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逆力与优势视角文献综述

来源:思想汇报 发布时间:2021-04-20 点击:

1、优势视角的兴起 1982年,美国堪萨斯大学社会福利学院的一项针对慢性精神病患的实验引起了优势视角的迅速崛起和学术界对于优势视角的广泛而深入的探讨。负责此项目的charles Rapp教授与Ronna Chamberlain博士放弃了既有的实务模式,而是采取了一个以服务对象为核心的视角,它关注服务对象的优势,认为身处困境,具有疾病或问题的人仍然具有优势与资源,只是缺少发现与挖掘,这一视角即优势视角。此后,优势视角作为一个全新的、正向积极的社会工作处遇方式而得到不断发展。

1989年,美国堪萨斯大学的Weick,Rapp,Sullivan,Kusthard四人发表了《社会工作实践的优势视角》一文,宣告优势视角的诞生。1992年,美国堪萨斯大学社会福利学院的教授Dennis Saleebey编写出版了《优势视角:社会工作实践的新模式》一书,成为了解优势视角的主要文本,使得优势视角理论在社会工作领域得到广泛认识。

2、优势视角的主要观点 第一,个人、团体、家庭和社区都有优势。所谓优势,包括体验、个人品德、天赋、感悟、故事、灵性、意义和社区资源。优势的内容、范围非常广泛, 正如 Saleebey认为的那样:几乎所有的事情在某种特定条件下都可以视为一种优势。只是有的优势已经较明显地表现出来,有的则未被发现或调动起来。在某种情境下,这种优势是可以激发和调动出来的。因此,社会工作者在实务中就是要 甄别、利用这些优势对抗疾病、消除痛苦,达到目标。

第二,创伤、虐待、疾病和抗争具有伤害性,但它们也可能是挑战和机遇。在服务对象遭遇逆境时,从表面上看是一种不幸,但是即便是在逆境下,周围环境中充满着资源,环境在增加了人产生各种问题的可能性的同时,也提供各种保护性因素。优势视角的实践要求人们把不幸实践看作是生命中的转折点,接受挑战并抓住机遇,实现个人跨越式的发展。

第三,与服务对象合作,可以最好地为服务对象服务。在特定的情境下,只有服务对象自己才最了解他们自己的优势资源和能力,而专业工作者 更倾向于用官方知识和专业标准来衡量服务对象 的情境。因此,社会工作者最佳的选择就是与服务对象合作,良好的合作关系可以避免助人关系的霸权体现。

第四,所有的环境都充满资源。在一个环境中,个人、团体和社区都有一些东西可以提供,都会有一些别人需要的知识、勇气、才能或物资,这些资源通常不属于社会服务机构,而是分散于社区之中。只有认知到所有的环境都充满资源这一 点并积极寻找,这些资源才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第五,专业关系。在优势视角社会工作实务中,专业关系必须是真正平等合作的伙伴关系。社会工作者不是专家、权威,而是支持者、合作者,他们为服务对象营造一种安全、信任、自在的环境,与服务对象一起讨论并发现自己的优势资源和能力,协助他们从困境中走出来。

3、关于优势视角理论的优缺点 优势视角理论的优点:
(1)体现了社会工作的基本价值理念,那就是每个人都是平等的,有价值的,都值得关怀与帮助,每个人之间都是独特的,社会工作者就是要尊重每个人的个性和独特性,承认每个人都有价值和闪光灯,这是社会工作的灵魂。

(2)它挑战社会工作基于缺陷的传统范式,为社会工作实践带来了更多的希望和积极的意义。

(3)、使我们重新反思自己在案主面前的专家地位和权威,以及如何正确和恰当的使用标签。

优势视角的缺点:
(1)优势视角从概念上而言是初步的,其成效证据还不充分。

(2)优势视角似乎是以另一种面目出现的积极思维。

(3)优势视角可能忽视了案主在求助之时所面临的真正问题或困难,仅仅强调优势而忽视问题可能导致案主的利益受到损害。

(4)致力于优势视角将可能导致对某些非常珍贵的社会和政治思想的彻底放弃,尤其是更为结构化的干预策略在寻找内部优势和资源的旗帜下被边缘化。

4、问题视角与优势视角的比较 区别 问题视角 优势视角 基本假设 基建于对人的被动理解上,认为案主是“无能者”、“无用者”,强调案主的脆弱性 基建于对人有主观能动性的理解上,认为人不是被动的,而是有着自身的潜能和力量,可以依靠自身的潜能和优势解决问题。

理论基础 采用以佛洛依德为代表的精神分析理论,聚焦于案主“出了什么问题”以及工作者要“做些什么”来帮助案主进行诊断和治疗。

吸收了后现代主义的观点,强调把注意力聚焦于案主如何生活,以及从他们的经验里找出意义。

社会工作者扮演的角色 治疗者、专家、权威者 倾听者、理解者、意义体系的重构者、启发者 文献综述 一、国内文献对于抗逆力及优势视角的相关研究 抗逆力与优势视角是从国外引入的一种社会工作理论,抗逆力是优势视角的理论内核。不同的学者对抗逆力及优势视角的译法也有着区别。大陆学者将抗逆力更多地翻译为“抗压能力、心理承受能力”,台湾学者更多地称为“复原力”等等。

关于抗逆力及优势视角的模型研究,主要是应用于儿童、青少年等群体。国内学者梳理了关于抗逆力和优势视角的模型研究,将青少年抗逆力模型总结为“内在保护因子”和“外在保护因子”两大组成部分来进行探索和研究,如何修正青少年的偏差行为,并以提升青少年抗逆力的内、外系统为着眼点进行研究路径的探索。

关于抗逆力及优势视角理论发展脉络的研究,有关保护性因子的研究逐渐从对青少年人群中保护性因子的单纯鉴别,转变到揭示这些因子随时间而变动的复杂交互作用过程。

朱虹.青少年抗逆力的研究及其培养[J].全球教育展望,2013(09):96. 刘玉兰从抗逆力及优势视角的纵向发展入手,梳理了该理论的发展脉络。

西方抗逆力理论:转型、演进、争辩和发展[J].国外社会科学2011.(06):67-74. 赵明思认为,抗逆力作为优势视角的理论内核,是指个人在应对重大生活压力的能力。

赵明思.优势视角:社会工作理论与实践新模式[J].社会福利(理论版)2013.(08)
王丹认为“抗逆力”是个体的内在潜能,个体在面对困境时能够激发潜能保护自己免受逆境影响,以转变内在提升抗逆力。

王丹.优势视角下贫困大学生抗逆力提升研究[J].文化与教育,2019(09)
田国秀认为,抗逆力是个体面对危机处境的能力表现,危机是抗逆力的前提条件,没有危机也就无所谓抗逆力。

田国秀.从抗逆力视角对“问题青少年” 实施干预[J].中国青年研究,2006(11). 个体身处逆境时,启动自身潜力,利用外界资源,通过内外因素的互动、调适,达成抗逆力的运作与成效。

二、国内关于青少年抗逆力的相关研究 通过系统的文献检索,国内大部分学者将抗逆力理论与社会工作专业服务相结合,研究对象包括了农村留守儿童、问题青少年、贫困大学生、残疾人等其他弱势群体,从而探讨如何提升该类群体的抗逆力水平。

田国秀、曾静.关注抗逆力:社会工作理论与实务领域的新走向[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7(01):130-133. 其中,在大部分国内学者对抗逆力介入群体的研究中,搜索了一共93篇与社会工作专业服务相关的参考文献,笔者发现大部分抗逆力的研究集中于青少年和儿童,其比例分别占比为43%、28%。(如图1)
(图1)
邹建章在他的《抗逆力》一书中指出:“不同的逆境心理性质,往往决定了人们在逆境中的承受能力和抵抗力,不同的人们存在不同的差距,不同时期的人同样会出现不同的层次和差距。

邹建章.抗逆力[M].吉林:吉林文史出版社,2019. 这同样说明了抗逆力是一种能够不断变化的动态过程,受多种因素影响。

三、国内关于青少年抗逆力提升的实务研究 上述提到,我国学者对于抗逆力及优势视角理论介入问题青少年的研究文献相对来说是较为丰富的。朱虹运用抗逆力理论介入青少年的心理健康,主要是以预防为主的角度进行介入、从系统、生态和积极心理学的角度来设计全方位的预防以及干预计划

朱虹.青少年抗逆力的研究及其培养[J].全球教育展望,2013(09):98--100. Nan Henderson与Mike M.Milstein于1996年提出抗逆力轮,虽然这一模型是由国外学者提出,但对我国培养青少年抗逆力的研究仍有较大的参考价值。因此,国内部分学者也在引用这一抗逆力轮技巧来介入到问题青少年这一群体中,以激发其潜能。这一模型从两个方面入手: 一方面是缓解环境中的危机因素,另一方面是建立环境中的抗逆力,扶持和培育青少年的抗逆素质。抗逆力轮六个工作技巧:(1)建立正面的社会支持网络;
(2)建立清晰而稳定的规范;
(3)教授生活技能和社交技能;
(4)提供关怀与支持;
(5)表达高而合理的期望;
(6)提供有意义的参与机会。

杜经国.青少年抗逆力社会工作的社会学分析[J].青少年学刊,2018(03):6. 王玉香以社会工作专业理念与方法,通过培育留守青少年自身的内在保护因子和家庭、学校、社区等外在保护因子的方式,来建构以青少年自主性能力提升为核心的关爱支持体系,激发留守青少年的内在潜能,提升其应对困境的抗逆力。

王玉香.抗逆力培育:农村留守青少年社会工作服务的实践选择[J].中国青年研究,2018(10):114-119. 四、文献述评 当前国内大部分学者对抗逆力及优势视角的研究,一方面,主要进行理论层面的研究,缺乏对抗逆力的实际运用;
当将抗逆力和优势视角实际运用过程中,测量服务对象对于逆境的态度和看法过于抽象。

另一方面,研究主要是以问题视角出发,将问题青少年看作是行为不端的人来进行治疗,没有真正运用到优势视角理论来看待服务对象,过于关注建设服务对象的积极心理。

因此,一方面,国内学者应该更多的将抗逆力和优势视角理论运用于实际案例之中,避免过于宽泛的谈论抗逆力及优势视角的运用。另一方面,在测量服务对象的改变同时,应将测量指标进行进一步的可操作化。

文献名称与作者 关于抗逆力的观点 关于抗逆力的实务构建体系 优缺点 抗逆力视角下学校社会工作实践研究——以武汉市某职业中学服务项目为例--苗艳梅 抗逆力是当代国际社会工作领域理论研究与实务探索的热点问题。它以积极心理学为基础,强调个人在面对生活逆境时,能够理性地做出正向的、建设性的选择和应对策略的能力,因此抗逆力社会工作强调对服务对象所具有的特征进行积极的、正面的描述,是“以人为本”服务模式和原则的进一步细化和发展,可以使人们在遭遇困境时反弹,能发展出健康的应对策略,并通过克服不利环境而获得成长。

1、 个案咨询与辅导 2、 提高学校和家庭支持力量的主题活动 3、朋辈群体 对抗逆力进行一个现状评估,但问题在于对于抗逆力的实际运用不够具体,对于测量服务对象对于逆境的态度和看法过于抽象 青少年抗逆力的研究及其培养--朱虹 抗逆力,亦称心理弹性、韧性、复原力或压弹,是指个体身处困难、挫折、失败等逆境时的心理协调和适应能力。抗逆力的培养对于解决当前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具有重要意义。抗逆力是指个体身处困难、挫折、失败等逆境时的心理协调和适应能力。(支持关系是缓和危机因子的关键因素)
1、个人特质 2、家庭支持 3、外部环境支持系统(学校、社区、社会机构)
该篇论文分析条理清晰,从生态系统理论制定全面的干预计划,避免了过于宽泛地从理论上论述其如何培养青少年的抗逆力 青少年抗逆力社会工作的社会学分析--杜经国 抗逆力是当一个人面临困难、挫折 和失败等逆境时的心理协调和适应的能力。

1、抗逆力轮六个工作技巧 建立正面的社会连接 2、建立清晰而稳定的规范 3、教授生活技能和社交技能 4、提供关怀与支持 5、表达高而合理的期望 6、提供有意义的参与机会 该篇论文写得较为系统,逻辑观点清晰,但较少有自己的观点,多数是引用前辈的经验,缺乏了自身的实践经验所得出来的结论 青少年抗逆力社会工作服务的现状、问题与展望--杜经国 抗逆力,也称“复原力”、“心理弹性”,指的是一个人在遭遇挫折、困难时心理协调和行为适应的能力,是个体在先天遗传基础上后天习得的结果,可以通过后天教育与训练得到提高 1、谨防拿来主义 2、对青少年的自主性指标化 3、理论的本土化 4、构建“政府+社工”体系化的抗逆力培养模式,需要政府制定长久的、统一的规划 该篇论文在研究青少年抗逆力理论的过程中,对于如何建设青少年抗逆力的体系培养的视角较为宏观,逻辑较为清晰、角度较为全面 优势视角下社会工作介入青少年偏差行为的策略分析--刘伟 在优势视角下,青少年偏差行为社会工作介入强调的是社会工作者与有偏差行为的青少年相互沟通合作,发挥青少年自身的优势力量改变自己。

1、个案的介入 2、小组工作的介入 3、社区工作的介入 该文献的介入视角较为宏观且笼统,运用的介入策略较为普遍,更多的是一种理论上的介入。

推荐访问:
上一篇:阳光体育活动实施方案
下一篇:有关县级机关党支部书记履职尽责情况调查与思考

Copyright @ 2013 - 2018 优秀啊教育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优秀啊教育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