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多芬《悲怆》奏鸣曲解析(完整)

来源:优秀文章 发布时间:2022-10-23 点击: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贝多芬《悲怆》奏鸣曲解析(完整),供大家参考。希望对大家写作有帮助!

贝多芬《悲怆》奏鸣曲解析(完整)

贝多芬《悲怆》奏鸣曲解析4篇

第一篇: 贝多芬《悲怆》奏鸣曲解析

赏析贝多芬的钢琴奏鸣曲《悲怆》
作者:张艳
来源:《神州·中旬刊》2013年第05期

        摘要:本文通过对贝多芬的生平简介、个性特征,钢琴奏鸣曲的结构,作品创作背景及作品的三个乐章进行分析,阐述了钢琴奏鸣曲《悲怆》的艺术特点、表现手法以及作者所要表达的内心情感和社会现实,使读者更好地理解此作品。

        关键词:贝多芬 钢琴奏鸣曲 悲怆 艺术特点 现实意义

        一.作者介绍

        贝多芬于1770年12月16日出生于德国波恩的一个贫穷的家庭。自幼跟从父亲学习音乐,很早就显露了音乐上的才华,八岁便开始登台演出。他创作了大量充满时代气息的优秀作品,如交响曲《英雄》、《命运》,《田园交响曲》;
序曲《哀格蒙特》;
钢琴曲《悲怆》、《月光曲》、《暴风雨》、《热情》、《黎明》等等。其中《悲怆》奏鸣曲(作品 13 号)作于1799年,是献给他的朋友李希诺夫斯基伯爵。《悲怆》这个标题是作曲家自己确定的,它集中反映了作曲家在孤苦生活中的内心体验。当时,耳聋的残疾“好象一个幽灵,到处阻挡着”他,在音乐上,为数可观的敌人,嘲笑、攻击他的作品,悲惨的生活使他备受折磨。但是,在启蒙思想的影响和法国大革命的鼓舞下,他怀着崇高的理想和坚定的信念,勇敢地向命运挑战,决心用自己的音乐为人类争取自由和幸福。这种痛苦和期望,沮丧和反抗、追求与探索的内心冲突,在《悲怆》奏鸣曲中得到鲜明、形象的反映。该曲作为早期奏鸣曲的杰作已经明显地体现出贝多芬奏鸣曲戏剧性、英雄性、交响性的基本风格和特征。这些新的特征扩大了钢琴的表现力,展现了钢琴艺术发展的新天地。由于贝多芬对钢琴奏鸣曲的卓越创造与贡献,使钢琴艺术的创作水平得到了很大的提高。贝多芬的钢琴奏鸣曲,在钢琴艺术的发展中,是一座重要的里程碑。

        二.作品赏析

        《悲怆》奏鸣曲是反抗残酷命运与黑暗势力,追求美好理想和幸福人生的雄伟诗篇。全曲充满着斗争的力量和热烈追求的激情。

        第一乐章是奏鸣曲式。悲壮的慢板引子揭开了全曲的序幕。第一小节严竣阴森的和弦象征着残酷命运的威胁,级进上行附点音符的哀求音调与之形成强烈的对比,这两种因素的矛盾冲突,奠定了引子发展的基调。这个戏剧性动机是整个引子发展的核心,接着,阴暗的减七和弦一次次鸣响,痛苦哀求的音调反复模进出现,当曲调上行到高音“bA ”时,一串下行的快速音型飘忽而过,使人仿佛听到轻轻的叹息。在引子结束处,从高音倾泻而下的一连串快速半音已蕴积着反抗的情绪,为后面爆发的涛涛怒潮作准备。呈示部的主部主题,以奋发向上、奔腾不息的音流反映了人们向命运挑战的气势、与黑暗势力搏击的决心。副部活泼、抒情的主题在低音区和高音区一唱一和,感人动听。它表现了厄运的幽灵无法阻挡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对幸福理想的憧憬。呈示部的结束部在bE 大调上开始,以主部的材料变化写成,掀起了更汹涌的反抗热潮。展开部以引子的素材在g小调上开始,集中凝练的音乐形象,描绘了阴暗势力、残酷命运的威胁依然存在,受伤的心灵仍在隐隐作痛。接着激昂奋进的上行音调在左手分解八度持续音衬托下与引子中哀求音调的轻吟形成对照,这两种冲突因素互相交替先在e小调上出现,又在D大调、g小调上重复。接着,滚滚向前的分解和弦不断蠕动象远处传来的雷鸣,昂扬激进的音调反复插入与之交替,掀起一个个浪潮。

        第二乐章是回旋曲式写成的如歌慢板。描绘了作曲家经历紧张搏斗后,在大自然的怀抱中,在动人的歌声中,心灵得以慰籍,精神获得平衡的情景。主部主题纯朴、柔美,具有纯真、崇高的风格,这一动人的音乐形象使人产生种种联想,仿佛看到酷爱大自然的作曲家漫步在雨后的田野上,欣赏着含泪的小花、摇曳的枝叶、起伏的山峦、淡淡的云层,倾听着远处传来的迷人歌声。第一插部在f小调上出现,透亮清越的旋律比主部主题活跃、飘洒。第二插部,作曲家在歌声中浮想翩翩、思绪纷扰,一问一答的曲调,反映了作曲家内心自问自答的反复探索,旋律时而在高音区明朗的E大调上盘旋,仿佛答案就在眼前,时而又在低音区起伏,似乎又陷人苦苦的思索中。主部的歌声第二次再现,打断了作曲家紧张的思考,动人的歌声变得庄严、饱满,中声部三连音的伴奏织体,使情绪更为热烈,有如温柔亲切的女声合唱的音乐,使作曲家疲劳的身心,带创伤的心灵与田野的景色、优美的合唱溶为一体,精神得到了升华。在结束部中,婉转的旋律从高音区逐渐低移,歌声慢慢消失了,黄昏的田野渐渐朦胧,作曲家的心情也和周围一样宁静、安谧。

第二篇: 贝多芬《悲怆》奏鸣曲解析

浅析贝多芬钢琴奏鸣曲《悲怆》创作的艺术性
作者:蒋艳
来源:《戏剧之家》2018年第35期

        【摘 要】贝多芬的奏鸣曲赋予了古典主义音乐以“崇高”之境,用具有特色的表现手法,不同角度共同诠释了古典音乐风格,树立了古典钢琴音乐的艺术特点,开启了古典主义音乐“崇高美”的发展历程。本文通过钢琴奏鸣曲《悲怆》的调式、调性、踏板的应用、情感的处理以及一些装饰音的演奏分析与探讨,让更多的人来演绎及理解贝多芬奏鸣曲的创作艺术性与情感表达。

        【关键词】贝多芬奏鸣曲;
创作特点;
艺术情感

        中图分类号:J62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8)35-0042-02

        一、创作背景

        路德维希·凡·贝多芬,德国作曲家和音乐家,维也纳古典乐派代表人物之一,在世界音乐发展史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有“乐圣”之称的他被认为是近代音乐史中钢琴大师级的音乐家。贝多芬的作品大多具有自传色彩,他的主要作品以九部交响曲占首要地位,代表作有降E大调第3交响曲《英雄》、c小调第5交响曲《命运》、升c小调第14钢琴奏鸣曲《月光》、F大调第5钢琴奏鸣曲《春天》、F大调第2号浪漫曲等。此外,还由多部交响乐、钢琴协奏曲、小提琴协奏曲、弦乐四重奏传世。1798年至1799年的时间里,贝多芬创作了《悲怆》奏呜曲,献赠给他的赞助人与仰慕者——卡尔·冯·里斯诺夫斯基亲王,来表达他们的友谊。在创作这部作品时,欧洲社会的剧变对身处其中的贝多芬产生了重大影响,加之生活的坎坷使其进一步陷入了悲怆的心境之中。这部作品,以其戏剧性的力量激动人心,成为了作者的早期奏鸣曲的杰作。《悲怆》奏鸣曲表现出的是贝多芬对待不公的生活和命运,以及面对一切阻力、不平等社会的强烈不满,也反映出他的理想追求。

这是贝多芬早期钢琴奏鸣曲中达到顶峰的杰作,这首作品在曲式结构、乐曲旋律、创作内容及风格都体现出了“日耳曼式”的理性之光。

第三篇: 贝多芬《悲怆》奏鸣曲解析

贝多芬“悲怆”奏鸣曲曲式分析

第一乐章:奏鸣曲式

引子 呈示部( 11-132)

主部

连接部

副部

连接部

结束部

(1-10)

( 11-27)

(28-50)

( 51-88)

(89-113)

( 113-132)

c,降 E, c

c, V/c

c, V/ 降 e

降e,降A,降e

降e

降 E, c, V/g

再现部( 195-294)

主部

连接部

副部

连接部

结束部

195-202)

(203-220 )

(221-252)

(253-277)

(227-294)

c

f

f , DD/f

向 c 小调过渡

c, DDVII7/c

尾声( 295-310 )

第一尾声 第二尾声 295-298 ) ( 299-310)

c————————— 引子材料 主部材料

第一乐章, c 小调,极缓板,转辉煌的快板,宏伟的奏鸣曲式。开头是一段相当长的充满悲 怆情绪的极缓板,后转为快板,依旧悲怆的旋律中透露出一丝坚定。

重板的引子充满古希 腊式的悲剧气氛, 雄辩的语调具有巨人的气概, 绝无儿女情长似的缠绵悱恻, 对命运的激愤 之情和身处绝境却刚毅不屈的气度使听者热血沸腾。

第二乐章:回旋曲式

回旋曲式

主部

插部 I

主部

插部 II

主部

尾声

1-16)

(16-28)

(29-36)

( 37-50 )

(51-66)

( 66-73)

降A

f

降A

降 a, E

降A

降A

第二乐章 如歌似的慢板,降 A 大调, 2/4 拍子。本乐章是极为优雅的慢板音乐,馨而虔敬, 如同抒情的无词歌曲。本乐章的主题是人们非常熟悉的一段旋律, 它曾被现代轻音乐队改 编为轻音乐曲,成为通俗音乐中的精品。

第三乐章:回旋奏鸣曲式

回旋奏鸣曲式

第三乐章,快板, c 小调, 2/2 拍子,回旋奏鸣曲式。乐章主题与第一乐章主题动机有相通 之处, 优美的旋律中带有欠稳定的游移情绪, 似乎处于一种徘徊不定的心态之中。

一开头便 是如雨珠倾泻而下的连奏, 主部主题洋溢着青春的明快和不可抑制的生命活力, 而在欢笑的 背后, 是微微的不安和骚动。

大调的副部主题虽然明朗, 却也以急速的运动暗示着心态的不 稳定。插部以一种宣言式的坚定语调表达了真正坚强稳定的意志。

这个乐章的好几个段落都 有贝多芬惯用的 “签名式 ”结尾,让人领略到作曲家的自信和潇洒。

第四篇: 贝多芬《悲怆》奏鸣曲解析

贝多芬:“悲怆”第八钢琴奏鸣曲,C小调 作品13号

第一乐章是宏伟的奏鸣曲式。重板的引子充满古希腊式的悲剧气氛,雄辩的语调具有巨人的气概,绝无儿女情长似的缠绵悱恻,对命运的激愤之情和身处绝境却刚毅不屈的气度使听者热血沸腾。在这悲怆中,在生命的最深处贝多芬积聚着的力量,终于在呈示部的主题中以一泻千里的非凡气势爆发了出来。音与音之间是急速的推进,不让人有喘息的余地。副题保持了主题的推动力,一浪接一浪地没有间歇,它们在寻求,在追索……第一乐章使我们时时感到命运的胁迫,以及英雄对命运的抗争:时而率直强烈,时而迂回坚韧,就像群山中的松涛,大海上的波浪,一刻不停地鸣响在天地之间。

第二乐章温馨而虔敬,如同抒情的无词歌。贝多芬对生命、对人类的爱就像阿波罗的阳光一样,明澈地闪耀在每一个音符上。这首回旋曲有两个插部,它们都带着忧郁和不安从小调开始,经过发展,结束在大调上,然后再进行到宁静柔和的主题中。这个乐章的调性安排揭示出贝多芬的思想:生活中的阴霾是暂时的,而希望和爱的阳光是永恒的,它终会温暖人心,照亮人心。

第三乐章是回旋奏鸣曲式,主部主题洋溢着青春的明快和不可抑制的生命活力,而在欢笑的背后,是微微的不安和骚动。大调的副部主题虽然明朗,却也以急速的运动暗示着心态的不稳定。插部以一种宣言式的坚定语调表达了真正坚强稳定的意志。这个乐章的好几个段落都有贝多芬惯用的“签名式”结尾,让人领略到作曲家的自信和潇洒。

贝多芬的“悲怆”奏鸣曲可以说是完美的音乐典范,我经常从中汲取创造的灵感和生活的热情。单就他对调性的应用,就常常使人叹为观止:我从中认识到贝多芬笔下的调性本身就有强烈的感情色彩和表现意义。第一乐章c小调的英雄性,C大调的明亮,降e小调的韧性,降E大调的希望;
第二乐章降A大调的从容温馨、f小调的凄恻、降E大调的坚定、降a小调的动荡紧张;
第三乐章c小调于明快中透出的英雄气概、副部降E大调的明朗、插部降D大调的宽广……这一切都是这部奏鸣曲总体构思的有机组成体,主色调是c小调和降E大调,这是贝多芬在表现他的“英雄”本色时最喜欢用的(我们可以参照他的“英雄”交响曲的降E大调和“命运”交响曲的c小调)。

推荐访问:贝多芬 奏鸣曲 悲怆 贝多芬《悲怆》奏鸣曲解析 贝多芬《悲怆》奏鸣曲解析 贝多芬悲怆奏鸣曲赏析
上一篇:2022国家开放大学电大《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终结性试卷一及试卷三答案-小小
下一篇:2022新修订《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心得体会【完整版】

Copyright @ 2013 - 2018 优秀啊教育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优秀啊教育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