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史”教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思考

来源:优秀文章 发布时间:2022-11-19 点击:

张守龙

(一)增强大学生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的认同感

中国共产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和社会主义发展史实质是党领导人民通过革命、建设和改革,不断走向民族复兴的历史。因此,“四史”教育能够让学生明白中国共产党不断发展壮大、取得政权并长期执政的真正原因,让学生深刻认识到正是党的立场、宗旨、初心、使命和无私奋斗,吸引了千百万人民群众,赢得了人民大众的支持与拥护,形成了革命、建设和改革的磅礴力量,中华民族实现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简言之,“四史”所承载的中国共产党的价值追求、精神风貌、伟大实践和辉煌成就,必然会激发学生对党的热爱之情,增强大学生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的认同感。

(二)提升大学生对社会主义制度的自信心

目前,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依然在经济、政治、文化、军事、科技等诸多方面占据优势,社会主义不如资本主义的观点依然有市场。而“四史”教育可以让学生全面认识走社会主义道路的必然性,以及社会主义对中华民族复兴的意义。

首先,社会主义发展史告诉学生: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世界资本主义已经从自由竞争状态发展到帝国主义阶段。而帝国主义不允许中国通过资本主义发展成一个独立主权、繁荣富强的国家,其唯一目的就是把中国变成它们商品倾销、资本输出、掠夺资源和廉价劳动力、榨取更多剩余价值和超额利润的场所。其次,党史教育能让学生明确:中国的封建势力为了维护既得利益,顽固地坚持封建土地制度,实行重农抑商政策,极力阻碍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中国的官僚资产阶级是为帝国主义服务,并为帝国主义所豢养的阶级,也是垄断国家权力的封建势力的代表,因此,与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一样极端反对民主革命,反对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总之,在中国,资本主义道路走不通,中国人民选择社会主义是历史的必然。而新中国史和改革开放史教育会让学生认识到: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建立之后,不仅彻底消除了帝国主义在中国的势力,击垮了帝国主义和霸权主义的侵略、封锁和打压,维护了国家独立、主权和领土完整,而且仅用20年时间就基本建立了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改革开放之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各项事业突飞猛进:经济和科技快速发展,香港、澳门回归,人民生活水平迅速提高,民族文化得到弘扬,国际地位空前提高等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终于曙光乍现。历史雄辩地证明,没有社会主义就没有中国跳跃式的发展,没有社会主义就没有中国的强大。由此,增强了大学生对社会主义制度的自信心。

(三)推动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

在全球一体化不断推进和互联网日益发达的条件下,一些错误的历史观入侵有了方便之门和可乘之机。而大学生群体思想活跃、富于幻想并且没有根本成熟,对社会历史现象往往不能准确把握,因此容易产生错误的历史观,其中最明显的表现就是历史虚无主义。“历史虚无主义者在中国历史问题上借助多样化路径传播不实言论,混淆视听,给大学生正确认识中国近现代史造成了负面影响。”而历史虚无主义主要表现为解构历史、美化侵略、否定革命、抹黑英雄和革命领袖人物等,其本质在于通过“否定人民革命历史和中国共产党的历史,进而否定中国共产党领导、马克思主义指导、社会主义道路和人民民主专政,试图以乱史而达到社会主义改旗易帜之目的”。

“历史观亦可叫做‘社会历史观’,它是对社会历史的根本观点、总的看法,是世界观的组成部分。”正确的历史观源于对历史事实的正确认知和对历史价值的正确把握。历史虚无主义之所以对大学生有很大影响,重要原因就在于大学生没能实事求是地全面认知历史事实和把握历史价值,为不尊重历史事实、片面引用历史资料以及为了政治偏见而改编历史、假设历史、歪曲历史和任意打扮历史等种种错误做法留下巨大空间,从而影响了正确历史观的形成。“四史”记录了中国共产党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带领中国人民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历程,从不同角度呈现出近代以来的中国历史,也承载着马克思主义的价值观。因此,“四史”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能够让大学生全面了解历史真相和树立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以正确的历史观理解历史事件和历史价值,分析历史逻辑,矫正错误历史观,否定历史虚无主义,抵御各种错误的思想意识。

(四)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

理想信念是人们的志向,能够指引人们的奋斗目标,提供克服困难、勇往直前的精神动力,引导人们达到更高人生境界。历史一再证明,无论是个人、组织还是国家,有了崇高理想和坚定信念才能立于不败之地,即使遭受一次次失败,依然能一次次重新站起来。因此,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理想信念是胜利之“钥”、精神之“钙”。大学生要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首先就要有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然而,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竞争日益激烈,面对竞争的压力,一些大学生便产生了畏惧心理;
加之西方敌对势力一直有和平演变社会主义中国的企图,其中就包括运用各种手段进行思想渗透,消解中国年轻人的理想信念。如今所谓“佛系”“躺平”等思想观念作为一种亚文化被热议和传播,逐步占据了一些大学生的头脑。他们主动降低欲望,面对机遇不争取,遇到困难和挫折不坚持,对成功不渴求,以满不在乎的心态对待上课、考试、就业以及身边一切事物,表现出一种一切随缘、得过且过的消极态度。从本质上说,“佛系”“躺平”就是缺乏远大理想和马克思主义坚定信念的体现。

而“四史”教育恰恰有助于增强学生的理想信念。因为社会主义发展史和中国共产党史讲述了空想社会主义、科学社会主义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发展历程和追求目标,呈现了中国共产党人在崇高理想和坚定信念指导下的初心和使命,以及为实现理想信念而忘我奋斗的历史实践,所以社会主义发展史和中国共产党史教育,能够为学生树立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理想信念提供不可辩驳的说服力,为学生实现理想信念提供实践榜样。新中国史和改革开放史则体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坚定理想信念,筚路蓝缕、奋发图强,使新中国由穷变富、由弱变强的过程,其历史事实和所蕴含的精神价值,能激励学生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激情和奋斗意志,能坚定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仰,坚定对中国共产党所确立的伟大理想的认同。

假如能够发现明确的问题,那么将开展进一步细致的调查并详细记录。在一个家庭状况的综述说明中,一系列导致该问题的有关事件的简要历史将被记录在案。然后,问题将以简表的形式表达,而且简述解决问题的尝试性计划。这类深入、细致的研究包括家访,访问朋友、雇主和其他与病人熟悉的人。

(五)促进大学生汲取经验智慧

中国共产党历来重视从历史中总结经验,汲取智慧。毛泽曾指出,“我是靠总结经验吃饭的”。习近平说:“历史是一面镜子,鉴古知今,学史明智。”首先,人们在现实中遇到的很多事情在历史上能找到相似之处,而且在党领导人民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历史实践中所获得的正反两方面经验教训,能为解决好现实中的问题提供启示和借鉴。所以“四史”教育必然增长学生认识社会、解决问题的经验和智慧。正如习近平指出的那样:“今天世界遇到的很多事情可以在历史上找到影子,历史上发生的很多事情也可以作为今天的镜鉴。重视历史、研究历史、借鉴历史,可以给人类带来很多了解昨天、把握今天、开创明天的智慧。”其次,“四史”忠实地记录了先进中国人为民族振兴、国家富强和人民幸福不懈奋斗的足迹,其中的很多可歌可泣的历史事实及其所蕴含的精神境界、价值追求,必将激励大学生刻苦学习,奋发图强,努力增长才智。最后,马克思主义告诉我们,社会历史的发展是有规律的,是社会基本矛盾运动发展的结果。对大学生开展“四史”教育,就是让大学生认识和理解中国社会矛盾运动规律,掌握社会历史发展的科学逻辑,进而指导现实的实践行动,使自己的实践更具有方向性和智慧性,从而顺势而为,取得更大成就。

总而言之,“四史”承载着党对真理的追求和经验智慧的总结,蕴含着党处理党内、党外、国内、国外错综复杂矛盾的高超艺术。而只有正视历史,才能收获“四史”中所承载的规律和经验。将“四史”教育融入思政课教学,能够让大学生正确把握历史,从中把握历史规律,增强开拓进取的勇气和力量,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避免类似的错误,学会处理各种复杂问题的本领。

(一)政治性原则

“四史”教育的主要目的不是教授历史知识,而是进行政治教育。所以“四史”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必须首先坚持正确政治方向,即“四史”教育要姓党、姓中、姓社,教育学生要热爱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站稳中国立场,坚持社会主义方向。

所谓“姓党”,是指在“四史”教育中要以历史材料及其所蕴含的理论论证中国共产党初心和使命的伟大,讲清中国共产党艰苦卓绝的奋斗历程;
要让学生熟知共产党员的英雄事迹,清楚党的丰功伟绩;
论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要通过分析新中国史和改革开放史中的典型事件,让学生明白一个事实:在中国这个多民族的后发国家,维护民族团结、抗击国内外敌对势力的进攻、推进国家跳跃式发展,没有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办不到的。所谓“姓中”,是指在“四史”教育中要站在中国立场上,以中华民族利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分析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矫正历史虚无主义对历史的歪曲,揭示其对中华民族的危害,暴露其险恶用意,增强民族自信心。所谓“姓社”,是指在“四史”教育中以历史事实讲清社会主义先进性和优越性,证明社会主义是适合中国国情的;
要用社会主义在中国取得的瞩目成就来增强学生对社会主义的热爱。

一言以蔽之,在“四史”教育中要让学生体会中国共产党的伟大,认识中国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和强起来的发展脉络,感悟社会主义对中国发展的巨大价值,从而培养学生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情感,增强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感,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

(二)史料与理论相结合原则

史料是“四史”教育的原材料,是“事实”。但史料的讲解和学习不能庸俗化、娱乐化、简单化,而应该坚持与相关的理论相结合的原则。它实质上就是理论联系实际原则。首先,从“实际”角度看,“四史”教育必须实事求是。这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是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也是中国共产党的思想路线和工作方法,是一切工作取得成功的基本条件,所以“四史”教育同样要遵循这一要求。正如毛泽东所言:“共产党员应是实事求是的模范,又是具有远见卓识的模范。因为只有实事求是,才能完成确定的任务;
只有远见卓识,才能不失前进的方向。”为此,“四史”教育必须忠于历史,即从历史实际出发,以史料即事实为依据,不能根据自己的需要任意篡改、歪曲和演绎,确保教学所用史料的真实性。

其次,从“理论”角度看,“四史”教育不能简单地罗列史料、描述过程,而是要从深层次对史料进行抽象概括和理论思考,使学生从学习的史料中深刻理解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革命理论、社会主义建设理论以及改革开放理论等。同时,讲述理论不能从概念到概念,而是要以史料作为支撑,避免理论讲解因缺乏史料而陷于空洞。

再次,从“理论联系实际”角度看,史料与理论相结合必须实现有机融合,要避免将两者机械地缝合,即将理论分析寓于史料的叙述中,并以理论观点统领史料。其中的重点在于:一是分析理论时要抓住重大问题,以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讲清相关理论生成、发展的历史背景和时间脉络;
二是坚持大历史观,呈现史料时要抓住历史大势,分清历史主流和支流,综合分析历史事件,不拘泥一些细枝末节,不能以猎奇的心态聚焦一些奇闻轶事,要将众多历史事件所反映出来的共同的、本质性的东西提炼出来,让学生在史料学习中认识和把握历史发展规律。正如习近平所说,党史研究和宣传“要牢牢把握党的历史发展的主题和主线、主流和本质”。

(三)历史联系现实原则

“四史”教育的主要目的不是研究历史,而是通过历史学习总结历史经验教训,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以史为鉴做好当下的事。为此,“四史”教育要满足以下几点要求:

一是学“四史”知国情。现实与历史是割不断的,当今中国的各种问题都和历史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如今我国依然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质上就是经济、政治、文化等各方面还不发达的社会主义阶段。要通过“四史”教育让学生弄清“不发达”的历史渊源和坚持“社会主义”的历史必然。首先,新中国脱胎于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各方面极为落后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因此,社会主义建设起点低,必须经过长期奋斗才能改变不发达状态。毛泽东曾清醒地指出:社会主义可分为不发达的社会主义和比较发达的社会主义,从不发达的社会主义到比较发达的社会主义需要一百年左右或者更多的时间。如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虽然取得了巨大进步,但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依然突出,“不发达”状态依然是中国国情。其次,从“四史”来看,近代以来无论哪种政治势力,只要其理论和主张的道路能让中国人民完成反帝反封建的历史任务,推动中华民族走向复兴,人民就会信仰其理论,选择其主张的道路。社会主义理论和主张的道路恰好能够完成上述历史任务,是中国人民历经千难万险、反复比较而选择的正确发展道路,必须坚定不移地坚持。总之,要在“四史”教育中让学生明确“不发达”和“社会主义”这两个国情要素存在的历史依据,增强把握国情、按国情办事的自觉性。

二是学“四史”知党情。党的历史证明:什么时候党的建设搞得好,党的事业就能顺利发展。如今中国共产党已是世界第一大党,有着光荣的历史和牢固的执政地位,但依然面临着“四大考验”和“四大危险”。因此“四史”教育要让学生明白:党所取得的伟大成就不仅来自于其有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思想,有民族复兴的初心,有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更来自于其有“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的能力,从而理解今天从严治党、加强党的建设的重要意义。

三是学“四史”知世情。如今,中国的国际地位已经空前提高,并日益走近世界舞台的中心,但另一方面,我国依然受到西方发达国家的遏制与打压。要通过“四史”教育让学生弄清帝国主义曾经在中国犯下的种种罪行,认清西方发达国家的帝国主义本质,正确分析它们用各种方式打压中国的险恶用心,从而增强对国家外交战略和政策的认同感以及自觉维护国家利益的意识。

四是学“四史”知使命。习近平指出:“一个民族的文明进步,一个国家的发展壮大,需要一代又一代人接力努力。”“四史”教育要讲述历史上的革命先烈、劳动模范和一切先进分子为民族复兴而忘我奋斗的事迹,要用这些事迹唤醒学生的使命感,激发学生在当今科技创新日新月异的时代,努力学习、勇攀科技高峰的激情和自觉性,引导学生以积极进取的精神战胜“佛系”“躺平”的心态。

总之,“四史”教育融入思政课教学要联系当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际,培养学生研判党情、国情和世情的本领,增强学生对社会主义优越性的认同感和民族复兴的使命感,提高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自觉性。所以将“四史”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的逻辑是:从讲“四史”历史知识开始,从建立学生的正确历史观着眼,最后落脚到让学生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一)整合教学内容

思政课中的理论具有抽象性、系统性的特点,而“四史”中的史料则是具体的和分散的。所以“四史”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必须对思想政治理论与“四史”史料进行整合。而整合的方式有两个:一是以思政课教学中的理论观点整合“四史”史料;
二是以“四史”中的史料整合思政课教学中的理论观点。

1.以思政课教学中的理论观点整合“四史”史料。高校思政课包括的理论很多,诸如“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课中的“确立正确人生观价值观理论”“树立科学高尚的理想信念理论”“爱国主义理论”“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道德理论”“社会主义法治理论”,“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中的“新民主主义和社会主义革命理论”“社会主义建设理论”“改革开放理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所揭示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则、立场、观点、规律等等。这些理论内涵丰富、涉及面广、抽象性强,需要用理论统摄“四史”中的相关史料加以说明和佐证。例如:关于“树立科学高尚的理想信念理论”,既要从社会主义发展史中寻找史料,为共产主义和社会主义理想的科学性提供论证,也需要运用中国共产党史、新中国史和改革开放史中的史料,说明中国共产党坚持初心和使命的重大意义,让学生理解树立远大理想的必要性。又如:关于“爱国主义理论”,可以让学生从中国共产党人奋斗历程中的爱国表现领悟爱国的内涵;
从新中国史和改革开放史的爱国史料中,体会新时代爱国的要求;
从社会主义发展的史料中把握爱国与社会主义的关系。

2.以“四史”中的史料整合思政课教学中的理论观点。对于“四史”中的一些重大历史事件,包含着较多思政教育中的理论观点,需要从多个理论角度进行分析。因此,以重大历史事件为中心,整合多门思政课中的理论,是“四史”与思政课教学内容整合的又一途径。例如:中国共产党成立、大革命的兴起与失败、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社会主义改造、中国的改革开放、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等,都是“四史”中的重大历史事件。而解释这些历史事件,需要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中的马克思主义原理,分析这些历史事件发生的经济、政治、文化原因,所蕴含的社会发展规律及发展前景;
用“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中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分析上述历史事件的内涵、意义和发生的必然性;
用“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课理论对历史事件所蕴含的理想信念、价值追求、爱国情怀、法治理念等进行分析。

(二)建强思政课教师队伍

2019年3月18日,习近平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对思政课教师提出了“六个要”的基本要求。这是新时代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的标准,也是从事“四史”教育的教师必备的素质。

“政治要强”要求思政课教师必须具备较高政治素质。为此,要通过进修、研修、学术交流和常规的教研活动等多种形式,增强思政课教师的“四个自信”,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加深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解和认同,提高政治鉴别力和政治洞察力等。“情怀要深”意味着思政课教师要有深厚的家国情怀。那么,思政课教师要摆正公与私的关系,坚持先公后私、先人后己的集体主义原则,杜绝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心态,树立大局观,将个人荣辱融入国家和民族命运中,以极大的热情传播国家愿景和民族复兴的伟大梦想。“思维要新”是指思政课教师要有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思维方法,观察、思考和解决问题。思政课教师要针对理论发展的前沿问题,深入了解教学对象,根据不断更新的教学内容,以新的视角、新的教学理念和方法应对教学中出现的新问题新情况。“视野要广”要求思政课教师要有宽广的知识视野,善于从整体上驾驭知识体系;
广阔的国际视野,善于用国际化的眼光和胸怀去引导和教育学生;
深邃的历史视野,善于从历史(包括“四史”)事实出发,坚持史论结合,增强思政教育的说服力。“自律要严”意味着思政课教师要加强师德修养,严于律己、言行一致,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正能量,做时代的引领者。“人格要正”指的是思政课教师要以高尚的人格感染学生、赢得学生。为此,思政课教师要积极学习和认同道德榜样的人格特质,做到光明磊落,倡导积极、阳光、真诚、包容、信任,摒弃和克服悲观、消极、抱怨、虚伪。简言之,要通过教师队伍建设,推动思政课教师提升政治素质、知识水平和道德修养,创新“四史”教育方法,增强“四史”教育能力。

(三)创新教学方法

创新教学方法可以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一般地,“四史”中的历史故事都有一定的故事情节,其本身对学生就具有一定的吸引力,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所以将“四史”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本身就是增强思政教学吸引力的一种方法。但“四史”教育也有个提升实效性的问题,也需要运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为此,一是要本着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原则,积极运用情景式、体验式、实践式等教学方法,综合运用问题导向式教学和案例教学,增强教学的趣味性和吸引力,努力调动学生学习“四史”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二是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构建“四史”教育的资源平台,包括“四史”学习网站、微信群、QQ群、微信公众号等。三是将“四史”学习教育与校园文化建设结合起来。例如,“四史”知识十分丰富,可以组织学生开展“四史”知识竞赛;
“四史”故事往往有曲折的情节,可让学生开展讲“四史”故事比赛;
“四史”故事可以被表演,因此可组织学生开展“四史”故事表演赛、小品赛等;
另外还可以举办“四史”书画展、图片展等各种校园文化活动,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四史”教育。四是加强“四史”教育考核,把“四史”教育内容纳入思政课考试考查以及思政课的过程考核中,引导学生注重扩大“四史”知识面,增强正确分析“四史”历史事件的能力。

(四)加强社会实践

“四史”教育不仅可以融入思政课的课堂教学,同样也应融入思政课的社会实践教学中。为此,在开展思政课实践教学时,要注重安排“四史”教育内容。一是组织大学生参观革命根据地、革命博物馆等红色教育基地,在参观中了解中国共产党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奋斗史,理解马克思主义理论及其中国化的意义,体会革命成功的艰辛,感悟中国共产党的伟大;
二是走访一些改革开放成果显著的地区和单位,让学生在社会实践中把握改革开放史,认识改革开放的巨大意义和成就,从中感受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优越性;
三是在重大历史纪念日、节庆日等开展主题活动,例如“五四”“七一”“五卅运动日”“九·一八”、抗日战争胜利日、国庆日、香港和澳门回归日等,通过主题活动激发学生爱国、爱党、爱社会主义情怀,帮助学生树立科学理想信念,增强学生的“四个自信”;
四是开展“学‘四史’见行动”活动,例如组织大学生开展社区服务、助老助残、关于改革开放巨大成就的社会调查等活动。

“四史”是一座智慧宝库,值得不断地学习、不断地挖掘。自觉将“四史”教育融入思政课教学,加强相关的研究,是提升高校思政课教学实效性的需要,也是思政课教师责无旁贷的任务。为此,思政课教师要充分认识“四史”教育融入思政课教学的重大意义,积极研究“四史”教育融入思政课教学的有效路径,不断提升思政课教师的“四史”教育能力。在此基础上,还应从资源投入、人员配备、制度保障等诸多方面入手,在更深层次上研究“四史”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的长效机制。

猜你喜欢 四史史料思政 评价赋能:思政课一体化教学的必然向度中国德育(2022年10期)2022-06-20提高少先队员“四史教育”有效性 辅导员可以怎么做少先队活动(2022年4期)2022-06-06清华大学:“如盐在水”开展课程思政在线学习(2022年4期)2022-05-31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当代陕西(2022年4期)2022-04-19走马史料赠故里 川渝民间文艺添新篇现代艺术(2022年1期)2022-02-07广泛开展“四史”宣传教育新湘评论·上半月(2021年10期)2021-11-30在“四史”教育中培育新时代学生教育·读写生活(2021年9期)2021-10-04让“四史”教育在中小学落地生根教育家(2021年21期)2021-07-16借力大数据分析 创新“三位一体”思政课教学模式福建基础教育研究(2019年7期)2019-05-28史料教学讨论征文历史教学·中学版(2015年3期)2015-05-11推荐访问:政治理论 融入 课教学
上一篇:核心素养视域下高职专业基础课程分层教学设计
下一篇: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下的国家主权观建构

Copyright @ 2013 - 2018 优秀啊教育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优秀啊教育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