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景东教授治疗黄褐斑经验举隅] 祛黄褐斑专家教授视频

来源:小学周记 发布时间:2019-03-29 点击:

  黄褐斑是多见于中青年女性面部的色素沉着性皮肤病[1],中医学属“肝斑”、“黧黑斑”等范畴,认为多因营卫失和,气血运行不畅,气滞血瘀,面失荣养而发病;或肝肾不足,虚火上炎;或情志不畅,肝郁气滞,灼伤阴血,加之木旺克土,脾虚湿蕴,湿热熏蒸所致[2];现代医学认为本病发生多因妊娠、日晒、化妆品等有关,也可见于慢性胃肠疾病、肝病、结核等[3]。目前尚无特异性治疗方法,而中医药在治疗黄褐斑中的优势却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笔者导师吴景东教授治疗黄褐斑临床经验丰富,疗效显著,现将其经验介绍如下:
  
  1 中医病因病机认识
  1.1早在《普济方》中有云:“面尘脱色,是主肝。”《张氏医通》中曰: “面尘脱色, 为肝木失荣。”以上皆可看出,本病病因源于肝,肝失条达,郁而化热,灼伤阴血,血行不畅,致使颜面气血失和,滞而为瘀,反映于面部而成本病。
  1.2 在《诸病源侯论・面黑肝侯》 “面黑肝者,或脏腑有痰饮……,致气血不和,或涩或浊,不能荣于皮肤,故变生黑肝。”中可以看出,痰饮为黑肝的病因之一,“气血不和”、“不能荣于皮肤”则导致本病的发生。在中医学中,脾有“生痰之源”之称,其“脾气主升”,脾虚运化水湿功能减弱,导致体内水液代谢异常,水湿停滞,湿阻于内,则生痰饮,导致气滞于中,阻碍气血运行,而生面部色斑;并且脾虚运化水谷精微的功能减退,机体的气血化源不足,血虚不荣于皮肤,也可导致本病发生。
  1.3 《外科正宗》中说道:“黧黑斑者,水亏不能制火,血弱不能华肉,以致火燥结成斑黑,色枯不泽……”,可见本病的发生与肾脏关系密切。中医学中黑色属肾,肾主藏精,肾精化肾气,肾气分阴阳,因久病、频房事等,致使肾精亏耗,使肾阳不足,命门火衰,不能鼓动精血周流上承,面颊不得精血荣养,血滞为瘀而生黑斑;肾阴亏虚不能制火,肾水不能上承,以致火燥结成斑黑,故而外显肾脏本色。
  故吴教授认为本病总与肝脾肾三脏相关,症多虚实夹杂,但总病机为肝郁。肝气郁结,情志不畅则气滞不行,随之肝经疏泄功能失常。气滞血瘀,或气不布津,津停痰阻,从而使得气血不能温养肌肤,颜面变生色斑。肝郁乘脾可使脾气虚弱,脾主运化,肝郁脾虚可致气血瘀阻,无法上荣于面,生成黄褐斑。肝郁导致气机瘀滞,肝主疏泄失常,肾主封藏,肝肾同源,肝藏血,肾藏精。肝血不足或肾精亏损均会相互影响。肝肾阴精亏虚,头面失荣,或虚火上炎,熏灼面部,则面生色斑。故黄褐斑的临床辨证分型[4]可分为气滞血瘀证、脾虚肝郁证、肝肾阴虚证三证,临床上三证均与肝郁有着密切的关系,临床以祛斑汤为基础方做加减治疗。
  2 中医临床辨治
  吴教授在临床中十分注意对患者的症状、体征、舌脉进行辨证,注意扶正与祛邪的关系,做到扶正不留邪,祛邪不伤正。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中,吴教授总结出治疗本病的经验效方―由逍遥散化裁而来的祛斑汤(方药组成:柴胡、香附、白芍、熟地、白术、白茯苓各15g,当归、赤芍、薄荷、陈皮、莪术、炙甘草各10g),基础方祛斑汤治疗以疏肝理气法为主,对肝郁有着较为喜人的作用,对于临床三种黄褐斑分型均有极好的治疗作用。故本方可作为黄褐斑治疗的基础方。
  方中柴胡入肝经,香附入肝、脾经,薄荷入肝经,三者共当疏肝理气之用;白芍入肝、脾经,当归入肝、脾,共奏养血柔肝之效;白术入脾经,茯苓入脾、肾经,陈皮入脾经,三者补脾益气渗湿理气;熟地入肝、肾经,补益肝肾,填精益髓;赤芍入肝经,活血柔肝;莪术入肝、脾经,破血行气,消积止痛;炙甘草入脾经,补脾益气、调和全方。
  临床治疗中,吴教授注意辨证与辨病相结合,在消斑汤基础方上灵活加减,若患者伴有倦怠乏力,大便溏泄,或头身困重,脘痞,带下量多色白,舌淡胖,边有齿印,舌苔白腻,脉濡缓等脾气虚者,加炙黄芪20g,太子参各lOg,用以益气健脾,祛湿化痰;若伴有胁肋胀痛,灼热,腹胀厌食,口苦泛恶,小便短赤或黄,大便不调,或身目发黄,舌红苔黄腻,脉弦数的肝胆湿热者加龙胆草15g,石决明30g,以清利肝胆湿热;若伴有畏寒肢冷,小便清频,或尿淋漓不尽,或大便稀溏,或腰脊空痛喜按,性欲减退,舌质淡白,苔少或薄白,脉沉迟等肾阳虚者,加炙桂枝、制附子各10g,淫羊藿lOg,菟丝子15g,以宜温肾助阳,化瘀消斑;若伴有腰膝酸软,头昏目眩,五心烦热,遗精,月经量少,月经先期,舌红少苔、脉细数等肾阴虚者,加旱莲草15g,以补肾养血,填精益髓。
  
  3临床体会
  本病发病原因和机理比较复杂,目前尚未完全明了。吴教授对黄褐斑的发病机制主要认为以肝、脾、肾功能失调引起,其中以肝郁气滞、气血不能上荣于面为主。对黄褐斑治疗采用中医辨证论治原则,已取得满意疗效,若配合中药外用[5]、中西医结合[6]等疗法,其疗效更佳。
  
  [参考文献]
  [1]张学军.皮肤性病学[M].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151.
  [2]王 萍,张 �. 损容性皮肤病中西医特色疗法[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8:311.
  [3]欧阳恒,杨志波. 颜面皮肤病中西医结合诊治[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129.
  [4]吴景东,刘 宁.中医美容技术[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6:21.
  [5]王彩霞,吴景东.自拟祛斑汤配合祛斑面膜治疗黄褐斑61例观察[J].实用中医内科杂志,2007,21(8):32-33.
  [6]宗 政,吴景东.中西医结合治疗黄褐斑的临床分析[J].中国美容医学,2009,18(3):376-378.
  
  [收稿日期]2010-04-15 [修回日期]2010-06-30
  编辑/李阳利

推荐访问:黄褐斑 教授 治疗 经验
上一篇:【皮下组织蒂推进皮瓣在面部皮肤软组织缺损修复中的应用】皮下组织断裂能恢复吗
下一篇:鸡球病预防控制研究进展 Bowen病研究进展

Copyright @ 2013 - 2018 优秀啊教育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优秀啊教育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