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度子罕弗受玉文言文翻译

来源:优秀文章 发布时间:2022-08-12 点击: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2年度子罕弗受玉文言文翻译,供大家参考。希望对大家写作有帮助!

2022年度子罕弗受玉文言文翻译

子罕弗受玉文言文翻译5篇

【篇一】子罕弗受玉文言文翻译

孟母戒子

原文:

孟子少时(1),诵(2),其母方(3)织(4)。孟子辍(5)然中止,乃复进(6)。其母知其愃(7)也,呼而问之:"何为(8)中止?"对曰:"有所失(9),复得。"其母引(10)刀裂(11)其织,以此戒(12)之。自是之后(13),孟子不复喧矣。

注释:

(1)少时:小时候

(2)诵:背诵,背书(读出声音来)。

(3)方:正在。

(4)织:织布。

(5)辍(chuò)然:突然中止的样子。辍,停止。

(6)乃复进:然后再背诵下去。乃:于是,就。复:再,又。进:背诵下去。

(7)愃:通"谖",遗忘,忘记。

(8)何为:即"为何",为什么。

(9)有所失,复得:有的地方忘记了,后来又想起来了。

(10)引:拿来,拿起。

(11)裂:割断。

(12)戒 :告诫。

(13)自是之后:从此之后。自是:从此。

(14)有所失,复得:有所遗忘,后来又想起来了。

译文:

孟子小时候,在他背诵的时候,他的母亲正在织布。孟子突然停止,又继续背诵下去。孟子的母亲知道他遗忘了书中的内容,于是把他叫来问道:"为什么中断背书?"孟子回答说:"有所遗忘,后来又想起来了。"这时孟子的母亲拿起刀割断了布,以此来警诫孟子,从那件事以后,孟子不再因分心遗忘书中的内容了。

【篇二】子罕弗受玉文言文翻译

知我者鲍子文言文翻译

  知我者鲍子出自文言文《管晏列传》,是司马迁的作品之一。下面请看小编带来的知我者鲍子文言文翻译!

  知我者鲍子文言文翻译  管仲夷吾者,颍上人也。少时常与鲍叔牙游,鲍叔知其贤。管仲贫困,常欺鲍叔,鲍叔终善遇之,不以为言。已而鲍叔事齐公子小白,管仲事公子纠。及小白立为桓公,公子纠死,管仲囚焉。鲍叔遂进管仲。管仲既用,任政于齐,齐桓公以霸,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管仲之谋也。

  管仲曰:“吾始困时,尝与鲍叔贾,分财利多自与,鲍叔不以我为贪,知我贫也。吾尝为鲍叔谋事而更穷困,鲍叔不以我为愚,知时有利不利也。吾尝三仕三见逐于君,鲍叔不以我为不肖,知我不遇时。吾尝三战三走,鲍叔不以我怯,知我有老母也。公子纠败,召忽死之,吾幽囚受辱,鲍叔不以我为无耻,知我不羞小节而耻功名不显于天下也。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

  鲍叔既进管仲,以身下之。子孙世禄于齐,有封邑者十余世,常为名大夫。天下不多管仲之贤而多鲍叔能知人也。

  管仲

  既任政相齐,以区区之齐在海滨,通货积财,富国强兵,与俗同好恶。故其称曰:“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上服度则六亲固。四维不张,国乃灭亡。下令如流水之原,令顺民心。”故论卑而易行。俗之所欲,因而予之;
俗之所否,因而去之。

  其为政也,善因祸而为福,转败而为功。贵轻重,慎权衡。桓公实怒少姬,南袭蔡,管仲因而伐楚,责包茅不入贡于周室。桓公实北征山戎,而管仲因而令燕修召公之政。于柯之会,桓公欲背曹沫之约,管仲因而信之,诸侯由是归齐。故曰:“知与之为取,政之宝也。”

  管仲富拟于公室,有三归、反坫,齐人不以为侈。管仲卒,齐国遵其政,常强于诸侯。后百余年而有晏子焉。

  晏子

  晏平仲婴者,莱之夷维人也。事齐灵公、庄公、景公,以节俭力行重于齐。既相齐,食不重肉,妾不衣帛。其在朝,君语及之,即危言;
语不及之,即危行。国有道,即顺命;
无道,即衡命。以此三世显名于诸侯。

  越石父贤,在缧绁中。晏子出,遭之涂,解左骖赎之,载归。弗谢,入闺。久之,越石父请绝。晏子惧然,摄衣冠谢曰:“婴虽不仁,免子于缌何子求绝之速也?”石父曰:“不然。吾闻君子诎于不知己而信于知己者。方吾在缧绁中,彼不知我也。夫子既已感寤而赎我,是知己;
知己而无礼,固不如在缧绁之中。”晏子于是延入为上客。

  为齐相,出,其御之妻从门闲而窥其夫。其夫为相御,拥大盖,策驷马,意气扬扬甚自得也。既而归,其妻请去。夫问其故。妻曰:“晏子长不满六尺,身相齐国,名显诸侯。今者妾观其出,志念深矣,常有以自下者。今子长八尺,乃为人仆御,然子之意自以为足,妾是以求去也。”其后夫自抑损。晏子怪而问之,御以实对。晏子荐以为大夫。

  太史公曰:吾读管氏牧民、山高、乘马、轻重、九府,及晏子春秋,详哉其言之也。既见其著书,欲观其行事,故次其传。至其书,世多有之,是以不论,论其轶事。

  管仲世所谓贤臣,然孔子小之。岂以为周道衰微,桓公既贤,而不勉之至王,乃称霸哉?语曰“将顺其美,匡救其恶,故上下能相亲也”。岂管仲之谓乎?

  方晏子伏庄公尸哭之,成礼然后去,岂所谓“见义不为无勇”者邪?至其谏说,犯君之颜,此所谓“进思尽忠,退思补过”者哉!假令晏子而在,余虽为之执鞭,所忻慕焉。

  译文

  管仲,名夷吾,是颍上人。他年轻的时候,常和鲍叔牙交往,鲍叔牙知道他贤明、有才干。管仲家贫,经常占鲍叔的便宜,但鲍叔始终很好地对待他,不因为这些事而有什么怨言。不久,鲍叔侍奉齐国公子小白,管仲侍奉公子纠。等到小白即位,立为齐桓公以后,桓公让鲁国杀了公子纠,管仲被囚禁。于是鲍叔向齐桓公推荐管仲。管仲被任用以后,在齐国执政,桓公凭借着管仲而称霸,并以霸主的身份,多次会合诸侯,使天下归正于一,这都是管仲的智谋。

  管仲说:“我当初贫困的时候,曾经和鲍叔经商,分财利时自己常常多拿一些,但鲍叔不认为我贪财,知道我生活贫困。我曾经为鲍叔办事,结果使他更加穷困,但鲍叔不认为我愚笨,知道时机有利和不利。我曾经多次做官,多次都被君主免职,但鲍叔不认为我没有才干,知道我没有遇到好时机。我曾多次作战,多次战败逃跑,但鲍叔不认为我胆小,知道我还有老母的缘故。公子纠失败,召忽为我而死,我被关在深牢中受屈辱,但鲍叔不认为我无耻,知道我不会为小节而羞,却会因为功名不曾显耀于天下而耻。生我的是父母,了解我的是鲍叔啊!”

  鲍叔推荐了管仲以后,情愿把自身置于管仲之下。他的子孙世世代代在齐国享有俸禄,得到封地的有十几代,多数是著名的大夫。因此,天下的人不称赞管仲的才干,反而赞美鲍叔能够识别人才。

  管仲出任齐相执政以后,凭借着小小的齐国在海滨的条件,流通货物,积聚财富,使得国富兵强,与百姓同好恶。所以,他在《管子》一书中称述说:“仓库储备充实了,百姓才懂得礼节;
衣食丰足了,百姓才能分辨荣辱;
国君的作为合乎法度,“六亲”才会得以稳固”“不提倡礼义廉耻,国家就会灭亡。”“国家下达政令就像流水的源头,顺着百姓的心意流下。”所以政令符合下情就容易推行。百姓想要得到的,就给他们;
百姓所反对的,就替他们废除。

  管仲执政的时候,善于把祸患化为吉祥,使失败转化为成功。他重视分别事物的轻重缓急,慎重地权衡事情的利弊得失。齐桓公实际上是怨恨少姬改嫁而向南袭击蔡国,管仲就寻找借口攻打楚国,责备它没有向周王室进贡菁茅。桓公实际上是向北出兵攻打山戎,而管仲就趁机让燕国整顿召公时期的政教。在柯地会盟,桓公想背弃曹沫逼迫他订立的盟约,管仲就顺应形势劝他信守盟约,诸侯们因此归顺齐国。所以说:“懂得给予正是为了取得的道理,这是治理国家的法宝。”

  管仲富贵得可以跟国君相比拟,拥有设置华丽的三归台和国君的宴饮设备,齐国人却不认为他奢侈僭越。管仲逝世后,齐国仍遵循他的政策,常常比其它诸侯国强大。此后过了百余年,齐国又出了个晏婴。

  晏平仲,名婴,是齐国莱地夷维人。他辅佐了齐灵公、庄公、景公三代国君,由于节约俭仆又努力工作,在齐国受到人们的尊重。他做了齐国宰相,食不兼味,妻妾不穿丝绸衣服。在朝廷上,国君说话涉及到他,就正直地陈述自己的意见;
国君的话不涉及他,就正直地去办事。国君能行正道,就顺着他的命令去做,不能行正道时,就对命令斟酌着去办。因此,他在齐灵公、庄公、景公三代,名声显扬于各国诸侯。

  越石父是个贤才,正在囚禁之中。晏子外出,在路上遇到他,就解开乘车左边的马,把他赎出来,用车拉回家。晏子没有向越石父告辞,就走进内室,过了好久没出来,越石父就请求与晏子绝交。晏子大吃一惊,匆忙整理好衣帽道歉说:“我即使说不上善良宽厚,也总算帮助您从困境中解脱出来,您为什么这么快就要求绝交呢?”越石父说:“不是这样的,我听说君子在不了解自己的人那里受到委屈而在了解自己的人面前意志就会得到伸张。当我在囚禁之中,那些人不了解我。你既然已经受到感动而醒悟,把我赎买出来,这就是了解我;
了解我却不能以礼相待,还不如在囚禁之中”于是晏子就请他进屋待为贵宾。

  晏子做齐国宰相时,一次坐车外出,车夫的妻子从门缝里偷偷地看她的丈夫。他丈夫替宰相驾车,头上遮着大伞,挥动着鞭子赶着四匹马,神气十足,洋洋得意。不久回到家里,妻子就要求离婚,车夫问她离婚的.原因,妻子说:“晏子身高不过六尺,却做了齐的宰相,名声在各国显扬,我看他外出,志向思想都非常深沉,常有那种甘居人下的态度。现在你身高八尺,才不过做人家的车夫,看你的神态,却自以为挺满足,因此我要求和你离婚。”从此以后,车夫就谦虚恭谨起来。晏子发现了他的变化,感到很奇怪,就问他,车夫也如实相告。晏子就推荐他做了大夫。

  太史公说:我读了管仲的《牧民》、《山高》、《乘马》、《轻重》、《九府》和《晏子春秋》,这些书上说的太详细了!读了他们的著作,还想让人们了解他们的事迹,所以就编写了他们的合传。至于他们的著作,社会上已有很多,因此不再论述,只记载他们的佚事。

  管仲是世人所说的贤臣,然而孔子小看他,难道是因为周朝统治衰微,桓公既然贤明,管仲不勉励他实行王道却辅佐他只称霸主吗?古语说:“要顺势助成君子的美德,纠正挽救他的过错,所以君臣百姓之间能亲密无间。”这大概就是说的管仲吧?

  当初晏子枕伏在庄公尸体上痛哭,完成了礼节然后离去,难道是人们所说的“遇到正义的事情不去做就是没有勇气”的表现吗?至于晏子直言进谏,敢于冒犯国君的威严,这就是人们所说的“进就想到竭尽忠心,退就想到弥补过失”的人啊!假使晏子还活着,我即使替他挥动着鞭子赶车,也是我非常高兴和十分向往的啊!

【知我者鲍子文言文翻译】相关文章:

1.鲍子难客文言文翻译

2.文言文《鲍子都》的阅读题答案

3.《鲍子难客》文言文阅读和答案

4.高三优秀文言文知我者唯有朋友焉

5.知我者根子也经典故事

6.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美文欣赏

7.知我者谓我心忧 不知我者谓我何求的意思

8.知我者根子也的亲情故事

【篇三】子罕弗受玉文言文翻译

龙源期刊网/>

【篇四】子罕弗受玉文言文翻译

【文言文】田子为相文言文翻译及注释
《田子为相》是一则典型的儒家教育经典之作。作者通过教诲阐述了为官不贪、忠于国家才能真正尽孝的儒家思想,故事塑造了一位深明大义的母亲形象。
田子为相,三年归休,得金百镒奉其母,母曰:“子安得此金?”对曰:“受俸禄也。”母曰:“为相三年,不食乎?治官如此,非吾所欲也。孝子之事亲也,尽力至诚,不义之物,不入于馆。为人臣不忠,是为人子不孝也。子其去之。”田子愧惭,走出,造朝还金,退请就狱。王贤其母,说其义,即舍田子罪,令复为相,以金赐其母。《诗》曰:“宜尔子孙承承兮。”言贤母使子贤也。翻译:
田子担当宰相,三年后休假回家,得到很多金子献给他的母亲。母亲问他说:“你怎么得到这些金子的?”他回答说:“这是我当官的俸禄。”母亲说:“当宰相三年,难道不吃饭?像这个样子当官,不是我所希望的。孝顺的儿子侍奉父母应该努力做到十分诚实。不应该得到的东西,不要拿进家门。作为国家的臣子不忠诚,也就是当儿子的不孝顺。你把这东西拿走。”田子很惭愧地跑了出去,到朝堂上退还金子,然后请求君王让自己接受处分。君王认为他母亲很贤慧,因田子母亲的深明大义而高兴,于是就赦免了田子的罪,叫他重新当上宰相,把金子赏给了他的母亲。《诗经》说:“教育你的子孙时要谨慎小心啊。”说的是贤惠的母亲使子孙贤德。归休:休假回家。镒:二十两。馆:这里指“家”。子其去之:你把这东西拿走。造:往,到。
就狱:接受处分。就,(本意:靠近)进入。舍:舍弃。这里指“赦免”。以:把,拿。
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

【篇五】子罕弗受玉文言文翻译

子罕辞玉
(2009-10-2417:13:54转载标签:
子罕美玉玉名九拜刘义庆赵国教育
子罕⑴辞玉
宋人或⑵得玉,献诸⑶子罕。子罕弗⑷受。献玉者曰:“以示⑸玉人⑹,玉人以
⑺⑻
为宝也,故敢献之”。子罕曰:“我以不贪为宝,尔以玉为宝,若以与我,皆⑼
丧⑽宝也,不若人有其宝。”稽首而告曰:“小人怀碧,不可以越乡,纳此以请死⑾也。”子罕置诸其里,使⑿玉人为之攻⒀之,富而后使复其所。
出自:《春秋左传·襄公十五年》
注释:⑴子罕:人名,是春秋时代宋国的司城(掌管工程的官),又名乐喜。⑵或:有个人。⑶诸:之于。⑷弗:不。⑸示:鉴定。
⑹玉人:加工玉石的工匠。⑺故:所以,因此。⑻尔:你。

⑼皆:都。⑽丧:失去。
⑾请死:指献出这块玉石以免回去的途中遭遇不测。⑿使:让。⒀攻:加工。
翻译:有个宋国人得到一块玉石,将它献给子罕。子罕不肯接受。献玉石的人说:我曾经把这块玉石拿给玉工鉴定过,他认为这是一块宝玉,因此我才敢献给您。”子罕说:“我把不贪图财物的这种操守当作是宝物,你把玉石作为宝物。如果你把宝玉送给了我,我们两人都丧失了宝物;
不如各自留有各自的宝物。”献玉的人跪拜着诉述:“小人带着玉璧,不能安全地走过乡里,把玉石送给您,我就能在回家的路上免遭杀身之祸。”于是,子罕把献玉人安置在自己的住处,请一位玉工替献玉人政治好那块玉,让他富裕后再返回他的家。
分析:1、子罕弗受玉,献玉者做了解释,他解释的用意是什么?说明这玉是块真玉,劝子罕收下。
2、作者在文中褒扬的是谁?褒扬了他怎样的精神?褒扬了子罕。褒扬他洁身自爱、不贪钱财的精神。
3、从文中悟出做人的道理:人,应该具有高尚的品德,那才是世上最宝贵的东西。
知识链接
1、稽首:古人讲究礼节,《十三经》中就有三《礼》——《礼记》《周礼》《仪礼》,介绍古代各种礼仪制度。从恭敬程度上来说,分为九种,《周礼·春官·大祝》有所谓“九拜”的说法,排在第一的,也是最恭敬的叩拜礼就是稽首。唐代贾公彦解释稽首的“稽”是稽留的意思:“头至地多时,则为稽首也。”又说:“稽首,拜中最重,臣拜君之拜。”“九拜”的第二拜名“顿首”,郑玄注:“顿首,拜头叩地也。”因顿地即举,故称“顿首”。顿首与稽首的共同处都是头叩地,区别在于是否停留。停留的谓稽首,不停留的谓顿首。“九拜”的第三拜名“空首”,郑玄注:“空首,拜头至手,所谓拜手也。”说“空首”又称“拜手”,就是叩头至手。因头不着地,故名“空首”。
九拜”的前三拜通属“正拜”,即正式的拜见礼,其余振动、吉拜、凶拜、奇拜、褒拜、肃拜,多为在遇有吉凶之类事情的场合中的拜见。
三叩九拜
2、《左传》:原名为《左氏春秋》,汉代改称《春秋左氏传》,简称《左传》。旧时相传是春秋末年左丘明为解释孔子的《春秋》而作。它起自鲁隐公元

年(前722年),迄于鲁悼公十四年(前453年),以《春秋》为本,通过记述春秋时期的具体史实来说明《春秋》的纲目,是儒家重要经典之一。西汉时称之为《左氏春秋》,东汉以后改称《春秋左氏传》,简称《左传》。
它与《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左传》实质上是一部独立撰写的史书。《左传》对后世的影响也首先体现在历史学方面。它不仅发展了《春秋》的编年体,并引录保存了当时流行的一部分应用文,给后世应用写作的发展提供了借鉴。
3、玉:玉乃石之美者。玉是矿石中比较高贵的一种。中国古人认为玉是光荣和幸福的化身,刚毅和仁慈的象征。许多帝玉的“传国玺”也都是玉做的。春秋战国时期,赵国的国王得到一块非常珍贵的玉石“和氏璧”。中国最著名的玉石是新疆和田玉,它和河南独山玉,辽宁的岫岩玉和湖北的绿松石,称为中国的四大玉石。
4、与“玉”相关的成语:
(1)冰肌玉骨:肌指皮肤,直意是指女子的肌肤若冰雪,骨骼像玉石。典故的含义是形容纯洁而美丽的女子,也可形容梅花的傲寒斗艳。出自《庄子.逍遥游》。
(2)冰清玉润:直意是指岳父像冰那样清洁,女婿像玉那样温润。古文中也有将翁婿称为“冰玉”的。出自《晋书.卫阶传》高濂《玉簪记·琴桃》。(3)冰清玉洁:直意是指像冰那样清明,像玉那样纯洁,形容操行清白、品格高洁,也可以比喻官吏办事清明公正。即“如冰之清,如玉之洁,洁而正威,和而不亵”。出自《魏书.广陵王传》。
(4)不吝金玉:直意是指不吝惜金玉,成语中的“金玉”是指宝贵的意思,不吝金玉是请人指教时的客气话,是欢迎批评指正,希望不要吝惜宝贵意见。出自《初刻拍案惊奇》。
(5)堆金积玉:金玉为细软珍贵之物,一般在匣箱中锁起,如果堆放说明金玉太多,形容占有的财富极多,也有的可能为显富而为之,即“堆金积玉夸毫毅”出自李贺《昌谷集·嘲少年》。
(6)粉妆玉琢:直意为白粉装饰的,白玉雕琢的。多形容雪景,也可形容小孩生活的白净可爱。出白《红楼梦》第一回。
(7)怀璧其罪:直意身上藏有璧玉,因而成了罪过。转意比喻有才能的人遭到嫉妒。即“匹夫无罪,怀璧乓罪”。出自《左传·桓十年》。
(8)怀瑾握瑜:瑾瑜均为美玉别称,直意是指衣里怀着瑾,手里拿着瑜。比喻人具有纯洁优美的品德。即“怀瑾握瑜,穷不知所示”。出自《楚辞·九章·怀沙》。

(9)金科玉律:科律均指法律条文;
原来是形容法律条文尽善尽美,现在多指不可改变的条规。出自陈子良《平城县陈子干诔》。
(10)金口玉言:古代称皇帝讲的话,后来有时泛指说话不能改变。(11)金石为开:金石指最坚硬的东西(最坚硬的石乃钻石也,像金石那样坚硬的东西也能被感动,形容人的真诚所能产生的感动力,即“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出自汉韩婴《韩诗外传》。
(12)金题玉躞:金题是指佥字题签,玉躞系缚卷轴用带上的玉别,直意指精美的书画或书籍的装潢,也有泛指装饰精美的礼品。出自《通雅·器用》。(13)金相玉质:比喻文章的内容和形式都很完美。如,王逸的《离骚序》:所指金相玉质,百世无匹,名垂罔报,永不刊灭者矣”。出自王逸《离骚序》。(14)金友玉昆:昆:兄弟。比喻一门兄弟“才德俱美”,“昆玉”为兄弟的美称。出自《十六国春秋·前凉录·辛攀》。
(15)金玉良言:比喻非常宝贵的劝告。出自李嘉宝《官场现形记》11回。(16)金玉满堂:原来形容占有很多财富,黄金和美玉摆满全屋.后来比喻人很有才能,学识丰富。出自《老子》九章。
(17)金玉其外,败絮其中:外表像金玉,内里却是破棉絮,比喻虚有其表及外表好而实质坏的人或事。出自刘基《诚意伯集·卖柑者言》。
(18)金枝玉叶:指出身皇族的后代、王孙公子或出身高贵的公子小姐。出自释道原《景德传灯录·了宗》。
(19)锦衣玉食:直意华丽的衣服,精美的食品.形容奢侈豪华的生活。出自《魏书·常景传》。
(20)昆山片玉:昆仑山是产玉的。直意是昆仑山许多玉石中的一块,用以表示谦逊,虽然是美玉,但昆仑山玉中的一片,有沧海一粟之意,后来转用比喻众美中之杰出者。出自《晋书·隙冼传》。
(21)兰摧玉折:用兰草、美玉折断比喻贤人夭折,哀悼有才华的人早死,也有转意“宁为兰摧玉折,不作萧敷艾荣”。出自刘义庆《世说新语·言语》。(22)蓝田玉生:蓝田是古代产玉的山名,比喻贤父生贤子。出自《三国志·吴书·诸葛恪传》。
(23)美如冠玉:古时人们将美玉缀在帽子上,原比喻陈平像帽子缀玉一样外表好看内里空虚,后转用以比喻男性的美貌。出自《史记·陈丞相世家》。

(24)宁为玉碎,不为瓦全:宁作玉器被打碎,不作陶器得保全,比喻宁愿为正义牺牲,不愿苟全性命。出自《北齐书.元景安传》
(25)璞玉浑金:未经雕琢的玉为璞玉,未经冶炼的金为浑金。指天然美质没有人的修饰。比喻人的品质淳朴,没有受过坏的影响。出自刘义庆《世说新语·赏誉》
(26)抛砖引玉:直意抛出砖引回玉来,比喻自己先发表粗浅的意见或文章,目的在于能引出别人的高见或佳作。出自释道原《景德传灯录·从稳禅师》(27)被褐怀玉:直意是身穿粗劣衣服却怀抱美玉,比喻身怀绝技,不在人前显露。出自《老子》七十章。
(28)完璧归赵:璧是和氏璧,为战国时赵国所有,秦昭王派人去谎称以15城来换和氏璧,赵王不敢拒绝,但又怕受骗,只好派蔺相如携璧去见秦王,发现秦王的骗局后施巧计夺回和氏璧送回赵国。成语用于比喻把原物完整归还本人。出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29)亭亭玉立:亭亭指耸起的样子,玉立比喻身长而美丽,形容女子身材硕长秀美或花木形体挺拔俊秀。出自沈复《浮生六记.闰名记乐》。
(30)一片冰心在玉壶:形容淡泊名利不热中于功名的品格。出自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
(31)化干戈为玉帛:干戈指古兵器或打仗,玉帛指玉器和纺织品,是指会盟和好送的礼物,指冲突解决双方和好,比喻变战争为和平。
(32)珠圆玉润:像珍珠那样圆,像玉石那样温润,形容歌声或文字既委婉曲折,又自然流畅,即所谓“珠圆玉润,四面玲珑”。出自周济《司辩》。(33)珠联璧合:将美玉珍珠有机的组合。即“日月如合璧,五星如连珠”,比喻人才和美好的事物凝集在一起。出自《汉书·律历志上》。
(34)珠围翠绕:被珍珠和翡翠围绕着,可形容贵妇人妆饰华丽或形容贵人随侍美女很多,或人才济济。出自《元曲选·郑德辉》。
(35)珠玉在侧:比容貌德才都超过自己的身边人,比较下深感惭愧,即“珠玉在侧,自惭形秽”。出自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容止》。
(36)玉石俱焚:玉和石头一块被破坏,比喻好的坏的同归于尽。出白《尚书.胤征》。
(37)白玉微瑕:比喻再好的人或事物都有些小缺点。出自《陶渊明集序》。(38)白璧无瑕:比喻人和事物十全十美,毫无缺点。出自《景德传灯录.延眼禅师》。

(39)琼楼玉宇:形容月中宫殿华丽精美(美玉做楼神仙的住所。出自晋王嘉《拾遗记》。
(40)瑕瑜互见:比喻人有优点也有缺点。出自《闲情偶寄·词曲部》。(41)瑕不掩瑜:形容缺点掩盖不了优点。出自《礼记·聘义》。5、玉的文化蕴涵
(1)玉是权势的象征:真玉稀缺难得,古时被认为是神物,因此,玉宝曾经是天命王权最高利益的神灵牌位,是旧礼教纲常的标签索引,玉作为中国儒释道三教通用的崇信之物,沉积着历代统治阶级的追求和祈望。此点在成语中有突出的表现:“金口玉言”代表至高无十的帝王君主,每句话都是人民的“真理”;
“金科玉律”指维护统治阶级利益的法律法规也是神圣不町更改的。龙庭殿宇的“堆金砌玉”,上达天帝下绕宫廷,古代神乐的“金振玉声”等成语已将我国古代的王权、神权烘托的无以附加,秦代的传国玉玺,上刻“受命于天”,谁得到它,谁才是真命天子。
(2)玉也是财富的象征:盘庚把贝和玉连称,凡古代玉璧皆价值连城,为了占有,不惜发动战争,“完璧归赵”是发生在战国后期的故事,赵惠王得到楚国的美玉“和氏璧”,秦昭王垂涎欲滴,派人送信给赵王,说愿意以十五城邑来交换。赵王无奈派蔺相如出使秦国,秦昭王收璧后不再谈换城之事。蔺相如略施巧计使和氏璧重归于赵国,从此典故广为流传,可见当时美玉价值连城,绝非夸张。此外,“堆金积玉”、“金玉满堂”、“锦衣玉食”等成语也都说明玉的财富像征意义。
(3)玉是人才和道德的象征:人的美包括形体,才智和道德等方面。“亭亭玉立”、“美如冠玉”、“冰肌玉骨”,“粉妆玉琢”等是对人体美的表述;
“璞玉浑金”、“冰清玉洁”、“被褐怀玉”、“一片冰心在玉壶”、“宁为玉碎,不为瓦全”、“宁为兰摧玉折,不作萧敷艾荣”等为人的品德高尚的表述;
“怀瑾握瑜”、“金友玉昆”、“金玉满堂”等是对人才华出众的表述;
而“金玉其外,败絮其中”是喻虚伪表里不一的人的成语。
(4)玉还是和平的象征:我国远古黄帝之时,以玉为兵,开创了世界史上独一无二的玉器时代。这个时代用玉琢制成生产工具、兵器、祭器、礼器、佩器等已成为社会物质文明的主体。今天已不存在玉兵器,但历史却留下了,为防止“玉石俱焚”,采用“化干戈为玉帛”的外交政策.防止战争,维护和平等成语。为维护领土主权,祖国统一,还流传“金瓯无缺”等成语。
(5)玉和玉器既是物质财富也是精神财富,是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是人类能动地意识定向人文物物化的结果;
与玉相关成语也有物质和精神财富两方面的表述。还有的成语是人和物双关的表述。
6、表示玉的字

(1)琼:美玉。《诗·卫风·木瓜》:“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2)琳:美玉。青碧色的玉。《书·禹贡》:“厥贡惟球、琳、琅玕。”(3)球:美玉。《书·顾命》:“大玉、夷玉、天球、河图,在东序。”(4)瑜:美玉。《左传·宣公十五年》:“山薮藏疾,瑾瑜匿瑕。”(5)环:圆圈形的玉器。《左传·昭公十六年》:“宣子有环,其一在郑商。”
(6)璇:美玉。《集韵·平仙》:“璿,《说文》:美玉也。引《春秋传》:璿弁玉缨……或作琁、璇。”
(7)璧:扁平、圆形、中心有孔的玉器。《诗经·卫风·淇奥》:“有匪君子,如金如锡,如圭如璧。”
(8)琪:美玉。《玉篇·玉部》:“琪,玉属。”
(9)璞:未雕琢的玉。《韩非子·和氏》:“王乃使玉工理其璞而得宝焉。”(10)瑶:亦泛指美玉。《书·禹贡》:“厥贡惟金三品,瑶、琨、篠、簜。”(11)碧:青绿色或青白色的玉。《庄子·外物》:“苌弘死於蜀,藏其血,三年而化为碧。”。阀门千金、大家闺秀、小家碧玉、黄毛丫头。
(12)瑰:美玉,美石。《诗·秦风·渭阳》:“何以赠之?琼瑰玉佩。”(13)翠:硬玉。宋吴自牧《梦粱录·元宵》:“甚至饮酒醺醺,倩人扶着,堕翠遗簪,难以枚举。”
(14)瑾:美玉名。南朝宋慧琳《龙光寺竺道生法师诔》:“如草之兰,如玉之瑾,匪曰薰雕,成此芳绚。”
(15)瑱:古人垂在冠冕两侧用以塞耳的玉坠。《诗·鄘风·君子偕老》:“鬒发如云,不屑髢也。玉之瑱也,象之揥也,扬且之晳也。”
(16)琮:瑞玉。方柱形,中有圆孔。用为礼器、贽品、符节等。《周礼·春官·大宗伯》:“以玉作六器,以礼天地四方,以苍璧礼天,以黄琮礼地。”(17)珂:白色似玉的美石。《玉篇·玉部》:“珂,石次玉,亦码碯白如雪者。一云螺属。”
(18)璎:似玉的美石。《玉篇·玉部》:“璎,璎琅,石似玉也。”唐元稹《估客乐》诗:“鍮石打臂钏,糯米吹项璎。”

(19)瓒:质地不纯的玉。《周礼·考工记·玉人》:“天子用全,上公用龙,侯用瓒,伯用将。”
(20)琛:指玉。《宋史·乐志九》:“禕衣褒崇,琛册追荣。”(21)珰:玉制的耳饰。《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腰若流纨素,耳著明月珰。”
(22)璠;
美玉。晋陆云《答顾秀才》诗之五:“有斐君子,如珪如璠。”(23)璜:状如半璧的玉。《周礼·春官·大宗伯》:“以玄璜礼北方。”(24)珑:古人大旱求雨时所用的玉,上刻龙纹。《说文·玉部》:“珑,祷旱玉也。”
(25)珉:似玉的美石。《荀子·法行》:“故虽有珉之雕雕,不若玉之章章。”
(26)璆:美玉。可制磬。亦借指磬。《书·禹贡》:“厥贡璆铁银镂砮磬。”(27)瑛:美玉。《魏书·阳尼传》:“采钟山之玉瑛兮,收珠泽之珂珬。”(28)琯:玉管。《大戴礼记·少间》:“西王母来献其白琯。”(29)瓘:玉名。《左传·昭公十七年》:“若我用瓘斝玉瓒,郑必不火。”(30)珏:相合之二玉。双玉。《说文·珏部》:“珏,二玉相合为一珏。”(31)璋:玉器名,状如半圭。《书·顾命》:“秉璋以酢。”(32)瑷:美玉。《玉篇·玉部》:“瑷,美玉也。”
(33)圭:古代帝王诸侯朝聘、祭祀、丧葬等举行隆重仪式时所用的玉制礼器。《易·益》:“有孚中行,告公用圭。”
(34)琀:古代放在死者口里的玉。《说文·玉部》:“琀,送死口中玉也。”(35)玦:古时佩带的玉器。环形,有缺口。《左传·闵公二年》:“公与石祁子玦,与甯庄子矢,使守。”
(36)琦:美玉。晋葛洪《抱朴子·博喻》:“是以蟭螟之巢,无乘风之羽;
沟浍之中,无宵朗之琦。”
(37)琬:美玉。《书·顾命》:“弘璧、琬琰在西序。”(38)瑒:玉名。《广韵·平阳》:“瑒,玉名。”

(39)玢:玉名。《玉篇·玉部》:“玢,玉名。”
(40)琥:瑞玉。《周礼·春官·大宗伯》:“以玉作六器,以礼天地四方……以白琥礼西方。”
(41)珲:美玉。《集韵·平魂》:“珲,美玉。”
(42)琚:佩玉。《诗·卫风·木瓜》:“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43)珺:美玉。《改并四声篇海》:“珺,美玉也。”
(44)琨:玉石。《书·禹贡》:“厥贡惟金三品、瑶、琨、篠簜。”(45)璐:美玉。《楚辞·九章·涉江》:“被明月兮佩寳璐。”(46)玫:美玉。一说火齐珠。《尸子》卷下:“楚人卖珠於郑者。为木兰之椟,薰以桂椒,缀以玫瑰。”
(47)璊:赤色的玉。《诗·王风·大车》:“大车啍啍,毳衣如璊。”(48)珅:玉名。《集韵》:“珅,玉名。”
(49)瑭:玉名。多用于人名。五代有史建瑭、石敬瑭。(50)玮:玉名。《广韵·上尾》:“玮,玉名。”
(51)琰:美玉。南朝梁简文帝《谢敕赉善胜威胜刀启》:“冰锷含彩,雕琰表饰。”
(52)玙:美玉。《左传·定公五年》:“季平子行东野,还未至,丙申,卒於房,阳虎将以璵璠敛。”


推荐访问:文言文 翻译 子罕弗受玉 子罕弗受玉文言文翻译 子罕弗受玉文言文翻译 子罕弗受玉文言文翻译注释
上一篇:子罕说宝文言文翻译及注释
下一篇:劝舅舅戒烟一封信(完整)

Copyright @ 2013 - 2018 优秀啊教育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优秀啊教育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