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类高校依托“农”字特长服务乡村振兴战略的研究报告

来源:优秀文章 发布时间:2022-11-18 点击:

施显帅,陈萍萍,钟德强,翟孟冬,曹 丽

(广西农业职业技术大学,广西 南宁 530007)

2021年,我国脱贫攻坚取得全面胜利,乡村振兴战略成为接下来一个时期农村发展的主题,农村对农技、人才、管理等方面的需求是巨大的;
同时,作为集“产学研教”为一体的农类高校,运用学科专长和人才培养职能服务于社会亦是其内生需求。农类高校如何将这个“内生需求”和乡村振兴战略中农村对“技、人、管”的需求无缝衔接起来,是本文研究的落脚点。

1.1 研究背景

教育系统服务乡村振兴战略,是中国特色乡村振兴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扎根中国大地办学的重要途径。农类高校把农类特色优势与定点帮扶村发展相结合,把先进的理念、人才、技术、经验等要素传播到贫困地区,在理念指引行动、构建农村发展“智力—产业—组织”结构体系、明晰本身所具有的资源与优势上,具备其他类型高校所不具备的农业特长优势。在农业、教育供给侧改革背景下,农业院校直面服务乡村振兴战略工作中存在的问题,紧密结合国家战略部署,主动提升自身优势,这是农业院校自身高质量发展不可回避的研究议题[1]。总体看,农类高校因其自身的“农”字特点,在乡村振兴工作中发挥着巨大作用。

1.2 研究意义

地方高校涉农专业具有自身优势和特色,如何顺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需求来设置相应课程和实践教学、如何通过强化地方合作和产教融合助推乡村振兴,是今后农类高校服务乡村振兴所需要面对的问题。在大量调研的基础上,研究广西农业职业技术大学对口帮扶靖西市禄峒镇帮扶村,找出乡村振兴中存在的问题,深入研究其内在原因,探索农类高校服务乡村振兴战略路径,为推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了有力支撑,为农村经济的发展以及社会进步提供了有力保障。同时,也为政府制定相关政策提供决策依据,并且对其他省市及地区的地方高校服务乡村振兴战略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和参考价值。

2.1 定点帮扶村现状

通过对六个行政村走访了解和问卷调查,共发放250份调查问卷,得到有效问卷221份。

2.1.1 受访村基本情况

广西农业职业技术大学挂点帮扶靖西市禄峒镇大慈村、思侯村、大史村、怀利村、小瑞村、必隆村。六个行政村总人口12349人,2015年贫困人口识别后,贫困人口4523人。六个行政村农作物主要为水稻、玉米、黄豆等传统经济作物,发展有桑蚕、优质水稻、沃柑脐橙等特色种养产业。六个行政村均已通水、通电、通广播电视,村屯道路路面已基本实现硬化。由于地处山区,六个行政村地形复杂,且思侯村为矿区,耕地被征用为矿场,生产基础设施较为薄弱,村中年轻人以外出务工为主,老人留守家中进行传统农业种养,种养业呈现产量低、成本高、疾病多、卖相差等现象,村民自发发展产业积极性不高,家庭收入以外出务工收入为主。

2.1.2 受访农户基本情况

根据调查情况,对所接受调查村民的信息进行汇总。其中脱贫户160户,占比72%;
非脱贫户61户,占比28%。

在调查的221户中,2019年家庭人均收入在2000元及以下的有2户,2000元到3699元的有4户,3700元到4999元的有66户,5000元到7999元的有102户,8000元及以上的有47户。按照广西2022年家庭人均收入不低于4000元的标准看,除少数特殊原因家庭外,绝大多数家庭都达到了脱贫标准中的收入标准。

通过调查农户收入主要来源,其中种植业27户,养殖业44户,个体经营3户,子女或亲戚援助3户,政府提供保障资金或扶持资金23户,外出务工119户,其他2户。从数据可以看出,农户增收主要还是以外出务工为主,养殖业和种植业虽然分别排第二和第三位,但是数量占比并不高,侧面反映出当地产业助力乡村振兴力量不足,产业经济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在影响收入的主要原因调查中,赡养老人负担重43户,子女抚养、上学负担重67户,文化、技术落后83户,家庭成员患重病或残疾17户,居住地自然条件很差7户,自身发展动力不足和自然灾害各2户。乡村振兴中农户收入影响因素呈现出分散的特点,主要集中在赡养老人、抚养子女和文化技术不足上。

2.1.3 后援帮扶单位精准帮扶情况

在获得后援单位精准帮扶情况调查中,教育政策援助59户,医疗政策援助93户,培训政策援助116户,金融政策援助31户,其他援助12户,未获得过援助5户,广西农业职业技术大学的援助主要集中在生产技术培训和医疗报销申请。

在获得后援单位资金援助后,资金主要用途中,农业生产66户,教育医疗52户,日常生活开支63户,其他32户,未获得8户。从资金用途可以看出,相当一部分农户没有把资金用在再生产上,对自身“造血”认识不足,还存在等“供血”的思想。

在消费帮扶方面,农户得到后援单位的农产品代销帮扶,其中,代销金额1000元及以下的71户,1000~1999元的45户,2000~2999元41户,3000~3999元31户,未获得代销帮扶的33户。

在后援单位帮扶措施满意度调查中,无非常不满意,不满意2户,比较满意22户,非常满意 197户。

2.2 存在问题剖析

根据前期收集到的调查问卷结果分析,所调查村贫困问题所存在的原因主要集中在“农户素质”和“产业发展”两个维度,农户素质不达标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产业发展,产业发展缓慢进一步加剧人才流出,农户素质问题进一步恶化。两者逐步进入恶性循环。

2.2.1 留守农户综合素质较低

一方面,农户的文化程度普遍较低,稍有文化的年轻人选择外出务工,留下老人妇女在家务农,这些留守村民普遍对乡村振兴没有概念,在农技培训后接受水平较低,没有发展的基本手段;
另一方面,许多农户思想陈旧保守,对于新鲜事物接受能力不强,甚至排斥,导致许多好的做法和政策在具体实践推广中困难重重;
最后,国家最近几年对“三农”的政策支持力度不断增强,许多贫困农户存在“等靠要”思想,等着国家帮扶政策救济,不愿发挥发展主观能动性,懒汉骗补事件时有发生。

2.2.2 行政村产业发展水平不高

一是现有的成功产业模式移植其他地域存在困难,产业配套等需求会“水土不服”;
二是产业摸索成本大,资源禀赋差别往往要求农户主动摸索适合本地的产业,摸索过程对人力和财力是一种消耗,无形中加重了贫困程度;
三是种养技术投入不足,产业精细化管理不足,农户大多存在“只种不管”的心态,“看天吃饭”的情况较多,种养情况较为原始落后;
四是产业项目规模化程度低,种植地块分散,机械化程度低,种养生产成本高,管护差;
五是农产品销路不畅,农户只能用摩托车小批量拉到农贸市场销售,许多经济水果直至烂在地里都没有果商来收购,对农户发展种养产业信心打击较大。

2.2.3 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压力较大

虽然调查村已全面完成脱贫攻坚任务,但脱贫地区发展基础还很薄弱,自我发展能力还不强;
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水平还较低,农业产业的质量、效益、竞争力还不乐观,发展可持续性不够强;
脱贫群众持续增收压力较大,体现在市场需求定位还不够准确,因地制宜培养产业力度还不够,培育致富能人和龙头的措施还比较单一,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数量依旧不足,农产品销售还存在不畅和价格偏低的问题,群众参与到产业发展和村集体经济壮大的程度还不够,部分脱贫群众返贫风险和边缘人口致贫风险较高。

2.2.4 农村基础设施还有不少短板

经过近几年的集中攻坚,调查村基础设施明显改善,但还有不少短板。目前,调查村路网尚未完全形成,部分公路还缺乏安全护网,部分村屯道路路面宽度不达标,农村通信网络覆盖率低,光纤普及率和4G网络覆盖率依旧不足,农村供电、供水等基础设施依然薄弱,部分地区还存在供电设备过载和电压不足的问题,距离人民群众的期盼还有较大差距。

2.2.5 农村人居环境水平还有很大提升空间

经过多年的努力,虽然农村生活垃圾处理问题得到基本解决,但农村生活污水处理水平仍然十分滞后,亟需花大力气加以解决。农村环境整治虽然成效明显,但乡村风貌还没有得到根本性改变,“有新房无新村、有新村无新貌”问题还比较突出,离环境优美、设施完善、特色鲜明、山水共融的乡村风貌要求还有很大距离。就清洁乡村工作看,一是整体声势不够强大,后盾单位不“厚”,指导帮扶工作不够深入,组织存在缺位。有些时段活动声势有所减弱,热度有所下降,群众喜闻乐见、生动活泼的宣传方式不够多。二是活动进展不够平衡。不同村屯组织宣传发动、群众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存在差异,一些地方群众主体作用发挥不够明显;
有的地方存在卫生死角,综合整治出现反弹现象,“脏、乱、差”问题依然存在。

广西农业职业技术大学以产业帮扶为出发点,组建8支技术服务团队,团队涉及养殖、种植、培育等各方面,团队成员为学校内相关专业领域技术专家组成,团队业绩和年底人事考核结合,通过产前制定产业发展项目、产中提供技术支持、产后消费代销等一系列持续举措增加农户收入,使农户进入产业促进增收→增收加大产业投入→产业扩大带来再增收的良性循环,建立农类高校持续服务农村、农民和农业产业发展的长效发展机制[2]。

3.1 提高脱贫户综合素质

3.1.1 提高脱贫户种养技能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技术服务团每个月至少必须到学校挂点帮扶村一次,同时利用通信技术建立线上培训班,提供产前、产中、产后全程科技服务,通过“传、帮、带、扶”等手段,将技术培训开在生产第一线,帮助致富带头人迅速掌握生产技术要领。选取部分年富力强和种养技术较好的农户作为致富带头人,与其建立良好沟通,致富带头人作为村里土生土长的本地人,在语言和情感上具有更多纽带优势,由致富带头人进一步对本村其他农户开展技术教学,进而带动全村享受技术红利。

3.1.2 转变脱贫户致富思路

过去,部分脱贫户存在“等靠要”思想,非脱贫户甚至羡慕脱贫户可以享受到各种政策补贴,产生这种现象的客观原因,是农业产业发展滞后、农产品销售难、农户增收慢,农户逐渐失去信心后,更多地选择了外出务工,由此导致的产业发展空心化使产业“造血”并陷入恶性循环。将农业产业发展提上台面,学校联合地方政府,建立脐橙沃柑种植示范园3各、养鸡场示范2个、桑蚕示范点1个,对地方农户全方位展示种、管、销全流程,通过种养示范和代销对脱贫户开展思想教育,摆正其致富心态,引导农户参与到产业生产中来,逐步恢复“造血”功能,引导农户回到农业生产中,保住农村的“根”,实现生产增收的良性循环。

3.1.3 承接开展广西乡村人才教育培训

面向广西市县乡村各级农业农村干部开展教育培训,提高干部的业务能力和技术水平;
面向全区开展涉农企业人员、新型经营主体带头人及相关人员的素质提升培训;
2021年,承办高素质农民培育培训班,共培训1600多人。同时开展全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基层干部综合素质能力提升等培训班,共培训480人。同时利用学校57名广西科技特派员力量,全年在广西区内脱贫地区开展科技服务工作,2021年每名科技特派员到区内脱贫地区开展科技服务均不少于30次,服务天数均超过30d,有力地推动了脱贫地区产业发展,进一步为乡村振兴发展提供人才支撑。

3.2 提升产业发展水平

3.2.1 产前制定因地制宜的产业发展项目

学校派出7名乡村振兴工作队驻村工作队员长期在村,依托乡村振兴工作队驻村优势,对挂点六个帮扶村的资源禀赋、产业基础、产业意向等进行摸底调查,与当地政府共同拟定适合本村的产业发展规划,六个挂点村分别将生态养鹅、养鸭、养鸡、养蚕、沃柑脐橙种植、食用菌种植等作为本村主打产业,严格将主打产业作为日后村里的助力产业,确保产业稳定、持续、健康。在明确本村主打产业后,乡村振兴工作队积极整合上级项目资金,挖掘产业补助政策,培育实干致富带头人,落实项目前期投产工作。

3.2.2 产中持续提供技术跟踪服务

成立果树产业、粮食产业、蔬菜产业、家畜产业、家禽产业、食用菌产业、桑蚕产业、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建设共八支产业服务队。每个服务队每个月要安排1~2名队员到挂点村开展实地科技服务一次,服务队员每两个月至少到挂点村开展实地科技服务一次。通过采取送技术上门、网络通信指导、现场咨询、集中培训等形式,及时指导和帮助帮扶村解决产业发展中的技术难题,实现技术跟踪不间断;
同时,将乡村振兴工作纳入学校教职工社会服务考核项目中,乡村振兴工作成为社会服务和教职工业绩评价的重要参考依据。2021年产业服务队下村60多人次,开设22期种植养殖技术培训班,培训农户人数达397人。

3.2.3 产后开展消费农产品代销

积极开展直供食堂活动,教工食堂每年认购农产品数量不低于年消费农产品总量的20%。积极开展工会福利采购活动,在同等条件下优先农产品,年内采购不低于职工福利支出的总额50%。积极帮助扩宽销售渠道,开设定点帮扶的帮扶村农特产品专柜,集中展示销售脱贫户生产的农特产品,对内对外直销产品,利用学校学生创业基地,鼓励在校学生和毕业生销售农产品。学校党委动员师生积极参与消费帮扶工作,采取以购代捐、以买代帮和定点采购等方式,优先采购学校定点帮扶村和脱贫地区农产品。2021年,学校食堂定点采购脱贫地区农产品23.3611万元,学校年度发放职工福利139.8924万,其中工会采购脱贫地区产品71.6155万元,采购脱贫地区农产品金额占全年工会福利费总额的比例为51.19%,另外学校同时通过“爱心帮扶微信群”、教职工微信群、QQ群等平台推介购买帮扶村农产品2.0780万元。学校指导定点帮扶村大史村、思侯村、小瑞村电商平台3个,发展“电商+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直采直销模式,积极推销脱贫地区特色产品。

3.3 提升组织结对帮扶成效

3.3.1 发挥党建优势,建强村级党组织

积极推进村级党建规范化建设,建强村“两委”班子。学校基层党组织发挥自身党建优势,定期交流党建工作经验,共享党建工作信息和制度,不断提高基层党组织的建设。2021年来各结对共建党支部为加强学校定点帮扶村党组织建设,支部书记带头深入结对共建村讲党课,开展党史学习教育活动,深入开展“我为群众办实事”等主题实践活动,先后落实果树栽培、动物养育、困难党员慰问、学生防溺水知识传授、农产品电商培训等100多件实事,培训群众达500多人,开展结对共建活动28次,进一步加强了村级党组织规范化建设,加强了村两委党务干部工作能力、提升了基层党员队伍的素质,提高了帮扶村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3.3.2 组建合作组织,壮大村集体经济

为提高产业发展的组织化程度,在学校帮助和指导下,利用各村已成立的7个专业合作社,围绕“村集体经济+”思路,以村民合作社为主导,以发展产业为核心,以股份合作为方向,通过与龙头企业或种养大户合作,探索“公司+基地+农户”经营模式,动员群众多方参与、“抱团”发展,构建利益共同体,将广大群众整合到以产业为平台的组织体系内,提升组织化程度。2021年大史村集体经济新增收入近30万元,其他5个村集体收入达到6~13万元。

3.4 依托基础研究和“一帮一联”提升实效

3.4.1 持续做好“一帮一联”工作

从2016年5月开始,自治区农业农村厅安排了广西农村经济经营管理总站、广西农业技术推广总站、广西特色作物研究院、广西农业生态与资源保护总站、桂林茶叶科学研究所、广西绿色食品办公室、百色农业学校、钦州农业学校、广西桂林农业学校等9家厅属二层单位,参与到由该校负责的6个帮扶村的结对帮扶工作。2021年,10家后援单位一共安排干部职工400人,在6个挂点村帮扶农户共421户。学校参与“一帮一联”帮扶教职工人数196人,结对帮扶202户。

3.4.2 研究解决突出问题,开展乡村振兴理论研究

重点围绕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战略,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破解当地农业产业发展短板,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政策,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等方面开展理论研究。为地方政府提供涉及“三农”相关决策咨询、政策建议、规划报告,向社会提供服务。学校各基层党组织党员教师深入定点脱贫帮扶村开展产学研的研究,动物科学技术系党员教师深入学校定点帮扶村必隆村开展富硒养殖产业的课题研究,依托挂点村振兴实践申报省级课题项目8项。

4.1 突出农类专业优势,发展后进村产业

4.1.1 优化推广农业种养技术

农类高校因其专业对口的特殊优势,在技术应当给予农村更多的支持。一是根据农类高校不同专业,组建不同科技帮扶队,定期到村开展培训,对农户进行种养技术培训,不仅进行常规课堂理论知识授课,也要深入田间地头进行实践指导,手把手示范;
二是引进优良动植物品种,在农户中小范围示范,逐步推广种植,提高农产品产量和质量;
三是为农户产业发展进行“把脉”,给予农户关于农业发展方面的相关建议,对适宜发展的产业项目及时帮助农户进行调整,帮助农户在种养选择上少走弯路。

4.1.2 多渠道打通农产品销路

农业品的销售问题是农业发展的老大难问题,解决好销路相当于给农民吃了一颗定心丸。农类高校一是依托政策倾斜,将高校工会福利采购多向帮扶村农产品倾斜,通过“消费帮扶”方式解决一批农产品问题;
二是建设网上电商平台,整合邻近帮扶村农产品资源,打造统一品牌,通过电商开拓市场销路;
三是利用农类高校现有资源,引进农产品采购商,与帮扶村达成长期购销关系,进一步理顺市场关系。帮助帮扶村加快打通农业生产、加工、储运、销售各环节,实现农产品就地转化,形成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发展链条,着力提高农业产业化发展能力[3]。

4.1.3 促进教学和社会服务一体

利用共青团和各个教学部门学生三下乡、实训、调研等实践教学活动,将农类专业学生引到乡村,形成社会实践农类高校品牌化、项目化、精品化,让学生利用自身农学技术服务当地农业发展:一方面利用学生所学农业技能,为农村带来活力和创新,为农村缓解人才紧张的局面;
另一方面,利用农村这一基层平台,让学生在实践过程中得到切实成长和收获,培植农类人才的“三农”情感,引导他们毕业后到农村基层为乡村振兴贡献力量。

4.2 抓好农户技能培训,培养现代化职业农民

4.2.1 加大教育力度,转变落后思想

乡村振兴不仅是物质上的,更是精神上的。一是鼓励农户发展农业生产,改变过去“等靠要”的不良思想,农类高校要侧重于技术培训和人才培养,减少“供血”式帮扶;
二是要选定正面典型,选取若干户正面的脱贫户作为代表,宣传他们吃苦耐劳、自强不息的传统优良美德;
三是和当地干部建立沟通机制,学校在帮扶过程对于只想等“供血”的农户,要敢于提出批评,向当地政府反馈其真实情况,杜绝歪风蔓延。

4.2.2 开展定期培训,培养致富带头人

在村里选拔年富力强、有号召力、有创业激情的农民代表,一是在生产上给予他们倾斜,利用课堂、实操、网络等手段,一对一帮扶其发展生产,定期指导其技术;
二是利用农类高校资源,安排他们到学校参与新型职业化农民班学习,开阔生产发展视野。三是将他们的种养项目立为示范项目,为周边农户发展产业提供可借鉴的范本。通过树立他们为致富带头人,利用他们“乡绅”的关系范畴,起到他们是点、农民是线、农村是面的点线面作用。

4.3 服务农村现实需求,巩固脱贫攻坚成果

4.3.1 服务好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衔接

严格落实过渡期“四个不摘”要求,按照农类高校挂点帮扶地的具体要求,确保帮扶政策、项目、资金、力量稳定。围绕基本实现现代化目标,在原有帮扶政策、项目、资金、力量不减的基础上,重点加大对特殊户支持力度,推动帮扶地区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全方位提速发展。学校派出帮扶干部应全面梳理、整合各领域具体政策,逐项分类优化调整,逐步实现由集中资源支持脱贫攻坚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平稳过渡,在不断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基础上,早日与其他地区同步实现基本现代化。

4.3.2 协助落实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机制

落实《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关于建立防止返贫监测和帮扶机制的指导意见》,把防止返贫作为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乡村振兴工作的重要任务,围绕“两不愁三保障”主要指标,学校和帮扶干部要统筹政府、市场和社会资源,利用防止返贫大数据监测平台数据,健全快速发现和响应机制,加强对脱贫不稳定户和边缘易致贫户的常态化监测,建立健全防止返贫监测和帮扶机制,不断巩固脱贫成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奠定坚实基础。

4.3.3 做好易地搬迁后续跟踪扶持

进一步加大易地搬迁后续扶持工作力度,着重服务于搬迁群众的产业培育、就业帮扶、公共服务、社区工厂建设、社区管理、社会融入、拆旧复垦复绿、权益保障等工作,推动易地搬迁后续扶持各项工作任务落实。切实解决好搬迁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难点问题,帮助搬迁群众实现在稳定脱贫的基础上逐步提高收入,能够融入新环境、适应新生活,实现“能发展、可致富”,搬迁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提升。

4.4 结合地方农村实际,走出特色乡村振兴

4.4.1 坚持风貌塑形,努力让农村美起来

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从乡村建设、乡村产业、精神文明等七个方面对乡村振兴作了系统部署。突出规划引导,高校应积极协助地方推进乡村划分格局,利用高校资源参与推动“多规合一”的实用性乡村规划编制工作;
全面提高乡村基础设施建设质量和社会服务管理水平,逐步形成了布局合理、设施互联、城乡相通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公共服务;
不断推动乡村人居环境整治和城乡风貌改善,努力打造彰显壮乡桂韵的乡村新风貌。

4.4.2 坚持文化铸魂,努力让乡村精气神提起来

坚持把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建设同时抓,大力宣传社会主义内核价值观思想,深入推行农村社会发展惠民工程建设,弘扬发展社会主义先进农业文明,持续推动文明村寨、文明家居、“星级文明户”等创造社会活动,从全方位提高农村群众整体素质,尽快形成管理高效、生机勃勃、祥和有序的先进农村社区。站在全体人民立场上,发掘先进农村熟者社会中蕴含的道德规范,以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方法,积极向上地宣扬社会主义内核价值观思想,努力培育先进文明村风、优秀风俗、纯朴民风,引导全体人民群众积极向上往善、孝老爱亲、重义守信用、勤俭为家;
完善了农村公益文化服务体系,以文化惠民手段维护村民的基础文化权利,充分调动了群众投身农村复兴事业的积极力、主动和创造力,为农村复兴事业提供了有力的人才保障。

4.5 关注农村人文内涵,保住农业乡土情

4.5.1 鼓励青年才俊返村创业

乡村人才的缺席是个不可忽略的问题[4]。农村振兴的关键在人才,目前农村空心化日益严重,留住青年才俊成为乡村振兴的关键。要利用学校共青团等团体力量,主动亲近农村青年、服务农村青年,激发他们对三农的浓厚感情;
同时,农类高校可以依托自身资源,为农户整理发展产业的相关优惠政策,如免息贷款、技能培训、市场对接等;
最后,引导毕业生到乡村基层建功立业,在本校毕业生中进行宣讲,通过树立典型的方式,鼓励他们报考“三支一扶”、“大学生村官”、“西部计划”,将自身所学农类知识运用到家乡振兴致富中去。

4.5.2 鼓励农户成立种养合作社

农村要振兴,产业是根本。壮大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为解决农业规模效益、农产品质量安全、农业科技进步等问题找到了有效渠道,也抓住了解决当前发展现代农业的几个关键词。[5]产业的发展离不开农户的团结互助,合作社有利于农户间共享技术、销售渠道、农资采购等资源,是做大做强的可靠途径,也是联系农业乡土情的重要手段。农类高校可利用自身技术优势,一是为特定村规划好产业发展路径,鼓励相关致富带头人成立相关种养合作社;
二是侧重梳理建立合作社的管理章程和运行流程,建立合作社的良好运行机制;
三是将合作社建立和培养致富带头人结合起来,以人才带团队、团队供舞台、舞台系农情的脉络带头致富。

猜你喜欢 农户农村 农户存粮,不必大惊小怪今日农业(2022年13期)2022-09-15新麦走出好行情 农户丰产又丰收今日农业(2022年13期)2022-09-15生产专业化促进农户收益提升今日农业(2022年13期)2022-09-15贫困地区农户的多维贫困测量智富时代(2019年2期)2019-04-18贫困地区农户的多维贫困测量智富时代(2019年2期)2019-04-18农户的社会资本对农户民间借贷的影响财讯(2018年12期)2018-05-14十八大以来每年超千万人脱贫中国经济周刊(2017年40期)2017-10-20《新农村》乡村文艺家联盟新农村(2016年11期)2017-02-05《新农村》乡村文艺家联盟新农村(2016年9期)2016-07-11全国42%的农户加入了合作社农家科技(2016年4期)2016-06-21推荐访问:研究报告 振兴 特长
上一篇:《中国兽医学报》第七届编辑委员会委员名单
下一篇:农户参与视角下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研究

Copyright @ 2013 - 2018 优秀啊教育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优秀啊教育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