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新教材渗透人地协调观的特点分析

来源:优秀文章 发布时间:2022-10-19 点击:

一直以来,人地关系都是地理学研究的核心问题之一,尤其是工业革命后科学技术突飞猛进,人类生活水平迅速攀升,但人与自然的关系也遭到严重挑战,因此人地关系受到世界各国的普遍关注。地理学在分析和解决人地矛盾方面有着巨大的优势,利用地理学中的人地关系思想来解决人地矛盾,成为当下国际地理教育改革的重要趋势。地理教材作为落实人地协调观的重要物质载体,充分挖掘梳理教材中蕴含的人地协调观,才能更好地发挥教材培养学生人地协调观的重要作用。本文着重从教材内容的选择与组织两个方面分析地理2教材渗透“人地协调观”的特点,为更好地利用地理教材培养学生人地协调观素养提供借鉴。

一、内容的选择

(一)强调在人地关系中“人”的主导作用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二册(以下简称地理2)从人口、聚落、文化、产业、交通等地理要素呈现人文地理基础知识。在人地关系中,人类为了自身需要,必然对周围环境加以影响和改造,以上地理要素都是围绕“人”展开的。具体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强调人类不断扩张与有限地理空间之间的矛盾。地理2将《人口》放在第一章,人口是人文地理学最基本的内容之一,在人口、资源、环境与发展中,人口是核心因素。人口不断增长给资源和环境带来了巨大压力。本章从人口数量入手,进而阐述人口空间分布,最后分析人口合理容量。三部分内容循序渐进,阐述了人口增长过程中对自然空间和资源的占有,进而让学生认识人地协调发展的重要意义,形成正确的人地协调观念。

第二,说明当人类与自然环境之间物质交换失衡时必然引发人地矛盾。教材强调人类向自然环境获取资源时,往往违背自然环境的演化规律,从而引发一系列人地矛盾。《城镇化》一节中指出,“城镇化改变了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提升了人民生活水平。但是,不合理的城镇化进程往往带来的是严重的社会问题和环境问题”。当城镇化过程超过了经济发展水平,人口和产业大量集中超出了区域承载能力,伴随而来的就是资源紧张、环境污染、交通拥堵、就业困难等问题,这些问题通常又会反作用于人类社会,阻碍社会进步。

第三,突出“人”在协调人地矛盾中的主导作用。第五章《环境与发展》着重体现了人地关系中“人”的主导作用。长期以来人地关系表现为:人类从自然环境获取物质和能量,同时向环境排放废弃物,这导致人地矛盾越来越突出。本章节聚焦环境与发展,内容从“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协调人地关系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途径”以及“中国国家发展战略举例”三节内容阐明人类要实现对资源的永续利用,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必须发挥自身主动性,积极解决人地矛盾,促进人地和谐发展。

(二)强调“合理资源开发”与“可持续发展观”

人对地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开发自然资源和改造自然环境,随着生产力的提高,人类所能利用的自然资源越来越多,对资源的利用程度也逐步深化。然而有限的自然资源和环境在人类不断的掠夺下,人地矛盾不断加剧。在此背景下,教材着重指出地球资源与环境承载力的有限性,强调通过资源的合理开发,实现可持续发展。例如《人口容量》一节情境导入部分就提出问题:“我们的地球家园到底可以承载多少人口”,在此基础上提出“区域环境承载力”“木桶效应”等概念,指出資源、环境对人口数量的支撑是有限的。迅速增长的世界人口加快了自然资源的消耗和生态环境的破坏。因此,重视对资源环境的合理开发,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才是人地关系未来的出路。《乡村和城镇空间结构》一节中,教材阐述了城镇建设过程中出现的用地紧张、交通拥堵、环境污染问题后,提出了合理利用城乡空间的意义:“科学合理的城乡空间规划有利于提高土地资源利用效率,改善城市环境状况,为生活提供便利,从而建立可持续的人地的关系。”

(三)强调科学技术进步对实现人地协调的积极意义

一方面,技术进步加深了人类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人地关系更加密切。《城镇化》一节中指出,现代城市管理中地理信息技术的重要作用,其本身强大的信息储存、数据分析、模拟制图功能,能为城市建设和管理提供科学合理的方案,提高管理效率,促进人地和谐发展。第四章《区域发展对交通运输布局的影响》一节中,教材通过“青藏铁路的热棒”和“沪昆高速铁路贵州段景观”两个案例,说明交通运输技术的成熟在克服自然环境障碍中的重要作用,突出强调随着科技水平的提升,交通运输布局受自然条件的约束逐渐减弱,人类对于地理环境的影响也越来越复杂、广泛和深刻。

另一方面,技术进步降低了人类对地理环境的依赖,并且技术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城镇化》和《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两节分别展示了“污水处理厂”“温室大棚”“山东省寿光市高科技蔬菜示范园”及工农业机械化生产等现代科技。污水处理厂先进的技术设备能处理污水和废水,将其变为可利用的再生水资源,提高水资源利用率,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能提高土地利用效率,节约土地资源。因此,尽管人类大量消耗着不可再生资源,但通过各种技术手段提高资源利用率,同时积极寻找新资源,利用新资源来替代传统资源。这充分体现了科学技术在降低人类对自然环境依赖中所起的重要作用。

二、内容的组织:核心线索与外部形式并重

内容组织是指将所选取的知识内容结构化。一方面教材知识体系需充分考虑课程标准的要求;另一方面教材表述形式需根据学生认知发展特点和规律选择呈现方式。地理2在渗透人地协调观方面主要有以下特点:

(一)知识体系:紧扣课程标准,以人地协调观为线索

地理2新教材整体知识体系是依据《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的课程内容标准展开的。新课标要求教材内容要将人地协调观作为一条重要的线索,串联起广泛的地理知识。结合新课标中对人地协调观的表述,可以将人地协调观具体划分为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和发展观。教材内容涵盖人口、聚落、文化、农业、工业、交通运输等几大模块,知识内容均体现了一定的人地协调观。第一章《人口》主要阐述人口空间分布、变化及合理容量,从空间和时间两个角度分析了人口演变的基本过程,体现了人口观和资源观。第二章《乡村和城镇》主要阐述人类聚落发展变化的动态过程及其带来的相关问题,侧重于环境观和发展观。第三章《产业区位因素》主要阐述工农业及交通运输业形成的区位条件及其变化发展的影响因素,体现了环境观、发展观。第四章《交通运输布局与区域发展》阐述了交通运输布局与区域社会经济发展之间的相互影响,主要体现发展观。第五章《环境与发展》指明了当前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并提出了解决措施,综合体现了资源观、环境观与发展观。BDC91644-E105-4AFF-BAF4-1092D19E1707

地理2每一章中都渗透了一定的人地协调观,但每一章体现的人地协调观要素并不完全一样,各有侧重,综合起来构成完整的人地协调观,充分发挥了教材的整体性作用。整体来看,教材在知识体系的构建上是紧紧围绕人地关系这一主线来渗透人地协调观。另外,地理2中,每一章节内容都渗透了一定的发展观,由此可见,教材注重强调在实现人地协调的基础上能促进“人”更好地发展。

(二)外在形式:栏目丰富,多角度渗透人地协调观

地理2教材设置了如下栏目:情境设计、正文、图表、思考、案例、活动、自学窗和问题研究。由于新修订的地理2要求“思考”随图设计,“自学窗”部分以文字和图片为主,因此本文的统计将“自学窗”和“思考”分别纳入“正文”和“图表”两个栏目进行统计。教材中关于“人地协调观”方面的内容渗透在许多具体栏目之中,从不同的角度运用不同的方式来进行阐释。具体如表1所示。

通过分析教材可以发现,地理2教材体现人地协调观的外在形式主要有以下特点。

第一,图表类型多样、注重图文结合。知识呈现上图像比文字更加直观,它能让地理现象和地理事物更加通俗易懂。教材中各类地图、示意图、统计图、景观图、遥感图像和漫画构成的图表系统占比达到了教材内容的40%以上,类型齐全,其中有很多体现人地协调观的内容。第二章《城镇化》中,为了更加直观地展现我国城镇化发展,教材开篇便展示了1985-2015年长江三角洲地区城镇数量的空间变化图,清晰展示了改革开放30年间长江三角洲地区城镇数量的增长,通过两幅图片首先让学生对快速发展的城镇化有一个直观的认识。接下来第一部分“城镇化的意义”中,针对文字部分所提出的城镇化的四个重要意义,教材分别展示了四幅对应的图像,通过图像能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认识到科学合理的城镇化,和谐的人地关系,对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积极意义。

第二,“活动”丰富、形式多样,渗透人地协调观。“活动”栏目是灵活呈现知识内容的重要方式。地理2中设计了丰富的“活动”和“案例”,以此引导学生思考,掌握新知。其中体现人地协调观念的“活动”有13个,这些“活动”让教材的趣味性和可读性大大增加。《人口合理容量》一节中,教材设计了一个讨论活动:“讨论我国人口多少才合适”,通过活动形式提出3个问题:问题1:收集我国人口政策的相关资料,了解我国人口政策。让学生通过教材和有关资料,初步认识我国的人口政策,为后面的分析奠定基础。问题2:结合我國的现实情况,从环境、经济、社会三方面谈一谈你对我国人口政策的理解。本题看似是分析我国的人口政策,实则是让学生认识到地理环境(资源、环境、经济等)对人口发展的影响。问题3:确定我国人口合理容量要考虑哪些因素?学生在思考这个问题时,首先能认识到地理环境对人口容量的影响,进而理解合理的环境人口容量需要考虑自然资源的合理开发和生态环境的良好保护,只有维持合理的人口数量,人与自然和谐共处,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

第三,利用典型案例渗透人地协调观。案例的作用在于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的地理现象、过程和规律,帮助学生理解知识,加深和巩固记忆,提高学习效率。地理2的很多案例中涉及人地协调观。《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一节中,教材先通过文字和图片阐述了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首先让学生感受到环境问题对人类产生的危害,但是通过文字和漫画图片来呈现环境问题对人类的危害仍然较为单薄,难以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因此教材利用案例“八大环境公害事件”,利用真实发生的环境事件、真实的死亡人数等大量具体的数字,进一步阐述环境问题对人类生活的危害。学生通过这种真实的案例,能够对环境问题有一个深刻的认识,有利于形成正确的环境观。

第四,问题研究贴近学生生活。地理2的问题研究设计在每章之后,其特点是:先给出问题研究的问题,再给出问题研究思路,接着按照研究思路和给定的相关资料,让学生通过对信息的分析梳理,自己探究出问题的答案,最后再设置一定的课后实践活动,让学生尝试进行实践。这部分内容旨在要求学生首先认识人地协调观,其次在掌握了一定的人地协调知识后,在生活实践中践行人地协调观念,这才是对人地协调观最高层次的体现。

三、结论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发现,人教版高中地理2对于人地协调观的阐释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第一,始终围绕人地协调观这一重要线索,结合知识内容的特点,因地制宜渗透人地协调观念。第二,在阐述人地关系的过程中,反复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倡导发挥“人”的主导作用,积极解决人地矛盾,实现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第三,知识内容的选择充分考虑高中阶段学生的认知特点和规律,一方面将人地协调观简化为具体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与发展观,有利于帮助学生理解人地协调的概念;另一方面借助丰富的教材栏目,从学生的生活情境入手,潜移默化地渗透人地协调观念。地理2的这些特点无疑能够帮助学生正确认识人地关系,具备真正的人地协调观素养。

【成文祥,赣南师范大学地理与环境工程学院学科教学(地理)专业2020级硕士研究生。】BDC91644-E105-4AFF-BAF4-1092D19E1707

猜你喜欢 人口资源人类 人类能否一觉到未来?大科技·百科新说(2021年6期)2021-09-12人类第一杀手好孩子画报(2020年5期)2020-06-27我给资源分分类东方少年·布老虎画刊(2020年4期)2020-06-08挖掘文本资源 有效落实语言实践福建基础教育研究(2019年3期)2019-05-28资源回收小天使·一年级语数英综合(2018年11期)2018-11-23人口最少的国家小天使·一年级语数英综合(2018年3期)2018-06-22坐井观天石头国中华奇石(2017年4期)2017-06-23谁变成了人类?青少年科技博览(中学版)(2017年2期)2017-06-10激活村庄内部治理资源决策(2015年9期)2015-09-10人类正在消灭自然奥秘(2015年2期)2015-09-10推荐访问:新教材 渗透 协调
上一篇:仪器仪表自动化技术的发展和实施策略探讨
下一篇:目标导向下Java课程教学评价模式探讨

Copyright @ 2013 - 2018 优秀啊教育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优秀啊教育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