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松纵坑切梢小蠹生物学特性及其综合治理研究

来源:优秀文章 发布时间:2022-11-18 点击:

班云学

(姚安县林业和草原局,云南 姚安 675300)

云南松是姚安县用材林的主要树种,也是绿化造林的主要乡土树种,具有生长快、适应性广、天然更新能力强的特点。我县有林地面积117637.8hm,活立木蓄积7241863m,其中:云南松林64979.5hm,活立木蓄积3969105.4m,分别占有林地的55.2%、54.8%。近年来,因为环境问题,天气越来越恶劣,不仅降低人类居住舒适度,同时对部分病虫害造成影响,林木抵御病虫害能力降低,在云南松分布地区,极易发生云南松纵坑切梢小蠹虫害,给云南松资源造成较大危害。积极开展云南松纵坑切梢小蠹的生物学特性及其综合治理研究,实施工程治理,达到持续控制云南松小蠹危害,提高绿化造林效果,并起到巩固作用,进而对大自然进行保护,通过增加绿化面积,解决水土流失问题,有效改善生态环境,增加物种多样性,确保生态环境建设和森林资源安全显得十分迫切和必要,对促进我县的经济社会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云南松纵坑切梢小蠹是一类严重危害松属树种的世界性蛀干害虫。在我县主要危害云南松。纵坑切梢小蠹不易被发现,同时具有较大的危害性,属于节肢动物门、昆虫纲、鞘翅目、小蠹科,多分布于日本、蒙古、朝鲜等地,是我省森林植物产品的主要检疫对象,常年生活在树干以及新梢内,因此极难发现,危害期长,增加防治难度,如果不及时进行控制,将引起树木大量死亡,损失巨大。为有效控制其发生危害,以虫情调查和监测为基础,将降低虫口密度与避免树木死亡作为主要目标,利用转梢期间,划好除治范围,从外向里,从轻向重,进行大面积的生物和药物防治,改变传统的防治模式,采取先防治后清理的措施,防治为主,清理为辅,防治的过程中同检疫封锁联合,清理和生态保护修复措施相结合的综合治理措施。做到防早、防少,把小蠹虫的危害控制在始发阶段。

1.1 治理思路

纵坑切梢小蠹发生危害是由恶劣的天气以及频繁的人为活动造成所引起的,降低小蠹虫危害应从改善环境入手,以改善森林生态系统平衡为主,以生态保护修复技术措施为基础,以虫情调查为依据,根据调查结果采取对应措施,而不是盲目解决,将检疫封锁以及处理虫害树木作为重要内容,观察纵坑切梢小蠹的生物特性,选择相应药物防治,尽量减少虫害,将危害程度降到最低,利用专业知识,明确划分危害重点区域,给予重点关注,由外向内,依次进行防治与清理,其中以防治虫害为主,将清理作为辅助方式,在防治虫害的同时,清理被纵坑切梢小蠹损坏的树木,以免干扰其他正常生长的树木,维持生态平衡,逐步实观持续控灾。

1.2 分区治理对策

1.2.1 划类分区

根据纵坑切梢小蠹的虫口密度和防治措施将云南松林划分为2 个类型区,分别是保护区和防治区。

保护区指与纵坑切梢小蠹发生区相连的未发生危害的外围区域,云南松林的受害株率为零,通过加强虫情监测,采用生物或药物防治,可使林分避免受害。

防治区即发生区,是指已经发生纵坑切梢小蠹危害的区域。以虫口密度为标准,把防治区划分成不同的区域,明确区分危害程度,轻度、中度危害区,松林的受害株率在50%以下,枝梢受害指数不足50%,蠹害指数在15 以下,其中濒死树木与枯立树木不多,松林在适变清理的基础上,通过生物和药物防治,可以使受害林分在较短的时间内重新生长。重度危害区,松林的受害株率高,已经远超过轻度与中度危害区,枝梢受害率在51%以上,蠹害指数同样偏高,其中濒死树木与枯立树木多,且具有一定特点,普遍呈片状分布。对此,防治期间不仅要对其进行清理,实施补植补造,并合理采用药物防治降低虫口密度,再进行生物保护性防治可让受害林分逐步恢复健康。

1.2.2 害木等级和危害程度划分

为明确纵坑切梢小蠹具体的危害情况,对害木等级与危害程度进行划分,害木等级分为五级,由轻到重依次为健康、初侵、萎蔫、濒死、枯立,判断标准为松针颜色、树梢受害指数、枝干受害程度等(表1),并计算蠹害指数;
危害程度分为三级,由大到小依次为轻度危害、中度危害、重度危害(表2),判断标准为蠹害指数、受害株率,所以防治区对应分为轻度防治区、中度防治区与重度防治区。

表1 蠹害木等级划分标准

表2 危害程度划分标准

蠹害指数的计算如下:蠹害指数=(∑害木级数×株数÷最大级数×总株数)×100。

1.3 监测预报

纵坑切梢小蠹的监测和预报是指在上一年发生情况的基础上,根据当年的气候特点和虫害发生规律,为查清当年纵坑切梢小蠹的发生情况、危害程度、分布范围及发生趋势而展开的调查和预测。

1.3.1 监测调查

以县级行政区为单位,每年5 月或11 月在云南松林内开展纵坑切梢小蠹虫发生情况调查,以线路调查为主,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标准地调查。根据坑道形状和枝梢受害引起的松针颜色变化判断纵坑切梢小蠹是否发生。

监测调查分为一般调查和专项调查。为掌握当年纵坑切梢小蠹的种群数量、危害程度、虫口密度、发生地点等开展的调查,一般调查的目的是为了掌握纵坑切梢小蠹的发生和危害情况。专项调查目的是掌握在不同的立地和气象条件以及天敌因子作用下,纵坑切梢小蠹种群各发育阶段死亡率、增殖率等与危害程度的关系,用于预测预报。

1.3.2 预测预报

纵坑切梢小蠹预测预报是根据当年气候特点及虫情发生规律,在监测调查的基础上,分为发生期和发生量预报。

(1)发生期预报。

物候法①:成虫梢转干始期(当地板栗、桃树落叶盛期)、盛期(当地桃树开花盛期)、末期(当地板栗雄花初花期);
成虫干转梢始期(当地桃树挂果盛期)、盛期(当地板栗开花盛期),末期(当地板栗花芽分化期到果实膨大期)。物候法②:成虫梢转干盛期(云南松新梢抽出1/3~2/3)卵盛期(云南松新梢抽出3/5~4/5)、幼虫盛期(梢比5/6~针叶比1/4),蛹盛期(针叶比2/8~3/8)、成虫干转梢盛期(新叶长出2/5~3/5)。

(2)发生量预报。

有效虫口基数法:纵坑切梢小蠹发生量与上一代虫口基数有紧密关系,根据上一代越冬成虫有效虫口基数,生殖力和存活率来预测下一代新成虫的发生量。

P=0.0363·Po·e。

其中:Po——每株越冬成虫有效虫口基数;
e——每头雌成虫平均产卵量;
P——每株新成虫发生量。

2.1 基本情况

姚安县地处云南省中西北部,隶属于楚雄彝族自治州,辖9 个乡(镇),77 个村民委员会、社区居民委员会,850 个自然村,1205 个村民小组,位于东经101°56′至101°34′,北纬25°18′至25°45′之间,海拔1550~2897m 之间。属低纬度高原季风气候区。年平均温16.2℃,最热月(6 月)平均温20.6℃,最冷月(1 月)平均温7.9℃,>10℃活动积5582.6℃。年平均日照时数2489h,年降水767.7mm,雨季占全年降水量80%,年平均蒸发量2497.8mm,年平均相对湿度68%,原生植被是半湿性常绿阔叶林,但只残存于局部小地块。全县近熟林少,中、幼林多,天然林少,次生林多,混交林少,纯林多,主要乔木树种有云南松、华山松、滇油杉,高山栲、黄毛青冈、云南青冈、滇石栎、栓皮栎、麻栎、云南桤木、银水荷、山杨等,主要灌木有南烛、杜鹃、乌饭、小铁子、小石积、马樱花、车桑子、苦刺、小叶荀子、棠梨、杨梅、金丝桃、厚皮香、地檀香、马桑、余甘子;
云南松中、幼纯林占全县森林资源的50%以上,属生态环境薄弱,易诱发森林病虫害发生的地区之一。

2.2 云南松纵坑切梢小蠹发生危害情况

云南松纵坑切梢小蠹(TomicusPiniperdaL.)属鞘翅目小蠹科(ScoIytidae),是一种危害严重的蛀干害虫,在我县主要危害云南松。据调查统计,我县小蠹虫始发生于20 世纪90 年代末期,面积从1996 年20hm扩展到2019 年的350hm,来势十分凶猛,危害十分猖獗。在小蠹虫发生危害的林分中,危害轻度的220hm,占62.9%,危害中度的110hm,占31.4%,危害重度20hm,占5.7%,林木损失8000m,直接经济损失400 余万元。云南松纵坑切梢小蠹主要分布在我县栋川、太平、官屯、光禄4 个乡(镇)5 个村(居)委会8 个自然村,其余乡镇局部地区均有发生危害。小蠹虫危害面积占全县云南松林面积64979.5hm的0.54%,占全县有林地面积117637.8hm的0.29%。经过连续几年来不断的防治和治理工作,小蠹虫的治理已取得了较好的防治效果,虫口数量得到一定的控制。但由于生态环境薄弱,天敌减少,加之恶劣气候的影响,人为活动的频繁,危害仍有不断扩散蔓延之势。

3.1 云南松纵坑切梢小蠹形态特征

云南松纵坑切梢小蠹(TomicuspiniperdaLinnaeus)、鞘翅目(Coleoptera)小蠹科(Scolytidae)切梢小蠹属(Tomicus)。主要危害云南松(Pinusyunnaneusis)树干及树梢。成虫蛀食树干及大侧枝,蛀食韧皮部及木质部形成母坑道产卵繁殖。孵化幼虫沿母坑道四周取食形成放射状的子坑道,切断水分输导组织。下半年(6—11月)新成虫羽化飞离树干转入树梢蛀食作为补充营养,从新梢中上部蛀入髓心,向上蛀食形成蛀道,切断树梢,使针叶失水变黄、萎焉,影响树木光合作用及养分的供应,如此反覆在树干及树梢上危害,使松树失去水分及养分,衰弱、枯萎,最终死亡。小蠹在树梢及树干上的侵入孔外有粉白色的喇叭状凝脂及蛀屑,可作为识别危害的依据。成虫:体长3.4~5.0mm。头部和前胸背板均为黑色,鞘翅为红褐色或是黑褐色,并存在一定光泽度。额部微微隆起,额心呈点状凹陷,额面中隆线突起显著,额面刻点圆形,分布稀疏,点心生细毛,口上片边缘额毛长密下垂。前胸背板长与基部宽之比为1☆0.8,鞘翅长度为前胸长度的2.6 倍,刻点沟凹陷,沟内刻点圆大,无毛,沟间部宽阔。刻点不规则,分布疏散。翅中部后沟间位置存在细小颗粒,排成纵行,沟间部的刻点中心生短毛,贴伏于翅面上,不显著,且细小颗粒后有生刚毛,挺拔竖立,从翅中部起至翅端排成等距纵列。翅端斜面第二沟间部有所凹陷,但不明显,虽然有小点,可是无竖毛以及颗粒,整体较平整。卵:白色,圆形或椭圆。幼虫:乳白色,体长5~6mm,粗壮,有弧度,头呈淡黄色,口器为褐色。蛹:长4~5mm,乳黄色,腹和尾端存在一对针突,并伸向两侧。主要分辨特点如下:①鞘翅斜面第二沟间部有所凹陷,但不明显,虽然有小点,可是无竖毛以及颗粒,整体较平整。②鞘翅沟间部存在的刻点不紧密。③从翅中部起,每个沟间部均有一列竖毛。

3.2 云南松纵坑切梢小蠹生活习性

3.2.1 成虫

初羽化的成虫为浅黄色,后渐呈棕黄色,在蛹室停留5~7d 后咬通羽化孔离干。所羽化的成虫活动力较小,剥开树皮观察,仅见其缓慢爬动;
羽化离干和产完卵后退出坑道的成虫,多在林间活动,并喜趋集于技梢上蛀食当年生新梢以取得补充营养。一般从枝梢的基部或中、上部蛀入髓心,向上蛀食。枝梢被害后,侵入孔周围也形成粘附有木屑的凝脂管,受蛀枝梢枯萎死亡。受害枝梢一般只有1~4 个侵入孔,每孔一般只有一虫,但有时有多达4 头的;
一头成虫能为害8 个以上枝梢。枝梢受害的林木生长势衰弱,也为成虫继续蛀干为害创造了有利条件。未被蛀干的则因顶芽被蛀害,第二年从被害梢基部萌发2~5 个簇状或扫帚状细小新梢,影响树木正常生长。性成熟的成虫先在树干上活动求偶,寻找适宜部位侵入,雌虫先由树皮缝或树皮下蛀入干内,雄虫随后侵入,待雌虫蛀成交配室后即行交配。交配后雌虫开始向前蛀筑母坑道,蛀进1~2mm 后即开始在坑道两侧的卵室产卵;
随着母坑道的伸长,卵逐渐产下。在雌虫产卵的过程中,雄虫先用身体堵住坑道,后逐渐深入帮助雌虫排除木屑。卵室一般长1~2mm,宽0.5~1mm,相互间隔0.5~2mm,每室容1 粒卵,亦有两粒的。坑道两边卵粒并不对称,分布也不均匀,一般上疏下密,接近母坑道顶端常有很长一段两边无卵。一头雌虫的最早高卵量为127 粒,一般约70 粒,产卵历期30~40d。成虫产完卵后,有的退出坑道恢复营养,再次蛀干繁殖姊妹代;
有的死于坑道内。

3.2.2 幼虫

初孵幼虫从卵室向母坑两侧蛀食,形成相互平等的子坑道,后期呈蛛网状交织。子坑道随着幼虫生长而增粗变长。坑道中布满木屑和排泄物。

3.2.3 蛹

幼虫老熟后,取食停止,在子坑道末端化蛹,蛹为乳白色,蛹室椭圆形。

3.3 云南松纵坑切梢小蠹生活史

云南松纵坑切梢小蠹1 年发生1 代,在松树上完成整个生活史,整个生活周期各虫态交错,越冬成虫无明显的冬眠特征。部分越冬成虫具有两次产卵习性,随之产生姊妹世代现象,如表3 所示,各虫态历期如表4 所示。

表3 纵坑切梢小蠹生活史(云南楚雄姚安)

表4 寄主树皮内松纵坑切梢小蠹各虫态历期(云南楚雄姚安)

表3 指出各虫态的概略发生期:在10 月份,主要寄生在树梢内的成虫逐渐向树干转移,对其造成损害,并在筑坑交尾产卵;
在3 月份与4 月份,成虫入侵情况严重;
在11 月份,部分卵粒孵化,在12 月中下旬形成蛹,次年2 月份生长为成虫;
新虫羽化成功后,离开树干,转移到树梢补充营养,该阶段通常时间较长。

另外在11 月份,部分在树干产卵的成虫,可能在12 月份离开坑道,再次损害树梢,以补充营养,在次年3 月份开始进行第2 次繁殖,一般在4 月化为蛹,一个月后羽化成虫。

通过林间取样剖检小蠹虫坑道系统,少数成虫于当年10 月下旬降温过程中逐步离梢,蛀干繁殖,其中约1/3 的越冬雌成虫蛀干,筑坑并产卵后退出坑道,重返枝梢补充营养后,能再侵入主干筑坑产卵繁殖,从而产生所谓的姐妹代现象。据调查,越冬代老成虫蛀干产卵(“姐代卵”)盛期在2—3 月,每雌产卵10~30 粒,生活史历期约90d,姐、妹世代在寄主干部坑道内的各种虫态虽相互重迭,但姐妹代交叉种群的峰期有1—7 月(姐代1—4 月,妹代4—6 月)。寄主梢内成虫(越冬老成虫及姐妹代新虫)峰期在5—10 月,低谷期在1—3月。上述云南松纵坑切梢小蠹种群动态的特点可为在安全期清伐蠹害有虫木(主要是新成虫羽化前的三级木)提供依据。

防治云南松纵坑切梢小蠹的主要方法为明确落实各种措施,而不是流于形式,措施包括根据树木特点选择适宜的土地栽种、打造混交树林,必要时采取封山对策,合理抚育间伐,加强林区管理,做好火灾风险等级普查,防止森林火灾,对虫源地进行分区保护,如轻度危害区采取轻微的防治措施,避免过度防治;
中度危害区在轻度危害区基础上适当加大防治力度;
重度危害区在中度危害区基础上适当加大防治力度,避免防治不到位,同时营造适宜松树生长的环境,对松纵坑切梢小蠹进行有效控制。另一方面,加强人为管理,因为松纵坑切梢小蠹虫害在根本上受人为因素影响,人类的活动对防治效果有直接干扰,人为采取的措施包括运用药物、生物等防治措施减轻虫害,防止加重危害程度。用物理与药物防治相结合的方式,重点清理林分中受害严重的林木:适时补植补造,在成虫扬飞期间进行粉拟青霉菌等喷粉防治;
重度危害区的防治以清理蠹害木和虫源地林分改造为主,在全面清理蠹害木和实施虫源地林分改造的基础上,用化学药剂压低虫口密度后,进行粉拟青霉菌保护性喷粉防治。

5.1 预防措施

5.1.1 加强检疫工作

严禁运输蠹害木,发现蠹害木要及时进行药物或剥皮处理,以防止扩散;
清理所伐的蠹害木(原木和枝梢)必须全部进行除害处理。

5.1.2 做到采、运、贮相协调

夏季,在伐区严禁存放带皮原木;
扩大林班线等所砍伐的原木和梢头,不得以未剥皮状态留在林内过夏;
所有新伐原木必须运出林外。

5.1.3 保护和利用天敌

天敌在控制纵坑切梢小蠹种群数量上发挥着重要作用,应积极保护和利用天故,建设健康安全的生态环境;
林内应严禁使用有毒有害的药物,倡导绿色环保防治,避免伤害天敌。

5.2 生态保护修复措施

5.2.1 适地适树

按“适树适地、适地适树”的原则,科学设计造林地块,培育优质苗木,选择优良的种苗。

5.2.2 营造混交林

混交林对纵坑切梢小蠹有较强抗病虫害作用,要进行多树种搭配,大力提倡营造针阔混交林,改善林分生态环境。

5.2.3 林分改造

对虫害严重发生区域进行林分改造,清除蠹害木,合理补造阔叶树种。

5.2.4 封山育林

对未发生病虫害、立地条件好或质量稳定的林分进行封山育林,减少人为活动干扰,保护天敌种群,促进森林质量提升。

5.2.5 抚育间伐

为提高森林防御灾害能力,采用抚育间伐,改善林分卫生状况,促进林木生长,提高林分质量。

5.3 除治措施

5.3.1 蠹害木清理

对于在监测、测报中发现的蠹害木要尽早列入采伐计划,采取卫生间伐或皆伐的措施进行清理。清理时间、清理对象及顺序、清理方法等都影响清理的效果。清理后的林地应及时选用适宜的树种进行补植,使林相复杂化,以增加森林本身的抗虫性能。

(1)清理时间:清理的最佳时期应在4—5 月,即寄主干部纵坑切梢小蠹种群数量盛期。

(2)清理对象:根据虫害调查鉴定结果,确定3 级濒死木、4 级枯立木和部分受害严重的2 级木为清理对象。

(3)清理方式:根据危害情况采用块状或单株清理蠹害木。

(4)清理流程:作业准备→号树(标出应清理伐除的蠹害木)→伐木(伐除编号的蠹害木)→归楞(把蠹害木集中运出林中空地)→削皮(将蠹害木主干外皮削去)→喷施药物(用氧化乐果按500mL/m喷施)→熏蒸蠹害木(用薄膜密封覆盖蠹害木用枝梢)→检查熏蒸效果(虫口死亡率100%)→检疫合格→装车(将可利用木材运出林区)。

(5)清理顺序:先零星后成片,先阳坡后阴坡,先低海拔后高海拔,先轻后重,按3 级濒死木→部分严重受害的2 级木→4 级枯立木顺序,形成包围圈,防止小蠹虫扩散。

(6)林地清理:要及时清理伐倒木、枝梢等,采伐后留下的伐区剩余物应集中堆放进行烧毁或喷施氧化乐果后作深埋处理或熏蒸处理,禁止四处搬运或由村民自行带回家中,防止再次造成危害。剩余物的处理应在林间选择一场地集中处理,场地周围应有10m 宽的隔离带确保生态安全。

5.3.2 蠹害木处理

即使是安全期,处理蠹害木同样应该采取除害措施,绝不能抱着侥幸心理,否则蠹害木中残留的松纵坑切梢小蠹可能转移到健康树木上,进而危害更多树木,除害措施基本可以完全消灭蠹害木中残留的松纵坑切梢小蠹。处理蠹害木一般选择用药物,即首先将待清理的蠹害木运输到远离健康树木的区域,再集中剥皮,剥下的树皮与残留树枝均用化学药剂处理或是用火焚烧。针对无法剥皮的蠹害木,采取熏蒸处理,当将其运输到安全区域后,用塑料薄膜严密包裹,防止松纵坑切梢小蠹爬出,然后在高温下熏蒸。

5.3.3 化学防治

(1)打孔注药:对一些价值较高的林分以及零星受害较轻的林木的防治,一般在7—8 月份,使用打孔机在距离地面8~10cm 的树干四周均匀打孔(胸高直径6~8cm 打4 个孔,胸径每增加2cm 增加1 个孔),孔向下倾斜45°左右深度1.0~1.2cm,每孔注射40%氧化乐果乳油1.5mL,用稀泥堵塞孔眼。

(2)树虫净注干:对于Ⅰ、Ⅱ级受害木,可于每年5—6 月进行树虫净注干防治,用打孔机在距离地面30~70cm 的树干上,打直径5mm,深5cm,斜向下45°左右的小孔,将树虫净注药瓶插入孔内,用注药瓶上配备的金属小针刺破瓶底。每瓶8mL,胸径8cm 以下用1 支,10~18cm 用2 支,20~24cm 用3 支,26cm 以上用4 支。

(3)树干包扎:对价值较高的林木,或受害轻微或零星发生的林分,可以对初侵木和萎蔫木采用树干包扎,用内吸药剂杀死干部小蠹虫。在2—3 月用砍刀在树干胸高处刮去粗皮至形成层(不能伤及形成层),刮皮面积100cm,然后用药棉吸附40%氧化乐果或50%久效磷1☆100 倍液贴于刮皮处,再用塑料布包紧扎好。胸径10cm 以下,用药量10mL,胸径每增加5cm,用药量增加5mL,胸径20cm 以上的,用药量为25mL。

(4)根部施药:在雨季之前对林中衰弱木根施3%呋喃丹颗粒剂,沿树冠投影范围挖一环形沟(宽20cm,深15cm),将药均匀撒入沟中后覆土,每株施药200g。

5.3.4 饵木诱杀

对于松纵坑切梢小蠹的幼虫,多存在于中重度危害区,且数量庞大,用焚烧、熏蒸方式的防治效果不佳,多通过饵木诱杀,即在小蠹虫未成为成虫前,在林区空地上设置“井”字形状的木段,木段均选用非健康树木,每间隔一千平方设置一个,然后在饵木堆上喷洒药物,最后对饵木进行集中焚烧,以杀灭更多幼虫,

5.3.5 生物防治

加强合理营林措施,维护林地植被完整,注意尽可能少采用化学药物手段,保留少量枯立木,进一步让鸟类等天敌在林区安家落户,提高天敌对林木虫害的自然控制作用。小蠹虫的天敌常见的有以下几类,鸟类:啄木鸟;
捕食性昆虫:猎蝽、蛇蛉、蝎蛛;
寄生性昆虫:茧蜂、小蜂、金小蜂、举腹姬蜂、肿腿蜂。

利用小蠹虫的天敌进行害虫的生物防治,具有不污染环境、不会产生抗药性、对人畜和天敌安全等特点,而且成本较低、防治效果持久,又可保护生物多样性,使森林具有较为长期而稳定的生态系统。利用寄生性天敌昆虫肿腿蜂进行生物防治,一旦肿腿蜂定居和达到较高的种群数量,对小蠹虫寄生率、捕食率较高,小蠹虫即可得到长期控制。

通过采取以上综合防治措施和实施工程治理,姚安县云南松纵坑切梢小蠹危害得到控制,近年来,在全县境内未再发生虫害。采用本文所提出的方法,取得良好的防治和治理效果。森林林资源得到有效保护,森林质量得到有效提升,生态系统平衡得到维护,对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这些措施对今后云南松分布地区进行云南松纵坑切梢小蠹虫害预防和治理、开展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猜你喜欢 坑道成虫危害 降低烧烤带来的危害今日农业(2022年15期)2022-09-20王耀南少将赴朝鲜开展坑道战党史博览(2020年9期)2020-10-27战时指挥所环球时报(2019-01-10)2019-01-10济宁地区美国白蛾越冬代成虫的监测与防治试验现代农业科技(2017年13期)2017-08-09沈阳舟蛾科成虫调查分类研究农业科技与装备(2017年1期)2017-06-09喝饮料的危害小天使·一年级语数英综合(2017年2期)2017-02-16杨梅果蝇综合防治试验现代园艺(2016年7期)2017-01-09杨梅果蝇综合防治试验现代园艺(2016年9期)2016-07-16“久坐”的危害有多大你知道吗?民生周刊(2016年9期)2016-05-21推荐访问:云南 综合治理 生物学
上一篇:“互联网+”时代高校辅导员对大数据平台的创新应用研究
下一篇:编织艺术元素在装饰画中的运用

Copyright @ 2013 - 2018 优秀啊教育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优秀啊教育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