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韬》军事情报思想研究

来源:思想汇报 发布时间:2023-02-09 点击:

杜文君

《六韬》是一部先秦军事思想的集大成之作,是继《孙子兵法》之后先秦兵家思想成熟的典型代表。作为“武经七书”之一,它对后世军事思想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被誉为兵家权谋类始祖。司马迁称:“后世之言兵及周之阴权,皆宗太公为本谋。”〔1〕有学者也指出了《六韬》在兵书中的独特地位:“《六韬》的成熟则在于其兼采儒道,融汇诸家,使兵家思想体系更加丰富,更具张力,更趋完善……是对孙子思想的超越和发展,也是先秦兵家思想进一步成熟的标志。”〔2〕因此,作为传统兵书经典的《六韬》,同《孙子兵法》一样,也蕴含有丰富的军事情报思想。然而,由于种种原因,与《孙子兵法》的研究相比,目前学界对《六韬》军事情报思想的关注与研究仍然不够。但是,该书所反映出的某些军事情报理论,在今天看来仍具一定的借鉴意义。因此,我们有必要对其有关军事情报方面的内容进行深入分析与总结

(一) 本于道德

《六韬》与《孙子兵法》《尉缭子》等专著还是有一些不同的,那就是它所论述的军事思想是建立在道德之上的。《六韬》将道德看作是国家军事建设与国家治理的重要前提。从其所论述的内容顺序来看,首先提及的是《文韬》。据《汇解》言:“韬者,弢藏之义,此内虽有兵端,而本于道德,故曰《文韬》,谓文事先于武备也。”〔3〕《文韬》又将《文师》置于首章。《武经七书注译》言:“(《文师》)是一篇周灭殷商的战略决策。”〔4〕就是说,战争应当本于道德,政治优先于军事战略。《六韬》认为,国家兴衰是有规律可循的,若“仁义道德所在”,则天下归之(《文韬·文师》);
若“忠臣死于无罪,奸臣以虚誉取爵位”(《文韬·举贤》),则国家就会灭亡。这说明,战争中存在着治国之道。《文韬·守国》云:“天生四时,地生万物;
盈则藏,藏则复起。莫知所终,莫知所始。圣人配之,以为天地经纪;
圣人之在天地间也,其宝固大矣。因其常而视之,则民安。夫民动而为机,机动而得失争矣。故发之以其阴,会之以其阳;
极反其常,莫进而争,莫退而逊。守国如此,与天地同光。”也就是说,按照自然规律治理天下,则人民安定。若发生动乱,则需要积蓄力量,时机成熟之后才能够讨伐,如此天下才会云集响应。

(二) 符合规律

作出正确决策的前提是情报必须符合战争规律。如此,情报的研判才变得必要与可能。《龙韬·军势》明确提出了情报的理论基础:“圣人征于天地之动,孰知其纪。循阴阳之道,而从其候;
当天地盈缩,因以为常;
物有生死,因天地之形。故曰:‘未见形而战,虽众必败。’”就是说,圣人观察天地运行的变化,反复探索其原因,依照季节的变化、昼夜长短等自然现象,掌握普遍的运行规律,进而推断出天地万物变化的趋势。所以说,战争是存在客观规律的,要根据客观规律来把握战争的变化,若不能详细地摸清敌人的情况与之后的战争趋势,即使军队兵员再多,也注定要失败。由此可见,《六韬》对于君主道德以及战争规律的分析与重视。在一定意义上讲,上述考察决定了应否采取进一步的军事行动。因为,军事战略和军事行动仅仅是政治的延续。

古代,信息交流不畅通,搜集情报的方法主要是依靠直接观察与密探盗取等方式。关于这两种获取情报的方式,相较于《孙子兵法》《尉缭子》等兵书来说,《六韬》对军事情报学的一个重要贡献,就是在“侦察”与“间谍”使用方面更加深入而全面。

(一)观察法

观察,主要是通过侦察敌人阵地及行动状态来获取情报。“在情报工作中,观察是十分必要的。如果没有观察,就不能发现情报、搜集情报。”〔5〕《六韬》提到了将帅应该提前五日派出情报人员:“先战五日,发我远候,往视其动静;
审候其来,设伏以待之。”(《虎韬·动静》)又:“凡深入敌人之境,必察地之形势。务求便利,依山林险阻、水泉林木而为之固;
谨守关梁,又知城邑丘墓地形之利;
如是,则我军坚固,敌人不能绝我粮道,又不能越我前后;
常先发远候,去敌二百里,审知敌人所在。”(《虎韬·绝道》)即在距离敌人二百里的地方探查敌国境内的地形,如“山林、险阻、水泉、林木、关梁、城邑、丘墓”等情况,观察敌军前来的征候,以便提前做好部署与安排。如果敌人先我占据战略要地,那么我方就失去了先机。除了观察地形,还要审察敌人内部的虚实:“审知敌人空虚之地,无人之处,可以必出。”(《虎韬·必出》)“登高下望,以观敌之变动;
望其垒,则知其虚实;
望其士卒,则知其来去。”(《虎韬·垒虚》)即通过观察敌人的变动与营垒的数量,就能预测敌人内部的虚实及士卒的调动情况。

观察法除了需要情报人员具有很强的观察力之外,同时还需要具备快速的反应能力。情报工作的方针和基本要求是“广、快、精、准”,故而要求情报人员有特殊的善于观察的能力,要随时随地迅速而又敏锐地注意到有关事物和事件的各种极不显著,但却非常重要的特征和细节。《六韬》特别强调观察与快速反应的能力,“敌知我情,通我谋,为之奈何?太公曰:‘兵胜之术,密察敌人之机而速乘其利,复疾击其不意。’”(《文韬·兵道》)就是说,在对方掌握我方情报的前提下,我们要在很细微的环节中,缜密侦察对方的情况,力求迅速发现情报,并凭借有利形势捕捉战机,再出其不意地给对方以猛烈打击。打仗必须“出其不意,攻其无备”,即“广、快、精、准”,如此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文韬·守土》亦指出:“日中必彗,操刀必割,执斧必伐。”要及时抓住时机,不能错过破敌的最佳时间。

(二)使用密探、间谍之法

《六韬》主张君王应培养“股肱羽翼”,须有“耳目七人,爪牙五人,羽翼四人”。通过设置“耳目”“爪牙”“羽翼”“术士”的方式,可以实现:“主往来听言视变。览四方之士,军中之情;
主扬威武,激励三军,使冒难攻锐,无所疑虑;
主扬名誉,震远方,动四境,以弱敌心;
主为谲诈,依讬鬼神,以惑众心。”(《龙韬·王翼》)如此一来,既能聚拢民心,又能了解内情,便于掌控军中之情、民众之心,以致无所疑虑、战无不胜。而培养间谍,深入敌人内部离间敌人,煽动对方人心,使其上下分离,也是搜集情报的重要方法。《龙韬·王翼》言:“游士八人,主伺奸候变,开阖人情,观敌之意,以为间谍。”

《六韬》除了主张培养间谍,打入敌方内部外,还提出了四种花费重金贿赂、收买敌方间谍以破坏敌方君臣关系的具体方式:首先,拉拢敌营君主最亲近的臣子,削弱敌方的力量,使其上下不能一心,如此则其国家社稷必然衰退。此即所谓:“亲其所爱,以分其威。一人两心,其中必衰。”(《武韬·文伐》)其次,用重金“阴赂”敌国君主的近臣,和他们建立深厚的友谊。这样一来,他们虽身居国内,但却心向国外,国家就会发生灾祸。再次,收买敌国君主左右的大臣,离间边远的大臣,君主就会失去民心。最后,离间敌方忠臣与君主的关系,即“严格忠臣”,“勿听其事”,促使他们关系恶化,以为己用。此外,当敌军进攻凶猛、我军士卒被围困时,则需要通过厚赂敌使的方式寻找出路:“求途之道,金玉为主,必因敌使,精微为宝。”(《豹韬·乌云泽兵》)当然,事情必须做得精密细致,不能让敌人有所察觉。

(三)传递情报的媒介

情报不仅要注重搜集,更要对获取的情况信息进行传递与交流。对此,《龙韬·王翼》表明,要在军队中设置专门的情报信息传递机构与人员:“伏旗鼓三人,主伏旗鼓,明耳目。”即由他们负责作战时的信息传达:“令我垒上,谁何不绝,人执旌旗,外内相望,以号相命,勿令乏音,而皆外向。”(《虎韬·金鼓》)

情报传递的媒介是多种多样的。严怡民指出:“情报工作包括了文献工作,但又不局限于文献工作。情报工作除了运用文献这种形式外,还使用非文献的形式(如口头、实物等)。”〔6〕但是,在冷兵器时代,通讯条件极不发达,信息的传递与交流存在诸多不便。这样,依靠实物传递便成了情报信息传递的主要方式。

《六韬》将旗帜、鼓、火、号音等作为重要的情报传递媒介。《豹韬·突战》中记载,当敌军进攻侵占我方土地,但尚未完全到达前,为了确保情报及时准确地传递出来,要在距城四里的地方构筑营垒,布金鼓旗帜,以此来观察敌军动向、传递情报。另外,还要在城头上“立旌旗,击鼙鼓”,做好防守。至于旗鼓的使用方法,《军略》有具体规定:“昼则登云梯远望,立五色旌旗;
夜则火云万炬,击雷鼓,振鼙铎,吹鸣笳。”意谓,昼夜采用不同的旗帜传递情报,白天视线好,可以登云梯远望,则用五色旌旗,夜晚用烟火代替旗帜,用鼓发号施令,以及敲小鼓、摇大铃、吹胡笳作为指挥信号,传递情报信息。

在实际的情报工作中,仅有情报收集是远远不够的。因为情报获取之后,必须对情报进行分析与研判,然后才能得出有价值的结论。“情报分析与研判是综合的逻辑思维过程,是对获取材料的再创作。”〔7〕“情报分析是情报工作的中心环节。”〔8〕在情报工作中,往往把情报工作的失误主要归因于分析的失误:“大部分情报失误通常是由分析失误引起的,而非由收集失误引起。”〔9〕毫无疑问,情报分析是情报工作的重要内容。关于情报分析的论述,同样也是《六韬》军事情报思想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 情报分析的综合性

有学者指出:“《孙子·计篇》中的‘五事’‘七计’是孙子战略情报要素的主要内容,该篇阐述了‘道’‘天’‘地’‘将’‘法’等五个情报要素。”〔10〕与此相似,《六韬》对军事情报要素的分析也比较全面而深入。《犬韬·武锋》即强调:“夫欲击者,当审察敌人十四变。变见则击之,敌人必败。敌人新集,可击;
人马未食,可击;
天时不顺,可击;
地形未得,可击;
奔走,可击;
不戒,可击;
疲劳,可击;
将离士卒,可击;
涉长路,可击;
济水,可击;
不暇,可击;
阻难狭路,可击;
乱行,可击;
心怖,可击。”在“高居而远望,深视而审听”的思想认识下,《六韬》通常立足于政治环境、经济发展、自然环境、军事战备、君臣关系、国际关系等诸多方面的因素进行详细而综合的情报分析,来判断是否可以作战以及预见战争的胜败。

1. 政治因素。从战略角度来说,发动战争首先要了解敌国的政治环境。敌方政治环境的优劣是决定能否谋划战争的关键。尤其是当敌方发生天灾、人祸时,这无疑是出兵的最佳时机:“天道无殃,不可先倡;
人道无灾,不可先谋。必见天殃,又见人灾,乃可以谋。”(《武韬·发启》)同时,《六韬》还认为,一个国家的政治环境与君主有直接关系。君主圣明,则国泰民安;
君主不贤,则国危民乱:“君不肖,则国危而民乱。君贤圣,则国安而民治。祸福在君,不在天时。”(《文韬·盈虚》)

2. 经济因素。经济是国家的物质基础,也是战争的物质保障。《六韬》十分重视军队的耗费。所以,在《龙韬·王翼》特别提出设置“法算二人”。其主要目的是,“主会计三军营垒粮食,财用出入”。即计算军队中的财政消耗,保障军队的粮食供给。太公认为,战争中需要大量的人力与物资。《虎韬·军用》明确表明:“甲士万人,强弩六千,戟橹二千,矛橹二千。修治攻具,砥砺兵器。巧手三百人。”如此庞大的战争消耗,国家如何保障呢?他认为,战争所需要的“马牛车”“矛戟”“甲冑”“粮食”“攻城器械”等器具,“尽在于人事”:“故用兵之具,尽于人事也。善为国者,取于人事。故必使遂其六畜,辟其田野,究其处所。”(《龙韬·农器》)他还具体介绍了如何将农具转换为战争所需要的器具:“耒耜者,其行马、蒺藜也。马、牛、车、舆者,其营垒蔽橹也。锄耰之具,其矛戟也。蓑薛簦笠,其甲胄干橹也。镢、锸、斧、锯、杵、臼,其攻城器也。牛马,所以转输粮也。鸡犬,其伺候也。妇人织纴,其旌旗也。丈夫平壤,其攻城也。春䥽草棘,其战车骑也。夏耨田畴,其战步兵也。秋刈禾薪,其粮食储备也。冬实仓廪,其坚守也。”(《龙韬·农器》)如此便能实现“富国强兵”的目的。除此之外,《六韬》还重视发展农业、工业、商业,以此来保障国家经济的发展:“大农、大工、大商,谓之三宝。农一其乡,则谷足;
工一其乡,则器足;
商一其乡,则货足。三宝各安其处,民乃不虑……三宝全,则国安。”(《文韬·六守》)农业、工业和商业共同发展,国家的粮食、器具就会充足,这样就能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的目的。

3. 自然环境。冷兵器作战的时代,不同的自然环境,如气候、大风、暴雨以及周围的地形、水源等,能够对战争产生巨大的影响,甚至可以决定战争的胜败。所以,《六韬》十分强调自然环境的重要性。为了能够在战争中提前掌握天气信息,作者主张设置“天文三人”,“主司星历,候风气,推时日,考符验,校灾异,知天心去就之机”(《龙韬·王翼》)。也就是说,其作用是预测气候、观察天象、准确推算出时间,以备灾害、意外事件的发生。为了在战争中占据有利地形,所以设置“地利三人”:“主三军行止之形势,利害之消息,远近险易,水涸山阻,不失地利。”其职责是要在行军、驻扎时察明地形、地势状况,分析利害消长、险隘距离、江河山势险阻等,使军队在战争中不失地利。《龙韬·兵征》曰:“三军齐整,阵势以固,深沟高垒,又有大风甚雨之利……大胜之征也。行阵不固,旌旗乱而相绕,逆大风甚雨之利;
士卒恐惧,气绝而不属……此大败之征也。”天气、地势影响着战争的成败,顺着大风大雨,能够因势利导,可以取得成功;
而逆着大风大雨,军阵不稳,则会导致失败。此外,《六韬》还通过观察“城上之气”来进行军事情报分析。《龙韬·兵征》云:“凡攻城围邑,城之气色如死灰,城可屠;
城之气出而北,城可克;
城之气出而西,城可降;
城之气出而南,城不可拔;
城之气出而东,城不可攻。城之气出而复入,城主逃北;
城之气出而覆我军之上,军必病。凡攻城围邑,过旬不雷不雨,必亟去之,城必有大辅。此所以知可攻而攻,不可攻而止。”通过观测云气变化,来判断是否发动战争以及战争中敌我双方的利弊,以此作出相应的决策。这与《墨子》中的“望气”如出一辙。《墨子·迎敌祠》云:“凡望气,有大将气,有小将气,有往气,有来气,有败气,能得明此者可知成败、吉凶。”〔11〕《后汉书·何进传》记云:“(中平)五年(188年),天下滋乱,望气者以为京师当有大兵,两宫流血。大将军司马许凉、假司马伍宕说进曰:‘《太公六韬》有天子将兵事,可以威厌四方。’进以为然,入言之于帝。于是乃诏进大发四方兵,讲武于平乐观下。”〔12〕通过观测云气,预测吉凶顺逆,是古代军事活动中不可或缺的。有学者指出:“望气最初因为生产、战争等社会实践的需要而产生”,“虽然有把人、事和作战状况和结果与天象牵强附会的地方,但大多也是对即将到来和未来几天的天气情况、彼此的士气、对周围地理环境的观察以及对形势等各方面信息摄取、分析后而综合作出的推断。”〔13〕也就是说,“望气”是基于天气、士气、地形等各方面情报信息综合起来的进行分析而作出的预判,是古代战争中战前必备的环节。〔14〕

4. 战前准备。战前准备简称“战备”,是一个国家军事行动中的重要环节。《六韬》认为:“三军数惊,士卒不齐;
相恐以强敌,相语以不利;
耳目相属,妖言不止,众口相惑……”(《龙韬·兵征》)即是说当敌方疏于防备、士气衰弱、军纪松弛、谣言不止之时,可出其不意、乘虚而入。相反,如果敌国战备完善,精力集中,则不宜出兵:“胜负之征,精神先见;
明将察之,其效在人。谨候敌人出入进退。察其动静,言语妖祥,士卒所告。凡三军悦怿,士卒畏法,敬其将命;
相喜以破敌,相陈以勇猛,相贤以威武,此强征也。”(《龙韬·兵征》)这是通过观察敌军内部将帅、士卒言行举止来判断敌人的处境及心理的状态。在战前准备中,将帅的选择是非常关键的,因为将帅的选择是影响战争成功与否的关键:“故兵者,国之大事,存亡之道,命在于将。将者,国之辅,先王之所重也。故置将不可不察也。故曰:‘兵不两胜,亦不两败。兵出逾境,不出十日,不有亡国,必有破军、杀将。’”(《龙韬·论将》)“军中之事,不闻君命,皆由将出。”(《龙韬·立将》)“将不仁,则三军不亲;
将不勇,则三军不锐;
将不智,则三军大疑……故将者,人之司命。三军与之俱治,与之俱乱。得贤将者,兵强国昌;
不得贤将者,兵弱国亡。”(《龙韬·奇兵》)也就是说,将帅的决策与指挥对战争胜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战况瞬息万变、稍纵即逝,必须确保将帅在指挥权上的绝对地位,以便能够根据前线敌情的变化,及时制定相应的对策。在情报分析中,如果能够得知敌方君将不和或将士分离,便可攻其不备:“不畏法令,不重其将,此弱征也。”(《龙韬·兵征》)“将离士卒,可击。”(《犬韬·武锋》)

5. 国际关系。国际关系会对一个国家的战略举措产生重要影响。要想提升一个国家的战略实力与影响力,就要处理好与其他国家之间的关系,“以弱击强者,必得大国之与,邻国之助。”(《豹韬·少众》)也就是说,要想以弱胜强,必须得到大国的协助与周边国家的支援。在太公看来,以少胜多、以寡敌众,就必须通过外交手段争取得到其他国的帮助:“事大国之君,下邻国之士;
厚其币,卑其辞。如此,则得大国之与、邻国之助矣。”(《豹韬·少众》)即尊敬大国君主,礼交邻国贤人,利用重金厚待他们,言辞谦逊,如此就会得到邻国的援助,在战争中就会处于有利的地位。即如孟子所说:“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孟子·公孙丑下》)

以上五个方面,构成了《六韬》情报分析的主要内容。这些内容能够从宏观上把握敌国的整体发展态势,从而为战略决策的分析与研判,提供重要的军事情报信息,以便国家能够在未来战争的中,迅速占据有利地位,掌握战场主动权。

(二) 情报分析的具体方法

《六韬》对情报分析的另一重要贡献,就是提出并运用了一些行之有效的具体的情报分析方法。

1. 全面、辩证的思维方式。情报分析是建立在逻辑学基础之上的,因此需要人们对可能影响情报的多种因素进行辩证的认识与判断。在这种关乎全局的战略情报分析中,《六韬》十分注重从正反两个方面辩证地分析问题:“乌云之阵,阴阳皆备。或屯其阴,或屯其阳。处山之阳,备山之阴。处山之阴,备山之阳。处山之左,备山之右。处山之右,备山之左。敌所能陵者,兵备其表。”(《豹韬·乌云山兵》)“必见其阳,又见其阴,乃知其心;
必见其外,又见其内,乃知其意;
必见其疏,又见其亲,乃知其情。”(《武韬·发启》)除了能够辩证思维外,还应具备全局观:“目贵明,耳贵聪,心贵智。以天下之目视,则无不见也;
以天下之耳听,则无不闻也;
以天下之心虑,则无不知也。”(《文韬·大礼》) “十二节备,乃成武事。所谓上察天,下察地,征已见,乃伐之。”(《武韬·文伐》)“将必上知天道,下知地利,中知人事。”(《虎韬·垒虚》)这样,它既强调了情报分析的全面性,也提出了情报分析应具备辩证思维的能力。

2. 由表及里、去伪存真。在作战情报的具体分析中,《六韬》认为应该具备见微知著的分析能力。这里,主要包括军事部署的虚实、军队的精神士气等方面。例如,《六韬》对敌营内部部署情况的观察,便十分具体和细致:“登高下望,以观敌之变动;
望其垒,则知其虚实;
望其士卒,则知其来去……听其鼓无音,铎无声,望其垒上多飞鸟而不惊,上无氛气,必知敌诈而为偶人也。”(《虎韬·垒虚》)就是说,要细致观察敌人的动静及动态,了解敌人的虚实与部署,以便作出战略决策:“见其虚则进,见其实则止。勿以三军为众而轻敌,勿以受命为重而必死,勿以身贵而贱人,勿以独见而违众,勿以辩说为必然。”(《龙韬·立将》)可见,战略行动决策的作出,不是以军队数量为依据的,而是通过情报的具体分析、研判之后制定的。又如,对战前敌军精神、士气的分析研判:“胜负之征,精神先见,明将察之,其效在人。谨候敌人出入进退,察其动静,言语妖祥,士卒所告。”(《龙韬·兵征》)即要根据士气的盛衰、军队的秩序以及言语的流传,来分析敌人的强弱,通过各种征候进而预测战争的胜负。《龙韬·兵征》还指出,要根据经验积累和战略情报,预判“强征”“弱征”“大胜之征”“大败之征”。

3. 透过现象看本质。《六韬》特别注重从战场中分析敌我双方的战争走向,而且善于透过敌人有利的表象深度分析其劣势,进而抓住敌军的弱点与漏洞,最终扭转战争的趋势:“敌人深入长驱,侵掠我地,驱我牛马;
其三军大至,薄我城下。吾士卒大恐;
人民系累,为敌所虏。”(《豹韬·突战》)面对此种局面,太公认为,这不过是敌军突然来袭,所进行的凶猛进攻而已,可称之为“突兵”。这种方式是在敌军没有做充分准备的条件下发动的进攻,其实是敌方的致命缺陷。他分析并指出了应对敌军“突兵”的方法,认为表面上敌军“暴击而前”,实际上“其牛马必不得食,士卒绝粮”。对于这种没有粮草准备、强力进攻的敌军,只要做到“令我远邑别军,选其锐士,疾击其后。审其期日,必会于晦,三军疾战”,即使敌人再多,最终也会失败,“敌人虽众,其将可虏”。总之,太公积累了丰富的作战经验,所以能透过表面现象,分析敌人的不足,进而作出具体的战略研判,采取相应的作战行动。可见,情报必须经过准确地分析研判,才能得出准确而有价值的结论,从而在军事行动时获得先机。

同先秦其他兵学经典相比,《六韬》中所反映出的情报获取手段的丰富性,情报分析的完整性以及反情报思想,是中国古代兵书中少见的。其核心不但在于了解敌情,更在于隐蔽我情。为此,它所建立的情报系统有其独特的一面,其强调综合运用各种方式进行情报的搜集、分析、运用,以期取得政治上和军事上主动权,也是其他军事著作望尘莫及的。

(一) 注重情报搜集与分析的完整性

《六韬》在情报搜集与分析方面更加完整与全面,范围也更加宽泛,涉及地形(山林、险阻、水泉、林木、关梁、城邑、丘墓)、人员部署(虚实)等。更为重要的是,《六韬》对情报分析的重视程度十分突出,而其军事情报分析思想可以说是定性与定量的综合。所谓“定性分析”,“就是确定情报的指向,分析研判人员依据自己对材料把握的精准度,对其作出最后的定性判定”〔15〕。“定性研究”,就是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分析,“具体地说,是运用归纳和演绎、分析与综合以及抽象与概括等方法,对获得的各种材料进行思维加工,从而能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达到认识事物本质、揭示内在规律”〔16〕。如对双方的政治环境、自然条件、君臣关系、内部形势、国际关系等方面的分析与研判,即是一种整体的把握。所谓“定量研究”,“就是对事物量的方面的分析与研究……定量研究是对事物的这些量的规定性的分析与把握……以便从量的关系上认识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做出更为精确的科学的说明”〔17〕。如对经济的预测、军队数量及其所具体使用武器装备的种类,都有具体的规定。定性分析是注重整体发展的分析,而定量分析则看重具体的规定性的把握,二者相结合能够在战争中迅速掌握先机。

(二) 反情报思想

“反情报”是指在情报活动中采取的一种保密措施。先秦诸兵书对反情报活动均格外重视。为了防止军事情报泄露,《六韬》采取了一系列举措,来加强自己的情报管理,防范敌方情报人员的侦察。相较于《孙子兵法》《墨子》的反情报思想来说,《六韬》更注重通信过程中的保密。为了更加突出对通信的重视,其在《阴符》《阴书》两篇中着重强调了古代秘密通信的方法。

“阴符”是用于君主与将帅之间的秘密通信识别物。“阴符”种类繁多,其使用有严格的规定:全歼敌军获得大胜,其长一尺;
斩获敌将,击溃敌军,其长九寸;
占领城市、夺取城邑,其长八寸;
击退敌人,其长七寸;
鼓励军民坚守阵地,其长六寸;
请领粮食,增加兵力,其长五寸;
军队失败,将领伤亡,其长四寸;
战斗不利,士卒伤亡,其长三寸。对于“阴符”传递过程中泄露机密的,一律处决:“若符事泄,闻者告者,皆诛之。”

另外一种反情报的通讯方式是“阴书”。对于“阴符”难以表达明白的,如距离遥远、语言不通的时候,则用“阴书”。“阴书”分为三个部分:“主以书遗将,将以书问主。书皆一合而再离,三发而一知。再离者,分书为三部”(《龙韬·阴书》),分别用三个人送达,每人送一部分,但“相参而不知情也”,以此来确保军事情报不会落入敌军之手。此外,为防止他人窃取情报,还经常“诡符印,谬号令,闇忽往来,出入若神”(《龙韬·王翼》),制造一些“假符节”,发布假号令,用以迷惑敌人。《六韬》对“阴符”“阴书”使用如此详细的规定,不仅体现了古人对君主与将帅之间通信联络的格外重视,而且亦能看出其强烈的反情报意识。

与先秦兵书著作重理论轻实践的特点相比,《六韬》的实际可操作性强是它的一大优点。它的军事情报思想不仅在国内得到了广泛传播和运用,而且在国外也同样有着很大的影响。例如,参加朝鲜壬辰战争的成汝信,对《六韬》曾给予很高的评价:“其兵书为兵家传授之法,《三略》因之而转换,八阵仿之而推演;
孙、吴之简切,英、卫之奇正,莫不由是而祖述之。其行军用兵之法,谁复出其右哉。”〔18〕重要的是,他还将《六韬》的情报思想运用到了具体的战争实践中。如此看来,《六韬》有关情报搜集与分析的思想,对现代战争仍具有借鉴价值和现实指导意义。

总而言之,《六韬》作为古代战争实践的经验总结与军事学说的集大成之作,是我国古代军事情报思想精华的集中体现。其在军事情报的搜集、传递的媒介以及情报的分析研判等方面,有着独创性的见解。深入挖掘与分析《六韬》的军事情报思想,不仅是对先秦兵学情报思想的弘扬与传播,而且能够为信息时代战争的情报工作提供诸多借鉴与启发。

【注释】

〔1〕司马迁:《史记》,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1479页。

〔2〕姚振文:《对〈六韬〉兵学地位的再认识——兼论战国末期先秦兵家思想的成熟》,载《军事历史》,2021年第2期,第88-89页。

〔3〕朱墉:《武经七书汇解》,中州古籍出版社1989年版,第316页。

〔4〕《中国军事史》编写组:《武经七书注译》,解放军出版社1991年版,第265页。

〔5〕沈家模:《情报心理学概论》,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第42,43页。

〔6〕严怡民:《情报学概论》,武汉大学出版社1984年版,第44页。

〔7〕王清淮:《情报分析与研判:方法与流程》,载《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5期,第27页。

〔8〕高金虎、张魁:《情报分析方法论》,金城出版社2017年版,第14页。

〔9〕HEUER R J:《Psychology of intelligence analysis》,Center for the Study of Intelligence1999,65-84。

〔10〕刘进有:《〈墨子〉情报思想研究》,载《情报杂志》,2021年第3期,第57页。

〔11〕孙诒让:《墨子间诂》,中华书局2001年版,第574页。

〔12〕范晔:《后汉书》,中华书局1965年版,第2246页。

〔13〕洪卫中:《汉魏晋南北朝“望气”浅论》,载《甘肃社会科学》,2011年第2期,第125页。

〔14〕史延廷:《先秦战争中气象学、心理学知识的应用及特殊战法》,载《史学月刊》1991年第6期,第2页。

〔15〕王清淮:《情报分析与研判:方法与流程》,载《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5期,第27页。

〔16〕孙瑞英:《从定性、定量到内容分析法——图书、情报领域研究方法探讨》,载《现代情报》,2005年第1期,第2页。

〔17〕孙瑞英:《从定性、定量到内容分析法——图书、情报领域研究方法探讨》,载《现代情报》,2005年第1期,第3页。

〔18〕成汝信:《浮查集·上武学御史·请立武成王庙书》,韩国景仁文化社1996年版,第94页。

猜你喜欢 情报敌人战争 情报现代装饰(2022年5期)2022-10-13情报现代装饰(2022年3期)2022-07-05情报现代装饰(2022年2期)2022-05-23捡敌人的枪来用,靠不靠谱小学生学习指导(小军迷联盟)(2021年10期)2021-12-06未来战争我们最强心声歌刊(2021年4期)2021-10-13被风吹“偏”的战争学生天地(2019年32期)2019-08-25敌人派(下)学生天地(2018年18期)2018-07-05他们的战争读友·少年文学(清雅版)(2018年12期)2018-04-04足够是够的敌人山东青年(2016年3期)2016-02-28交接情报小天使·一年级语数英综合(2015年10期)2015-10-14推荐访问:军事情报 思想 研究
上一篇:基于治未病思想的痛风健康管理研究进展
下一篇:读懂我们自己:论语言与思想*

Copyright @ 2013 - 2018 优秀啊教育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优秀啊教育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