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希季:中国航天事业的“铺路石”

来源:优秀文章 发布时间:2022-11-05 点击:

文/陈文静

他是中国第一枚探空火箭技术负责人、中国第一枚运载火箭“长征一号”总体方案设计者、中国第一颗返回式卫星总设计师,在中国的18 种型号火箭中,有12 种是他担任负责人设计研制出来的!他就是“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王希季。

在太空这个世界各国争夺的新领域,中国不仅要有一席之地,更要扩大到一片之地。

1940 年,日本侵略军占领越南后,频繁轰炸昆明。炮火连天,尸横遍野,哀嚎震天。同胞的鲜血点燃了王希季的怒火,然而,那时的他却只有欲哭无泪的悲叹:国弱万民哀。

一幕幕惨绝人寰的场景,是他今生无法忘怀的痛。年轻的王希季怀揣“多学知识,振兴民族工业,以此救国”的决心,在20 世纪40 年代末,他以优异成绩考入美国弗吉尼亚(理工)学院,就读于动力与燃料专业。

王希季之所以选择留学,其初心是为了学成归来建一所电厂为家乡造福,以解决当时昆明电力缺乏的问题。

1949 年12 月,他以优异成绩取得了科学硕士学位。正当他准备进一步攻读学位时,刊登在《纽约时报》上的两张照片:南京路上好八连、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改变了他的求学计划

当曾经历过军阀混战、国破家亡的王希季第一次看到真正为老百姓服务的军队时,他为此激动不已。虽然刚刚建立的新中国满目疮痍、百废待兴,但他决心要报效祖国,投身到新中国的建设当中。

1950 年初春,29 岁的王希季拒绝了美国数个电厂待遇优厚的工作邀请,登上了归国的邮轮。王希季与同船其他的中国留学生聚集到甲板上,憧憬着美好的未来。当这位踌躇满志的年轻人仰望太平洋上空的满天星斗时,他怀揣的是“建立大电厂,解决中国工业发展的根本问题”的理想,连他自己都没有想到十年后,由他主持研制的中国首枚液体燃料探空火箭,将刺破浩瀚苍穹。

回国之初,王希季任教于大连工学院。教学之余,他仍在心中勾画着大电厂的蓝图。1958 年11 月,在毛泽东发出“我们也要搞人造卫星”的进军号令不久,王希季被调到上海机电设计院,担任探空火箭的技术负责人。然而,参与研制我国第一枚探空火箭的这支队伍,绝大多数是刚出校门不久的青年人,平均年龄不到30 岁。有的年轻人甚至还没毕业,就拿着组织上的调令报到了。时年37 岁的王希季面对挑战,带领着“娃娃军团”开始了边学边干的艰苦探索:缺乏技术,他找来资料自己先学,再给年轻人讲课,自嘲为“现学现卖”;
来不及新建试验室,就把厕所改装成测试室;
来不及建通信线路,就用手势或用人传递叫喊的方式进行试验场的联络;
没有吊车,就用类似于古老的辘轳的绞车把火箭吊上发射架;
没有燃料加压设备,就用自行车的打气筒把气压打上去……很多“土办法”成为当时解决技术性问题的关键。

仅用了短短9 个月,由王希季主持研制的我国第一枚液体燃料探空火箭T-7M 就奇迹般地诞生了。1960 年2 月19 日,在上海郊区一个由稻田改建成的简易发射场上,T-7M 昂然屹立在发射架上, 虽然飞行高度只有8公里,却标志着我国已经在奔向太空的征程中迈出了关键的第一步。

20 世纪60 年代,王希季受命主持“长征一号”运载火箭的研制任务。他根据我国工业和技术的现状,提出了对于“长征一号”运载火箭切实可行的总体方案和设计。1970 年4 月24 日,“长征一号”运载火箭将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送入太空轨道。随着中国航天事业完成了从无到有、从有到强的奇迹蜕变,王希季也已从火箭的“门外汉”成为航天事业领头人。

火箭发射、卫星升天,国人“飞天梦”也不再是遥不可及。当苏联人加加林进入太空轨道并返回地面后,王希季就十分关注载人航天工程,并将之提上日程。

1971 年,我国着手开展载人航天研究,并将这个项目命名为“714 工程”。而此前,王希季就已接受有关单位的要求,对载人飞船总体方案进行论证。当“714 工程”任务下达,王希季又参与了“曙光一号”飞船的研制。然而,“714 工程”实施不久,终因诸多原因被搁置下来。

↑王希季与话剧《克里夫兰总统号邮轮》演员合影

20 世纪80 年代,我国“863”计划开始启动,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再次迎来了全新的发展契机。时任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科学技术委员会主任的王希季,根据长期的实践经验和对国情的深刻分析,建议我国应以空间站系统为目标,从载人飞船起步来突破载人航天技术,而且就载人航天关键技术之一的回收技术,我国已有17 颗回收式卫星的基础,是符合国情的。中国“神舟号”载人航天工程方案就此基础初步形成。

1999 年,“神舟一号”实验飞船成功地完成首次无人状态下的试飞。这是中国航天技术的重大突破,使国人“飞天梦”指日可待。王希季又根据国际最新动态,马不停蹄进行下一步研究与讨论。

王希季在认真研究国外案例与经验的基础上,提出载人空间实验室是发展空间站之前不可逾越的步骤,认为实验室在发射时已带足物资和设备,中途不能供给;
空间站则具备物资补充和设备更换的功能,不仅可供航天员巡访,还能帮助他们可以长期在内生活和工作。王希季这些创新战略性的建议与设想,为中国载人航天事业的发展奠定下坚实的基础。

王希季说:“在太空这个世界各国争夺的新领域,中国不仅要有一席之地,更要扩大到一片之地。”为国家需求,他多次转行,在探空火箭、返回式卫星、载人航天等领域完成了多项首创工作,为祖国航天事业打好了地基。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如今,已经101 岁高龄的王希季,仍在为我国航天事业作贡献,关心着“中国制造2025”,研究着“互联网+航天”的新项目。王希季用一生的奉献,践行了他的誓言:“我愿做太空的铺路石!”

猜你喜欢 铺路石航天事业载人 神舟十四号载人飞船发射取得圆满成功走向世界(2022年24期)2022-07-08以加强党的建设促进航天事业发展新跨越现代企业文化·理论版(2020年12期)2020-08-04铺路石和绊脚石文学少年(低幼版)(2019年7期)2019-10-09绝境成为中国航天事业的“助燃剂”文萃报·周二版(2019年30期)2019-09-10共享单车花式载人屡见不鲜,太危险了!小康(2017年14期)2017-05-22玉石和铺路石快乐作文·中年级(2011年4期)2011-08-04中国航天之父——钱学森少年科学(2006年1期)2006-02-07推荐访问:铺路石 中国 航天事业
上一篇:成像目标质心跟踪算法适应性研究
下一篇:控制系统成本工程体系构建与实践

Copyright @ 2013 - 2018 优秀啊教育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优秀啊教育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