寿比南山 心如止水 寿比南山

来源:入团申请书 发布时间:2019-04-09 点击:

  笔者因工作的关系,有幸接触和查阅大量古今百岁寿星的资料,发现僧侣的长寿,有其深刻的生活背景,总结其原因,大致可以归纳为以下三种:   戒荤茹素饮食清淡中国的僧侣一般都有严格的素食习惯,因而在人们的心目中,僧人似乎自古以来就是食素而不吃肉的。其实,佛教在流入中国以前,并没有普遍禁止食肉。但中国是北传佛教系统,流传的大都是大乘经论。大乘佛教认为:食肉就是杀生。南朝的梁武帝笃信大乘佛教,他大力提倡僧尼禁止食肉,并以法令的形式告诫天下沙门:若有违反,严惩不贷。从此,食素就成了中国佛教风俗习惯的主要特征之一。那么,食素对僧人的生命健康究竟有何影响?中国人民解放军八五医院曾对上海玉佛寺、龙华寺和苏州寒山寺等共100名僧人进行了血指标测定,结果表明;僧侣的血粘度比普通人要低,在体格检查中,他们中有57人无疾病或异常,18人患心血管病。而在普通人中,100名普通人仅8人无疾病,67人患心血管病。而僧侣的主食为大米、豆制品、蘑菇、竹笋等。可见,适当的素食有利于人体的健康。当代禅门巨匠、百岁巴蜀高僧禅庄法师因在“文革”中评说林彪“杀心太重,会篡党夺权,不可重用”而被定为“攻击无产阶级司令部”,1971年被捕入狱,入狱后,生活极为清苦,但他仍然严守戒律,坚持食素。有时监狱里好不容易改善一次伙食,也只不过是少得可怜的一块肉和肉汤,即便如此,禅庄法师仍把肉和汤让给他人,自己只吃米饭。他说:“出家人不但不可杀生,也不吃荤。”禅庄法师自觉守戒近百年,到百岁时依然仪表端庄,这不能不说和他食素无关。
  僧侣的饮食特别强调清淡,唐代的百岁高僧神秀、当代开封大相国寺的百岁寿星净严法师等一生饮食清淡,这不仅体现了他们生活上的“淡泊”,更重要的是口味上的“清淡”,使他们的寿命在无形中也得到了延长。直到现在,寺院里的僧侣们还保持着在用膳开始时,先手捧饭碗“过三口淡”(即吃三口淡饭)方才配菜的规矩。
  清心寡欲修习禅定 佛教中把贪、�、痴视为三大烦恼之首。这里的“贪”指的就是贪欲,“�”指�怒,“痴”(也叫无明)指无知。其中“痴”又决定了贪和�。由于无知,导致了贪求财富和繁殖生存等乐趣。所以,只有认识到无知是一切痛苦的根源,摆脱它的束缚,不再被一切世俗尘境所迷惑,使心灵得到彻底的解脱,这样才能从人生的痛苦中,从生死轮回中永远的解脱出来,长寿也自然与其有缘。西晋117岁高僧佛图澄在晚年时,虽荣禄加身,但他从不放纵自己,而是一如既往地严守佛门戒律,每日中午之后,不再进食,也从不喝酒,只是诵经念佛,日日坚持,修身养性,丝毫不忘。在他年过百岁时,依然风姿翩翩,老当益壮。
  气功养生是僧侣得以长寿的重要组成部分。它通过内向性意识的锻炼,增强人体自我意识的控制能力,激发和强化人的固有功能,使人的身心达到高度和谐的境界。先秦时期杰出的思想家、道家创始人老子,他在运用气功修身时,就主张“至虚极,守静笃”。维持清静不乱的态度,以保持旺盛的生机。他认为:口吐浊气,鼻引清气,四肢脏腑皆受其润。如山之纳云,地之受泽。若练得气之十通,则百病不生。他曾云:“知神气可以长生,固守虚元以养神气。神行则气行,神往则气往,若欲长生,神气相注。”老子的主张也集中表现在他用气功养生的行动中,据说老子在82岁那年,生了一场大病,自感心慌,心口绞痛,出虚汗,胃不适等。吃了两年药,仍不见效。一天,他拖着病体来到一座山坡上,在一棵果树下,他的病又复发了,想到自己不久可能就要离开人世,心中不免有些悲伤。就在此时,随风飘过来一阵花香,他不禁精神一振,病体也有所缓解。他意识到:悲观的意念会加重病情,而乐观的意念则会缓解病情。于是他在树林中练起了天道治病的气功方法来。经过三个周天的循环往复,他骤觉病痛全去。后来,人们就把老子的气功方法称之为“练三丹”(上丹田、中丹田、下丹田),后人误传为“练仙丹”。老子的气功治病,被后人归结为气功之中的静功类,老子也由此被后人封为开创气功的“祖师爷”。
  以茶修道好劳恶逸 茶文化是僧侣饮食文化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天下名山僧占多”,“名茶出在我山中”。在寺院中,一般都设有“茶堂”,这是禅僧用来讨论佛理、招待施主、宾客品茶的地方,法堂西北角还设有“茶鼓”,以击鼓来召集寺僧饮茶。禅僧坐禅时,每焚完一炷香,都要饮茶,用以提神。据《晋书・艺术传》记载:敦煌人单道开在后赵都城邺城(今河北临漳)昭德寺修行时,曾不畏寒暑,昼夜不眠地诵经40余万言,仅用饮茶来防止瞌睡。可见佛教饮茶最初只是为了坐禅修行。尔后,僧侣们又认为茶具有“三德”:(1)坐禅时,彻夜不眠;(2)满腹时,消滞助化;(3)茶为不发(抑制性欲)之药。故此,茶与僧侣们结下了不解之缘,他们不仅用茶来招待施主,而且还以茶为禅。
  僧侣的长寿和其“好劳恶逸”的良好习惯也有着不可忽视的关系。早在唐代时,百丈怀海禅师在新吴(今江西奉新县)百丈山百丈寺领众修行,曾制定“禅门清规”,其中就有“行普请法”和“普请”等条。所谓“普请”,即普遍邀请僧众集体劳作,上下均力,开垦山林农田,其中也包括挑水、打柴、放羊、伐木竹等。百丈禅师自己更有“一日不作,一日不食”之名言,并严格遵守。后人将其所倡导的在禅修的同时,“行普请法”的制度称为“农禅并重”。当代禅宗泰斗,120岁的虚云和尚将百丈怀海禅师所倡导的“农禅并重”奉为楷模,谙熟于胸。江西云居山真如禅寺在抗日战争中惨遭日寇炮火轰炸,损失殆尽。1953年,虚云闻知此事,带弟子从武汉启程,移居云居山。进山后,他视僧众之各人所长,组成了农林队和建筑队,从事寺宇的修复。虚云自己也以百岁的高龄亲自参加劳作。在他的带领下,农林队当年就开垦出水田60亩,旱田10多亩,解决了僧众的口食之需。建筑队也挖基搬土,做砖伐木,年内即盖成了一座二层楼的砖木结构的藏经楼,建僧寮20多间。
  长寿为何特别青睐于这些淡泊清苦的出家人?《大毗婆娑论》曾对那些虔诚奉行戒律的僧众总结出“取乐天年而不中夭”的长寿经验。实际上,僧侣的长寿原因,还得益于中国的哲学,包括佛、道、儒思想,传统养生,周易理论等。可见僧侣的长寿是和中国的传统文化分不开的。

推荐访问:寿比南山 心如止水
上一篇:痛风可以吃什么食物表 “痛风”的饮食方略
下一篇:[养生的圭臬,健康的准绳(下)] 治国凭圭臬安邦靠准绳

Copyright @ 2013 - 2018 优秀啊教育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优秀啊教育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