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的思政教育探索

来源:优秀文章 发布时间:2022-10-18 点击:

韩会敏

内容摘要:中國现当代文学课程包含丰富的社会政治、文化与历史内涵,教学中可以多种方式进行思政教育。关注历史背景与作家生平,可从文学史、文学作品中更好地理解社会发展的曲折性,从中汲取有益的启示和奋斗的力量。教学中以学生为中心,可采用如课堂讨论、小组演绎等多种方式,自然融入思政内涵。

关键词:中国现当代文学 思政教育 教学实践

在教学中融入思政内涵,是高校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任务。2020年5月8日,教育部关于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的通知中指出:“要切实把教育教学作为最基础最根本的工作,深入挖掘各类课程和教学方式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让学生通过学习,掌握事物发展规律,通晓天下道理,丰富学识,增长见识,塑造品格,努力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1]中国现当代文学是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必修课,主要讲授“五四”文学革命以来一百多年间的文学发展历程,关注不同时期的文学思潮、文学流派,对中国现当代文学经典作品进行研读、分析,提高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阅读、鉴赏和分析能力,提升学生的文学修养、审美情趣。教学中可结合课程内容多方位融入思政内涵,引导学生进一步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历史观和价值观,培养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综合素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一.关注时代背景,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历史发展进程

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发展与社会政治、文化与历史关系较为密切,一部现当代文学史,也是一部生动的社会革命与民族发展史。“政治和文化是相互联系的,所以中国现代文学历史发展的分期也与整个国家的政治运动和改革紧密相连。”[2]肇始于五四新文化运动与五四文学革命的中国现代文学,其发端就与社会变革息息相关,文学作品中包含了具体而生动的历史内涵。关注文学史与作品的历史背景,可以让学生在文学史、文学思潮与文学作品中感受社会发展与时代变迁,有助于学生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中国现当代文学可分为中国现代文学和中国当代文学两个部分,通常两部分各授课一学期。以中国现代文学为例,主要讲授从1917年到1949年间文学的发展历程,包括了“五四”新文化运动、国民革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等历史阶段。“五四”精神是当代大学生树立为国家富强而奋斗这一信念的强大精神指引。新文化运动时期,陈独秀、李大钊等革命先行者筚路蓝缕,成为“五四”新文化运动健将和中国最早的马克思主义者。《新青年》的创办是出于一代知识分子对于国家命运的热切关注和改造社会的强烈愿望。二十年代新文学社团和刊物大量涌现,三十年代“左联”成立,四十年代文学创作呈现国统区、沦陷区、解放区文学的不同风貌,社会的风云变幻在三十多年的文学历程中打下清晰的烙印。处于社会变革和剧烈动荡时期,许多追求进步的知识分子经历了内心起伏和思想变化,但他们没有停下追寻光明的脚步。鲁迅也曾在苦闷中挣扎,他说:“见过辛亥革命,见过二次革命,见过袁世凯称帝,张勋复辟,看来看去,就看得怀疑起来,于是失望,颓唐得很了。”[3]鲁迅、郁达夫、丁玲等人的作品表现上世纪二十年代知识分子的苦闷与彷徨,老舍《骆驼祥子》中军阀混战的年代底层车夫的人生悲剧、巴金《家》中封建礼教对年轻生命的摧残、老舍《四世同堂》中日本占领下北平普通老百姓的生活苦难、钱钟书《围城》中辗转漂泊中知识分子的失落等,均与当时的社会环境、文化、思想密切相关,文学作品中可看到时代苦难中人们的痛苦与挣扎,令人深刻地认识到,在为国家、为民族、为人民大众寻找出路的过程中,许多人经历了漫长而艰难的探索。

从中国当代文学史同样可以看到社会发展进程中人们的思想与奋斗,如老舍的话剧《茶馆》中有埋葬旧时代的主题、柳青《创业史》表现中国农业社会主义改造中的历史风貌和农民思想情感的转变、张承志《北方的河》中主人公百折不挠地追求理想的激情昂扬等等,从中可切实感受社会的发展变化,感受美好生活的来之不易。关注社会背景,从文学史、文学作品中能深刻理解社会发展的曲折过程和中国共产党的艰辛历程,认识到追求真理的道路是不可能一蹴而就的,可以让学生感受民族经受的苦难、感受中国共产党的丰功伟绩和国家发展的伟大成就,珍惜来之不易的和平生活,启发学生牢记历史、不忘初心,树立远大理想。

二.关注作家生平,激发学生的奋斗热情

因为社会历史和个人家庭等方面的原因,中国现当代作家往往有较为坎坷的人生历程,他们或多或少地遭遇挫折,经历了人生的起伏,奋发努力、创作出有影响力的作品。他们的创作多与自己的人生经历有着较为密切的关联,了解作家生平有助于加深对作品的理解,并且,“在作家的现实人生际遇中得到某些启发,修养自己的人格,锻造自己的品性,恰是中国现代文学这门课程的精髓所在”。[4]因此关注作家人生经历,更能让学生从中获取有益的启迪,激发学生的青春活力和奋斗热情。

中国现代文学所处的时期正是中国社会经历变革和剧烈动荡的时期,作家大都经历了社会的不稳定与家庭的剧变所带来的生活磨难,如鲁迅、郁达夫、丁玲、老舍、曹禺等都曾在未成年时失去至亲(父亲或母亲),在纷纭多变的时代有过较长时间的内心苦闷与挣扎,但他们以坚韧不拔的毅力在求学、文学创作上走出自己的道路。丁玲4岁月丧父,家道中落,在自立自强的母亲影响下外出求学,从14岁开始先后在湖南桃源、长沙、上海、北京求学,并勇敢地解除家庭包办婚姻。1931年丈夫胡也频被国民党杀害,1933年丁玲被国民党特务绑架、囚入狱中,直到1936年被中共地下党营救后奔赴延安。经历了家庭变故、白色恐怖,她依然勇敢地战斗。她写道:“生为现代的有觉悟的女人,就要认定牺牲一切蔷薇色的温柔的梦幻。幸福是暴风雨中的搏斗,而不是在月下弹琴,花前吟诗。假如没有最大的决心,一定会在中途停歇下来。”[5]可贵的是,她将个人奋斗与国家、民族的命运紧密结合在一起,勇于在社会奋斗中实现人生价值。丁玲以一个女性的勇敢与拼搏精神为自己的人生写下光辉的篇章,给人以启迪和鼓舞。

对于作家生平的关注,不应集中在一些“风花雪月”的往事上,而是突出他们所经受的苦难与顽强的毅力,以及他们坚定、执着的人生信念和顽强的奋斗精神。中国现当代作家如鲁迅、老舍、巴金、曹禺、沈从文、杨沫、张贤亮、路遥等,生平经历都颇为坎坷、感人,能够激发学生为自己的人生理想而学习的热情,以及将个人奋斗融入国家和民族发展的伟大征程中去的信心和勇气。

三.辨析作品内容,培养学生审美情操

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内容丰富,风格多样,有的作品激情昂扬,人物怀揣梦想,永不言败,如张承志的《北方的河》,有的作品格调较为低沉、颓废,人物在痛苦、孤独中抑郁不安,甚至走向死亡,如郁达夫的《沉沦》,这些都是现当代文学中的经典之作,在教学中要有所侧重,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引导和启发,让学生真正理解作品的思想情感,感受美好、感受青春的激情和力量,感受文学作品的诗意之美,从而受到情绪的感染、思想的熏陶和心灵的启迪,提升审美情操,激发爱国情感。

有的作品满怀青春的激情和奋斗的热情,高扬理想主义旗帜,人物历经磨难而不改初心。如巴金《家》中的觉慧、杨沫《青春之歌》中的林道静、路遥《平凡的世界》中的孙少平等。巴金的《家》表现封建思想束缚下年轻人的苦闷与挣扎,接受了新思想的觉慧以青春的激情、大胆的反叛精神,勇敢地走出家庭,走向社会去奋斗,令人振奋。杨沫的《青春之歌》更是一曲青春的赞歌,既有浪漫的情怀,又有不懈的追求。《平凡的世界》的时代背景是正处在社会转折点的上世纪七十年代至八十年代中期这十年间。出生于陕北的孙少平从小忍饥挨饿却爱好读书,在高中毕业后回村教书、外出打工以及当煤矿工人的人生历程中,饱经磨难却在精神上不断提升自我。这些作品让人感受青春的可贵与奋斗的美好,引领学生在学习、生活中勇敢面对挫折,积极进取,敢于拼搏。

有的作品朴实却充满抒情意味,在从容舒缓的文字中,让人感受美好与诗意,体会别样的审美感受。如沈从文的《边城》写于腥风血雨的三十年代,试图在远离城市的偏远乡村中寻找美好的人性和理想的人生状态,虽然作品中有着隐伏的悲痛与忧思,更有一种远离战火与喧嚣的宁静,让人细品人生的从容与安宁,感受人与自然的和谐,受到心灵的涤荡。茹志鹃创作于五十年代的《百合花》,“实实在在是一篇没有爱情的爱情牧歌”[6],写战争背景下的故事却充满温馨。引导学生鉴赏优美动人的作品,可使其提升审美能力,增进人格发展,培养高尚情操。

有的作品格调低沉,人物思想较为苦闷,甚至有些消极与颓废,人物内心充满孤独和抑郁。对这样的作品,也不能一味回避,而要积极引导,分析人物思想根源,让学生正确认识作品的思想内涵,同样能产生良好的效果。如丁玲《莎菲女士的日记》中莎菲陷入个人情感的泥淖中难以自拔,情绪时而低沉郁闷、进而狂热不安。她内心的苦闷恰是“五四”时期追求个性解放却找不到出路的知识女性的典型体现,其形象有鲜明的时代意义和积极性。郁达夫的《沉沦》表现上世纪初留日知识分子的孤独与痛苦,男主人公在個人情感中苦苦挣扎、投海自尽,包含着因国家落后、民族弱小而自卑的心理创痛,有着对国家强盛的殷切期待。对人物思想情感进行剖析,能够培养学生的健康心灵,并激发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以及为中华崛起而奋斗的决心。

文学作品思想内涵和艺术手法是丰富多样的,不能用一个标准衡量,教学中应鼓励学生多读经典作品,多思考,能够在对比中去辨析,这样才能正确理解作品、更好地鉴赏作品,从中发现问题并进行探讨,真正从文学作品中汲取有益的养分,增长知识,开阔视野,陶冶情操。

四.关注学生思想,以多种方式融入思政内涵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育应以人为本,“人的全面发展是社会发展的最终价值取向,所以要根据社会和人的发展需要,在向学生传授文化知识和道德的同时,围绕激发和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而展开各种突出人的主动性的各种实践活动进行立德树人和肯定人的价值。”[7]充分了解学生的思想、兴趣和爱好,并在教学中运用生动、多样的方式,思政教育才能自然呈现、深入人心。

当代大学生对社会现象和热点问题较为关切,教师应留意社会现象,多与学生交流,如大学生多对爱情、婚姻方面的问题较为关切,在学习鲁迅作品时,可结合《伤逝》分析爱情、婚姻中所出现的问题。“五四”时期个性解放思潮下的自由恋爱和自主婚姻固然美好,但如果没有一定的经济能力,婚姻难以维持,正如《伤逝》中所说:“人必生活着,爱才有所附丽。”对于女性而言,实现自身的经济独立尤其重要,这些对年轻的学生都是有益的启示,可结合课程内容适当予以分析,引导学生建立正确的人生观和婚恋观。

教学中采用灵活多变的方式,能更好地激发学生兴趣,例如可结合社会关注度较高的影视剧进行课堂教学。现代文学涉及到“五四”新文化运动和《新青年》杂志,可将电视剧《觉醒年代》中的片断引入课堂,对学生理解相关内容很有帮助,学生对此也有极大的兴趣。此外,除了教师主讲之外,还可采用课堂讨论与提问、小组合作进行作品演绎等方式,激发学生主动学习和探究的热情。

课堂教学中可以问题引入的方式开始,并进行课堂讨论。课堂内容突破传统的教师一言堂模式,以问题引入,能更好地促使学生思考问题。如老舍的《骆驼祥子》,可让学生思考:祥子那么努力拼搏,为什么是悲剧结局?祥子由一个精进向上的车夫到经过三起三落后彻底失去生活信心,主要原因是什么?祥子的出路在哪里?并引导学生结合文本细节进行讨论、分析,祥子的悲剧原因是多方面的,如性格的软弱、虎妞的情感绑架等,外部原因则更为突出,社会的混乱、战争等直接给祥子带来严重的打击,没有安定、健全的社会环境,祥子不论如何奋斗也难以实现人生理想,个人主义的奋斗在那动荡的年代难有出路。从而让学生深入理解中国的发展道路,中国共产党人将个人前途与国家民族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领导人民推翻旧社会建立新中国有多么不易。通过讨论,让学生能清晰地看到作品对底层人民的关注,对社会问题的思考,看到个人命运和社会息息相关,进一步认识到个人的成长与发展和国家的强大密不可分。

小组合作进行作品演绎也是提升学习兴趣的有效方式。第一次课给学生布置小组作业,要求学生自发分组并选择专题,课后进行小组学习、讨论、并制作PPT。课堂上每个专题由一个小组同学进行十五分钟左右的专题演绎,学生可进行分析讲解,并对作品中有代表性的片断进行课堂表演,强化学生对作品的理解和认识。在对小组随堂演绎的表现进行评价时,教师适当引导,将学生对问题的思考引向深入,激发学生阅读作品和探究作品的兴趣,提升学生的思想情操和艺术修养。

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涉及到较多关于社会历史与民族发展的相关问题,文学作品内涵丰富,可以使学生扩大视野,进一步加深对中国历史与文化的认知,感受到中华文化的光辉灿烂和社会的发展变化,建立起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这些与课程思政的目标是一致的。授课中可灵活整合教学资源,运用多种教学方式,将思政内容自然融入课程教学中,让学生能够在积极主动的学习中提升相关能力和素养,真正做到教书育人、立德树人。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的通知[EB/OL].(2020-05-28)[2021-10-07].http://www.mo

e.gov.cn/srcsite/A08/s7056/202006/t202006

03_462437.html.

[2]周春辉.中国现代文学的历史和现状[J].作家,2014(14):31-32.

[3]鲁迅.鲁迅全集(第四卷)[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455.

[4]陈佳冀.讲授到接受:中国现代文学课程“互动式”教学的再思考兼及现代文学教学改革新路径的探析[J].无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06):57-60.

[5]丁玲.丁玲选集[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206.

[6]茹志鹃.漫谈我的创作经历[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3:49.

[7]孙树彪.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立德树人”研究[D].吉林大学,59.

(作者单位:广州大学人文学院)

猜你喜欢 中国现当代文学思政教育教学实践 《圣经》文学价值对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影响文学教育下半月(2016年12期)2017-01-07《圣经》文学价值对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影响文学教育下半月(2016年12期)2017-01-07新媒体在理工科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科教导刊·电子版(2016年26期)2016-11-21论微信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与对策知音励志·社科版(2016年8期)2016-11-05网络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路径探讨知音励志·社科版(2016年8期)2016-11-05中职计算机应用课程教学改革与反思科技视界(2016年21期)2016-10-17浅论高中化学生活化教学的实践与思考考试周刊(2016年79期)2016-10-13浅谈初中物理实验教学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考试周刊(2016年79期)2016-10-13测量平差课程教学改革探讨与实践考试周刊(2016年79期)2016-10-13推荐访问:中国 探索 课程
上一篇:爱搭地铁去旅行的流浪狗Boji
下一篇:“有毒”的养育环境之殇

Copyright @ 2013 - 2018 优秀啊教育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优秀啊教育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