啊教育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优秀啊教育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