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城市设计策略在社区规划中的应用探析——以沃邦社区为例

来源:优秀文章 发布时间:2022-12-03 点击:

刘帅,薛阳,王全逵,董国强,赵东辉

(中建二局第四建筑工程有限公司,天津 300457)

中国城镇化进入下半场,传统的以自然环境为代价换取经济增长的模式已不再适用,绿色生态的高质量发展成为中国的新发展理念。十九大报告提出“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以及《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中提出生态文明建设的四大目标是优化国土开发格局,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改善生态环境质量,确立生态文明制度,标志着生态文明建设的急迫性。城乡规划为适应生态文明的要求,急需理念调整。在2015年12月召开的中央城市工作会议上给出了对城乡规划更为具体的要求:统筹生产、生活、生态三大布局,提高城市发展的宜居性。而社区作为城市的基本单元,与城市的宜居性直接相关。传统的应用于社区的城市设计方法服务于快速建造,缺乏对生态空间的重视,满足不了生态文明时代的要求。因此,探究应用生态城市设计策略建设生态社区,成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命题。

生态城市的概念由理查德·雷吉斯特于1987年提出,初步总结了生态城市的宗旨、方法、步骤以及重要意义。指出生态城市应当从整个生态系统的角度出发,注重城市社会、经济和自然的协调发展[1]。最早将街区形态与生态城市设计方法进行联系的是芒福汀,在《绿色维度》一书中将可持续发展、绿色设计与城市设计联系起来。预测了未来能源效率、可持续的城市形式、新城市主义的文化、城市公园和生物多样性成为生态城市设计关注的主要问题[2]。真正将街区邻里尺度的生态社区要求总结成一套评价体系,并推广到全球的是LEED-nd标准。该标准以SSL(精明选址与连接)、NPD(社区模式与设计)、GIB(绿色基础设施与建筑)为主体指标,IN(创新与设计方法)、RP(区域优先)五大板块落实生态社区的要求[3]。

国内研究生态城市设计的学者如田宝江认为区别于功能主义的传统城市规划思想,生态城市设计应是运用生态学的原理、技术和方法,对城市空间发展(物质空间和社会空间)进行规划,引导和规范城市建设实践,实现城市空间健康、和谐、可持续发展[4]。陆天赞、吴志强认为“生态城市设计”指体现生态原则、生态目标,指向的是城市设计实践[5]。臧鑫宇等提出生态城市设计以生态学为基础、以可持续发展为原则,是一种涵盖了自然、社会、经济及文化等多个方面的综合性规划设计方法[6]。

基于上述学者的理论研究,本文将生态城市设计定义为区别于功能主义的传统城市设计,应用城市生态学原理将城市生态与城市社会、经济相结合在宏观、中观、微观尺度的城市设计实践中。生态城市设计中的设计策略在社区营造中的应用,即为应用生态城市设计策略在社区层面进行土地利用、交通组织、能源管理等方面,满足生态要求的应用。

2.1 生态城市规划原则制定

国际组织通过召开会议,形成共识性的报告或宣言,明确生态城市规划原则从而指导全球生态城市的规划。其中影响最为深远的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MAB报告与国际建协《芝加哥宣言》[7~8]。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布的MAB报告,生态规划的原则主要为五项:生态保护策略、生态基础设施、居民的生活标准、文化和历史保护、将自然融入城市。国际建协《芝加哥宣言》提出保护和恢复生物多样性,资源消耗最小化,降低大气、土壤和水污染,使建筑物卫生、安全、舒适,提高环境意识。

2.2 精明增长与新城市主义

20世纪中期美国随着无序蔓延式的低密度郊区化,带来了土地利用效率低下、中心城区衰退、能源浪费和环境破坏的弊病。80年代兴起新城市主义运动提出了“公共交通主导的发展单元”的发展模式。以交通枢纽为中心,以适宜的步行距离为半径,设计从城镇中心到城镇边缘仅四分之一英里或步行五分钟的距离,取代汽车在城市中的主导地位。在这个半径范围内建设中高密度住宅,提高社区居住密度,使每英亩1个居住单元增加到6个单元。混合住宅及配套的公共用地、就业、商业和服务等多种功能设施,从区域宏观的视角整合公共交通与土地使用模式的关系。美国规划协会联合60家公共团体组成美国精明增长联盟,提倡用足城市存量空间减少盲目扩张。加强对现有社区的重建,以节约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成本。城市建设集中且提高密度,形成紧凑的空间布局。

2.3 生态城市设计的景观生态学原理

弗曼的《景观生态学》提出了景观生态学的七大原理:景观结构和功能原理、生物多样性原理、物种流原理、养分再分布原理、能量流动原理。从此景观生态学形成以基质、斑块、廊道、边界为研究要素来研究景观的结构、功能和动态的完整的理论体系[9]。

结合生态城市的规划原则、绿色社区的指标体系(BREEAM-Communi⁃ties、LEED-nd)以及国内外的绿色社区的实践案例(上海陈家镇国际实验生态社区、雄安新区、西雅图HIGH POINT社区、中新天津生态城),总结出5个大类,29个子项的生态城市设计策略,并且列举能够将设计策略落地所对应的控制指标。由此提炼出社区层面的城市设计策略与将设计策略落地的指标控制方法。

3.1 智慧选址

智慧选址强调社区的选址尽量与建成区相邻,采取紧凑开发的模式,减少基础设施建设的成本。并且有良好的公共交通条件,促进社区居民绿色出行方式的养成。社区位置与生态敏感地区应当预留一定缓冲区,并且远离洪水、地震等自然灾害易发区。

3.2 生态环境保护

生态环境保护指应用生态学的方法,将人的建设行为对自然破坏程度最小化,并且采用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和谐共处的设计策略。社区的空间环境在不破坏生态环境的前提下与自然有机融合,严守开发边界,保障生态环境的完整性。并且在社区中进行碳汇系统整合,将社区从碳的制造者变为碳的固定者。

3.3 社区模式设计

生态社区的模式设计应是用地、交通、住房、公共服务设施四位一体的复合型的社区模式。用地布局层面提倡多功能用地混合,打造本地多彩生活,为社区创造出一定的就业岗位,促进职住平衡。在交通系统层面,采用TOD的发展模式,限制小汽车的使用,打造良好的慢行系统,提倡绿色出行模式。住房层面提供面向多收入人群的住房选择,促进社会融合。公共服务层面提升设施的慢行可达性,并且具有良好的无障碍设计。

3.4 文化与历史保护

保护本地的历史文化,对有历史文化价值的建筑、公共空间、桥梁等进行适用性的再利用。对新建建筑进行风貌导控,与历史环境相协调。

3.5 绿色基础设施与建筑

应用绿色技术,降低社区能耗,转变能源结构,减少对不可再生资源的消耗。基础设施层面建设分布式能源系统,使用可再生能源,提升雨水管理能力,促进垃圾分类回收。建筑层面提升建筑的能源性能,建设雨水回收利用系统,降低建筑能耗。

基于上文总结的五大社区层面的生态城市设计策略(智慧选址、生态景观环境保护、社区模式与设计、文化和历史文化保护、绿色基础设施与建筑),选择具有代表性的弗莱堡沃邦生态社区进行案例分析。通过沃邦生态社区的案例解读,分析生态城市设计策略作用于社区形态,从而指导我国的生态社区建设。

4.1 弗莱堡沃邦社区

4.1.1 概况

沃邦社区位于德国弗莱堡西南角,距市中心3km。沃邦社区所在地曾经作为法国的军事基地存在,弗莱堡市政府出资购置了其中的41h㎡。经过生态化改造,该社区可提供500套住房,容纳5500人的活力社区。因为先进的规划理念与可持续技术的应用,在LEED评级中获得84分,为铂金级。

4.1.2 生态城市设计策略应用

①智慧选址

城市更新式开发。弗莱堡市政府选择了曾经作为军营的存量用地做城市更新,而不是郊区空地新建社区,节约了土地资源,促进城市的紧凑发展。

品质交通可达。沃邦社区具有有轨电车、公交巴士构成健全的对外公共交通体系。有轨电车方面,有轨电车3号线延长至沃邦社区,直接将沃邦社区与市中心与火车站连接起来,每14min一班,方便社区居民出行。开设发车间隔30min的11路公交车,将社区、火车站、会展中心、宜家等与居民生活就业相关的地点相连接,并且增补周末夜间巴士与弗莱堡周边地区连接的长途巴士,方便夜间与远距离出行。巴士与有轨电车都依据时刻表准确运营,方便查询且至少每小时一班,为居民的出行节省了大量的时间。在站点的布置上,做到半径400m的全覆盖,社区居民在5min内即可步行到达[13~14]。

②生态景观环境保护

与自然环境有机融合。一条复合功能的公共通道沃邦大道作为主要轴线,结合垂直的正交的步行路构成了整个步行体系。步行系统整合串联了沃邦社区南侧边缘的圣乔治小溪,在其规划之初就被设计师加以重视,并保留周边年代悠久的树木。规划共开辟了三条南北向的公共绿带,这些绿带不仅为社区居民提供了自由活动与社交休闲空间,同时也是新鲜空气进入社区的通风廊道。

③社区模式与设计

功能混合与职住平衡。沃邦社区采用了用地功能混合的开发策略,有20h㎡的住宅用地,约4.5h㎡的混合商业用地。社区拥有学校、幼儿园、青年设施、公民集会场所、市场、休闲娱乐场所等设施,能够提供一定的就业机会,而且社区居民前往市中心上班通行距离仅3km,基本满足职住平衡的要求。

沃邦社区基本数据 表3

无车社区。采用集中停车的方式,在新区边缘设置两个大型停车楼。停车库停车位售价较高为18500€~22500€,还收取每月的管理费用,不购买停车位的住户被要求与“无车生活运动协会”签署一份承诺,不拥有私家车的协议。同时社区并没有忽略居民使用小汽车的需求,为了满足社区居民临时外出的需求,提供“共享汽车”租赁服务,使居民自己购买汽车成为多余[15]。总体上有效降低了小汽车相比其他绿色交通方式的优势,每千人仅拥有172辆小汽车;
每户所拥有的停车位数量降至0.5;
430户家庭已加入“无私车居住协会”[16]。

④文化和历史保护

尊重场地原有古树、广场等历史文化要素,建筑形式与传统样式相和谐。

⑤绿色基础设施与建筑

绿色建筑技术应用。业主与开发商在建设住宅时都遵守低能耗建筑标准,即建筑每平方米的年能源消耗不超过65kW·h。如太阳船社区,小区由多座联排建筑组成,顶部设置太阳能电池板,是世界上第一个全由被动房构成的社区,能够实现自身的能源自给。其中标志性建筑向阳屋“向日葵”作为全世界首座被动房建筑,通过建筑的旋转设计,房屋既可通过旋转迎面接收太阳光,又可进行太阳能的转化利用。社区中共有277个住宅单元通过高隔热、密封性强的建筑外墙和可再生能源利用,达到了被动房(热能需求、热负荷、空气密度和基本能源需求等方面符合特定的标准)节能标准,其建筑每平方米的年能源消耗低至15kW·h。

图1 出行交通选择分配比

图2 沃邦大街有轨电车

良好的雨水收集、利用管理体系。在公共通道沃邦大道设置绿色沟渠,用来收集雨水。再加上住宅开发时设置的蓄水池收集雨水,90%径流雨水都被收集在本地。这些雨水一部分渗入地下补充地下水,另一部分经过处理用作居民或公共建筑的厕所用水。

可再生能源生产。通过对生物质能、太阳能、风能等可再生能源的利用,沃邦社区实现了能源的基本自给。社区建设一处热电联产能源中心,通过燃烧沃邦周围的木材等废料提供81%社区所需能源。风能与太阳能电池板提供了4%的能源。沃邦现状能耗为80kW·h/年/㎡,低于105kW·h的区域平均水准。

4.2 对我国生态社区建设的启示

4.2.1 启示一:充分利用存量土地,进行精明、绿色的有机城市更新

弗莱堡市政府采取精明增长的存量更新模式,将距离市中心3km的废弃军营用地收回,重新开发成多阶层混合居住的生态社区。针对我国粗放城镇化的特点,应学习严控城市建设边界进行存量优化。对交通区位良好的低价值存量土地进行生态更新,鼓励混合社区的建设试点。在城市功能更新的同时,保护了生态环境,照顾了低收入群体,具有经济、社会的双重价值。

图3 总平面图

图4 交通组织

图5 景观体系

4.2.2 启示二:传统住区开发模式、空间结构、交通方式的重构

传统住区设计模式具有缺乏街道公共空间、机动车缺乏管控威胁住户安全、缺乏人文关怀等诸多缺点。应学习沃邦社区小地块的开发模式,鼓励多样性,并在社区模式设计中体现公共交通导向、建设完备的慢行体系、打造活力街道公共空间体系的思路,对传统模式进行优化重构。

4.2.3 启示三:绿色适用技术的广泛使用,助力社区可持续发展

沃邦社区的成功经验表明,通过建设绿色基础设施(如分布式能源站)以及既有房屋改造(如屋顶加装太阳能电池板、增设雨水回用系统)实现生物质能、太阳能、风能等可再生能源的利用,实现能源的自给自足。采用适宜的绿色生态技术的居住社区完成了从能源的消耗者到能源的生产者的转型,促进社区可持续发展。

城市是个复杂的巨系统,社区作为城市的基本单元,其本身的特质就决定了城市整体的特性。用生态理念、生态技术重构传统功能主义的社区,重构用地、交通、公共设施系统,探索生态文明下社区的形态,应用生态城市设计策略改造、建设生态社区可以自下而上地提高整个城市系统的生态性能,也是回应生态文明要求的有效途径。

猜你喜欢 社区生态设计 秦药新生态之二 药好才是真的好当代陕西(2020年15期)2021-01-07BUBA台灯设计中国品牌(2020年11期)2020-12-23长抓政治生态当代陕西(2020年17期)2020-10-28《营利》的生态批评解读英美文学研究论丛(2020年2期)2020-02-06在社区推行“互助式”治理当代陕西(2019年16期)2019-09-25生态公园,四季皆景走向世界(2018年11期)2018-12-26瞒天过海——仿生设计萌到家艺术启蒙(2018年7期)2018-08-23有种设计叫而专Coco薇(2017年5期)2017-06-05影像社区大众摄影(2017年2期)2017-01-20影像社区大众摄影(2017年1期)2017-01-07推荐访问:探析 社区 为例
上一篇:基于智力城镇化路径下我国城乡规划的应对研究
下一篇:智慧城市理念在城市建筑设计中的渗透分析

Copyright @ 2013 - 2018 优秀啊教育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优秀啊教育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