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劳动关系理论与政策研究丛书

来源:高中作文 发布时间:2020-08-13 点击:

 中国劳动关系理论与政策研究丛书

  劳动关系理论研究

  冯同庆

 主编

  中国工人出版社 2012 年 7 月 430 千字

 目录

  第一章

 劳动关系理论研究的若干基本问题 第一节

 为什么要研究劳动关系理论 一、研究劳动关系理论具有直接的实际意义 二、研究劳动关系理论有助于相关学科的建设 三、研究劳动关系理论旨在推动相关的基本理论建设 第二节

 关于劳动关系概念的相关问题 一、劳动关系是有着多种表述而又有着共同面向的领域 二、对劳动关系概念的理解在涵义上有差异且在内容上有争论 三、劳动关系概念的模糊性有助于拓展相应的学术基础

  第三节

 劳动关系理论的特点及其意义

  一、为什么有人认为劳动关系有独立的理论 二、为什么有人认为劳动关系是交叉的理论 三、跨学科交叉研究对劳动关系理论发展的意义 四、不同派分的交叉研究对劳动关系理论发展的意义 五、理论对中国劳动关系研究的特殊意义

  第四节

 劳动关系理论的体系、内容、渊源、流派、方法诸问题 一、劳动关系理论的体系问题 二、劳动关系理论的内容问题 三、劳动关系理论的渊源问题 四、劳动关系理论的流派问题 五、劳动关系理论的方法问题

 第二章

 劳动关系理论的渊源的研究 第一节

 工业革命背景下的理论流变 一、早期工业社会的雇佣关系及其特点 二、早期工业社会和自由资本主义时期的劳工理论 第二节

 古典经济学派的劳工理论 一、亚当·斯密的劳工思想 二、大卫·李嘉图有关劳工问题的论述 三、约翰·密尔的劳工思想 第三节

 马克思主义:劳资对立和阶级斗争 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目的是创造剩余价值 二、劳资之间进行经济斗争具有重大意义 三、工会在无产阶级解放事业中的地位和作用 第四节

 韦伯夫妇的渐进改革和产业民主思想 一、费边社和韦伯夫妇思想的产生 二、渐进改革和产业民主思想 第五节

 美国例外论

 一、理查·伊利的美国劳工运动理论 二、约翰·康芒斯的劳工制度理论 三、罗伯特·霍克斯对美国工会的分类研究

 第六节

 古典管理理论和工业主义理论 一、弗雷德里克·泰罗的科学管理理论 二、马克斯·韦伯的理性官僚制理论 三、亨利·法约尔的一般管理理论 四、埃米尔·迪尔凯姆的工业主义理论 第七节

 理论和方法述评

 第三章

 劳动关系理论的主要流派——多元主义研究 第一节

 多元主义的起源与发展 一、多元主义的起源以及在政治理论中的发展 二、多元主义在劳动关系领域的应用 三、牛津学派对多元主义的研究 第二节 劳动关系中多元的利益主体和利益追求 一、劳动关系领域的利益集团 二、劳动关系领域多元化的利益追求 三、多元论强调平衡各利益集团间的利益冲突 四、多元主义与其他理论的比较 第三节

 多元主义的理论应用之劳动关系系统论 一、寻找平衡多元利益的规则的系统论 二、劳动关系系统论的进一步发展

 第四章

 劳动关系理论的主要流派——冲突理论研究

  第一节

 冲突理论及其文献 一、劳资冲突与劳动过程 二、冲突理论的研究角度与相关文献 第二节

 马克思对资本主义劳动过程的研究 一、马克思的基本观点 二、留给后来学者解答的问题

  三、后来学者做的引申研究 第三节

 布雷弗曼:从工匠控制到管理控制的研究 一、布雷弗曼的基本观点 二、布雷弗曼的研究的不足 第四节

 弗来德曼:直接控制与责任自治的研究 一、弗来德曼的基本观点 二、弗来德曼的研究的不足 第五节

 埃德沃兹:从简单控制到结构控制研究 一、埃德沃兹的基本观点 二、埃德沃兹的研究的不足 第六节

 布洛维:从市场专制体制到霸权体制的研究 一、布洛维的基本观点 二、布洛维的研究的不足 第七节

 小结与启示 附:华尔德对中国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劳动过程的研究

 第五章

 劳动关系理论的主要流派——一元主义研究 第一节 一元主义学派的相关文献

  一、一元主义学派起源的相关文献 二、一元主义学派发展的相关文献 三、一元主义学派完善的相关文献 第二节 一元主义学派的发展研究 一、梅奥的人际关系理论 二、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 三、麦格雷戈的 X 理论-Y 理论 四、弗鲁姆的期望理论 五、赫兹伯格的双因素激励理论 六、勒温的群体行为的研究 七、坦南鲍姆和施密特等学者的领导行为研究 第三节 一元主义学派的完善研究 一、孔茨和穆尼为代表的管理过程学派 二、巴纳德为代表的社会系统学派 三、卢桑斯的权变理论学派 第四节 一元主义学派的现状研究 一、威廉·大内的 Z 权变理论 二、彼德•圣吉的学习型组织理论 三、卡尔·霍曼的经济秩序伦理学 第五节

 对一元主义学派理论的评述 一、对一元主义学派起源理论的评述 二、对一元主义学派发展理论的评述 三、对一元主义学派完善理论的评述 四、对一元主义学派现状的评述

 第六章

 20 世纪 80 年代以来劳动关系理论的继承和扩展 第一节

 理论发展脉络和基本内容

  一、劳动关系研究处于分水岭上

  二、理论的继承和理论的扩展

  三、理论演进的描述和归纳 第二节

 劳动关系研究的变化与英美模式比较

  一、美国劳动关系研究模式的扩展

  二、英国劳动关系研究的发展和趋势

  三、美英两国劳动关系研究的异同 第三节

 劳动关系理论与相关管理学科的关系 一、 劳动关系与人力资源管理理论

  二、劳动关系概念与雇佣关系概念之间的关系

  三、现代管理模式对于劳动关系研究的影响

  四、关于劳动关系学科 第四节

 劳动关系理论研究中的多个视角

  一、劳动关系是否出现根本性变化的不同观点

  二、研究劳动关系的不同角度

 三、简要的评述 第五节

 传统理论的发展和新理论的提出

  一、凯利对动员理论的发展 二、新多元主义论

  三、对工作场所控制制度的研究

  四、简要的评述 第六节

 寻求理论与实践结合的工会振兴理论

  一、工会振兴理论的出现和发展

  二、对工会组织率变化的解释和分析

  三、对工会应对用工灵活化的研究

  四、工会组织的未来的思考

  五、简要的评述 第七节

 对社区工会出现和发展的研究

  一、互惠社区工会的出现

  二、英美国家的社区工会

  三、简要的评述 第八节

 全球化背景下的劳动关系研究

  一、重新定义工人和工会团结的概念

  二、全球化对劳动关系研究的影响

  三、跨国劳动关系制度及其研究

  四、一个国际政治经济的研究方式

  五、正在创新的过程

 第七章

 中国劳动关系理论的历史

  第一节

 三民主义劳资协调理论

  一、三民主义劳资协调理论的形成和演变 二、三民主义劳资协调理论的主要思想内容 三、三民主义劳资协调理论研究评述

  第二节

 新民主主义劳资两利理论 一、新民主主义劳资两利理论的形成和发展 二、新民主主义劳资两利理论的主要思想内容 三、新民主主义劳资两利理论研究评述 第三节

 社会主义公私兼顾理论 一、社会主义公私兼顾理论的形成和发展 二、社会主义公私兼顾理论的主要思想内容 三、社会主义公私兼顾理论研究评述

  第四节 中国劳动关系理论历史的简要归纳

 第八章

 对中国改革开放后劳动关系的理论研究 第一节 关于相关文献

  一、初始的理论研究和尔后相关国外文献的介绍 二、注重劳权-劳动者的理论演绎说的文献 三、注重产权-公民劳动者的实证归纳说的文献

 四、注重国别特色的境外理论-实证说的文献 五、多学科视角的国内劳动关系论说的文献 第二节

 关于理论研究的内容 一、注重劳权-劳动者的理论演绎说的主要内容 二、注重产权-公民劳动者的实证归纳说的主要内容 三、注重国别特色的境外理论-实证说的主要内容 四、多学科视角的国内劳动关系论说的主要内容 第三节

 对劳动关系理论的方法论的评述 一、已有劳动关系理论的方法评述 二、改善劳动关系理论研究的方法 三、社会转型中中国劳动关系特征的概括 四、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劳动关系的理论研究的展望

  后记

 第一章

 劳动关系理论研究的若干基本问题

 第一节 为什么要研究劳动关系理论

  一、研究劳动关系理论具有直接的实际意义 目前,国内编写和翻译国外的劳动关系的著作,大多内容十分庞杂。这有好处,就是对劳动关系的理论、制度、政策、实际状况等,进行综合的阐述或介绍。同时,也应看到,这是利弊互见的。其欠缺是,对相关的某一方面的内容的阐述或介绍又显得不足。特别是,对于劳动关系理论的阐述或介绍就比较简单,以至于不够深入、不够系统。而劳动关系理论相对于理解相关的制度、政策、实际状况等,具有引领和深化的作用。我们想在中国劳动关系的研究中,区分理论与制度、政策、操作等的相互关系,相对集中地介绍和阐述理论。应该说,这是十分必要的。

 二、研究劳动关系理论有助于相关学科的建设 多年来,我国对劳动关系的理论、制度、政策、实际状况等的研究已经越来越多了。作为教材或专著,类似《劳动关系概论》《劳动关系学》的版本已经不少。可是,其中对理论的研究并不深入,自然也难言成为能够公认的体系。相关的教材或专著,对不同理论和流派是分别介绍的。专门的比较全面地、集成地介绍理论的著述,就没有。既没有编写,也没有译介。随着劳动关系学科的建立,学科建设的细化,组织编写《劳动关系理论研究》便是十分必要的。这也是为了在将来的什么时候,形成能够得到共识的相关系统理论做基础性的工作。而且,理论研究的系统和深化,也有助于更好地推动制度、政策、实际状况等的研究。

 三、研究劳动关系理论旨在推动相关的基本理论建设 国外有比较全面地介绍劳动关系理论的著述,但是都是结合那些国家或地区需要的。我国对劳动关系理论的需要,既与其有共通之处,又有自己的特点,是难以“照搬”和“移植”的。而且,我国的劳动关系理论还需要与西方的相关理论对话。不能没有具有中国特色的劳动关系理论研究和相关的著述。

 因此,我们希望,编写一部能够关照国际经验的、又适合我国需要的、而目前我国还没有的劳动关系学科方面的基本的理论研究专著。劳动关系学科是新兴学科和交叉学科,我们从把握这个学科的基本理论入手进行研究,有利于促进劳动关系基本理论的建立和发展,进而有利于正确认识和积极推动协调中国劳动关系的实践。

 第二节 关于劳动关系概念的相关问题

 一、劳动关系是有着多种表述而又有着共同面向的领域 20 世纪 20 年代,“工业关系”或“产业关系”(Industrial Relations,简称 IR)一词在欧美开始得到普遍使用。后来,由于 30 年代大萧条和 40 年代第二次世界大战造成的巨大的经济社会问题,“工业关系” 或“产业关系”研究得到迅速发展,成为专门研究领域,并对公共政策产生重要影响。工人利用工会进行组织,以及通过工会对经济结构乃至社会组织产生影响是工业关系的研究重点。在随后的年代里,又产生了“人事管理”(Personnel Management, 简称

 PM)这一概念和实践。自 80 年代起, “人力资源管理” (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 简称 HRM)出现。这三种不同的词汇和概念,同时表明的是一个共同的实践活动(对人的管理)和学术领域。

 二、对劳动关系概念的理解在涵义上有差异且在内容上有争论 在西方,无论是从事实践活动还是进行学术研究, “工业关系”或“产业关系”和“雇佣关系”(Employment Relations,简称 ER),是最常用的两种术语。尽管,人们时常将二者混用。其实,这两个术语的内涵不同。“工业关系”或“产业关系”一般被认为与男性全职工人有关,这些工人通常是体力劳动者,在大型制造业工作,参加工会,热衷于罢工、集体谈判等活动。而“雇佣关系”所涵盖的职业类型,则被认为更加宽泛;在个人层面上,非体力工人、女工、半职工作人员等,都被包括其中;在组织层面上,新生的高科技工业、服务业、商业等皆被纳入其中;而工会的低入会率和企业管理方所采取的试图将工作关系个体化的战略,则为其明显标志。①

 产业关系究竟应包含哪些内容,一直存在很大争议。一些学者将产业关系界定在一个较窄的范围内,仅指工会与管理方之间的关系。另一些学者则采用更宽泛的定义,认为产业关系覆盖了雇佣关系的各个方面。尽管不同学者界定的研究范围相差很大,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产业关系研究范围在不断趋于扩大。② 一种有权威的解释认为,劳动关系一词在学术界和工商业实践中都具有重要意义。在学术界和工商业活动中劳动关系的焦点是雇主和雇员的关系。劳动关系学者特别关注引起雇佣(employment)问题和失调的各种原因并试图发现和实施新的思想、制度、政策。通过新思想、制度和政策,去解决和改善这些问题。因此,劳动关系既包括研究也包含实践,包含雇佣(employment)的经济、政治、立法、社会和心理的诸方面。而在历史上,劳动关系学者只强调问题解决——解决涉及雇员权利和利益的问题。③ 有学者认为,从性质上说,雇佣关系是劳资之间利益相互矛盾且相互依存的关系,即劳资之间的冲突与合作关系,只有认识到双方之间存在着相互依存的关系,才能够在双方的利益矛盾中找到解决冲突的途径,建立调节矛盾的制度,而当代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过程,也正是一个雇佣关系从冲突型到合作型转变的过程。④ 有论者考察了劳资关系理论的历史演进,认为其具有从阶级之间对立到管理之中协调的基本趋势和基本特征。在理论概念上,其基本含义并不限于阶级对立而更多是关系协调;在理论渊源上,其多数流派主张促进劳资双赢而不是诉诸阶级暴力;在经典理论中,其主要内容除劳资冲突论外更多属于劳资合作论;劳资之间的协调,由理论设想到理论原则再到管理制度是可以逐步实现的;劳资关系中的协调,是要通过持续的实践才能实现的。⑤

 特别应该说明,产业关系概念,或称雇佣关系概念,在当代劳动力市场上已经不能完全概括单个劳动合同关系的实质。越来越多的研究认为将这些因素综合

 ①

 本节涉及劳动关系概念的前 2 段内容,参考了英国格林威治大学 Minghua Zhao(赵明华)博士提供的资料。

 ② [美]乔治·施特劳斯,[英]基思·怀特菲尔德.基本问题:产业关系研究方法.见:[英]基思·怀特菲尔德,[美]乔治·施特劳斯,[澳]罗纳·凯勒斯编.产业关系研究方法.程延园等译.易定红校.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5.3~4 ③ 维基百科:Industrial Relations( http://www.encyclopedia.com/doc/1O119-IndustrialRelations.html)

 ④

 李琪.产业关系概论.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8.2 ⑤

 冯同庆.劳资关系理论考察——从对立到协调.江苏社会科学.2010,3

 起来,会使雇佣关系领域发生根本性的转变。特别是在新工业化国家、新民主化国家,过去用于提升产业关系价值的传统方法,已经不能很好地发挥作用。我们的产业关系或雇佣关系研究领域,正处在一个充满了现代化挑战的时代,在某些情况下,需要建立新的制度性结构和程序。①

 本研究沿用约定俗成的中文习惯,使用“劳动关系”一词进行表达。在涵盖范围上,我们同意有关学者的观点,认为这方面的研究应该围绕劳动者和用人单位之间由于“工作”或“雇佣”所产生的所有方面的关系。

 三、劳动关系概念的模糊性有助于拓展相应的学术基础 需要进一步说明的是,运用上述这样一个理解上、表述上有着很大不同甚至歧义的概念,在学术上是慎重的吗?回答是,是慎重的,甚至可以说是经过精深思考的。

 有论者认为,学术上讨论某些问题的模糊的概念,在一定意义上是拓展学术的基础。他们以“封建主义”概念为例,进行分析。他们说,对“封建主义”的概念,人们在理解上存在着非常多的歧义。但是,围绕“封建主义”建立的概念框架在被人们接受的过程中,也已经成为一种异同共在的统一体,这是可公度性、可比较性与可交流性的基础。对研究者来说,“封建主义”这一概念不仅可以用来概括所研究的对象,它同时也是相应的研究成果得以被人理解、获得学术交流可能的基础。在这个意义上,不应该拒斥含义模糊的术语的表达。如果科学每前进一步都得造些新名词的话,那么待命名的东西真要成千上万了。学术界得为此虚耗多少光阴啊!大胆地运用歧义迭出的“封建主义”一词,这并非一种懒惰的表现,而是一种对词源、语义及其情境有着精深思考的结果,因为只有直面不同“封建主义”概念使用中的异与同,才可能在比较之中产生一种创造性的冲动,追求尚未确定而有发展前途的知识,而沉迷于谨小慎微的定义将扼杀智慧的火花。②

 有运用颇具争议的“劳动”概念拓展相关研究的实例。一位理论评论者介绍说,有一项联系劳动的研究,实现了当代理论和学术领域的一次重要突破。其论述到,人们普遍认为马克思是“劳动”这一概念最为深刻的思想者,而一般学者都更关注马克思通过对“劳动”或“生产过程”的深刻分析所揭示出的“剩余价值”的秘密。而有中国学者从“劳动”概念推论出中国革命和现代中国的合法性,体现出一种推进性的“大”研究。

 ③ 从事这项研究的学者认为,较早的李大钊、陈独秀、蔡元培等人将“劳动”以体力劳动归结、并且将“劳动”道德化和美学化;而将体力劳动神圣化最力的自然是毛泽东。然而,在中国革命过程中仍然有一些悖论性的理论或者实际问题需要回答,其核心是劳动的道德地位与劳动者与其劳动产品之间的关系问题。而对后者的理解决定了对前者的定位。马克思之前的西方古典政治经济学断言,劳动是价值的源泉,与此相应的假定是通过将其劳动注入对象而创造价值的人有权成为其产品的所有者。这种古典经济学的论断,在中国底层人民的思想中其实是普遍存在的,譬如存在着的 “民间伦理秩序”。事实上,只有在民间伦理秩序中被否定的对象,才可能成为革命的对象。以此为

 ①

 [美]托马斯•考肯.基本问题:产业关系研究的独特性.见:[英]基思·怀特菲尔德,[美]乔治·施特劳斯,[澳]罗纳·凯勒斯编.产业关系研究方法.程延园等译.易定红校.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5.28~29 ② 刘家和,陈新.历史比较研究的一般逻辑.北京师范大学学报.2005,5

 ③ 姚丹.重构“革命中国”的政治正当性:劳动、主人及文学叙述.左岸文化网(http://www.eduww.com)

 基础和前提,新的“爱劳动”的道德观才能建立起来。劳动使工农获得道德身份,而这种道德身份借助相应的政治身份,共同完成了工农在新中国的主体建构。

 “劳动或者劳动中心主义”不仅在制度上,也在思想或意识形态上,真正颠覆传统的贵贱等级秩序,并进而为一个真正平等的社会提供一种合法性的观念支持。当然,这个建构过程也充满矛盾和冲突,包括“现代中国”的科层制与“革命中国”的“平等”承诺间的矛盾等。

 ①

  第三节

 劳动关系理论的特点及其意义

 劳动关系理论是有特点的,提起劳动关系理论,人们对其是独立的理论还是交叉的理论,存在很大的争议。但是,劳动关系有理论,是没有争议的。对于当下的中国人来说,研究劳动关系理论,把握其特点而顺势推动劳动关系理论的发展是十分有意义的事情。

 一、为什么有人认为劳动关系有独立的理论

  美国著名劳动关系学者托马斯•考肯(又有译寇肯)认为,劳动关系或他称之为的产业关系,是有自己独立的理论的。他论述说,依据库恩(Kuhn)的独立学科的标准,一个被广泛接受的社会科学领域,必须能够比其他方法更好地界定概念、解释或解决某一类问题。总体而言,产业关系研究的特征能够符合库恩的检验标准。其一,以问题为中心的定位。“劳工问题”作为学术研究和教学的一个领域,有着专门的学术研究者、具有实践意义的理论研究者,并且一直关注与公共政策相关问题的研究。其二,多学科的整体化方法。运用多学科知识在整体性研究中将劳工问题概念化,将过去和现在的问题进行整合,使之获得广泛的认同。其三,对历史的尊重和重视。将当代研究问题或理论观点置于适当的历史背景之下加以考察,对问题的研究是持久的而不是短暂的。其四,研究方法的多样性。在认识数量化分析价值的同时,从来不忽视制度的、历史的和案例的研究方法,反映劳动经济和雇佣关系的特点。其五,形成雇佣关系概念基础的制度性假设。假设的核心是如何有效协调相互冲突的利益关系和扩展共同解决问题的范围,确立能够兼顾公平与效率的方法和手段。这引起了难以解决的争论,不同范例之间没有共同的基础可以通过经验性研究或理论来加以解决。因此,最紧迫的任务是创造新的思想理论,突破、超越、扩大视野、开发、设计而使产业关系的持久性特征延续和推广。产业关系研究这个独特的领域,可以更好地发展下去,并且有独特的建树。②

  二、为什么有人认为劳动关系是交叉的理论 有学者认为,劳动关系理论是交叉理论,因为运用多学科进行研究具有明显的优势。一般有两种类型,一是单个的研究者进行多学科研究,二是多个研究者从不同学科研究同一领域。比如,“工会承诺(又有译忠诚)”,它源于“组织承诺”这一概念,而“组织承诺”是组织行为学中的被普遍认可的概念。这种概念的引入,对劳动关系研究及其理论十分有益。但总体而言,交叉研究成效还不明

 ① 蔡翔.革命/叙述:中国社会主义文学—文化想象(1949-1966).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 ② [美]托马斯•考肯.基本问题:产业关系研究的独特性.见:[英]基思·怀特菲尔德,[美]乔治·施特劳斯,[澳]罗纳·凯勒斯编.产业关系研究方法.程延园等译.易定红校.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5.22~32

 显,不同学科的研究者难以协作,不过存在着多学科交叉研究的空间和余地。①

 目前,中国的劳动关系学科被教育部列为管理学科。按照多数人的说法,管理学科是一种交叉学科。

 当然,对管理学科是交叉学科、交叉理论还是元学科、元理论,存在争议。然而,不论哪一种见解,都没有否认管理学科作为一种理论存在的价值和意义。援例考察劳动关系学科,也同样存在着其作为理论而应有的价值和意义。

 主张管理学科应重视元理论研究的学者认为,管理学的跨学科研究长期以来一直停滞在低水平的重复移植阶段而难于跃升到改造和互动的高级层次阶段的根本原因,是对管理学本身的元研究不足,而这种元研究是管理学跨学科研究从移植向改造、互动跃升的基础、前提和必由之路。

 ②

 而另外更多的学者认为,管理学科开展跨学科研究更有前景。他们说,一些人认为管理学是一门科学,他们因此也一直在苦苦追寻着严格的和规范化的管理科学理论。然而,管理学通过科学化的努力可能会越来越像科学,但却永远不会成为真正的科学。因为管理学中的一些问题,光靠科学是无法解释的,它涉及到了“人”,涉及到了人文。同时,如同管理学不是真正的科学一样,管理学也不会成为真正的人文学科。如果单纯强调管理学的人文性,抛弃了科学的手段和研究方法,管理学如何能够认清事物的本质,架构起令人信服的理论体系?所以管理学必定是科学与人文的结合,管理学必定是社会科学与人文学科的混合体。正是由于“人”这一要素在管理学中的独特地位,使得管理学既无法成为真正的社会科学,也无法成为真正的人文学科。从这样的学科属性出发,管理学的发展也必然要兼顾科学与人文的根本特质,既探求人类管理活动的一般运动规律,又重视对“人”这一要素的关注。惟有如此,管理学才能逐渐建立起其独特的理论体系。③

 就劳动关系学科而言,有力图创造元理论的,更多的在从事交叉理论的努力。其实,都有利于学科的发展。如果两个方面能够互相碰撞、砥砺、交汇,则更有利于学科的发展。

 三、跨学科交叉研究对劳动关系理论发展的意义 对目前普遍存在的劳动关系理论跨学科的交叉研究而言,认识跨学科交叉研究对理论发展的意义是非常重要的。

 其实,跨学科交叉的研究领域很多。比如,教育学。有学者认为,跨学科交叉研究对教育学的拓展才是“正路”。他们论述说,作为一个“领域”的教育学,它的疆界就不那么固定,所有有关教育的言说都可以纳入它的范围。随着众多学科的加入,教育学的问题不是简化了,而是更加复杂了,因为教育学要处理各学科之间的相互关系问题,要综合出一门总体的学问来,这种综合对各学科而言更具有方法论的意义。这样教育学发展才有了动力。因此,多学科的加入是教育学的再生的起点,而不是教育学的终结。此时教育学没必要把自己封闭起来,追求一种孤独的方法,或依赖于某一门学科的概念和方法,它可以自由地驰骋,架设起多学科交流的平台;它可以根据需要选择自己的言说对象和言说方法,从而表

 ① [美]乔治·施特劳斯,[英]基思·怀特菲尔德.基本问题:产业关系研究方法.见:[英]基思·怀特菲尔德,[美]乔治·施特劳斯,[澳]罗纳·凯勒斯编.产业关系研究方法.程延园等译.易定红校.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5.15~17

 ② 韵江,林忠.管理学合法性的反思:基于跨学科研究的视角.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07.3

 ③ 林曦.管理学的学科属性与科学定位.社会科学管理与评论.2006,3

 现出一种智慧学问的本性来。而传统教育学的弊端就在于试图把教育学变成一种孤立的知识,这不是教育学的最终目的。教育学的最终目的是成为智慧之学,只有容百家学问,才能成就其“启迪人的智慧”的伟业。①

 有学者从更为宽广的方法论的视角论述跨学科交叉研究的意义。他们说,在学科的边缘甚至内部地带存在着单一学科不能解决的复杂问题,对这些问题的认识和研究能力需要借助相邻的学科,这是由科学本身自生出的动力促进了学科的交叉。对于当代一些重大而复杂的问题,单学科的研究常常是解决不了的,必然得进行跨学科交叉研究。沿着学科交叉的方向发展下去,它们必然显示出更旺盛的生命力。② 他们认为,新时期所出现、形成的新问题,是很难完全纳入既成的知识和概念框架以原有的理论体系来认识和解决的。不能局限于某个纯粹的学科,而应该有跨越学科的眼光,在学科/非学科的两极张力中求得某种平衡。③

  四、不同派分的交叉研究对劳动关系理论发展的意义 实际上,不仅有跨学科的交叉,还可以有学术流派乃至不同论说的交叉。我们称之为“派分”的交叉研究。本著述从劳动关系理论的渊源到历史演进再到当代现状,介绍了众多的理论,其存在形态就是不同的派分,即不同的学术流派或不同的学术论说。正是这些学术流派或学术论说,在异同共存中一起搭建起了不同时代的堪称丰富的劳动关系理论。

 不同的学术流派,只要不堕入无谓的争辩,其互动往往能够成就学术理论的发展。有学者指出,以派分看学术,若处理得当,则可以从各派关系的比较中获得理解各自学术的钥匙并把握其利弊得失。深入门户的目的,在于打破门户之见,进得去,出得来,站在高处,把握学术发展的大势。④

 还有派分的交叉研究促进学术进步的生动事例。比如,涉及劳动问题的一些经济学研究,其中行为经济学对正统经济学进行有益的矫正。有介绍说,对出租车司机工作时间的研究中发现,正统经济学关于工作时间和薪酬的替代性假设是存在问题的。研究发现,司机们一般根据租车费等设定每天的工作目标,一旦达到目标, 就停止工作,这直接导致他们在生意好的日子里工作时间短,而在生意不好的日子工作时间长。这违背了正统经济学关于工作时间和薪酬关系的标准解释:薪酬越高,工作时间越长,人们愿意放弃更多的闲暇。从行为经济学的思维会计的角度来看,出租车司机每日确定目标的工作方式,实际上是一天进行一次思维会计账户的评估。行为经济学的思维会计实际上是多元的结构化过程。多元结构化效应对正统经济学分析是破坏性的,一向被视为中性的、可以相互替代的货币或时间等经济资源的可替代性被取消了。行为经济学放弃了找到永恒普遍的心理法则框架——完全理性的自我——作为选择行为终极依据的规范性理想,但他们并没有真正放弃规范性理想,他们追寻的仍然是某个具备描述性功能的心理法则框架——有限理性的自我。只是在描述性转向后,行为经济学放弃了完全理性,而转向了有限理性。经济学理论在向现实世界开放的过程中,逐渐融入了现实世界,更加深远的经济学理论范式变革——关系论转向已经非常清晰地展现出来。

 ⑤

 ① 王洪才.教育学:学科还是领域.厦门大学学报.2006,1 ② 郑晓瑛.交叉学科的重要性及其发展.北京大学学报.2007,3

 ③ 刘大椿.文科研究应突出问题意识.光明日报,2004-03-1 ④ 桑兵.中国思想学术史上的道统与派分.中国社会科学.2006,3

 ⑤ 冯燮刚,李子奈.正统经济学微观理论基础的解构.财经问题研究,2006.4

 所有这些交叉研究的经验,对劳动关系理论研究的进一步发展都是有启示意义的。

 五、理论对中国劳动关系研究的特殊意义 由于中国历史的原因和现实的原因,应该特别注意理论的意义。

 从历史看,中国现代性启蒙中存在着理性和学术缺失。

 有学者分析说,现代性是一种价值观念与文化精神,是一种思维方式与行为方式。中国与西方的现代性观念都是由各自的启蒙运动所提供的,并且在共同的意义上,启蒙都是要使民众的思想摆脱愚昧的状态。西方的启蒙针对的是宗教迷信所造成的蒙昧,而五四的启蒙针对的则是世俗的儒家封建文化,特别地,五四的启蒙面对的是一个处于危亡中的中国,它首先是一个爱国救亡的群众运动,负有救亡的使命。西方的启蒙不仅是现实的、政治的,而且也是学术与学理的,是一个持续的学术文化建设过程。五四启蒙的口号则是“科学”与“民主”,它主要是救亡的,经世致用的,从根本上说并非是学术的、学理的。当然,中西启蒙的这种差别是由其所处的历史背景决定的。中国的启蒙为什么没有进入理性与自由的深层,乃是由于国家危亡、局势紧急所迫。不同的启蒙观念产生不同的结果。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启蒙观念所造就的积极结果,一个明显的表现是形成重视科学与教育的意识与习惯。从消极的方面看,启蒙上的“理性”观念的缺失,表现为缺乏理性的思考而容易产生非理性的行为与后果,容易产生无规范、无秩序的激进主义的政治行为等等。①

 就劳动观念而言,也是这样。比如,有学者介绍说,在中国的现代性启蒙中,对劳动的重视,直接启发了五四时期“劳工神圣”口号的提出,并进一步影响了五四“劳工文学”思潮的涌现。而这种劳动观是直接受惠于他们的西方导师。巴枯宁、蒲鲁东、克鲁泡特金等对劳动特别是体力劳动的重视,直接启发了那时的劳动观。对劳动的宣传,开启了近现代“泛劳动主义”的潮流。应当说,这些对劳动问题的解释还是很模糊的,只是从无政府主义理论祖师爷那里借来了一些概念,虽然表达的是对劳动的赞美,同时也是为无政府主义理想张目。②

 在现实中,对借鉴西方的理论成果存在着简单化的不足。

 有学者在评价中国女权主义研究的时候认为,借鉴西方的理论成果,构成了一种“影响的焦虑”,或者是成为需要追赶和超越的障碍。其实,发现我们与西方理论的差异的目的并不在于趋同,需要的是把握差异背后本国发展的独特道路,以自己相对独立的声音加入到大合唱中去。否则的话,很容易将西方的理论简单化为一种现实解决方案,取代了自己的思考。近 20 年来,中国的学术界相当程度上,原创力为话语游戏所取代或遮蔽,处在对本土经验近乎失语的境地。③ 女权主义研究与劳动者权益研究是相通的。早在 1983 年,讨论中国工会工作方针的时候,对于为什么要突出维护职工合法权益的职能,中央书记处同意胡乔木同志的意见。胡乔木同志在讨论妇联报告时说妇女运动是女权运动,妇联的工作方针应该是维护妇女儿童的合法权益,工会也应该如此。这样,中国工会的十大就在工作方针里突出了维护职能。④ 可以说,女权主义研究存在的问题,同样是劳动关系理论研究中存在的问题。这种学术理论上的情况,对劳动关系协调的实

 ① 陈嘉明.中国现代性研究的解释框架问题.华东师范大学学报.2006,3 ② 张全之.从《新世纪》到《新青年》:无政府主义与五四文学革命.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05.5 ③ 董丽敏.女性主义:本土化及其维度.南开学报.2005,2

 ④ 陈骥.改革中的工会和工会的改革.北京:中国工人出版社,1999.123

 际工作的影响后果是,要么简单地模仿西方,要么因循守旧而一仍旧章,符合本土实际的具有原创力的推进十分不足。

 在现实中,对传统文化的认识也存在着是否具有主动的自觉的问题。

 有学者指出,对西方或者外来的思想全盘地接受是绝对拿不来的,对自身的文化认同和文化传承有没有深刻的理解,反映了是否具有相应的主动自觉。你对传统文化的态度是粗暴的,你对西方文化的态度也一定是肤浅的。拿西方最突出的价值,来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拷问,认为后者没有价值。没有想到一个重大的精神文明,它会有很多其他的价值。没有充分体现自由的价值,却有公益的价值;没有理性的价值,却有同情的价值;没有法的价值,却有理的价值;没有人权的价值,却有责任的价值;没有个人主义的价值,却有社群伦理的价值。这中间的关系非常复杂。在对传统进行了非常严密的批判之后,它还是有生命力的。这是可以从不同的学科对传统进行研究和讨论的。①

 劳动关系理论研究需要克服存在的上述问题,正确认识理论的意义,正确认识借鉴西方理论的意义。

 借用中国著名学者季羡林先生的话,要有学术理论的自省、自信和理想。他回顾、评价和展望中国学术理论时说,20 世纪初中国学术界的大师,有的是土生土长的不大接受西方的影响,因而成就有限。最著名的几位大师,都是中西兼通的。这些大师之所以有成就,因为他们肯于和善于吸收西方文化。新的学到,旧的没丢,达到了水平相当高的和谐。但是,也并不是一好百好,一了百了。现在有许多中国学者慨叹,国际学坛上没有中国的声音。我们不得不承认这个事实。除了个别学科外,我们真正能处在世界学术前列的确实没有。但是,我仍想说一点预言。西方文化发展到了今天,为世界人类造就了巨大的福利,但是却显露出来了严重的弊端。克服这些弊端,西方文化本身是做不到的,必须济之以中国文化为核心的东方文化,人类才能顺利生存下去。中国文化在世界范围内将重现辉煌,这一点我是深信不疑的。②

  第四节

 劳动关系理论的体系、内容、渊源、流派、方法诸问题

 一、劳动关系理论的体系问题 本研究涉及的劳动关系理论的体系,是通过系统地检索、阅读、梳理西方和中国(包括台湾和香港)的劳动关系文献,比较全面地把握劳动关系理论的渊源、流派,探讨劳动关系理论的发展脉络、建构方法、结构体系等。考虑到劳动关系理论强烈的社会性和价值特征,研究的体系既参照国际上一般劳动关系理论体系,又侧重中国的理论和实际需要展开评述。确切地说,这部研究著述的体系,不是纯理论的叙述体系,而是劳动关系理论的引荐、介绍、阐释、批判和评价体系。

 二、劳动关系理论的内容问题 劳动关系理论的引荐、介绍,劳动关系理论的体系、内容、渊源、流派、方法诸问题阐释、批判和评价,是本研究著述的主要目的,也是本研究著述的基本内容。因此,我们注重理论阐述,内容既包括对主要西方传统经典理论和新兴理论的批判性介绍,也包括对中国目前在全球化和市场化背景下不断振荡变化的劳

 ① 杜维明.现当代儒学的转化与创新.社会科学,2004.8 ② 季羡林.《20 世纪中国学术大典》序.出版史料,2005.3

 动关系的理论思考。在这一过程中,我们重视理论的“历史性”和“全面性”,既重点论述劳动关系理论各主要流派,也注意追溯这些理论流派的历史和理论背景。同时,作为一本全面介绍劳动关系理论的研究性著作,我们力求不存偏见,尽可能完整地全方位地反映中外劳动关系理论的主要流派。让各种流派“百家争鸣”,“狭义论”与“广义论”皆有论争,国外的流派与国内的流派互相对话。同时,我们在引荐和介绍之后也将明确表明自己对各家之言的评价观点。

  三、劳动关系理论的渊源问题 本研究著述将介绍劳动关系理论的渊源。从历史上,追溯产生西方劳动关系理论各个流派的主要理论基础。同时,联系中国的当代特征,坚持马克思理论的指导地位,用发展的马克思理论对诸流派进行评述。从理论的源头上,为尔后正确把握整个劳动关系理论的内容和方法提供科学的学理基础。

 介绍的理论流派包括,古典经济学派劳工理论的亚当·斯密、大卫·李嘉图和约翰·密尔的理论,马克思的剩余价值学说和阶级斗争理论,韦伯夫妇(西德尼·韦伯和比亚特里斯·韦伯)的产业民主理论,劳工运动中的“美国例外论”的理查·伊利、约翰·康芒斯和罗伯特·霍克斯的制度主义和工会理论,古典管理理论和工业主义理论中弗雷德里克·泰罗的科学管理理论、马克斯·韦伯的“理性官僚制”、亨利·法约尔的一般管理理论,以及埃米尔·迪尔凯姆的工业主义理论。

 四、劳动关系理论的流派问题 本研究著述将集中介绍西方劳动关系理论的经典流派。在内容上包括,多元主义、冲突理论、一元主义、广义的劳动关系理论、20 世纪 80 年代以来的劳动关系理论。此外,本著述还介绍中国的劳动关系理论,包括中国改革开放前和中国改革开放后的劳动关系理论。

 西方劳动关系理论经典流派出现的背景,是史称的三次产业革命(蒸汽机,电力及内燃机技术,信息、生物、能源和纳米材料等一组技术),现在有学者甚至提出是六次产业革命(纺织工业、钢铁工业、石油和重化工及电力工业、汽车工业、IT 产业为主导的产业、生物产业和基因产业)。在这种社会背景下,劳动与资本之间经历了旷日持久的摩擦、冲突、斗争乃至革命。不同国家、不同时段的关系形式是不同的,而总的趋势是由对抗逐步地走向制度化调节。内在的矛盾从来就没有消失,调节矛盾的办法却不断变换或出新。这成为劳动关系理论流派繁多的基本根据。劳动关系理论流派生生不息而不断繁衍的另外一个基本根据是,流派本身会延伸或衍生出新的流派的。这是流派本身内在的求生和谋变的动因使然。包括不同流派之间的摩擦、冲突、斗争乃至灭杀,也人为地刺激新流派的发育和生成。同时,不同流派之间的相补、互济、融通、促进,更推动整个理论的整合和更新。这是思想流派演进的一种基本现象甚至可以说是规律。

 我们对这些流派的阐述,包括如下内容:

 多元主义理论中,介绍克拉克·克尔把多元主义引入劳动关系领域,牛津学派的三位学者休•克里格(Huge Clegg)、阿兰•弗兰德斯(Allan Flanders)和福克斯(Alan Fox)在他们的研究中体现的多元主义思想,还有邓洛普(John Thomas Dunlop)的系统论,以及达福梯(Norman F.Dufty)、桑德沃(Marcus H.Sandver)、安德森对系统论的发展。

 冲突理论中卡尔•马克思的资本主义劳动过程理论、哈里•布雷弗曼的从工匠

 控制到管理控制理论、安德鲁•L•弗来德曼的直接控制与责任自治理论、理查德•埃德沃兹的从简单控制到结构控制理论和米歇尔·布洛维的从市场专制体制到霸权体制理论,以及安德鲁•G•华尔德的共产党社会的新传统主义。

 一元主义理论中乔治•埃尔顿•梅奥的人际关系理论、亚伯拉罕·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道格拉斯·麦格雷戈的 X 理论-Y 理论、弗雷德里克•赫兹伯格的双因素激励理论、卡特•勒温的群体行为的研究、罗伯特·坦南鲍姆和沃伦·施密特等的领导行为研究、哈罗德•孔茨和詹姆斯•穆尼为代表的管理过程学派、切斯特•欧文•巴纳德为代表的社会系统学派、弗雷德•卢桑斯的权变理论学派、威廉·大内的 Z 理论、彼德•圣吉的学习型组织理论和卡尔·霍曼的经济秩序伦理学。

 20 世纪 80 年代以来的劳动关系理论,包括相关研究历史沿革的回顾、考夫曼对人力资源和劳动关系理论及劳动关系两种范式的分析、约翰·凯利的对动员理论的发展、阿克斯的新多元理论、皮里奥和萨福德的新的控制制度理论、工会振兴理论、互惠社区工会的理论研究、霍沃思和休斯的跨国劳动关系制度理论、贾尔斯的国际政治经济研究方式的理论。

 我们用两个章的篇幅,阐述中国的劳动关系理论。

 中国的劳资关系正式建立于 1840 年以后,随近代工商业、交通运输业的发展,劳资关系逐渐形成然而也逐渐紧张,从而构成近代社会动荡的重要组成部分和重要动因。由于中国社会未能形成公正而有效地处理劳资关系、促进劳资和谐的机制,受压迫和剥削的工人阶级既是 20 世纪 20 年代大革命时期的主要力量,也是 40 年代推动蒋介石政府下台的重要因素。中国于 20 世纪 50 年代消灭了劳资关系,而以新型的社会主义的劳动关系相代替。然而,随着 80 年代以后的改革开放、市场化和产权多元化进程,劳资关系再次出现。并且,随着雇主数量和雇员数量的迅速增加,劳资关系成为中国社会中最主要的社会关系和阶层关系。①

 我们对中国劳动关系理论的阐述,包括中国劳动关系理论的历史、对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劳动关系的理论研究等。涉及三民主义劳资协调理论、新民主主义劳资两利理论和社会主义公私兼顾理论,涉及对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劳动关系研究的注重劳权-劳动者的理论演绎说、注重产权-公民劳动者的实证归纳说、注重国别特色的境外理论-实证说、多学科视角的国内劳动关系的多种论说。

 在这部分,坚持用发展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力求既反映不同流派的学术观点,又体现说理充分的学术批评;把握世界学术的发展趋势,又切合中国的发展特色。

 五、劳动关系理论的方法问题 本研究著述对劳动关系理论的方法,没有安排专门的章节进行论述。而是在劳动关系理论的展开上,涉及了诸多的方法。这些方法,与一些专家的概括相同,包括学科研究方法、策略方法、比较分析方法等。学科研究方法包括,综合不同领域和不同学科的方法、多学科和多种方法交叉的研究方法、历史研究方法、法律方法、社会学方法等。策略方法包括,演绎研究方法、归纳研究方法、定性研究方法、定量研究方法、实验研究方法、案例研究方法、人类学和人种学研究方法、参与行动研究方法、大型统计研究方法、心理调查方法等。比较分析方法包

 ①

 本段的论述援引自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石秀印研究员相关讨论的观点。

 括,不同国家产业关系比较研究方法、不同工作场所调查研究方法等。①

 不过,对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劳动关系的理论研究,在方法上进行了专门的探讨。认为中国改革开放以后“劳动关系”概念的引入和理论的阐述,使不同学科的相关研究有了共同的话语、统一的规范、共通的平台,沟通了不同研究之间的交流。以往的研究大体有侧重演绎的方法和侧重归纳的方法。侧重演绎的方法,有助于理论表述的明晰、理论普及的推行、理论本身的进步。侧重归纳的方法,有助于从中国劳动关系实际的演进中提炼结论,增强理论的解释力。认为两种方法的结合可以寻求人们对当代中国劳动关系更有力、更完整的理解。认为从今后的发...

推荐访问:中国 劳动关系 丛书
上一篇:XX年社会治安形势分析报告
下一篇:农业工作计划例文

Copyright @ 2013 - 2018 优秀啊教育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优秀啊教育网 版权所有