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冈石窟第3窟的设计及相关问题探讨

来源:优秀文章 发布时间:2022-12-03 点击:

曹 彦

(云冈研究院,山西 大同 037004)

云冈石窟的第3窟位于云冈石窟东部窟群,东临碧霞洞,西接云冈晚期洞窟第4窟,坐北朝南,前室立壁立面分上、下两层。上层东西各有两座塔形的建筑,中间为弥勒窟室。平台下层东西各开一门、每个门两侧有两个窗户(图1)。第3窟的东、西前室通过过道连接后室。后室内有一个大的柱体,柱体北侧与后室的壁体相连。大型柱体前面西侧雕刻有“西方三圣”的形象(图2)。

图1 云冈石窟第3窟外部全景图

图2 第3窟后室大型柱体西侧的“西方三圣”形象

(一)第3窟最初的设计

第3窟是未完成的洞窟,北魏时期只完成了前室上层双塔及上室其他部分的工程。走进第3窟可发现,平台上层东、西两端的三层塔对应下方东前室和西前室分别有两大的柱体,并与上层的三层塔相连,通过东、西前室明窗可看到这两根柱体的部分,这里的明窗并没有像其他明窗一样起到观瞻佛像或通风、照亮的作用,推测前室两个明窗的设置是为确定与平台上层建筑的对应关系而专门凿刻的,等到两端的门楼雕刻完工后,明窗部分将凿去,露出两个大的门楼式的建筑(图3)。通过近年来对第3窟外前室平台的顶部的清理,可看到一个大型的屋顶式建筑(图4),更加肯定第3窟平台上的双塔是要往下雕刻,雕刻成对称门楼式的建筑。在敦煌莫高窟北魏洞窟的第257窟的西壁,在“九色鹿”的故事画中,就有国王与王后并坐的王宫殿内与门楼式的建筑平行的结构(图5),在河南西汉画像石上也可看到门与双阙相互结合的结构(图6)。可见两侧为门楼式的建筑与中间为阁楼式的建筑这种并排的样式比较常见。

图3 第3窟的平面侧绘图(图片来自《云冈石窟全集》)

图4 第3窟平台上方三层塔下方的屋顶建筑

图5 莫高窟257窟“九色鹿”故事画门与门楼式的建筑并排

图6 河南西汉画像石上的殿阙

在第3窟上方弥勒阁楼对应的下方即第3窟前室的西侧窟内也有突出的墙体,墙体有凹陷的部分,下方可能是要开龛,龛内造像未知(图7)。根据云冈石窟壁面通常的设置,上方为弥勒龛下方可能要设置二佛并坐的龛,寓意三世佛,即表现以弥勒信仰为主题的三世佛,表现佛法的传承。如在15窟内四壁都布满千佛,而正壁在千佛像中,雕刻上为交脚菩萨龛,下为二佛并坐龛(图8)。17窟明窗东壁的也有上龛为弥勒,下龛为二佛并坐龛(图9)。

图7 第3窟前室西侧弥勒阁楼下方呈凹陷状态

图8 第15窟北壁

图9 第17窟明窗东壁

在第3窟的后室是要建造一个大的中心塔柱,在后室明窗下现存有一周坚硬的岩石带,这周岩石带对应到后室柱体上的同样高度也可看到,在柱体前面西侧的大势至菩萨造像上方也留下长出壁面的痕迹,在同样的高度延伸到柱体的东侧,也有一周明显的坚硬岩石带(图10),可能是根据岩层的质地将塔柱分成上、下两层进行雕刻。在西后室,几乎同样的高度,柱体西侧与北壁相连的部位也可看到上下层之间留下工作台的痕迹,可见设计者原来的意图是要雕刻上下分层的中心塔柱。

图10 第三窟后室柱体上的坚硬岩石带

在云冈石窟窟外的样式反映着窟内的建造样式,如在云冈石窟第12窟上为庑殿顶式建筑窟外是廊柱式建筑,[1]窟内前室东壁壁面所雕刻的龛也为廊柱式龛(图11、图12)。再如第9窟外是廊柱式建筑,窟内前室东壁上方为廊柱式龛(图13、图14),也为对应关系。从某种程度讲,推测第3窟窟外是塔身门楼与窟内的佛塔式建筑也可谓是对应式关系。

图11 第12窟前室东壁

图13 第9窟前室东壁

图14 第9窟内

(二)停工的原因

第3窟尚未完成便遭遇放弃,其原因则不得不归结于孝文帝突然迁都洛阳。[2](P33)一般观点认为,随着中央政权的南移,平城的核心地位被新都洛阳取代,不少由皇室或贵族出资开凿的大窟都在这一时期中止了工程,在龙门、巩义有了承接云冈的皇家工程。

太和十八年(494年),孝文帝带领的军队到达洛阳,随后迁都洛阳,而营造云冈石窟的能工巧匠并没有全部跟随着进入都城洛阳,仍有一部分滞留在平城,云冈的晚期洞窟比如第39窟这样精华的洞窟雕刻工程仍在继续进行,如果不是第3窟在开凿过程中石质出现问题,可能在迁都洛阳之前就已经完工,或者迁都之后也有足够多的能工巧匠将这一恢弘巨制的工程完工。

通过仔细调查发现后室塔柱东层,岩石呈层状分布,质量较差,后室的北壁岩呈盐碱化,且整体洞窟呈白色(图15),开凿者在开凿过程中定是发现岩石质量不好,不去继续往下进行。而开凿者的初心是物之坚者莫如石,石之大者莫如山,上摩高天,下蟠厚地,与天地而共久。[3]如果石质不太好,就不如不去继续,且斩山太高,费工难就,与天地而共久的初衷相悖。

图15 第3窟东后室塔柱东侧和后室北壁岩石

第3窟窟外前庭和窟内前室、后室的基岩地面高低不平,到处是沟槽分割成的矩形和圆形凸起的石块,或是取石后留下的矩形和圆形的凹坑。分割石块的沟槽宽窄、深浅,多根据石块大小确定,沟槽断面基本呈“U”字形,槽壁留有斜向凿痕。矩形石块从分割石块的一端依次逐块揭取,圆形石块或将环形沟槽的某一段造成缺口再翘起,或在环形沟槽外沿凿6-8个缺口,各自斜向打入楔子,最后从某一缺口撬起。[4]圆形石块采用的是不同的取石方法,推测这不是同一时期所为,为不同时期采用不同的取石方法。因第3窟是未完工的洞窟,所以在洞窟的壁面上也留下了取石的方法,以方形居多,未见圆形石块。在后室塔柱南壁中坚硬的岩石带上方可见到方形的取石痕迹,在西侧后室的北壁中层也可见到方形石块取石留下的痕迹。

在1993年对第3窟的考古发掘中,发现第3窟东西窟门前各有一处台基,整体为凸字形,周边护沿用较规整的石块垒叠,外侧整齐,推测高度与窟门地面高度几乎持平。在台基内发现了小陶盏,隋五铢等遗物。此外第3窟前庭东、西壁南端发现了一道东西向石墙遗迹,长约54m,高0.6-1m,紧贴其南缘的岩石陡壁垒砌,石墙上端约40cm的部分为辽金时期补充垒砌。推测该石墙与第3窟前庭东、西壁共同围成一处完整的石窟寺院落。

在窟前地面有石窟寺院落的还有第5、6窟,从第5、6窟所在的外部空间来看是一个三进院落式布局。第一进院落是原来云冈石窟山门进来的院落,山门两侧是钟鼓楼,钟鼓楼往北是东、西厢房。第二进院落有两个门,靠东的门是石佛寺,靠西的门是石佛古寺,再往前是三进院落,三进院落为5、6窟所在的洞窟内部,5、6窟内部也是一个单独的建筑空间。

截止目前,在云冈山顶共发现三处有塔基的寺院遗址。2010年5—10月,经考古发掘在云冈石窟第39窟窟顶上方发现北魏佛教寺院遗址。包括一处塔基遗址,坐北朝南,位于遗址的东南部,与北廊坊同向,平面近方形,周围有回廊,塔道位于塔基南部中间的位置,平面呈长方形,北高南低。塔基上每排共排列着5-8个柱洞,共7排40个,呈东北、西南走向。柱洞平面有许多形状如圆形、方形、长方形、椭圆形及不规则形,应为原来安插塔的立柱留下的位置,是目前我国发现的最早佛塔之一,为一处以塔为核心的塔院式寺庙遗址,包括塔基,东、西、南、北廊房,北廊坊与中部廊坊的建筑较为高级均为前廊后室的结构,且有柱础。根据形制推断,很可能是云冈译经场所或高级僧侣生活区。[5]

2011年5—11月,发掘的窟顶塔基遗址位于明代城堡以东5、6窟窟顶上方,是一处北魏至辽金佛教寺院遗址。北魏的塔基是该遗址中最重要的遗迹,坐北朝南,平面为方形,实心,其周围有回廊,踏道位于塔基的东南部,平面接近长方形,西面高,东面低。北魏塔基的外部被辽金的八角形塔基包围,在同一处位置可见北魏、辽金的塔基实为难得一见。在塔基北面发现铸造井台一处、熔铁炉30个。[6]

20世纪90年代在云冈山顶东部接近第1窟顶部约300m的位置发掘了一处北魏塔基遗址,塔基由地基、基座、石塔底层建筑构成。基座为方形平面,坐北朝南,基座的高度从石塔底层回廊的地面到地基表面为2.2m。第1窟顶部的佛塔底层建筑是以塔芯为中心,在塔芯的中间发现一个圆形柱穴,推测为立刹所用。并有围绕塔的回廊建筑。在基座南面有东、西两条踏道,可以从东、西侧登上塔的基座。该处基座北面正中有一条向北的斜坡慢道。推测这也是一处佛教寺院建筑。[7](P269-277)

从以上云冈窟顶发现的塔基来看,坐北朝南,平面均为方形,考古发掘的山顶的塔基遗址正好位于39窟窟顶上方,5、6窟窟顶上方,与山下云冈石窟窟内中心塔柱的朝向、平面形状、以及对应的位置均一致。窟顶的塔基周围均有回廊,与窟内的甬道作用也相同,均为绕塔礼佛之用,也与郦道元《水经注》笔下对云冈描述“山堂水殿,烟寺相望,林渊锦镜,缀目新眺”,其中的“烟寺相望”相对应。山顶踏道一般位于塔基的南面及北面,南面的踏道可能是信徒从山下往山上朝拜的通道,北面的踏道可能是通往另一处重要位置的必经之路。

在1993年第3窟的考古发掘中,发现窟外前庭地面上有两排东西向的夯土柱基,北排1个,南排6个。前室窟顶的二层平台北侧靠近壁面的基岩地面上凿有一排东西向柱坑,共10个,南侧接近平台边缘的基岩地面上有一排东西向梁槽,现存6个,可与其北的柱坑对应,在《大金西京武州山重修大石窟寺碑》中记载“皇统初,缁白命议,以为欲图修复,须仗当仁,乃请惠公(即禀惠)法师住持。……重修灵岩大阁九楹……”[3]以上的柱坑与《金碑》的这一记载相互吻合。是一处9间的窟檐建筑。

在靠近“西方三圣”造像的西后室,可以从凌乱的地面取石遗迹中发现几处凿出柱洞的地方,它们与“西方三圣”造像的西侧壁面上的壁坑都是窟内搭建建筑物的留痕,通过地面柱洞上插上木构建筑来支撑壁面上的3个纵向壁坑,从而在3尊造像建成之后,为其搭建空间。或是在建造3尊造像时为其搭架子留下的痕迹。

在第3窟的东后室会发现地面的高度会明显高于东前室,在东后室的地面上会发现很多方形、圆形的取石痕迹,这些石料要运往他处,而这个坡度正是便于更好的运送石料形成的坡度。在西后室即“西方三圣”造像前面的地面高度与前室的地面高度水平线保持一致,它周围的地面(“西方三圣”前的地面)却明显低于两侧的地面,推测这是在雕刻“西方三圣”造像前后修整的地面,如果能知道这一地面何时修整,那么就可以推断出“西方三圣”造像的大体建造时代。

在后室西明窗东壁北侧现存一个石锅造型(图16),距离明窗底面1.05m,石锅直径约60cm、深约30cm,并在锅体上方北侧壁上凿有一个高约28cm、宽约38cm的方形“小窗”,推测这个石锅是为雕刻“西方三圣”造像中的一些细节,里面放上火烛为照明所用,小窗正好可以照射到“西方三圣”造像及一些细节上。

图16 第3窟后室西明窗东壁北侧石锅造型

在第3窟外平台上方后室壁面上,距离窟前地面高度约16m,距山顶的高度约10m,整齐排列着高近2m,宽约0.8m,相互间隔约4.5m的12个纵向长方形梁孔(图1)。这些梁孔均与山顶相通,且内部渐宽,至山顶形成边长约2米的方形竖井(图17)。这样设置的目的,可能要起到固定梁的作用,在对第3窟历次考古发掘中,无论在洞窟的前厅还是平台之上,至今没有发现与12个梁孔的对应建筑遗址,但在这些大型梁孔的梁槽中发现有木屑的建筑遗址,推测曾经存在挑檐式建筑,2021年云冈研究院清理了第1、2窟外一层塔塔顶的上面,发现了梁槽的痕迹,推测其上曾经存在挑檐式建筑(图18、图19)。可见在云冈石窟窟顶上这种挑檐式建筑是常见的样式。

图17 第3窟外壁由西向东第6梁孔正面、平面和剖面测绘图(图片来自《云冈石窟全集》

图18 第2窟外单层塔塔顶的上部(李根绘)

图19 第1窟外单层塔塔顶的上部(李根绘)

第3窟是云冈石窟最大的洞窟,且是未完成的洞窟,探讨第3窟原来的洞窟设计及遗迹所反映的问题,对于探究北魏时期云冈石窟洞窟最初的形制设计及迁都洛阳前后对云冈石窟开凿产生的影响具有重要意义。

猜你喜欢 塔基云冈云冈石窟 吉代荣作品大众文艺(2021年23期)2021-12-23云冈石窟1至4窟重新开放科学导报(2021年79期)2021-11-27河南体育:奥运佳绩来自坚实“塔基”少林与太极(2021年9期)2021-11-14以艺术之美推动“云冈学”建设">云冈舞:
以艺术之美推动“云冈学”建设小品文选刊·印象大同(2021年7期)2021-09-03云冈研究院成立大会在大同举行科学导报(2021年11期)2021-03-11输电线路塔基防洪问题探讨中国电气工程学报(2020年18期)2020-11-11我和云冈的缘分小品文选刊·印象大同(2020年6期)2020-06-29云冈石窟旅游景区开发与规划炎黄地理(2020年3期)2020-05-26输电线路寒冻风化区地质工程问题探讨科技创新与应用(2017年30期)2017-11-07去云冈石窟看浮雕幼儿智力世界(2015年5期)2015-08-20推荐访问:云冈石窟 探讨 相关
上一篇:北魏平城时代晋北区域的佛刹兴建
下一篇:中国古代北方部族的天神表达方式与祭天礼拜方向

Copyright @ 2013 - 2018 优秀啊教育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优秀啊教育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