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四大名旦”对我国戏曲文化的主要贡献和戏曲音乐的民族化特征

来源:优秀文章 发布时间:2022-11-06 点击:

张世成

(兰州文理学院 甘肃 兰州 730000)

中国戏曲萌芽于先秦,形成于中唐,发展于宋金,成熟于元,繁荣于明清,革新于辛亥之后,边缘于网络时代,危机于眼前当下,如得不到妥善保护,将消亡于不久的将来。综合性、虚拟性、程式化是中国戏曲的主要艺术特征和艺术光辉。用一句话讲中国戏曲,就是“用歌舞的形式讲故事”。

中国戏曲音乐是民间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集中体现了中国古代、近代及现代民族音乐的最高水准。中国戏曲是世界范围内艺术表现形式中唯一融歌、舞、乐为一体并以唱、念、做、打为舞台艺术表现手段的综合艺术,在欧洲音乐体系成熟之前的相当长的一段历史时期内,代表着世界范围内音乐形式和表演水平的最高境界。

宋元时期文人墨客对戏曲的痴迷创造了宋词和元曲的词牌和曲牌,使文学的儒雅和戏曲表演巧妙结合,依牌而赋词,依声而填韵,依字而行腔。中国戏曲潜移默化地从民间艺术和地摊杂耍提升为达官贵人竞相关注的高雅行当,经过时间的洗礼以及地方文化审美的浸染,逐渐衍生出了数百种地方戏和各类剧种,出现了诸如《窦娥冤》《西厢记》《琵琶记》《桃花扇》等经典剧目,久演不衰,享誉全球,使中国戏曲与古希腊悲喜剧、印度梵剧成为世界范围内家喻户晓的戏剧文化形式。

值得庆幸的是,随着清朝中后期皇家贵族对戏曲的钟爱,以徽剧为代表的各类戏曲文化经过互相借鉴、吸收、融合、提炼,进而衍生出一个新的剧种——京剧,遂形成了以京剧、昆曲、豫剧、越剧、黄梅戏、秦腔、川剧、广东粤剧为代表的“八大剧种”戏曲文化艺术,并将京剧推崇为“中国戏曲之王”,与武术、书法、中医共同冠以“国粹”名号。

京剧的快速兴起与大面积传播还有其他的因素,其中,诸如家喻户晓的梅兰芳、程砚秋、尚小云、荀慧生、马连良、谭富英、杨宝森、奚啸伯等“名角”效应也功不可没,并在此基础上逐渐形成了京剧的流派。民间表演以梅兰芳的“样”(表演时举止神态惟妙惟肖)、程砚秋的“唱”(嗓子好、唱得好)、荀慧生的“浪”(表演大气、唱腔流畅自如)、尚小云的“棒”(武功超群)最为著称,而这些名家又通过各自的代表剧目将戏曲艺术推向了历史巅峰。

梅兰芳在50 余年的舞台生涯中,发展和提升了京剧旦角的演唱和表演艺术,形成了一个具有独特风格的艺术流派,世称“梅派”,其代表作有《贵妃醉酒》《天女散花》《宇宙锋》《打渔杀家》等,并先后培养、教授学生100 多人,创排了《嫦娥奔月》《春香闹学》《黛玉葬花》《天女散花》《玉簪记》《霸王别姬》等剧目。梅兰芳综合了青衣、花旦、刀马旦的表演方式和醇厚流丽的唱腔,创建了“梅派京剧”,在京剧唱腔、念白、舞蹈、音乐、服装上均进行了艺术创新,由于擅长刻画封建社会上层妇女的品貌和仪态,被尊称为“梅派大师”。

程砚秋勇于革新创造,讲究音韵,注重四声,音乐唱腔追求声情并茂,创造出一种幽咽婉转、起伏跌宕、若断若续、韵味独特的艺术风格,编演过《鸳鸯冢》《荒山泪》《青霜剑》《英台抗婚》《窦娥冤》等反映封建社会妇女悲惨命运的剧目,奠定了“程派京剧”的基础,通过演出与教学将他的一生全部献给了京剧艺术事业,创立了程派风格的经典名剧《四郎探母》《贺后骂殿》《三击掌》《汾河湾》《朱痕记》《玉堂春》《武家坡》《三娘教子》《青霜剑》《文姬归汉》《梅妃》《红拂传》《春闺梦》《锁麟囊》《女儿心》等,至今久演不衰,继梅兰芳之后将京剧艺术推向又一个高峰,对中国戏曲及戏曲音乐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尚小云在14岁时被评为“第一童伶”,初习武生,后改正旦,兼演刀马旦,功底深厚,嗓音宽亮,唱腔以刚劲著称,后称“尚派”,其代表作有《二进宫》《祭塔》《昭君出塞》《梁红玉》等,嗓音响亮遒劲,音域宽广,高、中、低音运用自如,善用颤音,气息深沉持久,并能连续使用高腔、硬腔,绝无衰竭之象,酣畅淋漓,行腔走韵浑厚、顿挫分明,念白爽朗感人,刚柔并济,对京剧在全国的迅速传播发挥了重要作用。

荀慧生扮演花旦、刀马旦。他汲取了梆子戏旦角艺术之长,结合京剧花旦的表演特色,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世称“荀派”。他擅长扮演天真、活泼、温柔一类的妇女角色,以演《红娘》《金玉奴》《红楼二尤》《钗头凤》《荀灌娘》等剧著名。荀慧生将河北梆子的唱腔表演的精华融入京剧之中,嗓音甜媚,用嗓有特殊的技巧,善于用小颤音、半音和华丽的装饰音,又常以鼻音收腔来增添唱腔的韵味。其代表剧目有《金玉奴》《花田错》《英杰烈》《游龙戏凤》《儿女英雄传》《钗头凤》《荆钗记》《柳如是》《美人一丈青》《绣襦记》《霍小玉》《香罗带》《还珠吟》《杜十娘》《红娘》等。

四大名旦即梅兰芳、程砚秋、尚小云、荀慧生这四位杰出的旦角表演艺术家,他们是从20 世纪20 年代开始在京剧舞台上异军突起的四位戏曲艺术的杰出代表,分别以各自的风格特色和代表剧目,形成了京剧四大流派,进而形成了旦角挑班唱戏的新局面,创造了京剧舞台争奇斗艳、绚丽多姿的鼎盛年华,还各自培养了大量的戏曲艺术人才,对此后近百年来的中国戏曲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刻积极的影响,奠定了中国戏曲音乐民族化的坚实基础。

时至今日,中国戏曲文化生态仍然保留和延续着自20 世纪20 年代以“四大名旦”为典型代表的戏曲人才梯队、舞台表演规范和经典剧目传播及审美评价标准,引导着当前乃至今后相当长的一段历史时期内中国戏曲文化的传播走向,造就了中国戏曲音乐的民族化特征。

戏曲音乐是表现人物思想感情、刻画人物性格、推动剧情发展、烘托舞台气氛的关键,也是区分剧种的重要标志,是中国民族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特定的剧种范畴内用特有的结构形式、板式板腔、调式调性、旋律构成来体现民族特性。有人称“中国戏曲是中国的音乐戏剧”,其与西方大小调体系的歌剧及其作曲家创作的音乐有着明显区别。

中国戏曲源于民间艺术,后来曾受到包括皇家贵族在内的支持乃至垄断,其整个发展演变过程始终围绕着剧种所独有的板腔、板式。从沉淀、传承、保留下来的戏曲名剧如《苏武牧羊》《霸王别姬》《白蛇传》《徐策跑城》等作品的音乐结构来看,同一剧目在不同剧种中又分别严格保留和延续着各自在唱腔板式、板路的独特程式化。以《白蛇传》为例,有京剧版的《白蛇传》,有越剧版的《白蛇传》,也有秦腔版的《白蛇传》,还有川剧版的《白蛇传》,这些不同的剧种在演绎《白蛇传》剧目时,其故事情节基本相同,最大的区别就是分别延续和保留着各自剧种在音乐板式、板腔、板路上的绝对程式化。同样的《西湖山水还依旧》在不同的剧种中,唱词几乎完全一样,但唱腔音乐的旋律进行是断然不可能一样的,否则将失去剧种的音乐性格特征。其主要原因是戏曲艺术本身就植根于民间,有深厚的群众基础。剧种的音乐程式化是世世代代按照剧种独有的板式、板腔、板路的原则坚守、传承的结果。任何人都不可能天马行空、无拘无束地放飞自我。其中凝聚着世代人民的艺术智慧,并且通过口头传唱而不断演变,即便是再伟大的作曲家在戏曲音乐创作过程中都不可能脱离特定的剧种音乐程式性、程式化原则。这是戏曲音乐的底线,也是戏曲音乐的红线,是中国戏曲音乐与西方大小调音乐的关键区别之一。

目前,中国戏曲仍有许多种活态艺术形式在民间流传,形成了社会影响力巨大、受众面庞大的中国文化元素。在中国人文化基因中,没有任何一种文化现象可以和中国戏曲相提并论。被称为世界三大戏剧文化的古希腊悲喜剧、印度梵剧和中国戏曲,还要数中国戏曲的文化传播力、从业人群、受众面、影响力最广、最大,虽然历经了长久的发展演变,但仍然保持着极强的生命力和活跃度,充分体现着中国戏曲音乐极强的、鲜明的民族性特征。

(一)全部采用民族调式体系

由于中国戏曲源于中国古代民间歌舞、祭祀乐舞等,中国戏曲音乐从萌芽、成型、发展、成熟、繁盛及新中国建立以后的革新,都始终没有脱离中华民族音乐文化基因,有着悠久的演变过程和发展历史。中国人的听觉神经早已对中国戏曲音乐民族调式的审美依赖根深蒂固。截至目前,中国戏曲音乐除了在音乐演奏形式和配器织体上有西洋管弦乐和功能和声的参与介入之外,所有中国戏曲剧种仍然保存着民族调式体系和旋律构成。这应该也是中国戏曲文化在世界文化长河中屹立不倒、历久弥坚的主要因素。

(二)集中体现着民族调式同主音系统与偏音“4”“7”之间的关系

纵观中国戏曲的各类剧种,无不集中体现着民族调式同主音系统与偏音“4”“7”之间的关系。虽然中国戏曲各个剧种的音乐构成涵盖了五声调式、六声调式及七声调式,而且经常性通过微调偏音“4”“7”的相对音高来体现欢音(也叫“花音”)和苦音(也叫“哭音”)的音乐情绪,与西洋音乐体系中的十二平均律的音阶结构不完全相同,以至于有人认为在中国戏曲音乐中,“4”“7”多的唱腔就是“苦音板式”,而“3”“6”多的唱腔就是“欢音板式”。需要注意的是,在不同剧种音乐中,“4”“7”的绝对音高也不尽相同,甚至在同一剧种中,旋律上行时的“4”“7”和旋律下行时的“4”“7”的绝对音高也有讲究,或稍微偏高,或稍微偏低,与五度相生律音律体现的“4”“7”的绝对音高接近但又不完全一致。

(三)大多数戏曲音乐都采用徵调式,有时也采用宫调式

中国戏曲音乐中的大多数剧种都采用徵调式,有些现代戏也存在采用宫调式的现象。这是因为在中国传统文化意识中,徵调式就是最常用的调式。现代人受西洋大小调的影响,总认为音乐要么是大调式,要么是小调式。而中国戏曲音乐是中华民族文化的历史遗存,戏曲音乐的徵调式现象仅仅是戏曲文化传承后的认同而已,但又的确是中国戏曲音乐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特征。

综上所述,中国戏曲音乐在漫长的演变和发展过程中推动着中国戏曲文化的发展。其中,以“四大名旦”为代表的艺术家及经典剧目为中国戏曲文化的传播开创了一个新的时代并长期影响着中国戏曲的传承和发展,进而形成了相当稳固的中国戏曲音乐的民族化特征。中国戏曲音乐的不断继承与创新又影响着中国戏曲文化始终倡导的“礼义廉耻”“忠孝仁义”以及对“真、善、美”的不懈追求与完美诠释。因此,准确把握和正确理解中国戏曲文化精神以及中国戏曲音乐的民族化特征,对于新时期践行文化自信,传承、保护和发展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意义重大。

猜你喜欢 中国戏曲剧种唱腔 小剧种大舞台杂文月刊(2021年1期)2021-04-01关于“守望濒危剧种”的呼吁人文天下(2020年21期)2020-12-23中国戏曲与流行思想的融合大经贸(2016年9期)2016-11-16我演“七仙女”戏剧之家(2016年20期)2016-11-09关于秦腔须生的唱腔和舞台表演艺术戏剧之家(2016年20期)2016-11-09阐述西方音乐剧与中国戏曲审美特征的异同性戏剧之家(2016年20期)2016-11-09浅谈京胡在荆州花鼓戏唱腔音乐伴奏中的运用戏剧之家(2016年20期)2016-11-09扬剧老生表演艺术浅识戏剧之家(2016年15期)2016-08-15中国戏曲艺术之美戏剧之家(2016年2期)2016-03-03推荐访问:戏曲 民族化 名旦
上一篇:秦腔与甘肃群众文化活动的融合策略
下一篇:歌剧《江姐》选段《五洲人民齐欢笑》的演唱技巧及舞台表演设计探究

Copyright @ 2013 - 2018 优秀啊教育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优秀啊教育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