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融合发展中高品质学术期刊编辑能力面临的挑战及其应对

来源:优秀文章 发布时间:2022-10-18 点击:

《国家“十四五”时期哲学社会科学发展规划》提出要“创新学术理论体系、学术研究组织体系、学术平台支撑体系、学术评价考核体系,增强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的主体性、原创性、本土化和竞争力”,这既是对高品质学术期刊建设提出的新要求,也是学术期刊寻求突破发展的一个重要机遇。为此,学术期刊要坚守初心、引领创新,展示高水平研究成果。分析当前的出版业发展现状可以知道,依托数字技术支撑推进出版深度融合发展是期刊提高自身品质的必然之路。这一过程中,数字技术与业界发展产生的新情况会使期刊编辑在开展工作过程中面临诸多挑战。作为期刊生产的重要参与者,编辑需要明确自身发展情况,厘清面临的变革与挑战,找准着力点,加强学习,精准发力,进而实现自身能力的解构与重构,推动期刊依托技术支撑进行知识生产与传播、服务等方面的融合发展,将自身打造为高品质学术期刊。

一、高品质学术期刊建设对编辑能力提出新要求

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不断推进,使得社会运行方式不断变革,5G、大数据、人工智能、AR、VR 等技术也在以各种形式与出版业发生着不同程度与形式的深度融合。为加快建成出版强国、文化强国,党中央和相关部门高度重视出版融合发展,并将其上升到国家战略的高度来加以推进。中宣部近日印发的《关于推动出版深度融合发展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中提出,要从加强出版融合发展战略谋划、强化出版融合发展内容建设、充分发挥技术支撑作用、打造出版融合发展重点工程项目、建强出版融合发展人才队伍及健全出版融合发展保障体系六个方面入手,在数字时代构建新型出版传播体系,秉承系统推进与示范引领相结合的理念,加快推进出版深度融合发展。

就人才队伍建设而言,《意见》也明确指出,要着力培养思想政治素质过硬、创新创造能力突出、引领发展表现出色的“一专多能”出版融合发展人才。这一方面对作为学术期刊生产参与者、推动者、奉献者的编辑提出了新的工作要求,另一方面也为编辑适应出版新情况新技术提供了遵循与指导。结合习近平总书记给《文史哲》编辑部的回信中提出的建设高品质学术期刊的要求,可以说,在未来出版深度融合发展过程中,要打造高品质学术期刊,编辑是重要一环。对此,需要重视编辑能力的提升,着力通过其培养适应出版融合发展的业务素质与职业素养,为学术期刊用户提供更为优质的知识服务。

二、编辑在出版融合发展中面临的挑战

出版深度融合是推动我国出版业高质量发展的客观要求,在高品质学术期刊建设过程中,出版深度融合的持续推进既带来新的发展机遇,同时也对作为学术期刊生产者的编辑提出了新的要求,需要编辑不断适应随之出现的新情况与新挑战,在注重内容建设的同时,解决数据平台缺失、刊网融合程度较低、数字化平台整体建设滞后等问题。

(一)数据分析与利用能力仍有待加强

在当前的期刊生产过程中,编辑通常凭借大政方针政策、学科专家、个人学识经验等对热点选题进行追踪、对来稿的内容进行观点与质量的评判、对刊发文章进行学术与社会价值评估等,相对而言,主观能动性占据评判标准的主要部分。随着数字技术的推进,互联网思维和大数据技术的进步为这些工作带来了新的思路。通过信息技术手段对海量信息资源进行抓取、归类整理与挖掘,之后通过数据分析与统计等手段能够将信息与信息之间的关联快速展现出来,实现关系节点与中心度的直观呈现。对于编辑而言,如果能够将这一技术与思路引入选题策划、专栏建设、约稿审稿等方面的工作,可以获得更为直观的参考信息,能够为自身的判断带来了新的思路与方式。除此之外,编辑还能通过对于大数据的利用形成较高的工作效率,避免信息冗余所带来的低效和无意义的重复工作,获得更加科学的依据,进而将时间和精力集中,充分发挥编辑个人作为信息传播纽带的作用,提高知识传播效果。也就是说,在出版融合发展中,新技术的发展展示了数据分析的重要性与内在价值,如果能够对其进行充分利用,能够为学术期刊的内容把控与建设提供更为科学的依据,这就要求编辑一方面要充分认识到数字技术与数据分析的重要性,另一方面还需要编辑认识并学会利用数据分析。这不仅关系到编辑自身职业素养的提升,而且关乎期刊质量的提升与影响力的塑造。

(二)平台的搭建与运营能力面临考验

互联网技术的普及以及期刊数字出版意識的不断增强,使得越来越多的期刊一方面寻求与各类学术数据库加强合作,另一方面也逐渐建立起了自己的官方网站、微信公众号等。尤其是基于移动互联网的微信公众平台,可以进一步为用户提供关于期刊内容的信息及其检索、获取,也方便甚至简化了投稿、审稿、录用这些流程环节,让文字、图片、动画、音乐等信息的整体融合有了更优化的载体。可以说,移动平台帮助期刊更好地刺激了用户增长,并衍生出了新型期刊传播模式。例如《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在高校学术期刊中率先尝试在微信公众平台打造集网站、微博、微信于一体多媒体同步出版与传播的新模式,使得微信公众号订阅者可以随时随地通过手机端阅读微论文、微信息并免费下载;同时,其作者还可以随时在线投稿、查稿、处理稿件或上传最新修改文本;编辑和审稿人可直接进入微平台处理或审阅稿件,提交审稿意见[1];中国知网的腾云编辑出版平台及“掌上腾云”APP提供投稿、阅读、讨论及交流等服务,类似这些创新型工作模式为读者、作者和期刊进一步提高协同办公效率提供了新的可能。但是需要看到,移动协同办公技术的可持续发展与成熟,离不开使用者对技术的及时学习与掌握,即期刊编辑具备一定的媒介素养,需要拥有一定的平台搭建与运营能力,才能利用好集内容生产、编辑、发布、传播、营销为一体的移动数字出版平台,这不仅是对于编辑的传统文字编校等能力,更是对其整体协调、内容运营、市场营销等综合能力的考验。

(三)服务力尚未能完全满足用户需求

出版融合发展是新时代出版业转型发展的主旋律,互联网、大数据和新媒体技术的发展为出版融合发展带来了从“相加”走到“相融”,再进入“深融”发展阶段[2];为学术期刊传播渠道与内容形态带来变革性发展。基于深度融合理念,充分释放互联网技术潜能,分析读者和作者的阅读、投稿与引用等行为及特点,可以为编辑有针对性地改进工作提供直观、可视、多维的参考,是编辑更好为用户提供优质知识服务的重要内容。随着各类平台陆续推出信息个性化定制服务等,可以预测到未来大规模的信息个性化定制服务将改变信息传播的格局。未来纸质期刊的信息传播平台需要在精准掌握用户需求与特点的基础上,把握期刊相关信息传播的主动权,才能提高期刊内容的传播力与影响力。这就要求期刊编辑具有用户思维,了解用户的阅读需求,能够围绕生产并推送更符合用户需求的内容展开工作;同时,编辑在策划选题、组稿约稿时也应该有所倾向,要充分发挥大数据对于用户、对于期刊的双面作用。也就是说,要为用户提供精准的知识服务,编辑需要不断提升自身对用户的画像能力,进而提升对用户的服务力及其精准度,优化用户体验,增加用户黏性,引导用户成为期刊内容的提供者、使用者和传播者。可以说,要打造高品质学术期刊,编辑不仅面临做好内容加工者的挑战,还面临要做优用户服务者的挑战。88953BF0-51BA-4C2E-8B28-663FE4BD302F

三、基于出版深度融合要求的编辑能力重构

要适应数字时代的出版深度融合要求,推动学术期刊高质量发展,编辑在不断学习提升自身传统基础性编辑素养和专业知识之外,还需要与时俱进地提升自身对于新技术、新环境、新业态的认知与把握,化解打造高品质学术期刊过程中的挑战,同时,这些能力也将成为衡量纸质期刊未来发展和编辑本身竞争力的重要依据。

(一)以内外兼修更新对数字技术的认知

信息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期刊编辑要适应新技术带来的新挑战,通过“紧盯技术发展前沿,用好信息技术革命成果,强化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技术应用,创新驱动出版深度融合发展”[3],首先需要了解新技术并对其内涵等形成初步认知。只有基于对新技术的认知,才能更好地基于工作流程与需求和技术人员展开沟通,进行工作创新,不断挖掘技术与编辑出版融合的空间,创造新型的内容呈现和传播方式。也只有通过技术层面与专业领域的交流碰撞,技术团队才能基于用户需求,结合实际工作需求,开发出更加具有特色和发展空间的功能,真正实现利用互联网为出版深度融合提供技术支撑。作为编辑,一方面要通过及时跟进学习相关理论前沿文献、先进典型案例等获取新的思路,另一方面要广泛涉猎多学科知识尤其是计算机相关知识,以破立并举的思路持续更新自身的媒介素养与技术认知。

(二)以整合思维提升信息传播力

所谓信息传播力,就是编辑利用一切手段將内容传播给用户的能力。纸质期刊编辑在新媒体技术出现之前,主要侧重于策划主题、约稿校稿、出版发行等工作。融合发展时代的到来,使得纸质期刊转型成为必然,新媒体技术的进步使得期刊的阅读方式从纸质阅读到数据库阅读再到多平台阅读[4],导致编辑出版工作亟待解决提升信息的传播范围、效果,凸显传播内容的广度与深度等问题。对此,编辑需要不断提升传播信息的能力,需要针对不同用户、不同内容制定不同的传播策略,使内容发挥其最大传播优势与价值,提升信息的到达率,打造一个完善的信息传播网络。例如《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策划的年度“好文章”活动,通过由读者实名投票、同行专家投票和编辑部进行推荐等线上线下结合的方式对年度刊文进行评价,之后还会通过颁奖活动、获奖文章视频介绍等组成了刊文的“纸刊+网刊”“文字+图片+视频”的多媒体多渠道式矩阵传播,实现传播内容反复置顶的效果,推进系列话题持续发酵。类似这种传播方式的创新,无异于是利用了传播规律不断推动内容多次传播,形成了较为良好的传播效果,为编辑不断提升自身的信息传播能力提供了参考与借鉴。

(三)以用户思维提升知识服务力

无论是在传统媒体时代,还是新媒体时代,要提高信息的到达率,使用户接受信息,都需要立足于受众角度的思考。对媒体来说,“内容决定一切”的时代正在慢慢消逝,取而代之的是用户的觉醒。开发用户、获取用户、研究用户、留住用户,一切以用户服务为中心的新模式已然成为大势所趋。在期刊适应出版融合发展过程中,亦是如此,即需要编辑在注重内容建设的同时,还要构建以用户思维为指导的知识服务力,以提升用户使用感、增强用户黏性、提高服务用户的能力。为此,作为编辑,要有主动意识,可以通过对互联网技术与各类数据统计分析的运用,来较大程度地提升自己服务用户的能力,以为用户提供全方位的知识传播与信息服务。比如用户可以在其微信公众平台上查询投稿进度、查阅期刊内容、查看专家名单等,通过在线投稿平台等随时追踪投稿情况、刊文情况等,合理贴心的查询等功能可以有效增强用户的好感度。同时,编辑也可以通过用户调研等,对不同用户遇到的各类困难、产生的诸多需求等进行汇总分析,继而根据用户需求不断设计、推出新功能,以有效提升用户的阅读、查询、投稿等满意度。

(四)以主动精神拓展业态的想象力

作为纸质期刊的编辑,要适应出版融合发展的需求,还需要更加主动作为,拓展自身对于业态的想象力,进而不断创新工作内容,形成自身及期刊的竞争力。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不断改变着人们的社交方式,可以发现,用户不再仅是独立的用户,还是一个个用户组成的用户群,如果能够运营好用户社群,将不同兴趣方向的人群分类整合,并通过内容的针对性传播,则会形成越来越大的网络社群,进一步,可以利用期刊资源整合,以网络社群为空间单位,为用户群成员提供高质量增值服务。例如,一些期刊就通过建立读者微信群、已刊文作者微信群或者相关主题讨论社区等,为展示期刊刊载内容、期刊动态等搭建展示平台,也为作者与读者建立互动交流空间。这些举措和方案设计的前提,都需要编辑具有主动作为意识,拥有较强的业态的想象力,敢想敢做,有建立在实践调研基础上开创新业态的能力。可以说,这种想象力与执行力或许会成为未来期刊编辑的核心技能之一。对于业态的想象力,取决于期刊编辑对于行业的熟悉、了解,以及宏观把握能力,同时也要高度关注相关产业信息。这需要长时间的关注、学习,以及创业氛围的培养,只有在不断学习、获取行业行动态的基础上,才能有对于业态深度的思考,并积极进行实践探索。

基金项目:重庆市高校期刊研究会“渝编·仁和基金”“高质量学术期刊微信公众号的评价标准与运营路径研究:基于价值链理论”(项目编号:CQYB2020-5)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1]郭沁,徐枫,黄宝忠.从相加到相融:中国学术期刊全媒体融合发展进程[J].科技与出版,2018(5):6-12.

[2]杜方伟,方卿.从“相加”“相融”到“深融”——出版融合发展战略历程与展望[J].出版广角,2022(5):6-11.

[3]关于推动出版深度融合发展的实施意见[N].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2022-04-25.

[4]陈卓,蒋英州.价值链视阈下高品质学术期刊的知识服务路径探索[J].出版广角,2021 (19):26-29.

作  者:中共重庆市委党校《探索》编辑部编辑

责任编辑:粟 超88953BF0-51BA-4C2E-8B28-663FE4BD302F

猜你喜欢 学术期刊期刊融合 推动学术期刊繁荣发展传媒(2022年10期)2022-06-04“五学”融合:实现学习迁移求知导刊(2022年5期)2022-05-23刚柔并济小资CHIC!ELEGANCE(2021年12期)2021-04-19新创办的学术期刊发展探讨科技创新导报(2021年34期)2021-04-13破次元小资CHIC!ELEGANCE(2019年24期)2019-08-15融椅设计(2019年8期)2019-05-20期刊审稿进度表地理教育(2018年6期)2018-07-12期刊审稿进度表地理教育(2016年9期)2016-05-14期刊审稿进度表地理教育(2016年1期)2016-01-27总局首次开展学术期刊资质审核认定出版参考(2014年18期)2014-10-30推荐访问:融合 应对 学术期刊
上一篇:新时代社会治理共同体建设的价值意蕴与行动路径
下一篇:第三代半导体引领5G基站技术全面升级

Copyright @ 2013 - 2018 优秀啊教育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优秀啊教育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