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开放大学电大本科《社会心理学》2023期末试题及答案(试卷号:1295)

来源:思想汇报 发布时间:2020-10-27 点击:

国家开放大学电大本科《社会心理学》2023期末试题及答案(试卷号:1295)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备选答案中有一项正确答案,请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题中的括号内,每小题2分,共10分)
1.青少年期的社会化被称为( )。

A.初级社会化 B.基本社会化 C.预期社会化 D。再社会化 2.罗森塔尔等(Rosenthal&Jacobson,1968)的一项经典研究证明了教师的期望对学生成绩的显著影响。这种期望的作用也称为( )。

A。皮克马利翁效应 B.首因效应 C.近因效应 D。光环效应 3.维纳的成就归因模型把( )看作是暂时的内因。

A.任务难度 B.机遇 C.能力 D.努力 4.某人在初次会面时给人们留下的印象会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影响着人们对他的看法,这种现象属于( )。

A.近因效应 B.首因效应 C.晕轮效应 D.宽大效应 5.卡茨(D.Katz)于1960年提出了有关态度形成与改变的( )。

A.功能理论 B.三阶段理论 C.社会判断理论 D.学习理论 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15分)
6.调查法分为两种,一种是问卷法,另一种是访谈法。

7.伍德( Wood,1989)把社会比较的方式分为向上比较、向下比较与相似比较三种。

8.舒茨(W.C.Schuts)提出了人际关系的三维理论,他认为每个人都有3种最基本的人际需要:包容的需要、控制的需要和情感的需要。

9.琼斯与戴维斯(Jones&Davis,19 65)提出的对应推论理论认为,人们常假设他人的内在品质与他们的外在行为相对应。

10.影响人际吸引的因素除了个人特征外,还有熟悉、接近、相似和互补。

11.根据攻击行为的目的不同可以将攻击行为分为工具性攻击行为和敌对性.攻击行为。

三、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25分 12.归因:
人们从可能导致自己及他人行为发生的各种因素中,认定行为的原因并判断其性质的过程。

13.社会认知:
是指个体通过人际交往,根据认知对象的外在特征,推测与判断其内在属性的过程。

14.自我实现的预言:
我们对他人形成一定的印象之后,就会对他人产生相应的期望,而此期望又引导我们采取相应的行为来实现此期望,这一现象就叫自我实现的预言。

15.从众:
是指个体在群体压力下,为了和群体中的大多数人保持一致而采取的改变知觉、判断、信仰或行为的倾向。

16.去个性化:
指个体丧失了抵制从事与自己内在准则相矛盾行为的自我认同,从而做出了一些平常自己不会做出的反社会行为。

四、简答题(每题10分,共30分 17.简述自我概念是通过哪些渠道逐渐形成与发展的。

答:一般而言,一个人对自己的认识可以通过下面四个主要渠道而逐渐形成与发展。

(1)重要他人的评价 我们很多有关自己的信息都来源于他人,尤其是我们信任的、敬佩的、对我们很重要的他人,如父母、老师、同伴、领导等。

(2)他人的态度与反应 有时,他人特别是与我们无关系的人,并不会给予我们清晰的反馈与评价,但我们可以从他们对我们的态度(如冷淡、瞧不起)及反应(如拒绝)来了解自己。

(3)个体的行为与表现 个体对自己的认识毕竟要以自己的特征、行为及表现为客观基础。尤其是性格、态度、品质、爱好等心理特征,常常需要人们根据自己的外在行为与表现来推断。

(4)社会比较 通过将自己与他人比较以获取有关自我的重要信息。

18.什么叫基本归因错误?产生的原因有哪些? 答:基本归因错误是指人们在解释他人的行为时,夸大行动者的个人因素,低估环境因素的现象。

基本归因错误产生的原因有:
(1)人们有一种信念,相信人们能对自己的行动负责、所以多以内因来解释人的行为,而忽略外因的影响。

(2)情境中的行动者比情境中的其他因素往往更突出,所以人们更容易注意行动者,而忽略背景因素、社会因素。

19.什么是从众?为什么会产生? 答:从众是个体在群体压力下,为了和群体中的大多数人保持一致而采取的改变知觉、判断、信仰或行为的倾向。

从众行为的产生有两个原因,信息性社会影响和规范性社会影响。

信息性社会影响是人们把他人视为指导行为的信息来源从而顺应其行为。该观点认为,人们从众是因为人们相信其他人对一个模糊情境的解释比我们自己的解释更正确,而且可以帮助我们选择一个恰当的行为方式。

规范性社会影响:人们为了获得社会接纳而改变自己的行为方式,使其符合群体的规范和标准,以免陷入困境或遭到排斥。

五、应用分析题(20分)
20.有一则新闻报道如下:
2003年5月15日下午在广州白云区京溪路,一名来自湖南的16岁少女光天化日之下被一男子调戏,少女不从,该男子找了一把刀,当着20多个围观者的面,对她狂砍8刀,围观者竞无一人上前制止。

请用学过的知识解释这种“众人围观见死不救”的现象。

答:(1)这种现象被一些学者称为为旁观者效应,即当其他人存在时,人们不大可能去帮助别人,其他人越多,利他行为的可能性越小。

(2)原因可能有(结合案例说明,只要合理即可):
①责任扩散:是指当发生了某种紧急事件时,如果有其他人在场,那么,在场者所分担的责任就会减小。

②对模糊情境的解释:当事件的性质模糊不清时,我们倾向于参考他人的反应来对事件做出判断。如,不知歹徒和少女两人的关系,不知该管不该管。

③对利害得失的计算:怕受到歹徒的伤害。

推荐访问:电大商法期末试题及答案 电大本科《网考英语》试题及答案 电大本科公共政策概论期末试题及答案 本科复变函数期末试题及答案 电大会计本科高级财务会计试题答案试 电大【证据学】期末试题及答案 电大期末音乐考试试题及答案 电大试卷号2038答案 电大本科试卷号6033的市场营销学试题及 电大《商法》试题及答案
上一篇:高三物理真题分类汇编专题-交变电流(解析版)
下一篇:2019-2020学年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测试卷C卷

Copyright @ 2013 - 2018 优秀啊教育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优秀啊教育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