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工业发展”十四五“规划

来源:日记大全 发布时间:2020-08-26 点击:

  区工业发展“十四五”规划

  2020 年 8 月

 目 目 录 一、发展基础与形势 ................................................................................................... 1 (一)发展基础 .......................................................................................................... 1 (二)存在问题 .......................................................................................................... 4 (三)发展环境 .......................................................................................................... 5 二、总体要求 ............................................................................................................... 8 (一)指导思想 .......................................................................................................... 8 (二)基本原则 .......................................................................................................... 8 (三)发展定位 .......................................................................................................... 9 (四)发展目标 ........................................................................................................ 10 三、产业重点 ............................................................................................................. 13 (一)新一代信息技术 ............................................................................................. 13 (二)高端装备 ........................................................................................................ 19 (三)生物医药 ........................................................................................................ 22 (四)绿色低碳 ........................................................................................................ 25 (五)新材料 ........................................................................................................... 27 (六)海洋产业 ........................................................................................................ 29 四、工业互联网 ......................................................................................................... 30 (一)

 提升基础支撑能力 ........................................................................................ 31 (二)

 提升综合应用能力 ........................................................................................ 32 (三)

 提升生态支持能力 ........................................................................................ 33 (四)

 提升安全保障能力 ........................................................................................ 35 五、空间布局 ............................................................................................................. 36

  (一)总体布局 ........................................................................................................ 36 (二)重点产业片区 ................................................................................................. 39 六、重点工程 ............................................................................................................. 41 (一)创新驱动工程 ................................................................................................. 41 (二)技术攻关工程 ................................................................................................. 42 (三)主体培育工程 ................................................................................................. 43 (四)绿色制造工程 ................................................................................................. 46 (五)开放合作工程 ................................................................................................. 47 七、保障措施 ............................................................................................................. 49 (一)组织保障 ........................................................................................................ 49 (二)服务保障 ........................................................................................................ 49 (三)人才保障 ........................................................................................................ 49 (四)空间保障 ........................................................................................................ 50 (五)金融保障 ........................................................................................................ 50 附件:区工业“十四五”规划重大项目表 ............................................................. 52

 1 一、发展基础与形势 (一)发展基础 工业产值和工业效益迈上新台阶。“十三五”期间,区工业经济运行总体呈稳中有升态势,工业综合实力位居全国工业百强区第六。工业产值及增加值平稳较快增长,2019 年,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 7331.08 亿元,是 2015 年的 1.3 倍;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 1709.55 亿元,是 2015 年的 1.4 倍 1 。工业投资 172.5 亿元,是 2016 年的 1.8 倍 2 。工业企业经济效益不断提高,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 193.8%,比 2015 年提高了 29.5 个百分点;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率 23.3%,比 2015 年提高 1.3 个百分点3 ;规模以上工业全员劳动生产率从 2015 年的 12.3 万元/人提高到 18.9 万元/人 4 ,增长 47.9%。

 产业转型升级成效明显。“十三五”期间,区积极引导产业结构调整,初步构建起现代工业体系框架。电子信息制造业增长态势好、集聚效应强,2019 年,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它电子设备制造业产值 3713.73 亿元,占规上工业总产值的 50.7% 5 ;高新技术产业稳固发展,国家高新技术企业 4885 家 6 ,数量接近2015 年的 4 倍。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技术制造业支撑作用进一

 1

 2019 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增加值:宝安区统计局官网,《宝安区主要经济指标(2019 年 1-12 月)》;2015 年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增加值:《宝安区 2015 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

 2019 年工业投资:《2020 年宝安区人民政府工作报告》;2016 年工业投资:《宝安区 2016 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3

 工业增加值率=工业增加值/工业总产值 4

 2019 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规模以上工业全员劳动生产率:宝安区统计局官网,《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经济效益(2019 年 1-12 月)》;2015 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规模以上工业全员劳动生产率:《宝安区 2015 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5

 宝安区统计局,《规模以上工业产值(2019 年 1-12 月)》 6

 宝安区 2019 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 步增强,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 1181.27 亿元 7 ,占地区生产总值的 30.65%。先进制造业和高技术制造业分别完成增加值 1112.92亿元和 943.3 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分别为 65.1% 8 和55.18% 9 。工业互联网发展取得初步成效,荣获工业互联网专项的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2019 年 2 家企业获评市工业互联网应用标杆企业。出口结构不断优化,高新技术产品出口、一般贸易出口占全区出口比重分别提升至 31.8%、37.1% 10 。

 企业发展质量持续提升。“十三五”期间,企业发展活力旺盛,龙头企业带动力不断增强,企业梯队层次逐步形成。工业企业做大做强方面取得实效,2019 年,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 3269家,比 2015 年增加超过 1000 家,数量位居全市第一 11 。引领型头部企业队伍不断壮大,现拥有百亿级工业企业 8 家、全国制造业 500 强 5 家、广东省制造业 500 强 30 家、工业百强 30 家以及国内上市公司 38 家。中小企业核心竞争力进一步增强,新增“双迈进”规模以上工业企业 720 家,总数达到 1900 多家 12 。新增 4家“专精特新小巨人”和 2 家单项冠军产品企业,总数均占全市一半;认定科技型中小企业 2730 家,占全市 30.8% 13 。企业科技创新能力不断提高,洲明科技、兆威机电分别荣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一、二等奖,麦克韦尔获评“国家知识产权优势企业”。

 企业发展环境日趋完善。建立完善惠企政策体系,以 1 号文

 7 区 2019 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8

 《2020 年宝安区人民政府工作报告》 9

 宝安区 2018 统计年鉴,2018 年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 945.19 亿元;宝安区 2019 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19 年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下降 0.2%;据此计算出 2019 年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为 943.3 亿元。

 10

 宝安区统计局官网,统计月报,《出口(2019 年 1-12 月)》 11

 2019 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量:区统计局官网,《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经济效益(2019 年 1-12 月)》;2015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量:《区 2015 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12 区工业发展“十四五”规划前期研究 13

 《2020 年宝安区人民政府工作报告》

 3 出台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 10 条,率先出台稳增长 8 条、稳租金 8 条、企业服务和执法联动 8 条等系列政策。提升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级,2019 年金融超市促成融资 708 笔、融资额 74 亿元,产业引导基金返投 18 家企业、投资额 11.78 亿元,投放产业发展专项资金 19.92 亿元,落实减税降费 114 亿元。有效提升服务企业效率,首发工业厂房租金指导价格,工业百强抄表到户全覆盖,建成全国首个 5G 智慧化国际化行政服务大厅,获得中国营商环境执行力奖。聚力拓宽海外对接渠道,新开拓海外投资推广直通车 8 条,3 宗中德重大合作项目落户,获工信部“中德()中小企业合作区”、商务部“中德(欧)产业合作区”授牌。

 产业发展空间提质增效。通过加大土地整备、城市更新推进力度,推动空间管理模式向一体化和精细化转变,工业发展载体建设取得新进展。编制 107 国道科技创新走廊规划、产业空间“多规合一”规划指引,划定工业区块线 74.43 平方公里。有序推进旧工业区改造,启动新桥东、桃花源、江碧等三个平方公里级旧工业区连片改造。2019 年,改造升级工业园区 33 个,为 201 家企业提供空间;改工类更新项目增至 65 个,占地面积 5.4 平方公里,数量和面积全市第一;2018 年至 2019 年期间,累计清理“散乱污危”腾出空间 148.22 万平方米,全口径清理闲散用地48 宗 134 万平方米。加速建设重点产业载体,尖岗山-石岩南等3 个片区划入高新区范围,海洋新城、国际会展中心、 “5G+AloT”产业示范园区等重大项目落地。

 4 (二)存在问题 制造业仍处于产业链中低端位置。我区制造业大部分以“代工生产”模式嵌入全球供应链体系。即使是高技术产业,也主要以加工贸易方式参与全球分工,通过进口技术含量高的芯片、制造设备、关键部件、元器件等,然后加工组装为成品出口,自身并不拥有研发设计能力,也不掌握关键核心技术、营销渠道和品牌。由此导致我区制造业总体处于全球价值链中低端,高端制造业发展效力不明显, “缺芯少核”是制约未来制造业发展的瓶颈。

 产业链合作水平有待提升。我区产值 300 强企业 2018 年上游供应商总金额 1906 亿元,其中区内配套金额 149 亿元,占比仅为 7.8%,产业链上下游企业之间缺乏有效沟通和协作,合作程度偏低。另外,不同产业间缺乏技术共享和联合发展。在不少产业发展方面具备很好的基础,但这些资源没有得到很好的整合,企业力量比较分散,缺乏行业绝对的龙头企业,没有形成发展的合力和产业集聚的优势。与此同时,缺乏产业共性关键技术攻关项目的扶持政策,不利于提升产业的源头创新能力。

 创新 产出规模大但质量不高。2019 年,区授权专利高达 4.1万件,位居全市前列,但发明专利授权量仅为 2005 件,所占比例仅为 4.8%,不仅低于南山、福田,更低于全市平均水平 10.8个百分点 14 ;有效发明专利密度 28.63 件/万人,远低于全市的103.9 件/万人。2019 年“创新企业 70 强”中,区只有 6 家企业入围。综合来看,制造业现有的创新模式主要是对产品的外观设计创新,即使高新技术产业也是类似的发展模式,由此导致制造

 14

 市市场监督管理局,《2019 年市专利申请与授权量》

 5 业产业创新质量不高。

 (三)发展环境 1 、发展机遇 新一轮技术革命。

 提供新契机。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蓄势待发,以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区块链等为代表的新兴数字技术日新月异。新技术作为引领这一轮技术革命与产业变革的战略性技术,将不断推动众多行业变革转型。作为产业大区,已出现技术创新引起产业创新的趋势,未来将借助数字化和智能化深入推动传统制造业转变为以互联网为支撑的智能化、个性化定制生产,大幅提升传统产业发展能级和发展空间。同时,新一代信息技术、智能制造技术等将打破传统封闭式的制造流程和服务业业态,促进制造业和服务业在产业链上融合,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新模式不断涌现,产业质量效益将获提升。

 “双区叠加”迎来新机遇。粤港澳大湾区地处海上丝绸之路战略要冲,是我国开放程度最高、经济活力最强、资源配置能力最强的区域之一,我国着力将其打造成国际一流湾区和世界级城市群。2019 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支持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意见》,赋予新的历史使命,同时强调支持加快建设全球海洋中心城市。既是粤港澳大湾区的核心和广深科技创新走廊的重要节点,也是产业基础最雄厚、最具创新活力的区域之一。随着“双区”战略的实施,势必迎来新一轮大开发大建设高潮,将成为最具魅力、最富活力、最有潜力的投资热土。

 6 区位优势迎来新突破。深中通道、穗深城际铁路建设提速,广深、深中“双走廊”、“深中莞惠”城市组团呼之欲出,加快与湾区内外城市产业协同。由国际会展城、海洋新城、海上田园城和综合港区组成的“三城一港”在优势迭加,为发展打开新窗口。国家高新区扩容为产业发展提供优质空间,有利于高端创新资源涌入。“互联网+未来科技城”、平安科技城等战略性社会项目落地,为产业增长夯实基础。未来将拥有贯通国内、连接全球的空港、海港和高铁枢纽,以及世界一流的会展中心、会议中心,不仅带动珠江两岸加速融合,更吸引着全球产业链、价值链、创新链在这里深度融合,经济聚集和辐射能力空前强劲。

 2 、发展挑战 国际经济仍处于下行小周期。当前,世界经济仍处在国际金融危机后的深度调整期,国际政经格局深刻调整,世界大变局加速演变,全球动荡源和风险点显著增多。尤其受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全球资本市场、大宗商品市场受到严重冲击,商品和服务贸易断崖式下滑或“休克”式的中断,世界经济增长趋势仍然不容乐观,“低增长、不平衡、多风险”为其主要特征。

 全球产业链供应链面临严峻考验。当前,全球地缘政治冲突不断加剧,由此带来的影响已经蔓延到制造业。美国不惜动用国家力量封杀、围堵华为等中国企业,断供芯片等核心零部件;日本对韩国进行经济制裁,断供氟化氢等半导体制造核心材料,已经严重威胁到全球制造业供应链的安全。另外,疫情导致全球世界范围内人流、物流、资金流受阻,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循环受阻甚至“断裂”,这加速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的本地化、区域化、分

 7 散化趋势,后疫情时代全球产业链重构难以避免。

 制造业资源竞争日益激烈 。当前,全球经济进入新一轮周期性调整,以制造业为核心的实体经济的重要性被重新认识,发达国家积极推动高端制造业回流,新兴市场国家努力承接低端制造业转移,对中国制造形成了“双向挤压”。另外,随着资源、空间等发展要素的日趋紧张,营商成本攀升造成区大量制造业流失,加上内地其它城市和地区依靠自身产业基础优势,并出台一系列相关优惠政策,不断吸引优质企业聚集,对工业发展构成较强竞争。

 8 二、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全会,中共市委六届十二次、十三次党代会,区委六届四次、五次党代会精神,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以习近平总书记对广东的重要讲话和对工作批示指示精神为指导,贯彻落实“中国制造2025”战略,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建设“双区驱动”、国家大力推进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为契机,全力推进国家新型工业化示范基地建设,推动传统制造向卓越制造、智能制造、服务制造、绿色制造转型,努力把打造成为粤港澳大湾区的高质量发展智创高地、创新之核和产业之核,为率先建设体现高质量发展要求的现代产业体系做出贡献。

 (二)基本原则 创新引领,技术先行。以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工业互联网)建设为契机,加快以工业互联网为代表的先进技术研发和应用,推动以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和装备制造业为代表的传统优势产业高质量发展,促进工业化和信息化融合,发挥技术对增长的驱动作用,形成持续增长动能。

 特色发展,深耕优势。立足产业链优势领域,打造一批专精特新企业和隐形冠军,支持工业互联网、5G、新能源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相关产业卓越发展,形成和周边区域错位发展的格局;

 9 不断提高信息技术和装备制造等优势产业的企业间和产业链间的协作水平,增强产业链韧性。

 立足区位,开放合作。依靠独一无二的海陆空交通基础设施和粤港澳大湾区核心位置区位优势,以及建设全球海洋城市和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的重大机遇,加快推进广深港澳科创走廊建设,积极引进引领行业发展的龙头企业和科研机构,打造区域信息技术和高端装备协同研发和制造体系。

 优化环境,企业为本。全面提升营商环境,深化“放管服”,破除限制产业发展的不合理体制机制障碍,推进园区改造进度,培育支持制造业发展的生产性服务业,解决工业企业当前遇到的发展空间困境,确保高端产能在留住并不断壮大。

 (三)发展定位 在“十四五”期间,高质量发展工业,努力把打造成为制造业的“一核一区两高地”,即“粤港澳大湾区制造业创新之核”、“国家级工业互联网示范区”、 “全球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高地”和“国际智能装备产业高地”。

 粤港澳大湾区制造业创新之核。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离不开科技创新的支撑,《中国制造 2025》、《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支持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意见》均强调了制造业创新的重要作用。粤港澳大湾区是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市是现代化国际化创新型城市,因此,的“创新之核”必须是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制造业创新之核。

 国家级工业互联网示范区。在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推动下,全

 10 力建设工业互联网示范区,面向区重点行业工业集聚区和重点产业园,通过工业互联网赋能,发挥高新技术产业对区建设现代产业体系、实现新旧动能转换、撬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引擎作用。

 全球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高地。零部件、元器件是电子信息产业单项冠军最为集中的领域,也是制造业最具竞争力的领域,要持续推进电子信息制造业关键零部件、元器件、电子材料及其生产工艺技术的升级,巩固在新型显示、5G、移动电子视听设备等重点领域的全球领先地位,扩大并深化与全球电子信息产业一线品牌的合作,加快在人工智能、智能传感器等新兴领域的布局发展,推动电子信息制造业各环节、各领域抢占全球产业链、价值链、创新链高端,培育一批自主创新能力强、竞争优势明显的信息技术细分领域单项冠军企业和单项冠军产品。

 国际智能装备产业高地。装备制造业具有技术密集、系统复杂、附加值高、影响力大等突出特征,是衡量一个地区产业发展水平和竞争力的重要标志,也是带动产业转型升级的强大引擎。应重点围绕激光、数控机床、自动化生产线等装备制造业领域,大力发展具备感知、分析、推理、决策、控制功能的智能装备和智能仪器仪表,促进先进制造与云计算、大数据、工业互联网等信息技术的集成和深度融合,打造智能装备制造产业集群。

 (四)发展目标 经过“十四五”时期的努力,工业发展迈上新的台阶,工业互联网体系初步形成,对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有明显的促进作用,

 11 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产业链水平进一步提高,行业竞争力处于国内外先进水平,完成生物医药、新材料、新能源等新优势行业布局,涌现一批具有更强竞争力的国际知名企业,工业研发水平不断提高,营商环境持续优化。

 区“十四五”工业发展主要目标(拟)

 类别 序号 指标 单位 2019 年 2025 年 属性 规模效益 1 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 亿元 7331.08 10000 预期性 2 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 亿元 1709.55 2600 预期性 3 制造业增加值率 % 24.37(2018)

 28 预期性 4 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 % 193.8 250% 预期性 5 万元工业增加值电耗年均下降 % —— 4% 约束性 6 万元工业增加值水耗年均下降 % —— 4.5% 约束性 技术创新 7 新增市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数 家 —— 150 预期性 8 新增市级以上制造业创新中心数 家 —— 10 预期性 9 新增“双迈进”企业数 家 720 600 预期性 10 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发机构覆盖率 % 44(2018) 70 预期性 转型升级 11 技术改造投资占规上工业增加值比重 % 5.99 5% 预期性 12 先进制造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增加值比重 % 65.1 72 预期性 13 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增加值比重 % 55.18 60 预期性 13 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 % —— 7.5% 预期性 14 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 % —— 8% 预期性 15 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占全区出口比重 % 31.8 50% 预期性 16 一般贸易出口占全区出口比重 % 37.1 45% 预期性 企业素质 17 新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 家 504 1000 预期性

 12 类别 序号 指标 单位 2019 年 2025 年 属性 18 新增上市企业数 家 —— 15-25 预期性 19 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数量 家 4 15 预期性 空间扩展 20 新增建成运营“工改工”城市更新项目 个 —— 30 预期性 21 新增建成运营“工改工”城市更新项目建筑面积 万平方米 —— 500 预期性 工业互联网 22 标识解析二级节点数 个 —— >5 预期性 23 上云上平台企业数 个 —— >10000 预期性

 13 三、产业重点 (一)新一代信息技术 1 、5G 把握 5G 移动通信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的发展窗口机遇期,加快发展 5G 关键核心产品研制,推动 5G 基础设施建设建设,推广5G应用示范,强化5G技术优势地位,打造5G产业发展高地。

 展 加快发展 5G 高端产品和技术。重点围绕处于优势环节的 5G产业链上游领域,优化发展基于新一代移动通信和支持 IPv6 规范的高附加值网络设备制造能力。大力发展新型大带宽信号处理、适应宽/窄频带融合场景下的波形设计、编译码、高效传输、射频与天线等关键技术。加快发展砷化镓、氮化镓等化合物半导体和光交换、基带、中高射频、超宽带无线等 5G 高端芯片。大力发展下一代核心网、100G 至 T 级别波分光传输设备、刀片式基站、微基站、新一代数字化室分系统、大规模多输入多输出天线阵设备等网络产品和配套软件。推进应用处理器和基带芯片、射频前端核心元器件、毫米波元器件、5G 通信模块、5G 关键测试仪器等核心器件的研发和产业化。

 成 加快形成 5G 产业发展载体。依托西乡通信产业园等园区大力发展 5G 产业集聚区。重点围绕基站系统、网络架构、终端设备的基站天线、系带芯片、射频器件、通信模块、光模块等重点领域,面向国内外龙头企业开展精准招商。支持信维通信、立讯精密、大富科技等龙头企业组建 5G 产业联盟,构建高效协作创新网络。

 14 进 加快推进 5G 应用与示范。推进 5G 与智能制造、工业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超高清视频、工控安全等深度融合,搭建超高速率、零时延、超大连接、信息融合的 5G 网络试验环境。建设智能网联交通测试平台等重点示范项目,打造若干 5G 建设和应用先行示范区,开展典型场景应用,打造 5G 产业集聚区。推进下一代广播电视网、物联网等新型网络产业发展,开展空地一体化网络研究与应用,研发面向物联网、车联网等移动网络设施的软硬件产品及应用解决方案。建设 5G 应用展示厅,展示基于 5G 的多元化应用场景及示范应用,提升社会影响力和市民感受度,带动相关产业发展。在国际会展中心、宝博会、智博会、高交会、文博会、电子博览会及重要交通枢纽等重点区域,开展“5G+4K/8K+AI”创新应用示范,提升用户体验度,促进 5G、超高清视频与城市精细化管理、智慧医疗、智慧教育、智慧安防、文化旅游等应用深度融合。每年推广 5G 场景应用 50 个,打造5G 应用标杆城区。

 2 、集成电路 围绕我国信息技术产业“缺芯少魂”的现状,加强集成电路关键技术研发,提高行业竞争力及应用开发水平。到 2025 年,引进 3-5 个集成电路国际知名企业,培育 20 家左右亿元以上集成电路企业,建成国家“芯火”双创基地。

 攻克关键“卡脖子”技术。重点突破高性能嵌入式处理器自主指令集技术、微波毫米波集成电路建模设计与流片封装技术等重大科学问题。集中突破 14 纳米、10 纳米及以下节点芯片制造、先进晶圆级封装、硅光电子制造、CPU/GPU/FPGA 等高端通用

 15 芯片设计、人工智能芯片设计、高端电源管理芯片设计、EDA/IP核、高端光刻机和关键零部件、GaN 外延材料、高纯 SiC 衬底材料、高端功率半导体制造等技术。联合高校与科研院所应通过加强理论方法、关键算法等基础研究,促进集成电路关键技术的突破;设计企业联合整机、制造企业共同开发高端芯片。

 提高行业核心竞争力。增强封测、设备和材料环节配套能力,积极引进半导体和集成电路专用设备、测试仪器、关键材料、封装测试等环节的龙头企业。鼓励终端产品制造企业以并购、投资、合作等方式介入集成电路产业,实现集成电路与整机价值链共建。探索光刻机等高端设备和零部件研发布局,加强集成电路用的刻蚀设备、离子注入设备、沉积设备、检测设备以及可靠性和鲁棒性校验平台等高端设备研发和产业化,加快 12 英寸硅片、SOI硅片、光刻胶等先进工艺材料研发和产业化。围绕 5G 通信、汽车电子、物联网等应用需求,加强与全球集成电路制造龙头企业的合作,定位 28 纳米及以下先进制造工艺和射频、功率、传感器、显示驱动等高端特色工艺,布局建设 8-12 英寸特色工艺生产线,提升本地产能供给水平,培育一批在细分领域具备竞争力的特色工艺制造企业。推动沙井片区发展集成电路产业集群。

 提升集成电路应用开发水平。以整机应用和信息消费需求为牵引,大力发展集成电路设计与集成,重点开发量大面广的移动智能终端芯片、数字电视芯片、网络通信芯片、智能穿戴设备芯片及操作系统。支持开发基于新业态、新应用的信息处理、传感器、新型存储等关键芯片及云操作系统等基础软件,逐步突破智能卡、智能电网、智能交通、卫星导航、工业控制、金融电子、

 16 汽车电子、医疗电子等关键集成电路及嵌入式软件。大力发展面向前沿设计应用开发 EDA(电子设计自动化)软件和关键 IP(知识产权)核,引进全球领先 EDA、IP 企业落户,为高端芯片研发提供技术支撑。

 3 、手机 持续提升具有领先优势的 PCB、显示屏、电池等部件产品水平,补齐摄像头、芯片等关键零部件环节,打造国内高端手机部件产业基地。

 提升手机零部件产品水平。围绕 PCB、连接器、手机外壳、手机屏幕、手机锂电池和信号接收天线等引领全国或处于全国全列的手机上游零部件环节,进一步提升产业链核心竞争力。引导企业布局 Mini LED、柔性显示屏、超级电池、超级快充、高密度细线化 PCB 等前沿手机部件,提升核心技术水平。支持立讯精密、欣旺达、信维通信、鹏鼎控股、长盈精密等龙头企业做大做强。补齐摄像头和手机芯片等薄弱和缺失零部件环节,重点引进摄像头传感器、镜头、手机基带芯片等国内外行业龙头企业。

 打造手机零部件产业基地。对手机零部件实施产业链相邻企业“集聚工程”,按照产业内一般工艺流程,实施园区产业遴选和本土优质企业增资扩产,推动符合规划定位的原材料、模具、零部件、加工、表面处理、组装封装和检验检测等企业集中入园发展,形成产业链内的上下游配套产业集聚,打造强大的手机产业集群。保障手机产业链企业用地,提高工业用地集约化水平。

 4 、智能设备 加快智能电子电器产品高端化发展和升级迭代,加强本地人

 17 工智能硬件和软件技术研发,形成智能电子电器产品研发和产品双重优势。

 加快发展智能电子电器产品。围绕智能家电处于优势地位的电视、电风扇、音响等种类,鼓励企业紧贴智能家居发展潮流,结合本地电子信息技术产业优势,加快研发相应的智能家电产品。优化提升智能头盔、手表手环、耳机、眼镜、穿戴式骨骼等可穿戴终端产品,发挥智能可穿戴产业方案设计方面的优势,鼓励企业加快创新技术研发和产品差异化发展,打造本地智能可穿戴产品高端品牌,培育 3~5 家龙头企业,推动形成智能可穿戴产品行业标准。协助中小企业解决融资和申请专利困难问题。依托西乡智能可穿戴产业集聚区,打造智能可穿戴产业高端产品生产基地。

 推进人工智能硬件和软件技术研发。发挥人工智能硬件终端制造、用户数据资源储备等比较优势,支持开发面向人工智能的操作系统、数据库、中间件、开发工具等关键基础软件,研究图像识别、语音识别、机器翻译、智能交互、知识处理、控制决策等智能系统解决方案,提高人工智能软硬件协同开发整体水平。围绕感知、控制、决策和执行等智能功能的实现,针对智能制造关键技术装备、智能产品、重大成套装备、数字化车间/智能工厂的开发和应用,突破先进感知与测量、高精度运动控制、高可靠智能控制、建模与仿真、工业互联网安全等一批关键共性技术。开发面向人工智能的关键基础软件,发展数据深度搜索、知识深度学习、神经网络等核心算法,重点强化计算机视觉优势,发展新一代语音识别技术、跨媒体感知技术、自主无人智能技术,形成成熟、完善的技术体系,推动智能感知、机器学习、人机互动

 18 等技术全方位应用。鼓励人工智能硬件和软件新成果和本地电子电器产品相融合。

 5 、新型显示 稳步推进新型显示产业迈向全球价值链的中高端,围绕新型显示领域的新技术研发、成果转化与应用、相关认证等各个方面进行建设。

 。

 加快产品研发和技术突破。进一步夯实区在智能手机显示屏、LED 小间距显示屏等领域制造优势,积极拓展车载、医用、工控、穿戴、拼接、透明、镜面等重点显示产业新市场。面向可穿戴设备应用需求,开发柔性电子关键材料,攻关核心工艺技术,开发柔性传感器、电子皮肤、柔性电池等柔性器件,推动柔性电子产品示范应用。强化前沿技术研究,加快研究布局 AMOLED微显示、3D、激光、全息、量子点、OLED 微显示、印刷 OLED显示、MicroLED 显示、电子纸等前瞻性显示技术,加强技术储备,完成产业新技术路线的探索和布局。

 整合新型显示产业链。合理布局核心技术研发、上游基础材料、中游配套器件、下游显示终端,实现技术、产品和关键设备等多点突破,促进产业加速聚集和规模扩张。推动新型显示产业发展的关键基础材料、核心基础零部件(元器件)、先进基础工艺项目研发及产业化。引导骨干企业间加强横向合作,开展关键工艺技术联合研发和成果共享;加强上游材料配套体系建设,引导材料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加快基板材料、液晶材料、光学膜、掩膜版、靶材等核心材料开发;引导面板企业拓展新型显示产品在互联网、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新领域应用,在中高端消费领域

 19 培育新增长点。支持洲明科技、联建光电、帝晶光电等龙头企业开展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完善超高清显示产业生态布局。支持手机等智能显示终端企业改进生产工艺,扩大生产规模,向高端化、品牌化、服务化方向发展。到 2025 年,以面板为中心的千亿级产业链。

 (二)高端装备 1 、智能制造装备 优先发展精密数控机床、工业母机、增材制造设备和材料、智能仪器仪表等高端制造业,重点发展具备人机协调、自然交互、自主学习功能的新一代工业机器人和服务机器人,培育一批人工智能装备产品制造领军企业,形成若干国内外知名品牌,实现大规模应用并进入国际市场。

 大力发展成套智能加工装备。重点发展高精、高速、智能、复合、重型数控工作母机和特种加工机床、大型数控成形冲压、重型锻压、清洁高效铸造、新型焊接及热处理等基础制造装备,提升精密制造技术和装备产品、智能电子制造成套设备、智能检测与装配装备等水平。突破面向高端装备个性化定制的新模式,实现产品模块化设计、零部件智能生产、装配及检测智能化,为高端装备的个性化定制和柔性生产奠定基础。加强点胶机、固晶机、焊线机、锡膏印刷机、锡膏厚度测量仪、回流焊设备、选择性波峰焊设备、自动光学检测装备以及高精度多维度亚微米定位、焊接、固化、封装、测试成套设备等关键技术的研制和产业化,加快突破减速器、高性能伺服电机等核心零部件以及传感器、控

 20 制系统等核心产品,提升智能电子制造产业链的智能化和自主可控水平。围绕数控机床上游零部件、下游整机和工业机器人减速器、伺服系统、控制器、本体等领域实施精准招商。

 大力发展智能机器人。围绕智能制造应用中的感知物联、机器人应用等共性技术,着力突破工业视觉检测、机器人协同装配等共性技术。推进以机器视觉、智能传感、深度学习等人工智能技术在研发设计、生产运营、智能运维服务、供应链管理等方面的应用,推动生产方式向柔性化、智能化、精细化转变。以智能升级、突破瓶颈为重点,对标国际一流,着力发展具有自主知识产权、核心竞争力、市场前景的工业机器人和服务机器人,重点开展工业机器人本体、控制器、减速器、伺服电机等关键零部件的研发和应用,突破高精度减速器、高性能控制器、传感器与末端执行器等关键技术与核心零部件,提高自主开发和集成能力,打造全国领先的机器人制造基地。发展面向工业生产、服务、安防等各环节的专用机器人。

 攻克智能装备关键部件制造。智能传感器研发制造,提升智能传感器设计、制造、封装与集成、多传感器集成与数据融合及可靠性领域技术水平,重点发展光学、压力、惯性、微机电、自检校自诊断自补偿等类型的智能传感器,加快发展工业环境、动植物环境、生命本体环境等专用传感器,大力开发激光雷达车用传感器和医用传感器产品,提升消费电子智能传感器一体化解决方案供给能力。全面发展高精度、高性能减速器、控制器、伺服电机、精密测量等关键技术与核心部件。支持用于虚拟现实与增强现实产品的虚拟显示器件、光学器件、高性能真三维显示器、

 21 开发引擎等关键部件研制,加快研制高功率光纤激光器、扫描振镜、动态聚焦镜及高性能电子枪等增材制造装备配套核心器件。

 2 、激光 加快激光器研发和相关应用产品研发,从产业链完善、研发和技术人才、发展空间载体等多方面促进激光行业高质量发展。

 加快激光器和激光应用产品研发。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搭建由企业、行业协会和科研机构组成的科技创新合作平台和战略联盟,支持新型激光器技术攻关,打破技术壁垒,在研发和标准制定方面形成战略联盟,共同开发新技术和新产品。推进高稳定紫外超快激光器、工业用高亮度半导体激光器等新型激光器,以及超快激光种子光源、啁啾放大等关键技术。面向制造业领域对大功率高亮度激光光源的重大需求,开展双面主动散热、热沉、大功率多光束合成、光纤耦合、光束整形、超快激光多轴精密加工刀具等关键技术和装备研究;开展激光精细加工共性基础研究。扩大激光技术和产品在机械、电子、医疗、化工、军事等领域的广泛应用。

 着力解决激光行业发展瓶颈。围绕激光核心元件、激光器、激光雷达等领域加快引进国内外龙头企业,补上产业链重要环节短板。提高企业研发人员水平,加大力度引进两院院士、高层次海内外人才、知名院校和科研院所博士和硕士等研发人才。扩大和专业技术学校和相关培训机构合作,加快培养激光行业专业技术人员。以立新湖片区为基地,推动区内激光企业集聚发展,形成规模化的全球激光产业高地。

 3 、高端模具

 22 。

 提升模具行业对其他行业的配套能力。面向本地新一代电子信息和高端装备制造行业,补齐医疗器械、智能装备、航空航天等具有较大增长空间的行业配套模具生产能力的缺口和短板。引进模具设计、模具材料企业和具有公信力的模具检测平台等配套服务,提升大型、精密、复杂模具制造能力和技术集成、信息化管理、产品品牌建设水平。出台模具行业专项扶持政策,支持模具行业集聚发展,加强模具行业和上游材料、下游应用产品环节的合作。筹划精密模具产品创新中心,推动模具向精细化方向发展。

 (三)生物医药 1 、高端医疗器械 影像诊断设备。以“融合、动态、无创、高清”为方向,加强生物医学图像的获取、分析与处理技术的基础研究。引导企业向附加值高的环节延伸,重点发展多排螺旋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CT 机、大孔径螺旋 CT 机、彩色能谱 CT 机、超导磁共振成像系统(MRI)、高性能彩色超声成像设备及专科超声诊断设备、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显像/成像系统、智能深度学习影像诊断系统、数字化 X 射线机(DR)等高端影像诊断设备,打造高端医疗设备的标志性产品。

 先进治疗设备 。推动信息技术企业、智能制造企业与医疗企业深度融合,重点发展肿瘤放疗一体化设备、高能医用电子直线加速器、图像引导放射治疗装置、高性能无创呼吸机、自适应模式呼吸(麻醉)机等先进治疗设备,手术导航系统、智能感知交

 23 互手术机器人、数字化微创手术及植入设备、数字一体化手术室等高端手术装备,加强研发投入,实现自主高端治疗设备创新突破。推进 BT+IT 技术深度融合,积极研发人机协同的临床诊疗系统和生命监测系统,积极发展远程医疗、移动医疗、智慧医疗等新型医疗服务模式。推进 3D 打印生物器件研制和临床应用产业化,构建完整的诊疗装备产业体系。

 。

 体外诊断试剂。发挥我区在新冠肺炎疫情中表现出来的体外诊断试剂、仪器产业优势,加快研制针对感染性疾病的快速检测试剂、基因诊断试剂和诊断仪器等产品。针对肝炎、艾滋病、心血管疾病、呼吸道疾病、消化道疾病、肿瘤、遗传疾病等领域,重点支持免疫诊断、分子诊断、床旁诊断试剂和仪器设备的研制及产业化。

 照护康复设备。立足老年人、残疾人、伤病人的智能化、专业化、高端化需求,大力发展智慧化、专业化、多层次的照护康复设备和产品。着力发展辅助穿脱衣、多功能护理床、智能监护床垫、位姿转变等照护产品,开发搬运、移位、翻身、夜间巡检等机器人产品,提高护理质量。加快人工智能、虚拟现实、可穿戴等新技术在康复训练及健康促进辅具中的集成应用,开发专业康复训练器材与辅助器具、残疾人专用保健用品、人工关节、义肢及矫形产品、外骨骼康复机器人、认知障碍评估和训练辅具等康复辅具产品,力争建成一批高端智能的产业化项目。积极引进国内外健康管理重点龙头企业,着力推进产品应用推广。

 2 、中药和化学药 中药。深化与国内外院校合作,加强与中国中医科学院的合

 24 作,筹建粤港澳大湾区传统中医药联盟、穗港深澳针灸联盟。规划建设粤港澳大湾区中医药科研中心、国际教育培训中心和中医药产业园。支持基于中医名方制剂的重大疾病防治和治未病新药研制,开发中医诊疗、非药物治疗仪器设备,建设中医药现代化科技创新基地。引导中医药企业积极开发经典名方,提高中药材的保存技术,保证中药材的质量和疗效。大力发展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原创中药新品种,重点发展具备中药活性成分的现代中药产品和配方颗粒药物等新型中药产品。探索打造临床科研大数据平台,利用住院部的病床资源完善中医的康复体系建设,努力实现差异化发展。

 化学药。紧跟国际医药技术发展趋势,引导骨干企业和科研院校开展重大疾病新药的研发,重点发展针对恶性肿瘤、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精神性疾病、病毒感染等疾病的创新药物,特别是采用新靶点、新作用机制的创新药物以及复方药物,推进抗肿瘤等创新药物和新制剂产业化。鼓励发展免疫治疗、基因治疗等生物治疗技术,开发传染病疫苗、新靶点化学药、抗体药物、高端仿制药、首仿药等新产品。加强关键药物中间体和高端原料药的研发与制造,突破高附加值化学药物剂型改造技术,提高通用名药物研发效率和质量。鼓励生物医药企业开展发达国家GMP 等权威认证。

 3 、生物制品 生物制品。瞄准生物科学发展前沿,引进和培育生物制造研究科研团队和企业,在原料利用、生物工具创制、生物加工过程和装备等领域开展关键技术研发。大力发展抗肿瘤、抗类风湿等

 25 抗体药物,加快治疗性基因工程疫苗的研发,推动抗肿瘤和治疗心衰等重组细胞因子药物和新制剂的研制及产业化。加快具有重大需求的基因工程药物研发,重点开发针对重大疾病和多发性疾病治疗的重组蛋白和多肽类药物、核酸药物、新型发酵产品、海洋生物活性物质等。加快推动干细胞新药及临床研究基地项目建设,推进干细胞新药的创新性基础与药学机理研究、干细胞治疗多种重大疾病的新药研发、临床试验研究及成果转化。

 4 、生物农业 积极引进或培育一批以企业为主体的生物农业自主创新平台,争取在生物育种、生物农药、生物肥料、生物饲料、生物兽药、兽用生物制品、新型动物疫苗、生物饲料添加剂等产品开发取得中取得突破,大幅提升生物农业竞争力。深度挖掘海洋基因资源,开发绿色、安全、高效的新型海洋生物功能制品,培育生物农业新产业。推动“互联网+”与生物农业产业发展,借助 B2B、O2O 平台,创新生物农业发展模式。

 (四)绿色低碳 1 、新能源汽车 新能源汽车。加快新能源汽车基础设施建设,按照全市统一部署积极推进新能源汽车应用示范,以应用示范带动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以及关键零部件等研发与产业化。鼓励在工业园、物...

推荐访问:工业发展 规划
上一篇:女职工劳动保护规定,(2)
下一篇:建国70周年我和我祖国征文例文合集

Copyright @ 2013 - 2018 优秀啊教育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优秀啊教育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