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版二年级上册数学全册教案

来源:日记大全 发布时间:2020-11-07 点击:

本单元内容是在已经学习了100以内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笔算方法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三个数连加、连减及加减混合运算。教材结合具体情境引导学生进一步体会两步运算的运算顺序,巩固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竖式计算方法。这既是对以前学习加减法知识的延伸拓展,又是今后进一步学习三位数及多位数加减法的基础,在整个小学阶段的一级运算中具有重要的纽带作用。

学生已经学过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这次着重学习运算中的竖式计算。也就是说学生基本掌握了竖式计算的法则,继续运用以前学过的计算法则计算。因此,培养学生的迁移类推能力,就能很好地解决类似的教学问题。


1.掌握连加、连减及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和用竖式计算的书写方法。

2.会用连加、连减及加减混合运算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3.培养书写工整,计算认真的好习惯。

4.培养发现数学信息,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1.充分利用情境图。

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感受到实际生活中确实存在着需要用连加、连减或加减混合运算解决的问题。教学时要充分发挥教材情境图的作用,首先要引导学生观察情境图,切实感受这些画面中有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运算的数学问题,使学生感到连加、连减及加减混合运算就在我们的生活中。此外联系画面思考所计算的问题,使抽象的加减法计算变得生动具体,也进一步体现了加减法计算在生活中的适用性。

2.以旧引新,突破难点。

连加、连减及加减混合运算是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进一步发展,特别是两位数加两位数的进位加法和两位数减两位数的退位减法,更是本单元教学的基础,且以前学习的一位数连加、连减及加减混合运算的解题思路,更为本单元的教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因此,教学中要充分利用学生原有的知识基础,培养学生的迁移类推能力。

1 谁的得分高 1课时 2 秋游 1课时 3 星星合唱队 1课时 4 练习一 1课时 谁的得分高。(教材第2、3页) 1.掌握连加运算的顺序和用竖式计算的书写方法。

2.养成工整书写,认真计算的好习惯。

3.养成发现数学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

重点:掌握竖式计算的简便写法。

难点:利用竖式计算解决问题。

课件。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玩套圈游戏吗?老师告诉你们,淘气和笑笑是一对非常要好的朋友,有一天他们进行一次套圈比赛,想知道他们的比赛成绩吗?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看一看。

课件出示:教材第2页情境图及成绩统计表。

师:这是淘气和笑笑进行套圈比赛的成绩记录。观察这张表,从中你知道了哪些数学信息? 学生可能会说: ·淘气第一次得24分,第二次得30分,第三次得41分。

·淘气第一次得24分,笑笑第一次得23分,淘气第一次得分比笑笑高。

·淘气第二次得30分,笑笑第二次得44分,笑笑第二次得分比淘气高。

·淘气第三次得41分,笑笑第三次得29分,淘气第三次得分比笑笑高。

·淘气有两次得分超过了笑笑。

…… 师:同学们发现的数学信息真不少。还有同学们看出了淘气有两次的得分超过了笑笑,真细心! 【设计意图:由学生比较熟悉和感兴趣的活动(套圈比赛)引入新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用表格描述数学信息是日常生活中常用的方式,本环节的目的是培养学生读表,了解、收集数学信息的能力。】 1.进行估算。

课件出示:教材第2页“他们谁说得对?”对话情境。

师:同学们,你们看,这对要好的朋友因为比赛的输赢发生了争执,你觉得他们谁说得对呢?为什么? 生1:淘气说得不对。虽然他的确是有两次都比笑笑得分高,但不能因此就说淘气肯定获胜。因为淘气的总分不一定比笑笑的总分高。

生2:笑笑说得很有道理。像笑笑说得那样,淘气两次比笑笑共多2分,而笑笑却一次就多出了3分,当然总成绩是笑笑的高,所以应该是笑笑获胜。

【设计意图:估算是生活中常用的数学知识,估算的意识和能力是需要经常训练的。估算方法本身就是个性化的,通过交流,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分享他人的快乐,学习更好的估算方法。】 2.尝试计算。

师:刚才我们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做了粗略的比较,觉得笑笑说得有道理,可能是笑笑获胜了。那么到底谁获胜呢?让我们来算一算,看结果是怎样的。先计算淘气的总得分吧! 学生试做,教师巡视,了解学生的计算方法。

师:说一说你是怎样算的。

学生可能出现的多种算法:
(1)20+30+40=90 4+1=5 90+5=95 (2) 2 4 + 3 0 5 4
  5 4 + 4 1 9 5
(3)
2 4 3 0 + 4 1 9 5 (4) 2 4 + 3 0 5 4 + 4 1 9 5
这几种方法都是计算连加算式的基本方法,教师都应给予肯定。三个数连加的竖式以前没有用过,如果交流时计算不出来,教师可作为参与者交流。提示学生观察:由于这三个数中有一个是整十数,计算时,采取竖式计算和口算结合的方式,比较简单。

师:刚才同学们用不同的方法计算出淘气的得分是95分,现在大家再计算一下笑笑三次一共得了多少分? 学生尝试计算,教师巡视,并指导个别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注意个位相加满十向十位进一。

师:把你计算的方法和结果和同桌同学交流一下。

学生汇报,教师板书。通过实际计算和比较发现:笑笑多一分,笑笑获胜。

【设计意图:个性化算法的交流是学生体验成功的平台,同时,也是互相学习的方式。让学生在相互交流中学习新知识,培养学生优化自己算法的意识和能力。体验算法多样化。】 师:这节课一开始我们用自己的方法解决了淘气和笑笑套圈比赛的问题。现在,老师提一个建议,下课后,请同学们自由组合(2人、3人都可以),也进行一次套圈比赛。把比赛的情况记录下来,下节课大家汇报一下。

谁的得分高 24+30+41=95(分) 2 4 3 0 + 4 1 9 5
          23+44+29=96(分) 2 3 4 4 + 2 9 9 6 答:淘气共得了95分,笑笑共得了96分,笑笑获胜。

1.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算法多样化是学生学习个性化的必然反映。提倡算法多样化不是标新立异、无中生有,而是还计算教学于本来面目。算法多样化带来的另一个现实要求是适时引导学生对多种算法进行分析比较,找出其中的规律,最终能够实现算法的优化。

2.对于多种算法,不应急于做出选择优化,应该适时引导学生自我选择,实现算法的优化。要尽量引导学生自己去思考,让学生有机会表达自己的想法,在交流中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和思维逻辑的条理性。

A类 填空。

4 8 + 2 4 ( ) + 1 8 ( )
        3 7 + 2 6 ( ) + 2 5 ( )
        3 2 + 1 5 ( ) + 2 7 ( ) (考查知识点:连加运算;能力要求:会正确进行连加计算。) B类 笔算下面各题。

(考查知识点:连加运算;能力要求:能正确进行连加计算。) 课堂作业新设计 A类:
  4 8 + 2 4 (72) + 1 8 (90)
   3 7 + 2 6 (63) + 2 5 (88)
   3 2 + 1 5 (47) + 2 7 (74) B类:78  99   78 教材习题 第3页“练一练”: 1.(1)第一次奇思比妙想得分少,或妙想的得分两次超过了奇思。(答案不唯一) (2)奇思获胜。因为第1次妙想比奇思多5分,第2次妙想比奇思多3分,两次一共比奇思多8分,而奇思第3次比妙想多10分,这样奇思就比妙想多2分,奇思获胜。

(3)奇思:35+23+30=88(分) 妙想:40+26+20=86(分) 2. 17+36+11=64(人) 3. 67  98   85   87 4.(1)28+16+15=59(枚) (2)51+21+28=100(枚) (3)2012年一共获得奖牌多少枚?38+27+23=88(枚)(答案不唯一) 秋游。(教材第4、5页) 1.通过选择合适的信息解决简单问题,学习连减计算的过程。

2.能用自己的方法正确地进行100以内的连减计算。

3.培养学生选择信息、应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重点:掌握竖式计算的连减的方法。

难点:能正确进行100以内的连减计算。

课件。

师:秋天到了,天高云淡,正是出游的好时节。同学们喜欢秋游吗?(喜欢) 课件出示:教材第4页情境图。

师:看!同学们出去秋游的情境图,从图中你知道了哪些数学信息? 学生可能会说: ·这条船可以坐90人。

·有两队,一队有45人,一队有25人。

师:同学们观察得很仔细,说得很准确。你想到了什么数学问题呢? 生1:一共有多少人? 生2:船上能坐得下这两队人吗? 生3:两队都上船后,船上还有多少个空座位? …… 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去发现问题,提出自己想知道的问题,进行梳理,并组织学生探究有价值的问题。如果没有出现教材中探究的问题,教师可以作为参与者,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探究。

【设计意图:用学生生活中喜欢秋游的话题引入学习,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引导学生观察,了解数学信息,为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做准备。】 1.乘船问题。

师:是啊,两队都上船后,船上还有多少个空座位呢?你们觉得该怎样解决这个问题呢? 生1:可以从90个座位中先减去一个队的人数,再减去另一个队的人数,就是船上剩下的空座位数。

生2:可以先求出两队一共有多少人,再从90个座位中减去两队的总人数,就是船上剩下的空座位数。

师:这两种方法都可以,现在就请同学们尝试自己列式,算一算。

学生尝试自己解答,教师巡视,了解不同算法。

师:哪位同学愿意汇报一下自己是怎样算的?结果是多少? 学生可能会出现的算法: ·我是从90个座位中先减去一个队的人数,再减去另一个队的人数:90-45=45(个),45-25=20(个),所以船上还有20个空座位。

·我也是从90个座位中先减去一个队的人数,再减去另一个队的人数,但是我的算式是90-25=65(个),65-45=20(个),所以船上还有20个空座位。

·我是先算出两队的总人数,然后用90一次减去两队的总人数,就是船上的空座位数:45+25=70(人),90-70=20(个),所以船上也是还有20个空座位。

师:刚才大家用不同的算法得出了船上还有20个空座位,这些算法都是正确的。现在请大家交流一下用竖式计算的过程。

请不同算法的同学到黑板上板书。

师:从90中减去一个队的人数,再减去另一个队的人数,可以写成一个算式为90-45-25=20(个)或90-25-45=20(个),这样的算式叫连减算式,计算连减算式一般从左往右计算,竖式的写法: 9 0 - 4 5 4 5 - 2 5 2 0
 或    9 0 - 2 5 6 5 - 4 5 2 0 【设计意图:不同算法的交流,使学生认识算法的多样化。竖式计算是大数计算的基本方法,也是学生必须掌握的一种技能。】 2.乘车问题。

师:同学们之前的表现非常棒!解决了乘船时的问题。如今啊,同学们的秋游就要结束了,要乘车返回学校。

课件出示:教材第4页“乘车返回学校”情境图。

师:根据图中给出的信息你能算出还有多少人没上车吗?自己试一试,然后在小组内交流。

学生尝试解答后小组内交流解法,教师巡视,指导个别有困难的学生。

组织交流,重点强调用竖式计算的写法。

【设计意图:在具体情境中进一步体会连减的意义,及时巩固连减算式的计算的方法。培养学生整理与归纳的学习习惯和意识。】 师: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呢? 【设计意图:课堂教学结束时,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教学的收获,有助于学生逐步养成及时归纳总结的好习惯,体会收获的成功和乐趣,增强学习数学的信心。】 秋  游 90-45-25=20(个)      90-25-45=20(个)
9 0 - 4 5 4 5 - 2 5 2 0
    
9 0 - 2 5 6 5 - 4 5 2 0 答:两队都上船后,船上还有20个空座位。

A类 笔算下面各题。

(考查知识点:连减运算;能力要求:掌握连减算式的竖式计算方法。) B类 看懂图意后,解决问题。

有85个西瓜。

(考查知识点:连减运算;能力要求:能正确运用连减计算解决问题。) 课堂作业新设计 A类:43 7  0 B类:85-40-27=18(个) 教材习题 第5页“练一练”: 1.左面:(1)张阿姨带了50元;买鱼用去28元;买蔬菜用去15元。(答案不唯一) (2)50-28-15=7(元) 右面:(1)《故事丛书》18元;《手工丛书》32元。(答案不唯一) (2)100-18-32=50(元) 2. 19 12 1 3.(1)26+32+39=97(份) 97<98<99<100 一班订的报刊最少。

(2)98-40-37=21(份) (3)99-45-28=26(份) (4)34份《小画报》;32本《小故事》。

4. 略 星星合唱队。(教材第6、7页) 1.结合具体情境,经历探索加减混合运算的计算方法的过程。

2.掌握100以内的加减混合运算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

3.在解决简单问题的过程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重点:正确计算加减混合算式。

难点:优化算法,正确计算加减混合算式。

课件。

师:同学们,喜欢唱歌吗?(喜欢) 课件出示:教材第6页情境图。

师:谁能看着情境图说一说图中的合唱队发生了什么变化。

学生回答时,关注学生是否发现了情境图中的数学信息。学生可能会说: ·合唱队的人数变了。

·合唱队原来有52人,今年有9人毕业了,又新加入15人。

·合唱队加入的人比毕业的人多。

…… 师:同学们发现的数学信息真多呀!可是老师就是没弄明白,合唱队人数比原来多了还是少了? 生1:毕业的人数少,新加入的人数多,所以应该是比原来多了。

生2:新加入的比离开的人数多,当然是现在人多了。

师:同学们不仅回答了老师的问题,还讲出了道理,真棒!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喜欢的形式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引起学生的探索欲望,自然而然进入新课。】 1.合唱队现在有多少人? 师:根据图中的信息谁能提出数学问题? 对学生提出的一步计算的简单问题可以现场解答。“合唱队现在有多少人”的问题,学生提不出来就进入下一个环节,学生提不出来教师参与启发提出。

师:要求“合唱队现在有多少人”,怎样列算式? 学生可能出现的答案: ·15-9=6(人)   52+6=58(人) ·52-9=43(人)   43+15=58(人) ·52-9+15 在学生列出52-9+15之后,启发学生说一说自己是怎样想的。如原来有52人,毕业离开了9人,就是少了9人,所以是52-9;又加入了15人,就是又多了15人,应该再加上15,所以就是52-9+15。如果学生的答案没有出现综合算式,师生就一起把两个算式改为一个算式,并告诉学生这样的算式叫作加减混合算式。

师:这样的加减混合算式,你会计算吗?试一试。

学生独立计算,教师及时巡视。一方面,发现学习有困难的学生给予及时的鼓励和必要的指导。另一方面,了解学生出现的算法以及算法中出现的问题,准备下一步组织学生交流。

师:把你的算法和结果向大家介绍一下,说一说先算什么,再算什么,结果是多少。

一般方法:先算52减9,再加15,结果等于58。如果出现先算52加15再减9的算法,可以让学生说一说是怎样想的,并谈谈看法。同时说明一般情况下的计算方法。

师:加减混合运算,一般情况下,从左往右依次计算。

师:谁愿意把你用的竖式计算的方法介绍给大家? 多数学生可能会用两个竖式计算,如果学生出现用一个竖式的,就直接指导;如果没有出现,教师就主动介绍。

师:加减混合运算,也可以用一个竖式进行计算…… 【设计意图:学生自主学习结果的交流,既是计算的检查,也是同学间相互学习的平台,更是教师进行学习指导的机会。加减混合运算的竖式计算是数学计算的基本技能,教师要重视指导。】 2.先说一说,再列式算一算。

师:同学们,你们能解答这两道习题吗? 课件出示:教材第6页最下面的情境图。

学生尝试解答第一题后,组织学生交流,重点说说是怎样想的。关键弄清:叔叔比淘气大29岁,就是8+29=37(岁),说明叔叔37岁;阿姨比叔叔小5岁,就是叔叔的年龄减去5岁,所以写成一个算式就是8+29-5。让学生到前面板演竖式计算的过程。

然后进行第二题的解答并组织学生交流想法和计算过程。

【设计意图: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建构、形成过程,掌握加减混合运算的技能。通过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使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师:在今天的学习中,你有什么收获呢? (加减混合运算一般是按从左往右的顺序计算) 星星合唱队 52-9+15=58(人) 5 2 - 9 4 3
4 3 + 1 5 5 8  或  5 2 - 9 4 3 + 1 5 5 8 答:合唱队现在有58人。

A类 在○里填上正确的数。

(考查知识点:加减混合运算;能力要求:能正确计算加减混合算式。) B类 操场上有26名同学在跳绳,36名同学在拍球。刚刚走了45名同学,还剩多少名同学? (考查知识点:加减混合运算;能力要求:会解决加减混合运算的实际问题。) 课堂作业新设计 A类:84 26 11 64 B类:26+36-45=17(名) 教材习题 第7页“练一练”: 1. (1)车上的人数少了。 (2)56-27+19=48(人) 2. 94 52 79 60 3. 75-35-28=12(个) 4. 45-16+27=56(张) 5. 89-35+18=72(台) 练习一。(教材第8、9页) 1.掌握用竖式计算连加、连减及加减混合运算的方法。

2.培养书写工整,计算认真的好习惯。

3.培养发现数学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

重点:掌握竖式计算的简便写法。

难点:利用竖式计算连加、连减及加减混合算式。

课件。

师:同学们,100以内的两位数连加、连减及加减混合运算你们学会了吗?有什么收获? 【设计意图:开门见山,引导学生开始整理相关的知识点。】 师:先在小组内与同学交流一下,把意见梳理好了请一个代表汇报,与大家分享。

学生在小组内交流,教师巡视,了解学生的想法。

组织交流,学生可能会说: ·连加、连减用竖式计算时写成一个竖式比较简便。

·加减混合运算也可以写成一个竖式,并且比较简便。

·计算加减混合运算一般按照从左往右的顺序计算。

…… 师:学习了加减混合运算,在解决实际问题时,你有什么想法呢? 生:运用加减混合运算解决实际问题时,有时根据具体情况可以先算加法,再算减法;有时却完全运用连减就能解决问题。

师:说得非常好,就应该把我们所学的知识灵活运用才能更好地解决问题。现在我们就试试吧! (课件出示教材第8页第1题右面的习题) 师:同学们,仔细看看,你们了解了什么? 生1:做成这只猫头鹰用了三种瓜子。

生2:一共用了80粒葵花子,西瓜子比葵花子少25粒,南瓜子比西瓜子少39粒。

师:你想知道什么问题呢? 生:淘气用了多少粒南瓜子? 师:是啊,用了多少粒南瓜子呢?试一试:用我们所学的知识你能解决这个问题吗? 学生尝试解答,教师巡视指导,了解不同的算法后,组织学生交流。

学生可能会说: ·80-25-39=16(粒)。我是想葵花子80粒,西瓜子比葵花子少25粒,就要减去25得到西瓜子的粒数;南瓜子比西瓜子少39粒,就要再从西瓜子的粒数里面减去39才是南瓜子的粒数。

·我觉得因为“西瓜子比葵花子少25粒”“南瓜子比西瓜子少39粒”,就说明南瓜子最少,实际就是比葵花子少25+39=64(粒),所以可以从80里面减去64得出用了16粒南瓜子。

如果学生没有提出第二种方法,教师可以适当介绍。

【设计意图:在学生讨论得出规律后,要适时进行练习,使学生在练习中能够学以致用,体会到数学的应用价值。】 师: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呢? A类 想一想,算一算。

小东家有母鸡22只,公鸡比母鸡少9只,小东家一共养了多少只鸡? (考查知识点:100以内的加减混合运算;能力要求:能正确分析题意,并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B类 购物满100元就能获奖。

(1)买一本、一件和一个应付多少元?能获奖吗? (2)买一件和一个应付多少元? (3)你还想买些什么?大约需要多少元? (考查知识点:100以内的加法、连加运算;能力要求:能正确计算100以内的加法及连加算式并解决相关问题。) 课堂作业新设计 A类:22-9+22=35(只) B类:(1)28+49+22=99(元) 99<100 不能获奖 (2)49+50=99(元) (3)答案不唯一,略。

教材习题 第8、第9页“练习一”: 1. 46+34+16=96(个)  80-25-39=16(粒) 2.(1)玩具机器人的价钱是45元。(答案不唯一) (2)买玩具机器人和玩具小汽车。100-45-23=32(元)(答案不唯一) (3)买玩具小汽车和魔方剩下的钱最多。100-23-15=62(元) (4)买玩具轮船和魔方正好需要花100元。(答案不唯一) 3. 95 64 73 27 34 56 4. 89 52 24 88 22 100 5. (1)36+18+45=99(根) (2)36+18-10=44(根) 6. (1)95-32-36=27(节) (2)32+36-23=45(节) 7.(1)90-30-24=36(下) 94-29-29=36(下) (2)可能是91下;91-26-30=35(下)(答案不唯一) 8. 7 12 11 14 10 6 9 8 13 本节内容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在学生已经认识元、角、分的基础上认识不同面值的人民币,并知道1元=10角,1角=10分。教材创设了贴近学生生活的购物情境,使学生在具体情境中,学会多样化的付钱方法,能正确计算应找回的钱数。本节内容的学习将直接影响到学生今后购物的生活,体现了“生活问题数学化”“数学问题生活化”,有助于学生深刻体会数学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

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购物经验,有过自己买文具等小物件的亲身经历,为本单元内容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1.创设贴近生活的购物情境,学会购物。

2.掌握多样化的付钱方法,学习解决问题的多种策略。

3.能够从生活中发现数学信息,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

1.创设情境,培养数学情感。

创设一种购物的实际情境,使学生体验生活之中处处有数学,并能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2.注意联系生活实际创设数学活动。

教学要成功就必须要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之中,使学习成为他们迫切的需要。“玩”是儿童的天性,在设计这节课时,注重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数学知识,做到“在玩中学,在学中练”,完成由知识到能力的升华。

1 买文具 1课时 2 买衣服 1课时 3 小小商店 1课时 买文具。(教材第10、11页) 1.在实际情境中认识10元以内不同面值的人民币,并了解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

2.在具体的购物情境中进行简单的计算,并能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合理使用和爱护人民币的意识。

重点:在实际情境中认识10元以内不同面值的人民币,并了解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

难点:在具体的购物情境中进行简单的计算,并能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课件、人民币票样。

师:今天这节数学课呀,我们的好朋友淘气和笑笑也来了,他们也想和我们一起去商店买文具。你们高兴吗?(高兴) 师: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购物时要用到人民币,我们都要爱护人民币。但是我们也不可以盲目地崇拜金钱,因为“金钱不是万能的”。

【设计意图:教学之初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的同时,教育学生爱护人民币,并能正确看待金钱,引导学生形成积极向上的情感。】 1.认一认,填一填。

师:要想购物就离不开人民币,你认识图中的人民币吗?能完成填空吗? 课件出示:教材第10页插图。

学生能够认出5元、2元、1元、5角、2角、1角、5分、2分、1分,这些不同面值的人民币。交流时重点让学生说一说是从哪看出人民币的面值的。

结合生活经验及图片,完成填空,知道:1元=10角,1角=10分。

2.买1支钢笔可以怎样付钱? 师:瞧,淘气和笑笑跟我们一起来到了文具商店。同学们已经认识了10元以内不同面值的人民币,能自己买文具吗? 课件出示:教材第10页最上面的插图。

师:买1支钢笔可以怎样付钱?用你手中的人民币票样,演示给大家看看。

学生可能会说: ·我想直接给售货员一枚1元的硬币或一张1元的纸币,这样比较简单。

·我可以给售货员2张5角的。

·我可以给售货员10张1角的,因为1元=10角。

·我可以给售货员1张5角、1张2角和3张1角,这样加起来也正好是10角,就是1元。

…… 师:同学们的付钱方式真多。实际生活中,我们这些付钱的方法都是可以的。

3.用1元买1把尺子,应找回多少钱? 师:在生活中有时候我们没有正好足够的零钱,就需要付整钱后再由售货员找回零钱。这样的问题你能解决吗? 师:如果用1元钱买1把尺子,应找回多少钱?同学们算一算,一会儿把你的想法告诉大家,好吗? 生1:1把尺子8角,1元等于10角,减去买尺子的8角,还剩2角,所以就应该找回2角。

生2:算应找回的钱数,就是计算剩下的钱数,应该用减法计算,所以1元-8角=2角。

师:是啊,就是这样用减法计算应找回的钱数,或者说找回的钱数与买东西用去的钱数和正好是付出的钱数。

4.和同伴说一说:1元正好可以买哪些物品? 师:如果你有1元,正好可以买哪些物品呢?在小组内交流你的想法,然后交流汇报。

学生可能会说: ·我可以买1把尺子和1个练习本。

·我可以买2块橡皮和1把尺子。

·我可以买2支铅笔。

·我可以买1支铅笔,2个练习本和1块橡皮。

…… 师:同学们的想法真多啊!只要你们所用的钱正好是1元,不能多不能少,就说明你们的想法是正确的。

【设计意图:在创设的实际购买文具的情境中,使学生体会到购买同一种物品可以有不同的付钱方式,同样多的钱也可以买到不同的物品。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及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加深记忆1元=10角。】 师:在本节课的学习中,你有什么收获呢? 买 文 具 1元=10角    1角=10分 1.通过创设购物这个具体情境,让学生学会简单计算,学会计算的思考过程和如何付钱的方法,并体会到付钱的方法有多种形式。

2.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都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A类 填空。

3张+2张=(  )元 +++=(  )元(  )角 (考查知识点:购物;能力要求:能进行简单的人民币面值的计算。) B类 回答问题。

(1)买一个文具盒可以怎样付钱? (2)5元可以买哪些物品? (考查知识点:购物;能力要求:能正确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课堂作业新设计 A类:4元 6元3角 B类:(1)3张1元和1张5角。(答案不唯一) (2)可以买1个文具盒和1个练习本。(答案不唯一) 教材习题 第11页“练一练”: 1. (1)2 (2)5 (3)10 (4)20 (5)5 10 2. 6元7角 2元5角 4元1角  8元 11元 4元3角 3.(1)1张1元1张5角。(答案不唯一) (2)5角 (3)可以买2瓶酱油。(答案不唯一) 买衣服。(教材第12、13页) 1.在具体情境中认识较大面值的人民币。

2.通过购物等活动,体验生活之中处处有数学。

3.在具体的购物情境中进行简单的计算,并能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重点:在具体的情境中认识较大面值的人民币。

难点:在具体的购物情境中进行简单的计算,并能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课件、人民币票样。

师:同学们,知道今天我们去哪转转吗?今天我们一起去服装店看看吧。

课件出示:教材第12页情境图。

师:从图中你了解到哪些数学信息? 学生可能会说: ·我知道了长袖上衣的价钱是26元,短袖上衣的价钱是31元。

·我知道了一套连体衣的价钱是41元。

·我知道一条裙子的价钱是23元。

师:同学们观察得很仔细,获得的信息真不少! 【设计意图:创设与学生生活贴近的买衣服情境,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为学习较大面值人民币的计算奠定基础。】 1.认一认。

师:你认识这些面值的人民币吗?给大家介绍一下吧。

教师依次出示100元、50元、20元、10元面值的人民币样张,让学生回答问题,介绍自己能认出这些人民币的依据。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认识不同面值的人民币,为下一环节探究不同的付钱方式奠定基础。】 2.妈妈买一件短袖上衣,可以怎样付钱? 师:如果妈妈买一件短袖上衣,可以怎样付钱呢?用你手中的人民币票样摆一摆,然后说一说。

学生在小组内用人民币票样讨论付钱的方式,教师巡视,了解不同的付钱方式后,组织交流汇报。

学生可能会说: ·我拿1张20元,1张10元和1张1元,一共是31元。

·我拿1张20元,2张5元和2张5角,一共是31元。

·我拿3张10元和5张2角,一共是31元。

…… 只要学生说的符合生活实际、是正确的,教师就要予以肯定。

3.请你再提出一个数学问题,并尝试解答。

师:你还能再提出一个数学问题吗? 学生提出不同问题后,可以当场引导学生回答;有难度的就引导学生在小组内探究解决,或给予适当的提示。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富有现实性的情境中,学习数学知识,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促使学生深刻体会数学知识的应用价值,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师:学完本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呢?说给大家听听。

买 衣 服 1张20元,1张10元和1张1元,一共是31元。

1张20元,2张5元和2张5角,一共是31元。

3张10元和5张2角,一共是31元。

…… 1.教学过程中,为学生创造了轻松、民主的课堂氛围,通过具体的生活情境,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了学生的参与意识、合作交流意识和应用数学的意识。

2.本节课能很好地把握新课程理念,遵照学生的年龄特点及认知规律,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精心设计形式新颖、富有意义和挑战性的问题情境,使学生觉得数学就在身边。

A类 填空。

=(  )张+(  )张+(  )张 =(  )张+(  )张=(  )张+(  )张 (考查知识点:换钱;能力要求:能进行简单的人民币换算。) B类 说一说。

(1)买一件,可以怎样付钱? (2)100元能买哪两件商品? (考查知识点:购物;能力要求:能进行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计算。) 课堂作业新设计 A类:1 2 1(答案不唯一)  2 1 1 3 B类:(1)2张20元、1张5元和2张2元,共49元。(答案不唯一) (2)可以买裙子和闹钟。(答案不唯一) 教材习题 第13页“练一练”: 1.(1)可以付4张10元、1张5元和3张1元,共48元。(答案不唯一) (2)15+45=60(元) 可以付1张50元和1张10元,共60元。

2. 33 50 3.5 10 5 2 2 4(后两个空答案不唯一) 4.方法一:1张50元、2张20元和1张10元。

方法二:1张50元、1张20元和3张10元。

5.略 小小商店。(教材第14、15页) 1.在具体情境中学会购物,能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

2.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领悟学习数学知识的价值。

重点:在具体情境中学会购物。

难点:在购物情境中学会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

课件。

师:除了买文具、买衣服之外,同学们最喜欢的是逛商店,自己挑选喜欢的玩具、文具等吧? 课件出示:教材第14~15页情境图。

师:今天老师就带领大家一起来到了小小商店,从图中你发现了什么数学信息? 学生可能会说: ·我知道了1架玩具飞机的价钱是12元。

·我喜欢的玩具坦克的价钱是9元。

·画画用的水彩笔一盒是15元。

·1个足球72元,1个篮球68元,足球比篮球贵。

…… 师:同学们观察得真仔细,发现了这么多的数学信息。

【设计意图: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和机会,交流各自的发现,为新课的教学奠定了基础。】 1.师:现在咱们注意看第一幅情境图,笑笑买了1架玩具飞机和1辆玩具坦克,一共需要多少元? 生:1架玩具飞机12元,1辆玩具坦克9元,一共就是12+9=21(元)。

师:回答得非常准确,真棒! 2.师:看第二幅情境图,奇思付给售货员20元,买了1盒水彩笔,找回多少元? 生:1盒水彩笔15元,那么20-15=5(元),应该找回5元。

3.师:说得真好!如果你有30元,可以买哪两样物品呢?在小组里说说你的想法。

学生在小组内交流,教师巡视,了解学生交流的情况,再组织汇报。

学生所选物品只要是两样且总价没有超过30元都可以,对于回答正确的学生给予肯定。

4.师:淘气想买一个皮球,他有3张1元和2张2元,他可以怎样付钱?在小组里说说你的想法。

学生在小组里交流各自的想法,教师巡视,及时指导个别有困难的学生。

学生可能会出现的方法有两种: ·3张1元和1张2元,正好就是皮球的价钱5元。

·我可以付1张1元和2张2元,也正好是5元。

师:这两种方法都是正确的,说得很好。

5.师:请你算一算足球比篮球贵多少元。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生:算足球比篮球贵多少元,就是计算足球比篮球多多少元,用减法计算,72-68=4(元)。

师:思路很清楚,说得非常正确,真棒!继续努力哟! 6.师:你能再提出一个数学问题,并尝试解答吗?在小组里说一说。

学生小组交流后,请小组代表汇报提出的不同问题,请其他同学解答,并组织交流想法及计算结果。

【设计意图:在具体的购物情境中,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发现数学信息、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师:在本节课的学习中,你有什么收获呢? 小 小 商 店 共需要多少钱?   用加法 应找回多少钱? 用减法 如何付钱? 凑钱数 1.这节课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方式,充分利用教材资源,把购物这一现实的生活问题呈现在学生面前,通过让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等活动方式,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

2.由于学生的生活背景和思考问题的角度不同,所以他们选用的解决问题的方法也多种多样。学生积极主动、充满自信,从而体验到成功的快乐,从心理上得到了满足。

A类 说一说。

(1)哪两种玩具的价格最接近? (2)用100元可以买三件玩具吗?如果可以的话,可以买哪三件? (考查知识点:购物;能力要求: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B类 1.用100元去买一套衣服,可以怎样买?应付多少钱? 2.说一说。

你来到这家商店想买什么?怎么付钱? (考查知识点:购物;能力要求: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课堂作业新设计 A类:(1)小猴和大象的价格最接近,只相差1元。

(2)100元可以买三件玩具,可以买公鸡、小熊和熊猫。(答案不唯一) B类:1.可以买:①+④应付46+53=99(元);①+⑤应付46+41=87(元);②+⑤应付52+41=93(元);③+⑤应付34+41=75(元);③+④应付34+53=87(元)。

2.略 本单元是乘法的初步认识,包括四节内容。第1节“有多少块糖”,通过数数的过程,使学生了解在日常生活中经常会遇到相同加数连加的计算。第2节“儿童乐园”,结合运用加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引入乘法算式,使学生体会乘法的意义。第3节“有多少点子”,通过讨论算法,让学生体会用乘法解决问题比较简便。第4节“动物聚会”,结合具体情境,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并解决一些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理解乘法的意义是学习乘法的关键。

本单元在编写上注重学生的生活经验,密切联系实际生活,强调在解决现实问题的过程中,让学生经历抽象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和运用的过程,从中获得对乘法意义的感悟,体会乘法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

学生已有的数数的经验与技能(特别是跳着数的技能),为学生经历从数数的问题中抽象出相同加数的连加算式奠定了基础,有利于学生体验这种相同加数的连加运算与生活的联系。本单元内容的学习是在相同加数的连加算式基础上抽象出乘法算式,是今后学习乘法口诀进行相关计算的重要纽带。


1.通过数一数等活动,初步感受乘法与生活的密切联系,结合具体情境理解乘法的意义,初步体会乘法和加法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2.从生活情境中发现并提出可以用乘法解决的问题,初步形成从数学的角度观察周围事物的意识,初步学会解决简单的乘法问题。

3.能根据具体情境列出乘法算式,能根据加法算式列出乘法算式,知道乘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

1.结合解决问题的数学活动,使学生体会乘法的意义。

结合具体的生活情境,鼓励学生提出并会列出相同加数连加的算式解决的一些问题,由此引入乘法算式,使学生体会乘法与加法的密切联系,以及用乘法算式表示相同加数连加的方便性,初步体会乘法的意义。

2.取消认为的被乘数和乘数的区分。

通过解决“有多少个点子”的问题,能够让学生体会到由于观察的角度不同,得出的乘法算式不同,但是结果相同,因而不必区分被乘数与乘数。显然,数学上的抽象性与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原则在乘法意义的学习中有了具体体现。

3.注重形成学生初步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意识。

逐步形成学生发现问题与提出问题的意识,同时,也有利于调动学生参与数学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之深入具体情境,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和数学的价值。

1 有多少块糖 1课时 2 儿童乐园 1课时 3 有多少点子 1课时 4 动物聚会 1课时 5 练习二 1课时 有多少块糖。(教材第16、17页) 1.结合数数的具体情境,经历相同加数连加运算的抽象过程,感受这种运算与日常生活的联系,体会学习乘法的必要性。

2.会用两种不同的方法(一排一排或一列一列)数方阵排列的物体的个数,相应列出两道不同的连加算式。

3.知道用乘法算式表示相同加数连加比较简便,为进一步学习乘法奠定基础。

重点:会用两种不同的方法(一排一排或一列一列)数方阵排列的物体的个数,能相应地列出两道不同的连加算式。

难点:学会通过多方位思考来解决问题。

课件、糖块。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吃糖吗?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数一数有多少块糖。如果数得又对又快,老师就会奖励你一块糖哟。

学生选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数一数,教师巡视了解不同的数法。

师:谁愿意把自己数的方法和结果告诉大家? 学生可能出现的数数方法: ·1块1块地数:1、2、3…… ·2块2块地数:2、4、6、8…… ·5块5块地数:5、10、15、20…… …… 师:你们觉得哪种方法最好,为什么? 只要学生说出的理由有道理就应当给予肯定,尤其是学生说出根据数目的多少选择不同数法的时候,更应该给予表扬。

【设计意图:由学生已经具备的跳着数数的方法和技能引入新课,既为新课的教学做了铺垫,又能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1.数一数,填一填。

师:自由数的时候同学们表现得非常出色。现在老师要求同学们看图数一数,填一填,你们能做到吗? 课件出示:教材第16页插图。

学生自己数一数,完成填空后,汇报交流。

生1:每行有7块,有2行,一共有14块。

生2:每列有4块,有3列,一共有12块。

师:你能分别用算式表示出来吗? 生:第一幅图应该是7+7=14(块);第二幅图应该是4+4+4=12(块)。

师:现在请同学们把第一幅图中的棒棒糖按列数一数,把第二幅图中的糖块按行数一数。然后交流。

生1:第一幅图中如果按列数,每列有2块,有7列,一共有14块。

生2:第二幅图中如果按行数,每行有3块,有4行,一共有12块。

师:用算式又该怎样表示呢? 生:第一幅图是2+2+2+2+2+2+2=14(块);第二幅图是3+3+3+3=12(块)。

2.说一说,算一算。

师:现在我们重点来研究第一幅图,说说分别横着看,竖着看有什么相同,有什么不同。

学生可能会说: ·横着看,每行5块,有3行,算式是5+5+5=15(块)。

·竖着看,每列3块,有5列,算式是3+3+3+3+3=15(块)。

·横着看时,有3行,就是有3个5相加。

·竖着看时,有5列,就是有5个3相加。

·无论横着看还是竖着看,结果都是相同的。

…… 【设计意图:在具体情境中,引导学生用不同的方法数方阵排列的物体个数,并相应地列出两道不同的连加算式,为学习加数相同的连加算式改写乘法算式奠定基础。】 师:在这节课的学习中,你有什么收获呢? 有多少块糖 横着看,每行5块,有3行:5+5+5=15(块) 竖着看,每列3块,有5列:3+3+3+3+3=15(块) 1.情境教学法。让学生在情境里亲自动手操作、探索,感受知识的形成过程不过如此简单,享受成功的喜悦,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兴趣。

2.游戏教学法。游戏教学法是新课改的教学理念“做中学、玩中学”的体现。因为小学生学习活动不再是教师的“说教”,应该把更多的时间用在学生自主探索的过程中。这样的教学,更能体现“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的功能。

A类 数一数,填一填。

+ + + = (  ) (考查知识点:连加运算;能力要求:会正确进行连加计算。) B类 看图填空。

(1)横着看,每行有(  )朵花,有(  )行,一共有(  )朵,列式是(       )。

(2)竖着看,每列有(  )朵花,有(  )列,一共有(  )朵,列式是(       )。

(考查知识点:连加;能力要求:能正确进行连加计算。) 课堂作业新设计 A类:6+6+6+6=24(个) B类:(1)5 4 20 5+5+5+5=20(朵) (2)4 5 20 4+4+4+4+4=20(朵) 教材习题 第17页“练一练”: 1. 25个 2. 4 5 20 3.(1)10 3 30 (2)3 10 30 4. (1)5 3 15 5+5+5=15(格) (2)3 4 12 3+3+3+3=12(格) 儿童乐园。(教材第18、19页) 1.结合“儿童乐园”这一现实的生活情境,逐步发展并培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2.结合解决问题,经历把相同加数的连加算式抽象为乘法算式的过程,初步体会乘法运算的意义,体会乘法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3.会把相同加数的连加算式改写为乘法算式,知道乘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读法,并运用加法计算得出简单的乘法算式的结果。

重点:乘法算式的写法、读法及各部分的名称。

难点:理解乘法的意义。

课件。

师:同学们,在我们的数学王国中有一个充满欢声笑语的地方,那就是“儿童乐园”。

课件出示:教材第18页情境图。

师:请大家仔细观察,你们都看到了些什么? 学生可能会说: ·有乘小飞机的、划船的,还有坐小火车的。

·我发现每架小飞机上的人数同样多,每节车厢里的人数也同样多。

·有4架小飞机,每架小飞机上有2人。

·每条船上有3人,有3条船。

…… 师:同学们观察得很认真,说得很好。现在让我们根据图中的这些信息提出数学问题,一起解答,好不好? 【设计意图:让学生观察情境图,交流发现的信息,有利于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身边的事物和语言表达能力。】 师:把根据这幅图提出的数学问题,先在小组里交流,并列式计算。

学生进行小组活动,教师巡视,了解情况。

汇报交流,学生可能会说: ·有多少人坐小飞机?2+2+2+2=8(人) ·有多少人坐小火车?4+4+4+4+4+4=24(人) ·划船的有多少人?3+3+3=9(人) …… 学生汇报时,教师有意识地把相同加数连加的算式板书在一起。

师:观察上面的算式,你发现了什么? 生:每个算式中的加数是相同的。

【设计意图:乘法知识的生长点是几个相同加数的连加,所以要充分利用主题图,结合问题情境,帮助学生发现并逐步理解几个相同加数连加算式的含义,为理解乘法的意义做好铺垫。同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潜移默化地让学生感受到相同加数连加的情况在生活中处处存在。】 师:像这样的加数相同的加法算式还可以改写成乘法算式。今天我们一起来研究与加法有关的乘法的知识。

(1)针对2+2+2+2=8(人)进行教学。

师:这道算式中相同的加数是几?有几个这样的加数? 生:相同的加数是2,有4个这样的加数。

师:4个2相加,也可以用乘法表示。

边说边板书2×4=8或4×2=8,并结合所写的乘法算式介绍各部分的名称和算式的读法。

(2)根据“儿童乐园”的其他问题,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先写一道连加算式,再改写为乘法算式,并说一说改写的理由。

学生可能会说: ·我数了数有6个4,就是6×4=24或4×6=24。

·有3个3,所以就是3×3=9。

…… 师:4+4+4+4+4+4=4×6,6是从哪来的?3+3+3=3×3,两个乘数“3”分别表示什么? 学生在小组内讨论,教师巡视,了解情况。

【设计意图:让学生经历由相同加数的连加算式抽象出乘法算式的过程,学会把加数相同的连加算式改写成乘法算式,谈论乘法算式中两个乘数表示的不同含义,引起学生的关注,使学生进一步理解乘法的意义,初步体会计算相同加数的连加问题,列乘法算式比较简便。】 师:这节课你学到了哪些知识?有什么收获? 儿 童 乐 园 2+2+2+2=8(人)2×4=8(人)或4×2=8(人) 2  ×  4 = 8 读作:2乘4等于8
=  读作:4乘2等于8 4+4+4+4+4+4=24(人)6×4=24(人)或4×6=24(人) 3+3+3=9(人)3×3=9(人) 1.创设问题情境,把乘法的学习与生活密切结合。教师充分利用了教材的主题图,使学生感受到生活中有相同加数求和的数学问题,从而感受学习乘法的必要性。

2.以学生为主体,注重让学生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学生根据情境提出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给予学生充分的空间,引导学生发现相同加数连加与乘法的联系。

A类 每盆有(  )朵花,共有(  )盆,一共有(  )朵花。

用加法算: + + + = 像这样相同加数的加法,可以用乘法计算。

用乘法算: × = (考查知识点:乘法算式的读、写;能力要求:会读、写乘法算式,会把连加算式改写成乘法算式。) B类 看图填空,写出加法算式,并改写为乘法算式。

加法算式:                  乘法算式:            (考查知识点:相同加数的连加算式改写为乘法算式;能力要求:会把相同加数的连加算式改写成乘法算式。) 课堂作业新设计 A类:3 4 12 3+3+3+3=12 3×4=12或4×3=12 B类:24 32 40 48 56 64 8+8+8+8+8+8+8+8=64 8×8=64 教材习题 第19页“练一练”: 1.(1)3+3+3+3=12(只)      (2)7+7=14(个) 3×4=12(只)或4×3=12(只)        7×2=14(个)或2×7=14(个) 2. 5×4=20(个)或4×5=20(个) 3×5=15(块)或5×3=15(块) 6×3=18(盆)或3×6=18(盆) 3.(1)4×3=12或3×4=12  (2)2×6=12或6×2=12 4.4 6 8 10 2×5=10(格)或5×2=10(格)  10 15 20 5×4=20(格)或4×5=20(格) 5.16页:5×3=15(个)或3×5=15(个) 17页:5×3=15(格)或3×5=15(格) 3×4=12(格)或4×3=12(格) 有多少点子。(教材第20、21页) 1.通过计算点子的个数,初步用乘法解决问题,加深对乘法意义的理解。

2.会用两种不同的方法(一排一排或一列一列)数排列的物体的个数,列出同一个乘法算式。

3.在数数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加法和乘法之间的联系。

重点:初步学会用乘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难点:进一步理解乘法的意义。

课件、点子图。

师:同学们,老师今天请大家一起做游戏,你们高兴吗? 课件出示:教材第20页情境图。

师:请仔细看图,说说你看懂了什么,和大家交流一下。

生1:淘气第一次摆的点子图上是每行2个,共3行,2+2+2=6。笑笑说乘法算式是3×2=6或2×3=6。

生2:淘气第二次摆的点子图上是每列4个,共5列,4+4+4+4+4=20。笑笑说乘法算式是4×5=20或5×4=20。

师:你觉得淘气第一次摆的点子图还可以怎样说?相同加数是几,有几个相同加数? 生:每列3个,有2列,3+3=6,相同加数是3,有2个3;乘法算式是3×2=6或2×3=6。

师:那么淘气第二次摆的点子图又可以怎样说呢?相同加数是几,有几个相同加数? 生:每行5个,有4行,5+5+5+5=20,相同加数是5,有4个5;乘法算式是4×5=20或5×4=20。

【设计意图:由学生比较感兴趣的活动引入新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交流,让学生初步体会对于“有多少点子”这一问题,由于观察的角度不同,可以看成3个2或2个3,所以乘法算式也就有两道。】 1.想一想,摆一摆。

师:刚才同学们做得很认真,能根据点子图说清每行有几个,有几行,或是每列有几个,有几列;并能说出加数相同的连加算式和乘法算式,真是学到了不少知识。现在老师想请同学们在点子图上表示出乘法算式4×7。能行吗? 学生尝试独立解答,教师巡视,指导个别有困难的学生。

师:你是怎么摆的?谁愿意说给大家听? 生1:我露出了7行,4列。也就是每行有4个,7行就是7个4,所以就是4×7。

生2:我露出了4行,7列。也就是每行有7个,4行就是4个7,也是4×7。

师:同学们说得都对。这是两种不同的表示方法,可以横着看,也可以竖着看。

2.圈一圈,在图上用两种方法表示3×8。

师:现在请同学们在小组里尝试用两种不同的方法表示3×8。

学生在小组内讨论解决的办法,教师巡视了解。

组织学生交流: ·可以是3行8列。

·可以是8行3列。

师:请同学们自己在小组内自由选择一道算式,表示给小组内的同学们看一看。

学生在小组内互相出题,并在点子图上表示出来。教师巡视指导。

【设计意图:让学生借助点子图来表示乘法算式,根据点子图列乘法算式,使学生初步学会用乘法解决简单问题,以加深对乘法意义的理解。】 师:让学生感受这节课的学习有所提高,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信心,引导学生谈感受、收获。

有多少点子 每行有4个,7行就是7个4,所以就是4×7。

每行有7个,4行就是4个7,也是4×7。

1.以小组合作的形式来组织教学。体现了“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实践创新”的数学学习方式,培养了学生互相合作交流的意识,在共同讨论中完成学习任务。

2.在课堂上,应始终与学生处于平等地位,和他们一起思考,一起游戏,一起探索,共同遨游于知识的海洋中。和学生一起探讨解决问题的方法,尊重学生的看法,创造良好的师生合作、宽松和谐的教学环境。

A类 你知道每只青蛙是哪只蝌蚪变成的吗?用线连一连。

(考查知识点:乘法的含义;能力要求:掌握乘法的含义并能运用乘法的知识解决问题。) B类 摆一摆,填一填。

摆一个五边形用5根小棒,摆两个用(  )根,摆三个用(   )根,摆四个用(  )根,摆五个用(  )根。

(考查知识点:乘法运算;能力要求:掌握乘法运算的含义并能正确运用。) 课堂作业新设计 A类: B类:10 15 20 25 教材习题 第21页“练一练”: 1.2列7行或7列2行,14 3列9行或9列3行,27 2.略 3.(1)4+4+4=12(人)  3×4=12(人)或4×3=12(人) (2)7+7+7+7=28(瓶) 4×7=28(瓶)或7×4=28(瓶) 4.一共有多少人?3×5=15(人) 一共有多少条桌子腿?4×3=12(条) (答案不唯一) 动物聚会。(教材第22、23页) 1.结合“动物聚会”的具体情境,发展提出问题与运用数学的意识。

2.会运用乘法解决生活中简单的实际问题。在解决乘法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乘法运算的意义,体会乘法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重点:在生动的“动物聚会”情境中提出问题,进一步体会乘法的简单应用。

难点:运用乘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课件。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吗?动物王国里今天特别的热闹,因为小动物们在聚会。你们想去看看吗? 课件出示:教材第22页情境图。

师:从图中你得到了哪些数学信息? 学生可能会说: ·有3只小猴子端着桃子来了,还有3只小兔子抱着萝卜来了。

·有6只小松鼠端着松果来了,树上的3根树枝上,每根树枝上有3只小鸟。

·有6篮松果,每篮有3个。

·有3盘桃子,每盘有6个。

…… 师:同学们观察得很细心,收集的数学信息真多啊!由这些数学信息,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学生提出的问题如果简单可以当场引导学生解答,尽量引导学生提出有关乘法计算的问题,并重点说清解题思路。

【设计意图:由学生比较喜爱的童话形式引入新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读图,了解、收集数学信息、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能力。】 师:老师这儿也有几个问题请同学们帮忙解答。

课件出示:教材第22页插图。

1.想一想,连一连。

师:你能看懂图意吗?该怎么做呢?先在小组内说说你的想法。

学生在小组内交流各自的想法后,组织汇报。

学生可能会说: ·松果每篮3个,有6篮。就是6个3,写成加法算式是3+3+3+3+3+3,改写为乘法算式就是3×6或6×3。

·桃子每盘6个,有3盘。就是3个6,写成加法算式是6+6+6,改写为乘法算式就是3×6或6×3。

师:解释得真清楚,你们听明白了吗? 2.看一看,说一说你能想到哪些算式。

课件出示:教材第22页插图(逐一出示并解答)。

师:说一说从每幅图中你想到了哪些算式,是怎么想的。

生1:从第一幅图中,我看出每只小松鼠都端着一个篮子,共有6个篮子,每个篮子里有3个松果,这样就是6个3,所以“一共有多少个松果”就是3×6或6×3。

生2:从第二幅图中,我看到每只小兔子都抱着4个萝卜,有3只小兔子,这样就是3个4,所以求“一共有多少个萝卜”就是3×4或4×3。

生3:从第三幅图中,我看到有3组小鸟,每组有3只,求一共有多少只小鸟,就是求3个3是多少,可以列加法算式3+3+3,也可以列乘法算式3×3。

师:同学们,分析得很有道理,说得也非常有条理,要继续努力哦! 3.想一想:由3×6还能解决生活中的哪些问题? 师:大家想一想,用3×6还能解决生活中的哪些问题呢? 学生可能会说: ·摆一个三角形需要3根小棒,求摆6个三角形需要几根小棒。就可以用3×6来解决。

·一本书6元,求买3本这样的书要花多少元。也可以用3×6来解决。

·我们小组的6个同学,每人有3支铅笔,求我们小组的同学一共有多少支铅笔。也可以用3×6来解决。

…… 师:同学们说得非常棒,生活中还有许多问题可以用这个算式解答,只要你细心观察、认真思考,一定能把数学学得更好。

【设计意图:调动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积极性,引导学生把注意力集中到乘法问题的解决上。使学生能够在具体情境中理解乘法的意义,由情境图中提供的信息,提出有关乘法的数学问题,列出乘法算式并能根据乘法算式找到在生活中的应用,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师:在“动物聚会”中,你学到了什么知识? 动 物 聚 会
         3+3+3+3+3+3   6+6+6
              6个3      3个6
       
       3×6或6×3 1.以学生喜爱的童话形式引入新课,使学生感到本节课生动有趣,让学生在生动的情境中提出问题,列出乘法算式,体会乘法的简单应用。

2.创设宽松的教学环境,组织学生看图提问的活动,让学生自己列出算式,调动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积极性。

A类 按要求写算式。

7个4是多少?加法算式:                乘法算式:                (考查知识点:连加运算;乘法能力要求:会正确进行连加和乘法计算。) B类 根据下面的图形列式,看谁列出的算式多。

(考查知识点:乘法的意义;能力要求:能正确理解乘法的意义。) 课堂作业新设计 A类:4+4+4+4+4+4+4=28  4×7=28或7×4=28 B类:左图:3+3+3+3+3=15 3×5=15 5×3=15 右图:5+5+5=15 3×5=15 5×3=15 教材习题 第23页“练一练”: 1.左图连:7×3 7+7+7 3个7 3×7 右图连:3+3+3+3+3+3+3 7×3 3×7 7个3 2.第一个房子连:3×2 3+3 第二个房子连:6+6+6+6 4×6 第三个房子连:7+7+7+7+7 7×5 5×7 第四个房子连:3+3+3+3+3 5×3 3个5 3.(1)4×3=12(根) (2)摆小房子一共用了多少根?6×2=12(根)(答案不唯一) 4. 5.(答案不唯一) (1)两只手有几个手指? (2)一个笔记本2元,5个笔记本多少元? 练习二。(教材第24、25页) 1.认识乘号,掌握乘法算式的读、写,进一步理解乘法算式的含义。

2.进一步理解乘法与加法的关系。

3.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并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重点:进一步理解乘法的含义。

难点:正确运用乘法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课件。

师:同学们,经过这段时间的学习我们初步认识了乘法,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检验一下自己的学习成果。你们有信心顺利过关吗? 【设计意图:借助谈话告诉学生这节课的学习内容,同时激励学生要有信心,相信自己能学好,为新课的学习打下基础。】 师:先告诉大家你已经知道了什么,好吗? 学生可能会说: ·我知道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可以用乘法算式表示。

·我知道乘法算式怎样读,怎样写。

·我认识了乘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有乘数、乘号、积。

…… 师:说得非常棒!下面就看看你是不是真正掌握了这些知识。

课件出示:教材第25页第8题。

师:从图中你了解到了哪些数学信息? 生1:买了2把香蕉,每把有5根。

生2:买了4捆胡萝卜,每捆有4根。

生3:买了6行鸡蛋,每行有4个。

师:你能用乘法算出每样东西各买了多少吗? 学生尝试独立解答,教师巡视,指导个别有困难的学生,了解情况。

组织交流:香蕉有5×2=10(根)或2×5=10(根) 胡萝卜有4×4=16(根) 鸡蛋有6×4=24(个)或4×6=24(个) 对于回答问题积极并且解答正确的学生要及时给予表扬和鼓励。

师:能看图列式计算,同学们表现得都很好。现在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图形,画图表示乘法算式。

课件出示:教材第25页第6题。

学生尝试画图解答问题,教师巡视了解情况。

组织学生交流,重点说清一道乘法算式可以用两种图形来对应地表示。

【设计意图:在练习中使学生进一步理解乘法算式的含义,提高学生运用乘法算式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学生学好乘法的信心。】 师:让学生感受到这节课的学习有所提高,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信心,引导学生谈感受、收获。

练 习 二 乘法: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的简便运算。

     乘数×乘数=积 1.通过多种形式的复习,帮助学生了解乘法的含义和乘法与加法的联系。结合具体情境练习,使学生感受到可以用加法或者乘法来解决问题,同时感受到在加数相同时用乘法计算更简便。引导学生对知识进行梳理,培养学生的归纳能力,同时引导学生正确评价自己、评价别人。

2.学生在画图操作、观察思考的活动中列出了不同的算式,在不断思考、探索和创新中得到新发现,获取新知识,感受成功的喜悦,体会成长的快乐。

A类 看图列出乘法算式。

(考查知识点:乘法的意义;能力要求:能根据图形列出乘法算式解决问题。) B类 看一看,填一填。

加法算式:               加法算式:            乘法算式:               乘法算式:            (考查知识点:乘法的意义;能力要求:理解乘法算式与加数相同的连加算式的联系。) 课堂作业新设计 A类:5×3=15或5×3=15 B类:2+2+2=6 4+4+4+4+4=20 2×3=6  4×5=20 教材习题 第24、第25页“练习二”: 1. 6 9 18 2. 4+4+4+4+4=20,5个4相加得20。5×4=20或4×5=20 3.5+5+5+5+5=25 5×5=25 3+3+3+3+3+3+3+3=24 3×8=24或8×3=24 4.3×5=15或5×3=15 3×5=15或5×3=15 2×9=18或9×2=18 7×3=21或3×7=21 6×4=24或4×6=24 8×3=24或3×8=24 5. 6.  3×4
 5×6
    3×4=12             5×6=30 7. 3×5=15(个)  5×3=15(个) 8.香蕉有5×2=10(根)或2×5=10(根) 胡萝卜有4×4=16(根) 鸡蛋有6×4=24(个)或4×6=24(个) 9. (1)6 3 (2)4 2 本单元内容主要包括两个小板块:“折一折,做一做”“玩一玩,做一做”。教材的编排意图主要是通过让学生在折纸、剪纸的活动中体会图形的轴对称特征;让学生在玩游戏中,体会平移和旋转现象,为今后进一步学习图形的相关内容奠定基础。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经接触过折纸、剪纸、华容道、陀螺等游戏活动,是本节课知识学习的生活储备,同时学生已具备一定的动手操作能力,这些都是学生学习本单元内容不可缺少的生活经验。同时,本单元内容的游戏性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为教学的顺利进行提供了保障。


1.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进行动手操作,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

2.充分利用教材的游戏活动,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

1.营造民主、宽松的课堂氛围,给学生动手操作创造机会。

本单元内容的教学不需要过多地讲解,但是教师要努力给学生营造宽松、民主的课堂氛围,让学生有充足的机会和时间自己动手操作,自己去观察体会图形的对称美及图形平移、旋转前后有无变化。

2.教师要恰当把握自己作为引导者的角色,适时引导。

在学生动手操作的基础上,教师适时地引导,是非常必要的,不能盲目地放纵学生。放手让学生探究,不等于让学生漫无目的地玩,我们的目标是让学生在玩中学、玩中有收获。

1 折一折,做一做 1课时 2 玩一玩,做一做 1课时 折一折,做一做。(教材第26、27页) 1.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初步认识轴对称现象。

2.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学会欣赏数学美。

3.通过探究活动,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培养主动探究的能力;让学生感受对称图形的美,学会欣赏数学美。

重难点:初步认识轴对称现象。

课件、纸、剪刀。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手工课吗?都会做些什么手工呢? 学生汇报交流。

师: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淘气和笑笑在手工课上剪的一些漂亮的图案。看一看你们发现了什么。

课件出示:教材第26页图。

学生可能会说: ·这些图案都是把纸对折后剪出来的。

·这些图案都沿着一条线对折,并且线两边的部分一定能完全重合。

…… 师:大家观察得真仔细,说得非常好。

【设计意图:让学生观察图案,体会图形的轴对称特征,为本节课的教学做铺垫。】 1.剪背心。

师:同学们,你们想亲自动手试一试,剪出这样漂亮的图案吗? 课件出示:教材第26页步骤图。

师:要想剪出一件小背心,该怎么做呢?说给大家听。

生:拿出一张长方形纸,对折;然后用笔在纸上画好背心对折后一半的图形;画好后,用剪刀沿着画好的线剪,先从背心的侧面剪起;再剪好背心的领口,最后打开,一件漂亮的小背心就剪好了。

师:还有没有补充的? 生:画图形的时候要注意背心的短袖不能画在纸对折的一条边那儿,对折的线应该是背心竖着正中间的线,所以领口应该画在对折的这边。

师:你们听明白了吗?那就开始动手试一试吧!剪好后在小组里展示给同学们看,每小组再选出最好的,给全班同学看。

学生尝试自己剪纸,然后在小组内交流展示,教师巡视,指导个别有困难的同学。

展示交流学生的成果。

2.想办法得到上面的几个图案。

师:你有办法剪出上面其他的几个图案吗?说说你的剪法。

学生可能会说: ·我能剪出“王”字:先把长方形纸对折,然后画出“王”字竖着对折后一半的图形,注意用纸对折的一边做“王”字的一竖,最后按画好的样子剪下来就可以了。

·我会剪五角星:先把长方形纸对折,然后从纸对折的一边开始画五角星对折后的一半的图形,也就是两个半角,注意把半个角画在对折的一边,最后沿着画好的线剪下来,展开就好了。

·我有办法剪出枫叶:同样,先把纸对折,从对折的一边画枫叶的一半,跟画五角星时相似,就是要在对折的这边画好叶柄,再剪下来展开就好了。

师:同学们,你们听明白了吗?在小组里试试,剪出这些图案吧! 学生尝试在小组内动手操作,展示交流结果。教师巡视,适时指导。

组织全班展示交流结果。

师:实际生活中也有很多这样的对称现象,你知道哪些呢? 学生可能会说: ·蜻蜓、蝴蝶就是对称的。

·我们的左手和右手也能完全重合,是对称的。

…… 3.说一说操作中要注意什么问题。

师:在刚才的动手操作中,你觉得要想成功,我们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 生1:对折一定要对齐。

生2:描线描得像不像很重要。

生3:剪的时候要小心,既不能受伤,又要剪出流畅的线条。

…… 【设计意图:个性化方法的交流是学生体验成功的平台,同时也是互相学习的方式。让学生在相互交流中学习新知识,培养学生优化自己想法的意识和能力,体验动手操作的快乐。】 师:这节课同学们剪出了许多漂亮的图案,真棒!你还有什么收获呢? 折一折,做一做 对齐、描线、剪 1.让学生在折、剪等活动中体会图形的特征,感受不同图形之间的联系和区别,发现一些有趣的几何现象或问题,从而引发进一步探索的愿望,形成积极的数学学习兴趣。

2.这些操作活动的本质是借助直观表象重现那些已经认识的图形,进一步了解轴对称图形的特征。组织这种操作不仅有利于唤起学生对有关图形特征的感知和记忆,而且有利于激发富有个性的尝试和探索。重要的是活动本身要体现一定的层次性,以便不同学生得到不同的收获。

A类 怎样剪出下面的图案?说一说,做一做。

(考查知识点:折一折,做一做;能力要求:具有一定的动手操作能力,能剪出轴对称图形。) B类 把正方形纸对折再对折,然后对折成三角形,画好图案后动手剪下来。

(考查知识点:折一折,做一做;能力要求:具有一定的动手操作能力,能剪出轴对称图形。) 课堂作业新设计 A类:略 B类:略 教材习题 第27页“练一练”: 1.略 2.略 3. 51 90 76 4. 5.略 玩一玩,做一做。(教材第28、29页) 1.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初步认识平移、旋转现象。

2.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学会欣赏数学美。

3.通过探究活动,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培养主动探究的能力;让学生感受平移和旋转。

重点:初步认识平移、旋转现象。

难点:运用平移、旋转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华容道游戏板,正方形、圆、三角形硬纸板,火柴棍,课件。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玩游戏吗?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两种好玩的游戏,想试试吗? 【设计意图:由学生感兴趣的游戏引入新课,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1.认识平移。

师:你们听说过“华容道”游戏吗? 如果学生知道,就请学生介绍这款游戏的相关知识;如果学生不知道,教师就简单介绍:华容道游戏取自著名的三国故事。曹操被刘备和孙权打败,逃到华容道,遇上关羽的伏兵。关羽为了报答曹操对他的恩情,放走了曹操。

课件出示:教材第28页“华容道”游戏。

师:想一想,怎样移动图中的人物,才能让曹操从华容道出来?在小组里讨论,试一试。

学生在小组内做游戏,教师巡视,了解情况。

师:能让曹操从华容道出来吗?你发现了什么? 生1:4个人物只能横向或纵向移动。

生2:曹操先向下走2格,遇到关羽走不动了;就要移动赵云、关羽和兵,目的就是给曹操让出路来,这样移动几次才能让曹操从华容道出来。

师:其实生活中还有很多与游戏类似的平移现象,你能说出几种吗? 学生可能会说: ·电梯的升降。

·抽屉的拉出与推进。

…… 2.认识旋转。

师:生活中有平移的现象,还有旋转的现象。如我们喜欢玩的陀螺。现在拿出我们准备好的硬纸板和火柴棍,试着制作陀螺。

师:在制作之前,你们想到了什么问题? 生1:火柴棍扎在什么位置时,陀螺转得最稳? 生2:哪种形状的陀螺转得最稳? …… 师:是啊。有这么多问题需要考虑呢,先说火柴棍扎在什么位置时,陀螺转得最稳。

生:应该扎在硬纸板的正中间。这样比较容易平衡,转起来才会稳。

师:那么哪种形状的陀螺转得最稳呢? 生:我觉得应该是圆形的。因为圆形没有棱角,容易滚动。

师:同学们的猜测对吗?让我们自己动手来验证一下吧! 学生尝试动手制作,并在小组里比一比,验证猜测是否正确。

组织交流,形成结论:火柴棍应该扎在图形的正中心,圆形的陀螺转得最稳。

师:我们的生活中有没有这样旋转的现象呢?说一说。

学生可能会说: ·电扇的扇叶的转动是旋转现象。

·风车的转动是旋转现象。

·钟表的表针的运动是旋转现象。

…… 【设计意图:在游戏活动中培养学生的猜测意识,养成合理猜测的习惯。促使学生理解验证猜测的最好方法就是实践,养成动手操作实践的习惯,帮助解决问题。】 师:在两种游戏中你有什么收获呢?认识到了什么现象? 玩一玩,做一做 平移 旋转 1.注重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让学生做游戏的目的是在游戏活动中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让学生充分活动起来,在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中建立了平移和旋转的表象,丰富了感性认识,发展了空间观念。

2.给学生创设自由度较大的学习空间与时间。

教师敢于放手,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发展进度,尤其是动手环节,为学生提供判断思维的空间,有猜测,有验证,一层紧扣一层,层层都体现出学生的自主参与。

A类 说一说:下面哪些现象是平移?哪些现象是旋转? (考查知识点:平移、旋转;能力要求:能正确辨别平移、旋转现象。) B类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你见过哪些旋转和平移现象?分别举例说明。

(考查知识点:平移、旋转;能力要求:能正确举例说出平移、旋转现象。) 课堂作业新设计 A类:(1)(3)(5)是平移;(2)(4)(6)是旋转。

B类:平移现象有电梯的升降;旋转现象有钟的表针的转动。(答案不唯一) 教材习题 第29页“练一练”: 1.左图:③号汽车移到最下边,这样目标汽车就能直接向前开出出口。

右图:首先①号汽车向右直到不能前进为止;②号、③号汽车依次向上倒退1格;⑤号汽车向左倒退2格;⑥号汽车倒退3格;④号汽车向下前进2格;⑦号汽车向下前进3格;这样目标汽车就能直接开出出口。

2.略 3. 84 28 17 4.略 课间活动。(教材第34、35页) 1.使学生会运用2和5的乘法口诀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让学生感受到同一道乘法算式可以解决不同的实际问题。

2.初步接触乘加计算,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想象能力。

3.注重培养学生从不同角度观察思考问题的习惯,体现解决问题策略多样化的教学思想。

重点:会运用2和5的乘法口诀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难点:理解并掌握乘加运算的计算方法。

课件。

师:课间活动时操场上真热闹!老师拍了一张照片给大家,说说从中你了解到了哪些数学信息。

课件出示:教材第34页情境图。

学生可能会说: ·操场上有两组同学在拔河,每组5人。

·操场的四个角上各有5棵树。

·操场两边分别升起了5面旗子。

·操场上还有3组同学在打乒乓球,每组2人。

…… 师:同学们观察得很仔细,发现了这么多的数学信息。

【设计意图:学生熟悉的课间活动场景把学生带入课堂,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让学生观察情境图,培养学生获取信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能力。】 1.说一说:5×2能解决操场上的什么问题? 师:同学们在发现这么多的数学信息之后,能说说5×2这个乘法算式可以解决操场上的哪些问题吗? 生1:可以表示操场两边一共有多少面红旗。

生2:也可以表示有多少名同学在拔河。

2.说一说,算一算。

师:这是其中的一部分,你能说说你知道了什么,可以解决什么问题吗?怎样解决呢? 课件出示:教材第34页打乒乓球图。

生:我知道了图中有3组同学在打乒乓球,每组有2人。这样我们就可以解决“一共有多少人在打乒乓球?”的问题。2×3=6(人),有6人在打乒乓球。

师:思路很清晰,说得很完整。下面的这幅图呢? 课件出示:教材第34页套圈图。

生:图中有3组同学在做套圈的游戏,每组有5人。根据这两个条件,我们可以计算出一共有多少人在做套圈游戏。列式是5×3=15(人)。

师:回答得真好! 3.一共有多少盆花? 师:操场上除了有同学们在玩耍,还有彩旗、大树和鲜花呢!在图中找一找,哪里摆着花? 课件出示:教材第34页主题图。

学生认真观察,找出哪里有花。

生1:最下面有2组花,每组有5盆;最上面也有2组,但是一组是5盆,另一组是3盆。

生2:是啊,图中的鲜花有3组是每组5盆的,还有1组有3盆。

师:那该怎么计算一共有多少盆花呢? 生1:用连加计算,5+5+5+3=18(盆)。

生2:我们可以先计算出3组都是5盆的有多少盆,5×3=15(盆);再加上另一组的3盆,15+3=18(盆)。

如果学生没有出现第二种方法,教师可以作为参与者进行启发引导;如果出现了,教师就予以表扬鼓励。可以引导学生写出综合的乘加算式,明确先算乘法,再算加法。

师:从图中你还发现了哪些数学问题?怎么解答? 生:一共有多少棵树?5×4=20(棵) 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和机会,进行充分的交流。教师要及时地给予点评、鼓励。

【设计意图:个性化见解的交流是学生体验成功的平台,同时也是互相学习的方式。让学生在互相交流中学习新知识,培养学生优化自己思路的意识和能力。】 师: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在你的课间活动中找一找,有没有能用乘法解决的问题,收集起来,下一节课我们一起交流。

课 间 活 动 5×2:表示操场两边一共有多少面红旗。

表示一共有多少名同学在拔河。

5+5+5+3=18(盆) 5×3+3=18(盆) A类 算一算,看谁算得又对又快。

2×4+2=       2×4+4=       5×4+5= (考查知识点:乘加运算;能力要求:能正确计算乘加算式。) B类 一共有多少个气球? (考查知识点:乘加运算;能力要求:能运用乘加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课堂作业新设计 A类:10 12 25 B类:5×3+2=17(个) 教材习题 第35页“练一练”: 1. 2×7=14(人) 5×3=15(人) 2×3+2=8(人) 2. 10 20 15 35 5 45 40 25 10 35 15 40 30 20 45 30 3. < = = > > > > = 4.学生票:3×5=15(元) 成人票:5×7=35(元) 2张成人票和1张学生票:5×2+3=13(元) 需要几个轮子。(教材第36、37页) 1.结合“需要几个轮子”的具体情境,经历3的乘法口诀的编制过程,发展自主学习的能力。

2.会用乘法口诀进行表内乘法的口算,解决生活中简单的乘法问题。

重点:掌握3的乘法口诀。

难点:会用乘法口诀进行表内乘法的口算,解决生活中简单的乘法问题。

课件、圆片、小棒。

师:你们喜欢做手工吗?瞧,淘气在做什么? 课件出示:教材第36页主题图。

师:淘气制作的三轮车,一辆车需要几个轮子?两辆车呢? 【设计意图:新课一开始就由学生喜欢的小制作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然后引导学生动手操作,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知识。】 1.用圆片摆一摆,填一填。

师:现在请同桌两人分工合作,用圆片代替三轮车的轮子摆一摆,完成下面的表格;也可以用小棒摆成三角形,一个三角形中的三根小棒就是一辆三轮车需要的轮子,然后完成表格。

学生同桌合作动手摆、填表格;教师巡视指导。

组织学生汇报交流,师生共同完成表格。

【设计意图:创设“需要几个轮子”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探索三轮车的数量与所需轮子总数之间的对应关系,并把探索的结果填入表格内,为编制3的乘法口诀做准备】 2.编口诀。

师:现在结合自己动手操作的过程及表格中的数据,你能列出乘法算式并编出3的乘法口诀吗?我们来试一试。1辆三轮车有几个轮子? 生:1×3=3,口诀应该是“一三得三”。

师:很好!就这样,那么2辆三轮车有几个轮子?3辆……9辆呢?大家依次写出乘法算式,编出乘法口诀,在小组里交流讨论。

学生在小组内讨论编口诀,教师巡视,指导个别有困难的学生。

组织学生交流汇报,师生共同完成3的乘法口诀。

【设计意图:让学生借助列出的乘法算式,结合之前编制乘法口诀的经验,在小组内讨论交流编制口诀,既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又提高了学生的团结合作、共同完成任务的能力。】 3.记口诀。

师:想一想,怎样记住3的乘法口诀? 学生可能会说: ·后一句口诀中的结果比前一句的结果多3。

·俗话说“不管三七二十一”。知道了三七二十一,我就知道三六十八了。

·我是想之前学过的“三五十五”,那么就有“三四十二”“三六十八”。

…… 只要学生说得合理,教师就应该予以肯定。

师:今天你有什么感受呢?有哪些收获?跟大家一起分享一下吧! 需要几个轮子 3的乘法口诀 1×3=3  一三得三       2×3=6  二三得六 3×3=9  三三得九 3×4=12  三四十二 3×5=15  三五十五 3×6=18 三六十八 3×7=21 三七二十一 3×8=24 三八二十四 3×9=27 三九二十七 A类 根据口诀填空。

(  )×6=18    5×(  )=15
  (  )×9=27    3×(  )=9 (考查知识点:3的乘法口诀;能力要求:熟记3的乘法口诀。) B类 一共有多少个苹果?  × = (个) (考查知识点:3的乘法口诀;能力要求:能运用3的乘法口诀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课堂作业新设计 A类:3 3 3 3 B类:3×4=12(个) 教材习题 第37页“练一练”: 1. 3×4=12(朵) 3×3=9(人) 3×5=15(个) 2. 3. (1)25 30 (2)12 10 (3)18 21 (4)18 15 4.18 14 12 24  9 40 15 18 10 35 30 25  21 45 8 21 5.略 小熊请客。(教材第38、39页) 1.结合“小熊请客”的具体情境,经历4的乘法口诀的编制过程。

2.掌握4的乘法口诀,会用已学过的乘法口诀进行乘法计算,解决生活中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重点:掌握4的乘法口诀。

难点:4的乘法口诀的编制。

课件。

师:同学们吃过冰糖葫芦吗?那你们应该知道冰糖葫芦就是用红果穿起来制作而成的。瞧!小熊为了请朋友们吃冰糖葫芦,正在穿红果呢! 课件出示:教材第38页情境图。

师:小熊把几个红果穿成一串? 生:4个。

师:那2串有几个红果?3串呢?……你能完成下面的表格吗? 课件出示:教材第38页图表。

学生独立完成表格后,组织交流汇报。

【设计意图:在“小熊请客”穿红果的情境中,引导学生数一数得出1个4是4,2个4是8……并把这些结果整理后填入表格中,为编制4的乘法口诀做好了准备。】 1.编口诀。

师:我们之前学习过5、2和3的乘法口诀,都是同学们根据乘法算式自己在小组内讨论交流得到的,今天我们仍然自己试试编写4的乘法口诀,大家有信心吗? 学生在小组内尝试编写4的乘法口诀,教师巡视,指导个别有困难的学生。

组织交流,师生共同得出4的乘法口诀。

2.记口诀。

师:你觉得哪句乘法口诀不太好记呢?请同学们帮你想个好办法吧! 学生可能会说: ·我觉得“四七二十八”不太好记。

·你看,三七二十一,再加上1个7就是28,所以四七二十八。

·我这样想:二七十四,4个7就是比2个7再多2个7,所以就是14+14=28,这样就是四七二十八了。

…… 【设计意图:学生已经有编制乘法口诀的经历,所以学生可以完成编制4的乘法口诀,但是重点是如何熟记乘法口诀,并运用乘法口诀解决实际问题,所以组织学生交流自己认为有困难的、不好记的一句口诀,并请同学说说自己记住这句口诀的经验、小窍门,这样既能促进学生间的交流沟通,又能促使学生自己对学习的优化。】 师:今天你有什么收获呢? 小 熊 请 客 4的乘法口诀 1×4=4  一四得四       2×4=8  二四得八 3×4=12  三四十二 4×4=16  四四十六 4×5=20  四五二十 4×6=24 四六二十四 4×7=28 四七二十八 4×8=32 四八三十二 4×9=36 四九三十六 A类 根据每句口诀分别写出两道乘法算式。

四五二十                      四九三十六                     (考查知识点:4的乘法口诀;能力要求:熟记4的乘法口诀。) B类 一共有多少个小朋友? (考查知识点:4的乘法口诀;能力要求:运用4的乘法口诀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课堂作业新设计 A类:4×5=20 5×4=20  4×9=36 9×4=36 B类:2×4=8(个) 教材习题 第39页“练一练”: 1. 2张桌子8条腿,3张桌子12条腿,4张桌子16条腿,5张桌子20条腿,6张桌子24条腿,7张桌子28条腿。

2.3×8=24 6×2=12 3×6=18 9×2=18 4×6=24 10+10=20 9+9=18 6×3=18 3×4=12 6+6=12 5×4=20 3. 8 27 24 28  32 36 21 4 4. (1)20 4×5=20(个) (2)16 4×4=16(个) 5.沿着得数是红色的算式走,才能走出迷宫。

回家路上。(教材第40、41页) 1.结合具体情境培养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巩固2~5的乘法口诀,能比较熟练地用口诀进行表内乘法的口算。

重点:巩固学过的乘法口诀。

难点:灵活运用知识解决问题。

课件。

师:同学们,我们每天都放学回家,你们注意过自己回家路上的情境吗?其中蕴含着大量的数学信息,你瞧,老师把动物学校放学路上的情境给拍下来了。

课件出示:教材第40页情境图。

师:说说从图中你知道了哪些数学信息。

学生可能会说: ·树上有3组小鸟,每组有5只。

·地上有2组花,每组有5朵。

·桥上有2组小狐狸,每组有6只。

·有6组小猴子,每组有2只。

…… 师:只要细心观察,你就会发现我们的生活周围存在着许多数学信息。

【设计意图:从学生熟悉的生活场景“回家路上”引入新课,引导学生留心观察,体会“数学来源于生活”的含义,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1.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师:从这些数学信息中,你发现了什么数学问题?该怎样解决?在小组里交流,然后汇报每个小组的问题,让不同小组的同学进行解答。

学生在小组内交流整理各自发现的问题,在同组内解决问题。教师巡视,了解情况。

组织交流,梳理有价值的问题,引导学生共同解决。

学生可能提出的数学问题: ·一共有多少朵花?2×5=10(朵) ·一共有多少只小鸟?3×5=15(只) ·船上一共有多少只小猫?4×4=16(只) …… 在引导学生解决问题时,关注学生的思维过程。如:“船上一共有多少只小猫?” 重点引导学生弄清船上的小猫有4排,每排有4只,所以是4+4+4+4=16(只);也可以理解成4个4,用乘法计算:4×4=16(只)。

2.说一说:算式2×6=12可以解决什么问题? 师:谁能告诉老师算式“2×6=12”可以解决这幅图中的哪些问题呢? 生1:每组有2只猴子,6组一共有多少只猴子?可以用这道算式解决。

生2:桥上每队有6只小狐狸,2队一共有多少只小狐狸?可以用这道算式解决。

…… 只要学生说得合情合理就给予肯定,鼓励学生大胆发言

【设计意图:在学生弄懂图意的基础上,让学生在小组内根据画面信息提问题,并运用乘法口诀解决问题,促使学生体会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价值。】 师:通过这节课的练习,你觉得自己在哪方面进步了? A类 算一算,说说你用了哪句口诀。

4×5=     3×2=     2×2=     4×1= 5×5=  4×4=  2×4=  3×4= (考查知识点:2~5的乘法口诀;能力要求:会正确进行相关的乘法计算。) B类 看图列式计算。

(考查知识点:2~5的乘法口诀;能力要求:能运用学过的乘法口诀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课堂作业新设计 A类:20 四五二十 6 二三得六 4 二二得四 4 一四得四 25 五五二十五 16 四四十六 8 二四得八 12 三四十二 B类:4×5=20 2×5=10  教材习题 第41页“练一练”: 1.(1)饼干每包5元;矿泉水每瓶2元;蛋糕每块3元;果汁每罐4元。

(2)2×7=14(元) (3)3包饼干多少元?(答案不唯一) (4)略 2.6 8 10 12 14 16 18 20 22 9 12 15 18 21 24 27 30 33 3. 4×6=24(个) 3×7=21(个) 4. 3×5=15(米) 2×7=14(人) 练习三。(教材第42、43页) 1.复习、巩固学过的乘法口诀。

2.进一步培养学生运用所学乘法口诀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动力。

重点:复习、巩固学过的乘法口诀。

难点:运用所学乘法口诀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课件。

师:同学们,这段时间我们学习了《乘法口诀(一)》,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检验一下自己的学习成果。你们对自己的学习成果有信心吗? 【设计意图:借助谈话告诉学生这节课的学习内容,同时激励学生要有信心,相信自己能学好,为新课的学习打下基础。】 师:先告诉大家,通过这单元的学习你知道了什么,好吗? 学生可能会说: ·我知道了2~5的乘法口诀。

·我能根据一句乘法口诀写出两道乘法算式。

·我能运用乘法口诀进行乘法计算。

…… 师:说得非常棒!下面就看看你是不是真正掌握了这些知识。

课件出示:教材第42页第4题。

师:你能独立完成这张关于2、3、4、5的乘法口诀表吗?先告诉大家你看懂了什么。

生1:这张表格就是用第一横行的数分别与最左边一列的数相乘,把结果写在相应的方格内。

师:说得对。咱们看,就是1×2=2,已经写好了;然后是2×2=4……一直这样算下去。听明白的同学,开始计算填写表格。有不明白的同学请举手,老师再提示一下。

如果是个别学生不明白,教师就个别讲解;如果有部分学生不明白,教师可以结合具体例子再讲解。

学生尝试独立填表,教师巡视,指导个别有困难的学生,了解情况。

组织交流,师生共同完成表格。

对于回答问题积极并且解答正确的学生要及时给予表扬鼓励。

师:看来同学们把学过的乘法口诀都背过了。具体解决问题怎么样呢? 课件出示:教材第43页第6题。

学生独立解决问题,教师巡视了解情况。

组织学生交流,重点说清自己是如何思考的。

【设计意图:在练习中,使学生进一步巩固乘法口诀的记忆,同时提高学生运用学过的乘法口诀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学生学好乘法的信心。】 师:让学生感受这节课的学习有所提高,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信心,引导学生谈感受、收获。

练 习 三 × 1 2 3 4 5 6 7 8 9 2 2 4 6 8 10 12 14 16 18 3 3 6 9 12 15 18 21 24 27 4 4 8 12 16 20 24 28 32 36 5 5 10 15 20 25 30 35 40 45 A类 列式计算。

(考查知识点:2~5的乘法口诀;能力要求:能运用学过的乘法口诀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B类 看图列式计算。

(考查知识点:乘加运算;能力要求:能正确进行乘加计算。) 课堂作业新设计 A类:4×7=28(桶) B类:3×7+5=26(桶) 教材习题 第42、第43页“练习三”: 1. 4×3=12(个) 5×6=30(辆) 4×4=16(块) 2.略 3.10 27 40 5  4 18 8 24  15 18 14 21  24 28 16 9 4.(横排)4 6 8 10 12 14 16 18  3 6 9 15 18 21 24 27  4 8 12 16 20 24 28 32 36  5 10 15 20 25 30 35 40 45 5. 3×4=12 5×7=35 6×5=30 4×7=28 3×9=27 4×6=24 5×9=45 8×4=32 4×9=36 3×6=18 5×5=25 7×3=21 6.(1)3×8=24(元) (2)5×7=35(元) (3)4×9=36(元) 36元<40元 够了 (4)买3个布娃娃需要多少元?3×8=24(元)(答案不唯一) 7.2×8=16 3×6=18 6×4=24 9×3=27 5×5=25 4×7=28 2×5=10 8×3=24 3×8=24 3×4=12 7×2=14 5×7=35 8×2=16 4×6=24 4×4=16 4×8=32 4×7=28 7×2=14 5×7=35 乘法口诀是学习表内乘除法的基础。因为除法计算也是要根据乘除关系,利用乘法口诀求商。因此,学习乘除法运算之前必须先掌握乘法口诀。

学生已经初步了解乘法的意义和掌握“跳着数”的数数技能(连加的计算方法),在这个基础上学习乘法口诀是学生学习乘法的开始,它是今后学习表内除法和多位数乘除法的基础。这样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对“乘法”产生亲切感。


1.切实加强基础知识教学。

加强基础知识教学,要特别重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通过说一说、摆一摆、算一算等多种活动学习知识。

2.组织好练习,使学生熟记2~5的乘法口诀。

练习,是学生熟记乘法口诀的基本途径。选择好的练习形式,不但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能促使每个学生都主动积极地参与练习。

3.认真抓好“用数学”的教学。

教学中紧密联系学生身边的事例,让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从而使学生了解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体会学习数学的重要性,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使学生在不断运用数学知识解决身边的数学问题中,逐步发展应用意识。

1.先教学5的乘法口诀,充分利用了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基础知识,促使师生把精力放在了解每句口诀的来源和认识每句口诀的含义上来。这样有利于进一步学习2、3和4 的乘法口诀。

2.注意用学生熟悉和喜爱的事物和事例设计情境,为学生发现数学问题,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提供生动有趣的资源。这样就使学生在解决一个个的实际问题中,一次次地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获得一些解决简单问题的方法,同时体验成功的喜悦。

1 数松果 1课时 2 做家务 1课时 3 课间活动 1课时 4 需要几个轮子 1课时 5 小熊请客 1课时 6 回家路上 1课时 7 练习三 1课时 数松果。(教材第30、31页) 1.结合具体情境,经历5的乘法口诀的编制过程。

2.会运用5的乘法口诀进行乘法计算,并能解决生活中简单的实际问题。

重点:熟记5的乘法口诀。

难点:学会乘法口诀的编制方法。

课件、圆片、5的乘法口诀卡片。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小松鼠喜欢吃什么吗? 师:小松鼠喜欢吃松果,所以经常采集很多的松果。你瞧,小松鼠们正在忙着收集采到的松果呢! 课件出示:教材第30页情境图。

师:从图中你发现了什么? 生1:两只小松鼠在数采集了多少个松果。

生2:它们是5个5个地数的。

【设计意图:由学生喜欢的卡通情境引入新课,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初步感知5个5个地数,为编制5的乘法口诀奠定基础。】 1.数一数,填一填。

师:是啊,这些松果有多少个呢?1堆有几个松果?2堆呢?…让我们边数边整理数据填在表格中吧。

课件出示:教材第30页表格。

学生汇报,教师填写,师生共同完成表格。

2.算一算,说一说。

师:这些松果,小松鼠是几个摆成了1堆? 生:5个。

师:好。请同学们拿出5个小圆片摆好,表示1堆有5个松果。我们可以用乘法算式表示出来吗? 生:乘法算式应该是1×5=5。

师:现在我们继续摆圆片,表示出2堆松果的数量,然后用乘法算式表示出来。

生:2×5=10。

师:一直这样摆下去,直到摆好9堆,你能用乘法算式依次表示出来吗?在小组内分工合作,摆好小圆片,做好记录。

学生在小组内进行摆小圆片活动,并把相应的乘法算式记录下来。

组织汇报交流,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相应的乘法算式。

师:看着这些乘法算式你有什么想法? 生:算式和得数都有一定的规律。

师:你能记住这些算式吗?动脑筋想一想,然后小组里商量一下,看谁有好办法记住这些算式和得数。

学生讨论。

生1:多读几遍就记住了。

生2:想着图记。1排有5个,2排就有10个…… 生3:记住1个5是5,2个5就是10…… 师补充:这是根据乘法的意义来记的。

生4:记住每个乘法算式中都有乘数5,积一个比一个大5,就好记了。

生5:用口诀来记方便。一五得五,二五一十,三五十五……五九四十五。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铅笔盒上有。

师:利用口诀顺口、方便。1个5是5,为了记起来顺口,编成口诀是“一五得五”。你们能编出下面的乘法口诀吗?如果有困难,可以先看图数一数有几个5,再根据乘法算式编出相应的乘法口诀,能编几句就编几句。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尝试编制口诀,组织汇报,教师将相应的口诀卡片贴在黑板上。

师:刚才我们学习的5的乘法口诀是谁编出来的?(我们自己!)你们真棒!大家编的口诀中还有很多对我们有帮助的规律,你们愿意把它们找出来吗? 生1:我们组发现上下两句口诀之间的积都相差5。

生2:口诀都是四五个字,这样顺口、好记。

师:你们的想法都很有道理,我们可以利用自己发现的规律来记住这些口诀。5的口诀有几句?如果记住“五五二十五”,忘记“四五”是多少怎么办?谁能教教老师?如果忘记“五六”是多少呢? 生:“五五二十五”,那么“四五”比“五五”少1排,就是少1个5,25减5是20,所以“四五二十”。同样道理,“五六”就是比“五五”多1个5,25加5就是30,所以“五六三十”。

师:说得非常棒,我们可以利用这种规律帮助我们记住口诀。说说你是怎样记住5的乘法口诀的。

学生可能会说: ·只要记住“五六三十”,再加1个5,就是“五七三十五”了。

·口诀的最后一个字不是五就是十。

…… 【设计意图:乘法口诀在以后的计算过程中用处非常广泛,所以必须采取多种形式让学生理解并熟记,为以后的计算打好基础。】 师:在今天的学习中,你有什么收获?有哪些进步? 能把5的乘法口诀背下来的同学一起站起来背一背。

数 松 果 5的乘法口诀 51015202530354045 1×5=5  一五得五       2×5=10  二五一十 3×5=15  三五十五 4×5=20  四五二十 5×5=25  五五二十五 5×6=30 五六三十 5×7=35 五七三十五 5×8=40 五八四十 5×9=45 五九四十五   A类 我会填。

一只手有(  )个手指, 两只手有(  )个手指, 三只手有(  )个手指, 四只手有(  )个手指, 五只手有(  )个手指。

(考查知识点:5的乘法口诀;能力要求:熟记5的乘法口诀。) B类 先把口诀补完整,再根据每句口诀分别写出两道算式。

(  )二十            三五(  )
                          
                           (考查知识点:5的乘法口诀;能力要求:熟记5的乘法口诀并能完成相关的计算。) 课堂作业新设计 A类:5 10 15 20 25 B类:四五 5×4=20 4×5=20 十五 5×3=15 3×5=15 教材习题 第31页“练一练”: 1. (1)5×3=15(个) (2)5×4=20(个) 2. 15 20 25 30 35 40 45 3.略 4. 5 15 25 35 45  10 20 30 40 5.略 做家务。(教材第32、33页) 1.结合“摆筷子”的具体情境,经历编制2的乘法口诀的过程,进一步体会编制乘法口诀的方法。

2.掌握2的乘法口诀,会用已学过的乘法口诀进行乘法计算,并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重点:掌握2的乘法口诀。

难点:进一步理解乘法的意义。

课件、小棒。

师: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5的乘法口诀,现在跟老师做一个对口令的练习,好吗? 师生进行对口令练习,复习5的乘法口诀。

师:谁能说说“二五一十”这句口诀是怎样得来的?能写出哪几道算式? 学生回忆后回答。

师:老师想知道,同学们在家帮助家长做过家务吗?今天咱们就一起来研究做家务中的数学问题。

【设计意图:通过对口令复习5的乘法口诀,加深学生对口诀含义的理解,同时为继续学习乘法口诀做准备。】 1.用小棒摆一摆,填一填。

师:你们摆过筷子吗?拿出我们的学具小棒,代替筷子摆一摆,并完成表格。

课件出示:教材第32页表格。

学生自己摆筷子,填写表格;教师巡视,了解情况。

组织交流,汇报表格填写情况。

师:结合自己刚才摆筷子的过程,仔细观察表格,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可能会说: ·1双筷子有2根,所以每增加1双筷子其实就是增加了2根。

·从表格中我们能看出,筷子的根数是连续加2。

……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学具的实际操作,探索筷子的“双”数与筷子的“根”数之间的对应关系,并把探索的结果填入表格中,为编制2的乘法口诀做准备。】 2.编口诀。

师:如果我们摆1双筷子,用乘法算式怎么表示?能结合5的乘法口诀编出口诀吗? 生:1双筷子就是1个2,乘法算式是1×2=2,口诀应该是“一二得二”。

师:你是怎么想到“一二得二”呢? 生:1×5=5的口诀是“一五得五”,那么我想1×2=2的口诀就应该是“一二得二”。

师:说得不错,下面请同学们在小组里分工合作,继续写出有关2的乘法算式,并编出乘法口诀。

学生在小组内分工合作写乘法算式,编口诀;教师巡视,指导个别有困难的学生。

组织汇报交流,共同总结2的乘法口诀。

3.记口诀。

师:想一想,怎样记住2的乘法口诀呢? 生1:后一句口诀中的结果总比前一句多2。

生2:知道了“二五一十”,再加一个2,就知道了“二六十二”。

【设计意图:2的乘法口诀是在学生学习了5的乘法口诀基础上学习的,学生对如何编制乘法口诀有了一定的了解,教师只要适当引导,学生可以尝试自己编出2的乘法口诀,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类推能力。通过交流记忆口诀的方法,让学生感受探索方法的多样化,体会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 师:同学们学会了2的乘法口诀,谁能把自己所学的知识在同学们面前展示一下呢? 帮助学生巩固复习,强化记忆效果。

做 家 务 2的乘法口诀 1×2=2  一二得二       2×2=4  二二得四 2×3=6  二三得六 2×4=8  二四得八 2×5=10  二五一十 2×6=12 二六十二 2×7=14 二七十四 2×8=16 二八十六 2×9=18 二九十八 A类 看图列式。

× = (只) (考查知识点:2的乘法口诀;能力要求:会运用2的乘法口诀进行计算。) B类 算一算,说一说你用了哪句口诀。

3×2=     2×2=     2×4= (考查知识点:2的乘法口诀;能力要求:熟记2的乘法口诀并能进行乘法运算。) 课堂作业新设计 A类:2×3=6(只) B类:6 4 8 说口诀略。

教材习题 第33页“练一练”: 1. 2. 分别圈:6、8、10、12、14、16、18。

3.略 4.6 10 35 12  14 20 18 16  15 40 8 45 5.略 整理与复习。(教材第44页) 1.经历整理前面所学知识的方法和过程,加深对已学知识的理解。

2.熟记2~5的乘法口诀,并且能运用口诀熟练地计算。

3.通过复习,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达到熟练计算的程度。

重点:熟记2~5的乘法口诀,并能熟练地计算,能发现并提出身边用乘法计算的数学问题。

难点:系统整理2~5的乘法口诀,并能用2~5的乘法口诀解决问题。

课件、点子图、长方形纸、剪刀。

师:时间过得真快啊,半个学期过去了,同学们学会了什么呢?还有哪些地方存在疑问? 学生可能回答: ·我学会了100以内三个数的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的运算。

·我学会了购物。

·我学会了2~5的乘法口诀,并且能运用这些乘法口诀进行计算。

·我学会了剪两边完全一样的漂亮的图案。

…… 师:同学们还真学会了不少知识呢。现在就用你们所学的知识解决我们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吧! 【设计意图:作为一节阶段性复习课,不能只是单纯地做习题,应该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所提高,把所学的知识加以系统地整理,因此设计了这样几个有价值的问题作为复习课的主线,引入新课。】 1.外出参观。

师:同学们要外出参观了,你能帮忙解决这些问题吗?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课件出示:教材第44页图一。

师:一共需要多少瓶水呢? 生1:每人发1瓶水,说明有多少人就需要多少瓶水,所以这道题就是求一共有多少人,只要把三个班的学生人数相加就可以了。32+29+34=95(瓶) 师:很好,说得很清楚。继续看。

师:谁知道再买多少个原味面包就够了? 生2:每个学生发1个面包,说明面包数与学生人数是相等的,已经买了35个豆沙面包、26个麦香面包,差多少人就再买多少个面包。求差多少个面包就是从95里面去掉这两种面包的个数就可以了。95-35-26=34(个) 生3:我同意前面的想法。但是后面我们完全可以先计算出已经买了多少个面包,就是35+26=61(个),那么一共需要95个,所以还差95-61=34(个)。这样也可以算出来。

师:哪种方法对呢? 生:两种方法都对。

师:那就选择你喜欢的方法进行计算吧! 师:在小组里,模仿这道题编一道类似的题目让同组的同学解答,试一试。

学生在小组里互相编题,共同解答。教师巡视了解情况,出现典型题目可以引导全班同学共同解决。

【设计意图:借助这一例题引导回顾第一单元“加与减”的相关知识,提高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2.买奖品。

师:故事会小组下周就要比赛了,老师想请同学们帮老师买奖品,如果老师给你10元钱,可以买什么呢? 课件出示:教材第44页图二。

学生可能说: ·这四种物品可以各买一件,一共才4元8角。

·可以买5个转笔刀,2×5=10(元)。

·可以买20支铅笔,20个5角就是10元。

…… 师:如果选择上面的一种物品,可以怎样付钱呢? 生1:我选橡皮,付1张5角、1张2角和1张1角的。

生2:我选转笔刀,付2张1元的,或1张2元的。

生3:我选铅笔,付1张5角的,或5张1角的,或1张1角、2张2角的。

生4:我选圆珠笔,付1张1元的、1张5角的。

…… 只要学生回答得正确就给予表扬鼓励。

【设计意图:在具体情境中,引导学生学会购物,系统整理复习第二单元的相关知识,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边摆边说。

师:解决了一些问题,大家也有点儿累了,我们一起来玩小游戏吧!拿出我们的点子图,在小组里互相摆一摆,说一说2、3、4、5的乘法口诀。

学生在小组内摆点子图,说学过的乘法口诀。教师巡视,指导个别有困难的学生。

师:谁能说一说4×6可以解决什么问题呢? 生1:每个小组有4个同学,6个小组有多少个同学? 生2:我的文具盒里有6支铅笔,我们小组的4个同学的文具盒里面也都有同样多的铅笔,我们一共有多少支铅笔? …… 如果学生能说得完整,就要适时地给予鼓励;如果学生叙述得不完整,就要适时引导学生加以补充改正,培养学生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

【设计意图:在动手操作的活动过程中,既锻炼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又复习了所学的乘法口诀,为运用乘法口诀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奠定了基础。】 4.做手工。

师:看给出的图案,选一个自己喜欢的,折一折,画一画,剪一剪。

课件出示:教材第44页图四。

学生独立动手折纸,画图,剪纸。教师巡视了解情况。

组织学生交流展示自己的作品,知道这四个图案剪出来是什么样子的。

师:用学过的方法剪一个新作品,说说你是怎么剪的。

学生尝试独立完成后,汇报交流,重点引导学生说清自己的做法。

【设计意图:在具体动手实践过程中,促使学生体会图形的对称美,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操作能力。】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对这半个多学期来学的知识进行了全面、系统的整理和复习,你们开心吗?今后,我们要逐步学会自己整理所学的知识。

A类 东东去商店买了一辆玩具小汽车,给售货员阿姨4张5元的,售货员阿姨说:“正好。”那么这辆玩具小汽车多少钱? (考查知识点:乘法运算;能力要求:运用乘法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B类 小明从第1棵树跑到第5棵树,一共跑了多少米? (考查知识点:乘法计算;能力要求:运用乘法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课堂作业新设计 A类:4×5=20(元) B类:5-1=4 6×4=24(米) 整理与复习(教材第45~48页)  1.通过整理和复习形成知识网络,整理前面学过的知识。

2.通过复习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达到熟练的程度。

3.在数学活动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初步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知道数学能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重点:通过整理和复习形成知识网络,整理前面学过的知识。

难点:在数学活动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初步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课件。

师:同学们,这几个同学在激烈地讨论什么呢?咱们也一起参加吧! 课件出示:教材第45页情境图一。

学生可能回答: ·他们在互相交流自己的学习经验。

·他们在说自己印象最深的一次数学活动。

·他们在说自己表现好的方面。

·他们在聊天,说自己感到高兴的事。

…… 师:同学们还真学会了不少知识呢。这说明你们在长大,这些成绩都是大家的成长足迹,只要我们每天都努力,相信会取得更好的成绩。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回顾自己取得的成绩,把所学的知识加以系统地整理,这本身就是一种提高,并能激发学生继续努力学习,因此,引入新课借助了情境图,让学生参与讨论,鼓舞了学生的学习劲头。】 1.我的成长足迹。

师:同学们,说说这半个学期来你们的成长足迹吧。

学生可能会说: ·我知道了当一道题看不明白时,就要静下心来,多读几遍。还可以先从问题入手,找出相关的条件,再解决问题。

·我之前会照着铅笔盒上的乘法口诀背,不知道是怎么得来的,现在我知道了,还会编乘法口诀呢! ·在学习“购物”后,买东西时,我更会算账了。

·我最喜欢剪纸了,原来我们的游戏中也有数学知识。

…… 师:是啊,在我们的数学课上,大家的收获真多啊!只要你留心观察,我们的生活周围处处有数学。

【设计意图:通过回忆自己的成长足迹,学生看到了自己的进步,帮助学生树立学好数学的自信心,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2.提出的问题。

师:同学们,虽然我们有些进步,取得了一点成绩,但是要记住“学无止境”,意思就是说知识是学不完的,学习是不能停止的。想一想:还有我们没有解决的问题吗?你有哪些疑问呢?记录下来,在以后的学习中,我们慢慢找答案。

师:看看这些同学的疑问,说一说你是怎么想的。(课件出示:教材第45页情境图二) 学生可能回答: ·我也不知道为什么没有3角、4角、6角、7角、8角、9角的钱。

·乘法与加法是有关系的,可能与减法也有关系吧。

·外国的小朋友学习乘法口诀吗?他们是怎么计算乘法的呢? ·镜子里的人和物应该和本来的事物是一样的,为什么字是反着的呢? 师:说得真好,这些问题如果现在你还没有找到答案,那就要努力学习,在今后的学习中,我们会一个一个地攻破这些难题。

【设计意图:激发学生质疑,引导学生思考,为后面的学习注入动力。】 3.解决问题。

师:把不明白的问题先记录下来,日后逐渐解决。现在我们来一起解决一些生活中的小问题。(课件出示教材第48页第12题) 师:从图中你了解到哪些信息? 学生可能会回答: ·小火车有5节车厢。

·每节车厢有2个轮子。

师:那么做一辆这样的小火车一共需要多少个瓶盖? 生:其实就是求5个2是多少。

师:说得真好。该怎么列式计算呢?请同学们自己试一试吧! 学生尝试独立完成,然后交流订正。

学生自由发言,说出的道理正确即可。

【设计意图:让学生明白学习是为了运用,体会到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领悟“学以致用”的道理。】 师:同学们真是长大了,知道了自己的成功之处,更难能可贵的是发现了自己不懂的问题,确定了自己今后要努力学习,攻克这些难题,加油! 整理与复习 成长的足迹:    问题:外国的小朋友学习乘法口诀吗?他们怎么计算乘法呢? 我学会了: 为什么看镜子和水里的字是反着的? 什么与减法有关系呢? A类 (考查知识点:2~5的乘法口诀;能力要求:能看懂题意,运用乘法口诀完成计算。) B类 算一算。

(考查知识点:2~5的乘法口诀;能力要求:能运用乘法口诀解决实际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课堂作业新设计 A类:4×5=20(朵)  B类:3×3=9(个),9<10,不够。

教材习题 第46~48页习题: 1.89下 44下 24下 2.王阿姨可以买第2盏和第4盏。 100-32-48=20(元)(答案不唯一) 3.(1)已卖出38台,又运来35台,卖出的比运来的多,所以现在的电视机比原来的少。

(2)46-38+35=43(台) 4.(1)16+28=44(元) 可以付2张20元和2张2元。(答案不唯一) (2)50-35=15(元) 5. (1)50 (2)4 5(答案不唯一) 6. 5×4 5+5+5 8×5 4×3 7. 4×3=12(块) 3×6=18(个) 2×4=8(只) 8. 4×3:可以每行涂4格,涂3行;也可以每行涂3格,涂4行。

5×2:可以每行涂5格,涂2行;也可以每行涂2格,涂5行。

9.略 10.三九二十七 3×9=27 9×3=27  二七十四 2×7=14 7×2=14 四五二十 4×5=20 5×4=20 11.2×4=8 6×2=12 5+5+5=15 4+4=8 6+6=12 5×3=15 2+2+2+2+2+2=12 2×6=12 4×2=8 3×5=15 12. 2×5=10(个) 13. 16元 21元 36元 30元 14. 4 5 8 8  5 4 6 4 通过一年级“比长短”“比高矮”的学习,学生已经对长、短的概念有了初步的认识,并会直观比较一些物体的长短。本单元在此基础上,教学一些计量长度的知识,帮助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初步建立1厘米和1米的长度观念,并初步认识线段。教材注意呈现知识的形成过程,使学生通过亲身经历学习数学知识。尤其是教材在引出长度单位时,注意呈现统一长度单位的过程。通过让学生了解长度单位的不同,导致测量同一物体的结果不相同,进而产生认知冲突,深刻感受到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教材的编排注重了活动形式的多种多样,用多种方式帮助学生建立1厘米、1米的观念,使学生对这两个长度单位的实际“大小”形成鲜明的表象,进而可以正确地运用它们进行估测和实测,也容易掌握单位间的进率,为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奠定坚实的基础。

此外,本单元安排了测量线段和按要求画线段的教学,不仅让学生巩固本单元知识点,掌握测量的基本技能,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同时,学生对线段的初步认识也为今后研究直线打下了基础。

学生之前已经学会了对实际物体的长短比较,掌握了“比长短”的基本方法,对物体长、短的概念有了初步的认识。本单元的学习旨在使学生认识常用的长度单位厘米和米,了解厘米和米之间的关系,初步学会用厘米或米表示物体的长度。


1.通过多种活动,帮助学生形成厘米和米的正确表象。

认识长度单位,不仅要让学生知道一些单位的名称和单位之间的进率,还要了解每一长度单位的实际长度,并且能够在实际中运用。

2.把握好线段的教学要求。

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实际上就是量线段的长度,所以教材首先让学生初步认识线段。线段对学生来讲比较抽象和难以理解,要注重学生的体验。让学生在体验中感悟知识,初步认识线段并用图形表示,再通过画线段活动,让学生直观地认识线段的特征。

1.注意让学生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

教学时,教师根据实际情况,让学生亲身经历测量同一物体时,由于所用的标准不同,量得的数量也不相同这一过程,要让学生通过切身体会来感受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2.在活动中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表象。

教学时应该多让学生通过看一看、比一比、量一量等实践活动,按照儿童学习数学的特点,还原数学生动活泼的建构过程,了解1厘米、1米大致有多长,从而初步建立厘米和米的长度表象,让学生亲身经历类似的创造过程,用自己的活动建立对人类已有的数学知识的理解。

1 教室有多长 1课时 2 课桌有多长 1课时 3 1米有多长 1课时 4 练习四 1课时 教室有多长。(教材第49、50页) 1.经历用不同标准测量同一物体所得长度不相同的过程,体会建立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2.学生在亲身经历的活动过程中,体会长度单位的形成过程,用自己的活动建立对人类已有的数学知识的理解。

重点:使学生初步经历长度单位的形成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知道长度单位的作用。

难点:在活动中让学生用自己的活动建立对人类已有数学知识的理解。

课件。

师:同学们,我们上学时每天都在教室里学习,你们知道我们的教室有多长吗? 师:我们该怎样测量教室的长度呢? 学生可能会说: ·看一看有几把尺子长。

·看看有几本书长。

·看看有多少个脚印长。

…… 师:同学们想到的方法可真多啊! 【设计意图:从学生身边的物体出发,引导学生自己测量,并发现所用标准不同,即使测量同一物体,结果也不相同,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和求知欲望。】 1.小组合作,选择一种测量工具,量一量,填一填。

师:现在就请每一个小组都选择自己喜欢的工具量一量教室有多长,然后填写教材第49页的表格。

学生分组活动,教师巡视了解情况。

组织学生交流一下各小组的测量过程及结果。只要学生说出的方法正确、切实可行,就给予肯定。

2.测量的过程中要注意什么? 师:你觉得测量过程中我们要注意什么呢?如何才能使测量的结果比较准确呢? 生1:要做好标记。

生2:要一个紧挨着一个摆放。

生3:摆放的时候要尽可能摆直,弯曲了就会使测量结果受到影响。

师:我们测量的是同一间教室的长度,为什么结果却不相同呢?是不是我们把刚才说的注意事项都做好了,测量的结果就一样了呢? 生:我觉得不一定,应该用同一种工具测量,结果才有可能相同吧! 【设计意图:在活动中使学生深刻感受到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经历数学知识形成的过程,激发学生探究数学问题的兴趣和求知欲望。】 师:通过今天的学习,你知道了什么呢?到底是不是只有使用相同的测量工具,测量的结果才有可能相同呢?下节课我们将继续研究。

教室有多长 尺子书本脚印 A类 每种蔬菜大约有几个方格长?填在右面的空格里。

(考查知识点:用同一工具测量物体;能力要求:能用同一工具测量物体的长度。) B类 估一估:一支铅笔的长度大约等于几支蜡笔的长度? (考查知识点:估测物体的长度;能力要求:用某一标准能正确估测物体的长度。) 课堂作业新设计 A类:6 5 8 2 B类:一支铅笔的长度大约等于2支蜡笔的长度。

教材习题 第50页“练一练”: 1.略 2.小女孩儿说得对,因为右面的回形针比左面的回形针长,右面的木条为3个回形针长,左面的木条也为3个回形针长,所以右面的木条比左面的木条长。

3. 100 25 34  36 21 44 4.儿童的身高大约是自己的5个头长,成年人的身高大约是自己的6个头长。

发现一般人大多身高是自己的5或6个头长。

课桌有多长。(教材第51、52页) 1.初步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对1厘米的表象。

2.让学生会使用刻度尺测量较小的物体的长度,同时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重点:让学生初步建立对1厘米的表象。

难点:能用刻度尺测量较小物体的长度。

课件、刻度尺。

师: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研究测量的相关问题。

课件出示:教材第51页第一幅图。

师:同样的课桌,为什么这两个同学测量的结果却不相同呢? 生1:因为他们采用了不同的标准进行测量。

生2:是啊,一拃,一支铅笔,它们本身的长度就不相同,当然测量的结果也不一样了。

生3:要想测量准确,就应该选用相同的标准进行测量。

师:同学们说得很有道理,古代的劳动人民在劳动中发现了测量标准不统一是没有准确和公平可言的,所以后来人们就统一了长度单位。

【设计意图:使学生了解用不同单位进行测量的不准确性,以及生活中存在的普遍性,为学生学习估测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做准备。】 1.认识刻度尺。

师:现在我们认识一下简单的测量工具——刻度尺,请大家都拿出尺子,先认真观察一下,然后说说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观察后交流汇报:直尺上有小格,有数字0、1、2、3……还有cm等。

师:尺子上的“厘米”就是国际上统一使用的一个长度单位,用字母“cm”来表示。1厘米有多长呢?直尺上从0到1这一段长度就是1厘米。你还能在直尺上找到哪段长度是1厘米呢? 启发学生找一找,说一说。如直尺上从3到4这段长度是1厘米等。

【设计意图:直尺是学生非常熟悉的学具,通过直尺认识厘米,既直观,又便于学生体会1厘米、几厘米的实际长度。】 师:请同学们找出几种长度大约是1厘米的物品。

手指的宽度、图钉的长度、订书钉的长度等。

师:我们已经认识了1厘米,那么2厘米有多长呢?请同学们在直尺上找出2厘米的长度,然后用手比一比。

学生观察直尺,交流。如直尺上从0到2的长度是2厘米,从3到5的长度也是2厘米。

【设计意图:在直尺上认识1厘米和几厘米,亲身体验1厘米的长度,帮助学生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 2.用厘米测量。

师:请仔细观察图中的铅笔长是多少,它们这样量对吗?说一说测量物体长度时该注意什么。

课件出示:教材第51页第三幅图。

生1:铅笔长是5厘米。

生2:第二只小熊的测量方法是正确的,第一只和第三只小熊测量的方法根本就不对,第四只小熊的测量方法也可以得出铅笔的长度,但不如第二只小熊的测量方法直接。

生3:通常测量物体长度时,要把一端对准尺子的0刻度,从直尺的0刻度量起,物体的末端对准直尺刻度的几厘米,就说明该物体的长度是几厘米。

3.量一量、画一画。

师:同学们,我们通过直尺认识了一位新朋友——厘米,请大家用直尺测量教材第51页最下面的线段,量一量它有多长。

学生操作,教师巡视,注意了解学生的测量方法是否正确。

师:把你测量的方法和结果与大家交流一下。

可到前面演示,对从“0”开始量的方法给予肯定性评价

师:你能不能借助直尺画一条长4厘米的线段呢?注意线段有两个端点哟。

学生动手操作,教师巡视指导。

展示画图结果,可以与同桌比比,看画得是否正确。

【设计意图:了解用同样的工具测量同一件物品结果的一致性,体会建立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通过交流,给学生体验学习成功的机会,帮助学生掌握测量的技能。】 师:这节课的学习我们认识了长度单位——厘米,知道了1厘米大约是一个手指那么宽,并且知道了测量较短的物体用“厘米”作单位;还学会了测量物体的长度,注意测量时要从0刻度量起。

课桌有多长 测量较短的物体:厘米 cm   A类 看图填空。

比短(  )厘米; 比长(  )厘米; 与共长(  )厘米。

(考查知识点:测量物体的长度;能力要求:能运用所学测量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B类 量木板的长,下面哪种量法是正确的?在(  )里画“推荐访问:

上一篇:小学数学人教版五年级上册5.2.1方程意义(II)卷
下一篇:模版材料,主题教育动员大会主持词

Copyright @ 2013 - 2018 优秀啊教育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优秀啊教育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