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论中日文化差异

来源:优秀文章 发布时间:2022-10-23 点击: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2论中日文化差异,供大家参考。希望对大家写作有帮助!

2022论中日文化差异

论中日文化差异6篇

【篇1】论中日文化差异

浅谈中日文化差异

  纵观中日的历史起源与社会发展,我认为中国与日本的文化差异其实从日本明治维新开始有了中西之分并且两国的发展开始朝着不同的方向趋近。明治维新以前,日本主要吸收的是以中国为主的东方文化,明治维新以后主要学习西方文化。中国却一直以沿承先人观点来发展本身,因此中国文化具有一脉相承的持续性和完整性。

  中国是以黄河流域发展起来的民族。它是以汉武帝时期提倡的以儒家思想为主线,其他思想为辅线而发展起来的礼仪之邦。其核心是提倡德政、理治和人治,强调道德感化。在这文化底蕴下,和合文化成为中国文化的集中体现。和合文化强调人为人、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五千多年的历史变迁,但是和合文化却至始至终都没有改变。现代中国的可持续发展观就充分说明了这一点。

中国属温带与亚热带地区,所跨纬度与经度大。这一地里趋势有利于多种作物的生长。也为中国的农耕与茶道提供了有利的先天条件。于是,这种条件使统治者的治国政策始终强调的都是民以食为天。秉持着以农为本的治国理念是中国五千年历史文化的一大亮点。时至今日,中国的三个代表中依然坚持着这一理念。

此外,中国物大地博,自然资源丰富。这一特点使中国统治者一致认为中国是“天朝上国”,无需从外国学习。也正是中国作为四大古国的这一特点,致使中国在唐朝时文化思想成为世界之首并被外国传教士带回本国。但从长远来看,这一观点致使中国没有外敌压迫的紧迫感和物质缺乏的困境感,以至于清末出现了“闭关锁国,落后就要挨打”的被动局面。并间接导致了中国救国道路的艰辛与坎坷。

日本属于典型的临海国家,享有海运之便。又加上本国领土小,且山居多。这一不利条件致使日本国内资源缺乏。因为日本地震与海啸等一些自然灾害,时常挑战着这个临近海洋的国家的生存能力,所以,征服大海和自然的坚强斗志随着时间的流沙,慢慢融入这个民族的血液,直至生命的骨髓。这些骨髓支撑着他们形成了勇猛、外向、尚勇好战的性格和不断更新血液的信念以及集体主义。

明治维新以前,日本的血液主要是从中国引入。他们吸收中国最新近的技术、文化、政治,积极推进了本国的政治改革与政治发展。但是,与此同时,也吸收了其他一些个国家的优秀文化。其表现最突出的是江户时代。它在全面吸收消化儒家思想的同时,也摄入了以兰学为代表的欧洲文化,致使日本文化空前繁荣。由此可见,日本的文化具有多元性。这种多元性在明治维新时表现的更加淋漓尽致。也正因为日本文化具有多元性,使日本明治维新时期在接受西方思想、文化、技术和制度时能保持一种积极的、开放的心态。

因此在明治维新以后,中日两国的文化差异逐步扩大。以下以教育问题和饮食习惯为例。

从现在社会实况来看,世界上的每个国家都十分重视教育。虽然,日本的现代教育虽然比西方国家起步晚,但它的基础教育普及度却是世界之最。日本实行的是九年一贯制免费义务教育,小学的入学率高达百分之九十九,大学也进入“全入时代”。也就是说,日本的所有人都可以进入大学学习,尽管如此,日本的大学还会出现招不满的现象。而中国,实行的九年义务制教育,虽说学费免费,但是其他物质还是需要学生自己交费。中国的高中升学必须参加笔试,大学的升学率也还没有普遍。日本大学注重的是实践性与理论性相结合,在日本,学校开各种各样的课,可以供学生自由选择。但是在中国,学校注重的大都是学生的学习成绩,不怎么注重学生以后走入社会的实际需要性。现在的日本技术类学校特别多,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高中毕业以后是读大学还是学一门技术。但是在中国,去读技术类学校的学生大都是由于高考分数不够,无奈之下只好去读技术类学校。由于中国属于发展中国家,日本属于发达国家。从技术方面来说,两国存在着一定的差距。教学方法、教学设施、教学生源等等的不同,直接导致了中日两国社会人才所占比例的不同。

俗话说:教育是立国之本。由于中日两国在教育方面的不同,国家的经济支柱也不同。现在社会是以高科技技术为主导的社会。拥有专业领域的顶尖人才才会推动本国经济更快更好的发展。现在的中国大学生是日益增多,但是,能真正在工作中找到与本专业相关的比例却很少。反观现在日本,在一定程度上比中国要好很多。但是,我又不得不说,中国的高考制度确实有利于农村孩子的发展和国家选拔人才。因为全国所有孩子参加高考,可以一个不漏地挑选有利于国家发展的智慧型人才。现在中国的大学生任村官这一现象从某些方面来说,也是国家对农村发展的新一理念。

对于日本社会出现的团体主义(据我了解,所谓的团体主义,就是日本会根据具体情况给其定义。比如在某一公司,一个小组就是一个团体。但是,在众多公司中,所有小组就是一个团体。)。这种理念的形成,我把它归结于日本教育的成果。因为,在日本教学中,老师喜欢以小组的形式分配任务给学生,然后让同组学生一起协作并与其他小组进行辩论。这一教育传统,无疑是日本现代社会团体意识形成的最强推动剂。而在中国,这种教育方式是少之又少。中国教育注重的是师生互动以及老师讲学生听。因此,在中国,大多数人都是比较注重个人问题。

其次是中日饮食习惯的差异。众所周知,中日都有茶文化。但是,从社会历史发展的角度来说,中国的茶道较于日本茶道还是具有差异的。我们也知道,日本的茶道源于中国,但是却有日本民族味。据一些史料记载,日本的饮茶起于奈良时代,这时的茶只流行于皇室、僧侣和上层社会。正在此时,日本也开始逐步形成自己的茶文化特色。而在日本进入战国时代后,日本的茶文化更是注重与人的修养。千利休所提倡的“和敬寂清”更是把茶道提到了最高境界。千利休死后,由于继承其茶道的人众多,茶道开始分成400多个流派。江户时期,是日本茶道的灿烂辉煌时期。日本吸收、消化中国的茶文化后最终形成了具有本民族特色的日本抹茶道和煎茶道。而中国的茶道萌于唐朝,发展于宋,改革于明,极盛于清,有相当长的历史渊源,自成一派。中国人喜欢以茶代酒和饭前饭后饮茶,因为中国人普遍认为喝茶可以减少并预防疾病。可是,令我感到有点遗憾的是,现在中国的茶道却没有日本茶道在国际上有名气。

也许是由于日本属于临海的原因,日本的饮食基本是以海鲜类和蔬菜为主。这种饮食习惯有一个优点是可以防止体内热量的过分吸收。我非常喜欢这种饮食习惯。还有就是,在《和风日语》中曾看到日本过节时吃西瓜的方法也很特别:居然用棒子敲烂,然后大家再吃。至今为止,我还没想明白为什么会有那种习俗。也许这其中的意义就像中国过年时会吃饺子是一样的吧。日本人喜欢淡味,据我所找的所有资料来看,那是因为日本人注重身体健康。日本人普遍认为清爽可口可以保持食物的原汁原味,有利于预防疾病。在中国,由于地区不同,各地饮食习惯也不尽相同。四川、湖南等地由于冬天天气寒冷,当地人民食物偏辣,具有代表性的是湖南的辣椒和重庆火锅。而沿海地区却偏向甜味,这是因为沿海城市气温比较温和,湿度比较大。代表地区有广州的粤菜。这种菜系里面喜欢放糖。此外。广州人有煲汤的习惯。喝汤也是在饭前后,因为可以美容养体,延年益寿。在这点上,和日本应该差不多。偏向北方地区则以面食类为主,菜里面也比较喜欢放番茄酱。据我很多同学说,北京小吃店最常见最不要钱的就是番茄酱。但是,不要怀疑,中国人的饭桌上永远都会有大米饭,炒煎炸烹的菜也比较多。最最常见的就是菜里面的作料:葱和蒜。据说是葱和蒜可以起到消菌、促消化的作用。

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树叶,但是每片树叶却都有自己的故事。在这一个个故事里,我们除了旁观必须思考。因为只有这样,这些故事才能继续,才能更具有顽强的活发的生命力。因此中日两国存在的差异是无法改变的事实,是历史遗留的辉煌,更是中日关系发展的桥梁。作为中国人,我们必须要以自强为主,必须要看到与其他国家的差异,然后在发展本国的的道路中不断完善自己并找到解决事情的对立面和协调面的衔接点。

【篇2】论中日文化差异

小议中日文化差异与翻译
作者:苏显超
来源:《中国校外教育·基教(中旬)》2013年第11期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国际国内形势的变化,对外经济、文化、科技等交流的日益扩大。边境形势变得日趋复杂,涉外问题日益增多。担负着边境一线管控任务的公安边防部队随着形势的发展,根据与邻国双边关系发展的需要及针对具体事件,与邻国相应边防部门的交流、会谈、会晤、联谊及临时性的约见不断增多。中国和日本无论是在语言上还是在文化上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但同时又是语言和文化都不相同的两个实体,两者之间在生活环境、生活方式、审美意识等诸多方面存在很大的差异。在日语和汉语之间进行翻译时,要充分考虑两者的文化特征和差异,应该求同存异,相互尊重,采取符合中、日民族语言习惯、文化特征的表达形式灵活处理。

        中日文化差异日汉翻译求同存异一、前言

        翻译是运用一种语言把另一种语言所表达的思维内容,准确而完整地重新表达出来的语言活动。可以说,翻译是一门集创作性和科学性于一体的语言艺术,涉及到诸如语言学、社会学、跨文化交际学等多门类学科。翻译的目的在于利用两种语言相互转换进行思想和文化交流。本文从分析中、日文化几个方面的差异着手,探析中文和日文翻译之间应该注意的问题和方法。

        二、文化差异和翻译原则

        中国和日本隔海相望,是一衣带水的邻邦,特殊的地理环境和悠久的历史往来,促进了两国之间的交流。日本人称:「中国は日本の文化の母国である」(中国是日本的文化母国),中国文化对日本文化影响至深,日本人的思想、情爱、伦理、道德乃至政治、经济、法律、教育等诸多方面,无不带有中国古文化的痕迹。但由于日本民族一方面善于追求新事物、新观念,喜好模仿,并能巧妙地将他种文化有机地调和吸收,变为己有、为己所用;
另外,又顽固地坚持自己固有的生活方式、宗教信仰、民族意识等,小心翼翼地提防着被外来文化所同化,排斥性地选择与本民族文化不相冲突的并可完善自己的东西,执著地维护民族的自我意识的这样一种双重性格所致,中日文化又存在许多相异的方面。在翻译过程中,如何对待和处理两国间的文化差异,这在理论上和实践上都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重大课题。鉴于中日两国历史上和地理上的文化交流特点,翻译工作也应该求同存异,相互尊重,采取符合中、日民族语言习惯、文化特征的表达形式灵活处理。在涉及到文化方面的翻译时不能采取入乡随俗的办法,这种翻译无助于相互交流和相互理解,在很多情况下往往达不到翻译的目的,反而起到了阻碍的副作用。

【篇3】论中日文化差异

小议中日文化差异与翻译

作者:苏显超

作者机构:沈阳边防检查站

来源:中国校外教育(基教版)

ISSN:1004-8502

年:2013

卷:000

期:011

页码:121-121

页数:1

正文语种:chi

关键词:中日文化;差异;日汉翻译;求同存异

摘要: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国际国内形势的变化,对外经济、文化、科技等交流的日益扩大。边境形势变得日趋复杂,涉外问题日益增多。担负着边境一线管控任务的公安边防部队随着形势的发展,根据与邻国双边关系发展的需要及针对具体事件,与邻国相应边防部门的交流、会谈、会晤、联谊及临时性的约见不断增多。中国和日本无论是在语言上还是在文化上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但同时又是语言和文化都不相同的两个实体,两者之间在生活环境、生活方式、审美意识等诸多方面存在很大的差异。在日语和汉语之间进行翻译时,要充分考虑两者的文化特征和差异,应该求同存异,相互尊重,采取符合中、日民族语言习惯、文化特征的表达形式灵活处理。

【篇4】论中日文化差异

从家文化看中日文化差异论文

1家长权力

中日两国都是父系家长制,但在家长权力上有所不同。中国的家长权力为终身制,只要家庭当中的父亲活着,那么他就一直具有家长的权力和权威;
而日本的家长权力为阶段制,父亲在年纪大了或生病不能继续料理家业的时候,就要把家长的权力交给继承人。一旦交出了家长的权力,就要与家庭中的其他成员一样,服从新家长的领导。

2继承人的选择

中日两国在继承人的选择方法和制度上有很大差异。

2.1养子条件在中国,夫妻在没有亲生子女或者没有亲生儿子的情况下,会考虑收养他人的儿子做养子。收养对象通常为父系亲属的儿子,称之为“过继”;
而日本的夫妻在亲生儿子以及入赘的女婿不够优秀的情况下,会考虑收养他人的儿子做养子。收养对象能够没有任何血缘关系,选择范围比较广。

2.2赘婿要求在中国,夫妻在只有女儿没有儿子的情况下,会考虑招婿入赘。入赘的女婿一般不改姓、不能入族谱、不具有继承权,而且生下的子女随其母亲姓;
日本的夫妻在儿子不够优秀时,会考虑招婿入赘。入赘的女婿要改姓,成为婿养子,而且有家产继承权。

3家族观点

中国的家族主要是由血缘关系组成的集团。这个家族集团不但包括直系亲属,还包括旁系亲属。中国人对家族的延续非常注重血统的纯正,在以“孝”为家族伦理核心的中国家族中,传宗接代被看做是最大的孝顺。俗语中有“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说法。日本的家族是以农业生产为目的的地缘集团。比起血统的延续,日本人更注重家业的传承,从而保证作为生活共同体的“家”的长期兴盛。日本人的亲属范围比中国窄,一般仅限于直系亲属。家族成员不一定是有血缘关系的亲属,也能够是没有血缘关系的家仆、佃户、雇员等。日本的家族伦理以“忠”为核心,只要对家族忠贞不贰,非血缘关系的家族成员也能够参与祭祀活动,死后也能够葬入家族墓地。

4家业管理及财产继承

在中国的家庭中,家业由父亲管理。除非父亲过世,否则就一直拥有家业的管理权。在财产继承方面,中国实行的是诸子均分制,即将家产平均分给所有儿子(有时也包括女儿),长子一般在分配中不具有特殊权利。在日本的家庭中,家业由父亲和继承人共同管理。在父亲有水平管理的情况下,家业由父亲管理。当父亲年纪大了或因病没有水平管理家业时,家业就交给继承人管理,并且继承人能够是入赘的女婿或者养子。日本的家庭财产实行长子继承制,不分给其他子女。而且长子虽然在家庭中拥有特殊的身份与地位,但当长子的水平不足或身体上有缺陷而无法管理家业时,日本的家庭就会剥夺其长子地位而改立其他儿子为长子,或者另立有水平的养子、婿养子为家中的长子来继承家产。

5结论

同属于东亚文化圈的中日两国的家文化有着诸多方面的不同,这种不同对中日两国社会、企业、家庭都产生了不同的影响。随着社会和经济的持续发展,中国家文化中的一些元素已经不适合当今社会的发展趋势,我们应该加以改进。首先,财产均分制将会造成资产的分散,导致无法合理地利用资源,不利于家族、社会的发展。应改变财产均分制度,使资源得到充分利用。其次,继承人的选择只限于直系亲属,甚至传男不传女,这就人为地缩小了继承人的选择范围,造成了人力资源的浪费。应该使继承人选择多元化,扩大继承人的选择范围,保证优秀的人才成为家族的继承人。最后,家业管理方面,应该是能者居之,而不是长者居之。总来说之,要将中国传统文化中与现代社会需求相适合。惟其如此,才能保证国家和家族的长期发展。

从家文化看中日文化差异论文

【篇5】论中日文化差异

论中日文化差异与旅游日语翻译

作者:金燕;刘娜
作者机构:青岛滨海学院;常州轻工职业技术学院来源:科技信息ISSN:1001-9960年:2014卷:000期:014
页码:125-125,127页数:2正文语种:chi
关键词:旅游日语;日语翻译;文化差异
摘要:近年来,中国旅游业的蓬勃发展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外国游客来华旅游,其中日本作为距离中国最近的发达国家,已成为中国的第二大入境客源国。然而,面对日本游客的旅游资料的日语翻译工作却因中日文化差异、旅游从业人员的日语水平等因素的制约,出现翻译不规范或翻译错误等现象。本文拟从中日文化差异的角度出发,对旅游景点名称和旅游公示语的日语翻译中出现的不规范或错误等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解决办法。



【篇6】论中日文化差异


《中日文化差异【比较文化我见】》

摘要:我们谈比较文化,为什么先扯到人类学、社会学去了呢,我们所说的“文化”是人类学、社会学、考古学、历史学、语言学、交际学等学科中使用的术语,因此,人类学早已越出了研究落后民族、原始部落和研究过去的范围,人类学已经进入了研究现代社会、研究工业发达国家的领域
一金克木先生在《读书》杂志上先后发表两篇文章,评介美国两位著名人类学家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杰出贡献。他为我国研究比较文化,做了一些拓荒性的工作。读后喜之不禁。金先生大声疾呼,希望唤起学术界的注意,敦请专家们撰文介绍比较文化。其言之痛切、急迫,使人心灼。用比较方法研究各种学问,古已有之。各种各样的比较学科早已进入大雅之堂,如比较哲学、比较宗教学、比较法学、比较语文学、比较语言学、比较教育学、比较文学等等。近年来,国内研究比较文学风靡一时,成为时尚。这是理之应当、令人鼓舞的。可是比较文化的研究为何遭此冷遇?这是有历史原因的。诚如金先生所说,我国引入并研究人类学,始于本世纪二、三十年代。当时做了一些工作,涌现出了象费孝通先生这样一些知名的人类学家、社会学家。不幸的是,由于我们一度认识不清,三十年中,我们只保留了民族研究所和民间文学研究所,只作了一些民族学和民俗学的研究工作,把人类学、社会学这两门学科视为无用、甚至是有害的东西。造成这样的局面,有两个重要的原因:一是我们对人类学、社会学的研究领域、内容、功能认识模糊,以至人为地把这两门学科和马克思主义理论对立起来;
二是不承认社会主义社会存在社会问题和矛盾,或者认为这些问题和矛盾依靠大轰大嗡就可解决,因此就没必要用社会学这捞什子。近年来,随着人类学、社会学学科的重建,人类学、社会学在生活中开始显露其日益重要的作用,表现出了强大的生命力。这说明它们在我国是大有可为的。它们正在为我国各族人民的大团结、社会主义建设,为国际学术交流、促进各国人民的相互了解和友谊,作出巨大的贡献!二我们谈比较文化,为什么先扯到人类学、社会学去了呢?因为文化这个东西和人类学、社会学结下了不解之缘。因为人类学、社会学是研究比较文化的两大基石。比较文化还有一些其它支柱,这是下面要简略提及的。“文化”是什么呢?我们这里所说的文化,不是教育学、扫盲识字、群众口头长期习用的“文化”。平常人们说的“学文化”“文化水平”和我们这里所说的“文化”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和字眼。我们所说的“文化”是人类学、社会学、考古学、历史学、语言学、交际学等学科中使用的术语。它是什么意思呢?简而言之,文化就是人们(一个民族、一个部落、一个社区世代相传的生活方式,包括宇宙观、感知、经验、知识、信仰、价值观念、行为准则、道德标准、宗教信仰、等级观念、人的角色、时间观念、空间观念、生产技术、财产等。用通俗的话说,文化就是指的人们的衣食住行、婚丧娶嫁、家庭生活、社
.


会生活、教育、科学、技术等。它包括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两个方面。文化表现在人们的语言模式、活动模式、行为模式之中。一种特定的文化(如一个民族的文化是无时不在、无所不在的,并且具有连续性和持久性。人们对自己的文化往往熟视无睹,不经过特殊的学习和训练,往往是不自觉的。文化对人们的思维、言语行为和其它行为有巨大的影响。提到人类学家,一般人总感到有几分神秘和怪异。他们误以为人类学家就是考查一下落后的、甚至是原始的民族,测量一下他们的头骨、研究一下他们的毛发、肤色等等。其实这些研究仅仅是属于人体测量学的范畴,是人类学在其幼年时走出的第一步。本世纪以来,尤其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人类学有了长足的进展。人类学的多种分支学科如社会人类学、文化人类学早已进入成年。应用人类学也已应运而生,并且产生了城市人类学、工业人类学、医疗人类学等应用人类学的分支学科。因此,人类学早已越出了研究落后民族、原始部落和研究过去的范围,人类学已经进入了研究现代社会、研究工业发达国家的领域。三比较文化这个字眼作为一门学科的名称还不太流行。第一次在国内使用这个字眼的是金克木先生。他在上面提到的两篇书评中使用了这个字眼,但又不愿贸然标新立异,把它作为一门新兴学科的名称,而是仍然把它作为一种研究方法和观点。既然比较文化这个字眼并未通用。那么是不是说,比较文化这门学问就不存在呢?否。金先生两文本身已经有力地说明了:比较文化应该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应该在我国学术界占一席之地。比较文化应该作为这门学科的名称,现在是给它定名的时候了。为了让读者明白比较文化产生的历史背景,有必要把金文中提到的两位美国人类学家补充介绍如下。二次大战中,美国政府起用了多种学科的智囊人物,协助白宫制定正确的战略战术。其中有两位女人类学家就作出了杰出的贡献。一位叫密德(MargaretMead。她为了促进美英两个盟邦的协调行动,有利两支盟军的协同作战,增进美英两国人民的相互了解,到处游说,讲的就是比较文化,就是美英两国文化的异同。另一位是本尼迪克特(RuthBenedict。她接受了一个艰巨的任务,协助政府制定正确的对日战略。她必须回答以下几个尖锐的问题:日本是否会与纳粹德国一样拒不投降?是否应当摧毁日本的天皇制?是否应当摧毁日本的行政机构而由盟军直接管理?换句话说,美国的对日战略是否应与其对德战略一样?本尼迪克特根据她创立的文化类型论,经过仔细研究,作出了以下报告:美国文化和日本文化属不同类型,美国人不了解日本人,因此不能直接接管日本的国家机器;
日本人会投降;
日本的天皇制不能摧毁。美国政府及其智囊团里有两种意见,另一种意见与本尼迪克特的书面报告截然相反。但美国政府还是采纳了本尼迪克特的战略。本尼迪克特说得不错,战争的结局及战后的形势基本合乎她的预计和判断。她何以能做到这点?没有别的,就因为她是一位人类学家,就因为她精于对不同文化的比较研究。在开展多学科的地区研究中,人类学家具有优势,因为只有人类学家的研究才包括地区研究中的一切领域:人文地理学、语
.


言、技术、社会组织以及人对自然环境的适应能力。而其他的专家,包括政治家、地理学家、气象学家、语言学家、社会学家等等则有所不同,他们只偏重研究某一个侧面。为什么本氏提出不能摧毁日本的天皇制呢?第一,天皇制是日本国的象征,它有历史的连续性,是日本人的精神支柱。因为文化固有的连续性和持久性,摧毁天皇制会遭到日本人民的强烈反抗。第二,天皇制与日本法西斯主义没有历史的必然的联系。日本军国主义是必须摧毁的,但不能把天皇制与军国主义拴在一起而一并摧毁。第三,日本政府的投降并不能迫使一切日军停止作战,遍布亚洲及太平洋各岛的日军没有听到天皇的乞降书,是决不会统统投降的。关于本氏的研究工作,还有一段趣事。当时美日交兵,她无法到日本本土去实地考察。所幸的是,美国西部住有大批日侨。美国把他们圈在“集中营”中,便于控制。本氏就到这些集中营中去开展研究工作。她很有几分神秘色彩,谁也弄不清她的身分。名义上、编制上她是属于集中营的行政领导,但是她又从不参加实际管理。她象“三明治”馅一样,夹在日本人和美国人之间。日本人见她这个行政当局中的人态度和蔼、与众不同,颇感迷惑,怀疑她是集中营当局豢养的特务。行政当局见她与日本人打得火热,也感到莫名其妙,怀疑她是华盛顿安插的间谍。四什么叫比较文化?我们认为有广义的和狭义的比较文化。广义的比较文化包括比较哲学、比较神话、比较民族学、比较民俗学、比较宗教学、比较语言学、比较语文学、比较美学、比较文学、比较艺术、比较法学、地区研究、考察访问、旅游见闻和文化交流史等。总之,广义的比较文化包括精神文化和物质文化的一切领域。本文着重介绍的是狭义的比较文化。欧美国家叫做“跨越文化的交际”(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也有人叫“文化之间的交际”(interculturalcommunication。它研究的内容是不同文化背景的人打交道时的言语交际和非言语交际。它是一门人际交际的学科。狭义的比较文化可以界说如下:用比较方法去研究两种或多种文化,求其异同,预测来自这些不同文化的人在交往过程中可能遭遇到的挫折和困难障碍、矛盾和冲突,设计出一些促进交际的方略和技巧,以减少误解和冲突,促进了解和交际效果,促进国际交往和各国人民的友谊。这就是狭义的比较文化。狭义的比较文化发端于第二次世界大战之中的四十年代,崛起于六十年代。它是“喷气机时代”和“太空时代”的产儿。是介于文化人类学、社会学和交际学科之间的一门中间学科、边缘学科和应用学科。研究的正确态度是对不同的文化要尊重和宽容,反对文化自大主义和文化帝国主义。研究的基点是知己知彼,即首先要了解自己的文化,然后才能去了解别人的文化。由此再回头加深对自己文化的理解,保持自己的文化个性。“天下真小1”这是人们在国际交往中的一句套语。五十年代人类进入喷气机时代,六十年代太空时代来临,七十年代接踵而来的是通讯卫星时代。我们这个一度难于跋涉的庞大星球即将变成一个小小的村落。喷气机可以在十数个小时内把人们送往地球上的任何角落。通讯卫星可
.

推荐访问:文化差异 中日 论中日文化差异 论中日文化差异 论中日文化差异道客巴巴
上一篇:2022年语文核心素养与作文教学
下一篇:在全省国企改革三年行动推进会议上讲话提纲

Copyright @ 2013 - 2018 优秀啊教育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优秀啊教育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