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度论中日文化差异

来源:优秀文章 发布时间:2022-10-25 点击: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2年度论中日文化差异,供大家参考。希望对大家写作有帮助!

2022年度论中日文化差异

论中日文化差异6篇

【篇1】论中日文化差异

论中日文化差异与大学日语文化教学

[摘要]语言与文化息息相关,在进行语言教学时,必须要融入文化教学。中日两国的文化既有相似之处,也有独特性。文章针对大学日语教学的现状,通过分析比较中日文化的差异,指出大学日语教学必须加强文化差异意识,这样才能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把学生培养成应用型、复合型人才。

[关键词]文化 中日文化差异 大学日语文化教学

语言和文化紧密相关。语言反映文化,文化决定语言。语言是一种社会现象。语言的这种“社会性”说明语言系统不可能是一种存在于真空、独立发展、自生自灭的系统。人们的言语形式无时不受存在于语言之外的社会要素的制约。而文化社会学家认为,文化涉及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任何人类社会都离不开文化。文化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语言只是构成文化系统的要素之一。因此,任何语言教学都必须要与文化教学联系起来,这已是不争的事实。学习语言的过程同时也是学习其语言文化的过程,不了解语言当中的社会文化,就无法真正掌握语言。中日两国一衣带水,文化上有着紧密的联系,以至于许多人认为中国人与日本人同文同种,但实际上,由于两国之间各自受到地理环境、社会状况、宗教信仰、风俗习惯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和制约,两国的文化是“貌合神离”的。因此,在大学日语教学的同时,必须要意识到中日文化的差异,要把文化差异融入日语的教学,这对于增强学生的跨文化意识,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都具有重要意义。

一、大学日语教学的现状

大学日语教学以日语语言知识与应用技能、学习策略和跨文化交际为主要内容。大学日语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日语综合应用能力,增强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文化素养。因此,教师既要向学生传授语言知识,还要教给学生语言本领和良好的教养,提高其交际能力,即听、说、读、写和社会文化能力,使学生能够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进行和谐的交往。从课程要求可以看出,大学日语课程不仅是一门语言基础知识课程,也是拓宽知识,了解日本民族文化的素质教育课程。但是长期以来,日语教学过分强调日语语法结构的分析,常常用替换练习来训练学生的语速和语调,有时还把这一方式运用到会话课当中,认为只要基本功扎实,口语流利,就能进行很好的语言交流,却忽视了对日本文化的了解与掌握。这样有些学生所讲的日语,尽管在语法结构上无可挑剔,但却未能把自己想要说的话充分表达出来,有时甚至犯下了严重的语用错误。究其原因,主要是对日本文化和日本语言特点了解不够所致。有些日本人评价中国学生,日语句子说得很严谨,像教科书上一样完整,然而说不出感情、味道来。还有日本人反映,有些中国学生日语说得流利但不得体,对日本文化尤其日本人的语言心理了解不够,很难相处和交往。这些都说明我国日语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重语言结构,轻实际功能;
重语言训练,轻文化传授。

【篇2】论中日文化差异

中日文化差异的比较与分析
作者:孙昕
来源:《中国校外教育(下旬)》2017年第06期

        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国家,中国文化经过几千年的积累与进化,整合了全国各地和各民族文化要素,沉淀出博大精深的文化底蕴,对世界各国产生了深渊的影响。而日本是受中国文化影响最大的国家之一,通过吸收中国文化的精髓,与其民族、民情、风俗、习惯等自身因素相结合,逐步演变成了具有自身特点的日本文化。以中日文化差异的比较为切入点,展开论述,从而求同存异,促进两国文化的交流与合作。

        中日文化差异比较中国的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与载体,而儒家文化又是中国文化的核心,为历代帝王与文人学者所推崇,随后又融入了道家、法家文化,对中国文化的发展有着深刻而又深远的影响。而日本文化起初并没有太多“日本风”的本土文化,而是借鉴中国文化,与其自身的特点相结合,又融入西方文化后,形成了自身文化。由此可见,中国文化具有明显的独立性和主体性,而日本文化却是对外来文化具有较强的依赖性和吸收性。

        一、中日文化的主要差异

        (一)思想观念

        从中国的发展历程中不难看出,中国经历了几千年的封建统治,儒家思想已经根深蒂固,处于思想的统治地位,强调的是“以孝为先”“尊老爱幼”,讲究的是仁爱、和谐、诚信、中庸,以及“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而后又融入了道家“清静无为,反对斗争”思想和法家“以法制为核心”思想,让中国人形成了较强的家族观念和道德观念,强调的是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和谐相处。同时,家族色彩较为浓厚,认为所有的人际关系中血缘第一,血缘关系会让人们紧密联系在一起,随后才是地域关系,在一个地域内的建立联系,增强凝聚力。而日本人虽然也有很强的家族观念,但日本的家族活动是以生产为主,但有历来以集团的原则行事,除了本家族的成员外,其他非血缘关系的人们也可以作为家族的一份子。所以,如果没有血缘关系的人对家族做出了很大的贡献,其与本家的关系要比旁系亲属更加紧密。此外,中国自古以来地大物博,物产丰富,国民有着由内而外的满足感,讲求“以和为贵”。而日本受地域限制,本身资源相对缺失,急需从他国索取所需,这就使日本人不可避免地产生了侵略的思想。

【篇3】论中日文化差异

中日文化差异与日语学习

李响

【期刊名称】《北方文学(中旬刊)》

【年(卷),期】2012(000)010

【摘要】赖肖尔曾经这样描述过日本人,日本人犹如水中游泳的一群鱼,秩序井然的顺次排列成行.当从外部向水中投入了一个小石子时,水波荡漾,但它们却很少发生紊乱,只是急速地掉转方向,又按原来的次序顺次排列游去.这个比喻生动恰当地表达了日本人团体主义观念下的行为模式.

【总页数】2页(210-211)

【关键词】中日;文化差异;日语学习

【作者】李响

【作者单位】哈尔滨师范大学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

【相关文献】

1.中日文化差异与日语学习 [J], 李响

2.中日文化差异与日语教学中的文化渗透 [J], 陈耀娟

3.中日文化差异与日语学习 [J], 曲洁; 许晓乐

4.论述日语教学文化渗透与中日文化差异 [J], 刘洋

5.论述日语教学文化渗透与中日文化差异 [J], 刘洋

以上内容为文献基本信息,获取文献全文请下载

【篇4】论中日文化差异

浅谈跨文化交际中中日文化差异

(西北师范大学,兰州 730000)

摘 要 中日文化的交流史源远流长:从公元五世纪初,以圣德太子为首的革新派对中国经典儒家思想与政治制度的精心研究;
到大化革新时期,孝德天皇模仿唐代政治体制改革,以及对中国汉字书法佛教等思想文化体制的吸收与融合;
再到奈良时代,对中国陶瓷艺术以及建筑风格的极力推崇与模仿。在跨文化交际中, 经常会出现由于文化的冲突和不适应而产生的深度焦虑的精神症状—— 文化休克,影响跨文化交际的顺利进行。本文从词汇、言语交际礼节两大方面谈中日文化的差异, 以便帮助留学生更好地应对文化冲击。

关键字 文化 ;
交流;

影响 ;
跨文化交际;

词汇;

言语交际

[ 中图分类号] H 195 [ 文献标志码] A

Abstract The culture has a long history in the history from the 5th century to SAN DE prince led innovation party Chinese classical Confucianism and political system of careful research, To view period of innovation, XiaoDeTianHuang imitate the tang dynasty political system reform, as well as to Chinese characters calligraphy Buddhism and other ideological and cultural system of absorption and integration; To nara era of China ceramic art and architecture style of esteeming and imitation. In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often can appear because of cultural conflict and don"t adapt to the depth of the produced by the spirit of anxiety symptoms - culture shock, the influence of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smoothly. This paper, from vocabulary, verbal communication protocol two aspects to discuss the cultural differences, so as to help students better to deal with the culture shock.

Key words culture;
Communication;

influence;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vocabulary;
verbal communication

“跨文化交际”的英语名称是“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它指本族语者与非本族语者之间的交际, 也指任何在语言和文化背景方面有差异的人们之间的交际。通俗来说就是如果你和外国人打交道(由于存在语言和文化背景的差异),应该注意什么问题,应该如何得体地去交流。是指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之间的交际行为。这种交际主要是通过语言来进行的, 称为跨文化语言交际。在跨文化交际中“ 跨文化”是多层次的。交际双方必须来自不同的文化背景; 交际双方必须使用同一种语言交际; 交际双方进行的是实时的口语交际; 交际双方进行的是直接的言语交际。从广义上讲, 它可以指不同国家或不同民族的不同文化习俗; 从狭义上讲, 它可以指一个国家的不同民族或不同区域的不同文化习俗。20 世纪90 年代出版的《文化语言学》( 邢福义) 对语言与文化的关系的论述是: 语言是文化的符号, 文化是语言的管轨, 语言与文化互相影响, 互相制约, 有一种“ 共变”关系。在文化交际中, 经常会出现由于文化的冲突和不适应而产生的深度焦虑的精神症状——文化休克,影响跨文化交际的顺利进行。

语言和文化紧密相关。语言反映文化,文化决定语言。语言是一种社会现象。语言的这种“社会性”说明语言系统不可能是一种存在于真空、独立发展、自生自灭的系统。人们的言语形式无时不受存在于语言之外的社会要素的制约。而文化社会学家认为,文化涉及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任何人类社会都离不开文化。文化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语言只是构成文化系统的要素之一。因此,任何语言教学都必须要与文化教学联系起来,这已是不争的事实。学习语言的过程同时也是学习其语言文化的过程,不了解语言当中的社会文化,就无法真正掌握语言。中日两国一衣带水,文化上有着紧密的联系,以至于许多人认为中国人与日本人同文同种,但实际上,由于两国之间各自受到地理环境、社会状况、宗教信仰、风俗习惯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和制约,两国的文化是“貌合神离”的。因此,在大学日语教学的同时,必须要意识到中日文化的差异,要把文化差异融入日语的教学,这对于增强学生的跨文化意识,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都具有重要意义。

一、词汇、言语交际礼节中体现出来的中日文化差异( 一) 中日词汇的语义异同, 大致可分为三类:等值词、不完全等值词和不等值词

1. 等值词。在两种语言中可以等值互译, 文化伴随意义差别不明显。はな ( 花) 除名词功能外, 象征意义基本相同, 即比喻年轻的姑娘。

2. 不完全等值词。指的是在两种语言中表示的概念意义相同, 但文化伴随意义部分相同, 或完全不同, 或只有某一种语言中具有文化伴随意义,在另一种语言中则没有。例如: 同样是蔬菜类的词语, 日语里的“青菜に塩”( 往青菜上撒盐) 是无精打采的意思。“ 大きい根”( 大萝卜) 是比喻大而无能的人、大草包。

3. 不等值词。指的是只在某一种语言中有的词, 即没有对应的词。这一类词被认为最能反映其民族文化特征。因为词的本身就代表了独特的民族文化内涵。在汉语中这类词也不少, 如“马褂”、“ 豆腐”、“ 华表”等。日语的颜色词如“ 海老色”、“ 鸟的子色”、“ 山吹色”、“ 小豆色”等等是日本人民热爱自然、尊重自然的一种体现。近年来, 日本的小型蔬菜深受欢迎, 一种迷你西红柿的名称有13 种叫法, 而汉语里则没有这样细分。

不等值词和不完全等值词是跨文化交际的文化障碍。只有在实践中增强这方面的文化差异意识, 才能顺利地进行交际。

( 二) 言语礼节的差异指人们在不同场合的交际过程中所遵循的言语行为规范准则

日本言语礼节是以民族文化为条件, 是背景知识的一个组成部分, 不同的场合有不同固定表达方式。中日两国在语言表达方式上可以说是大相径庭。中国人喜欢用坦率、自信的语言表达方式,崇尚“是就是,不是就是不是”的直接的表达方式。而日本人喜欢含蓄、暖昧的语言表达方式。日本人为了保持与他人的和睦关系,在日常交往中十分顾忌对方的心理,尽量避免因自己的语言不当而刺伤对方。比如说同是谦逊的表达,虽然两国人都认为谦逊是美德,但中国人在受到别人的赞美和表扬时,会实事求是地说“还可以吧!⋯‘是吗,谢谢你的夸奖啊!”而日本人则会说“不不不,我做得并不好,我还需要继续努力。”日本人判断事物、表示态度时,很少明确说“是”或“不是”,而是喜欢用“可能”“大概”之类的模糊词语。他们之所以极力回避正面回答,是想给自己和对方留有回旋的余地。大学日语教学以日语语言知识与应用技能、学习策略和跨文化交际为主要内容。

大学日语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日语综合应用能力,增强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文化素养。因此,教师既要向学生传授语言知识,还要教给学生语言本领和良好的教养,提高其交际能力,即听、说、读、写和社会文化能力,使学生能够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进行和谐的交往。从课程要求可以看出,大学日语课程不仅是一门语言基础知识课程,也是拓宽知识,了解日本民族文化的素质教育课程。但是长期以来,日语教学过分强调日语语法结构的分析,常常用替换练习来训练学生的语速和语调,有时还把这一方式运用到会话课当中,认为只要基本功扎实,口语流利,就能进行很好的语言交流,却忽视了对日本文化的了解与掌握。这样有些学生所讲的日语,尽管在语法结构上无可挑剔,但却未能把自己想要说的话充分表达出来,有时甚至犯下了严重的语用错误。究其原因,主要是对日本文化和日本语言特点了解不够所致。有些日本人评价中国学生,日语句子说得很严谨,像教科书上一样完整,然而说不出感情、味道来。还有日本人反映,有些中国学生日语说得流利但不得体,对日本文化尤其日本人的语言心理了解不够,很难相处和交往。这些都说明我国日语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重语言结构,轻实际功能;
重语言训练,轻文化传授。

这里着重谈谈汉日文化差异较大的四项。

1. 问候语。打招呼( 寒暄语) 是日本人际交往必不可少的表达方式。寒暄语表现了日本“ 和” 的心理。日本家庭主妇接到丈夫同事打来的电话, 即使不知道对方与丈夫的关系怎样, 在知道对方身份时通常都会说:“いつもお世話になつておます” 这表现了日本人“ 和”的心理, 也表现了日本人的感恩心理。除此之外还有“ありがとう, すみません”(谢谢)之类表示感谢的词。在日本, 不管是在什么人之间都经常能听到的。父母和子女之间也是如此。其中“すみません”译成中文有谢谢和对不起的意思。说这一句既道了谢也道了歉。这样就能使“ 和”的氛围持续下去。在中国, 亲近的人“ 谢谢”“ 对不起”之类的话很难说出口。

2. 禁忌。日本人对数字的吉凶很敏感。在西方人的眼中, “ 13”是一个跟灾难和不幸联系在一起的可怕的数字。日本人虽然对“ 13”也很敏感, 但他们更讨厌“ 4” 和“ 9”。这是因为“ 4” 与“ 死”发音相同, “ 9”与“ 苦”谐音。日本人过正月时, 要在门前立“ 门松”, 避开29 日, 就是因为避讳“ 9”。日本人偏爱奇数。在日本自古流传下来的婚俗当中, 有“ 三三九度”, 即在结婚仪式上新郎新娘用三只酒杯交杯换盏, 每杯三次共九次, 以表示相亲相爱, 美满幸福。“ 七五三”是日本人在祝贺中表示吉利的数字。这正好与我们的“ 四合礼”相反, 中国讲究成双成对, 喜欢偶数。

3. 行为方式。若要发表对某一事物的看法,中国人习惯绝对的看法和说法,是非分明。而日本人的行为模式却与我们不同,他们一般不会明确地表明自己的态度和看法,而是含糊其辞、委婉地表达自己,让对方去揣摩他们的思想。比如说微笑,中日两国都喜欢微笑。中国人的微笑含义很简单,就是表示喜欢、赞赏等。而日本人的微笑理解起来就很困难,它可以表示赞同、反对、拒绝、克制、歉意、确认等。微笑成了日本人一个独特的现象,有时候妇女用微笑表示慌乱或难堪甚至是悲伤。如芥川龙之介有一篇名为《手巾》的小说,写的是有个叫长谷川谨造的人,有一天一位四十岁左右举止文雅的妇女来拜访他,报告曾受其关照的自己儿子的死讯。这位妇女在讲述自己儿子死讯时表情非常平静,嘴角甚至露着微笑。这对于中国人来说,实在难以理解。中国人有时不太理解日本人,同样的,日本人有时也对中国人的行为感到困惑,甚至对于同样的事情,中日两国人民会得出不同的结论。

4.逻辑思维方式。中日两国都擅长形象思维,但与属于大陆文化的中国相比,日本属于海洋文化。因此,即便是同一种事物,由于双方的社会文化环境不同,对事物的定义或描述也会不同。如脚掌或脚趾上角质层增生而形成的小圆硬块,中国人形象地称之为“鸡眼”,因为中国内地以农牧文化为主,驯养家禽历史比较悠久;
相反,日本是海洋文化,接触鱼较多,故称之为“鱼目”。再如,在比喻年长者经验丰富时,汉语中用的是农作物“生姜”,谓之“姜还是老的辣”,而日语中用的是乌龟的“龟壳”,谓之“龟の甲より年の功”。

二、中日文化差异给对外汉语教学的启示

通过以上的差异比较,我们可以看出中日文化差异不仅仅表现在表层的语言意义上,更重要的是表现在更深层次中所蕴涵的社会心理文化的差异上。它反映了不同民族有着各自不同的思维方式、表达方式;
也使我们得知在语言交流中,日本人注重随声附和,尽量掩饰个人的主张,尽可能避免与对方发生冲突,注意不给对方带来伤害等的语言表达特点。人们在与异文化的国家或人民的交往中,应相互理解,注意彼此学习,尊重对方的语言文化习惯,要有宽容的态度,在交流中培养与异文化、异民族和谐共存的意识和能力。中日文化差异体现在社会心理文化的差异上。人们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 应相互理解, 互相学习,尊重对方的语言文化习惯, 要有宽容的态度, 在交流中培养与异文化、异民族和谐共存的意识和能力。要改变目前对外汉语教学中存在的重语言教学、轻文化教学的现状。

( 一)要更新教师教学理念, 认识文化差异的重要性

在教学中, 作为教学引领者的教师, 首先要深刻认识到教授一门语言的同时也是在传授一种文化。教师不能只顾教授语言知识, 更要从根本上更新教育观念, 把教学指导思想从“ 以语言本”向“ 语言运用为本“转变, 以培养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为宗旨。语言教学与文化教学, 语言能力培养与文化能力培养是不可分离、相辅相成的。教师应对汉、日词语的文化背景知识有深刻的了解, 并能将教学内容中的中日文化特征从语言上、行为上、礼节习惯上加以对比, 使学生了解两种文化的异同点及其根源。此外, 教师还应引导学生在使用时能自觉地排除母语文化的干扰。

( 二)树立文化相对论的观点, 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的意识

文化不但有共性,也有个性,不同文化中必然存在差异。要使学生避免交际中文化带来的失误,能在语言表达上更加得体,首先就要使学生树立起文化相对论的观点。所谓文化相对论,是指排除以本国文化为基准评价异国文化的态度,而肯定所有的文化都有其存在的价值的观点,也称为文化平等论。文化是平等的,对于异族文化应本着“横向”的观点来看待,而不是“纵向”的观点。在日语教学中,教师必须使学生树立这种正确的文化相对论,即中国的文化和日本的文化在本质上是平等的,没有高低贵贱之分,没有对错之分。对于学生而言,文化上的共性较为容易掌握,而对于差异或个性往往缺乏了解,容易造成交际失误。在日语教学中更重要的还是要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使学生不但对本国的文化有更加系统、深入的理解,而且对日本的文化也能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和理解,从整体上有一个理性的把握。

( 三) 采取灵活多变的文化教学法, 增强学生的文化差异意识

目前, 对外汉语教学还是采取传统的教学方法,即以传授法为主。传授法教学往往只停留在认识层面, 难以让学生产生切身体验, 所传授的文化知识容易形成思维定式, 产生“ 文化定型“, 从而使学习者在真实的交际中无法灵活应对各种不同的场面和对象。从语言与文化的关系来看, 语言与文化原本就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将文化作为”知识“来传授, 实际上已经割裂了语言与文化的联系。传授法教学没有摆脱” 填鸭式“教学的弊端, 不利于学生独立地思考问题。所以, 应采取灵活多变的文化教学方法, 比如提问法、旁白法、角色扮演法、小组讨论法等, 这些都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同时, 还可以运用现代教学手段, 比如多媒体教学, 让学生切实领略到真实的语言环境。这样学生才能恰当地使用汉语, 不至于因为文化障碍而影响交流。

大学日语教学还是采取了传统的文化教学方法,即以文化传授法为主。其实,在跨文化交际研究起步较早的欧美国家,这种方法遭到了广泛的质疑。因为传授法教学往往只停留在认知层面,难以让学生产生切身体验,所传授的文化知识容易形成思维定式即“文化定型”,从而使学习者在真实的交际中无法灵活应对各种不同的场面和对象。另外,从语言与文化的关系来看,语言与文化原本就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将文化作为“知识”来传授实际上已经割裂了语言与文化的联系。同时,传授法教学没有摆脱“填鸭式”教学的弊端,不利于学生独立地思考问题。所以,时至今日单一的文化传授教学法已不能满足日语文化的教学需要,应采取灵活多变的文化教学方法。比如提问法、旁白法、角色扮演法、小组讨论法等,这些都可以激发学生对日本文化的兴趣和积极性。同时,还可以运用现代教学手段,比如多媒体和课件教学,让学生切实领略到日本人的交流方式,如手势语、体态语及各种不同表情等;
让学生学会一些有用的表达方式,像如何到朋友家做客,怎样付小费,在什么情况下怎样说话才得体等。这样,学生才能在将来游刃有余地使用日语,不会因为文化障碍而影响与日本人的交流。

只有了解中日文化的这种差异性, 才能在具体的教学环节中培养留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帮助留学生更快地了解、适应中国文化并能够较好地应对文化冲击。

[ 参考文献]

[ 1] 邢福义. 文化语育学[ M] . 长沙: 湖南教育出版社. 1990: 78.

[ 2] 胡文仲. 跨文化交际研究[ C ] . 北京: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4: 124.

[ 3] 安田喜宪. 列岛的自然环境[ A] . 日本通史

【篇5】论中日文化差异

论中日文化差异与旅游日语翻译

作者:金燕;刘娜
作者机构:青岛滨海学院;常州轻工职业技术学院来源:科技信息ISSN:1001-9960年:2014卷:000期:014
页码:125-125,127页数:2正文语种:chi
关键词:旅游日语;日语翻译;文化差异
摘要:近年来,中国旅游业的蓬勃发展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外国游客来华旅游,其中日本作为距离中国最近的发达国家,已成为中国的第二大入境客源国。然而,面对日本游客的旅游资料的日语翻译工作却因中日文化差异、旅游从业人员的日语水平等因素的制约,出现翻译不规范或翻译错误等现象。本文拟从中日文化差异的角度出发,对旅游景点名称和旅游公示语的日语翻译中出现的不规范或错误等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解决办法。



【篇6】论中日文化差异

近代史论文

题目:论中日文化差异


小组成员:141511116陈晓瑜 141511118成雨婷141511123蓝 玲 141511124黄梦萍 141511125系别专业:金融系金融学


1 / 7 蔡燕芬黄小洁
141511122



2016年06月01日

论中日文化差异

摘要:中国和日本都是古中华文明的继承者但它们的文化却又有着很多差异。我们从两个国家的地理环境、文化思想、政治以及经济背景来谈谈,并了解中日文化有哪些显著的差异。

一. 中日文化差异的原因
地理坏境
日本是个岛国,四面环海,航海技术发达与外界联系紧密。因为资源匮乏且地震频发,国民危机意识很强,他们认为通过掠夺可以寻求安全感。火山爆发频发以及台风使日本人善变其而缺乏耐性。
中国国土面积大,属于半封闭的大陆,内陆面积占大部分,造成中华民族与外部世界相对隔绝;
中国土地富饶,资源丰富,自给自主,中国人很少为了生存而走向掠夺的道路,因而性格温而缺少竞争以及创造力。
2 / 7
文化思想背景
神道是日本固有的的民族宗教,是“尊王论”的思想基础。道教思想也被改造为强化神国观念和天皇崇拜的神道教思想,逐渐发展成为日本矛盾极端的思想文化。
在中国远古时期,原始的宗教对天命鬼神有绝对的崇拜;另外由血缘关系连接起来的宗法社会,形成“家国一体”的格局。我国思想文化与民族精神相结合,以儒家思想为主导思想,一脉相传,促使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且独有韵味。

政治背景
日本是一个善于学习的国家,吸收别国优秀文化的同时保留自己的独特性。

唐朝时期,我国文化与佛教思想传入日本;
日本平安时代后期,日本朝廷势力衰弱,庄园领主斗争日益激烈,于是建立武装以保卫土地,因此有了武道文化;
日本“明治维新”提倡“求知识于世界”,日本人民努力学习西方文化与科技,大量接纳西方思想。且由于二战后美国在亚洲建立军事基地,西方文化又进一步地传入日本。
然而中国长达两千年的封建皇朝社会,缺乏外部交流,“中国的单一文化有强烈的同化异质文化的特征,对不易同化者就会拒斥,自成独有的文化思想”;
近代有志青年主张学习西方文化科技都由于我国主张“闭关锁国”而失败,我国不易于接受新的文化。

经济背景
日本石器时代大多数人从事农耕,于是形成以父系为主的村落社会。为了满足需求,人们开始互相交换商品,于是商品经济逐渐发展起来。日本界限由此打开,于是各种文化也开始传入日本。战后日本社会安定,经济持续发展,于是文化逐渐全面化。
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社会,新石器时代就有农耕文明。中国人提倡勤俭节约,于是也造成了人们不思进取,安于现状。但农耕生活主张务实精神。但人口面积大,商品经3 / 7
济逐渐发张起来。
二.中日文化差异的表现
中日非语言差异
在人与人的交往过程中,基本可以分为语言交际与非语言交际。
现在对中日非语言差异进行分析。中国人的非语言行为比较外向,开放。而日本人的非语言行为相对比较含蓄,内向。从面部表情来看,中国人一般会直接地通过表情表现出内心的喜怒哀乐。而日本人则不然,日本人觉得把心中的喜怒哀乐流露出来是没有涵养,没有教养的行为,所以他们会抑制面部表情,有所保留。从姿势来看,中国人的姿势表达属于开放型,而日本人则属于封闭型。比如说进行日常问候时,中国人一般是通过握手来表达诚意和问候,而日本人问候时,鞠躬是最基本的礼节,日本人的鞠躬礼从轻轻点头到上身弯曲到90度为止,程度的弯曲取决于对对方的尊敬程度。从时间观念来看,日本人的时间观念特别强,活动聚会都会按照预定的时间进行,而中国人相对来讲时间观念没有日本人那么强。从说话方式来看,中国人对声音这些都没有太大的规定,而日本人则很注意声音,声调,语速,哭笑声等情绪音等等,对这些都会有节制。
总体上,中国人的非语言行为属于外向、开放型,而日本人的非语言行为是封闭、内向型的。
中日风俗习惯文化的差异
风俗习惯,指个人或集体的传统风尚、礼节、习性,是特定社会文化区域内历代人们共同遵守的行为模式或规范。中日风俗习惯文化差异主要从下面几个方面分析。
(1)从数字看中日文化的异同
4 / 7
中日两国对数字的好恶都是从同音、实用等因素决定的,除此之外,更受心理作用影响。中国人更偏爱双数,而日本人更喜欢奇数。在中国,“2”代表着成双成对、好事成双,在庆祝活动、送礼、以及婚喜酒菜的摆放,都讲究双数,如“四喜丸子、八宝饭等”,双数给予着好运;
大到传统建筑,双数有着对称美,井然有序、错落有致,四合院就是北方传统的住宅模式。而日本,偏爱奇数,人总会保持与自然协调一致,日本人为原始的、凝缩的事物最美,由此在数字上喜欢奇数多一点,在传统菜的制作中,日本料理的特点便是“五味五色五法”,传统建筑更是以“五重塔”“三十三间堂”而闻名。
(2)中日过年习俗的比较
中国的春节和日本的元旦日期分别是旧历的正月初一,西历的一月一日。中国有着贴对联、贴年画、全家吃饺子的习惯,在鞭炮声中欢欢喜喜的迎接新的一年。日本吃长寿面、挂草绳来庆祝,祈求活到百岁,远离病魔。尽管充满节日的气氛,但他们更多的是安静的等待新年的到来。
(3)中日馈赠习俗比较
在日本,礼品被称为“精神交流的润滑剂”。日本人最重视送礼。他们认为,送礼是表达尊敬、友谊和感谢的一种手段,必须郑重其事,很讲究送礼仪式,早已成为日本文化的重要部分。礼物越贵重,敬意也越深。而在中国,贵重礼物可能会被看成是一种贿赂,在送礼时会对礼物的贵重进行斟酌。
中日风俗习惯的差异远不仅于此,国与国之间文化难免有差异,我们应尊重差异,这也有利于国与国之间的交流。
5 / 7
中日文化价值观差异
(1)集团意识
说起日本人的价值观,首先想到的是集团主义。中国人同样及其重视集团主义,但是中国的集团意识更加多地表现在家族团结方面,而且带有功利在里面。
日本地域比较小,国民对国家管理比较信服,人少地小让他们更加有团结自己抵抗外族的意识。家日本的集体主义在工作上很大地体现出来,在日本人的思维里,工作在日本人的社会价值取向中占据了最重要的位置。日本人喜欢把公司当成是自己的家一样,是一个共同体。
中国的集体主义并非完全建立在民族的基础上,而主要是建立在家族的基础之上,因此,对于家族的认同往往高于对于民族的认同。在这种情况下,中国文化中的家族只要存在,文化就可以传承,而不论民族是处于团结、分裂还是受奴役的状态。中国很多时候体现的不是一个国家名族的集体主义,而是国家内多个小团体的集体意识。

(2)中日儒学核心
“孝”在中国的儒家传统里非常重要,但日本的儒家并不强调“孝”,而特别重视“忠”。这从其武士道精神就可窥见一斑。日本社会特有的“养子制度”是造成日本儒家特别强调“忠”的重要因素之一。
我们中国文化的最高标准是“仁”,儒家的仁爱精神,克己精神,以及对自我理想的坚持等品格,深远的影响了中国人的文化,表现为,社会的现存群体文化关系以及中国人的宽广文化胸怀。
6 / 7
中日服饰文化的差异
日本部分:在如今如此快捷的日本国里,那种紧裹身躯,只能迈着小步走的传统服装并没有随着旧式作坊的消失而束之高阁!在京都北野天满宫,可以经常看到不大点儿的男孩儿、女孩儿穿着全套和服,由家里领着去过“七五三”节。她们穿着和服在街上走,和服面料很一般,也没有什么装饰,与之相配的除了背后带有花结的腰背以外,还有一只领着的小包。和服有长有短,有素有花,总之人们都很自然的穿着,不像是去赶什么礼仪场合。只是小孩子全套和服看来像家长给精心打扮的。
中国部分:说到中国的传统服饰,现金一直还处于议论之中。有被认为是国服的旗袍只不过是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所留下来的衣服影子,不足以代表中国这么一个大国的风采,或说根本无法体现中国人的文化情怀;
现在议论较多时“汉服”。而在中国服装史中,有相对于少数民族的汉族服装,有相对于其他朝代的汉代服装,单纯称汉服,从语义和款式上都显得概念不清,或是有一定的局限性;
再说中国服装史上最灿烂的是唐代服饰;
而明代服饰又是集唐宋服饰之长而成为汉族服装制度蓝本的。所以中国确实还没有一种为当今人民所普遍认可并喜欢的国服。
三.如何对待
世界上每个国家都创造出不同的文明,我们应该尊重别国的文化,正是因为多种文化的交流才使世界发展的更美好。我们一定要持大海般的胸怀接纳一切不同的文化。
我们要学习借鉴日本先进文明的物质精神文化来发展自己,为本国人民服务。对于日本腐朽落后的精神文化,我们坚决要抵制,以免侵入我们的思想。总的来说就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另外还要积极的宣传发扬先进文明的文化。

7 / 7
推荐访问:文化差异 中日 论中日文化差异 论中日文化差异 论中日文化差异道客巴巴

上一篇:2022年度国有资产清查工作报告
下一篇:大学生我为同学办实事心得体会500字(全文)

Copyright @ 2013 - 2018 优秀啊教育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优秀啊教育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