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曹冲称象》并熟读【完整版】

来源:优秀文章 发布时间:2022-08-03 点击: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写《曹冲称象》并熟读【完整版】,供大家参考。希望对大家写作有帮助!

写《曹冲称象》并熟读【完整版】

写《曹冲称象》并熟读5篇

【篇1】写《曹冲称象》并熟读

曹冲称象


21、 称象

教材分析:

《称象》一个七岁的孩子,想出称象的办法比官员强,比官员妙,这实在难能可贵。曹冲称象的故事,因此广为流传;
曹冲爱动脑筋,善于观察和借鉴,富于联想的品质,值得我们认真学习。本课重点介绍了曹冲称象的具体方法和步骤。教学时,可抓住第四自然段重点朗读,借助自制的课件或教具进行直观演示,充分利用课文插图辅助学习。学习本课,通过朗读,让学生感悟曹冲是个遇事爱动脑筋,能找出解决问题办法的聪明孩子。文末的问题,给学生创设了拓展思路的氛围,可以给学生留下时间和空间,进行讨论交流。

学生分析:

  孩子们都是爱听故事的,和孩子们的年龄相当的曹冲称象的历史故事,他们就更想知道。一年级学生在课前对曹操和曹冲的历史背景有初步了解,而且还课前体验过称东西的过程,能简单地表达自己的意愿。学生喜欢识字,对周围事物有好奇心,大部分学生能对感兴趣的内容提出简单的问题,能发表自己稚嫩的见解。个别学生的想法能够给老师一个惊喜。

设计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语文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因而要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语文的规律。新一轮课程改革更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体验、感受和情感。本教学设计旨在突破文本化的模式限制,体现语文教材从文本化走向生活化的教学思想,让学生体验中与文本接触后,达到共鸣的教学效果。

[教学目标]

1.认识“称、象”等13个生字。会写“再、象”等6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能读好人物对话所表达的意思。能用“一边……一边……”说句子。

3.能从曹冲称象的故事受到启发。

[教学准备]

        一杆秤, 布置学生课前用秤称东西,生字卡片,收集介绍大象的相关知识。

(对于一年级的小学生来说由于生活经历不够丰富,对理解曹冲称象的过程是很难的,但在课前引导学生与家长一起去体验用秤称东西的过程,能很好借助生活的经验来突破本文的教学难点。这一环节还能培养学生的科学意识,让语文学习指向学生发展。不但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还很大程度地激发了学生学习本文的兴趣,为导入课文作了一个铺垫。)

[教学过程]

一、生活体验导入

    同学们,你们学了称东西吗? (板书:称)

1、你们都称了什么东西?(生:书本、水果、文具等)如果老师请大家借助这杆大秤来称大象呢?(生一片哗然)那今天,我们来学习一个古时候称大象的故事。(板书:称象)    (生读课题)

2、讲述曹操和曹冲所在的时代背景以及关系。

你们想知道曹冲是怎样称象的吗?(生异口同声地说:想)我们一起来学习课文。

(此环节设计是为了尊重学生,把学生的感兴趣的东西作为教学内容。让语文课堂开放而丰富多彩。)

二、初读课文。

1、初读课文,要求读通课文,读准字音,划出新词,特别是带有生字的词语。

2、利用生字卡片让小老师带读并随机点拔生字读音,特别是前鼻音、后鼻音、翘舌音、平舌音(称、象、官、柱、秤、艘、沉、止)小老师读准字音,老师表扬,并请小老师再领读一次。

(本环节巧妙地把难读字音分出来重点讲,从中培养了“小老师”的自信心。)

3、集体交流识字方法。

(1)       开火车读生字及词语

(此环节设计是让学生的注意力更加的集中,并同时认真听别人认读加深对生字词语的认识。

(2) 对口型游戏。

(本环节符合一年级学生年龄特点,增强了学语文的趣味性,也可以让学生更集中精力到老师身上来。)

(3) 学生分析难记的字:(象是象形字,出示大象图同学们你们仔细看图,大象身体哪些部位与哪些笔划相似?生:象的“ヶ”像是大象头,“口”是大象的耳朵,两“丿”和“丿”“捺”就像是大象的四条腿,“弯钩”就是大象的身体和尾巴。

艘:舟字旁的字有哪些字?(生:船、舰、航、舷)

熟字加偏旁:干—杆 到—倒 主—柱 故—做

形近字比较:住—柱 像—象 称—秤

(4)小组交流检查识字。

(本环节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在相互学习中学生取长补短,加深理解和感情。)

(5)写字指导。

本课写字指导采取以下方法进行:(1)“点、照”二字重点指导四点底;
(2)“象、像”二字重点指导“象”字(写好“象”字的关键是把下面的弯钩写正──起笔和收笔处都在竖中线上),再迁移到“像”字;
(3)“再”字要把下横写长,注意最后三笔的笔顺是“竖、横、横”。要注意“在”“再”二字字义的区别。

(识字写字是1-2年级教学重点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教师要求指导得细致到位 。)

三、学习第1、2自然段,解决“为什么称象”的问题。

师述:曹冲是个聪明的孩子,想出办法称出了大象的重量,可是为什么要称象呢?我们一起来读1、2自然段。

1、学生齐读1、2自然段。读后学生回答:曹操和官员们都想知道大象有多重。

(引导学生把握课文特点,学习根据课文的特点确定学生的学习方法,这是指导学生学会学习的根本所在,对学生当前的和今后的学习具有普遍意义。)

2、看图了解这是一头怎样的大象,学生观察象身体与墙对比图和象腿与四根柱子的对比图,对学生进行形象记忆。

(1)出示句子:这头象又高又大,身子像一堵墙,腿像四根柱子。

(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自己提出问题。)

(2)指导朗读,读好这句话。

(3)练习说话:又__又__(生:苹果又大又红,树又高又大)

3、官员们见到这样一头象有什么反应?(官员们一边看一边议论)用“一边……一边……”说句子。师做动作学生边学动作边说句子。例如:爸爸一边开车一边听音乐。妈妈一边洗衣服一边唱歌。等

(这个教学环节让学生体会到两个动作的同时性,更易使学生的思维碰撞出创新的火花,从而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和体验。)

四、小结。

这么高大的象要把它称出来,对于当时的条件来讲,确实不易,可是小小年纪的曹冲却称出来了,实在是聪明,那他聪明具体表现在哪里,从中又能让我们感受到什么呢?我们等下节课再讨论。              

第二课时

[教学要求]了解称象的方法,能正确评价方法的优劣,重点理解曹冲想的方法,说清步骤,明白道理。

[课前准备]课件演示“称象”过程。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新课。

1、生字卡片复习生字词。

2、导入新课:上节课,我们知道了称象的原因,是因为大臣们看着这么大的象都想知道它有多重。大臣们想出了好几种称象的方法,课文哪一自然段写了官员们想的办法呢?(第3段)

(1)分角色个别朗读(模仿官员们的语气)

(2)分小组比赛朗读。

(以不同形式的读来代替讲,在读中理解文章内容,感悟表达技巧,拓展升华和积累语言,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二、学习课文,研究怎样称象。

1、曹操听了官员的方法后怎么样?(直摇头)

“直摇头”什么意思?(学生自己摇摇头。)什么时候你会直摇头?(生:对一件事很不满意的时候。)

(这一环节用体验性教学方法,让学生理解词语和课文时事半功倍。)

2、自读第四自然段,知道曹冲称象的方法。

(1)称象的方法,你认为可以分成几步,请你用简洁的语言进行概括。

(2)学生交流,教师随机让学生把概括结果板书在黑板上:赶大象上船、船身上画线、赶大象上岸、搬石头上岸、称石头重量。

(学生初读课文后,对教材的认识是肤浅的,也是零散的,教师要适时适度地引导,分步骤扎扎实实地进行,让教材在学生头脑中得以重组。)

(3)曹冲称象这一段是本文的重点,先让学生找到这一段读出来,看课件演示,理解课文内容,用自己的话说一说称象的步骤,再试着背诵这一段,进行填空练习,给学生一个台阶,让学生再看称象录相,做小小解说员,强化理解。

(通过这几个环节,学生对这一难点基本上突破了,而且还训练了学生的分析背诵能力,增加了课堂的有效性。)

(4)根据黑板上的板书复述“称象”步骤。

(调动学生多种感官,让学生动口、动手、动耳、动眼、动脑,既可检验学生是否读懂课文,又可加深对内容的理解,还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3、称象最后的结果是什么?在哪个自然段写呢?(最后一个自然段)

学生齐读最后一个自然段。“果然”一词什么意思,从这个词体会到什么?用“果然”造句。生:这件事果然不出所料,是小明做的。

 〔 “果然”通过造句,把词语放到具体语言环境中,更能很好地理解词语意思。通过曹冲与官员们称象方法的比较,概括了全文,深化了认识,又回到了整体。同时,让学生潜移默化地受到思想教育。这就把学习语言、理解内容、体会感情紧密联系起来了。〕

4、拓展思路,引导走进生活。

  (1)小组讨论:与官员提出的方法比,曹冲的办法到底好在哪里?

 小结:官员们的议论,给了曹冲很大的启示:砍大树造大秤这方法中没有人能提得起这杆大秤的不足使曹冲想到了用船来代替大秤,用水来抬船。宰大象的方法则提示了曹冲想到了用石头来代替一块一块宰割了的大象。曹冲能善于总结别人方法中的不足,另想方法这才是智慧的闪光点。

(2)你要向曹冲学习什么?

学生:认真观察事物,善于动脑思考。其二,从别人的议论中得到启发

(你要向他学习什么?”这种开放型体验式教学设计,自然而然地突破了教学难点。同时也课堂成为社会、学校教育的连线,又给学生提供了合作交流、展示自己学习成果的舞台,增强了他们在实践中运用语文的意识。)

5、考一考:

有一次,老师想考学生的智力。他问学生:谁有办法做到提着两只盛满水的木桶,走过一座贴近水面的竹桥,还不把鞋底弄湿?

一个学生不假思索地拎起两个水桶,快步走上竹桥。因为桶里水很沉,竹桥被压低了,河水漫过了桥面, 这个学生的鞋底湿透了。

如果让你想办法,你会想一个什么办法呢?可以小组交流。

(本环节设计培养了学生包括阅读理解和表达交流的内在语文实践能力,同时又使学生思维火花和感情的碰撞和认识的交流,集思广益,开拓视野。把学习引申、拓展,使三维目标融为一体,统一在教学过程之中。)

6、小练笔。

读了这篇课文,你想说些什么?(可以是自己的收获,也可以是对曹冲的意见、赞扬等)

(引导学生对自己的感想和见解进行表达的地方,培养学生“我手写我心”的习惯。)

总结课文:这节课,我们通过自己的研究和体验学习,对曹冲这个人物有了自己个性化的认识。我们语文学习就应该结合自己的独特体验和生活经验进行创造性的学习。

三、    作业。

1、想一想:如果你也生活在那个科技不发达的年代,你也遇上让你们称象的问题,那么你会怎样去称象。

( 这个作业设计注重拓展,注重将学习引向课外,给学生创设了拓展思路的氛围,可以给学生留下时间和空间。)

2、         把这个故事讲给家人听。

      (这个作业设计注重锻炼学生复述的能力,和加深对课文的印象。)

板书:

                       称象

       官员们                     曹冲

                                  象上船 

       造大秤                     象下船

                           装石头 

宰大象                     称石头

 

直摇头        曹操        点头微笑

(此板书能抓住重点,并且直观、简练。但如果能容入简笔画就能让孩子用左右恼记忆。)

【篇2】写《曹冲称象》并熟读

称象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1、复习回顾,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称象》认识了一头大象,今天老师把这头大象也带到课堂上来了。(播放课件3)大家能用课文中的词句形容这头大象吗?生答。师:你真是会学习的孩子,很细心。师:官员们是用什么方法来称这头大象呢?(播放课件4)你真是会学习的孩子,能够把课文内容转化成自己的话。

师:那今天我们继续学习21课称象,看看曹冲是怎么称象的。(板书课题)

2、讲授新课

1、师:曹冲的称象方法在课文第几自然段呢?(生:第4自然段)师:你有一双孙悟空的火眼金睛,一下子就找到了。

师:现在大家读一读曹冲的方法。(播放课件5)

(生自由读、生齐读、随文识字、播放课件6分组读、男生女生比赛读、指名读)

师点评:你读得真流利,是个很会读书的孩子。

2、那谁来当当曹冲的代言人,看着老师的图示把曹冲的方法讲给大家听呢?

(生展示)师:你表达得真清楚啊,让其他小朋友一听就懂了。

你的语言组织很有条理,王老师记住你了!

3、师讲述。

4、生再讲,拿纸片边讲边演示。谁愿意给大家做个示范,展示自己的风采?要求:尽量用上“先、再、然后”(师板书)

5、哪个小朋友能边想边把这个过程说出来呢?

(生展示)

师:慢慢来,老师相信你一定能行的!

6、师:老师听出来了,这几个小朋友在讲称象过程的时候声音很响亮,掷地有声,特别有自信。那么,我们再来读一读,读出曹冲说方法时的自信、沉稳、胸有成竹。

(生自由读、齐读、指名读)

师:你读得让老师感觉小曹冲就在老师身边呢!

师:看,曹冲能够把方法说的那么清楚,是因为曹冲用了这样一组词语:先……再……然后……。那小朋友们也学着曹冲的样子,用这组词语说说话吧!(播放课件7)

师引导:邓小平爷爷植树的时候先怎样…(播放课件8)

早晨起床的时候,你先怎样…

中午大家在学校吃饭的时候,你先怎样…

自由说自己喜欢的事,用上“先…再…然后…”

6、小朋友们,这个“再”字是要求我们会写的,我们一起来写写吧!生跟着老师写,强调笔顺。

7、同学们,这是曹冲的方法。那你们认为谁的称象方法好呢?为什么?

(生回答)师点评:你考虑问题真全面,而且还像曹冲一样爱思考。

8、是啊,一个7岁的孩子,和我们小朋友一样大,面对这么大一头象,所有的官员觉得都已经不可能再称出象的重量了,都望而却步不想再称了,他们在遇到困难时都害怕了。就在这时候,曹冲站了出来,想到了办法。我们小朋友谁想夸他呢?(播放课件9)

(生展示,师引导说出爱思考,爱动脑筋)师:是啊,这就是“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啊!只要我们肯动脑思考,就一定会解决困难的!

三、拓展延伸

1、师:同学们,在当时条件下曹冲能想到这样的方法已经很了不起了。可爱的大象又可以活下来用长鼻子帮曹操浇花园里的花,又可以用长鼻子卷东西干活,还可以带曹冲去散步了。不过,这一筐一筐地搬石头上船,好累啊!大家有什么方法可以更快地把石头装上船,称出石头的重量呢?

(生展示 师引导)点评:你也是爱思考的孩子 你也真爱动脑筋 你考虑问题真全面 你有自己独特的想法,真了不起。

你就是当代小曹冲!

2、那如果我们再穿越回到现代,小朋友又可以用什么方法呢?

(生展示 师引导)

3、师:是啊,当我们面对困难的时候,只要爱思考,多动脑,就能解决所有的困难。那在大家平时生活中,你都动脑筋解决了什么困难呢?和小伙伴们分享一下吧!(生自由交流并展示)

4、师:同学们,其实像曹冲这样爱动脑思考的孩子还有很多,比如说韩愈。老师给大家带来这个故事,大家也动脑筋思考。

(课件出示10聪敏的韩愈)

师:同学们也想想办法,什么东西能充满书房呢?

(生展示)师:你的思维很独特,你能说说自己的想法吗?

师:你真聪明,想出了这么妙的方法,真是个爱动脑筋的小朋友。

4、课堂小结

孩子们,这些小少年正是因为爱思考,爱动脑,所以遇到问题时才显得那么聪明。正是因为爱思考,爱动脑才会有一番成就,才能流芳百世。让我们记住,办法总比困难多,遇到问题时,多思考,勤动脑,总有一种办法能解决困难。跟着老师一齐读:多思考、勤动脑,我就是最棒的!(播放课件11)这节课,我们就上到这里,下去大家可以把曹冲的称象方法讲给爸爸妈妈听,搜集一些古今中外爱思考动脑筋的孩子的故事,向他们学习。(播放课件12)

下课!(播放课件13)

【篇3】写《曹冲称象》并熟读

这节课咱们继续学习——曹冲称象

二.品大象的“高”“大”

(一)锁定阅读

这是一头怎样的大象?——读

大象又高又大,身子像一堵墙,腿像四根柱子。

(二)理解“又高又大”

1.锁定词语

一个词直接告诉我们大象的样子——又高又大

圈出,读词两遍

2.品格式词并拓展

这是什么格式词——ABAC

像这样的词你还知道哪些?(又大又红 又粗又高)

当又()又()中间不能跟反义词

3.品特点

就这个词告诉我们大象两个特点分别是:高 大

圈出高和大

突出特点读这个词

放回句子读

(三)

“身子像一堵墙,腿像四根柱子。”

1.锁定身体部位读

什么像一堵墙,什么像四根柱子

圈出:身子 腿

突出读

2.品读喻体

身子像什么?腿像什么?

圈出墙和柱子

突出读

3.品数量词

就这个句子中有两个表示数量的词语,分别是:一堵 四根

横线勾出突出读

4.品句式

这是个什么句?——比喻句

墙和柱子有什么特点?坚硬 稳固

是的挪不开推不动

课文说什么像墙,什么像柱子(身子像一堵墙 腿像四根柱子)

谁的身子和腿(大象的身子和腿)

大象的身子像——一堵墙

大象的腿像——四根柱子

三、品官员们的无奈

(一)锁定内容读

面对这样的大象官员们是什么反应——官员们一边看一边议论:这么大的大象,到底有多重呢?

1.品动词

两个表示动作的词:看 议论

圈出

理解“议论”

议论什么意思?(互相说自己的观点、想法)

突出动词读。

2.

(1)

议论什么?——这么大的象,到底有多重呢?

(2)回扣原文 ,理解“大”

这么大的象是指怎样的象——大象又高又大,身子像一堵墙,腿像四根柱子。

官员们想知道什么?——这么大的象,到底有多重呢?

就这句话读三遍

他们想知道大象的什么——重量

(3)对比读,理解“到底”,体会官员们的无奈

这么大的象,有多重呢?(女)

这么大的象,到底有多重呢?(男)

你有什么发现

是的,想知道,但却没有办法知道,多么无奈呀!这就是用上到底的妙处。

突出到底再读这句话。

四、略读3自然段

曹操说:男生读

有的说:女生读

这个办法可行吗?——不可行

原因是:齐读

这时候谁站出来了?

五、学习第4段,从称象的过程体会曹冲的“勇敢”。

(一)读第一句,理解“才”,体会曹冲的“勇气”。

就这个自然段有几句话?

1.锁定内容读

捧书读第一句话。

曹操的儿子曹冲才七岁,他站出来,说“我有个办法。

1.理解“才”

“才”什么意思(只有、仅仅)

才什么?(才7岁)

谁才7岁(曹操的儿子曹冲)

从这个字知道曹冲的年龄小。

突出“才”读句子。

4.品“站出来”,体会曹冲的勇敢

才7岁,他句就怎么样?

站出来,说“我有个办法。”

(1)体会“站出来”。

曹冲是在哪些人的面前站出来的?读第一自然段。(儿子和官员们)

“官员”什么意思?(生自由回答)

为百姓做事,掌管国家一定事务的人。

一个7岁的小朋友敢在官员们的面前站出来说,他有办法,可见这个曹冲是一个怎么样的人?——勇敢

曹冲在什么情况下“站出来”的?

自读第二自然段

刚才面对官员站出来说,他有办法;
那么这次他面对的是什么?——问题

面对这道连官员都无可奈何的题,难道曹冲不知道有多困难?——知道

看来这是一道难题,却还敢站出来说,这也是——勇气

面对什么的勇气?——面对困难的勇气

带着理解再读这句话。

(二)读第二句

把大象赶到一艘大船上,看船身下沉多少,就沿着水面,在船舷上画一条线。

1.拼读动作的词:赶 沉 画

就在这句话中有几个表示动作的词,圈出。

赶 沉 画

突出表示动作的词读。

能把这些表示动作的词语调换位置吗?

例子:把大象画到一艘大船上,看船身赶下多少,就沿着水面,在船舷上沉着一条线。

你们发现了什么?(意思发生改变,语句不通)

2.句式练习。

那么在这几个动词中,第一步是——赶,第二步是——沉

第三部是——画

那看着PPT上的句式谁来说一说这个句子。

先( )再( )然后( )

(三)读第三句

再把大象赶到岸上,往船上装石头,装到船下沉到画线的地方为止。

1.理解“再”

“再”什么意思?

(1)表示重复或继续 再说

(2)表示更,更加 再勇敢一点

(3)表示又一次,有时专指第二次 再次

那么文中的“再”什么意思?(专指第二次)

也就是说这是称象的第2步。

突出“再”读句子。

那第一步在哪呢?读

把大象赶到一艘大船上,看船身下沉多少,就沿着水面,在船舷上画一条线。

哪个字表示第一呢?——先(笔记)

再读这两句话。

2.理解“止”

“止”什么意思(停止)

在哪里停止?(画线的地方为止)

突出“止”再读句子。

(4)读第四句

然后称一称船上的石头

这是第几步?第三步

从哪个词知道的?然后

突出“然后”再读这句话。

引读——石头有多重,大象就有多重

那么,自然段讲的是什么呢?——曹冲称象的过程(笔记)

先( )再( )然后( )

用简短的语言概括你每天早上起床后做的三件事。

一棵苹果树怎样才能结出红红的果实

先( )再( )然后( )

3.对比

每天早晨起床以后,我先穿衣服,再洗脸刷牙、然后背着书包上学去。

每天早晨起床以后,我就穿衣服、洗脸刷牙、背着书包上学去。

读了这两个句子,你有什么感受?(第一个句子更具体,清晰的知道哪个先做,哪个后做)

4.小结

是的,每一步都环环相扣, 都有先后顺序,这就是事物发展的先后顺序。(板书:事物发展的先后顺序)

再读曹冲称象的句子。

3、结果

曹操微笑着点一点头。他叫人照曹冲的办法去做,果然称出了大象的重量。

1.理解“果然”

读最后一个自然段

称出大象的重量了吗?从哪个词知道的。

“果然”什么意思”真的 确实

读出你的理解

用果然说一句话。

突出“果然”再读。

2.体会“微笑”

曹操听了儿子的办法,是怎样的?——微笑

这里的“微笑”说明什么?(同意、赞同、肯定)

读出你的理解。

那么在文中还有一次描写曹操神态的句子。读第三自然段。

曹操听了直摇头。

(1)理解“直摇头”

这个“直”什么意思?(不停,一直)

“直摇头”什么意思?(不停的摇头)

说明了什么?

什么原因“直摇头”

读第三自然段,并概括。(因为大家说的称象的办法令曹操不满意)

(2)做对比,体会曹冲的人物形象。

A.得造一杆大称,砍一棵大树

B.把大象......然后往船上装石头。

如果你是曹操你会选哪个办法?为什么?

由此可见曹冲是一个怎样的小孩子?

5.品曹冲的人物形象

聪明 聪慧 善于动脑 遇到问题积极应对

再读曹冲称象的过程。

那一年曹冲才7岁,他便想出如此好的办法,不愧被誉为“东汉末年神通。”

4、拓展练习

1.遇到问题要积极应对,不要退缩,动脑筋就定会解决问题。你们的桌上还有两个故事,快速默读。

2..升华、总结出主题

当遇到困难时,我们要勇敢面对,积极动脑,就一定会想到解决的办法。

【篇4】写《曹冲称象》并熟读

曹冲称象


21、 称象

教材分析:

《称象》一个七岁的孩子,想出称象的办法比官员强,比官员妙,这实在难能可贵。曹冲称象的故事,因此广为流传;
曹冲爱动脑筋,善于观察和借鉴,富于联想的品质,值得我们认真学习。本课重点介绍了曹冲称象的具体方法和步骤。教学时,可抓住第四自然段重点朗读,借助自制的课件或教具进行直观演示,充分利用课文插图辅助学习。学习本课,通过朗读,让学生感悟曹冲是个遇事爱动脑筋,能找出解决问题办法的聪明孩子。文末的问题,给学生创设了拓展思路的氛围,可以给学生留下时间和空间,进行讨论交流。

学生分析:

  孩子们都是爱听故事的,和孩子们的年龄相当的曹冲称象的历史故事,他们就更想知道。一年级学生在课前对曹操和曹冲的历史背景有初步了解,而且还课前体验过称东西的过程,能简单地表达自己的意愿。学生喜欢识字,对周围事物有好奇心,大部分学生能对感兴趣的内容提出简

        一杆秤, 布置学生课前用秤称东西,生字卡片,收集介绍大象的相关知识。

(对于一年级的小学生来说由于生活经历不够丰富,对理解曹冲称象的过程是很难的,但在课前引导学生与家长一起去体验用秤称东西的过程,能很好借助生活的经验来突破本文的教学难点。这一环节还能培养学生的科学意识,让语文学习指向学生发展。不但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还很大程度地激发了学生学习本文的兴趣,为导入课文作了一个铺垫。)

[教学过程]

一、生活体验导入

    同学们,你们学了称东西吗? (板书:称)

1、你们都称了什么东西?(生:书本、水果、文具等)如果老师请大家借助这杆大秤来称大象呢?(生一片哗然)那今天,我们来学习一个古时候称大象的故事。(板书:称象)    (生读课题)

2、讲述曹操和曹冲所在的时代背景以及关系。

你们想知道曹冲是怎样称象的吗?(生异口同声地说:想)我们一起来学习课文。

(此环节设计是为了尊重学生,把学生的感兴趣的东西作为教学内容。让语文课堂开放而丰富多彩。)

二、初读课文。

1、初读课文,要求读通课文,读准字音,划出新词,特别是带有生字的词语。

2、利用生字卡片让小老师带读并随机点拔生字读音,特别是前鼻音、后鼻音、翘舌音、平舌音(称、象、官、柱、秤、艘、沉、止)小老师读准字音,老师表扬,并请小老师再领读一次。

(本环节巧妙地把难读字音分出来重点讲,从中培养了“小老师”的自信心。)

3、集体交流识字方法。

(1)       开火车读生字及词语

(此环节设计是让学生的注意力更加的集中,并同时认真听别人认读加深对生字词语的认识。

(2) 对口型游戏。

(本环节符合一年级学生年龄特点,增强了学语文的趣味性,也可以让学生更集中精力到老师身上来。)

(3) 学生分析难记的字:(象是象形字,出示大象图同学们你们仔细看图,大象身体哪些部位与哪些笔划相似?生:象的“ヶ”像是大象头,“口”是大象的耳朵,两“丿”和“丿”“捺”就像是大象的四条腿,“弯钩”就是大象的身体和尾巴。

艘:舟字旁的字有哪些字?(生:船、舰、航、舷)

熟字加偏旁:干—杆 到—倒 主—柱 故—做

形近字比较:住—柱 像—象 称—秤

(4)小组交流检查识字。

(本环节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在相互学习中学生取长补短,加深理解和感情。)

(5)写字指导。

本课写字指导采取以下方法进行:(1)“点、照”二字重点指导四点底;
(2)“象、像”二字重点指导“象”字(写好“象”字的关键是把下面的弯钩写正──起笔和收笔处都在竖中线上),再迁移到“像”字;
(3)“再”字要把下横写长,注意最后三笔的笔顺是“竖、横、横”。要注意“在”“再”二字字义的区别。

(识字写字是1-2年级教学重点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教师要求指导得细致到位 。)

三、学习第1、2自然段,解决“为什么称象”的问题。

师述:曹冲是个聪明的孩子,想出办法称出了大象的重量,可是为什么要称象呢?我们一起来读1、2自然段。

1、学生齐读1、2自然段。读后学生回答:曹操和官员们都想知道大象有多重。

(引导学生把握课文特点,学习根据课文的特点确定学生的学习方法,这是指导学生学会学习的根本所在,对学生当前的和今后的学习具有普遍意义。)

2、看图了解这是一头怎样的大象,学生观察象身体与墙对比图和象腿与四根柱子的对比图,对学生进行形象记忆。

(1)出示句子:这头象又高又大,身子像一堵墙,腿像四根柱子。

(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自己提出问题。)

(2)指导朗读,读好这句话。

(3)练习说话:又__又__(生:苹果又大又红,树又高又大)

3、官员们见到这样一头象有什么反应?(官员们一边看一边议论)用“一边……一边……”说句子。师做动作学生边学动作边说句子。例如:爸爸一边开车一边听音乐。妈妈一边洗衣服一边唱歌。等

(这个教学环节让学生体会到两个动作的同时性,更易使学生的思维碰撞出创新的火花,从而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和体验。)

四、小结。

这么高大的象要把它称出来,对于当时的条件来讲,确实不易,可是小小年纪的曹冲却称出来了,实在是聪明,那他聪明具体表现在哪里,从中又能让我们感受到什么呢?我们等下节课再讨论。              

第二课时

[教学要求]了解称象的方法,能正确评价方法的优劣,重点理解曹冲想的方法,说清步骤,明白道理。

[课前准备]课件演示“称象”过程。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新课。

1、生字卡片复习生字词。

2、导入新课:上节课,我们知道了称象的原因,是因为大臣们看着这么大的象都想知道它有多重。大臣们想出了好几种称象的方法,课文哪一自然段写了官员们想的办法呢?(第3段)

(1)分角色个别朗读(模仿官员们的语气)

(2)分小组比赛朗读。

(以不同形式的读来代替讲,在读中理解文章内容,感悟表达技巧,拓展升华和积累语言,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二、学习课文,研究怎样称象。

1、曹操听了官员的方法后怎么样?(直摇头)

“直摇头”什么意思?(学生自己摇摇头。)什么时候你会直摇头?(生:对一件事很不满意的时候。)

(这一环节用体验性教学方法,让学生理解词语和课文时事半功倍。)

2、自读第四自然段,知道曹冲称象的方法。

(1)称象的方法,你认为可以分成几步,请你用简洁的语言进行概括。

(2)学生交流,教师随机让学生把概括结果板书在黑板上:赶大象上船、船身上画线、赶大象上岸、搬石头上岸、称石头重量。

(学生初读课文后,对教材的认识是肤浅的,也是零散的,教师要适时适度地引导,分步骤扎扎实实地进行,让教材在学生头脑中得以重组。)

(3)曹冲称象这一段是本文的重点,先让学生找到这一段读出来,看课件演示,理解课文内容,用自己的话说一说称象的步骤,再试着背诵这一段,进行填空练习,给学生一个台阶,让学生再看称象录相,做小小解说员,强化理解。

(通过这几个环节,学生对这一难点基本上突破了,而且还训练了学生的分析背诵能力,增加了课堂的有效性。)

(4)根据黑板上的板书复述“称象”步骤。

(调动学生多种感官,让学生动口、动手、动耳、动眼、动脑,既可检验学生是否读懂课文,又可加深对内容的理解,还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3、称象最后的结果是什么?在哪个自然段写呢?(最后一个自然段)

学生齐读最后一个自然段。“果然”一词什么意思,从这个词体会到什么?用“果然”造句。生:这件事果然不出所料,是小明做的。

 〔 “果然”通过造句,把词语放到具体语言环境中,更能很好地理解词语意思。通过曹冲与官员们称象方法的比较,概括了全文,深化了认识,又回到了整体。同时,让学生潜移默化地受到思想教育。这就把学习语言、理解内容、体会感情紧密联系起来了。〕

4、拓展思路,引导走进生活。

  (1)小组讨论:与官员提出的方法比,曹冲的办法到底好在哪里?

 小结:官员们的议论,给了曹冲很大的启示:砍大树造大秤这方法中没有人能提得起这杆大秤的不足使曹冲想到了用船来代替大秤,用水来抬船。宰大象的方法则提示了曹冲想到了用石头来代替一块一块宰割了的大象。曹冲能善于总结别人方法中的不足,另想方法这才是智慧的闪光点。

(2)你要向曹冲学习什么?

学生:认真观察事物,善于动脑思考。其二,从别人的议论中得到启发

(你要向他学习什么?”这种开放型体验式教学设计,自然而然地突破了教学难点。同时也课堂成为社会、学校教育的连线,又给学生提供了合作交流、展示自己学习成果的舞台,增强了他们在实践中运用语文的意识。)

5、考一考:

有一次,老师想考学生的智力。他问学生:谁有办法做到提着两只盛满水的木桶,走过一座贴近水面的竹桥,还不把鞋底弄湿?

一个学生不假思索地拎起两个水桶,快步走上竹桥。因为桶里水很沉,竹桥被压低了,河水漫过了桥面, 这个学生的鞋底湿透了。

如果让你想办法,你会想一个什么办法呢?可以小组交流。

(本环节设计培养了学生包括阅读理解和表达交流的内在语文实践能力,同时又使学生思维火花和感情的碰撞和认识的交流,集思广益,开拓视野。把学习引申、拓展,使三维目标融为一体,统一在教学过程之中。)

6、小练笔。

读了这篇课文,你想说些什么?(可以是自己的收获,也可以是对曹冲的意见、赞扬等)

(引导学生对自己的感想和见解进行表达的地方,培养学生“我手写我心”的习惯。)

总结课文:这节课,我们通过自己的研究和体验学习,对曹冲这个人物有了自己个性化的认识。我们语文学习就应该结合自己的独特体验和生活经验进行创造性的学习。

三、    作业。

1、想一想:如果你也生活在那个科技不发达的年代,你也遇上让你们称象的问题,那么你会怎样去称象。

( 这个作业设计注重拓展,注重将学习引向课外,给学生创设了拓展思路的氛围,可以给学生留下时间和空间。)

2、         把这个故事讲给家人听。

      (这个作业设计注重锻炼学生复述的能力,和加深对课文的印象。)

板书:

                       称象

       官员们                     曹冲

                                  象上船 

       造大秤                     象下船

                           装石头 

宰大象                     称石头

 

直摇头        曹操        点头微笑

(此板书能抓住重点,并且直观、简练。但如果能容入简笔画就能让孩子用左右恼记忆。)

【篇5】写《曹冲称象》并熟读


曹冲称象

古时候有个大官,叫曹操。一天,有人送给他一头大象。他很高兴,带着儿子和官员们一同去看。
这头象又高又大,身子像一堵墙,腿像四根柱子。官员们一边看一边议论:“这么大的象,到底有多重呢?”
曹操问:“谁有办法把这头大象称一称?”有的说:“得造一杆大秤,砍一棵大树做秤杆。”有的说:“有了大秤也不成啊,谁有那么大的力气提得起这杆秤呢?”也有的说:“办法倒有一个,就是把大象宰了,割成一块一块的再称。”曹操听了直摇头。
曹操的儿子曹冲才七岁,他站出来,说:“我有个办法。先把大象赶到一艘大船上,看船身下沉多少,就沿着水面在船舷上画一条线。再把大象赶上岸,往船上装石头,直到船下沉到画线的地方为止。然后,再称一称船上的石头,石头有多重,大象就有多重。”
曹操微笑着点点头。他叫人照曹冲说的办法去做,果然称出了大象的重量。
请给他们的方法取个简短的名称。比如,曹冲的方法可以叫“石头称重法”。第一个官员的方法:第三个官员的方法:
曹冲的方法和两个大臣的方法相比,有什么优势?和第一个官员相比:
和第三个官员相比:
曹操的大象是谁送给他的?如果不知道,上网查一查。(信息素养)
附录:古文
曹冲生五六岁,智意所及,有若成人之智。时孙权曾致巨象,太祖欲知其斤重,访之群下,咸莫能出其理。冲曰:“置象于船上,刻其水痕所至。称物以载之,则校可知矣。”太祖悦,即施行焉。



推荐访问:熟读 曹冲 写《曹冲称象》并熟读 写《曹冲称象》并熟读 曹冲称象阅读及答案
上一篇:2022年度江西省两会精神心得体会(2022年)
下一篇:(精华版)国家开放大学电大《社会保障学》网络课形考网考作业及答案(全文完整)

Copyright @ 2013 - 2018 优秀啊教育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优秀啊教育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