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汉代“长袖细腰”的审美历史渊源及流变

来源:优秀文章 发布时间:2022-12-02 点击:

□王斯瑶

汉代时期国富民强,长期的对外交流促进了多民族的团结与统一,并为汉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汉代处于舞蹈发展的高潮时期,舞蹈的发展无论数量还是质量较先秦时期都得到了空前提升。舞蹈渗透在汉代人民生活的各个角落,种类丰富,绚丽多彩,如供宫廷宴享的皇室舞人、宫廷贵族赏玩的女乐歌舞、豪门贵族普遍喜好的自娱舞蹈、民间百姓喜爱的百戏舞蹈等。

(一)轻柔飘逸

处在强盛汉代的人们海纳百川、志存高远,舞蹈的呈现也如这个朝代一般大气磅礴。汉代乐舞的艺术特征主要呈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轻柔飘逸之美。从出土的汉画像砖石中来看,舞女形象多为袅袅长袖,盈盈细腰,扭折腰肢充分展现出女性身体的曲线美,给人以柔媚、曼妙的视觉享受。由于汉代时期人们大多具有“羽化成仙”的美好愿望,因此飘逸也成了汉代乐舞所具备的突出特征。

(二)古朴厚重

汉代乐舞不仅对春秋战国时期的楚国乐舞进行了纵向继承,同时对同一时期的西域少数民族舞蹈风格进行了横向吸收。《巴俞舞》是其中较具代表性的乐舞之一,其风格猛锐粗犷,一般用于上阵杀敌前鼓舞士气之用。汉代乐舞既有楚舞风格中的轻盈柔美、舒畅饱满,又有外域文化巴渝舞、民间艺术建鼓舞中的阳刚之气。正因为如此,汉代乐舞展现出独具一格、气度非凡的神采风范,使我国舞蹈艺术进入第一个高峰时期。

(一)“长袖细腰”审美的由来

“长袖细腰”是汉代乐舞最主要的特征,关于这一特征最早的出现要追溯到西周时期。西周雅乐体系《六小舞》中的《人舞》——“人舞无所持,以手袖为威仪”,它是最早的袖舞踪迹。春秋战国时期的楚国文化博大精深、浪漫瑰丽,楚乐舞成为我国古代舞蹈史上的瑰宝,灿烂而夺目。例如,《楚辞·大招》中所言:“小腰秀颈”“丰肉微骨”“长袂拂面”,由此体现出楚人对“纤腰”“轻柔”之美的喜爱与推崇,这便是楚舞风格的体现。从徐州楚王墓出土的绕襟衣陶舞佣的形态来看,舞人腰部侧弯,头部侧倾,手臂呈圆弧形,长袖自然下垂。因此,纤腰、长袖是楚舞的基本风格特征。楚舞以折腰、舞袖为基本特征,以轻盈曼妙、浪漫飘逸为风格基调。总之,汉代舞蹈普遍追求“长袖细腰”审美特征是充分继承楚舞风格的结果。

汉代较为著名的巾袖之舞就是舞者以舞袖、执巾为主要内容的舞蹈。江苏徐州沛县出土的汉画像石呈现双人细腰长袖对舞之态,舞者一边长袖翘起,一边长袖伏地,折腰回身而舞,尽显其柔美之韵。长袖的甩绕、短巾的挥舞,使肢体得到延长,表现力得到增强。巾袖的运用蕴含着丰富的情感表达,它不仅仅是舞者肢体层面所展现出的形式美,更多的是情感方面的极致表现。

(二)“长袖细腰”审美的流变

1.魏晋南北朝时期“长袖细腰”审美的呈现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古代舞蹈史上一个重要的转折点,这个时期社会动荡不安,“长袖细腰”在这个时期也经历着自身的延续与变更。由于长期战乱导致了民族大融合,中原舞蹈与其他边疆少数民族舞蹈长期交融,舞蹈主体被分为清商乐舞与胡乐胡舞。细察魏晋之舞,由于受社会因素的影响,舞蹈的呈现南北方各不相同。一方尽显雄健猛锐、潇洒明快之势,一方尽显婀娜柔媚、清新雅致之韵。《白纻舞》是魏晋南北朝时期“长袖细腰”风格的代表作品,与汉代舞蹈以炫技来追求视觉上的冲击不同,我们从许多诗句中得知魏晋南北朝时期舞蹈是以情感表达为主。

2.唐代“长袖细腰”审美的呈现

唐代国富民强,当时的长安成为整个世界的中心地带。由于频繁的对外交流、往来贸易形成了开放的国际文化,使“长袖细腰”发生了更大的变化。魏晋南北朝为中国古代舞蹈史巅峰时期的唐朝创建了基础构架,起到了桥梁的作用。此外也因受到雅乐中“文舞”“武舞”的影响,唐代舞蹈呈现也有着“阴柔”“阳刚”之分。从出土的唐代女舞俑形象,我们观察到“长袖细腰”到了唐代已经不再向汉代一样,以倾折腰姿呈现高难技巧为主,更多的都是直立而舞。由于长期受西域服饰的影响,唐代舞伎服饰的设计出现了两种倾向。一是裙的腰部提高,上衣变短,袖长也随之越来越短,袖口呈小袖状;
二是衣袖口扩大呈碟状,着襦裙而舞。另外,唐代一向以胖为美,丰腴的身姿成为舞伎所崇尚之美,因此“细腰”这一特征,在唐代便不是那么突出了。《绿腰》是最能够体现唐代“长袖细腰”的代表作品,它充分展现了舞伎的袖技、腰功,追求舞姿的轻盈柔美。但《绿腰》并不是绝对的“轻”与“柔”,而是“柔中带刚”“先柔后刚”“刚柔并济”,使人沉醉于其精湛的舞姿中难以自拔。

3.宋代“长袖细腰”审美的呈现

宋代经历了长期的社会动乱,社会属性较唐代时期发生了很大变化。统治者崇文抑武,注重人文修养,使服饰上的审美较汉唐时期大不相同。从北宋刘宗古所画的《瑶台步月图》中可见,与唐代的华丽丰腴不同,宋代的女子服饰普遍素雅简单,展现女子纤细苗条的身材。袖口的设计也不及汉代的长度及唐代的宽度,演变为袖口极窄的小袖。在腰肢的表现上也不再像汉代注重腰肢90 度的倾折,突出腰部的纤细。因此,宋代舞蹈风格已由唐代的浪漫华丽而转向含蓄内敛。但如此细窄的袖口是无法表演袖舞的,从四川华蓥南宋墓室壁雕舞伎中我们得知,袖长略长于手一掌的距离,袖口宽度与手腕宽度一致呈直筒状。正是宋代独特的历史背景,使“长袖细腰”呈现出独特的韵味,舞者巧笑嫣然,一颦、一笑、一回眸都令人回味无穷。

4.元明清时期“长袖细腰”审美的呈现

元明清时期,封建社会进入鼎盛时期,大一统多民族形式得到巩固,思想文化异彩纷呈,舞蹈开始借助新的艺术形式——戏曲而生存发展。戏曲舞蹈与汉唐时期的舞蹈迥然异趣,但我们依然可以发现“长袖细腰”的影子。通过欣赏戏曲舞蹈,我们可知,京剧中无论是生旦净末丑服饰均长于手,并且都有着属于自己行当固定的舞袖动作程式,尤其是旦角。戏曲舞蹈中处处透露着“长袖细腰”的踪迹,著名京剧艺术大师梅兰芳先生,巧妙地将舞袖的动作与京剧的台步及音乐融合在一起,达到形神合一的艺术境界,塑造出一个又一个深入人心的京剧形象。此外,袖子的运用不止于华丽的舞姿身段,优秀的京剧演员可以让袖子“说话”。不同的舞袖动作可以表现角色的情绪及思想情感来打动观众。

(一)新中国作品中“长袖细腰”的形态体现

1949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全国人民欢舞高歌,舞蹈事业也进入了一个新纪元。为响应党和国家主张“文艺为工农兵服务”的方针政策,这一时期创作出的作品大多具有反映当时现实生活、突出人民群众精神面貌的创作特点,“长袖细腰”在这个时代也呈现出其独有的风姿。1950 年由长春市文工团所创作的男女群舞《红绸舞》登上舞蹈历史的舞台。从舞蹈形式上来看,《红绸舞》将传统的长绸舞与热情奔放的东北秧歌有机结合,同传统长绸的表演方式不同,《红绸舞》大大提升了长绸运用的难度,并且舞蹈中具有较多的跳跃动作,无疑是对舞者在道具的运用及个人能力方面的考验。在舞蹈内容层面,《红绸舞》并没有复杂的情节故事,只是单纯地为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百姓们用挥舞红色长绸的方式将积攒已久的喜悦释放出来,呈现出热烈、舒畅、明快的风格特点。《红绸舞》既继承了传统长绸舞,又具有自己独特的内容与形式,以融入当下人民现实生活为创作理念,将“长袖细腰”呈现在人们面前。

(二)中国民族民间舞蹈中“长袖细腰”的形态体现

提到“长袖细腰”,我们首先想到的便是藏族的《弦子舞》。《弦子舞》作为藏族传统的舞蹈形式之一,已经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弦子舞》是由藏族男子演奏弦子,藏族女子舞袖组成,风格欢快明朗,通常用于婚庆、聚会、劳作场合。《弦子舞》在正式表演过程中需要男女配合,男子舞姿一般集中在脚部,穿着藏靴和着音乐有节奏地跺击地面,强调舞蹈的浑厚有力;
而对于女舞者而言,所呈现出的舞姿应是舞动长袖、纤腰,并时而前后俯仰,注重舞蹈的轻柔婉转。由此体现出《弦子舞》刚柔并济的风格特点。

(三)汉唐古典舞中“长袖细腰”的形态体现

随着当代艺术家逐渐开始重视传统文化,“寻根”便成了舞蹈工作者的首要任务。《踏歌》《相和歌》等众多优秀舞蹈作品的出现,更是将汉唐时期女子的婀娜柔美展现得淋漓尽致。《踏歌》便为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之一,“三百内人连袖舞,一时天上著词声”,此诗句出自唐代诗人张祜于《正月十五夜灯》,描写了正月十五元宵佳节家家户户涌上街头,联手歌舞的壮观景象。汉唐舞《踏歌》是孙颖教授几十年潜心研究中国舞蹈历史文化所留下的珍贵成果。舞者纤腰袅袅,长袖翩翩,作品中多次出现典型的汉代舞姿形态——“翘袖折腰”。编导在静态舞姿上借鉴了大量汉画像砖上的舞姿形象,在动态律动上大胆运用了藏族舞蹈的韵律,呈现出汉代舞蹈的奇妙瑰丽,再现了古朴热情的踏歌风格。舞者们边跳边和,向观众呈现出“舞婆娑,歌婉转,仿佛莺娇燕姹”之绝美景象。从《踏歌》的动作形态上,我们可以体会出作品背后所具备的文化底蕴,以及中国古典舞以和为贵的精神理念,充分展现出汉唐古典舞的风姿绰约。

(四)“长袖细腰”审美的传承及发展

“长袖细腰”审美文化在历史长河中已流传千年,其独特的舞袖技艺、曼妙的舞姿形态及行云流水般的韵律是历经上千年的中华民族为后人所留下来的珍贵宝藏。当代艺术工作者在注重程式化袖技本身及“长袖细腰”审美下舞姿形态传承的同时,还要注重运用多元思维对传统舞蹈进行创新。在创编方面,编导应以保留传统舞蹈底蕴为基础,融入现代审美的编创技巧及舞台调度,做到既能够吸引观众眼球,又能够让观众关注并学习到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艺术。由于“长袖细腰”风格的舞蹈大多是通过汉画像砖石、文字书籍等方式记载,因此只能复现其舞姿形态、服装发型,无法直接呈现完整的动态舞蹈,编导需要大胆运用其他风格舞蹈进行融合。此外,我们还需具备批判性思维,对传统文化艺术应批判性继承,去芜存菁。

舞蹈发展现状同样存在一些问题。首先,当下舞蹈仍然是一门小众艺术,绝大多数人会愿意花钱欣赏一场电影、一场音乐会、一场演唱会,但很少会有人愿意走进剧场去欣赏一部舞剧。舞蹈以肢体为语言来传情达意,对外行人而言,舞蹈就显得难以理解,不那么“接地气”。对于此问题,笔者认为除了扩大宣传让人们走入剧场外,让舞蹈“走出去”也是重要的途径之一,可通过将“长袖细腰”元素加入广场舞编创中,使人们在强身健体的同时,又传承了传统文化艺术。其次,当今科技飞速发展,因而出现了许多“快餐式”作品,五花八门,令人眼花缭乱,却很难出现像《踏歌》一样经典且具有研究意义的作品。笔者认为主要原因是许多编导缺少像孙颖教授这样几十年磨一剑的品质,缺少文化底蕴的积淀。作为新一代舞蹈研究工作者的后备军,我们应潜心钻研舞蹈基础理论知识,为日后的研究打好基础。

汉代舞蹈以其古朴雄健、柔美秀丽的特点,孕育出汉代特有的审美意境。“长袖细腰”审美由“翘袖折腰”发展变为轻盈柔美的《白纻舞》《绿腰》,又被吸收到戏曲舞蹈《贵妃醉酒》中体现。历史的长河并没有冲淡它的痕迹,《红绸舞》《弦子舞》《踏歌》中又再现了它的绚丽多姿。在传承与发展方面,笔者认为只有以尊重历史为前提批判性地继承,将发展立足于现代,才可使其声声不息、源远流长。

猜你喜欢 细腰长袖乐舞 中国古代乐舞对当代中国古典舞表演的艺术作用研究戏剧之家(2022年11期)2022-11-12曲阜孔庙雅乐舞的互文性解读与研究——以陈镐《阙里志》为中心天津音乐学院学报(2022年2期)2022-07-28攀援而上ELLE世界时装之苑(2022年8期)2022-07-24”小蛮腰“最早指男性的细腰科教新报(2022年17期)2022-05-24唐代丝绸之路乐舞文化的当代传承考释知识文库(2018年12期)2018-09-06First Look小资CHIC!ELEGANCE(2017年19期)2018-03-06楚王爱细腰故事作文·低年级(2017年3期)2017-04-04赐学生“长袖”,促学生“善舞”新课程·上旬(2017年2期)2017-03-27楚王好细腰中学生阅读(初中版)(2016年7期)2017-02-24学前教育音乐学科融合的教学改革研究科教导刊(2015年16期)2015-07-02推荐访问:流变 细腰 汉代
上一篇:席曼诺夫斯基《降b小调变奏曲,作品3》的创作与演奏
下一篇:詞作章法的藝術辯證法講究

Copyright @ 2013 - 2018 优秀啊教育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优秀啊教育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