坑口作证——,国能准能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新能源板块发展侧记

来源:优秀文章 发布时间:2022-11-05 点击:

■ 刘双红

准能集团是集煤炭开采、坑口发电、煤炭循环经济产业为一体的大型综合能源企业。四十年前,与煤田开采同步,准能在准格尔旗薛家湾就开始了坑口发电的建设。四十年的发展壮大、转型升级,到现在,准能集团坑口发电正以它巨大的产业拓展和能源带动的低碳环保助推器作用以及准能新能源板块的龙头作用,成为新准能“一主两翼”经济发展新格局中的重要组成。

百度对坑口电厂的解释是:在煤矿井口附近建立火力发电站进行发电,叫坑口发电。坑口发电可节省燃料的运输费用,可通过高压输电线路将电力输送到需电地区。我国已在许多大型煤矿的矿井附近建立了坑口电厂。

——题记

我随准能集团安排的青年作家王宇一道到矸电公司,也就是坑口发电的第一次采访,是在2022年6月14日的下午。矸电公司纪委书记、工会主席张新热情地接待了我,并带我到矸石发电厂参观学习。进了生产场区的大门,他对我说,靠我们右手边的一个没有冒烟的烟囱,这是已于2018年4月5日停运的#1和#2机组,我们矸电的一期机组。正前面呢,是正在运行的3号、4号机组,总装机2*33万千瓦,它是我们矸电的第二期机组。

矸电公司全貌 ▲

矸电二期机组大修现场 ▲

一路上,张书记如数家珍,给我介绍了冷却塔、给料口、除尘、锅炉、燃料储运等发电厂的许多专业术语和数字、概念。无奈我像在听天书,只有一脸懵懂,点头应付。我们边走边聊,上楼、到车间,再上楼、到主集控室。张书记说:“三十多年来,我们准能发电板块经历了全手动操作——集散控制——硬手操等中控手段的演变,一次比一次进步,您现在看到的是智能化中控模式。而目前着手的,是公司提出的智慧电厂目标,我们正朝着这个方向努力。”

一瞬间,我脑海里冒出了“嬗变”这个词。我说,也许这就是象征着坑口发电的“嬗变”过程吧。

是的,我们坑口发电一直在积极地“嬗变”着。张书记停下脚步,点点头,继续笑容满面地对我说:“2020年底,杜善周来到准能担任我们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后,就以战略家的气魄和胆识,高‘海拔’定位了准能的发展方向和目标。”我惊讶于张书记的才思,竟然形象地说出“海拔”这个词,准确,新颖,不落俗套——特别是在电力板块的走势上,董事长审时度势,超前思维,为我们打开了一扇崭新的大门,确立了坑口发电在准能新能源建设中的前沿位置,从而给公司员工特别是年轻一代注入了新的自信和活力,带来了各个生产环节科技含量的不断提高。可以这样说,矸电的发展质量正朝着精益、高效、智慧一次次嬗变,发展水平正朝着更高层次更加优化一步步攀升。

您要了解我们公司,还是先从科技创新方面了解吧,去看看我们机炉检修部的职工(劳模)创新工作室,去了解锅炉,那是我们发电厂的核心部位。在那里,有一群思想活跃、敢为人先的年轻人,他们是我们的中坚,比如马鹏飞。

与张书记告别的时候,他说。

第二天上午,我和王宇来到机炉检修部锅炉专业,径直找到职工(劳模)创新工作室,去见创新带头人之一的马鹏飞。

马鹏飞个子不大,微胖、板寸头,一张黝黑的脸透着憨厚,也有些倦态。直观上怎么看,也看不出他是一个有着多项创新发明的年轻锅炉专家,但从他高度近视眼镜的后面,我感受到了睿智、清澈的目光。

我和马鹏飞面对面坐着,单刀直入地问起他关于科技创新的问题。

马鹏飞说:“董事长来到准能,十分注重高层次人才的引进和培养,也注重基层青年知识分子才智的发掘。他多次鼓励我们,要在公司‘实施人才强企战略之中显身手,为建设新准能作贡献’,董事长的鼓励,激发了我们年轻一代准能人的工作积极性,提振了我们革新和创造的精神。”

“刘海军经理为我们科技创新给予了大力支持。您不知道,我们准能集团发电板块三十多年来,一直传承着优良的科学攻关传统。公司每届党委的主要领导都十分看重创造和创新成果,因为那是坑口发电的核心竞争力啊。我们呢,也不负重托,在发扬老一辈创新精神上,不懈怠、不放松。现在,习近平总书记又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做出了把我国建成世界科技强国的全面战略部署,无疑给我们发挥聪明才智提供了无限的空间。我们必须积极响应总书记的伟大号召,勇挑重担,刻苦钻研,积极探索。”

“就拿我们职工(劳模)创新工作室来说吧,就是在这样践行着总书记的伟大号召。”马鹏飞侃侃而谈起来。

“职工(劳模)创新工作室是集团公司鼓励和提倡青年职工大胆创新而成立的机构。在准能,这样的团队几乎每个车间、部门都有,实质上就是由一些有为青年组成的攻关小组。它由劳模牵头,青年技术骨干参与。他们承担着准能各行列、各门类的技术难题的解决与工艺创新,活跃在准能转型升级、增产增效的最前沿,作用不可小觑。

我们公司三个创新工作室。仅在2021年,就成功申报专利15项、发表论文20篇、‘五小’成果完成95项,均远超核定值。在集团组织的‘揭榜挂帅’活动中,我们揭榜的3项任务,现已完成了两项。其中,3号炉B高压流化风机振动大的问题,是长期没有解决的顽疾。以翟文超为首的小组,仅用半年的攻关就解决好了。”

马鹏飞拿出一叠材料递给我,我边听他的介绍边翻看。这是准能2021年开展“提质量、增效益、强管理、创一流”党员集体竞赛活动的档案,其中由方云龙领衔、党小组长马鹏飞为主的“3、4号锅炉四管泄漏专项治理”立项申请表和自查表吸引了我,在这两份表中,一份是参与活动的立项申请,是需要审批的;
一份是年终自查。自查表汇总了解决问题的八大措施,均已完成。完成小结最后两条分别是创新点和经济效益。为直观表达这些年轻党员在科技创新上的突出表现,我不妨摘录出来——

创新点:锅炉四管有了更加科学的坚持、分析对比数据;

经济效益:3号、4号机组锅炉每年可至少减少2次非计划停运,仅节约锅炉启动用燃油60吨一项,就可减少支出38万元。

马鹏飞说:“您看到的这个材料是我们科技创新的一个小项目,在攻关和发明创造上,不夸大地说,我们有更出色的成绩。”

马鹏飞给我介绍了发明锅炉水冷壁检修爬壁机器人的情况。

全世界对爬壁机器人研究的国家只有欧美、日本、韩国及中国等几个国家。国内呢,虽然像哈工大、沈阳自动化所、清华、上海交大等大学、研究所也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但,目前国内尚无应用于设备的成熟产品。

“为什么我们要发明锅炉水冷壁检修爬壁机器人呢?”马鹏飞自问自答。

按照集团火电运用中心要求,锅炉“逢停必检”,也就是只要炉子停运,就要对锅炉受热面进行全检。传统方法是在锅炉停运后搭设炉内检修平台进行人工检测。这种检测方式成本高、效率低、工作环境危险、作业周期长。更严重的是,人工检测无法保证不漏检,而对于火电企业来说,即使最微小的漏检,都可能导致发电机组非计划停运甚至安全事故。

“我跟您介绍介绍检测最难的主体——管式空预器的简单情况吧。锅炉配套设计的管式空预器,层高3.2米,单台有四层,每一层七组,每组936根钢管。以往的检测,是工人携带手电筒,在锅炉内部的搭建平台上对高50米、延展宽度80米范围里的944根水冷壁管进行整体超声波测厚,对磨损超标的管子进行防磨预控处理。一般情况,7-8名工人同时加班,检查8小时左右,才可完成两台机器共51000余根钢管的漏风检测。”

锅炉水冷壁检修爬壁机器人,就是人在炉膛中工作的替代品。

马鹏飞说,这项发明如果成功,可以把工人从恶劣的作业环境中解放出来,缩短检修时间,降低安全风险,实现全覆盖无漏检的精确检测。他算了一笔账,这个发明成果的使用,除了安全、准确、时间短外,还可有效提高电厂发电效率,每年新增收益百万元以上。

“考虑到目前国内尚无同类机器人产品可以参考,而在实际使用中,爬壁机器人对壁面适应能力、机动能力要求又很高,我们攻关小组重点针对爬壁机器人在使用过程中的实用化问题开展研制和设计,关键内容包括:

多机器人协调的运动、吸附创新机构,机器人运动控制系统软硬件,壁厚测量及管道漏风高效检测和信息高速传输技术,机器人嵌入式驱动控制系统,远程预先故障诊断及数据积累可视化平台,遥控终端探测数据实时显示和后处理功能,机器人检测系统检验评定等系统性工作。”

马鹏飞说:“如此繁杂而高精尖的设计,容不得我们有半点马虎。我们必须以严谨的科学态度去攻坚克难。当然,这是国内首创的发明创造,仅靠我们这帮小伙子是无法独立完成的,我们需要强大的技术支撑。目前,我们在哈工大、中国计量大学、华侨大学和国家机器人研发中心的参与下,对试制品已经进行了两次现场试车、多次会议研讨。就是在疫情期间,我们还与相关科研部门举行了视频对接。”

从视频会议上推出的模拟现场看,在第三次试车后,锅炉水冷壁检修爬壁机器人就可以批量生产和运用了。马鹏飞信心满怀地对我说。

我坐在电脑前叙写这一段时,专门给马鹏飞发了微信,希望他给我提供一些在这个创造发明过程中的一些细节,他回我说:

“刘老师,我们是按照创新工作室集体讨论的意见提出的立项报告,通过矸电公司、准能集团审核,准能集团审核又分为内审和外审(到北京聘请外部专家),审核通过后准能集团才给以正式立项。至于过程中的细节,由于太过专业化,就不赘述了。还告诉您一件喜事儿,我们的空预器爬壁机器人项目将于下月初正式公开招标挂网,到时我们仍将邀请国内一流的大学研究机构,和他们合作系列机器人的开发。”

此时我又想起了攻关小组办公室挂在墙上的标语:推广应用智能机器人,提高公司的企业形象,增强良好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

这是他们的使命。

对于企业来说,改革创新、发明创造,是永恒的主题。可以这样说,谁走在前面,其生命力就旺盛,核心竞争力就强大,企业的发展就健康。现在,在坑口、矸电公司,他们走科学创新之路,运用发明创造成果进行产业升级,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成就日益增强。而实现集团提出的“一个主体、两翼一网、七个准能”发展规划,“推进两个融合、打造四个示范、走好两条新路”发展目标,培养、孕育和加大企业动态竞争力和核心竞争力,从某个层面上说,必须靠技术革新与发明创造来实现。近两年,从马鹏飞团队在锅炉水冷壁爬壁机器人、空预器检查机器人、一种水冷壁管涨粗测量用便于维护的内卡环、金属格栅防磨网+非晶喷涂等多项技术革新和获国家专利的创新和发明来看,我们可以一叶知秋地知晓整个准能的科学氛围和创新创造的巨大成果,看到集团领导的智慧和眼光。

同行的王宇说:“我们坑口人崇尚科学的浓厚氛围和传统,在准能,都是有口皆碑的。坑口发电一路走来,虽经历了不少的曲折和坎坷,但每一次重大变革,对我们坑口人来说,都是一次境界的拓宽,一次灵魂的洗礼;
对于坑口发电,都是一次积极的嬗变,一次从量到质的飞跃。

那是因为,坑口人有着敢为人先的基因传承。”

年轻的王宇有这样的总结,深深地打动了我,也让我产生了要再一次去见张新的冲动。

从集团党建工作部到矸电公司履职不到一年的张新,是我近距离接触到的矸电公司的第一位领导,他干练亲和,思维敏捷。我找到他,问道:“张书记,我发现咱们矸电公司的干部职工有着不一样的情怀,对事业有着不一样的追求,在他们的身上,我总是看到老一辈献身事业、无私无畏的影子。”

他回答说:“刘老师,我们准能人大多都是喝着黄河水长大的,黄河是我们的母亲河,黄河的咆哮和宁静所传达的就是我们高原人的豪放和豁达,不屈与执着。不仅矸电,我们准能人都是这样优秀的,我们是有着近万人的大型国有企业,一支高素质的、半军事化的队伍是保证准能飞速发展的基础。所以建设这样一支队伍,就是我们的一贯宗旨,也是我们的职责,是我们党委工作的重中之重。”

张书记话锋一转:“您知道的,我们有着四十多年的企业变迁、发展史,在这四十多年的变迁和发展中,一个基本不变的就是,强化党的建设、培养准能人强烈的团队意识和主人公精神。所以您到了准能,您一定感受到了准能人骨子内的自豪感和每一寸土地上都洋溢着的亲和力与使命必达精神。而这些,是准能人几十年栉风沐雨所积累的企业文化底蕴。特别是我们矸电的员工,更是把当年坑口人敢为人先和踔厉奋发的精神视为生命。”

“我相信,等着您的一定会是更多的惊喜。”张书记对我神秘地一笑。

我必须要对坑口发电的诞生和之后不平凡的发展历程有所了解。

在我来到准能的第一时间,《中国报告文学》杂志社王夏社长就交给我写作准能电力板块的任务。他特别强调,要挖掘出坑口发电的历史故事。他说,坑口发电是准能初创时功勋式的存在,当时准格尔煤田步履维艰,不仅没有任何效益,还要大量地投入启动资金。是坑口电厂,用它的微小利润,温暖了那些艰难的时刻,帮助准能渡过了难关。当时的坑口发电人,无私贡献了他们的汗水和青春。

坑口发电与准格尔煤田开发几乎同时出现在鄂尔多斯高原。1991年4月1日,黑岱沟露天煤矿开工;
5月9日,坑口电厂建设。

当时的国务院也提倡:“支持煤矿办电,鼓励有条件的煤矿,尤其是煤炭外运紧张的煤矿办电,变输煤为输电。”

随着国家能源工业战略的西移,为缓解当时蒙西电网供不应求的紧张局面,原神华准能集团发电一厂作为当时内蒙古西部电网主力电厂之一应运而生,这,就是当年的坑口电厂。

准能的报告文学作家杜永先这样叙述建厂时的薛家湾:沉寂的荒原上,零星的马兰花没精打采、轻轻摇曳,星星点点的骆驼刺草,紧抱着一团团枯黄。没有牛羊,没有炊烟,没有人迹。只有沟壑纵横的沙丘,连鸟儿也从不在此搭窝。

就是在这样的地方,一场开天辟地的战斗,吹起了号角。

一群不过二十出头的年轻人,从内蒙古的各个煤田、电厂甚至电力管理部门而来。他们怀揣着青春的梦想,兴高采烈地来到了荒无人烟的地方,成为了坑口发电第一代。

无电、无水、无路、无住所,汗水泪痕血泡,灰尘泥泞坑洼。夏天骄阳似火无处遮阴,冬天天寒地冻无处取暖。

我们可以想象坑口电厂的建设者在500多个日子里的艰辛和困苦,煎熬和盼望。老工人陈利平说,虽然艰苦,但那时的场面是很震撼的。铲土机声,马达声,号子声,人山人海,尘土飞溅。哪里是建厂啊,分明是在攻关隘、抢山头,那就是在打仗。那些披荆斩棘的故事,三天三夜也说不完。

陈利平满眼老泪,说起了他一辈子也忘不了的一件事。

那是一个沉黑的夏夜,疲惫的工人们刚刚睡去,一场特大暴雨突然袭来。洪峰从距离薛家湾20多公里外的玻璃圪旦村咆哮而下,刹那间,电厂职工住的简易板房东倒西歪,地面上满是肆虐的洪水,施工现场一片狼藉。电厂人从梦中惊醒,来不及穿戴整齐,迎着危险,用人墙抵御波涛,用锅碗瓢盆争抢地盘。洪水过后,工地没了,板房没了。更要命的是,刚刚做好的坑道、刚完成的地下基础设施也没了。工人伤痕累累,基地上泥沙陷过膝盖。几个月的汗水付之东流,一切又要从头再来......

1992年12月,坑口电厂第一台机组发电。这里我不再细数当高压电在高原上空流过时人们的欢呼雀跃,那是改变油灯和萤火映照黑暗后的狂欢,是白炽灯第一次把荒原的夜晚照如白昼时,人们情绪的必然反应。

时间到了1996年,漫长的四年时间,准格尔煤田的大准铁路干线和黑岱沟露天煤矿都处于艰难前行的建设中,准能在发展期间面临着生存问题。而坑口电厂作为准格尔项目“煤、电、路”一体化的主体之一,是准格尔项目中建设速度最快、最先盈利的项目。历史造就了坑口电厂,也赋予了坑口电厂艰巨的使命。那就是,要挑起反哺初创准能生存和发展的重担。

王国英说,那时候,困难重重啊,仿佛每个电厂人的身上都背负着准能的一个困难。王国英打起了比方,可以这样说,发电厂就是准能出生时的一只孵化器,它用微弱的利润催生了在襁褓中艰难起步的大准能。试想,一个还在起步阶段的发电厂,就像是一个孩子,没懂事就成了家庭的支柱,是多么的不容易!

“我可不可以这样理解?”我问王国英。坑口发电最初的亮相和发力,不仅支撑了准能的昨天,更是凸显出发电板块最初的坚韧和历史责任感,表现出在成就准能大业上的不同凡响。而发电人一露头角,就在诠释不怕困苦、负重奋进的创业精神。这种精神,无论在党的优良传统的传承上还是在企业管理上,都为准能以后的发展提供了经验和保证。这是功勋般的贡献,影响了几代准能人。

王国英点头:“是的。”

仿佛是在佐证我的理解,王国英还说了这样一件事。

1993年1月11日,发电不到两个月的燃煤蒸汽锅炉发生了重大故障,电气车间配电6KV伏母线断路,PT烧毁。当时车间里黑烟弥漫,进不得人。在烟雾散去进行抢修时,整个车间已被熏得漆黑。年关又近了,内蒙电管局下“死命令”,过年之前必须发电。怎么办?零下20多度的寒冬啊,全厂总动员,每人一件黄大衣,24小时倒班,全部到一线。为保证设备管道不受冻,室内,百来米长的车间临管道一米一个火炉烤,抢险人员被炉子冒出的煤烟熏得不能呼吸;
室外的呢,抢修人员一点一点去敲外管道的冰渣,一个人手指冻僵了,立马换另一个人继续;
负责电气抢修的突击队10个人,12个小时一个班,从约70米高的楼顶钻进不通风的炉膛,膛内温度高达50多度,差不多每隔5分钟就要换一次人。炉膛内需要的保温砖、耐火塑料和水泥、硅酸铝等上百吨的材料,全靠我们背、扛、抱、抬,从检修扶梯上以“人体链接”方式传递送上去。一班下来,个个手、脚、脸不是烫伤、冻伤就是擦伤,然后还没休整好的下一班又接着干。这样一班连一班,直到腊月二十七,发电机组才得以再次启机成功。

再看大家,差不多都是蓬头垢面、体无完肤,但听到隆隆的机器声响起,我们含泪雀跃。

坑口是记得的。整整9天,电厂人面包果腹、冷水充饥,吃睡都在现场。电气、汽机、锅炉、化学、机修、输煤六大车间的全部人马,日夜扑在浴火浴血的抢修战场上。

说完,王国英泣不成声。

1997年,大准线全线电气化开通,准格尔煤田终于拉开了西煤东运的帷幕。

旋即,准格尔煤田建设项目向国家正式移交投产,准煤并入了神华序列。当坑口人准备大显身手的时候,准能集团实行了债转股。

这种表面看似管理体系的转换,实质上是市场经济的体制更替和机制的变化。

减人、转岗、分流,主、辅业分离,坑口人面临着历史变革。

作为准能集团改革最前沿的坑口电厂,1999年12月,坑口人遭遇了人生最灰暗的日子。一夜之间,全封闭式实施改革方案落地:白天民主评议打分,确定转岗、分流人员,晚上评分,选拔预留人员。

每个发电人都在竞争上岗、转岗分流上煎熬着。

杜永先在她的《通往幸福的天桥》中,详细叙说了她当时的心理历程:

“记得宣布分流的那些日子,空气中弥漫着紧张和沉闷,有的人乐观等待,有的人绝望流泪,当然也有人漠然处之。而我的预感虽有些不祥,但还是心存侥幸。当我得知我是电厂所有骨干家属中唯一一个被淘汰、被转岗的人员时,我委屈,哭得十分伤心。

是的,当初因为爱情,我违背爸爸妈妈的意愿,从十分优越的工作单位只身来到准格尔的时候,我没有想到会有这一天。

为什么是我?为什么要把我舍出去?

一切无法挽回,一个星期后,无论是被分流的,还是被淘汰的、被转岗的,都各就各位,一场触及个人利益的改革平稳着陆。”

当然,这样的结果离不开领导和党员包括工人自己所做的大量的工作。

时间又到了2012年,安全运行19年、为准能默默付出的老电厂坑口电厂,为响应国家电力行业“压小上大”、淘汰落后产能的产业政策调整,坑口人又面临再一次的考验。

那年12月12日,锅炉熄火、发电机停转、烟囱不再吐出乳白色烟尘。

在采访中,那些老电厂的老哥老姐们,一提起这件事就黯然神伤。相对于第一次改革,那更是他们心中的痛,一个谁也不愿意扯出的药捻子。许多发电人,把人生中最美好的岁月都留在了坑口,那里有他们的酸甜苦辣;
他们在那里风雨兼程,那里有他们的追求和梦想。虽然他们完全可以转岗到新的工作单位,比如矸石发电等,没有后顾之忧。但他们内心对老电厂的依恋和不舍,谁又能体味?

杜永先是在老发电厂工作了11年的职工,她流着眼泪对我说:“漫长的11年啊,我的青春岁月。11年,我亲历了一线工人坚守在50多度高温的汽包上,一年365天无严寒酷暑,坚守岗位,带病工作,分秒必争地抢速度争效益;
参与了长年累月不断学习新技术,刻苦钻研做学问,争先恐后地创新创造;
感受了在爱人车祸去世后的日子,领着6岁的儿子苦苦挣扎,同仁们对我嘘寒问暖,无微不至的照顾和关爱。”

那是不屈不挠、军队一样的战斗集体,那是手足情深、家一样的温暖港湾。

当然,这次改革,对坑口发电人来说,又是一段阵痛。但回过头来看,阵痛,可以孕育出更强大的生命力;
阵痛,可昭示更加美好的发展前景。是的,改革和开放,国家经济下行的压力,环保、低碳要求的不断强化,直接给坑口人带来了两次阵痛,同样不可否认的是,也给坑口人带来了更好的发展未来。

人生能有几回搏?!

让我们继续往下说吧。

比如现在,在老电厂关闭的关键时期,准能集团领导瞄准时机,把目光再次投向了矸石发电项目,与地方国资部门和民企合资扩建了矸石电厂二期。这样,包括一期两台15万千瓦和二期工程投运两台33万千瓦机组,矸电发展到了近百万的规模。

发电人迎来了新的机遇。

关于煤矸石,我在《中国资源综合利用年报》看到这样一段话:煤矸石的存在,会成为大气污染的源头之一。它在露天堆放,会产生大量扬尘,随着自然温度升高,其内部的热量会引发自燃,其中释放出的大量有害气体二氧化硫,会严重破坏周边的耕地,导致不能再耕种。其它有害气体的排放,不仅降低空气质量,影响居民的身体健康,还会影响周围的生态环境。

而我国目前的煤矸石累计堆存量达41亿吨之多。如果一座矸石发电厂发电有效时间达到7000小时/年、可燃煤470万吨,那么,年形成的粉煤灰约达230万吨。通过检测,每2吨粉煤灰可产1吨氧化铝。也就是说,照这个标准计算,矸石发电厂每年可以产氧化铝115万吨。在我国这样一个铝土资源近45%的需求依赖进口的当下,这样的贡献,在我国,意义非常!

足以看出,一个煤炭企业建设经营的成功与否,与煤矸石的科学处置结果有直接关联,因为它关系着国计民生和企业的产业升级。

准能矸电的壮大,稳定了准能集团煤、电、路一体化的运营模式,成为了准能电力板块的重要龙头。而且,这时的矸电已不再是简单的坑口电厂就地消化洗中煤,而是变成了劣煤转化为当地煤矸石再利用,为民生和社会谋了福利。

2011年,集团领导乘势而上,氧化铝示范厂开工奠基,开启了神华煤炭伴生资源循环经济产业项目的新征程,为集团循环经济产业链条的拉长与闭合,带来了新的契机。

而我们坑口发电人在集团发展壮大电力板块过程中所做出的牺牲和付出,也赢得了准能广大干部群众的好口碑、领导的信任和赞扬,被历史铭记。

2022年6月14日上午8点,著名作家进准能座谈会在准能宾馆举行。

在我接到通知启程准格尔的路上,我看到这样一则简讯:

2021年3月16日,准能集团董事长杜善周,率队进京,与清华大学教授岳光溪院士团队对接,率先在准能矸石发电厂进行纳米碳氢燃料技术的科学攻关。至此,一场改变火力发电历史、对传统的火力发电燃料技术进行突破的技术实践,悄然启动。

杜善周,何许人也?

现在,他就坐在我的对面。

在会上,杜善周全面介绍了准能的情况。这个米脂汉子,干练而精神、智慧而博学、儒雅而帅气。

杜善周在谈到电力板块时,把他的激情、健谈、自信和专业水准,表现得淋漓尽致。他说:“坑口发电是集团的核心竞争力之一,纳米碳氢燃料技术又是能够承担起历史使命的主要技术革命,我们必须下大力攻关、破关,竖起来,推上去。”

杜善周的神采飞扬和侃侃而谈,感染了会议室所有的人,更感染了我。杜善周就纳米碳氢燃料技术与氧化铝之间的融合,就“纳米碳氢燃料制备铝硅粉项目配套循环流化床锅炉改造工程”在循环经济中的枢纽作用,用专家的口吻,阐发了他的思想和革新理念,对我们进行了科普。

在准能的日子里,我一直围绕着董事长介绍的发电板块采访。回到了家,我也是在电脑上查找资料、阅读带回来的文件,有时还连线矸电公司新结识的朋友马鹏飞。我想通过这些方式,让自己可以对坑口发电的了解更多一些,可以尽可能地用自己的笔,准确、完整地再现这一项目在实验中的情形。主要是——

什么叫“循环流化床锅炉燃烧技术”?什么叫“纳米碳氢燃料制备铝硅粉项目配套循环流化床锅炉改造工程”等等。

我找到马鹏飞,他对我进行了权威解释——

所谓循环流化床锅炉燃烧技术,它是对锅炉燃烧手段的创新。筒单来说就是,传统的电站煤粉锅炉对煤炭的发热量要求高,锅炉厂设计煤种热值普遍在5000大卡左右。而使用循环流化床锅炉燃烧技术,由于燃料在炉内停留时间相对较长,煤的燃尽率较高,锅炉厂设计燃煤热值普遍在2900大卡左右甚至更低,从而提升了煤炭的利用率。但是受限于燃烧低热值煤带来的异常磨损及高能耗,行业继续发展需要在技术创新上进行突破。

纳米碳氢燃料探索,就是为循环流化床技术找到一条技术突破之路。与提取氧化铝工艺相结合,降低锅炉运行能耗同时提升发电副产品粉煤灰利用附加值,实现循环经济再提升,就成为了“纳米碳氢燃料制备铝硅粉项目配套循环流化床锅炉改造工程”。

马鹏飞最后说。

董事长到准能后,在宏观上,大力推动准能循环经济发展,提出了“科技创新引领准能高质量发展”的思路。在低碳循环经济方面,董事长高屋建瓴,指出要依靠科技创新,开展纳米碳氢燃料的应用研究。董事长认为,纳米碳氢燃料技术,是打破火电厂改造的惯性思维,进行氧化铝示范的重要一环,是实现低碳循环经济,打造准能百年老店的重要举措。

“唯有这项技术落地才能开拓准能产业的未来!”在党委研究是否推行纳米碳氢燃料技术时,党委书记斩钉截铁。

在准能,我听到杜善周亲自争取这项技术时的一个真实的传说。

集团党委做出决定之后,杜善周亲自带队走进清华大学,与岳光溪院士商谈纳米碳氢燃烧技术的实验和利用。

那天下午4点,杜善周如约来到岳光溪院士的办公室,与院士进行了交流,真诚地表达了准能对掌握纳米碳氢燃料技术的渴望和需求。但在开始,院士对准能实施研究的实力和能力是有些怀疑的,他不敢将这项发明放在远离北京的准能坑口电厂实验。而杜善周从他对这项技术的深刻理解,从实施这项技术对准能转型升级、建设世界一流企业的巨大意义,从准能四十年来的发展历程谈起,谈到集团的“1217”发展规划,谈到实施这项技术对闲置的1号、2号机组锅炉盘活和改革的作用,当然也特别谈到他的团队。直到晚上9点,五个小时的推心置腹,杜善周用他的自信和虔诚、以他厚实的专业水平和对科学技术的敬畏,打动了岳光溪院士。

是的,杜善周是满怀信心去的。他知道当下的准能,正面临发展的历史最好机遇。他了解他的同事们、他的团队、他的科技精英,了解他们的爱岗敬业、精诚团结和才华横溢。他更知道,作为将要成为实施这项技术主战场的坑口发电的那些可圈可点的故事,坑口人的创新精神和开拓意识。在杜善周看来,这些是与他自己的格局和作风如出一辙的。他信任他们,就像信任自己的家人一样。而纳米碳氢燃料技术的应用,是一盘立足新时代新起点、面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构建准能转型发展的大棋,一盘加快世界一流企业建设的大棋。如此大的手笔,只有在他的任职期间完成,才对得起准能,对得起这个新时代。这是历史的责任,是共产党员的使命,是一个现代国有企业掌门人应有的担当。

“必须要扛起敢为人先的旗帜,准能必须走在行业的前列。”杜善周无可退却。

2021年5月,杜善周提出研发纳米碳氢燃料和第四代循环流化床燃烧技术的思路,开启更高效制取铝硅粉的产业化路径。

在准备阶段,准能人兵分两路。氧化铝中试厂集结技术骨干,组成纳米碳氢燃料制备车间,由甄鹏负责,开展燃料制备、检测、技术攻关、喷雾燃烧试验等前期工作;
在矸电公司,由总工菅云峰负责,成立攻关小组,对矸电一期的1号循环流化床锅炉、汽轮机辅助设备进行改造升级整修工作,搭建实验“平台”。

在副主任甄鹏的带领下,纳米碳氢燃料制备车间开始了研发的第一步,就是对不同浓度、流量的纳米碳氢燃料与水煤浆的试烧做比对实验。

这个比对实验,就是在获取相关试验数据,为后续的工业化设备设计制造提供数据支撑。甄鹏说。

之后,他们又把提高燃料性能作为科研的主攻方向。

围绕主攻方向,科研人员在仔细比对工艺流程后发现,纳米碳氢燃料颗粒粒度被粉碎成纳米级后,由于煤粉颗粒表面能的提高,会出现颗粒团聚现象,影响产品附氢能力。

为解决上述问题,一场场辩论、研判、争执在研发实验室展开。终于,经过仔细比对分析13种试验分散剂样品,研究不同种类添加剂对纳米碳氢燃料流动性与稳定性的影响,研发人员最终分别确定了适合纳米碳氢燃料应用的稳定剂与分散剂。

接着,研发团队配合试验方研发助磨剂,在粒度达标的前提下,燃料生产效率明显提高,大幅缩短了燃料制备时间,实现提高纳米碳氢燃料性能、优化生产工艺的目标。

而坑口发电这边,在刘海军经理的直接领导下,马鹏飞小组同步展开了关键环节的实验。

马鹏飞小组工作的核心是对一期锅炉进行改造。首先,要解决锅炉辅机部分技术路线的确定问题。

当时,为确保机组“零缺陷”启动,公司几乎动用了全部技术力量,没日没夜地对已停运超过3年的锅炉设备的燃烧系统、汽水系统、风烟系统、给煤系统、送引风系统、排渣系统、辅机冷却水系统的设备检修全面排查。

菅云峰总工程师每周组织召开一次启动项目推进会,确保周目标、月进度;
协调项目检修过程中的物资、施工、精技术难题解决等障碍,保障项目各项工作按照集团规划的既定计划整体推进。

攻关人员夜以继日工作在现场。没有节假日,没有上下班,自我加压增加工作量,寒冷、饥饿全然不顾。他们心中唯有一个信念,那就是为准能的产业升级、低碳达标、盘活资产、做强循环经济做贡献。

而参与到加班中来的不只有马鹏飞小组,那些矸电二期抽过来的技术员、机关年轻的志愿者也没有休息。比如邬泽敏、姜俊兵、王宇等,他们在工地上也一样忙碌着,忙得连接小孩的时间都没有。

实验照样也牵动着领导们的心。在矸电,经理刘海军在实验的关键环节上,事无巨细,坐镇指挥。在一次实验中,刘海军发现粒化器(纳米碳氢给料设备)虽然按计划做好了规划,但因着火的稳定性、温度与预定参数不同,不能给料。刘经理立即现场召集开会研究,重新议定方案。又及时安排试烧领导小组办公室跟踪,连线专家咨询,问题终于得到解决。

杜善周董事长更是多次利用空隙时间氧化铝中试厂、矸电两头跑,亲临现场,宏观安排、微观指导。他谆谆教诲大家,我们做的是前人没有做过的事,没有可借鉴的,大家必须用科学的态度,严谨的作风,千锤百炼,顺利破关。

2021年10月8日,试验现场传来好消息,纳米碳氢燃料制备试验取得突破性进展,并通过权威机构核心技术论证,打通了研究利用纳米碳氢燃料技术推进循环经济产业中的重要一环。

2022年1月4日,在最为关键的启动调试实验之际,集团公司召开“纳米碳氢燃料制备铝硅粉项目配套循环流化床锅炉改造工程”启动调试大纲审查会,集团公司分管领导、部门负责人、技术提供方清华大学和承建方东方锅炉公司相关人员参加。1月11日,公司举行点火启动仪式,杜善周亲自出席。这次的启动,标志着该项目从实验阶段进入试运行阶段,纳米碳氢燃料技术正式开启工业化运用,循环经济完整产业链形成在即。

一篇《集团公司纳米碳氢燃料项目被鉴定为世界首创》的通稿这样描述项目启动后的情况——

纳米碳氢燃料制备项目配套循环流化床锅炉点火试验启动 ▲

2022年1月18日,国能准能集团召开“纳米碳氢燃料制备铝硅粉项目配套循环流化床锅炉改造工程”项目结果鉴定会,中国煤炭工业协会组织行业专家以视频会议的方式进行科技成果鉴定,鉴定结果为“该项目的技术成果属于世界首创,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这标志着国能准能集团建立了纳米碳氢燃料循环流化床锅炉热力性能计算方法,掌握了最先进的纳米碳氢燃料制备方法。

之前的16日,该项目成功完成了72小时试运,从试运结果看,多项数据打破行业瓶颈,探索出更高效的制取铝硅粉的产业化路径,而且可有效降低后续氧化铝生产的原料成本,为准格尔等煤田高铝煤炭资源综合利用提供了技术支撑,为火电机组灵活性改造提供技术方案,为国家“双碳”“双降”目标实现提供选择的技术路径。目前,该项目已完成发明专利45项,使用新型专利25项。

该项目提出以纳米碳氢为燃料的第四代循环流化床燃烧高效制取铝硅粉技术路线,通过3兆瓦实验装置试烧掌握了纳米碳氢燃料低温高效燃烧机理,实现了低温燃烧条件下产出的铝硅粉飞灰可燃物含量<5%、氧化铝含量>52%,具有更高的反应活性,增加了铝硅粉的产出率。

同时,该项目构建的“氧化铝装置-原料及动力中心-电解铝装置”三源装置是准能集团整个循环经济核心产业链重要的前置装置,以此创新衍生出了循环经济的基础商业模式,可使改造后的锅炉由单体运行模式转变为循环经济工艺链的原料源、蒸汽源和动力源的输入端,实现一体化运行,大大降低了用电成本,完成了模式上的创新。

这是对1月11日“纳米碳氢燃料制备铝硅粉项目配套循环流化床锅炉改造工程”点火启动后的总结。至此,历时330多天的攻坚克难圆满完成。与其配套的循环流化床锅炉改造工程实现无缝对接。

2月初,氧化铝中试厂纳米碳氢燃料制备车间副主任甄鹏,马不停蹄,冒着风雪,带领科研人员,在纳米碳氢燃料制备铝硅粉项目改造工程现场日夜奋战,为即将开始的技术优化做前期准备。

马鹏飞小组的锅炉设备改造经过了启动调试运行,管理燃烧也已基本成熟。马鹏飞告诉我,集团公司计划在下半年再组织一次锅炉点火运行,配套碳氢纳米燃料技术优化,届时工艺流程将全部打通,工业化应用条件成熟。

正如通稿上说的一样,“纳米碳氢燃料制备铝硅粉项目配套循环流化床锅炉改造工程”的落地,作为我国大型煤炭企业的准能,站在了世界一流水平企业的位置上。

2022年6月17日,是我采访的最后一天,下午5点,我如约来到了刘海军的办公室。他刚刚从研发中心回来,一张严肃的脸掩不住内心的兴奋和喜悦。

在前往刘海军办公室的路上,王宇给我谈起了他们的领头人刘海军。说他是一个从锅炉运行操作工成长起来的企业家。管理严格,作风严谨,为官审慎;
无论是发电流程还是设备维检,他都了如指掌;
他还是革新和发明的能手、经济管理方面的行家,在把握国内外经济走势、如何在发电领域拉长产业链条、强化循环经济和产业升级上,也有不俗的思维和独到的远见。

“我们的刘经理是一个专家型和学者型的领导。”王宇骄傲地说。

还没等我开口,刘海军就对我开讲:“咱们坑口,是准能的。在某种意义上说,坑口更是中国的,还是世界的。”

他照样还是从纳米碳氢燃料技术的攻关谈起。他说:“纳米碳氢燃料技术的攻关是准能迈进世界一流企业行列的重要一步,是振奋人心的大事,主要实验放在我们电力板块,是坑口发电的荣誉和机遇。”

刘海军说:“首先,矸电一期的闲置一直是我们坑口人的心病。每天一上班,我们就能看到静悄悄的厂区,不见人影、不见冒烟、不闻机器声,整整5年了。”

为什么停运呢?我问。

因为未取得许可的原因。刘海军说,其实一期机组健康水平高,可靠性好,有安全、稳定、长周期、满负荷运行的能力,停运十分可惜。机会终于到了,纳米碳氢燃料技术主要攻关都放一期,您说是不是上天注定?想到这,说实话,我这个坑口人,常常在梦里笑醒。

这第二,刘海军接着讲,准能集团的煤-电-煤炭循环经济产业链,我们在中间环节。上,承接消化露天煤矿的劣质煤,下,为循环经济项目提供粉煤灰和电能。可以这么说,在整个产业链中,有着枢纽作用。所以写好新能源这篇文章,我们的担子很重。

刘海军喝了口水,说:“我们还是回到拓展产业链条这个话题上,通过纳米碳氢燃料技术的攻关,来达到氧化铝化工工艺流程的升级,实现纳米碳氢与铝化工一体化运营,从而破解氧化铝项目利润低、一期资产闲置和产业链条不长以及电厂规模过小引起的年轻职工对未来担忧等难题,是非常正确的决策。”

刘海军一笑:“当然,我们是既得利益者。”

我开起了玩笑:“您前面开宗明义,说坑口是准能的,这个我以为无须说明,但您为什么又要特别强调呢?”

刘海军笑着说:“准能集团当前的结构现状是煤大电小循环经济弱,而要做大电力板块,我们是龙头啊,而循环经济的形成,新能源的组合拳的形成,我们的作用举足轻重。”

刘海军接着说:“打造新的现代化企业循环经济,做强做优做大电力产业,构建新的准能新能源板块模式,坑口责无旁贷。我说坑口是准能的,还有我们发电人,也是新准能形象的重要群体。”

我问刘经理:“在准能,我听到‘经济样本’这个词,您能否告诉我,咱们坑口发电的经济样本是什么?”

刘经理回答,用坑口发电、光伏发电和纳米碳氢燃料技术的合力,做大准能循环经济中的“经济新动能”、打造企业动态竞争力和核心竞争力,让其成为紧扣时代脉搏的新亮点、科技创新的前沿阵地,可持续发展的助推泵,财源扩张与再生的储备库,增强经济活力的调节器。这就是我们的经济样本。

那么,准能集团的经济样本呢?我追问道。

矸电公司集控运行室 ▲

2021年,准能集团提出“1217”发展规划,即一个主体、两翼一网、七个准能。持续坚持以做精煤炭产业为主体,旨在筑牢根本基石,解决“钱从哪里来”的问题。以低碳循环经济和绿色生态经济为两翼,以打造智能微电网为纽带,将低碳循环经济和绿色生态经济有机连接,形成能源闭环,旨在解决“人往哪里走”的问题。从而实现红色、安全、生态、智慧、精益、法治、和谐七个准能。它是围绕实现国家“碳达峰、碳中和”的目标,落实国家能源集团的发展战略,立足准能转型升级承上启下、爬坡上行的关键时期所作的战略决策。

如此准确、科学、合理、严谨的超前布阵,我体会,就是新准能的经济样本。

采访刘海军,不能不说到坑口发电的前世今生,不能不说到他的工人,不能不说到他的成长史和他的责任。

作为一名锅炉运行操工出身,从锅炉运行班长、运行主任,到发电部经理、老电厂副厂长,到矸电一把手的“资深”坑口人,刘海军与坑口发电已是血肉相连,不可分割了。坑口发电前行中的点点滴滴,他都历历在目。那些曾经一起和衷共济、患难与共的同事,是他的亲人和战友,说起他们,刘海军有些激动。

刘海军说,您在几天的采访中,想必已对坑口发电的历史有了许多了解。说起坑口几十年来几代发电人的感人故事,那些与坑口相依为命、在坑口流血流汗、和坑口一起哭一起笑的人,他们的精神和作风,已是我一辈子的财富。他们有的陪我走到现在,有的虽然离开了坑口,但他们依然在准能的其他行列里生活着工作着。

刘海军陷入了回忆之中。

坑口发电从四十年前起步,到矸石发电、到新能源的开发,坑口人可谓饱经风霜。如果把坑口发电比作一条河,在这条河里,有舒缓、狭窄、湍急、汹涌、低潮、高峰等不同阶段。而我们坑口人作为游泳健将,在水呛、潮淹、浪吞、礁磕各种态势下,从来都是迎难而上,从未退缩;
战险斗恶,从未惧怕;
应逆压浪,敢于胜利的。我跟你说说这么几个人这么几件事吧,也许你已听说过,但不妨听我再说一次。

“我们坑口第一代发电厂的建设历时仅一年多一点,纵观那个时期内蒙同一规模电厂的建设周期,是最短的。建厂初期的艰辛一言难尽啊。那样荒凉的地理条件,那样艰苦的施工环境,那样恶劣的气候状况。就说冬天吧,天寒地冻,我们把油桶一锯两半取暖;
没有水喝,我们在地上用镐子和铁钎取冰坨在锅里化开。累了靠着柱子打盹,饿了吃冰坨一样的饭菜。那时感冒的、发烧的不知多少,为保证提前到元旦节发电,我们没日没夜,没一个叫苦。不信,你去问问还健在的老厂长刘占魁,职工敖海军、张汉金他们。”

我还给你说说孙雅丽、杜永先吧。

“2013年底,是中央‘压小上大’关闭小电厂的时候,我们不得已要关掉老电厂。那是我们坑口发电人最难过的日子,也是最让我们领导感动的时期。338人面临分流,很少出现过激对抗、不服从安排的情况。而中间最杰出的代表,就是孙雅丽和杜永先。”

孙雅丽是电厂检修车间的支部书记,人到中年,一个人带着十来岁的儿子,既要上班又要照顾孩子上学,她的丈夫在锡林浩特胜利煤田工作,夫妻相距800公里。就她的情况,无论如何,都应该就近分流吧。最后因为组织需要,把她调整到了矿区选煤厂的煤质化验车间任党支部书记。我们不说新单位的工作条件远不如原单位,单就上下班,十多公里远的距离,一个女人,两头奔忙,该有多么艰难啊。到现在十多年过去了,孙雅丽就一直出色地工作,任劳任怨,直到退休。孙雅丽的精神与胸怀,赢得了全体准能人的尊重,也一直影响着准能的干部职工。她的高大的形象,成了准能人正能量的符号。我们呢,也一直以她为坑口发电人而自豪!

年轻的杜永先,为爱情而来,丈夫是发电厂的技术骨干。在分流的时候,几乎所有骨干的家属都有照顾,但她却照样在分流之列。当时有过不解、有过埋怨。但最后,杜永先还是听从安排,到了新的单位。现在,她已成为我们准能不可多得的作家。杜永先告诉我说:感谢坑口发电的岁月,让我成长,让我得到锤炼和进步。坑口是一所大学,坑口是一座熔炉。能有今天,我要感谢坑口发电。

您看,我们坑口发电在三十多年的岁月里,几经坎坷,不断壮大,几代坑口人功不可没。至今,准能的许多单位,仍然活跃着许多当初分流、转岗的坑口人,他们把坑口的传统和品质带到了那里,不少人成了各单位的骨干,从某个角度来讲,坑口为准能各部门输送了许多人才,您说,坑口不是准能的吗?而我们坑口发电的新一代,像奇瑞军、马鹏飞、翟文超、方云龙、刘喜军、张伟东、吴东宇等技术攻关小组骨干成员等等,他们在薪火相传着坑口前辈的优秀品质,在发扬光大老电厂的优良传统,我们的发电事业能不蒸蒸日上?!

他们不仅是坑口的未来,更是准能的未来。

我点头称是。

在2020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党中央、国务院明确了碳中和、碳达峰的目标和2030、2060的时间节点,标志着新能源产业已成为实现能源结构调整、低碳循环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历史必然选择。

这些天我一直沉浸在准能电力板块的前世今生里,与坑口发电人和所有谋划新能源板块的精英们对话、交心、喝茶、共眠。他们喜悦我也喜悦,他们沉思我也沉思,他们憧憬我跟着憧憬。我被感染着,折服着,我羡慕他们遇到了这样的好时代,我羡慕他们走上了这样的好平台,我羡慕他们有这样好的领路人。

我知道,准能的新能源板块必定有着美好的前景。

在写作之余,我不忘拜读杜善周董事长送给我的著作《正说德和》。我想从他主编的这套巨著里,窥视到杜善周的内心世界和治企理念,了解传统文化在现代企业文化中存在的价值和作用,从而去展望准能的未来。

杜善周提出的德和文化,推崇“以德为美,以和为贵”,倡导“四德四和”理念,推动德和文化与管理实践深度融合,创新实施以德润心、以和化人、以文治企的管理路径。它在传承以“你能、我能、大家能,准能”为核心内涵的企业文化基础上,进行着企业文化再塑和管理实践探索。杜善周认为,这种由拼搏奋斗、精细管理到道德提升的进阶跃级的公司文化,实现了以文化引领促发展、以文化视野强内涵、以文化育人聚合力。它融合在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要以中华文化发展繁荣为条件”的文化要义里,与新时代的奉献、友爱、忠诚、自信和坚守相共振。

我掩卷而思,准能集团今天的发展思路、杜善周董事长的治企方法、准能干部职工的团队精神,不正是传承了这种思想和理念吗?

窥斑见豹,我们不说准能,就说矸石发电吧。

我手上有一份张新撰写的《发挥“1+3+N”监督效能,全面助推新发展目标落实落地》的文章,在这篇文章中,他用另一种视角,阐述了党组织建设的重要性和方法论。他起笔监督,但落脚却在坑口发电的发展上,读来颇受启发。

张新在文章里说,坚持围绕中心抓监督的工作思路,统筹各类监督力量,充分发挥“1+3+N”(党委推动为主线,纪委监督、职能监督、专业监督为三项监督主体,各职能部门“N”个监督项目的大监督格局)大监督工作效能,就是要全面推动准能集团发展目标在矸电公司高质量、高标准、高水平落实落地。

不得不说,张新的文章提出的思路是新颖的、可操作的,而文章中所体现的实质,正是准能员工践行“德和文化”、为企业发展献计献策的精神所在。

再回看坑口发电三十多年的历史,是不是也可追寻到德和文化的足迹?

是的。这种一脉相承的以人为本的道德精神,就是脚踏实地、与时俱进、敢为天下先的中国文化的传承。在任何时候,任何地方,都是以不变应万变的存在。小到矸电的个人、班组、部门,大到准能的矿区、工厂、机关,远观准能四十年前的起步、壮大和崛起,近看准能今天现代化企业的格局,都有着深刻的体现。

实际上,坑口发电在党建、文化、品质和素质教育的经验,只是准能的一个缩影。但它的使命担当精神,科学创新精神,敢打硬仗精神,以及以人民的利益统领一切的公仆精神,都是坑口及所有准能先辈四十年前所奠基、所贡献,而后一步一步逐渐成熟的准能精神文明建设的模式。

也许,杜善周走进准能的那一刻,就触摸到了坑口人精神的传承脉络。而他在谋划准能经济腾飞宏伟蓝图的同时,也开启了准能文化建设的机器,并且确定要从坑口着墨,建设矿山公园旅游区、天桥、文化中心基地、游泳馆、篮球馆、宾馆、展览馆等等,要让这些与群众息息相关的、标志着准能人高质量文化生活的设施,都建造在坑口人曾经耕耘过的土地上,让以准能老电厂为起点的文化家园,诉说准能的昨天、今天,展望准能的明天。这,正是他深谙“德和文化”的精髓,进行传统教育的创举。

也许,这正是杜善周的良苦用心。

杜善周写了一首司歌《准能》,我第一次听到,就是在坑口——

“跟着党,跟着党,实现我们的中国梦;
勇于奉献创新争先,生态文明绿色发展,准能再现草原雄风。”

其实这不是巧合,作为坑口人,当然喜欢歌词所表现的那种永跟党走,追求梦想的人生基调,喜欢歌曲那雄浑、豪迈的旋律。因为司歌《准能》,说出了坑口人的心声,也同样展示了坑口人的精神风貌。

此刻,我仿佛就在坑口,反复倾听着这豪迈的司歌《准能》,内心涌起了不尽的波澜,联想到一路走来以坑口发电为起点的准能新能源板块,在准能经济发展中一次次的华丽亮相,我对准能的未来充满了信心。

在2022年5月6日《中国煤炭报》刊载的一篇杜善周董事长答记者问的报道中,杜善周在回答记者准能新能源板块在低能环保技术的探索创新中将如何作为时,做了如下回答——

规划建设以新能源消纳为主体的智能微电网,“源网荷储”一体化和多能互补发展模式,按照“存量煤炭项目改造升级,结合受端电解铝消纳,就近打捆光伏新能源”的思路,将纳米碳氢燃料机组和光伏新能源作为电源侧,将矿区用电和电解铝用电作为负荷侧,构建纳米碳氢燃料发电-光伏发电-矿区及电解铝用电等组成的局域网,充分发挥电解铝“虚拟电池”的储能优势,打通光伏新能源消纳路径,打造出基于新能源应用的“光伏—火电+绿色电解铝+网源荷储”的一体化“铁三角”,实现资源禀赋、绿色产业、循环经济的藕合发展。

我知道,这是新准能在扬帆起航新征程中的重头戏之一,这是新准能构建新能源准格尔模式最智慧的新举措。

以此推想,新准能的明天必将更加美好。

坑口作证,准能集团的领导核心,正以脚踏实地的作风,用科学的方法指导实践的作风,以人民的利益统领一切的作风,继承革命传统攻克堡垒的作风,驾驶着新准能的巨轮,成为祖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航母群中的一员,乘风破浪,所向披靡,驶向辉煌的未来。

“再造新准能,我们要铸就世界一流品牌!新准能要为推进全球生态文明建设做努力,为共建地球生命共同体做贡献。”杜善周这样向祖国宣誓。

坑口作证,我站在这里展望新准能的未来,是不是像站在昆仑之巅,展望祖国的未来?!

(本文采访、写作过程中,准能集团作家杜永先同志提供了文本参考和支持,矸电公司马鹏飞同志给与了专业知识的纠校和把关,在此,一并致谢!)

猜你喜欢 燃料锅炉纳米 船舶辅锅炉点火故障分析中国水运(2022年4期)2022-04-27330MW中储式制粉系统锅炉燃烧优化今日自动化(2022年1期)2022-03-07神奇纳米纸少儿科技(2022年2期)2022-03-05新型废热锅炉的制造工艺科学与财富(2021年35期)2021-05-10罗罗将对用于UltraFan的100%可持续燃料进行测试大飞机(2020年11期)2020-01-07“饿死”肿瘤的纳米机器人知识就是力量(2019年6期)2019-07-012017年北京将实施“世界最严”锅炉排放标准投资北京(2017年1期)2017-02-13If We Burne d All the Fossil Fuel in the World英语学习(2016年1期)2016-09-10成语新说学苑创造·A版(2009年6期)2009-12-07朝鲜称已完成8000根乏燃料棒再处理环球时报(2009-11-04)2009-11-04推荐访问:坑口 侧记 有限责任公司
上一篇:光辉的学习榜样
下一篇:情洒黄土地——,记邹城市张庄镇矬草峪村党支部书记、山东省劳模汪洪柱

Copyright @ 2013 - 2018 优秀啊教育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优秀啊教育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