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练得厚”成就冠军高度—记中国花样滑冰队总教练赵宏博

来源:优秀文章 发布时间:2022-11-18 点击:

曹时雨

(中国人民大学,北京 100872)

走进中国文艺家之家分享冬奥会备战

2022年2月19日,中国花样滑冰双人滑组合隋文静、韩聪(亦被称为“葱桶组合”)在北京冬奥会上为我国冬奥代表团拿下“第九金”,这也是中国花样滑冰队第2枚双人滑冬奥会金牌。12年前,“葱桶组合”的教练赵宏博和搭档申雪首获冬奥会金牌,实现了几代中国花滑人的夙愿。12年后,赵宏博再次品尝胜利的喜悦,只是这次的身份变成了冠军教练员。在赵宏博的执教历程中,“练得厚”一直是他的制胜法宝:技术动作的厚实,艺术素养的厚重,赛场经验的厚度,成就了花滑冠军的高度。

2022年2月19日晚的首都体育馆万众期待,随着《忧愁河上的金桥》的音符休止,冰面上的比拼告一段落,赵宏博陪在2位运动员身旁焦急等待着最终比分。没有人说话,赵宏博把手轻轻地按在隋文静的肩上,尽量安抚她紧张的情绪。赵宏博深知面对3对俄罗斯组合出色表现的巨大压力,也了解金牌对运动员意味着什么,“和2010年冬奥会一样,我们都充满期待”。

2010年2月16日站上温哥华冬奥会决赛场,赵宏博已36岁。2005年,他左腿跟腱经历过一次严重断裂;
2007年,赵宏博和申雪在世锦赛上夺冠并宣布退役。但就在温哥华冬奥会开赛前9个月,他们决定重返赛场,追随恩师姚滨再度征战冬奥会,此前他们已两获冬奥会铜牌。伴着一曲《G小调柔板》,后外螺旋线、捻转、抛跳等动作熟练施展,申雪、赵宏博组合以216.57分力压群雄,如愿登上冬奥会冠军领奖台。2010年9月,申雪与赵宏博在首都体育馆举办盛大的冰上婚礼,以终身之约续写18载搭档之缘,也借此仪式正式告别赛场。退役后,赵宏博并未即刻转型为教练员,即使远离了赛场,他并未离开自己深爱的花样滑冰。“那几年我们做中国最好的花滑演出,也参加很多公益项目,积攒了大量粉丝。”他尝试以自己的方式在全国推广花样滑冰项目,让更多人喜爱上这项运动。然而,冬奥会注定与赵宏博结下不解之缘。2013年5月,在距离2014年索契冬奥会开幕不足1年时,时任中国花样滑冰队总教练的姚滨因病调养,队伍面临教练员缺口。在此紧要关头,赵宏博临危受命担任双人滑项目主教练。

对赵宏博而言,拿起教鞭和当运动员有很多不同,但有一点却是一样的,那就是“不可能一帆风顺,必须坚持,能耐得住寂寞”。“对运动员而言,未成为冠军之前,没有人看好你;
对教练员而言,没有神教练,不可能换一位教练员就能解决所有问题。”拿起教鞭一晃9年过去了,赵宏博真正做到了战胜困难、用成绩说话,从索契到平昌,中国双人滑项目克服了优势状态下滑的阵痛,并在北京周期重回上升通道。当比分揭晓,隋文静、韩聪组合成功夺冠的那一刻,赵宏博与他们相拥而泣。这既是师徒间的拥抱,更是冠军间的“传承”。

“头几年很艰难”,赵宏博并不回避执教初期遇到的困局。索契冬奥周期,中国花滑队跌落低谷,世锦赛庞清、佟健组合排名第五,彭程、张昊组合未进前十,按照国际滑联相关规则,中国双人滑项目无缘当届冬奥会满额参赛席位。索契冬奥会中国花样滑冰队颗粒无收,只能将遗憾留在黑海沿岸。运动员“青黄不接”是当时不争的事实,老运动员伤病缠身、状态不佳,新运动员尚不成熟、难挑大任,最有经验的庞清、佟健组合也由于身体、年龄等原因选择退役,挖掘后备人才显得格外紧迫。

不同于其他教练员反复强调“挑”,赵宏博在严格选材外,还格外突出“试”和“练”。对省、市新选调上来的运动员,赵宏博愿意给他们训练机会,将实际训练成果作为检验人才的标准。“当时抽了五六个组合上来,就是一点点去磨、去练,隋文静、韩聪便在其中。”2014年,隋文静与韩聪搭档已有7年,逐渐在世界比赛中崭露头角,但并未获得一致看好。身高不足、身材差异、滑行节奏……各方面质疑声从未停息。赵宏博没有被这些负面评价所“阻碍”,也不在意传统意义上的“身高劣势”,而是如同伯乐一般发现两人的潜质,“互相间配合、对情感的表达是他们的特长”。事实证明,正是这对“当时技术还略显粗糙”的组合,在接下来的赫尔辛基与都灵世锦赛上连夺2个世界冠军。运动员要一人一策,“教练员不能仅让运动员练动作、改技术,更要发掘运动员的特点与长处”。比起套用一个标准化的选材标准,赵宏博更愿意在训练中发现运动员的不同可能。对项目的选材差异,赵宏博也有自己的看法,“每个项目的选材都要因项目而改变”,如单人滑运动员要求爆发力强,而冰舞在技术上失误的可能性则较小。

花样滑冰是一个训练周期较长的项目,选材有其特殊性,“童子功”很重要,相关训练需从小就开始抓起。“未来4年中国花滑将面临比较严峻的挑战,核心问题在于后备人才的储备。为什么俄罗斯‘三套娃’这么厉害,是因为她们是从俄罗斯大量的后备人才中选出来的。我们的选材也要有一定的基数。”当前,赵宏博正在为长期选材下大功夫:一方面通过北冰南展、东进、西扩等,在全国范围内推动更多学校参与花滑项目选拔,让更多的孩子有机会参与到花样滑冰中来;
另一方面,积极实行跨界、跨项选材,将舞蹈、体操等项目与花样滑冰结合起来。“把优秀的花滑苗子整合起来,再加上有效的训练保障,中国花样滑冰一定会走在世界前列 。”

如何锤炼运动员的动作是摆在花样滑冰教练员面前的重要问题。“对于一套动作,技术相当于骨架,若没有骨架,再怎么添艺术表现力也是无效的。如果难度动作质量不行、功力不足,则支撑不起完整的动作。”中国花样滑冰队向来保持技术上的高标准与高追求,都是运动员在冰上一点点磨出来、摔出来的。用一句话总结便是“练得厚”。

练得厚原本是赵宏博对自己和搭档的要求。世纪之交,中国双人滑项目还未在世界舞台上站稳脚步,在这个从后往前的爬坡过程中,技术被摆在首要位置,“当时中国选手获得世界冠军的难度很大,至少要先在技术上名列前茅”。申雪和赵宏博依靠坚持与加训,完成了高难度动作“抛4周跳”。赵宏博执掌教鞭后,练得厚同样是他的训练方针。“运动员要把训练工作做满一些,平时训练的成功率、技术发挥、强度等,都应达到一个从未有过的高度,比赛前把自己练到极致。”赵宏博会在场边认真观看运动员的每个动作,针对其薄弱环节有时晚上还会安排加训。

正是平日厚实的训练,给了中国花滑运动员与世界顶尖选手对决的底气。北京冬奥会双人自由滑比赛前,隋文静和韩聪临时决定加难度,将“捻转3周”改为 “捻转4周”,最终以0.63分的优势险胜俄罗斯组合,他们是当晚唯一做出该动作的组合。可见,难度分的保证给了中国花滑运动员更加灵活的发挥空间。在赵宏博看来,练习的厚度能决定运动员的心态,当运动员把训练做满时,比赛时就会底气十足,更好把控瞬息万变的赛场。

练得厚不仅意味着练得多、练得充分,也意味着打磨得足够细致、最大程度地发挥运动员的优势,这对教练员提出了更高要求。作为中国花样滑冰队的总教练,赵宏博担当更大的责任,只有对各项目运动员足够了解才能做好“总指挥”。虽然出身双人滑,但赵宏博对单人滑、冰舞等项目的关注并不少,教练员团队的专业化分工让各项目指导行之有效。在确保不同运动员都能找到成绩提升的可行路径的同时,“跨模块”训练办法成为赵宏博的重要执教思路。“花样滑冰各项目有共通之处,可用强项的经验带动队伍的整体进步,不同项目之间也可探讨经验。”除了花滑项目内部互相借鉴外,赵宏博还积极向其他项目取经,如中国女排、跳水队、乒乓球队等都是赵宏博眼中的经验蓝本。

此外,科技进步为训练提供了更多保障。赵宏博作运动员时,上冰场通常只能“硬摔”,练习跳跃等危险动作时只有头盔、护膝等被动式护具,极大考验身体的耐受力。这些经历使赵宏博格外重视科技在运动员防护中的作用。如今,首钢训练场内已安装了我国研发的滑轨等训练保障装备,新手搭档不熟练时能有效避免严重摔伤。同时,数据分析技术也被大量运用,心率带可以实时监测运动员的状态,逐帧视频数据便于及时纠正运动员的不规范动作。这都成为赵宏博贯彻一人一策训练方针的重要助力。

2022年2月20日,北京冬奥会举行花样滑冰表演赛,来自全球的优秀运动员携手展现花滑视听盛宴。“很少有奥运项目会进行表演赛,而花样滑冰正是这样一个独特的有艺术性的项目”。和技术分一样,节目内容这一关乎艺术性的指标,是裁判打分的重要判断,但相较于技术水平的迅速提升,让世界认可中国花滑选手的艺术表现显得更加困难。“尽管中国运动员从小就接受芭蕾、现代舞等艺术课程,对舞蹈的理解并不弱于欧美运动员,但外界仍认为我们的艺术表现力较弱。中国花滑要进一步发展,必须跨过艺术这一关。” 为此,赵宏博决定把艺术放在工作的重要位置,进一步提升运动员的艺术表现力,实现技术与艺术“两条腿走路”。一方面,运动员平时打好舞蹈基本功,从现代舞到爵士舞再到街舞,花滑运动员学习的舞种非常丰富;
另一方面,为了使训练更有针对性,确定好曲目后,赵宏博请相应老师给运动员做进一步的细化训练。北京冬奥会前,隋文静、韩聪的短节目确定为弗拉明戈风格,如何在较短的节目时间内表达音乐主题,并展现出艺术涵养,成为摆在两位运动员面前的难题。在赵宏博的指导下,隋文静、韩聪早早就开始了相应训练,从理解音乐背景开始,一步步实现曲目和动作的完美结合。

艺术表现之功不在一朝一夕,运动员赛场上的表现来自于平时积淀。赵宏博没有将目光仅停留在与花样滑冰直接相关的舞蹈上,通过寻找更丰富的艺术资源深化运动员对艺术的理解。运动员观看大量演出,参与表演课程;
尝试了解色彩搭配,提升艺术修为;
看画展,从画作中寻找艺术感悟;
听交响乐,在单一而空旷的旋律中提升对艺术的理解……除此以外,赵宏博还邀请艺术名流参与整套动作的准备工作,张艺谋导演、陈维亚老师、郎朗等都曾提供过帮助。

不懈的努力造就了中国花样滑冰经典作品的诞生,但赵宏博的目标更高,他要改变外界对中国花滑艺术的刻板印象。“以前大家常认为,花样滑冰只有欧美人做才好看,动作幅度大,人长得气质好,但这种艺术类项目很适合我们亚洲人。”赵宏博认为,世界对中国花样滑冰的认识是一个逐步接受的过程,我们要形成独特的风格,努力让裁判去认可,最后形成中国模式,从而实现“先模仿、后超越、再领先”。

9年的执教让赵宏博对教练员身份的认识和感悟不断加深,也是他对何为“优秀教练员”的回答。在赵宏博看来,优秀教练员首先应热爱所从事的项目。“尽管花样滑冰中有艺术和音乐成分,但更需要艰苦且单调的训练。教练员只有热爱才能在训练中充满激情和创造力。”几十年来不管身份如何切换,不变的是赵宏博对花样滑冰事业的投入,以及努力实现“成为冠军,再为中国培养出冠军”的心愿。同时,教练员要有担当与勇气。2013年带队之初,面对双人滑项目成绩下滑,赵宏博毅然担起不断提高队伍成绩的重任,“像走钢索,每天的神经都处于紧绷状态”;
2022年,作为中国花滑队总教练,赵宏博同样没有退缩,“教练员不能听天由命,要勇于夺金,把决心用到每天的训练中”。此外,教练员需要阅历与积累。“优秀教练员在场上能把控全局,察觉运动员的细微变化并有效解决问题,确保运动员在场上专注地完成动作。”教练员掌控全局的能力同样出自厚实的“训练”,近30年的赛场经历练就了赵宏博的沉稳和大气。

教练员具备多重角色,有时像父母一样威严,有时像朋友一样关心运动员,让运动员充分信任,当运动员训练遇到困难时,用自己的方式去帮助和鼓励。如疫情期间由于环境封闭,运动员的竞技状态容易受到影响,教练员需从心理上帮助运动员走出困境。在严格训练之外,教练员要发掘运动员的长处,像雕刻家一样不断打磨,帮助他们扬长避短。尽管防伤防病一直是教练员的主要工作之一,但伤病困扰依旧难以避免。2016年,隋文静脚伤日趋严峻,保守治疗难以继续支撑训练和比赛,最终选择手术。曾经左腿跟腱断裂的赵宏博,将自己的康复经验传授给隋文静的康复团队,帮助隋文静在康复期开始腰腹背肌力量训练,效果良好。

指导运动员陆地训练

申雪曾在采访中回忆与赵宏博“牵手”训练的18年:“两人间的合作最重要的是相互信任、相互依赖,就像一双筷子,缺一不可。”这对冰上伉俪“合二为一”,从婚前的互相支持走向婚后的相互扶持。婚后,两人共同参加活动,一起接受媒体采访。当赵宏博指导运动员时,申雪有时会在场边观看,甚至亲自上冰示范动作,言传身教。有时运动员心理压力过大,赵宏博不知如何安慰,申雪就会出马,帮助运动员调控心态。2013年9月,两人爱情的结晶“小小雪”出生,逐渐长大的她也爱上了花滑运动并表现出较强的天赋,小小年纪便在全国赛事中收获奖牌。

北京冬奥会前,赵宏博与申雪工作上的联系愈发频繁。申雪作为中国花样滑冰协会的主席,在相关赛事的筹备与接洽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不仅为场馆、赛事等做好保障,还为国家队备战提供切实支持。赵宏博作为教练员,带领花滑健儿披荆斩棘,为协会工作也提供了很大帮助。两人在工作中的“牵手”既是对各自事业的全力付出,更是对彼此的默默支持与鼓励。赵宏博告诉记者,正是家人与社会各界对花滑工作的大力支持,才让中国花滑运动员在冬奥赛场上尽情绽放。

赵宏博的运动和执教经历亦是中国花滑运动的缩影,前进的道路充满荆棘与坎坷,唯有坚定信念与决心并不懈努力和拼搏,才能浇灌出中国花滑运动的幸福之花。作为中国花样滑冰队总教练,赵宏博与花样滑冰的缘分仍在继续,“我将不遗余力地为花样滑冰的美好未来而奋斗下去,与中国花样滑冰运动携手,一起向未来”。

猜你喜欢 花滑花样滑冰文静 “花滑”唱出单弦味儿北京纪事(2022年5期)2022-05-09西浦学生刘雨晴:我与冬奥的花滑故事现代苏州(2022年6期)2022-04-13不经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少儿画王(7-10)(2021年3期)2021-09-13历经坎坷 中国花滑力争再创辉煌今日中国·中文版(2021年5期)2021-06-22呵护保健与生活(2019年22期)2019-11-25美国花滑队员接连“控告教练”环球时报(2019-08-12)2019-08-12An analysis of Speech Act Theory in Horton Hears a Who西部论丛(2019年10期)2019-03-20Lexical Approach in Language Teaching and Learning科学与财富(2016年30期)2017-03-31推荐访问:花样滑冰 中国 练得
上一篇:课程思政视阈下高校体育教学评价体系解析与重构
下一篇:优秀青年男子运动员不同距离原地投篮命中率的出手参数影响因素分析

Copyright @ 2013 - 2018 优秀啊教育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优秀啊教育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