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湖州市推进乡村振兴工作经验之谈(范文推荐)

来源:优秀文章 发布时间:2022-08-19 点击: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2年湖州市推进乡村振兴工作经验之谈(范文推荐),供大家参考。希望对大家写作有帮助!

2022年湖州市推进乡村振兴工作经验之谈(范文推荐)

湖州市推进乡村振兴工作的经验之谈5篇

第一篇: 湖州市推进乡村振兴工作的经验之谈

乡村振兴工作调度推进会议主持词

同志们:

今天,我们召开全县乡村振兴工作调度推进会议,主要任务是安排部署今年全县乡村振兴工作任务,进一步动员全县各级各有关部门凝心聚力、强化措施、压实责任、真抓实干,推动乡村振兴工作再上新台阶。

参加今天会议的有:县级有关领导,**党(工)委书记,县直有关部门单位主要负责人。

这次会议共有三项议程。

下面,会议进行第一项:请有关部门单位、镇街汇报工作,首先请发改局汇报全县乡村振兴总体规划情况。

………………………………………………………

请农业农村局汇报2019年乡村产业振兴工作打算;

………………………………………………………

请县委组织部汇报2019年乡村人才、组织振兴工作情况;

………………………………

请县政协副主席**同志讲话;

………………………………………………………

请县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同志讲话。

………………………………………………………

会议进行第三项:请县委副书记、县长**同志讲话,大家欢迎。

………………………………………………………

刚才,10个部门单位、2个镇街分别汇报了乡村振兴工作有关情况和今年的工作打算;
几位县级领导讲了很好的意见建议。**县长代表县委县政府作了重要讲话,对今年全县乡村振兴工作进行了安排部署,提出了明确要求。**的讲话站位高、任务明、措施实,针对性、操作性都很强,大家要深刻学习领会,切实抓好贯彻落实。下面,我再强调几点:

一要提高认识抓落实。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三农”工作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是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去年3月份,习近平在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山东代表团审议时,提出了“五个振兴”的重点任务,要求山东打造乡村振兴的齐鲁样板。近年来,省市各级高度重视乡村振兴工作,先后多次召开会议进行安排部署。近期,省里相继召开了全省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重点工作推进会议、乡村振兴工作座谈会等,对更好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提出了新要求。市里要求以“走在前列”为目标定位,推动乡村振兴实现良好开局。大家要深刻领会把握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大意义和深远影响,传达学习好这次会议精神,特别是郇县长的重要讲话精神,切实把广大干部群众的思想和行动统一到这次会议精神上来,统一到县委、县政府的决策部署上来,凝聚形成推动乡村振兴的强大合力。

二要突出重点抓落实。刚才,**提出了**的工作目标。大家要按照这个目标,列出任务清单,画出路线图,排出时间表,明确责任人,确保各项工作任务落实落地。要加快田园综合体建设。县里重点规划建设了15个田园综合体,其中**田园综合体是打造的重点。下一步,**田园综合体要按照规划,加大招引力度,加快推进速度,力争在基础设施建设上、核心圈层打造上、双招双引上实现新突破,争取尽快建成国家级田园综合体。要做大做强特色产业。

我县是传统农业大县,农业资源丰富,花生、茶叶、草莓等产业都形成了规模,具有自己的特色。下一步,要依托特色小镇建设,在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上狠下功夫,形成一批特色产业集群,真正打响**农业品牌知名度,实现由农业大县向农业强县的转变。要加快土地流转步伐。实现产业振兴必须培育一批家庭农场和农村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加快推动农业规模化、集约化发展。要在全县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基本完成的基础上,不断创新流转模式,鼓励引导广大农民群众把自家土地交给家庭农场、农村合作社经营,真正把闲散土地更好的利用起来。

我的讲话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第二篇: 湖州市推进乡村振兴工作的经验之谈

湖州市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对策建议*

曹永峰

【摘 要】摘 要:乡村振兴战略是习近平总书记“三农”思想的集中体现,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做好“三农”工作的总抓手。湖州市作为“两山”理念的诞生地,具有在全国率先开展美丽乡村建设、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的优势基础,但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过程中也存在一些短板。在对要素集聚、农业现代化发展、美丽乡村建设、乡村有效治理、农村改革、城乡收入差距等方面进行分析基础上,建议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走质量兴农之路,高水平建设全域绿色美丽乡村,着力提升乡村治理水平,持续深化农村改革,强化要素集聚,积极走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

【期刊名称】《湖州师范学院学报》

【年(卷),期】2019(041)009

【总页数】9

【关键词】乡村振兴战略;

农业农村现代化;

湖州市

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特别委托项目“全国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理论与实践研究:以湖州为例”(16@ZH005)。

党的十九大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开启加快我国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新征程。从本质上讲,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就是要解决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最大的结构性问题,通过补“短板”、强“底板”,防止出现农业衰落、农村凋敝和农民被边缘化,实现“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1]和《国家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2]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做出全面部署。湖州市作为“两山”理念诞生地、美丽乡村发源地,在农业现代化建设、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进程中走在了全省乃至全国前列。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建设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新的历史征程中,湖州努力成为高水平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和高质量建设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模范生、样板地,为浙江省乃至全国的乡村振兴和农业农村现代化提供湖州经验。

一、湖州市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基础优势

(一)农业现代化水平稳步提升

湖州自古以来就是鱼米之乡。近年来,湖州市农业产业突出转型升级,2018年湖州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达到216.4亿元,自2005年以来年均增长5.63%;
2018年农业增加值达到127.7亿元,自2005年以来年均增长5.59%。(1)本文数据如未特别注明,全部来自历年《湖州市统计年鉴》、湖州统计信息网和湖州农业信息网。自2013年浙江省开展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综合评价以来,连续五年位居浙江省第一,成为全国第二个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地级市。[3]

(二)美丽乡村发源地打造农村全域美

2003年,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同志亲自谋划、部署“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2005年8月15日,习近平同志到湖州安吉余村考察时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科学论断。湖州始终牢记总书记的殷切嘱托,坚定不移践行“两山”理念,全面推进乡村环境整治,全域打造美丽乡村,全力发展美丽经济,努力做建设美丽中国的引领者和实践者。坚持将“青山绿水”的生态优势转化为乡村旅游发展的产业优势,努力打造“乡村旅游第一市”,逐步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乡村旅游“湖州模式”。[4]

(三)城乡统筹发展提升农民获得感

湖州市坚持城乡统筹发展,始终把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巩固农村基层基础建设作为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抓手,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加快均等化,全市农村等级公路、城乡公交、有线电视、电信宽带通村率均达到100%。2018年湖州市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31 767元,自2005年以来年均增长12.2%。2018年湖州市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之比为1.71∶1,远低于全国的2.69∶1水平,也低于浙江省的2.04∶1水平,位居全省和全国前列。

(四)农业农村改革持续释放改革红利

湖州市坚持把改革创新作为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的根本动力。2010—2016年,湖州市共承担15项国家级和20项省级农业农村改革试点。改革试点涉及科技服务创新、人才培育等要素支撑、土地承包经营权、宅基地使用权、经济合作社股权、农业生产经营体系等领域。湖州市建立全国首个地市级农民学院——湖州农民学院,成为整建制推进现代生态循环农业的试点市,率先开展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率先建立市县乡农合联组织体系等,创造了一批可总结、可推广的典型经验,为打造乡村振兴先行示范区奠定良好基础。

二、湖州市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存在的主要短板

(一)城乡二元结构仍然存在

1.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拉大

湖州市城镇和农村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之比相对全省和全国水平而言较低,但从绝对值差距来看,农村和城镇的绝对值差距在扩大。2013年,湖州市城镇和农村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之差为15 493元,2018年,两者之差扩大到22 564元(具体见表1)。

2013年,农村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率比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率高1.0%,2014年两者增长率之差扩大,但随后迅速收敛。这意味着农村与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的绝对值差距越来越大,农村居民收入有效增长乏力。

2.城乡居民收入与消费结构存在较大偏差

从收入结构来看,2017年城镇居民工资性收入为27 443元,而同期农村居民工资性收入为18 976元,两者相差8 467元。这意味着农村转移劳动力就业的岗位是以低层次水平劳动岗位为主。2017年城镇居民经营净收入为10 030元,同期农村居民经营净收入7 364元,两者相差2 666元;
城镇居民财产性收入是农村居民的5.0倍,城镇居民转移性收入是农村居民的4.5倍(具体见图1-4),这意味着农村居民收入来源存在明显短板。

从消费结构来看,2017年城镇居民医疗保健支出4 490元/人,占其消费性支出的15.5%;
同期农村居民医疗保健支出3 383元/人,占其消费性支出的18.1%;
2013-2017年,城镇居民5年平均的医疗保健支出占其消费性支出的比例为6.9%,而同期农村居民的占比为8.9%,这意味着农村居民的相对负担高于城镇居民。2013-2017年,城镇居民5年平均的教育文化娱乐服务支出占其消费性支出的比例为9.1%,而同期农村居民的占比为8.0%(具体见图5-6)。这意味着农村居民对于教育文化的投资相对不足,不利于农村居民人力资本形成,直接影响农村的长期发展。

3.快速城镇化建设导致资源加速向城镇集聚

工业文明时代,农村人口向城市集聚是大趋势。在快速推进城镇化建设的过程中,公共政策是一种偏向城市的政策,也是一种偏向行政中心的政策,农村居民所获得的机会和人均占有的公共资源仍远低于城市居民。从湖州市财政支出来看,2017年全市农林水支出36.68亿元,其中中心城区为14.37亿元,占全市农林水财政支出的比例为39.17%,这意味着财政支持农村力度不够。

(二)农业产业现代化发展需提质增效

1.农业产业尚需质量发展

一是农业产业总量增长速度明显落后于国民经济的增长速度。湖州市农林牧渔总产值从2013年212.98亿元增长到2017年的221.72亿元。第一产业增加值从2013年的119.80亿元增长到2017年的127.35亿元,5年共增长6.3%。二是农业主导产业发展不平衡,粮食安全问题不容小觑。湖州市农业主导产业中,粮食产量从2013年的90.6万吨下降到2016年的63.0万吨,4年直线下降30.5%,油料产量从2013年为4.5万吨下降到2016年的1.9万吨,粮油产量未得到稳定。随着湖州市粮食产量大幅下降,粮食自给率也从2014年的46.6%下降到2016年的36.1%。三是农产品品质不高,竞争力不强。2017年浙江省农博会上,共评出金奖产品192个,湖州只有10个产品获得金奖,占比为5.2%,与湖州市作为全省农业大市和强市的地位不符。

2.休闲农业发展遭遇人才、资金等压力

一是农家乐到民宿的转型升级遭遇运营人才和资金短板。一方面,传统农家乐经营者往往从农民直接转变而来,旅游业仅仅是农业生产的副业,其提供的产品与服务均较为朴素、简单。而民宿主要服务于新兴的城市中产阶层、都市人群等,传统农家乐经营者往往难以胜任。另一方面,民宿需要有亲近自然的外表,但也必须具备相当于星级酒店的硬件和软件服务,缺少大量的投资也成为阻碍其发展的短板之一。据调查,湖州市民宿开业前期平均投资238.7万元,开业后平均增加投资69.2万元。二是农业休闲观光园区亩均效益下降。近年来,休闲观光农业园区发展迅速,从2015年94个上升到2017年256个园区,但投资强度下降,亩均利润也下降(见表2)。三是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竞争压力越来越大。一方面,湖州市拥有旅游资源单体1 546个,其中三级以上优良旅游资源的单体266个,[5]经过近年来的发展,基本上都已开发利用;
另一方面,全国各地都在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特别是环杭州湾、环太湖等城市的竞争,给湖州市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发展带来巨大压力。

3.现代生态循环农业仍需创新发展

近年来,湖州市化肥农药使用总量在下降,但主要是农作物播种面积下降所致。2014年,湖州农作物亩均施用化肥16.9公亩;
2017年,亩均化肥施用量16.4公斤,亩均化肥施用量基本持平。农药使用量在下降,2014年亩均农药使用量2.0公斤,2017年下降到1.5公斤/亩。2017年,农用塑料薄膜使用量亩均2.1公斤,高于2014年的1.8公斤(见表3)。

4.农业新型经营体系尚未健全

一是小农户仍在湖州农业农村中占重要地位。2017年全市家庭承包经营的耕地面积164.0万亩,农户数48.4万户,其中流转出承包耕地的农户数30.6万户,即还有17.8万户未流转承包地。通过流转实现10亩以上规模经营的农户有1.9万户,占总农户数的4.0%,户均经营50.3亩,主体规模不大,还处于传统水平生产经营模式,科技承接力弱。二是合作经营体系尚需完善。2017年,全市农民专业合作社1 698个,其中被市县农业主管部门认定为规范社的只有462个,占比为27.2%。2016年底,湖州市“三位一体”农合联框架已搭建,但其引领产业化发展的作用不明显。农村电商规模偏小,标准化建设不足,基本仍处于“单打独斗”的局面,还未形成电商联盟。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问题尚未得到有效解决。三是直接针对小农生产的扶持少。小农生产的区块成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配套的“盲区”,农田水利设施不完备,道路交通设施不够通畅。省级以上农业项目基本上与小农生产无关,例如,2014年以来长兴县共争取省级以上农业项目资金6 020.5万元,几乎全部用于扶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产业化经营上。

(三)美丽乡村建设不平衡不充分

区域发展不平衡,富裕村和经济薄弱村的差距逐渐加大。湖州市西部山区自然禀赋相对较好,在村域景区化建设中具有比较优势,东部平原由于水网循环系统被打破、水环境污染、产业生态化转型不到位等原因导致建设相对滞后。对美丽乡村示范村、精品村等建设,各级政府奖补总量分别达到500万元和1 000万元,而能获得政府奖补的往往是富裕村。例如,政府制定奖补政策时,要求精品村的申报条件之一是上年度村集体经营性收入一般在40万元以上。(2)参见:湖新农村办〔2017〕6号——关于印发《湖州市美丽乡村精品村创建管理办法(试行)》《湖州市美丽乡村示范乡镇评价办法(试行)》的通知。其他政府职能部门的项目也集中于这些富裕村,导致村与村之间贫富差距越拉越大。

村庄的资源整合能力不强。美丽乡村建设涉及方方面面,不同部门推行的政策资源因受相关制度约束,在村庄往往条块分割,村庄缺乏合适的平台而难以整合,使得资源得不到合理运用,甚至造成政策难以落到实处。

农村环境治理长效机制有待优化。农村生活污水处理、垃圾分类项目等都是政府为民办实事工程,但在推进过程中并未得到广大基层和农村居民的全力支持,一些农村建设项目包括农村污水处理项目工程质量堪忧,长效维护困难。

文化礼堂对乡风文明的引领作用发挥不充分。在美丽乡村创建时,要求必须建设文化礼堂。调研中发现,部分文化礼堂的选址布局与村民集中居住地有一段距离,部分文化礼堂内容单调,其利用率最高的是老年活动棋牌室。部分村文化礼堂建成后,每年开展文化活动的运营经费往往难以为继。乡镇以上的文化中心每年都有财政经费支持,但村级文化礼堂没有经费保障。部分村由于缺乏文化宣传管理人员,文化礼堂运转不畅。

(四)乡村治理的现实困境

1.乡村发展的多样性和治理复杂性困境

湖州市乡村自然禀赋存在较大差异,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既有村集体经济非常富裕的村,也有相对贫困的村;
既有传统农村,也有现代的工业型、商业型、旅游型农村社区;
既有远离城镇的山村,也有紧邻城镇的城郊社区、外来民工集中居住地社区、特色小镇、田园综合体等经济社会发展中形成的特殊社区。多样性的形态促成了农村社区治理条件的多元化、复杂化、差异化。特别是互联网时代,各种资讯在农村开始泛滥,一些宗教活动打着传统文化的旗号开始在农村出现,这些都给农村社区治理带来巨大压力。

2.部分农村社会体制改革弱化构建适应新时代农村社区条件的公共服务体系

长期以来的“去集体化”经济改革导致部分农村集体经济式微,因缺乏经济基础和财力支撑而无力开展自我服务。村庄撤并、“减人减事减支”等也使得农村公共服务弱化。地方与基层管理的“事事听上级”的服从意识和“等、靠、要”的传统做法,也弱化了农村居民的自我服务能力。

3.农村“空心村”“三留守”导致乡村治理功能虚弱

农村青壮年劳动力的大量外流,农村留守儿童、留守妇女、留守老年人成为乡村主体,造成了农村社区管理服务人才的严重短缺。一些地方在农村地区长期推行“撤点并校”,一些散布在乡村的学校被撤除,优质教育资源集中于城市,农村“教育移民潮”加速了农村人口流失,拉大了城乡教育差距,影响乡村文化传承和乡村治理成效。

4.乡村外来人口聚集给乡村治理带来新的困境

湖州乡村工业发展起步早,部分乡镇成为乡村工业集聚区,外来务工人员逐步进入,在部分农村,外来人口已经形成了相对集中居住的情况。其次是随着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的蓬勃发展,外来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经营者开始进入乡村旅游集聚区。这些外来人员的进入,形成了户籍与非户籍人口的新二元结构,给乡村治理带来挑战。一方面,外来人员以青壮年为主,进入社区会给本地公共服务和乡村治理带来额外压力;
另一方面,农村社区是封闭的乡村社会结构,事实上限制了外来人员的融入。深层次的困境来自于村民委员会与村集体经济组织的关系。按照现有的法律规定,村委会和村集体经济组织是两个独立组织,但现实中村集体经济组织功能被虚化与弱化,往往由村委会替代村经济组织。

(五)农村改革尚需进一步深化

1.农村改革进展不平衡

全市三县两区农村改革各具特色,但也存在不平衡现象。一些县(区)积极主动争取各项改革试点,2010年以来,德清县争取到国家级农村改革试点项目7项和省级改革试点项目5项(见表4)。2017年度浙江省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综合评价中,德清县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综合评价以92.16的高分再次在全省82个县(市、区)中位列第一,这也是自2014年以来,德清县连续四年位居各县(市、区)榜首。

2.农村改革集成效应尚不突出,系统运用和面上推广不足

2010年以来,湖州市先后承担国家级和省级农村改革试点35项,目前已经完成13项,单项改革试点都取得了较好的成绩。但也有一些改革试点自身取得一定成效,但尚未与其他改革试点项目形成联动效应。例如,农村产权和农村金融改革的集成尚存在困难。农村金融创新中的产权抵押贷款需要抵押物产权清晰、估值合理、处置容易等,但农村产权改革受到许多限制,直接影响到改革集成效应的发挥,难以实现“1+1>2”效应。一些农村改革在“点”上取得突破,但在全市“面”上推广和系统运用上尚显不足,用制度和法规等形式把试点成果固化下来的更少。例如,八里店南片新农村综合改革试点作为新农村综合改革试验区建设,开展现代农业经营机制、农村社区管理机制和“房票”“米票”等体制机制创新,取得较好的试点成效,但后续的推广运用不足。

3.村级集体经济贫富差距拉大

2016年,湖州市集体经营性收入10万元以下的村有227个,占总村数的21.9%,其中5万元以下的村还有70个,没有经营性收入的村24个。补助性收入成为村集体经济收入的主要来源,2015年,补助性收入占村集体经济总收入的46.2%。

三、湖州市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对策建议

(一)资源和要素向乡村倾斜,促进农业农村优先发展

第一,公共政策由偏向城市向偏向乡村转变,夯实乡村振兴基础。政府在资源投入和政策支持上,要改变过去长期累积形成的偏向城市和行政中心的做法,实行偏向乡村的倾斜政策,将更多公共资源投向广大村镇和农村地区,使农村居民人均占有的公共资源逐步接近城市居民,才能在政策上保证乡村振兴战略的顺利实施。[6]一是加强农田水利、网络、物流等农业生产性基础设施建设,夯实农业产业兴旺的基础;
二是加强道路、饮水、厕所等农村生活基础设施建设,为全域景区化建设奠定基础;
三是强化农村义务教育、医疗卫生、文化设施、社会保障等农村社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为乡村积聚人气奠定基础;
四是强化水土气治理,打造优美乡村生态环境。

第二,筑巢引凤,吸引资源要素向乡村集聚。吸引资源要素,一方面需要政策环境的开放,另一方面要给予资源要素在农村能获得合理的收益预期,增强吸引力,让资本要素愿意下乡,让城市消费愿意向农村延伸,让外出务工人员、退伍军人、高校毕业生、城市专业人员等愿意参与投身乡村振兴事业。政府部门应给予乡村基层干部待遇上的倾斜,吸引“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农业干部扎根乡村,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二)走质量兴农之路,高水平实现农业现代化发展

第一,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在优化湖州市农业产业的过程中,应坚持稳定粮食生产,扩大水产产业;
要传承并发扬江南农耕传统文化,不断提升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的竞争力,从农家乐到民宿,从乡村旅游到乡村休闲度假,再到乡村生活,要不断适应消费结构的升级,提升湖州市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品质。大力推进村庄景区化建设,巩固扩大国际乡村旅游大会永久会址和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大会的品牌效应,全力打造“中国乡村旅游第一市”。[7]

第二,促进融合发展,提高农业全产业链收益。加强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一是向纵深延伸,延长产业链,重点推进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实现生产、加工、物流、营销一体化布局,形成资源有效利用、比较优势充分发挥、竞争力明显增强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
做大做强湖州农产品品牌,重点打造优质农产品,大力培育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省级和国家级农业品牌等。二是横向拓展,完善生态链,凸显农业的生态环境保护、观光旅游休闲和文化传承等非生产功能,做强农村电子商务等新兴业态。

第三,强化现代生态循环发展,打造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新高地。以“两山”理念为指引,以现代生态循环农业发展试点市为抓手,不断探索和推广现代生态循环农业的机制和模式。在化肥农药使用量总量减少的基础上,逐步减少亩均使用量。增加有机肥、病虫害生物防治。传承发展桑基鱼塘等农作智慧,强化种养结合,创新畜禽排泄物、农作物秸秆、农业废弃物包装物资源化利用。大力促进生态绿色渔业、生态绿色畜牧业,树生态渔场、美丽牧场品牌建设。

第四,坚持主体多元、模式多样的发展路径。一是坚持小农户、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合联、农业企业等经营主体融合、共享、开放发展,加快构建以农户家庭经营为基础、合作与联合为纽带、社会化服务为支撑的多元主体共商共建、多种形式竞相发展的立体式复合型现代农业经营体系。二是培育壮大家庭农场,引导工商资本参与农业产业化,发挥新型经营主体对小农户的带动作用,建议政府研究制定扶持小农生产的政策意见,并将新型经营主体对小农户的带动作为扶持政策的重要衡量指标。三是加强对专业合作社的指导、规范发展,一方面要不断提升合作社负责人的企业家才能、合作社成员的人力资本,从而提升合作社的技术效率,另一方面要壮大合作社的规模,引导和组织小农户参与和发展专业合作,包括土地入股、股份合作、参与农业产业化经营等,实现风险共担、利益共享,提升合作社的规模效益。四是不断完善“三位一体”农合联组织体系,加快供销社的改革,不忘初心,为农服务,特别是要加强对小农户的组织和扶持力度,打造区域公用品牌,改善小农户生活设施条件,提升小农户抗风险能力。五是加快培育新型职业农民,让农民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全面建立职业农民制度,发挥湖州师范学院、湖州农民学院和县区农民学校等作用,“就地培养更多爱农业、懂技术、善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开展职业农民职称评定试点,引导新型职业农民参加城镇职工养老、医疗等社会保障制度。

(三)高水平建设全域绿色美丽乡村,打造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

第一,多规合一,强化全域绿色美丽乡村规划引领。强化全域绿色发展理念,加强各类规划的统筹管理和系统衔接,实现美丽乡村建设规划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乡空间布局规划、生态体系建设规划、基础设施建设规划、产业发展规划、社会事业及公共服务发展规划的多规合一。根据发展现状和需要分类有序推进美丽乡村绿色发展,重点对生态薄弱、相对贫困的村庄实施大推进战略;
对具备条件的村庄,加快城镇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实施就地城镇化战略。

第二,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打造全域生态乡村。把山水林田湖草作为一个生命共同体,确立乡村生态系统修复与社会系统协调发展的理念,深入推进“811”美丽湖州建设,扎实推进国家级生态创建工作。加强生态系统修复,开展河湖水系的连通与循环,确保水环境质量持续改善。巩固河长制,建立湖长制,强化水环境综合治理。强化湿地保护管理,标本兼治加快湿地修复、湿地生物多样性保护工程,有计划地实施退耕还林还草还湿地。

第三,扎实推进农村环境长效管理,着力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扎实有效推进垃圾分类工作,杜绝“形象工程”,要确保从源头分类开始,到收集、运送,再到处理全过程的分类执行。不断完善农村生活污水处理工程,转变政府包办模式,让农村居民成为真正主体,转变大干快上方式,让质量成为衡量标准,让农民对美好生活的需求内化为自觉行动。严控乡村低小散工业对村庄的污染,严禁城市工业污染向农村转移。加强农村环境监管能力建设,落实县乡两级农村环境保护主体责任。

第四,持续改善乡村人居环境,打造诗画江南的清丽湖州样板。根据每个乡村的自然禀赋、比较优势、区位条件和人文基础等,打造各具特色的具备新型业态的美丽乡村。“一部书画史,半部在湖州”。在大力弘扬传统文化的当下,湖州要在建设乡村人居环境、创建A级景区村庄、规划建设美丽乡村示范带、历史文化村落保护利用的过程中,突出历史、人文等要素,让湖州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重新焕发出诗画江南的风采。推进“浙北民居”示范建设,打造“一村一景、一村一韵”。按照“产庄融合”、生态宜居的要求,着力整治“空心村”,要从村庄建设向村域发展递进,变设施、环境、生态、以及文化资源等为经营资本,大力发展适宜产业,集聚人气。

第五,充分发挥文化礼堂等农村文化阵地作用,打造乡风文明乡村。建立经费、人才保障机制,建立政府相关部门、文明单位和志愿者团队与农村文化礼堂结对机制,探索文化礼堂建设长效机制,让文化礼堂“活”起来,充分发挥其作用。在美丽乡村创建时,对于文化礼堂的评价不能仅限于是否完成建设,更重要的是要看文化礼堂作用发挥程度等。开展文明村镇评选、文明家庭评选,以评促建,树身边榜样,不断提升乡风文明建设水平。传承江南优秀传统农耕文化,弘扬先进文化和红色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打造乡风文明乡村。

(四)着力提升乡村治理水平和治理能力,构建乡村治理现代化体系

第一,加强基层党建,形成党委领导、政府引导、多元协同治理格局。选优培强乡镇、村领导班子,尤其是党委书记。在发挥村“两委”和村干部作用的基础上,不断强化村民、社会组织的主体作用,形成党委领导下的多元协同治理格局。

第二,切实提升乡村治理能力。切实加强乡镇、村党委思想、作风、能力建设,提升乡村治理水平。加强乡村治理的经济基础和财政保障,将财政保障和经费供给纳入公共财政预算范围,切实履行政府的主导责任。增强村民自治能力,在基层党组织的领导下,发挥社会各类人才、新乡贤等群体在乡村治理中的作用,对符合条件的公益类农村社会服务组织给予政策、技术、资金等方面的支持,不断提升他们的乡村治理能力。加强乡村治理基础设施建设,特别是乡村治理的信息化建设,推动“互联网+乡村治理”。

第三,积极探索乡村治理的有效方式。乡村发展的不平衡势必导致治理条件的多样化,因此要正视乡村发展的差异性和特殊性,因地制宜,突出特色,鼓励探索多样化的乡村治理方式。尊重农村居民的意愿和需求,以农村居民的美好生活需要为导向,与时俱进修订村规民约和村民自治章程,努力探索有效的农村社区治理方式。鼓励农村基层的创新和探索,对于外来人员占一定比例的村庄,建议将其纳入乡村治理过程,积极探索有特色的乡村治理方式。

(五)持续深化农村改革,不断完善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

第一,持续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落实农村土地承包关系稳定并长久不变政策,完善承包地“三权分置”制度,要从理论上继续深入研究农民集体和承包农户在承包土地上、承包农户和经营主体在土地流转中的权利边界及相互权利关系等问题,要鼓励基层积极探索集体所有权的实现形式、承包权退出和继承权能完善以及土地经营权流转监管等问题,加强经验总结,及时将典型经营做法上升为政策。探索农村宅基地所有权、资格权、使用权“三权分置”,创新宅基地取得、使用、流转、退出等机制。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不断壮大集体经济,不断提高农民财产性收入。

第二,强化农业科技和人才支撑。扩大“绿箱”政策的实施范围和规模,增强补贴的指向性和精准性,提高农业补贴的效能。进一步加大农业科技资金投入,整合各方面科技创新资源,完善农业科技创新体系、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和农业农村科技推广服务体系。探索科技人员激励机制,依靠科技创新激发农业农村发展新活力。强化人才支撑,一方面要充分利用好乡村现有的各级各类人才,如镇村干部、种植养殖能手、专业技术人才、农民企业家等,给予他们更好的环境和平台,同时提高广大农民的科学文化素养,提升其能力,发挥其作用;
另一方面要吸引更多的人才到乡村创新创业,政府通过顶层设计,充分挖掘农业的多位功能,通过发展高效农业产业吸引高素质人力资源回流乡村,建立城乡、区域、校地人才联合培养和交流机制,让高层次人才聚集到乡村。

第三,创新农村金融服务。农村一直是金融服务的短板。湖州市要以建设全国绿色金融改革创新实验区为抓手,增加对农村的金融供给,精准服务乡村振兴。推动农村金融机构不忘初心,为农服务。推动农信社改革,完善村镇银行准入条件。不断完善“三位一体”农民合作经济组织体系,借鉴安吉“两山”农林合作社联合社经验,探索适应“三农”特点的民间合作金融组织,扩大信用合作。鼓励有条件的农业企业直接上市,鼓励绿色小微企业挂牌融资,引导、鼓励开展“三农”融资担保业务,发展政府支持的“三农”融资担保和再担保机构,完善银担合作机制。大力发展普惠金融,强化对村域经济的支持。探索建立农产品期货期权市场,开展“订单+保险+期货(期权)”试点。深化农村产权抵押贷款创新,进一步创新“产权抵押+信用担保”相结合的贷款方式,开发多种低利率、高额度的产权抵押贷款组合产品。扩展“三农”保险创新,提供更多绿色保险产品。健全农村金融风险防范体系,完善不良资产处置机制。优化农村金融环境,夯实农村信用体系基础。

参考文献:

[1] 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EB/OL].[2018-02-04].>

第三篇: 湖州市推进乡村振兴工作的经验之谈

镇政府2018年推进乡村振兴工作汇报

受区政府委托,现将XXX区乡村振兴工作推进情况汇报如下。

一、工作开展情况

年初以来,我镇在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市、区委工作部署,根据本地的区位特点、资源优势、社会经济发展现状等情况,确立适合本地的产业发展重点和模式,着力提升特色产业发展。

(一)依托特色项目开发,促产业兴旺。一是发展特色种植项目。实施品牌兴农计划,力推“润口”碱土柿子品牌,借助大庆综合广播扩大品牌影响,已经在国家商标总局完成商标注册。力保种植规模,2018年基本完成板蓝根超万亩的种植计划。太平山村北药种植基地(晟乾中药材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总投资约600万元的配套设施改扩建工程现已进场开工建设。二是优化农产品直营项目。规范美食每客农产品销售直营店管理,实现了线上线下销售的双轨运营,重点销售沙地养生杂粮、碱土柿子、太平山茶菊等30余种全镇特色农产品。三是发展为油服务项目。强化XXX村办企业大庆市红煜投资管理处XXX井下作业服务大队职能,将有钻井资质的维修队由5个拓展到8个,每年最大可增加450万元的维修工程量。

(二)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建宜居乡村。一是抓厕所改造。在条件相对成熟的兴隆河村选取130户作为试点,由村集体自筹90万元,新建室外雨排、污排管线共计4200米。二是抓道路建设。投资2343万元,共修建排水沟28330延长米,新修建水泥路7400延长米、红砖路2530延长米,集中成片绿化140亩。三是抓燃气入户。协调中瑞燃气与村屯开展燃气入户合作,目前宏伟村309户已实现天然气入户。XXX村聘请专业设计院针对XXX屯195户进行设计,初步核定每户安装费用在6500元左右。XXX镇萨大路沿线5个村年内实现设计、评审等工作,明年将全面开工建设。四是抓环境综治。按照全市城乡环境十项综合整治的统一部署,开展春季环境卫生大清理活动,拆除违建4处659平方米,清理垃圾1800吨,并落实了村屯网格化管理责任制。萨大路、四区三排路等路段,实现专业化保洁。

(三)深化各项改革,抓乡村治理。一是稳步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积极总结XXX村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先行先试的经验,启动其它9个村的改革,目前进入一二轮公示阶段。二是镇综治中心全面建成。完成了镇村综治中心规范化、实体化建设,创立了农村综治网格化管理体系,设立村民小组网格员421个,屯级网格长37个,村级网格长11个。各村共投入398万元建设“雪亮工程”,年底前实现视频监控系统全覆盖,并于镇综治中心实现并联并通。创立了综治、信访、司法、公安的综治联席接访调解制度,共接待群众来访200余人次。成功化解义和村51个村民阻挠光伏项目建设、XXX学校、七医院被占地农民保险等8个重点信访案件,全镇信访量同比下降30%左右。

(四)设施与活动并重,塑乡风文明。一是新增硬化村级文化广场5000平方米,村民活动广场普及率达80%。二是开展“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推开联系群众最后一扇门活动”,开展“便民直通车”等活动,加强法律法规、政策宣传。三是深入实施村民道德建设工程,各村全面制定实施村规民约,镇政府组织成立常态化的“百姓宣讲团”,开展深入具体的农村道德教育。

(五)全力保障民生,创富裕生活。一是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利用扶贫专项资金在合兴畜牧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新建扶贫猪舍2栋、采购扶贫猪舍3栋,与正邦集团签订托养协议,通过保价条款稳定托养户收入,每户贫困户可从中获得每头生猪120元托养分红,获得分红收入3600元,9月30日全部发放到贫困户手中。二是培育壮大村集体经济。民吉和义和两个村引进光伏发电项目,可为村集体每年增加收益150余万元。三是盘活闲置资产。义和村盘活了酸菜厂的现有资产,成立了大庆市XXX区酸姑娘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成功注册了“酸姑娘”品牌商标。将于10月下旬,采用传统办法腌制酸菜7000斤,预计60天后出菜。

二、下步打算

(一)抓特色农业。力争“调减玉米种植面积,提高抗旱防灾覆盖率、提高耕地质量等级,增加中草药、杂粮等特色农产品种植面积”。力保义和村“酸姑娘”酸菜品牌完成生产许可证的办理,恢复酸菜厂生产,有效带动菜农秋菜种植。

(二)抓环境建设。一是抓村屯绿化。组织实施XXX镇农村环境绿化工程,计划投资70万元进行村屯道路绿化44公里。二是抓燃气入户。将全面组织实施XXX镇农村天然气入户工程,主要包括天然气入户一级和二级管网及附属设备设施建设,估算总投资为5295万元。三是抓厕所改造。组织实施XXX区XXX镇农村厕所改造工程及污排管网建设,估算投资为2800万元,其中厕所改造估算总投资为1800万元,污排管网建设估算总投资为1000万元。四是抓道路建设。全面组织实施XXX镇农村道路硬化建设,计划投资为3420万元硬化村屯道路35公里。五是抓垃圾处理。建设日处理能力10吨的生活垃圾处理中心1处,可以使村屯垃圾实现从简单集中迁移、反复治理到集中灭迹、根本治理的转变,为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提供环境保护支持。

(三)抓深化改革。一是全面完成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积极总结XXX村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先行先试的经验,完成其它9个村的改革。二是完善镇综治中心职能。整合镇信访、司法、公安等部门联合办公,落实监控设备等基础设施建设,实现各村与镇综治中心视频可视化联通。三是建成镇综合服务中心。设立镇政府社保、医疗、民政、劳动保障等窗口,直接面向村民提供服务。同时探索在有条件的行政村也建立村级综合服务中心,直接与镇综合服务中心进行业务对接。

(四)抓乡风文明。开展星级文明户评选活动,推动“便民直通车”持续运转,利用农家书屋、文化广场等多种形式,推进农村文明新风尚建设。

(五)抓保障民生。一是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持续深化精准扶贫工作、巩固精准扶贫工作成果,防止脱贫户返贫的同时,通过设置“大病保障”资金等方式,防止其他农户因病致贫。二是培育壮大村集体经济。鼓励引导各村因地制宜,通过“联村党委”实现强村弱村结对帮扶。重点推进金山堡村沿街商服对外出租,壮大XXX村红煜作业队油田市场份额,扩大兴隆河村万头猪场养殖规模。三是推进种植结构调整。引导农民转变传统种植观念,改种亩收益更高的经济作物,提高农民的基础收益。

第四篇: 湖州市推进乡村振兴工作的经验之谈

乡村振兴工作典型经验亮点做法

精准脱贫和乡村振兴有机融合,是破解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有力抓手之一。我们把贫困村作为乡村振兴的示范村,后队变前队,实现脱贫与振兴双轮驱动。

一、加强深度“融合”。X、强化有机融合的“指挥部”。着力优化部门设置,实现精准脱贫与乡村振兴的职能融合。按中央农业农村优先发展的精神,适当提高该职能部门级别,加强“指挥部”,实现精兵强将、精准布局、精准指挥。

X、突破各部门壁垒。现在各部门之间存在各自为政问题,导致政策相向不相合、条款相似不相连的制度“打架”局面。要破除信息孤岛,实现大政策、大职能、大信息、大相融的制度体系一张网和一致性,

X、优化政策体制设计。近细远粗,以倒计时的紧迫感,调整和推动有机融合的政策和制度。要尽快梳理出此类政策的漏洞,及时调整,细化、优化、实化。

二、在制度层面提供有力保障。X、重政策激励。宣传推广战斗在最基层、最艰苦的乡村工作的村支书,抓舆论、树典型,每年省评选表彰X个优秀“头雁”,同时评选市、县级优秀“头雁”,为村书记造势正名。针对问题加强统筹。建立政策措施,把主攻产业扶贫与产业振兴的融合摆在优先位置,着力解决近年来产业扶贫中见效慢、期效长、考核难所导致的“不会干、不愿干、不敢干”的问题,延长考核年限,优化考核指标,使之与产业振兴的相关政策有效衔接。

X、重精细化。紧扣“精细农业”目标,做精品、创品牌。以个个贫困村为点,组织起来,调动内生动力,带动周边连片开发,创建“精细农业”示范点。以此作为脱贫巩固成果阶段的重要考核内容。打造一批可复制、接地气、服水土的精细农业产业扶贫典型,避免典型“一枝独秀”“不可移植”的现象。把精细农业开发,作为区域农业体系链、产业链、价值链建设的重要战略“棋子”,确保脱贫与振兴的长效机制,使省定贫困村实现“产业兴旺”。

X、重产业园。着眼建立高质量发展机制,用改革开放成功招商引资的经验和力度,引进国内外农业龙头企业和致力于农业开发的大型企业,开创三产融合、科技创新、“互联网+”的现代农业样板,培育更多“集团”,在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融合中,做优做强,打好农业转型升级提质之战。

第五篇: 湖州市推进乡村振兴工作的经验之谈

工作总结报告


单位名称:
职位:
部门领导:
编制:



年月日

乡村振兴工作思路
20xx年是实施“十三五”规划承上启下之年,推动我乡产业转型、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关键时期。我乡将紧紧围绕县委、县政府和乡党委的决策部署,以强烈的紧迫感和高度的责任感,进一步强化干部忧患意识、担当意识、争先意识,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以两美建设为目标,突出问题导向、实干导向以及“抓工作抓牛鼻子”导向,实干苦干加巧干,以新作风应对新形势,用新作为迎接新挑战,以“美丽畲乡,美好沐尘”为目标,以创建“一区二点三线”畲族精品特色旅游为载体,打好乡村旅游、生态农业、重点项目、社会稳定四大攻坚战,努力打造最优营商环境,积极探索新常态下民族乡镇经济发展的新路子,为早日实现走在全省民族乡镇前列而努力奋斗。为此,重点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努力:
一、坚定不移强整治,建设美丽家园。
1、扎实推进垃圾分类工作。宣传培训再深入,创新宣传方式和载体,开展巾帼联户行动,制作垃圾分类巾帼作战图;
围绕“四分四定”,查找短板,配强设施,统计更换分类垃圾桶,杜绝使用塑料袋装垃圾,持续推进垃圾兑换超市、垃圾资源化利用站的正常运营;
严督实查,在全乡构建一个“各行政村为面、投放点为网、各农户为格、河流为线、重点区域为点”的农村生活垃圾监管网。

2、巩固提升五水共治成果。持续依托“村情通+四个平台”的工作手段,加大线上与线下的工作衔接,确保没有问题遗漏,没有问题死角。继续推进检查督导工作的落实以“周清单,月通报”的方式为抓手,促进“五水共治”各项工作的正规化制度化,确保问题有人领责任有人担,做到解决问题落实到人,问责追责到人。
3、持续抓好农村建房管控和风貌提升工作。加强农户建房批前管控、批后监管和风貌提升,建立建筑工匠协会制度,确保集聚点风貌管控有效提升。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乡村振兴的牛鼻子,民房管控是新农村建设这一牛鼻子中的牛鼻子,我们一定要抓好这一牛鼻子工程,采取一周通报的形式和实地督促的办法,先把试点村的工作落实到位,其他行政村紧跟其后。积极开展宅基地换养老模式的推广,推动美丽庭院创建工作有序开展,打造一批农村示范庭院。9月底,推进农村公厕对标改造工作。
二、全心全意谋发展,发展生态经济。
1、发展生态旅游,开展旅游营销。明确乡村旅游“一图一路一村”的定位。围绕“建设美丽畲村,彰显民族风情,开展特色旅游”的思路,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以村为单位,着力打造“一村一景”,推动传统村落向精品村落转型,发展民族风情特色旅游产业。推进畲族文化广场、农耕民俗文化馆、畲民居展览馆、游步道节点景观等一批有特色、可经营的项目,完善公共停车场、公厕、墙画等旅游基础配套

设施,打造集“畲族风情”与“乡村风韵”于一体的精品景区。策划开展营销推介活动,通过微信公众号、旅游网等网络宣传、发展农村电子商务和党员电子服务平台、积极对接承办省、市、县赛事项目等方式扩大沐尘乡村旅游知名度、影响力,进而拓展旅游营销渠道。2、广泛招商引资,发展民宿经济。按照“政府引导、企业主体、群众参与”原则,全方位地开展招商引资,把工商资本投入到精品民宿,通过政府、公益组织以及社会的多方力量继续加大发展特色民族村寨保护力度,投资发展乡村旅游。要建设上档次、有品位的高端民宿,全面带动农民增收。
3、发展生态高效产业,增强造血功能。以消除村集体经济薄弱村为契机,加强村企对接工作。进一步扩大规模高档药材、高山蔬菜、香榧扩种等项目,鼓励农民走生态发展之路,培养群众的经营意识,形成人人投身发展乡村旅游的浓厚氛围。着眼于生态绿色产业体系建设,将农业资源转化为旅游资源,实现“三农”与旅游产业高度融合,形成农村产、供、销为一体的休闲旅游和农业产业发展体系,助推乡村旅游大发展。
三、持之以恒促民生,提高幸福指数。
1、全力推进各项民生重点工程。完成庆丰、梧村村农民安全饮用水建设项目;
顺利推进土地确权颁证工作;
着力抓好计划生育工作;


举办农家乐、乡村旅游等农民素质培训班。同时,做好有关水利交通、文教体等相关基础设施建设,逐步改善基础设施条件。
2、有效推进社会和谐稳定发展。加强社会治理体系建设,探索创新党建+基层治理模式,完善信访维稳“四个覆盖”,落实维稳工作责任制。开展扫黑除恶专项斗争,通过加强组织领导,强化督导考核,将扫黑除恶专项斗争纳入综治工作考核体系,调动工作积极性,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成效。狠抓安全生产工作,全面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杜绝重大安全事故的发生,同时做好自然灾害事故的预防工作,降低自然灾害事故的损失。
3、继续推进“四个平台”建设。继续抓好“最多跑一次”改革,为创建无证明县提供有力持撑。坚持“四个平台”联席会议制度,定期会商,对平台实行统筹管理和协调指挥,分析研判社情、民情动态,研究解决重大问题。完善综合考核评价机制,建立“四个平台”月度督查通报制度,实行“一周一小考、一月一通报”的形式,重点考评干部的主动作为、解决问题和群众满意度等情况,以督查考核倒逼基层“四个平台”工作落实。

推荐访问:湖州市 经验之谈 振兴 湖州市推进乡村振兴工作经验之谈 湖州市推进乡村振兴工作的经验之谈
上一篇:2022年国家安全教育主题班会记录
下一篇:当代大学生学习党史故事100讲心得体会八篇(2022年)

Copyright @ 2013 - 2018 优秀啊教育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优秀啊教育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