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辩证法八个问题

来源:工作计划 发布时间:2020-09-14 点击:

  逻辑经验主义的科学与非科学的划界标准并对其进行评价。

 答:逻辑实证主义,以经验为根据,以逻辑为工具,进行推理,用概率论来修正结论。它认为,科学的方法是研究人类行为的唯一正确的方法,因此,它虽然以感性的经验为依据,但却否认了感性认识的积极作用,是不折不扣的理性主义。

 逻辑经验主义标准:可证实性。逻辑实证主义拒斥形而上学,并不是简单的对形而上学的批判和反对,而是认为形而上学不能区分科学与非科学,形而上学的命题甚至形而上学本身就是无意义的。他们提出,一个有意义的命题必须是可以用经验进行检验的命题,而所谓可检验就是“可证实”。这一标准也是他们所提出的意义标准,即科学命题应该是“可证实”的,不可证实的命题是没有意义的命题,就不是科学的命题在这个方面,还有一个程度的问题,有的哲学家对形而上学展开全面的批驳,认为形而上学一无是处,其所有的、整个体系都是毫无意义的,它们既不是分析的,又不能为经验所证实,没有任何真理性可言,是无谓的“伪命题”。因为科学理论都是全称命题,对科学命题的证实都是建立在归纳法的基础之上,但归纳法自身也存在着无法克服的缺陷,这就是所谓的“休谟问题”,归纳法无法证明一个全称命题的正确性,无论多少个有利的科学事实,都无法证实一个科学理论。

 因此,由于归纳法的不可靠性,逻辑经验主义以“可证实”作为划分科学与非科学的标准是成问题的。

 波普尔的科学与非科学的划界标准并对其进行评价。

 答:波普尔的划界理论是在逻辑实证主义的划界理论基础上提出的,但又批判了逻辑实证主义的可证实性原则。波普尔的划界标准:“可证伪性原则”。他认为,科学与形而上学的原则区别不在于它们是否可证实,而在于它们是否可证伪。科学理论必须具有可证伪性,即原则上能够被一个或一组可能的观察陈述所证伪(而不是指它们实际上被证伪)。在他看来,理论根本不可能被经验证实。他写道:“我建议以理论的可反驳性或可证伪性作为分界标准”。“一个命题只要它是可检验的,或可证伪的,就是科学的;反之,不可检验、不能被证伪的,就属于非科学的、形而上学的。”他同时指出,他所说的“可证伪”,是逻辑上的可证伪,而非事实上的可证伪。一个逻辑上有可能被证伪的命题或理论,就是一个科学的命题或理论,至于它是否已被经验所证伪,这从分界的观点看来是无关紧要的。从这个观点出发,他把在科学史上已被证伪的许多理论,如地心说、燃素说、热素说和日心说、氧化说、分子理论一起都列入科学之中。而把数学、形而上学、伪科学、宗教神学归入非科学之列,因为在他看来,这些领域的命题都是不可证伪的。

 波普的可证伪性标准虽给人耳目一新。但是,“可证伪”标准也存在问题,一个反例的出现并不能决定性地证伪一个科学命题。一方面,一个反例的出现,只能说明作为反例的科学事实本身与科学理论之间存在着冲突,很可能科学理论本身是正确的,而科学事实是错误的。另一方面理论是有内部结构的,即一个科学理论是由硬核和辅助性假说组成的,一个假说并不是单独的接受科学事实的检验,而是诸多假说组成的理论系统作为整体接受科学事实的检验。一个反例的出现,并不能直接否证理论的硬核,而只是表明这个理论系统之中的某个假说是错误的,理论的支持者可以通过修改辅助性假说或者作出特设性假说来维护这个理论的硬核。

 因此,波普尔以“可证伪”作为划分科学与非科学的标准和逻辑经验主义将“可证实”作为划界标准都是成问题的库恩的科学哲学思想。

 答:由于逻辑经验主义划分科学与非科学标准:可证实性。波普尔将“可证伪”作为划界标准,这二者都遇到很大的困难,而且与科学史不太相符。库恩的科学哲学是继逻辑实证主义和证伪主义之后的又一科学哲学流派。由于库恩强调:从科学本身发展的历史中去认识科学的本质,从动态的历史研究中发现科学发展的规律。同时由于库恩本人长期从事科学史的研究,因此,人们通常也称这一科学哲学学派为“历史学派”。

 常规科学是库恩《科学革命结构》的主要概念之一,认为常规科学是科学家团体在范式的指导下不断积累知识的过程。此外,他还提出相互竞争的不同范式之间是不可能通约的。(范式就是一群科学家共同遵守的科学信念、科学研究方法、基本理论假设、科学仪器设备等等,而遵守这个范式的所有科学家被称为科学家共同体。)他把常规科学分为理论研究部分和搜集事实部分。在常规科学研究阶段认为要抓住两对矛盾1、在范式指导下常规科学的研究和这种常规科学对范式的改进。2、出现反常和调整反常。库恩对常规科学的积累和继承这一特征的分析受到科学哲学家的批判。批犯者认为肯定一种平凡的科学研究时期的存在降低了科学研究的价值。

 库恩对科学史的考察,得出了科学发展模式:常规科学——科学革命——新的常规科学。认为科学革命有3特征:1、革命变化是整体性的,不能诼渐一一地实现变革2、同整体性密切相关,过去称为意义变化。后来称为词语与词组同自然界挂钩方式的变化。3、革命涉及模型、比喻或类比的改变。这3特征体现革命性有蕴含不可通约性。

 库恩的非理性主义色彩表现在科学进步方面。他不承认科学进步,他看来,科学进步不是越来越接近真理。同时也不承认有检验真的客观标准。这方面,他陷入了非理性主义和相对主义的泥坑。

 总之。关于库恩的科学哲学思想,我们认为比逻辑经验主义和证伪主义更贴近科学。尽管还有不足之处,如不可通约,非理性主义科学观及概念的不完全确定界限,但是我们认为库恩勾画了科学发展的主要图景及重要概念。对于具体细节和概念的重新理解是非常重要的。

 结合相关科学史案例,谈谈你对判决性实验的理解。

 答:“判决性实验”,指能够决定性的判决对立的两个假说或理论“真”“假”的实验。它是近代实验科学的产物。基本要素:1、相互竞争假说。是判决性实验存在的的前提。2、矛盾语言。判决性实验中的假说应该蕴含矛盾预言。3、可检验的实验本身。判决性实验应当是现实中可检验的其语言结果可以在试验中得到检验。它涉及到实践对理论检验的问题。在科学史上,“判决性实验”的强大功能有目共睹。例如:物理学家吴健雄与美国科学家就是成功利用有“判决性实验”,得出结论。

 不可否认,“判决性实验”作为科学实验中的一种独特形式,其对假说或理论的检验的可靠性比起普通的科学观察记录更有优势。特别是对于与之相背离的假说可以提供一种有力的反驳,深刻揭露其内在的缺陷和矛盾,而对于与之相容的假说则提供有力的支持,增强其确证程度。

 当然,任何科学实验都很难超越当时的社会历史条件,其某些时候出现一定的误差也在所难免。如在光的波粒之争的实验判决中,“判决性实验”没有获得令人满意的结果。但作为科学研究的重要工具,对于“判决性实验”,我们绝不能武断地将其抛弃。我们要创造有利条件,科学地设定其应用维度,把“判决性实验”的功能发挥到最佳状态。客观地说,“判决性实验”在科学研究领域的应用的确也应当是一个长期而又复杂的过程。我们不同意学界一些观点,他们在看到“判决性实验”出现判决失误时便否定这种实验的判定意义,这种做法终将会把理论评价引入相对主义的泥塘。

 判决性实验存在与否的观点有很大争议。吴健雄实验支持其存在。但是实验——光的波粒之争是判决性实验失败的例证。带来的启示是1、必须坚持实践标准的确定性与不确定性相统一才能正确解决判决性实验难题。2、判决性实验涉及理论选择问题唯有在科学实践中得到解决。

 科学事实与科学理论间的关系。

 答:科学事实是一种解释。经验事实构成科学的经验基础。从内涵上讲,它是指人们通过感官获得的以感觉、知觉、直觉、表象形式描述出来的外经验知识;从外延上说,它则主要分为观察事实与实验事实。科学认识中的经验事实,即也就是科学事实。

  科学理论,是对某种经验现象或事实的科学解说和 系统解释。对已知的现象作出合理说明,对未知的事物作出准确预言。这就是科学理论豪基本的活动。科学理论具有生命力的标志。就在于它不仅在过去和现在,而且在将来的一段时期内,能够解释一大批虽已知但来被理解,或完全未知、一未被理解的现象。根据科学理论的这种解释能力,即所谓解释力来评。

 逻辑经验主义认为,科学理论是从观察和实验所确立的科学事实中推导出来的,科学事实是科学理论的可靠基础。这种科学观是建立在如下假定的基础上的,事实是无偏见的观察者通过感官直接获得的,事实先于理论且独立于理论。然而,观察不仅仅是由被观察对象决定的,而是依赖于观察者的经验知识和期望。在相同的条件下,不同的观察者并不必然获得完全相同的感官经验。

 科学事实也不是独立于理论的。科学事实不是先于理论等待观察者去发现,相反科学事实需要理论来诠释,观察中渗透理论。因此,科学事实并不是独立于理论的,而是观察中渗透着理论。科学理论必须适应科学事实,如黑体辐射被发现后,人们修改经典力学,创建量子力学。而不可能是黑体辐射自身修改适应经典力学。说白了就是物质与意识的关系问题

 结合现实生活中的现象,谈谈你对科学技术对人异化的理解。

 答:科技从产生起对于人类征服、改造自然,丰富人们的物质产品,改善生活,提高生活质量,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但也正是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人类对它的错误运用,给人类带来了无穷的精神烦恼、价值迷茫和信仰危机。

 科学技术对人的价值的影响表现在:科技忽略了“个性化”。人的存在,致使人的“价值”和“意义”向度被忽视;同时科技把人作为一个抽象而存在,导致了人的抽象和被忘却;人被工具化丧失独立生存的真谛,成为被他人利用的工具。三个方面:1、人被非个性化。人沉迷于对大众传媒等高科技下的产物所编织的各种存在意义的消费。在电影《楚门的世界》中,全世界上亿双眼睛凝视着楚门,享受着、消遣着,他们失去了每个人存在的意义、价值,观众的生活被电视奴役着,使人们的性格、感情、意志等趋于相同化。2、人被抽象化。人作为一个有血有肉有感情的高级存在是不能用科学来把握的,因为科学的认知旨在于对事物的内在规定做尽可能客观的如实揭示,它所追求的是本来形态的“实然”。而人之为人,在于人的生成性、不确定性、矛盾性和价值性,而现代语境下的人却是被科学抽象化的人。3、人被工具化。在科技高度发达的社会,由于工具理性对技术的使用、物欲占有的强调,致使人的价值,人的生存和发展需要之非功利、非实用、非技术等方面遭到忽视、排斥。人不再是自然的人,而变成了非精神性、非生成性的动物,变成了没有思想、没有情感的机器,甚至变为赚钱的机器。

 当科学技术带来的负面影响和它对人的异化时,人们应积极重建人的价值世界,关注自己的情感、道德、人格、生命、灵魂,应正确引导科学技术为人类服务,使人类保持自己的不确定性、价值性,拥有自我生存的价值。

 科学技术与人类社会活动之间的相互影响。

 答: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先进生产力的重要标志,是人类社会的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和社会活动。科学技术作为工具和物质手段改变了人类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它作为现代社会发展最强大的推动力量改变了社会结构、塑造着人类的形象、变换着世界的政治格局。当代社会,科学技术对社会经济、文化、生活方式的影响主体是积极的、正面的。但科学技术的发展具有双重效应,在现实社会中,科学技术也对人们的日常生活造成了一定的消极的、负面的影响。

 科学技术对人类社会生活的正面影响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迅速发展和提高经济发展。人类由于使用了科技,改变了传统的生产方式,使生产工艺趋于现代化,提高了生产的自动化水平,它低污染、低消耗、低能耗,技术含量高,不仅节省了人力、物力,降低了生产的成本,提高了产品的质量。科学技术为一个社会的发展注入了活力,使其经济文化的发展摆脱了衰退和危机,继续保持繁荣。

 第二,促进了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善。1、提高了人们的物质和精神文化生活水平。2、提高了人类的身体健康水平。基因工程与药品与不治之症3、极大地开阔了人类的视野和对物质世界的认识水平。如,大型天文望远镜的研制成功,从而为探索人类所不知的太空的奥秘提供了方便。

 第三,推动社会全面进步。现代科学技术广泛渗透到社会的各个领域,有力地促进着社会的全面进步和迅速发展。将科学技术与社会紧密结合起来,解决社会发展中的种种问题,促进社会的科学化,这是当代社会的发展趋势,也是人类的奋斗目标。例如:现代科学技术基础上出现的现代医学、遗传科学、生理科学、心理科学等,能够帮助人类把握人口增长规律,协调人口与经济、环境、自然资源等方面的相互关系,确立人口发展战略,科学地控制人口增长,实行优生优育,提高人口素质,有效而合理地开发人力资源,使人口与社会进步很好地协调起来。

 正如一切事物一样,科学技术既可以通过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以造福人类,也在一定条件下产生了负面效应,给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带来了消极后果。它对于人类社会具有正反两方面的作用,人们只有趋利避害,扬长避短,才能使它能造福人类,而免受其害。一般说来,

 科学对人类社会生活的负面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第一,“白色垃圾”大量产生。先进的科技研制出了方便人民生活的塑料,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塑料的用量与日俱增。目前,废塑料在垃圾中占的比例越来越大,大大增加了垃圾处理的难度和费用。“白色污染”已成为当前危害我国社会环境的一大公害,严重阻碍了我国经济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第二,空气污染以及噪音污染严重。现代科学技术致使人类工业和交通的无限扩展,烟尘、工业气体、汽车尾气的排放已经超过了自然自我净化的界限,大气污染日益严重。特别是城市居住人群,深受空气污染、噪音污染的困扰。

 第三,科学技术对人类社会伦理道德的冲击。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带来了一系列关于人类社会伦理道德的问题和隐患。“试管婴儿”这项技术的成功将生物技术推向人类生命伦理的极限,一旦将克隆技术应用于人类自身,改变人类以往的繁衍模式,必将引起诸多灾难性的伦理问题。

 人类历史上出现过哪些自然观,核心思想是什么?

 答:自然观是人们对于自然界的根本看法或总的观点,它既是世界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人们认识和改造自然的方法论。唯物主义自然观的演变经历了三个阶段:从古代有机自然观、近代机械论自然观和19世纪中叶之后演化自然观的三个历史形态。

 1、古代有机自然观特点:直观性、思辨性和猜测性。正确地把握了自然界总画面的一般性质,却不能具体说明自然界的联系;这种自然观想从自然界本身寻求对自然现象的解释,但缺乏足够的经验知识,对部分和细节不清楚,对于这些不清楚就用哲学来进行思辩和猜测,用猜测来填补知识的空白,用思辩来编制自洽的理论,因而古代人的自然观是笼统的。它的产生,标志着人类对自然界的认识已冲破原始神话和宗教和藩篱,开始运用理性思维去探索自然的本质和规律。

 2、近代机械论自然观摒弃了古代朴素自然观直观性、思辩性和猜测性。强调自然的外在独立性,是对上帝创世说否定;强调经验和实证的方法主张用分析还原的方法去研究对象,这种研究方法对于自然科学的发展是完全必要的。对于近代自然科学和唯物主义哲学的发展有贡献。但它的局限性表现在机械性、形而上学性和不彻底性。(1)机械性。它承认自然界是物质的,物质是按规律运动着,但它用纯粹力学的观点来考察和解释自然界的一切现象,把自然界的各种运动形式都归结为机械运动形式,否认了无机界和有机界,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之间的联系。(2)形而上学性。孤立地考察自然界的事物和过程,撇开它的广泛的联系,不是把自然界看作是运动,而是看作是静止的,不是看作是变化的,而是看作是永恒不变的。(3)不彻底性。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割裂了自然界与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关系,认为自然界是孤立于人的实践领域之外的原始的自然存在物。这种观点必然导致自然观与历史观的割裂,最终陷入唯心主义和神学目的论。

 3、19世纪末20世纪初,由于相对论和量子力学的出现,物理学关于质量、空间、时间、能等概念发生了根本的变化,机械论依据经典力学所假定的稳定性被否定了。在现代物理学看来,世界是处在一定时空关系中中的“事件”组合成的统一体,而事件只是多种关系的综合。同时,量子理论表明,能就是质量,物质只不过是振动的一种方式。英国哲学家怀特海借助现代物理学的成就,在总结伯格森等人探索的基础上,建立了一个以“事件”和“过程”概念为核心的“有机体哲学”。

推荐访问:自然辩证法 辩证法 自然
上一篇:扶贫开发办先进集体事迹材料
下一篇:品牌汽车营销方案,大学生营销策划大赛

Copyright @ 2013 - 2018 优秀啊教育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优秀啊教育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